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檢查方法很多,主要包括細菌的直接檢查、尿毒酶活性測定、免疫學檢測及聚合酶鏈反應等方法。
(1)細菌的直接檢查:是指通過胃鏡檢查鉗取胃粘膜(多為胃竇粘膜)作直接塗片、染色,組織切片染色及細菌培養來檢測HP。其中胃粘膜細菌培養是診斷HP最可靠的方法,可作為驗證其他診斷性試驗的「金標准」,同時又能進行葯敏試驗,指導臨床選用葯物。
⑵ 幽門螺旋桿菌怎麼檢查
幽門螺旋桿菌怎麼檢查
幽門螺旋桿菌怎麼檢查,幽門螺旋桿菌主要寄居於人體的胃及十二指腸各區,幽門螺旋桿菌檢查最簡單的方法,就是C14和C13呼氣檢測,也可做胃鏡檢查。幽門螺旋桿菌怎麼檢查。
在醫院檢查幽門螺桿菌的感染一般有4種檢查,大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來選擇。
第1種檢查為常用的碳13呼氣檢查方法,這個檢測方法需要空腹進行。
第2種檢查是碳14呼氣檢查方法,這個檢查方法不適合部分人群,因為它有放射性,因此在使用之前一定要確定後果。
第3種檢查則是抽血的檢查方法,這個檢查方法沒有限制,但是需要呼氣的方法結合才能夠判斷。
第4種檢查為比較少用的生化檢查,這是通過檢查我們大便裡面的成分來判斷是否存在幽門螺桿菌的感染問題。
幽門螺桿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桿菌,它是一種唯一可以存活在胃裡面的微生物。幽門螺桿菌主要存活在胃黏膜的位置,這就導致了消滅幽門螺桿菌變得十分困難。目前檢查幽門螺桿菌主要是通過抽血和呼氣兩種檢查方法,還有一種生化的檢查方法就是金標尿素酶抗原標本檢查,這個檢查方法還沒有普及,只有在部分醫院有。主流的檢查方法就是通過抽血和呼氣。不同情況的患者檢查的方法也各不一樣,大家在檢查幽門螺桿菌的時候,一定要向醫生說明情況。
幽門螺桿菌的治療,其實目前來說已經非常成熟了,為了大家的身體健康,大家如果發現胃有不舒服的時候,一定要盡快的去醫院排除幽門螺桿菌的感染問題,如果存在感染的話,一定要積極的配合治療,盡快的恢復健康才能夠避免出現胃癌的可能。
幽門螺桿菌(感染)在一類致癌物清單中。
幽門螺旋桿菌這個細菌其實大有來頭,它與人類的關系最早可以溯源到5300年前。1991年,一個銅器時代的人類木乃伊在冰川中被偶然發現。科學家們在他胃內發現了幽門螺桿菌感染的證據。人類認識幽門螺桿菌的歷史同樣曲折而漫長。早期,人們一直認為胃液為強酸環境,不可能有細菌生存。直到1875年,一位德國解剖學家發現胃黏膜有螺旋樣細菌存在。在這之後的100年中,多位來自世界各地的醫生或學者,曾先後發現並報道胃黏膜表面這種螺旋狀細菌,但由於各種原因,都與幽門螺桿菌的發現擦肩而過。
1982年,澳大利亞的病理學家Robin Warren和內科醫生Barry Marshall合作,終於在實驗室中成功分離、培養出了這種螺桿狀細菌。但是兩人的研究結果受到了當時醫學界主流醫生的質疑。Marshall醫生四處碰壁,一怒之下,親自喝下了一杯含大量幽門螺桿菌的培養液。幾天後,他在自己身上成功誘導出了急性胃炎。在之後的10年間,隨著越來越多大規模臨床試驗結果的證實,醫學界的觀念開始逐漸轉變。1994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發布指南,承認大多數消化性潰瘍是幽門螺桿菌感染所致,建議使用抗菌素治療。2005年,Marshall和Warren因為這一發現獲得諾貝爾醫學獎。
幽門螺旋桿菌與致癌相關
幽門螺旋桿菌主要寄居於人體的.胃及十二指腸各區,被明確認為是引起消化性潰瘍、胃癌、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等常見病的致病因子,在環境致病因素的促進下,會加速黏膜上皮細胞的過度增殖,導致畸變致癌。
