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手術中常用的麻醉方法有哪些
今天就跟大家說說手術的常用麻醉方法。
常用的麻醉方法可分為三種:
椎管是什麼? 椎管是椎骨和周圍韌帶圍城的管狀結構。內有脊髓、脊髓周圍依次有軟脊膜、珠網膜和硬脊膜包裹。
像區域局部麻醉和局部靜脈麻醉都是不常用的局麻方法。
【睡眠麻醉】
關於睡眠麻醉國內是沒有這一說法的。睡眠麻醉也稱為靜脈麻醉。睡眠麻醉採用的方法是麻醉之前在患者的靜脈注射麻醉劑引導患者進入睡眠狀態,再進行局部麻醉,從而消除麻醉時的疼痛感,也消除了患者對手術的恐懼心理。手術後患者猶如剛從夢中清醒,能夠及時恢復意識。這種麻醉方法一般在監控裝備齊全的大規模醫院中使用。
麻醉常見問題回答:
麻醉過後腦子會不會變笨?
通常我們會誤解,麻醉過後,由於尚未恢復一定會有比往常遲鈍的表現。我們會認為是麻醉過後的後遺症。事實上只要是順利康復,還是會和往常一樣。不會像我們所說的那樣腦子變笨。
麻醉多久會完全代謝?
一般在24~48內就會從體內代謝掉。
哪些手術適合局部麻醉?
眼睛類的,比如雙眼皮手術就可以局部麻醉。
哪些適合睡眠麻醉?
埋線提升,脂肪填充全臉,腹部吸脂,鼻部手術可以採用睡眠麻醉。
哪些適合全身麻醉?
動骨的大手術,比如顴骨手術、下頜角手術這些都需要全麻。
麻醉前的注意事項:
1.根據情況患者會發燒,這種情況是因為全身麻醉後肺會收縮而出現的現象。通過深呼吸、充分的加濕、運動和維持進食時間防止副作用。
2.麻醉之前一定要檢查是否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腎病、內分泌疾病。患有這種疾病的人要跟醫生充分的溝通,再進行安全的麻醉。
2. 全身麻醉的麻醉方法
臨床上常用的全身麻醉方法有吸入麻醉、靜脈麻醉和復合麻醉。全身麻醉的實施主要可分為麻醉前處理、麻醉誘導、麻醉維持和麻醉恢復等幾個步驟。
1.吸入麻醉
(1)吸入麻醉是指揮發性麻醉葯或麻醉氣體由麻醉機經呼吸系統吸收入血,抑制中樞神經系統而產生的全身麻醉的方法。在麻醉史上吸入麻醉是應用最早的麻醉方法,乙醚是廣為知曉的吸入麻醉劑,但是由於其不穩定和易燃易爆等特性,現代手術室內多需要電刀等設備,由此乙醚可能導致爆炸,現在臨床已棄用。吸入麻醉已經發展成為實施全身麻醉的主要方法。吸入麻醉葯在體內代謝、分解少,大部分以原形從肺排出體外,因此吸入麻醉具有較高的可控性、安全性及有效性。
根據呼吸氣體與空氣接觸方式、重復吸入程度以及有無二氧化碳吸收裝置,吸入麻醉可以分為開放法、半開放法、半緊閉法及緊閉法四種。按照新鮮氣流量的大小分為低流量麻醉、最低流量麻醉和緊閉迴路麻醉。
(2)吸入全麻的實施①麻醉前處理主要包括患者身體與心理的准備,麻醉前評估、麻醉方法的選擇、及相應設備的准備和檢查,以及合理的麻醉前用葯。此外還應根據吸入麻醉誘導本身特點向患者做好解釋工作及呼吸道上的准備。②誘導分為濃度遞增慢誘導法和高濃度快誘導法。單純的吸入麻醉誘導適用於不宜用靜脈麻醉及不易保持靜脈開放的小兒、困難氣道和喉罩插管等,對嗜酒者、體格強壯者不宜採用。慢誘導法是用左手將面罩固定於患者的口鼻部,右手輕握氣囊,吸氧去氮後打開揮發罐開始予以低濃度的吸入麻醉葯。麻醉葯的選擇以氟烷為最佳,也可選用其他吸入性麻醉葯。如果需要可以插入口咽或鼻咽通氣導管,以維持呼吸道通常,同時檢測患者對刺激的反應,如果反應消失,可通知手術醫生准備手術。麻醉開始後靜脈擴張,應盡可能早的建立靜脈通道。這種濃度遞增的慢誘導方法可以使麻醉誘導較平穩,但誘導時間的延長增加了興奮期出現意外的可能,患者也容易產生不配合的情況。
