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血凝試驗的檢查過程
直接Coombs試驗:將含球蛋白的試劑直接加到紅細胞表面結合抗體的細胞懸液中,即可見細胞凝集。可用玻片法定性測定,也可用試管法作半定量分析。間接Coombs試驗:用以檢測游離的血清中的不完全抗體。將受檢血清和具有待測不完全抗體相應抗原性的紅細胞相結合。再加入抗球蛋白抗體就可出現可見的紅細胞凝集。
2. 血凝四項
或許很多人對血凝四項這個詞不是很了解,但是它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很大的關系,特別是孕婦與需要做手術的患者,是必須要做的檢查之一。那血凝四項的注意事項,同時,又如何檢測呢?
血凝四項是什麼
血凝四項是什麼?血液高凝狀態、凝血、出血、止血,是臨床最常遇到的情況。出血性疾病的篩查與診斷、血栓前狀態和血栓疾病的檢查、各種抗凝葯的正確應用和預後估計,都離不開對凝血狀態的了解。凝血四項檢查可以幫助醫生准確了解這些問題。
凝血四項,目的是在術前了解患者的止血功能有無缺陷,以事先有所准備,防止術中大出血而措手不及。人體的止血功能十分重要。當人意外受傷流血時,止血功能迅速發揮作用,使血液凝固堵住傷口而止血,避免血液大量丟失。當患者需要手術時,醫師必須事先了解患者的止血功能,如止血功能不健全,患者術中可能會大出血以至發生手術意外甚至死亡。
如何檢測血凝四項
如何檢測血凝四項?為手術前必查項目、血栓前檢查項目及監控臨床口服抗凝葯物患者。患者住院做手術前,醫生總會要求患者取血做凝血四項檢查。那如何檢測血凝四項?
1、正常參考值:12-16秒。
2、臨床應用:凝血酶原時間是檢查外源性凝血因子的一種過篩試驗,是用 來證實先天性或獲得性纖維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凝血因子Ⅴ、Ⅶ、Ⅹ的缺陷或抑制物的存在,同時用於監測口服抗凝劑的用量,是監測口服抗凝劑的首選指標。據報道,在口服抗凝劑的過程中,維持PT在正常對照的1-2倍最為適宜。
PT異常意義:
1、延長:先天性因子Ⅱ Ⅴ Ⅶ Ⅹ缺乏症和低(無)纖維蛋白原血症;獲得性見於DIC、原發性纖溶症、維生素K缺乏、肝臟疾病;血循環中有抗凝物質如口服抗凝劑肝素和FDP以及抗因子Ⅱ Ⅴ Ⅶ Ⅹ的抗體。
2、縮短:先天性因子Ⅴ增多症、口服避孕葯、高凝狀態和血栓性疾病。
3、口服抗凝劑的監測:凝血酶原時間是監測口服抗凝劑的常用指標,在ISI介於2.2-2.6時,凝血酶原時間比值在1.5-2.0 INR在3.0-4.5用葯為合理和安全世界衛生組織(WHO)規定應用口服抗凝劑時INR的允許范圍:非髖部外科手術前1.5-2.5;髖部外科手術前2.0-3.0;深靜脈血栓形成2.0-3.0;治療肺梗塞2.0-4.0;預防動脈血栓形成3.0-4.0;人工瓣膜手術3.0-4.0。
凝血酶原時間;報告方式;即報告被檢標本的凝血酶原時間(秒)也同時報告正常對照的結果(秒)並用凝血酶原比值報告之待檢血漿的凝血酶原時間。
凝血酶原時間比值 = 正常血漿的凝血酶原時間
血凝四項的注意事項
血凝四項的注意事項?血凝四項主要是為了檢查血液的問題,可防止血栓的發生,為此一定要了解它的注意事項。
1、采血
(1)防止組織損傷,避免外源因子進入。
(2)盡快送檢。
(3)避免從輸液管取血,以防稀釋,用葯。
(4)抽血時的壓力、時間長短會影響局部血液的濃縮,可影響血小板釋 放和某些凝血因子的活性。
2、收集管要求:塑料管或聚乙烯試管。
3、抗凝劑選擇
(1)推薦用3.8%的枸櫞酸鈉,能有效阻止Ⅴ和Ⅷ降解。
(2)抗凝劑與血液的比例為1:9。
4、血漿的保存:取血後應立即做或血漿放冰箱(2-8℃),塑料試管影響最小。