胃癌的發生是一個長期、慢性、多階段過程。在世界各國及地區,已有多項大規模人群干預及隨訪研究證實,根除幽門螺桿菌能夠有效降低胃癌發病率30-40%,並且能夠促進胃黏膜病變的逆轉。即使是已經罹患胃癌或胃腺瘤的病人,根除幽門螺桿菌治療依然能夠降低50%的異時性胃癌發生率(發病間隔超過6個月的第二原發胃癌)。但並不是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就等於會變成胃癌,研究顯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導致胃癌的機率為萬分之五。它客觀存在,但不代表癌症真的會「光臨」,不必過於驚慌。
幽門螺桿菌的傳播途徑非常簡單,那就是:吃。
不幹凈的餐具、沒煮熟的牛排、生魚片等,甚至是接吻,也有可能被感染者所傳染...小朋友通常是被一同居住的長輩傳染的。共用餐具水杯、口對口喂飯等等行為,都是細菌侵入最有利的手段。就在前幾日,美國一些研究者發現,蒼蠅的腿和翅膀下,也會藏匿幽門螺桿菌。被蒼蠅「寵幸」過的食物,還是不要吃了。
感染了幽門螺桿菌有哪些徵兆
1.幽門螺桿菌會誘發胃酸分泌,導致反酸、惡心。
2.胃痛。快節奏生活的時代,相信很多人都有過胃不舒服的經歷,但這也已經成為當代年輕人拼搏的「標志」了。
3.口臭。口臭可以說是在幽門螺桿菌瘋狂繁殖進攻下,最直接的結果。
如出現這三個症狀,不要覺得是小毛病了,去醫院檢查一下吧。
幽門螺旋桿菌的治療
幽門螺旋桿菌檢查最簡單的方法,就是C14和C13呼氣檢測,也可做胃鏡檢查。
檢查出是幽門螺旋桿菌導致的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的話,一般的方法就是:吃葯根除細菌。讓潰瘍癒合的抗生素療法,一般兩周左右的時間,就能把細菌清理干凈。比如說傳統的三聯療法和改進的四聯療法。而我們在生活行為方面能採取防止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措施,就是飯前便後洗手、盡量採取分餐制、餐具勤消毒、不要口對口餵食幼兒等,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
關於幽門螺旋桿菌的爭議
但如果查出來有幽門螺桿菌,卻沒有任何病症,身體健康,還需要吃葯根除嗎?這個問題,近年來也引起了許多爭議。
不少研究里發現,幽門螺桿菌可以有效地減少患上哮喘、胃食道逆流、鼻炎等自身免疫系統疾病的概率。殺還是不殺,這真得取決於每個人自身的腸胃狀態。大量使用抗生素殺死幽門螺桿菌的時候,也會影響到人自身的健康。
無論如何,我們知道幽門螺旋桿菌雖然會傷害我們的腸胃,但是不一定就會患上癌症。但攜帶者一定要根據自己自身的情況,及時去醫院檢查,聽從醫生的建議和治療。
幽門螺桿菌引起胃癌的幾率有1%。幽門螺桿菌是導致胃癌的主要高危因素之一,這是說幽門螺桿菌感染會增加得胃癌的幾率,但並不是只要感染幽門螺桿菌就會導致胃癌,當查出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後積極治療是可以根除的。如果幽門螺桿菌長期生存在胃內會增加對胃黏膜的侵蝕,長期下去有可能出現慢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胃癌等。
幽門螺旋桿菌陪伴人類已超過5萬年
有文獻報道幽門螺旋桿菌在5.8萬年前就隨著史前人類的遷徙從非洲向外傳播,由此可見幽門螺旋桿菌並不是到了近代才出現的菌種,只是以前因為醫學技術的落後並沒有發現它而已,它是我們的「老朋友」。
既然陪伴了我們上萬年的時間,像今天這樣隨意地除掉幽門螺旋桿菌真的好嗎?科研工作者們通過大量的試驗給出了答案:根除幽門螺旋桿菌的益處並不絕對,根除幽門螺旋桿菌的過程可能造成胃腸菌群的紊亂,導致其他致病菌的增加,提高了腸道感染的風險。