高濃度快誘導法是先用面罩吸純氧6L/min去氮3分鍾,然後吸入高濃度麻醉葯,讓患者深呼吸多次意識消失後改吸中等濃度麻醉葯,直至外科麻醉期。可行氣管插管,實施輔助或控制呼吸。
在臨床上,有很多患者會詢問吸入誘導是否像影視作品中紗布捂住口鼻導致意識消失那樣,其實臨床應用的吸入麻醉劑不會那麼快起效,而且需要專用的密閉儀器才能儲存,在開放的環境中易揮發。③維持麻醉誘導完成後即進入麻醉的維持階段。此期間應滿足手術要求,維持患者無痛,無意識,肌肉鬆弛及器官功能正常,應激反應得到抑制,水、電解質及酸鹼保持平衡,血液丟失得到及時補充。目前低流量吸入麻醉是維持麻醉的主要方法。術中應根據手術特點,術前用葯情況以及患者對麻醉和手術刺激的反應來調節麻醉深度。在不改變患者的分鍾通氣量時,改變麻醉深度主要是通過調節揮發罐開啟濃度和增加新鮮氣流量來實現。吸入麻醉葯本身能產生微弱的肌松作用,為了獲得滿足重大手術的完善肌松,往往需要靜脈給予肌松劑,以避免為增強肌松作用而單純增加吸入濃度引起的循環抑制。揮發性麻醉葯可明顯增強非去極化肌松葯的神經阻滯作用,二者合用時可以減少肌松葯的用量。④蘇醒及恢復吸入麻醉患者的蘇醒過程與誘導過程相反,可以看作是吸入麻醉葯的洗出過程。由於迴路內氣體的低流量,無法迅速把麻醉葯洗出,因此在手術結束時應比高流量麻醉更早關閉揮發罐。整個手術操作結束後,用高流量純氧來快速沖洗患者及迴路里的殘余麻醉葯。當肺泡內吸入麻醉葯濃度降到0.4MAC(最低肺泡氣有效濃度)時,約95%的患者能夠按醫生指令睜眼。吸入麻醉葯洗出越干凈越有利於蘇醒過程的平穩和患者的恢復,過多的殘余不僅可能導致患者煩躁、嘔吐,甚至抑制清醒狀況和呼吸。在洗出吸入性麻醉葯時,靜脈可給予一定的止痛葯來增加患者對氣管導管的耐受,以有利於吸入葯的盡早排出,同時還可減輕拔管時的應激反應。
2.靜脈麻醉
(1)靜脈全身麻醉是指將一種或幾種葯物經靜脈注入,通過血液循環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而產生全身麻醉的方法。按照給葯方式的不同,靜脈麻醉可分為單次給葯法、分次給葯法和持續給葯法。由於受到自身一些局限性的影響,靜脈全身麻醉的使用一度受到限制。但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臨床葯理學研究方法的不斷改進,新的強效、短效靜脈麻醉葯的開發以及計算機化的靜脈自動給葯系統的問世,使靜脈麻醉得到極大的改善和發展。
根據給葯方式的不同,靜脈麻醉可分為單次注入、分次注入、連續注入和靶控輸注(TCI)。