3. 簡述血凝儀檢測的原理
1.凝固法
也稱為生物學法,將凝血因子或激活劑加入到血漿中,使血漿發生凝固,凝血儀記錄血漿凝固過程中一系列的變化(如光、電、機械運動等),並將這些變化的信號轉變成數據,計算機處理分析後得出檢測結果。目前在凝血儀上使用的凝固法大致分為三類:光學法、黏度法和電流法。
(1)光學法:待測血漿在凝固過程中,纖維蛋白原逐漸轉變為纖維蛋白,其理學性質也發生改變,透射光和散射光強度發生改變,凝血儀根據這種光學性質的改變來判斷凝固終點。光學法可分為透射比濁法和散射比濁法。
(2)黏度法:在待測血漿中加入小磁珠,利用變化的磁場使小磁珠產生運動,隨血漿的凝固,血液黏度增加,小磁珠的運動逐漸減弱,儀器根據小磁珠運動強度的變化來確定凝固終點。
(3)電流法:該法將待測血漿作為電路的一部分,由於纖維蛋白具有導電性,可利用電流的斷與否來判斷纖維蛋白的形成與否,即判斷凝固終點。
4. 血液凝固分析儀檢測原理有哪些
不同類型的血凝儀採用的原理也不同,目前主要採用的檢測方法有:凝固法、底物顯色法、免疫法、乳膠凝集法等。由於在血栓/止血檢驗中最常用的參數,均可用凝固法測量,故目前半自動血凝儀基本上以凝固法測量為主,在全自動血凝儀中,也一定包括凝固法測量方式。
凝固法(生物物理法)
凝固法是通過檢測血漿在凝血激活劑作用下的一系列物理量 (光、電、機械運動等)的變化,再由計算機分析所得數據並將之換算成最終結果,所以也可將其稱作生物物理法。
a.電流法
電流法利用纖維蛋白原無導電性而纖維蛋白具有導電性的特點,將待測樣品作為電路的一部分,根據凝血過程中電路電流的變化來判斷纖維蛋白的形成。但由於電流法的不可靠性及單一性,所以很快被更靈敏、更易擴展的光學法所淘汰。
b. 光學法(比濁法)
光學法血凝儀是根據凝固過程中濁度的變化來測定凝血功能。
根據待驗樣品在凝固過程中光的變化來確定檢測終點的。當向樣品中加入凝血激活劑後,隨著樣品中纖維蛋白凝塊的形成過程,樣品的光強度逐步增加,儀器把這種光學變化描繪成凝固曲線,當樣品完全凝固以後,光的強度不再變化。通常是把凝固的起始點作為 0%,凝固終點作為100%,把50%作為凝固時間。光探測器接收這一光的變化,將其轉化為電信號,經過放大再被傳送到監測器上進行處理,描出凝固曲線。
光學法凝血測試的優點在於靈敏度高、儀器結構簡單、易於自動化 ; 缺點是樣品的光學異常、測試杯的光潔度、加樣中的氣泡等都會成為測量的干擾因素。
c.磁珠法
早期的磁珠法是在檢測杯中放入一粒磁珠,與杯外一根鐵磁金屬桿緊貼呈直線狀,標本凝固後,由於纖維蛋白的形成,使磁珠移位而偏離金屬桿,儀器據此檢測出凝固終點,這類儀器也可稱為平面磁珠法。早期平面磁珠法能有效克服光學法中樣品本底干擾問題,但存在靈敏度低等缺點。
現代磁珠法出現在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進入商品化。現代磁珠法被稱為雙磁路磁珠法。雙磁路磁珠法的測試原理如下: 測試杯的兩側有一組驅動線圈,它們產生恆定的交變電磁場,使測試杯內特製的去磁小鋼珠保持等幅振盪運動。凝血激活劑加入後,隨著纖維蛋白的產生增多,血漿的粘稠度增加,小鋼珠的運動振幅逐漸減弱,儀器根據另一組測量線圈感應到小鋼珠運動的變化,當運動幅度衰減到50%時確定凝固終點。
底物顯色法(生物化學法)
底物顯色法是通過測定產色底物的吸光度變化來推測所測物質的含量和活性的,該方法又可稱為生物化學法。檢測通道由一個鹵素燈為檢測光源,波長一般為 405nm。探測器與光源呈直線,與比色計相仿。