清除幽門螺旋桿菌要權衡利弊
通過以上的介紹我們得知幽門螺旋桿菌並非是需要無差別根除的,因此當我們面對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患者時,要權衡利弊後再決定是否需要根除治療。
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最大的理由就是能夠有效預防胃癌,並且還會降低萎縮性胃炎、胃潰瘍等慢性胃部疾病的發病率。我們有充分的證據證明根除幽門螺旋桿菌能夠在不同階段降低胃癌的發病率,業內權威Sugano教授指出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可使胃癌發生風險降低54%,不根除的對照組10~15年中約4.3%(480/11149)發生胃癌。
但是考慮到胃癌發病的機制是多方面的,我們也不能單獨強調根除幽門螺旋桿菌在預防胃癌中的作用,也由此專家們總結了哪些人群需要積極的去根除幽門螺旋桿菌:
1、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和MALT淋巴瘤等胃部疾病的人;
2、胃癌、胃術後或有相關家族史的人;
3、計劃長期服用質子泵抑制劑(奧美拉唑等)或非甾體抗炎葯(阿司匹林等)的人;
4、其他經消化專科醫生診斷後建議積極根治的人。
至於兒童和老年或無胃部症狀的感染者,無需緊張,保持對自己身體健康的關注即可。
⑶ 你知道哪些檢查幽門螺旋桿菌的方法
很多人對幽門螺桿菌是一種怎樣的疾病並不了解。幽門螺桿菌是一種生長在胃中的真菌,它對人體的免疫和消化功能有很大的損害作用。假如治療不及時,後果很嚴重,怎樣檢查幽門螺桿菌?幽門螺桿菌檢查的常見方法,以及檢查的經過又有哪些,下面就為大家分享。
本文僅介紹最常用的C14吹氣試驗和C13吹氣試驗。
檢查幽門螺桿菌有兩種常見的檢查方法。假如在醫院確診了真正發現了幽門螺桿菌,那麼就要及時進行治療。不可因自己不重視而使病情一步加重,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但願文章能幫到你。
⑷ 怎麼檢查幽門螺旋桿菌
通過胃鏡,夾取黏膜組織標本來進行檢查、不通過胃鏡進行檢查的方法。
如果疾病需要進行胃鏡檢查時,醫生會同時夾取胃黏膜標本,來做尿素呼氣試驗或組織學檢測。如果不願意進行胃鏡檢查,或疾病不需要進行檢查,尤其是有病人其實已經進行過治療,在復查時並不需要進行胃鏡,這時可以採用呼氣檢查,呼氣試驗包括碳13呼氣和碳14呼氣,呼氣檢查准確性非常好,敏感性、特異性相對比較准確,所以在臨床應用得非常多。但是呼氣檢查,包括通過胃鏡夾取胃黏膜組織尿素酶的檢查,有時在臨床上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如近一個月服用過抗生素,或服用麗珠得樂等鉍制劑、抑酸葯,甚至對幽門螺桿菌有抑製作用的中葯,可能都會影響到檢測結果。所以在臨床上,需要在近期1個月之內沒有吃過這些葯,空腹到醫院進行檢查。
【拓展資料】
一、幽門螺桿菌是一種革蘭氏陰性微需氧的細菌,生存於胃部及十二指腸的各個區域內,它會引起胃黏膜輕微的慢性炎症,甚至導致胃及十二指腸的潰瘍與胃癌。
二、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症狀
1.反酸、燒心以及胃痛、口臭。這主要是由於幽門螺桿菌誘發胃泌素瘋狂的分泌,然後發生反酸、燒心,而具有胃潰瘍疾病的患者幽門螺桿菌更是引起了主要症狀,胃痛的發生。口臭最直接的病菌之一也是幽門螺桿菌。
