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腳底都有什麼穴位
中醫歷來就特別重視足部的保健與治療,人體臟腑的12 條經脈,其中有6條起於足部,腳是足三陰之始,足三陽之終,雙腳分布有60多個穴位與內外環境相通。介紹幾個: 1、隱白穴:健脾回陽足太陰脾經,此穴在大腳趾內側,距指甲跟腳一分處。主治舌本強、食則嘔,善意、倦怠乏力、身體困重、食不下、脘腹脹痛等。 2、厲兌穴:通調腸胃厲兌穴在第二腳趾趾甲旁,靠近第三腳趾側,點壓該穴,有清熱利濕、通調腸胃的作用。用拇指指端點壓腳趾上的厲兌穴,力度可漸漸增大,以有疼痛感為好,2分鍾為好,以後用相同的方法掐壓另一隻腳上的厲兌穴。 3、至陰穴:清熱散風至陰穴,屬足太陽膀胱經。在小趾外側,趾甲角外約一分處。濕熱過盛易引起小便黃臊臭、尿頻、尿急、尿澀痛,可以點按去火點至陰穴。
Ⅱ 厲兌穴的定位
1. 在足第2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指寸)。
2.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第二趾外側,距爪甲角0.1寸處取穴。體厲兌穴位於足第2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
Ⅲ 胃經上的重要穴位(內庭穴)
內庭穴首見於《靈樞•本輸》,是足陽明胃經上的滎穴。在五行中屬水,具有清胃瀉火、通經理氣的作用,是治療胃火熾盛所致病證之要穴,臨床以瀉法為常用。
內庭穴准確位置:在足的次趾與中趾之間,腳趾縫盡處的陷凹中。如圖
內庭穴具有如下功用:
1.清熱瀉火。
滎穴,性善清熱;又按五輸穴生克補瀉法,胃經實證發熱,應當取厲兌穴,因厲兌穴為井之所出,脈氣尚微,所以有「瀉井當瀉滎」的原理,因此可以用瀉內庭穴治療一切胃火亢盛的症狀。臨床上可根據病症搭配相關穴位用之。同時調整患者的飲食結構,少食辛辣肥甘之物,少熬夜,多吃青菜水果,可有效地清降胃火。
2.治腸胃病。可用於腹痛、腹脹、腹瀉、便秘、痢疾的治療。自古便有相關運用記載,如《千金要方》曰:「三里內庭穴,肚腹妙中絕。」由此可見,內庭穴對消化系統疾病的治療確有很好的實效性,尤其對胃火旺盛引起的食慾亢進有顯著的控製作用。
3.其他方面的治療作用。在臨床中內庭穴還常用於消渴病、口歪、面癱、面痛、蕁麻疹、痛經、足背腫痛、肥胖等病證。
內庭穴取穴方法:
正坐屈膝,把腳抬起,放另一腿上,用對側手之四指置腳掌底托著,手大拇指在腳背,並置於次趾與中趾之間,腳叉 縫盡處的陷凹中即是。
內庭穴的日常運用:
彎曲大拇指,用指尖下壓揉按穴位,早晚各1次,先左後右,各揉按1〜3分鍾。
治療功用:清胃去火,理氣止痛。
內庭穴配伍
鼻出血 | 配伍穴位:神庭穴、迎香穴、內庭穴。
按摩順序與技法:發現鼻子出血馬上抬起頭,用手掌輕拍額頭數十下,再用中指輕按神庭穴1分鍾左右,然後用雙手食指分別按壓迎香穴1〜3分鍾,最後按壓內庭穴3分鍾。
其他病症配伍穴位
牙齦腫痛 | 配伍穴位:天沖穴、大迎穴、合谷穴、內庭穴。
胃痛 | 配伍穴位:中脘穴、肓俞穴、天樞穴、足三里穴、內庭穴。
牙痛、咽喉腫痛:內庭配合谷治療。
鼻衄、牙齦出血:內庭配上星治療。
足背腫痛:內庭配八風治療。
痛經:內庭配陷谷治療。
胃痛、腹脹、吐瀉:內庭配足三里治療。
濕熱泄瀉:內庭配內關、曲池、天樞。
口歪:內庭配地倉、頰車、顴髎、攢竹治療。
內庭穴禁忌:
內庭為滎穴,滎穴宜瀉之,根據子母補瀉法也應瀉之本穴,故不宜用補法,雖然本穴可灸,但根據穴性,臨床一般不用灸法。
Ⅳ 健脾養胃,供應和運行氣血的源頭!只要6個特效穴位