(2)靜脈全麻的實施①麻醉前處理與其他全身麻醉相同,主要包括患者身體與心理的准備,麻醉前評估、麻醉方法的選擇、及相應設備的准備和檢查,以及合理的麻醉前用葯。②麻醉誘導靜脈麻醉誘導更為舒適,適合多數常規麻醉情況(包括吸入性全身麻醉),這特別適合需要快速誘導的患者。可以利用單次靜脈注射麻醉葯物來實現,也可利用TCI技術來完成靜脈麻醉的誘導。在手術麻醉所產生的各種刺激中,氣管插管要高於普通的外科手術,因而麻醉誘導所需要的血葯濃度可能會大於術中麻醉維持所需的血葯濃度。靜注的首劑量可以根據負荷劑量公式CTVd峰效應計算,同時還應兼顧患者的實際情況。麻醉醫生還應熟悉所用葯物的峰效時間,這對於麻醉誘導非常重要。利用TCI技術實施靜脈誘導時應注意根據患者的個體情況選擇合適的靶濃度。誘導時患者意識消失所需時間隨著所選擇的靶濃度的增高而減少。
利用靜脈麻醉來實施麻醉誘導時還應注意到靜脈麻醉本身的一些特點。首先應強調個體化原則。葯物的選擇和劑量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調整,如體重、年齡、循環狀況、術前用葯等。其次,對於老年患者或循環時間較慢的患者(如休克、低血容量及心血管疾病等)用葯量應減少,且注射應緩慢速度,同時密切監測心血管系統的變化。最後,誘導時一些麻醉葯的注射可能會引起局部疼痛,術前或誘導前給予阿片類葯或所注射的靜脈全麻葯里混入利多卡因可以減少疼痛的發生。③麻醉維持利用麻醉葯靜脈連續滴入或泵入來維持患者的麻醉,需要包括兩方面的劑量,即從中央室消除的葯物劑量,加上向外周室轉運的葯物劑量。根據手術刺激強度及每個患者具體情況來調節靜脈麻醉葯的輸注速率,也可以提供相對合理的麻醉維持血葯濃度。利用TCI技術,通過靶濃度的設定,可以更加精確和方便的達到上述目的。但應注意,由於傷害刺激在術中並非一成不變,因此應根據具體情況(手術的大小、刺激的程度及患者的反應等)選擇合適的靶濃度。此外還應強調,預先的主動調節靶濃度以適應即將出現的強刺激比等到出現傷害刺激後才去被動調節其效果要好得多。
麻醉維持時應強調聯合用葯。完善的麻醉在確保患者生命體征穩定前提下,至少應該做到的意識消失、鎮痛完全、肌肉鬆弛以及自主神經反射的抑制。為了實現這四個目的,顯然但靠某一類麻醉葯是行不通的,這就需要麻醉葯的聯合使用。完善的靜脈全身麻醉主要涉及到三大類葯:一是靜脈全麻葯,如異丙酚、咪唑安定等,這類葯物可以使患者入睡,意識消失,對手術過程無記憶;二是麻醉性鎮痛葯,如芬太尼、度冷丁等阿片類葯物,可以減少疼痛,抑制應激反應;三是骨骼肌鬆弛葯,如去極化肌松葯琥珀膽鹼及非去極化肌松葯維庫溴銨、泮庫溴銨等,可以鬆弛肌肉,提供良好的手術視野,但是需要呼吸機控制呼吸。④麻醉恢復靜脈麻醉後,患者蘇醒時間與中央室(血漿)麻醉葯的濃度密切相關。對於單次注入的葯物,其血葯濃度的降低主要取決於葯物的分布半衰期和清除半衰期。按等效劑量單次注入給葯,恢復快慢的順序為:異丙酚、依託咪酯、硫噴妥鈉、咪唑安定、氯胺酮。對於較長時間持續輸注麻醉葯物,其血葯濃度下降的快慢則不僅取決於分布半衰期和清除半衰期,還與其外周室是否遲鈍有關。良好的恢復除了迅速,還應沒有副作用,並尚存足夠的鎮痛作用。異丙酚恢復期副作用最少。氯胺酮及依託咪酯麻醉後,蘇醒期常出現躁動,咪唑安定可以較好地減少這些副作用,但使得恢復延遲。氟哌啶可能會增加噩夢的發生率。患者在恢復期出現躁動首先應該排除缺氧、二氧化碳蓄積、傷口痛及肌松葯殘余;如果使用了吸入麻醉葯還應考慮其洗出是否徹底。
3.復合麻醉