血凝儀使用產色底物檢測血栓與止血指標的原理是 : 通過人工合成與天然凝血因子有相似的一段氨基酸排列順序、並還有特定作用位點的小肽,並將可水解產色的化學基因與作用位點的氨基酸相連。測定時由於凝血因子具有蛋白水解酶的活性,它不僅能作用於天然蛋白質肽鏈,也能作用於人工合成的肽鏈底物,從而釋放出產色基因,使溶液呈色。產生顏色的深淺與凝血因子活性成比例關系,故可進行精確的定量。目前人工合成的多肽底物有幾十種,而最常用的是對硝基苯胺(PNA),呈黃色,可用405mm波長進行測定。
免疫學方法
在免疫學方法中以純化的被檢物質為抗原,制備相應的抗體,然後用抗原抗體反應對被檢物進行定性和定量測定。常用方法有 :
a.免疫擴散法。將被檢物與相應抗體在一定介質中結合,測定其沉澱環大小,與標准進行比較,計算待測物濃度。此法操作簡單,不需特殊設備,但耗時過長,靈敏度不高,僅適於含量較高凝血因子檢測。
b.箭電泳。在一定電場中,凝膠支持物內的被檢物與其相應抗體結合形成的一個個「火箭峰」,火箭峰的高度與其含量成正比,通過測定峰高並與標准比較進行定量測定。此法操作復雜,臨床應用較少。
c.雙向免疫電泳。 通過水平與垂直兩個方向進行電泳可將某些分子結構異常的凝血因子進行分離。
d.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法)。用酶標抗原或抗體和被檢物進行抗原結合反應,經過洗滌除去未結合的抗原或抗體及標本中的干擾物質,留下固定在管壁的抗原抗體復合物,然後加入酶的底物和色原性物質,反應產生有色物質,用酶標儀進行測定,顏色深淺與被檢物濃度呈比例關系。該法靈敏度高,特異強,目前已用於許多止血、血栓成分檢測。
e.免疫比濁法。 將被檢物與其相應抗體混合形成復合物,從而產生足夠大的沉澱顆粒,通過透射比濁或散射比濁進行測定。此法操作簡便,准確性好,便於自動化。
5. 血凝儀的散射比濁法和投射比濁法哪種測試方法檢測結果更准確
康宇醫療對比了幾種血凝分析儀發現,目前市場上現在的血凝分析儀主要的檢測方法是光學法
,但是光學又分為散射比濁、透射比濁。 光學法血凝儀是根據血漿凝固過程中濁度的變化來測定凝血功能。根據儀器不同的光學測量原理,又可分為散射比濁法和透射比濁法兩類。
散射比濁法
是根據待驗樣品在凝固過程中散射光的變化來確定檢測終點的。在該方法中檢測通道的單色光源與光探測器呈90度直角,當向樣品中加入凝血激活劑後,隨樣品中纖維蛋白凝塊的形成過程,樣品的散射光強度逐步增加。當樣品完全凝固以後,散射光的強度不再變化,通常是把凝固的起始點作為0%,凝固終點作為100%,把50%作為凝固時間。光探測器接收這一光學的變化,將其轉化為電信號,經過放大再被傳送到監測器上進行處理,描出凝固曲線。
透射比濁法
是根據待測樣品在凝固過程中吸光度變化來確定凝固終點的、與散射比濁法不同的是該方法的光路同一般的比色法一樣呈直線安排:來自光源的光線經過處理後變成平行光,透過待測樣品後照射到光電管變成電信號,經過放大後監測處理。當向樣品中加入凝血激活劑後,開始的吸光度非常弱,隨著反應管中纖維蛋白凝塊的形成,標本吸光度也逐漸增強,當凝塊完全形成後,吸光度趨於恆定。血凝儀可以自動描繪吸光度的變化曲線並設定其中某一點對應的時間為凝固時間。
基層診所、鄉鎮衛生院等,自引進康宇醫療的血凝分析儀提高了醫療市場競爭力的需要,提升醫院在本地區的檔次和地位,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據統計,醫院70%的診斷數據來自檢驗科,作為窗口科室,先進的檢驗儀器有助增強病人信心。
6. 臨床上常用的血清學檢查方法有哪幾種
主要有沉澱試驗、凝集試驗、補體結合試驗、中和試驗及與標記抗體有關的試驗。
(1)凝集試驗
包括玻板凝集法、全血平板凝集法、試管凝集法和瓊脂擴散法。
①全血平板凝集反應
此法常用於傳染性鼻炎、雞白痢、雞傷寒、雞慢性呼吸道病等禽病的檢疫和監測。
②瓊脂擴散反應