2. 慢性胃炎:如果被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能會誘發慢性胃炎這種疾病出現,此時患者總感覺上腹部隱隱作痛,在飲食上稍微不注意,就會出現反酸,噯氣,惡心,嘔吐等症狀,雖然這種疾病的發展比較緩慢,但是容易復發,所以除了積極治病之外,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好好的養胃護胃。
3. 胃潰瘍:感染了幽門螺旋桿菌後,也可能會出現胃潰瘍。患有這種疾病後,患者也會出現上腹部疼痛的症狀,不過這種胃痛的症狀,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發生變化,一般會在用餐後一個小時以內出現疼痛,在就餐兩個小時左右,疼痛症狀會慢慢的緩解。當再次進食時,這種疼痛又會重復出現。當病情嚴重時,會出現胃出血,胃穿孔等問題。
⑸ 查幽門螺桿菌怎麼檢查
資料顯示:2021年我國胃癌發病率僅次於肺癌、肝癌,居所有惡性腫瘤的第3位。新發病例47.8萬例,死亡37.3萬例。
明確並控制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是降低胃癌的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目前幽門螺旋桿菌的檢查方法分為侵入式和非侵入式兩類。
侵入式指的是通過胃鏡取黏膜進行活檢,從中看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
非侵入式可以通過幾種途徑:
一、通過糞便檢測;
二、是用尿素呼氣試驗的方法,間接檢測被測者吞服的檢測用尿素(膠囊)是否被幽門螺桿菌分泌的尿素酶分解,並產生被事前標記的C13和C14呼氣;
三、是檢查血液中有沒有產生抗幽門螺桿菌的抗體。
目前臨床檢測尿素呼氣試驗診斷准確率達95%以上,是目前世界公認推薦其作為診斷幽門螺桿菌症感染和根除後復查的首選方法。
孕婦、哺乳期婦女及兒童不宜行碳14。
抗生素,鉍制劑、抑酸劑以及清熱解毒類中草葯,容易出現假陰性。患者需要在試驗前停葯1周以上。
上消化道急性出血,胃惡性腫瘤等,可能造成假陰性。
空腹或餐後4小時以上,檢查前不喝刺激性飲料、不談話、不抽煙。
更多健康知識,歡迎關注、提問。
⑹ 幽門螺旋桿菌檢測方法
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檢測方法主要有以下兩種,第一是侵入性的檢查。第二是非侵入性的檢查。那麼侵入性的檢查就是我們在胃鏡下,從胃內取一塊活組織,進行尿素酶試驗,或者是進行病理的嗜銀染色,還可以進行幽門螺桿菌的培養和葯敏試驗。非侵入性檢查,包括血液檢查,糞便檢查和呼氣試驗,血液檢查是指抽血檢查血中的幽門螺旋桿菌的抗體。糞便檢查是檢查糞便中的幽門螺旋桿菌的抗原,呼氣試驗是通過患者呼出氣體中的二氧化碳的變化,來確定是否有幽門螺桿菌的感染,呼氣試驗我們分為碳13和碳14檢查。碳14檢查由於有放射性,不能用於兒童和孕婦的檢查,而碳13的檢查因為它沒有放射性,所以對於兒童和孕婦也是可以適用的,對於復診的病人,一般我們不選用血的抗體檢查,一般會選擇呼氣試驗。
⑺ 幽門螺旋桿菌怎麼檢查
幽門螺桿菌檢測一般分為兩種:
1、侵入性的檢測,最早採取的是快速尿素酶的檢測,根據幽門螺桿菌裡面含有很多的尿素酶,它和尿素進行反應可以產生氨,氨遇到酚酞化學反應以後會變紅,這種原理就可以。但是需要通過胃鏡取出組織,最大的優點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大概5秒鍾就可以得到結果。最大的缺點是假陰性或者假陽性的率相對來說比較高的,也就是敏感性相對來說比較低,所以現在這種方法在臨床上應用的不是很廣泛。取出組織進行染色,染色以後在顯微鏡底下進行觀察,可以直接觀察到幽門螺桿菌的形態,來判斷是不是有幽門螺桿菌感染。但是這種方法需要時間,大概要3-5天的時間才能出結果,所以在臨床上可能需要快速判斷有沒有感染的情況下,就暴露出缺點。