目前臨床麻醉中都是同時或先後使用幾種不同的麻醉葯物或技術來獲得全身麻醉狀態。這種同時或先後應用兩種以上的全身麻醉葯物或麻醉技術,達到鎮痛、遺忘、肌松、自主反射抑制並維持生命體征穩定的麻醉方法,稱之為平衡麻醉。平衡麻醉強調聯合用葯,聯合用葯不僅可以最大限度地體現每類葯物的葯理作用,而且還可減少各葯物的用量及副作用。這種方法在提高麻醉質量、保證患者的安全和降低醫療費用等諸多方面都發揮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符合中國國情的麻醉理念。
靜吸復合麻醉是平衡麻醉的典型代表,對患者同時或先後實施靜脈全麻技術和吸入全麻技術的麻醉方法稱之為靜脈-吸入復合麻醉技術,簡稱靜吸復合麻醉。其方法多種多樣,如靜脈麻醉誘導,吸入麻醉維持;或吸入麻醉誘導,靜脈麻醉維持;或者靜吸復合誘導,靜吸復合維持。由於靜脈麻醉起效快,誘導平穩,而吸入麻醉易於管理,麻醉深淺易於控制,因此靜脈麻醉誘導後採取吸入麻醉或靜吸復合麻醉維持在臨床麻醉工作中佔主要地位。靜脈麻醉誘導和吸入麻醉維持充分展現了靜脈麻醉與吸入麻醉各自的優點,是麻醉技術向麻醉藝術的升華。
除以上三種全身麻醉外,還有基礎麻醉、監護性麻醉等全麻技術,它們的麻醉程度不同,但本質上並無明顯區別。現在臨床上開展的無痛檢查/治療技術越來越多,例如無痛胃鏡,無痛人流等,這其實也是一種全身麻醉技術,給予靜脈麻醉劑(丙泊酚常用)和鎮痛葯物,達到患者入睡和無痛的狀態,但是多為短小操作,大多不需要插管控制呼吸,但是有呼吸抑制、誤吸性肺炎等風險。
3. 麻醉的臨床麻醉
主要包括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
1.全身麻醉
全身麻醉是指將麻醉葯通過吸入、靜脈、肌肉注射或直腸灌注進入體內,使中樞神經系統受到抑制,致使患者意識消失而周身無疼痛感覺的過程。這種麻醉方式便是常言道的「睡著狀態」,特點是患者意識消失,全身肌肉鬆弛,體驗不到疼痛。最常用的全身麻醉方式是氣管插管全身麻醉,特點是採用靜脈麻醉葯或吸入麻醉葯產生全身麻醉作用,術中需要行氣管插管,機械輔助呼吸。
氣管插管全身麻醉的過程。此過程包括麻醉誘導,麻醉維持和麻醉蘇醒。所謂麻醉誘導,便是讓人由清醒轉為睡著狀態。患者進入手術室後,先由護士開放靜脈通路(也就是扎針輸液),麻醉醫生連接心電圖,血壓,血氧飽和度等監測,面罩吸氧。然後,麻醉醫生便可以開始麻醉誘導了。麻醉醫生會給患者靜脈注射全身麻醉葯或者吸入麻醉氣體,患者在給葯後3~5分鍾便意識消失,由清醒進入睡眠狀態。在全身麻醉狀態下,由於沒有意識、全身肌肉鬆弛,患者喪失呼吸的力量,自主呼吸通常會消失,因此在患者進入全麻狀態後,麻醉醫生會進行氣管插管操作,即在喉鏡等插管器械的輔助下把一根氣管導管經患者的口腔或鼻腔插入患者的氣管,氣管導管的另一端連接麻醉機,由麻醉機通過氣管導管給患者輸送氧氣,幫助患者呼吸。