當適當比例的抗原抗體在含有電解質的瓊脂網狀基質中自由擴散相遇時,形成肉眼可見的白色沉澱線。此法常用於雞傳染性法氏囊病、雞馬立克氏病、禽流感、禽腦脊髓炎、禽腺病毒感染等病的診斷,還常用於抗體監測和血清學流行病學調查。
(2)血凝與血凝抑制試驗
試驗原理:某些病毒能夠與人或動物的紅細胞發生凝集,稱為血凝反應(HA)。這種凝集反應可被加入的特異性血清所抑制,稱為紅細胞凝集抑制試驗,即血凝抑制反應(HI)。
此方法常用於雞新城疫、禽流感、雞產蛋下降綜合征等病毒的診斷和血清學監測。
7. 血凝儀的測定方法
光學法血凝儀是根據血漿凝固過程中濁度的變化來測定凝血功能。根據儀器不同的光學測量原理,又可分為散射比濁法和透射比濁法兩類。
散射比濁法是根據待驗樣品在凝固過程中散射光的變化來確定檢測終點的。在該方法中檢測通道的單色光源與光探測器呈90°直角,當向樣品中加入凝血激活劑後,隨樣品中纖維蛋白凝塊的形成過程,樣品的散射光強度逐步增加。當樣品完全凝固以後,散射光的強度不再變化,通常是把凝固的起始點作為0%,凝固終點作為100%,把50%作為凝固時間。光探測器接收這一光學的變化,將其轉化為電信號,經過放大再被傳送到監測器上進行處理,描出凝固曲線。
透射比濁法,是根據待測樣品在凝固過程中吸光度變化來確定凝固終點的、與散射比濁法不同的是該方法的光路同一般的比色法一樣呈直線安排:來自光源的光線經過處理後變成平行光,透過待測樣品後照射到光電管變成電信號,經過放大後監測處理。當向樣品中加入凝血激活劑後,開始的吸光度非常弱,隨著反應管中纖維蛋白凝塊的形成,標本吸光度也逐漸增強,當凝塊完全形成後,吸光度趨於恆定。血凝儀可以自動描繪吸光度的變化曲線並設定其中某一點對應的時間為凝固時間。 磁珠法是根據血漿凝固過程中粘度的變化來測量凝血功能的。根據儀器對磁珠運動測量原理的不同,又可分為光電探測法和電磁珠探測法。
光電探測法,在磁珠法中光電探測器的作用與光學法中不同,它只測量血漿凝固過程中磁珠的運動規律,與血漿的濁度無關。在磁珠法中的一對電磁鐵安放在測試杯的兩端,它們產生恆定的交替磁場使磁珠在測試杯中擺動,在與磁珠擺動的垂直方向安放一對光電接收裝置,當磁珠擺幅衰減到50%時確定凝固終點。
光電探測法中還有一種利用紅外光反射監測器監測磁珠運動的,下面介紹BE系列半自動血凝儀中將另加介紹。
電磁探測法又可稱為雙磁路磁珠法,其中一對磁路用於吸引磁珠擺動,另一對磁路利用磁珠擺動過程中對磁力線的切割所產生的電信號,對磁珠擺動幅讀度進行監控,當磁珠擺動幅度衰減到50%確定凝固終點。 目前市售的半自動血凝儀主要由樣品、試劑預溫槽、加樣器、檢測系統(光學、磁場)及微機組成。有的半自動儀器還配備了發色檢測通道,使該類儀器同時具備了檢測抗凝及纖維蛋白溶解系統活性的功能。針對光學式半自動血凝儀受人為的因素影響多、重復性較差等缺陷,儀器中應有自動計時裝置,以告知預溫時間和最佳試劑添加時間;在測試位添加了試劑感應器,後者感應從移液器針頭滴下的試劑後自動振動,使反應過程中血漿與試劑得以很好地混合;此外,該類儀器在測試杯頂部安裝了移液器導板,在添加試劑時由導板來固定移液器針頭,從而保證了每次均可以在固定的最佳的角度添加試劑並可以防止氣泡產生。這一系列改進,提高了光學式半自動血凝儀檢測的准確性。
一般半自動血凝儀都可進行凝固法測試,而需要用其它測試方法實現的凝血項目則可用生化分析儀、酶標儀等進行。 該類儀器的基本構成包括:樣品傳送及處理裝置、試劑冷藏位、樣品及試劑分配系統、檢測系統、電子計算機、輸出設備及附件等。
1. 樣品傳送及處理裝置:一般血漿樣品由傳送裝置依此向吸樣針位置移動,多數儀器還設置了急診位置,可以使常規標本檢測必要時暫停以服從免疫比濁法將被檢物與其相應抗體混合形成復合物,而產生足夠大的沉澱顆粒,通過透射比法或散射比濁進行測定。此法操作簡便,准確性好,便於自動化。