足陽明胃經——健脾養胃,促進人體自我消化
大家都知道胃主消化,把食物消化掉,而且在中醫講胃為後天之本,就是日常的飲食營養都是靠胃來供應。所以,胃是很重要的。但是講到美容呢,就要從面部來講,面部氣色不好、皮膚容易鬆弛、容易長痘痘、容易臉色蒼白以及氣血供應不上,可以從胃經來調整好。
中醫認為脾胃乃後天之本,生命之源。
為什麼這么說呢?一個人生病沒關系,只要能吃便有希望康復。但是假如有一天食慾不振,吃不下去東西,或者是根本就不想吃東西了,事情就難辦得多了。當一個人胃氣不在,吃不下去東西,營養來源渠道也就中斷了。
生活中我們看見過這樣一些女孩兒,身材苗條,眉目清秀,但吃得很少,有時候還經常憂郁,晚上睡不著,指責兩句就能哭鼻子。其實,只要你仔細觀察,80%都有脾胃問題。
還 有些女孩兒吃得很少,突然一下就胖得驚人的。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呢 ?中醫說,思傷脾。脾胃是彼此相和的,這種感覺與我們常說的肝膽相照有異曲同工之妙。假如脾傷得太重,就會存濕,濕氣一多就會直接阻礙血液的流動速度,當然也就影響了胃氣。所以我們會看到一些人憂傷、生氣就會出現胃不舒服,有的吃不下去飯,有的玩兒命吃飯,這都是脾胃功能不和諧狀態的表現。時間長了,胃部功能就不好了,再嚴重者就可能會導致脾胃器機紊亂或者胃潰瘍,更嚴重的還可能引起內分泌失調或者胃癌。
中醫傳統醫學認為,在人體上共有十二條經脈、八條奇脈,循環運行於人體,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針灸理論正是基於經絡學說的基礎上而發展起來的。十二經脈以其主導的臟腑功能為主命名,胃經就是十二經脈中的一條,全稱為「足陽明胃經」。 胃經是分布在人體正面的一條很重要的經脈。
足陽明胃經主治腸胃等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某些病症和咽喉、頭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之病症,是對消化系統來說非常重要的穴位。
足陽明胃經從頭部開始,經脖子、胸、腹、下肢以至足尖等。消化系統有障礙時,會出現疲勞、身體倦怠、缺乏元氣等症狀。 皮膚沒有光澤,顯得黑、黃。
嘴唇容易破裂,有縱形皺紋,唇邊容易潰爛。發聲無力,發音模糊。精神不振,遲疑不決,悶悶不樂,經常苦惱,因此更加重消化系統的負擔。有喜吃甜食的傾向。
此外,對清淡的食物有偏好,不愛吃油膩的食物。若要長久保持同一姿勢,則會坐立不安,無法鎮定下來。因為胃經的異常,經常被原因不明的頭痛所苦惱,出現前頭部和眼睛的疼痛、鼻塞、喉嚨痛、腹脹等症狀;腳部有虛弱、麻痹。
出現以上所述症狀,請刺激位於胃經上的穴位,症狀就會有顯著改善。胃經是非常長的經脈,主要穴位有45個。
其中有這樣幾個穴位是非常的重要,它們是整個胃部經絡上的特效穴位,只要運用一些非常簡單的技巧就可以達到不錯的治療效果。
1.厲兌穴
位於人體足第2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
「厲兌穴」名字的淵源:厲是噩夢的意思,兌是八卦中的一卦,代表沼澤,厲兌的意思就是掉進了噩夢的沼澤中。所以這個穴位對平時愛做噩夢的人來說特別有意義,對這個穴位施針或按摩,可以緩解每晚噩夢的症狀。另外,對於有神經錯亂症狀的人來說,厲兌穴能夠靜心安神。
按摩手法:每天晚上睡覺之前攥一攥第二個腳趾,這么一攥,厲兌穴就攥住了,再扭扭腳趾肚,最後用指甲掐腳趾肚。同時把10個腳趾都掐一掐,這對於安眠特別有好處。這樣一來,晚上就不愛做噩夢,就該做好夢。
2.內庭穴