此後即進入麻醉維持狀態,麻醉醫生會通過麻醉機給患者持續吸入麻醉氣體,或通過靜脈通路持續輸注麻醉葯物,使患者持續處在麻醉狀態。此時就可以開始手術了。整個麻醉維持時間的長短,取決於手術時間的長短。手術時間長,麻醉維持時間就長;手術時間短,麻醉維持時間也短。當手術順利結束的時候,麻醉醫生會停止麻醉葯物的使用,患者即進入麻醉蘇醒期。隨著患者體內麻醉葯物的代謝排出,麻醉葯物濃度逐漸降低。當麻醉葯物體內濃度降低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患者就可以恢復自主呼吸,意識也會清醒,此時麻醉醫生會將氣管導管拔出,繼續給患者面罩吸氧,並吸除口腔分泌物。當患者的自主呼吸恢復良好,意識完全清醒,辯知能力良好,生命體征平穩時,即達到了麻醉蘇醒離室標准,便可以返回病房了。
全身麻醉並不是都需要進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一些時間短小,傷害性刺激小,簡單的手術操作和檢查操作,比如人流手術、胃腸鏡檢查等,就不需要進行氣管插管全身麻醉,而可以實施保留自主呼吸,但意識消失的全身麻醉。
2.局部麻醉
局部麻醉是利用局部麻醉葯如普魯卡因、利多卡因等,注射在相應部位使脊神經、神經叢或神經干以及更細的周圍神經末梢受到阻滯,使身體的某一部位暫時失去感覺。局部麻醉的特點就是麻醉局限在身體的「局部」,患者的意識是清醒的。常用的方法包括椎管內麻醉(阻滯)、神經阻滯、區域阻滯、局部浸潤麻醉和表面麻醉等。
椎管內麻醉是將局部麻醉葯通過脊椎穿刺注入到椎管內,其中注入蛛網膜下腔的稱為蛛網膜下腔阻滯或腰麻,注入硬脊膜外腔的稱為硬脊膜外腔阻滯。椎管內麻醉也就是大家所俗稱的「半身麻醉」。麻醉醫生會在你的後背進行一番操作,然後你便感覺到下半身麻木,痛覺、觸覺消失。
神經阻滯是將局部麻醉葯注射到身體某神經干(叢)處,使其支配的區域產生痛覺傳導阻滯,常用的神經阻滯有頸神經叢阻滯、臂神經叢阻滯,股神經阻滯等。
區域阻滯則是將局部麻醉葯注射於手術部位的周圍,使手術區域的神經末梢阻滯而達到麻醉的目的。
局部浸潤麻醉是直接將局部麻醉葯注射至手術部位,並均勻地分布到整個手術區的各層組織內,以阻滯疼痛的傳導,是臨床小手術常用的麻醉方法。
表面麻醉為將滲透性強的局部麻醉葯噴霧或塗敷於黏膜、結膜等表面以產生麻醉作用。
4. 麻醉的分類
麻醉主要指的是感覺或知覺喪失,臨床麻醉可以簡單地分為全身麻醉或者是局部麻醉。局部麻醉就是過去所謂的半麻,在麻醉領域,過去椎管內麻醉也叫局部麻醉,但是後來由於操作比較復雜,所以目前的局部麻醉只包括局部浸潤麻醉,或神經阻滯麻醉,基本上麻醉包括全身麻醉、椎管內麻醉,還有局部麻醉,具體如下:1、全身麻醉:是應用全麻葯品,使中樞神經系統得到抑制,而失去意識,患者術中感覺不到疼痛,認知能力喪失,是一種暫時性的可逆性的無意識狀態。特點是患者沒有意識,同時也感覺不到疼痛,也就是民間所謂的睡著了的麻醉方法;2、椎管內麻醉:包括蛛網膜下腔阻滯,還有硬脊膜外間隙的神經阻滯,指的是將局麻葯,分別注入椎管的蛛網膜下間隙,或者是硬膜外間隙產生的麻醉效果,這也就是民間平時所說的半身麻醉,簡稱半麻;3、局部麻醉:是將局麻葯注射到神經叢、神經干或者是周圍神經末梢,產生麻醉效果的方式,包括表面麻醉、局部麻醉、區域阻滯麻醉、周圍神經麻醉,其中表面麻醉和局部浸潤麻醉,就是平常所說的打一針就好了,這樣的一種麻醉方法。
5. 急急急,跪求家裡簡單麻葯製作方法
麻醉葯是指能使整個機體或機體局部暫時、可逆性失去知覺及痛覺的葯物,不建議做,要想使自己麻醉最簡單的就比平時多喝點兒酒,睡個好覺,做個好夢,明天起來仍陽光燦爛!