2. 試劑冷藏位:為避免試劑的變質,儀器往往有試劑冷藏功能,一般同時可以放置幾十種試劑進行冷藏。
3. 樣品及試劑分配系統:樣品臂會自動提起標本盤中的測試杯,將其置於樣品預溫槽中進行預溫。然後試劑臂將試劑注入測試杯中(性能優越的全自動血凝儀為避免凝血酶對其他檢測試劑的污染,有獨立的凝血酶吸樣針),帶有旋渦混合器的裝置將試劑與樣品進行充分混合後將送至測試位,經檢測的測試杯被該裝置自動丟棄於特設的廢物箱中。
4.檢測系統:這是涉及儀器測量原理的關鍵部分。檢測血漿的凝固可以通過凝固反應檢測法檢測,即當纖維蛋白凝塊形成時,檢測散射光在660nm處渾濁液吸光度的變化;或通過凝固點檢測法檢測,即計算達到預先設定好的吸光度值時的凝固時間;而磁珠法則是通過測定在一定磁場強度下小鋼珠的擺動幅度變化來測定血漿凝固點。發色底物法及免疫法是檢測反應液在405nm、575nm及800nm時的吸光度變化來反映被檢測物質的活性。
5. 電子計算機:根據設定的程序計算機指揮血凝儀進行工作並將檢測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最終得到測試結果。計算機尚可對患者的檢驗結果進行儲存,記憶操作過程中的各種失誤,及進行質量有關的工作。
6. 輸出設備:通過計算機屏幕或列印機輸出測試結果。
7. 附件:主要有系統附件、穿蓋系統、條碼掃描儀、陽性樣品分析掃描儀等。
8. 凝血時間的測定方法
根據標本來源有:毛細血管采血法:可用玻片法或毛細血管法測定。由於采血過程易混入較多組織液因而即使有內源性凝血因子缺乏,也仍發生外源性凝血,使本該異常的結果變為正常。本法極不敏感,僅能檢測出Ⅷ:C水平<2%的血友病患者,漏檢率達95%故屬於淘汰的方法。
靜脈采血法:由於血液中較少的混入組織液,因此對內源凝血因子缺乏的第三性比毛細血管采血法要高。目前有3種檢測法:(1)普通試管法(Lee-White法):僅能Ⅷ:C水平<2%的患者,本法不敏感也趨於淘汰。(2)硅管法(SCT):本法與普通試管法的測定方法基本相同,唯一的區別是採用塗有硅油的試管。由於硅管內壁不易使內壁凝血因子接觸活化,故凝血時間比普通試管法長,也較第三可檢出因子Ⅷ:C水平45%患者。
活化凝血時間(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法:本法是在待檢全血中加入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懸液,先充分激活接觸活化系統的凝血因子Ⅶ、Ⅺ等,並為凝血反應提供豐富的催化表面,從而提高了試驗的第三性,是內源性系統第三的篩選試驗之一,能檢出Ⅷ:C水平<45%亞臨床血友病。ACT法也是監護體外循環肝素用量的較好的指標之一。以上測定凝血時間的各種方法,在檢測內源性凝血因子缺乏方面,無論敏感性或准確性均不如活化部分凝血活酶。
9. 凝血檢驗的知識
凝血檢驗的知識
你知道應該如何檢驗凝血嗎?你知道凝血檢驗的技巧嗎?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關於凝血檢驗的知識,歡迎閱讀。
(一)PT和/或APTT延長
1. 了解患者有否家族出血史、個人出血史、肝病史、病人服葯情況(醫療史)。病人如有瘀點、紫癜、黏膜出血多提示血管或血小板異常;若為關節出血、胃腸道出血常提示單個因子缺乏。若病史陽性,必須請檢驗科做混合試驗等項目以便進一步查明原因。
2. 若家族出血史、個人出血史、肝病史、病人服葯情況(醫療史)等均陰性,第一步就是重新採集標本。因為標本凝固,或放置時間太長,或從用肝素的靜脈采血均可影響凝血試驗結果。若重新採集標本不影響結果,應進一步做混合試驗。