內庭穴在足背,當第二三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以艾條點燃後對對應腳掌前部的里內庭穴施以溫和灸,艾條距皮膚1.5cm,灸至患者感到局部灼熱為度。中醫認為,消化不良性腹瀉多因飲食不節、宿食內停、阻滯腸胃、傳化失常而致,表現為腸鳴、泄瀉、舌苔垢膩。里內庭為奇穴,艾灸里內庭可振奮脾胃陽氣、調理氣機、消導積滯、清利濕熱,從而恢復腸胃功能,達到止瀉效果。內庭穴治療實火牙痛。
3.陷谷穴
陷谷穴在足背,當第二三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
有相當多的孕婦在妊娠後期會出現下肢浮腫,輕度浮腫常常是下午較明顯,早晨可消失,這是正常現象。如果早晨仍不能消失,則稱為「妊娠水腫」。對於下肢浮腫的孕婦,可讓其採用平卧位或下肢略為抬高的體位,然後從足背開始,沿小腿向大腿方向推拿,力度要輕柔,手法以按、壓、推、摩、輕捏交替混合使用。在按壓推揉的過程中,要以陷谷穴為重點。該穴在腳背上第二三趾骨結合部前方的凹陷處。按壓此處,對顏面浮腫、水腫、足背腫痛都有很好的療效。
4.解溪穴
在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中,當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按壓解溪穴,反應有局部酸、麻、脹感。同時活動雙患肢。解溪主治:肩關節周圍炎,亦可治膝關節炎,對糖尿病、頭痛、目疾、精神病也有醫療作用。治療手腕扭傷最有效的是指壓「陽池」。以手腕為中心,往不痛之處彎曲,用拇指一面吐氣一面強壓10秒鍾才放手,如此重復3次。如果是腳脖子的話,指壓「解溪」也很有效。指壓要領同前,在指壓後腫消、痛止。
5.豐隆穴
在小腿前外側,當外踝尖上8寸,條口外,距脛骨粗隆前緣二橫指(中指)。
豐隆穴的穴肉厚而硬,點揉時可用按摩棒,或用食指節重按才行。找穴要耐心些,可在經穴四周點按試探,取最敏感的點。當有痰吐不出的時候,豐隆穴會變得比平時敏感許多。中醫講的痰濕,是指體內代謝廢物堆積。按摩豐隆穴可以祛濕化痰。豐隆,象聲詞,指轟隆打雷,按摩此穴能把脾胃上的濁濕像打雷下雨一樣排出去。每天按壓1 3分鍾。
6.足三里穴
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中指)。
傳統中醫認為,按摩足三里有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的作用。民間一直有「常按足三里,勝吃老母雞」的說法。足三里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個強壯身心的大穴。
古今大量實踐都證實,足三里是一個能防治多種疾病、強身健體的重要穴位。足三里是抗衰老的有效穴位,經常按摩該穴,對於抗衰老、延年益壽大有裨益。
「三里」是指理上、理中、理下。
胃處在肚腹的上部,胃脹、胃脘疼痛的時候就要「理上」,按足三里的時候要同時往上方使勁;腹部正中出現不適,就需要「理中」,只往內按即可;
小腹在肚腹的下部,小腹上的病痛,得在按住足三里的同時往下方使勁,這叫「理下」。
最後要說的是,因為我們按摩胃經的主要目的是調節胃腸功能。
所以,飯後一個小時左右就可以開始按揉穴位了,特別是足三里、天樞這幾個重點穴位一定要按到,然後在睡前一個小時左右灸一會兒,灸過喝一小杯水。
每天早上7—9點沿著胃經的循行進行敲或者按揉是最好的,這個時間段是胃經經氣最旺的時候。
Ⅳ 「第二厲兌」穴具體位置
取穴方法:
取穴時,可採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勢,第二厲兌位於人體的足部,第二趾甲根、邊緣中央下方的二毫米處。
Ⅵ 怎麼找准足三里的位置
怎麼找准足三里的位置
怎麼找准足三里的位置,足三里穴歸屬足陽明胃經,是大部分的人都喲聽過的一個穴位,對我們的身體健康也是有一定的作用的,常按足三里也有很多好處,以下怎麼找准足三里的位置。
要准確找到穴位位置,我們需要有一些基礎知識。首先,我們得先從專業中醫書籍上找到穴位定位的書面描述,比如:足三里穴,書上介紹:在小腿前外側,犢鼻穴(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緣旁開一橫指。其次要有一定的現代解剖學基礎知識。再結合經絡學裡面介紹的一些穴位定位法,綜合起來就能夠准確找到穴位了。
常用的穴位定位法有體表標志法、骨度分寸法和手指比量法。
在我們身體上有一些固定的明顯標志,以這些固定的標志來定位取穴的方法就叫體表定位法。比如鼻尖上面就是素髎穴;兩個眉頭中間是印堂穴;兩個乳頭中間取的是膻中穴;肚臍眼就是神闕穴等。
骨度分寸法是以人體上的骨節作為主要標志,用來測量人體身上各個部位的長短、大小,並且依照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為定穴的一個標准。比如:前發際正中→後發際正中為12寸;兩側的前額發角之間為9寸;兩乳頭之間為8寸;胸劍聯合中點(劍突)至肚臍為8寸;肘橫紋到腕掌(背)側橫紋為12寸;腘橫紋至外踝尖為16寸。
要重點說明的是,骨度分寸法裡面提到的「寸」,並不是我們日常丈量的尺度單位,而是指「等分」。不論男女老幼,肥瘦高矮,每一等份就是一寸,都按此標准作為量取腧穴的依據。
還有一種方法叫手指比量法,是以自身的手指為標准,用來度量取穴,這種方法也叫做同身寸。
比如足三里穴,以外膝眼為起點,用手指比量法,往下量手掌4指(3寸),就能定位出一條橫線;在小腿前面我們摸到的裸露在皮下的骨頭就是脛骨,在脛骨的外側取1橫指(1寸),就是一條縱線,橫線與縱線的交點就是足三里穴了。
還有一些簡易取穴的辦法,比如:雙臂屈曲,自然下垂並夾緊胸壁,肘尖正對處是章門穴;握拳,中指指尖按壓處就是勞宮穴。諸如此類的穴位相對能更容易准確定位。
對於大多數穴位來說,按照以上幾種方法,都能夠准確找出具體位置。假如還有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就只能求助專業的中醫醫生了。
此外,有些人可能還會有一些顧慮,「萬一穴位按壓按錯了、按壞了怎麼辦?」一般來說,除一些特殊的禁忌之外,絕大多數都是安全的。比如:骨折、脫位、皮膚破損的地方;對於孕婦腰骶部、下腹部的穴位不能輕易過度按壓,一些有滑利、耗氣動血的穴位,如:合谷穴、肩井穴、三陰交穴等,都是忌諱;對於一些身體羸弱的人,進行穴位按壓不宜過度,避免耗氣傷血。
簡而言之,穴位按壓保健,以自身感覺舒適、良好為度。如有不適感覺,應該及時停止。
足三里簡介
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犢鼻與解溪連線上,淺層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深層有脛前動、靜脈的分支或屬支。主治胃腸病證,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虛勞諸證。操作方法為直刺1~2寸。
足三里的功效與作用
足三里穴是保健大穴,已經深入人心!今天上午門診來一奶奶89歲,精神不錯,步履穩健,只是訴牙疼。
張嘴一看,滿口牙齒,整整齊齊!
