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齒輪的計算方法
1、對標準直齒圓柱齒輪而言,可利用公式:da=m(z+2)計算式中:da--齒頂圓直徑,m---模數,z---齒數2、直徑60和直徑50的齒數比是48比38,而且要求在增加中間齒輪後當直徑60的轉270°時 ,直徑50的也要轉270°。說明直徑60的旋轉一周時,直徑50的也要旋轉一周。這種情況下只要保證總傳動比為1時就能實現。38/(48/38)=30.0833(圓整為30)所以中間齒輪為30齒時可滿足題中要求。
㈡ 齒輪的計算公式
齒輪傳動比計算公式
傳動比=從動輪齒數/主動輪齒數=主動輪轉速/從動輪轉速i=z2/z1=n1/n2
1、傳動比是機構中兩轉動構件角速度的比值,也稱速比。構件a和構件b的傳動比為i=ωa/ωb=na/nb,式中ωa和ωb分別為構件a和b的角速度(弧度/秒);na和nb分別為構件a和b的轉速(轉/分)。
2、當式中的角速度為瞬時值時,則求得的傳動比為瞬時傳動比。當式中的角速度為平均值時,則求得的傳動比為平均傳動比。理論上對於大多數漸開線齒廓正確的齒輪傳動,瞬時傳動比是不變的;對於鏈傳動和摩擦輪傳動,瞬時傳動比是變化的。對於嚙合傳動,傳動比可用a和b輪的齒數Za和Zb表示,i=Zb/Za;對於摩擦傳動,傳動比可用a和b輪的直徑Da和Db表示,i=Db/Da。
3、多級減速器各級傳動比的分配,直接影響減速器的承載能力和使用壽命,還會影響其體積、重量和潤滑。傳動比一般按以下原則分配:使各級傳動承載能力大致相等;使減速器的尺寸與質量較小;使各級齒輪圓周速度較小;採用油浴潤滑時,使各級齒輪副的大齒輪浸油深度相差較小。
4、低速級大齒輪直接影響減速器的尺寸和重量,減小低速級傳動比,即減小了低速級大齒輪及包容它的機體的尺寸和重量。增大高速級的傳動比,即增大高速級大齒輪的尺寸,減小了與低速級大齒輪的尺寸差,有利於各級齒輪同時油浴潤滑;同時高速級小齒輪尺寸減小後,降低了高速級及後面各級齒輪的圓周速度,有利於降低雜訊和振動,提高傳動的平穩性。故在滿足強度的條件下,末級傳動比小較合理。
5、傳動比=使用扭矩÷9550÷電機功率×電機功率輸入轉數÷使用系數
6、傳動比=主動輪轉速除以從動輪轉速的值=它們分度圓直徑比值的倒數。
即:i=n1/n2=D2/D1
i=n1/n2=z2/z1(齒輪的)
㈢ 齒輪的計算公式
一、齒輪的直徑計算方法:
1、齒頂圓直徑=(齒數+2)*模數
2、分度圓直徑=齒數*模數
3、齒根圓直徑=齒頂圓直徑-4.5模數
二、M4 32齒
1、齒頂圓直徑=(32+2)*4=136mm
2、分度圓直徑=32*4=128mm
3、齒根圓直徑=136-4.5*4=118mm
三、這種計算方法針對所有的模數齒輪
1、齒輪模數=分度圓直徑÷齒數 =齒輪外徑÷(齒數-2)
模數是決定齒大小的因素。齒輪模數被定義為模數制輪齒的一個基本參數,是人為抽象出來用以度量輪齒規模的數。目的是標准化齒輪刀具,減少成本。直齒、斜齒和圓錐齒齒輪的模數皆可參考標准模數系列表。
模數m = 分度圓直徑d / 齒數z = 齒距p /圓周率π
從上述公式可見,齒輪的基本參數是分圓直徑和齒數,模數只是人為設定的參數,是一個比值,它跟分圓齒厚有關,因而能度量輪齒大小,是工業化過程的歷史產物。
㈣ 齒輪的計算方法
齒輪的直徑計算方法:
齒頂圓直徑=(齒數+2)*模數
分度圓直徑=齒數*模數
齒根圓直徑=齒頂圓直徑-4.5模數
比如:M4 32齒
齒頂圓直徑=(32+2)*4=136mm
分度圓直徑=32*4=128mm
齒根圓直徑=136-4.5*4=118mm
7M 12齒
就是
(12+2)*7=98mm
㈤ 如何計算齒輪齒數