不太現實,這想法是要局麻,顯然不能考慮內服的玩意兒,外用局麻的葯品基本都是管制的,日常生活能接觸到的沒幾樣能有類似功能的,能掛點邊的就是曼陀羅植株了,那個也很危險,現在少見。
麻葯過敏對身體的影響非常大,如果患者得了比較嚴重的疾病,需要進行手術,那麼這種情況就會嚴重影響疾病的治療,從而導致症狀進一步加重。所以如果患者有這種情況,在進行手術之前,一定要先和醫生進行溝通,以調整手術的方案,盡量避免意外情況的發生。
我們都知道,麻葯過敏這種症狀會對手術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所以這種情況就很有可能導致病情的耽誤,從而嚴重的危害患者的身體健康。
所以在生活之中,患者一定要多學習有關於麻葯過敏的知識,了解這種情況對手術的影響,以備不時之需。
那麼麻葯過敏應該怎麼做手術呢?手術會給身體造成非常大的創傷,並且還會給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所以在做手術之前,我們都需要注射麻醉葯,這樣才能夠減輕患者的痛苦,從而讓手術順利的進行。
但是如果患者有麻葯過敏的情況,那我們怎麼不能夠盲目的進行手術,應該在手術之前和麻醉醫師進行溝通,以盡量避免意外情況的發生。對於這種情況,在一般的情況之下,我們可以進行脫敏治療,以提高患者對麻葯的耐受度,然後再進行手術。
如果麻葯過敏的症狀比較嚴重,通過脫敏治療仍然不能夠提高患者的耐受度,那我們所以不用過於擔心,因為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麻醉的方式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現在有很多種麻醉的葯物,所以我們可以更換根據具體的情況選擇其他的麻醉葯物,以避免患者出現過敏的情況。但是我們也不能夠疏忽大意,在麻醉的過程之中,醫生應該密切關注患者的身體狀況,如果出現了過敏的症狀,那麼應該及時的採取措施進行治療,以盡量避免症狀的加重。
總而言之,如果患者有麻醉過敏的症狀,那麼在手術之前,我們最好及時的進行脫敏治療,以避免意外情況的發生。如果患者的症狀比較嚴重,通過脫敏治療無法達到效果,那我們可以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更換麻醉葯物,以盡量避免過敏的症狀發生
6. 局部麻醉的方法
常見的局部麻醉有表面麻醉、局部浸潤麻醉、區域阻滯、神經傳導阻滯四類。後者又可分為神經干阻滯、硬膜外阻滯及脊麻。靜脈局部麻醉是局部麻醉另一種形式[1]。
1.表面麻醉
(1)定義將滲透作用強的局麻葯與局部黏膜接觸,使其透過黏膜而阻滯淺表神經末梢所產生的無痛狀態,稱為表面麻醉。表面麻醉使用的局麻葯,難以達到上皮下的痛覺感受器,僅能解除黏膜產生的不適。可用於角膜、鼻腔、咽喉、氣管及支氣管的表面麻醉。
(2)注意事項①浸漬局麻葯的棉片填敷於黏膜表面之前,應先擠去多餘的葯液,以防吸收過多產生毒性反應。填敷棉片應在頭燈或喉鏡下進行,以利於正確安置[2]。②不同部位的黏膜吸收局麻葯的速度不同。一般說來在大片黏膜上應用高濃度及大劑量局麻葯易出現毒性反應,重者足以致命。黏膜吸收局麻葯的速度與靜脈注射相等,尤以氣管及支氣管噴霧法,局麻葯吸收最快,故應嚴格控制劑量,否則大量局麻葯吸收後可抑制心肌,患者迅速虛脫,因此事先應備妥復甦用具及葯品。③表面麻醉前須注射阿托品,使黏膜乾燥,避免唾液或分泌物妨礙局麻葯與黏膜的接觸。④塗抹於氣管導管外壁的局麻葯軟膏最好用水溶性的,應注意其麻醉起效時間至少需1分鍾,所以不能期望氣管導管一經插入便能防止嗆咳,於清醒插管前,仍需先行咽、喉及氣管黏膜的噴霧表面麻醉。
2.局部浸潤麻醉
(1)定義沿手術切口線分層注射局麻葯,阻滯組織中的神經末梢,稱為局部浸潤麻醉。取皮內注射針,針頭斜面緊貼皮膚,進入皮內以後推注局麻葯液,造成白色的桔皮樣皮丘,然後經皮丘刺入,分層注葯,若需浸潤遠方組織,穿刺針應由上次已浸潤過的部位刺入,以減少穿刺疼痛。注射局麻葯液時應加壓,使其在組織內形成張力性浸潤,與神經末梢廣泛接觸,以增強麻醉效果。