還有做培養,培養也是需要通過胃鏡取出組織。取出組織以後,在實驗室里進行培養,但是幽門螺桿菌培養要求的條件比較高。不是所有的實驗室都能夠做幽門螺桿菌培養,而且培養大概要7-10天的時間才能夠出結果,也是因為這樣的情況,可能就限制在臨床上的應用。目前鄭大五附院做幽門螺桿菌的培養,在河南省現在是唯一開展這種業務的醫院,培養主要針對經過經驗性治療,治療1-2次以後仍然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的這種病例,可以到醫院進行培養,進行個體化或者精準的治療。
2、非侵入的方法,就是C13或C14呼氣試驗,空腹的情況下口服檢測的試劑,在半個小時以後再去做吹氣,連著吹兩次氣。根據幽門螺桿菌能夠分解尿素產氨呼出帶有放射元素的物質,收集起來,在特定的機器上進行檢測,就會告訴我們有沒有幽門螺桿菌感染。這種方法目前認為敏感性和准確性,都是相對比較高的,大概達到90%以上。另外是無創的,還有現在由C14發展為C13,放射性相對來說更小,對孕婦和兒童也可以檢測。所以這個方法可以作為現在診斷幽門螺桿菌的首選,特別是對那些經過治療以後需要復查的病人,這種方法已經是常規的應用方法,還有從糞里檢測幽門螺桿菌的抗原。這種方法相對來說准確率非常高的,但是也有局限性,就是糞便需要保存的條件和溫度,這種情況下,對幽門螺桿菌檢測陽性或者陰性的影響相對比較大,但是准確性比較高。還有抗體的檢測,抽血化驗,目前很多的體檢中心都用這種方法抽血來檢測幽門螺桿菌抗體。但是也有一個缺點,因為這種檢測一旦原來感染上幽門螺桿菌以後,有一部分人在小時候可以自愈,但是抗體仍然會存在。所以對需要做幽門螺桿菌治療的病人不能夠用檢測抗體的陽性來作為治
⑻ 幽門螺旋桿菌的檢測方法是什麼
目前檢測幽門螺旋桿菌的方法有:一、呼氣試驗,即碳13或碳14呼氣試驗,需要早晨空腹去檢查,先吞服一顆尿素酶膠囊,隔15分鍾後再吹氣檢查,結果比較精確;二、胃鏡下檢查,通過胃鏡下取黏膜組織行快速尿素酶試驗;三、抽血檢查,抽血檢查幽門螺旋桿菌抗體,結果呈陽性提示近期或正在有感染;四、取大便化驗幽門螺旋桿菌抗體,結果准確性相對差一點。
⑼ 檢查幽門螺桿菌的方法
幽門螺桿菌的檢測方法一般有很多種。目前最常用的辦法就是用碳14的或碳13呼氣試驗的方法來進行檢測。也就是在檢測前口服一枚膠囊,然後產生一種氣體吹到檢測的試紙上,從而可以檢測出幽門螺桿菌的數量。第2種方法就是通過快速尿素酶的辦法也就是做胃鏡的時候取一塊組織放入檢測液中進行檢測。
⑽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有哪些檢測方法
幽門螺旋桿菌(Hp)感染的檢查方法很多,主要包括細菌的直接檢查、尿毒酶活性測定、免疫學檢測及聚合酶鏈反應等方法。
(1)細菌的直接檢查。指通過胃鏡檢查鉗取胃黏膜(多為胃竇黏膜)做直接塗片、染色及細菌培養來檢測Hp。其中胃黏膜細菌培養是診斷Hp 最可靠的方法,可作為驗證其他診斷性試驗的「金標准」,同時又能進行葯敏試驗,指導臨床選用葯物。
(2)尿毒酶檢查。因為Hp 是人胃內唯一能夠產生大量尿毒酶的細菌,故可通過檢測尿毒酶來診斷Hp 感染。尿毒酶分解胃內尿毒生成氨和二氧化碳,使尿素濃度降低、氨濃度升高。基於此原理已發展了多種檢測方法:胃活檢組織尿毒酶試驗;呼吸試驗;胃液尿素或尿素氮測定;15N- 尿素試驗。
(3)免疫學檢測。目前已有多種免疫學檢測方法,通過測定血清中的Hp 抗體來檢測Hp 感染,包括補體結合試驗、凝集試驗、被動血凝測定、免疫印跡技術和酶聯合吸附測定(ELISA)等。
(4)聚合酶鏈反應技術。正常胃黏膜很少檢出Hp(0 ~ 6%),慢性胃炎患者Hp 的檢出率很高,約50% ~ 80%,慢性活動性胃炎患者Hp 檢出率則更高,達90%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