1、一般來說,保證一對齒輪能夠正常嚙合的基本齒數是:z>17,不然,輪齒會發生根切,通俗的說來就是:一個輪齒的齒頂卡在了另一個輪齒的齒溝(或叫齒間)里,不得動彈,也就是發生干涉了,對於這樣小於17齒的齒輪,一般要用變位的方法來處理。
2、正常的嚙合狀態是:兩齒輪相當於是在分度圓處做「純滾動」,在這樣的狀態下,對於齒數基本上沒有過多的約束,因此,可以根據需要調配出無限多的傳動比,也就是無限多的齒數關系,約束齒數的因素只有是否發生「根切」的問題。
3、一對嚙合的齒輪,其中,一個輪齒的齒頂到另一個輪齒的齒底間留有一個間隙,叫「頂隙」頂隙一般等於0.25m,這是一個必要的安全間隙,它保證嚙合運行的安全,換一種說法:正常嚙合中,齒頂圓基本上無有特別的約束因素,齒頂圓只是漸開線上一個人為的終止點。當然是在基礎理論保證下,一個輪齒「嚙出」的瞬間,而後一輪齒即刻能及時「嚙入」的狀態即可,兩齒同時嚙合的重疊時間盡可能短,也就是不發生傳動干涉,在此,一般都將齒頂高(分度圓至齒頂的距離)定義為一個模數,這是傳動研究的高層理論規范,工程運用按照這樣執行也就不會有什麼問題。
希望以上能夠幫助到你
㈥ 齒輪計算公式
已知:
小齒輪齒數Z1=42
小齒輪齒頂圓(你說的外徑)D1外=120
中心距L=150
未知:
模數m
小齒輪分度圓D1
大齒輪分度圓D2
大齒輪的齒數Z2
大齒輪齒頂圓(你說的外徑)D2外
一、計算模數
由公式:D1外=Zm+2m 得:
m=D1外÷(z+2)=120÷(42+2)=2.72727272…
查標准模數表,取模數m=2.75
二、計算小齒輪的分度圓直徑D1
D1=mZ1=2.75×42=115.5
三、計算大齒輪的分度圓D2
由公式L=(D1+D2)÷2 得:
D2=2L-D1=2×150-115.5=184.5
四、計算大齒輪的齒頂圓(你說的外徑)
D2外=D2+2m=184.5+2×2.75=190
五、計算大齒輪的齒數Z2
Z2=D2÷m=184.5÷2.75=67.09…
由於齒數不可能是小數,取整為Z2=67
則:需要反算分度圓
六、反算大齒輪的分度圓D2
D2=mZ2=2.75×67=184.25
這樣,與前面的D2有差別,說明這一對齒輪要設計成變位齒輪,關於變位齒輪的設計(略)
㈦ 關於齒輪齒數的計算方法
大小齒輪直徑分別為R,r,齒數分別為m,n
πR/m=πr/n
Rn=rm
m=R/r x n
試試
㈧ 齒輪的怎麼計算啊
查機械設計手冊吧,齒輪的各種計算都有,一樓說了那麼多挺不容易的,不過還只是一小部分
㈨ 齒輪參數的計算方法與公式
分度圓直徑 d d = mz
齒厚 s s = m(π/2 + 2xtgα)
嚙合角 α' invα'= invα+2tgα(x1+x2)/(z1+z2) 或cosα'=a/a'cosα
節圓直徑 d' d'= dcosα/cosα'
中心距變動系數 y
齒高變動系數 σ σ= x1+x2-y
齒頂高 ha ha=(ha*+x-σ)m
齒根高 hf hf=(ha*+c*-x)m
齒全高 h h=(2ha*+c*-σ)m
齒頂圓直徑 da da=d+2ha
齒根圓直徑 df df=d-2hf
中心距 a' a'=(d1'+d2')/2
公法線長度 Wk Wk = mcosα[(k-0.5)π+ zinvα]+2xmsinα
分度圓齒厚、齒槽寬和公法線長度的計算
s = m(π/2 + 2xtgα)
e = m(π/2 –2xtgα)
Wk = mcosα[(k-0.5)π+ zinvα]+2xmsinα
k=αmz/1800+0.5
αm-----半徑為rm=r+xm的圓周上的壓力角。
嚙合角α'與總變位系數x1+x2的關系
invα'=2tgα(x1+x2)/(z1+z2) + invα
中心距與嚙合角的關系;中心距變動系數y的計算
頂隙為:
σ稱為齒頂高變動系數。
齒高、齒頂圓和齒根圓的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