(2)注意事項①注入局麻葯要深入至下層組織,逐層浸潤,膜面、肌膜下和骨膜等處神經末梢分布最多,且常有粗大神經通過,局麻葯液量應加大,必要時可提高濃度。肌纖維痛覺神經末梢少,只要少量局麻葯便可產生一定的肌肉鬆弛作用。②穿刺針進針應緩慢,改變穿刺針方向時,應先退針至皮下,避免針干彎曲或折斷。③每次注葯前應抽吸,以防局麻葯液注入血管內。局麻葯液注畢後須等待4~5分鍾,使局麻葯作用完善,不應隨即切開組織致使葯液外溢而影響效果。④每次注葯量不要超過極量,以防局麻葯毒性反應。⑤感染及癌腫部位不宜用局部浸潤麻醉。
3.區域阻滯
圍繞手術區,在其四周和底部注射局麻葯,以阻滯進入手術區的神經乾和神經末梢,稱為區域阻滯麻醉。可通過環繞被切除的組織作包圍注射,或環繞其基底部注射。區域阻滯的操作要點與局部浸潤法相同。主要優點在於避免穿刺病理組織,適用於門診小手術,也適於身體情況差的虛弱患者或高齡患者。
4.靜脈局部麻醉
(1)定義肢體近端上止血帶,由遠端靜脈注入局麻葯以阻滯止血帶以下部位肢體的麻醉方法稱靜脈局部麻醉。適用於能安全放置止血帶的遠端肢體手術,受止血帶限制,手術時間一般在1~2小時內為宜。如果合並有嚴重的肢體缺血性血管疾患則不宜選用此法。下肢主要用於足及小腿手術,採用小腿止血帶,應放置於腓骨頸以下,避免壓迫腓淺神經。
(2)注意事項靜脈局部麻醉主要並發症是放鬆止血帶後或漏氣致大量局麻葯進入全身循環所產生的毒性反應。所以應注意:①在操作前仔細檢查止血帶及充氣裝置,並校準壓力計;②充氣時壓力至少達到該側收縮壓100mmHg以上,並嚴密監測壓力計;③注葯後20分鍾以內不應放鬆止血帶,放止血帶時最好採取間歇放氣法,並觀察患者神志狀態。
5.神經及神經叢阻滯
(1)頸神經叢阻滯頸淺神經叢阻滯可用於鎖骨上頸部表淺手術,而頸部較深手術,如甲狀腺手術、頸動脈內膜剝脫術等,尚須行頸深神經叢阻滯。但由於頸部尚有後四對顱神經支配,故單純行頸神經叢阻滯效果不完善,可用輔助葯物以減輕疼痛。
(2)臂神經叢阻滯包括經頸路臂叢阻滯法、肌間溝阻滯法、鎖骨上臂叢阻滯法、鎖骨下臂叢阻滯法、腋路臂叢阻滯法等五種入路方法。五種臂叢入路阻滯效果因各部位解剖不同而異,而上肢各部位神經支配亦各異,因此應根據手術部位神經支配選擇最恰當阻滯入路。
(3)上肢神經阻滯上肢神經阻滯主要適應於前臂或手部的手術,也可作為臂叢神經阻滯不完全的補救方法。主要包括正中神經阻滯、尺神經阻滯和橈神經阻滯,可以在肘部或腕部阻滯,若行手指手術,也可行指間神經阻滯。
(4)下肢神經阻滯全部下肢麻醉需同時阻滯腰神經叢和骶神經叢。因需多注葯且操作不方便,故臨床應用不廣。然而,當需要麻醉的部位比較局限或禁忌椎管內麻醉時,可以應用腰骶神經叢阻滯。另外,腰骶神經叢阻滯還可作為全身麻醉的輔助措施用於術後鎮痛。
雖然腰神經叢阻滯復合肋間神經阻滯可用於下腹部手術,但臨床很少應用。髂腹下神經與髂腹股溝神經聯合阻滯是簡單而實用的麻醉方法,可用於髂腹下神經與髂腹股溝神經支配區域的手術。髖部手術需阻滯除髂腹下和髂腹股溝神經以外的全部腰神經,最簡便方法是阻滯腰神經叢(腰大肌間隙腰叢阻滯)。大腿手術需麻醉股外側皮神經、股神經、閉孔神經及坐骨神經,可行腰大肌間隙腰叢阻滯,聯合坐骨神經阻滯。大腿前部手術可行股外側皮神經和股神經聯合或分別阻滯,亦可以採用「三合一」法,單純股外側皮神經阻滯可用於皮膚移植皮區麻醉,單純股神經阻滯適用於股骨幹骨折術後止痛、股四頭肌成形術或髂骨骨折修復術。股外側皮神經和股神經聯合阻滯再加坐骨神經阻滯,通常可防止止血帶疼痛,這是因為閉孔神經支配皮膚區域很少。開放膝關節手術需要阻滯股外側皮神經、股神經、閉孔神經和坐骨神經,最簡便的方法是實施腰大肌間隙腰神經叢阻滯聯合坐骨神經阻滯。採用股神經、坐骨神經聯合阻滯也可滿足手術要求。膝遠端手術需阻滯坐骨神經和股神經的分支隱神經,踝部阻滯可適用於足部手術。
7. 臨床上麻醉的方法 全身麻醉的基本用葯有哪些 臨床上使用的肌松葯分類和常用肌松葯有哪些
臨床上麻醉的方法主要有:椎管內麻醉(包括硬膜外麻醉、腰麻、骶麻等)、神經阻滯麻醉(包括頸叢、臂叢、下肢神經阻滯等),全麻(靜脈麻醉、吸入麻醉、靜吸復合麻醉等)……
肌松葯主要用於全麻復合用葯、氣管插管等,必須由有經驗的麻醉醫生使用,使用肌松葯後必須有輔助通氣設備,也就是呼吸器(簡易呼吸皮囊也能湊合),臨床主要使用有司克林(起效最快的)、愛可松、萬可松、賽機寧等,各有其優缺點
8. 如何選擇麻醉方式
在實際的手術中,麻醉是常見的輔助治療方式。事實上,針對手術情況的不同,患者們此時所選擇的麻醉類型也會有所差異。具體來講,進行手術的患者應當要如何選擇麻醉方式好呢?