滿屋病人及家屬均在唏噓老奶奶身子骨硬朗。
扎針止痛後,都禁不住向老奶奶取健康經!
「30多年前,我50幾歲,鬧胃病,村裡有個老教師幫我扎了足三里穴,從那以後,我按照老師說的,自己采艾葉,捲成艾條,每天灸足三里,後來我胃病沒了。
可是,灸足三里已經成習慣了。
現在孩子孝順,我也不用自己采艾葉了,孩子們每年給買現成的艾條,我每天堅持灸足三里,渾身有勁兒,基本沒鬧過毛病,沒給孩子找過麻煩!」
下面我們來揭開足三里的神秘面紗!
足三里又名,下陵穴,胃管穴,為足陽明胃經的下合穴。
一、足三里,足,指穴所在部位為足部,別於手三里穴之名也。
三里,指穴內物質作用的范圍。
意指胃經氣血物質在此形成較大的范圍,通常本穴物質為犢鼻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足三里穴後,散於本穴的開闊之地,經水大量氣化上行於天,形成一個較大氣血場范圍,如三里方圓之地。
二、下陵。
下,下部。
陵,土丘也。
指本穴為胃經氣血物質中的脾土微粒沉積之處。
沉積後堆積如土丘。
三、胃管。
胃,土也。
管,管道也。
胃管名意指本穴為脾土微粒運送的通道。
四、胃經合穴。
因胃經自厲兌穴起,足三里以下各穴的上行之氣皆匯合於此,故為胃經合穴。
氣血物質為地部的稀濕脾土及天部的氣態物。
氣血的主要變化是地部經水氣化於天,變為天部經氣,物質的運動,只有土的長養特性,故本穴屬土。
脾屬土,故本穴能燥化脾濕,生發胃氣。
因為足陽明經多氣多血,足三里穴又是胃經的合穴,所以他的功能強大,治療范圍廣泛。
消化系統疾病,惡心嘔吐、呃逆反酸、腹痛拉肚、便秘調理都是他的強項;神經系統疾病,「治萎獨取陽明」腦卒中急性期、恢復期的調理、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周圍神經系統疾病、脊柱相關疾病、脊髓損傷等都會得到更多氣血的濡養,以促功能恢復;更年期的調理,膝關節病,下肢疼痛、麻木等等都有可喜療效;
而且足三里穴保健、強壯功能強大,羨慕開頭的奶奶,那就一起做起來。
灸足三里,走起!
足三里的作用
足三里能有些夠治療胃部的疾病的`作用,腹脹、腹痛通過艾灸足三里都可以得到緩解。建議患者應當要去正規的醫院進行治療。同時也需要注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要熬夜。保持充足的睡眠時間。能夠有效的緩解症狀。同時還是要注意適當的多鍛煉一下身體。
足三里的准確位置
足三里是中醫概念所指的一處重要穴位,位於足陽明胃經,左右腿各一個。足三里的位置在小腿前外側,犢鼻穴下三寸,距脛骨前嵴一橫指。取穴的時候,由外膝眼向下量4橫指,在脛骨外側邊緣向旁量1橫指(中指),就是足三里穴。
1、足三里的位置
足三里在小腿的前外側,脛骨與腓骨之間,犢鼻穴下方三寸的位置。犢鼻穴也就是外膝眼的中心處。如果要找到足三里,就要知道外膝眼的位置。順著自己膝蓋前正中線往下摸,可以摸到髕韌帶,髕韌帶的兩側有兩個凹陷的地方,內側的凹陷叫做內膝眼,外側的凹陷就叫做外膝眼。
2、取穴方法
(1)找到外膝眼後,用自己的手掌往下量四橫指,脛骨外側邊沿就是足三里穴,按壓有酸脹感。所謂四橫指就是除掉大拇指外,用其它四指並攏。然後進行測量,即為同身寸的三寸。
(2)取坐位,膝關節呈90度,用手掌心按住同側的膝蓋頂部,五指自然朝下。定好中指指尖的位置,往外側一指的位置就是足三里。
(3)取站位,腿要綳直,彎腰,用同側手的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除了大拇指外,其餘四指頭垂直向下,中指指尖的位置就是足三里穴。