(二)凝血酶時間(TT)延長 TT延長,除以上兩點外,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1. 注意纖維蛋白原結果:因纖維蛋白原水平高或低,或有異常纖維蛋白原均可直接導致凝血酶時間延長,所以需做纖維蛋白原定量試驗。
2. FDP/fdp測定:血液中出現纖維蛋白原/纖維蛋白降解產物(FDP/fdp)。因FDP/fdp具有凝血酶抑制物樣作用,使TT延長,所以需做FDP/fdp半定量試驗。
3. 排除肝素:若標本為肝素污染,或病人體內存在肝素,凝血酶試驗結果異常。用硫酸魚精蛋白中和肝素後,再做TT將正常。
問:什麼是混合試驗
混合試驗是將病人血漿和正常人血漿做50:50混合進一步試驗。混合血漿試驗有助於鑒別PT與APTT結果異常的原因。
1. 若50:50混合試驗糾正了異常結果,說明病人多數為因子缺乏,應進一步檢測是哪個因子缺乏。但也不能排除出現低濃度抑制物。
2. 若50:50混合試驗不能糾正或僅部分糾正APTT結果,可能出現抑制物。若抑制物為抗體,通常是輸血、葯物、或某些疾病所致,有時無明顯原因。在大多數病例中,這些抗體只抗單個因子。
問:衛生部[2000]412號文件規定,停止使用出血時間測定項目的Duke法,必要時可使用出血時間測定器法檢測出血時間(BT)。請對後者進行介紹。
出血時間測定器法檢測BT是用一次性的出血時間測定器在前臂皮膚造成一“標准”創口(成人切口通常長5mm,深1mm),記錄出血自然停止所需的時間即為BT。該法為有創性檢查,不作為手術前的常規,僅在懷疑有毛細血管和血小板方面的疾病,需用此項目進行鑒別診斷時才考慮進行。
BT的臨床意義:
1. 出血時間延長:血小板數量異常如血小板減少症;血小板質量缺陷如先天性和獲得性血小板病和血小板無力症等;某些凝血因子缺乏,如血管性血友病(vWD)、低(無)纖維蛋白原和彌散性血管內凝血(DIC)等;血管疾病,如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單純性紫癜、過敏性紫癜等。阿斯匹林、非類固醇抗炎葯及其它抗血小板葯物、抗菌素如青莓素和頭孢類葯物等也可使BT延長。
2. 出血時間縮短:見於某些嚴重的高凝狀態和血栓形成。
;10. 出凝血時間的測定方法
出血時間測定有三種方法:即,Duke法、Ivy法、出血時間測定器法。
Duke法:操作雖簡單,但穿刺深度,寬度難以標准化,且受穿刺部位毛細血管分布及血管收縮程度的影響,致使實驗的敏感性很差。文獻記載,血小板低於3×109/L的患者陽性率僅為4 2%,遺傳性假血友病(VWD)患者陽性率為32%,而測定器法分別為92%和67%。
Ivy法:雖較Duke法敏感,操作繁瑣,又是損傷性的,切口難以標准化,也不易住推廣。
出血時間沉定器法:由於刀片埋裝在儀器內部,由彈簧快速彈出,使切口深度,寬度易於控制,可標准化且靈敏度高。因此,文件中規定出血時間測定實驗應使用出血時間測定器法,而廢除Duke法。
臨床意義
1.當血小板數目減少或功能缺陷時,不能形成血栓,出血時間即延長。常見於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嚴重的凝血酶原減少亦可引起出血時間延長。
2.出現時間除了與血小板的數量與機能有關外,還與毛細血管的收縮和粘合能力以及血清素等物質的釋放有關。如毛細血管病變,收縮功能障礙出血時間也延長。
3.由於毛細血管原因所引起的出血時間延長,如血管性假血友病,常常是在身體某一部位出血時間延長,而其他部位正常,因此,必須同時做兩側耳垂或手指的出血時間測定,以資鑒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