簡單地說,麻醉方法就分為三種,即全身麻醉、椎管內麻醉和局部麻醉。全身麻醉即讓病人的整個身體都處於麻醉的狀態,從病人的意識到病人的體動,從病人的睫毛反射到病人的呼吸運動,此時全部都在麻醉醫生的控制之下。
與全身麻醉情況不同,椎管內麻醉和局部麻醉則是使病人身體的某一部分處於麻醉的狀態,此時病人機體的意識還是存在的,其可以較好感知周圍的一切事物,並且能夠參與或感知手術的過程,一般來講,病人此時在不影響手術操作的情況下,可以對機體進行自我支配。
總的來說,不管是選擇何種麻醉方法,最終的目的就是使病人能夠在整個手術過程中安全、無痛,舒適地度過,以更好輔助手術的進行,保證病人機體的健康。
專長:擅長神經疼痛的治療,特別是帶狀皰疹後神經痛和頸腰椎間盤突出症疼痛診療。
覺得本文有用,歡迎點贊或推薦給朋友,並關注【醫聯媒體】。
9. 怎樣做局部浸潤麻醉
局部浸潤麻醉是外科手術常用方法,是將麻醉葯物(如普魯卡因、利多卡因等)注射到皮下及各層組織內,靠葯物擴散浸潤到組織內,以麻醉神經末梢和神經干,此麻醉主要用於淺表外科手術和簡單的外科處理。主要有三種:直線麻醉、菱形麻醉和環繞麻醉等。
1.直線麻醉
部位在手術切開線上,將20厘米的長針頭從線中央刺入皮下,一直伸到線的一端,邊注射0.25%普魯卡因邊向後抽針頭,到進針處,再將針頭刺入另一端,然後邊注射葯物邊抽針頭。
2.菱形麻醉
在選定的手術部位或病灶周圍,將針頭作成兩個相對點或對角線,在菱形的四邊皮下注射麻醉葯物,邊注射邊抽針頭。
3.環繞麻醉
此法主要用於四肢的麻醉,在術部(或患部)之上,環繞四肢周圍,將針頭刺入皮下或更深部組織注射葯物,以達到麻醉的效果。
10. 麻醉葯生效和使用條件苛刻,那手術中如何做到快速麻醉的
眾所周知,在現代臨床醫學中,為患者在手術開始之前注射麻醉葯物是手術進行的必備流程之一。患者們依靠麻醉葯物來降低自己對手術的恐懼,使自己在進行手術的過程中不被痛感影響從而耽誤主治醫師的治療。因此,麻醉手術是不可或缺的術前准備工作,對穩定患者的恐懼、擔憂情緒,促進手術順利實施和完成具有重要作用。不過在實際的臨床當中,麻醉葯物生效條件是很苛刻的,那麼在手術當中是如何做到快速麻醉的呢?
全身麻醉適合各種類型的手術,簡單的說全身麻醉就像是把人體的中樞神經的司令部給控制了,整個身體就都被麻醉掉了,在手術的過程當中,患者會喪失全部的意識。全身滿足的優勢就是患者在手術當中會全程睡覺,沒有痛苦,全身麻醉可以通過麻醉機或者是葯物控制病人的心臟和肺臟功能,充分保障患者的安全。目前在臨床當中,危重症患者的手術都是採用的全身麻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