3、足三里的功效與作用
足三里穴有調節機體免疫力、補中益氣、健脾和胃等功效,常用於改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胃腸虛弱、腹瀉、便秘、急慢性胃腸炎、肥胖等問題。由於足三里有出色的養生功效,民間素有「每天按摩足三里,勝吃一隻老母雞」的說法。
Ⅶ 第三厲兌穴的取穴方法
第三厲兌穴位於人體的足部,第三趾甲根邊緣下方約二毫米處,稍微靠第二趾。
Ⅷ 教你腳上9個穴位按摩,按一按好處多
腳位於人體位置的最低處,承載著全身的重量,步履輕快,精神充沛,是人體氣足神旺的表現,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精神百倍的感覺。而當人感到精神疲憊的時候,往往最先感到腿腳發沉無力。可見腳的健康狀況關繫到整個人體的健康狀況。腳部保健則是養生延緩衰老的好方法。下面一起來看看十大腳上穴位按摩保健法。
1、湧泉穴:滋陰降火
腳掌前部1/3處(不算腳趾)、腳緣兩側連線處就是此穴。《黃帝內經》中提到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就是說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湧出灌溉周身四肢各處。這個穴位對於滋陰降火很有意義,可以緩解上火引起的口乾、眩暈、焦躁等。方法是將拇指放在穴位上,用較強的力氣揉20~30次,晨起和睡前按摩效果好。
2、豐隆穴:祛濕化痰
按摩豐隆穴可以祛濕化痰,豐隆,象聲,轟隆打雷。長期堅持按摩能把脾胃上的濁濕像打雷下雨一樣排出去。從腿的外側找到膝眼和外踝這兩個點,連成一條線,然後取這條線的中點,接下來找到腿上的脛骨,脛骨前緣外側1.5寸,大約是你兩指的寬度,和剛才那個中點平齊,在附近壓按,最感酸麻沉重或者痛感明顯的地方,就是豐隆穴,每天按壓3分鍾左右。
3、太溪穴:補養腎臟
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太溪穴是腎經上的原穴,原穴是指源頭,生命的原動力。每天只要堅持揉按刺激太溪穴,就能夠調動起生命的原動力,氣血才會上達於面,下行於足。揉按太溪穴最佳時間是在每晚上9點,一次按30下。在按的時候我們可以採用正坐或平放足底的姿勢。用手指按揉,按揉時一定要有酸痛的感覺,每天堅持按太溪穴能夠防治因冬季氣候所引起的常見病症。
4、照海穴:緩解咽喉乾燥
照海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照,意為照射,海,象徵大水,照海顧名思義,指腎經的經水在此大量蒸發,具有吸熱的作用,按壓此穴能緩解咽喉乾燥、目赤、失眠等由於陰虛火旺引起的症狀。按壓時,感到酸、麻、脹就可以了;按壓時間不宜太長,5~10分鍾即可。
5、內庭穴:祛胃火
在第二趾與第三趾的分叉處,對手腳發冷,體虛多汗,臉部神經比如牙疼有顯著緩解效果。內庭穴最顯著的一個特點就是可以祛胃火,可以說是胃火的剋星。凡是胃火引起的牙痛、咽喉痛、鼻出血、口臭、胃酸、便秘都可以按摩內庭穴。按摩內庭穴祛熱、祛胃火效果非常好。平時也可多用指端按壓此穴,按壓時,以一側拇指的指端按住此穴,稍用力按壓,以酸脹感為宜,每側1分鍾,共2分鍾,每天堅持按摩。
6、大敦穴:清醒頭腦
足厥陰肝經,此穴在大拇趾外側(小腳趾那邊)趾背上,由趾甲根正中致趾關節的外側趾背上。主治肋脹痛、胸滿、嘔吐、腹瀉、疝氣、尿閉、腰痛、婦女小腹痛等。腳拇趾是一般所說肝經的起始處,肝經由此到生殖器、肝臟、腦、眼等依序。因此指壓大敦的話,能使頭腦清晰、眼睛明亮。指壓時強壓7-8秒鍾,才慢慢吐氣,每日就寢前重復10此左右。指壓大敦有速效性。因此遲醒的早上,不妨在床上加以指壓。
7、隱白穴:健脾回陽
足太陰脾經,此穴在大腳趾內側,距指甲跟腳一分處。主治舌本強、食則嘔,善意、倦怠乏力、身體困重、食不下、脘腹脹痛、大便溏泄、下肢內側腫痛或厥冷、足大趾運動障礙、黃疸等。以拇指指尖或棒狀物壓迫此穴,或是以拇指與食指捏住腳趾兩側,加以揉捏,間接刺激穴位。
8、厲兌穴:通調腸胃
專家說,厲兌穴在第二腳趾趾甲旁,靠近第三腳趾側,點壓該穴,有清熱利濕、通調腸胃的作用。用拇指指端點壓腳趾上的厲兌穴,力度可漸漸增大,以有疼痛感為好,2分鍾為好,以後用相同的方法掐壓另一隻腳上的厲兌穴。
9、至陰穴:清熱散風
至陰穴,屬足太陽膀胱經。在小趾外側,趾甲角外約一分處。濕熱過盛易引起小便黃臊臭、尿頻、尿急、尿澀痛。點按去火點至陰穴,可在15點到17點,此時是膀胱經最旺盛的時候,用大拇指按壓此處,並堅持1~2分鍾,然後再換另一隻腳,每日2次。有清熱散風、通利下焦的作用,對尿黃澀痛等症有很好的排泄效果。
Ⅸ 厲兌穴的准確位置以及取穴方法
【定位】:
位於足第2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指寸)。
【操作要點】:
淺刺0.1~0.2寸。
【取穴方法】: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第二趾外側,距趾甲角0.1寸處取穴。
【主治】:
足背腫痛, 齒痛,口喎,咽喉腫痛,鼻衄,癲狂,熱病。
Ⅹ 【筆記】秋-立秋-胃經|8月6日-厲兌(快速止吐)
定位
1. 在足第2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指寸)。
2.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第二趾外側,距爪甲角0.1寸處取穴。體厲兌穴位於足第2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
解剖
有趾背動脈形成的動脈網;布有腓淺神經的足背支。
主治
1. 齒痛,口喎,咽喉腫痛,鼻衄,癲狂,熱病。
2. 足背腫痛。
臨床運用
戒酒綜合征
1、主穴:百會、神門、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陰交。
2、配穴:重症配水溝、大陵;手抖、出汗、惡心嘔吐配內關;焦慮不安加神庭;癲癇加大椎;震顫配筋縮、陽陵泉;意識模糊配少商、厲兌;幻覺配攢竹、少沖。
3、方解:百會位於頭部,屬督脈要穴,內通於腦,可鎮靜寧神;神門為手少陰心經之原穴,可寧心安神;脾俞、胃俞分別為脾和胃的背俞穴,配合脾經的三陰交、胃經的足三里共奏健脾和胃、調理氣血之功。
配伍
配內關穴、神門穴治多夢。
按摩 :用大拇指指尖掐揉200次,用於治療 癲狂、夢魘 。
艾灸 :艾灸5~20分鍾,每天1次,可用於治療 牙痛、鼻出血 。
刺血 :用三菱針點刺放血1-2毫升,可治療 夢魘、失眠 等。
刮痧 :從趾關節向足尖刮3-5分鍾,隔天1次,可用於治療 多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