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細菌學有哪些檢驗方法
直接塗片檢查:取混勻新鮮尿塗片,健康人的尿塗片無細菌。若每個油鏡視野下可見1條或以上的細菌,提示為菌尿。並可行革蘭氏染色,初步確定尿路感染細菌是陽性球菌或陰性桿菌。細菌培養:目前多採用定量接種環法,培養24h,計數菌落。陰性桿菌分裂快,菌落數>l〇5cfo/ml,提示菌尿,菌落數104〜105cfo/ml為可疑。陽性球菌分裂慢,菌落數>103cfU/ml為菌尿。結核菌檢查:尿結核菌檢查是確定有無泌尿系結核的重要方法,尿沉渣塗片抗酸染色較簡單,陽性率為50%〜70%;清晨第1次尿送檢則陽性率高。尿結核菌培養陽性率可達90%,但結核菌生長緩慢。使用改良羅氏培養基,一般需4〜8周始能報告結果。近年常用聚合酶鏈反應(PCR)方法,使含微量結核菌DNA擴增,40條結核菌即可有陽性結果,此法特異性強,2d可有結果,但時有假陽性或假陰性的情況。菌尿的輔助檢查亞硝酸鹽試驗:革蘭陰性桿菌如大腸、副大腸桿菌能將尿中的硝酸鹽還原為亞硝酸鹽,而球菌和結核菌無還原硝酸鹽的能力,因此亞硝酸鹽試驗陽性,提示革蘭陰性桿菌的感染。氯化三苯四氮唑試驗(TTC試驗);大部分革蘭陰性活桿菌能將無色TTC還原為紅色的三苯甲替,而球菌及變形桿菌則呈陰性。故可用以初步判定是哪一類細菌感染。尿抗體包裹細菌(ACB):腎盂腎炎為腎實質感染,在細菌抗原作用下,機體可產生相應抗體,抗體將致病菌包裹,在熒光鏡下觀察用熒光素標記的抗人體蛋白抗體處理的尿細菌,若表面有熒光抗體包裹則大多屬腎盂腎炎,膀胱炎為黏膜淺表感染,故細菌表面無熒光抗體包裹。用ACB法有助於上、下尿路感染的定位診斷。但在前列腺炎患者,其ACB試驗亦呈陽性,應注意鑒別。其他:另外還有過氧化物酶試驗、葡萄糖氧化酶試驗、鱟試驗及尿氧壓測定均可幫助診斷尿路感染,但目前臨床上應用較少。
❷ 腸道致病菌的分類及常用檢測方法
根據可培養細菌的數量分類在腸道菌群中,可以培養到的細菌有400餘種,依據其數量多少可以分為主要(優勢)菌群(predominant microflora)和次要菌群(sub—dominant microflora)。
①主要(優勢)菌群:指腸道菌群中數量大或種群密集度大的細菌,一般在10~10cfu/g以上,包括類桿菌屬、優桿菌屬、雙歧桿菌屬、瘤胃球菌屬和梭菌屬等專性厭氧菌,通常屬於原籍菌群。優勢菌群是對宿主發揮生理功能的菌群,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整個菌群的功能,決定著菌群對宿主的生理病理意義。
②次要菌群:數量在10~10cfu/g以下,主要為需氧菌或兼性厭氧菌,如大腸桿菌和鏈球菌等,流動性大,有潛在致病性,大部分屬於外籍菌群或過路菌群。
檢測方法:
1、采樣及稀釋
(1)按無菌操作法將檢樣25g(或25mL)放於含有225mL無菌水的三角瓶中(瓶內預置適當數量的玻璃珠)或滅菌乳缽內,經充分振搖或研磨做成1:10的均勻稀釋液。固體檢樣最好用無菌均質器,以8000~10000r/min的速度離心1min,做成1:10的稀釋液。
(2)用1mL滅菌吸管吸取1:10稀釋液1Ml,注入含有9mL無菌水的試管內,振搖混勻,做成1:100的稀釋液,換用1支lmL滅菌吸管,按上述操作依次作l0倍系列稀釋液。
(3)根據食品的衛生要求或對檢驗樣品污染情況的估計,選擇三個稀釋度,每個稀釋度接種3管。也可直接用樣品接種。
2、乳糖初發酵試驗
即通常所說的假定試驗。其目的在於檢查樣品中有無發酵乳糖產生氣體的細菌。將待檢樣品接種於乳糖膽鹽發酵管內,接種量在1mL以上者,用雙倍乳糖膽鹽發酵管。
lmL及1mL以下者,用單倍乳糖膽鹽發酵管。每一個稀釋度接種3管,置36±1℃溫箱內,培養24±2h,如所有乳糖膽鹽發酵管都不產氣,則可報告為大腸菌群陰性,如有產氣者,則按下列程序進行。
3、分離培養
將產氣的發酵管分別劃線接種於伊紅美藍瓊脂平板,置36±1℃溫箱內培養18~24h,然後觀察菌落形態並作革蘭氏染色、鏡檢並作復發酵試驗。
4、乳糖復發酵試驗
即通常所說的證實試驗,其目的在於證明經乳糖初發酵試驗呈陽性反應的試管內分離到的革蘭陰性無芽胞桿菌,確能發酵乳糖產生氣體。
在上述選擇性EMB培養基上,挑取可疑的大腸菌群菌落1~2個進行革蘭染色,同時接種乳糖發酵管,置36±l℃溫箱內培養24±2小時,觀察產氣情況。
凡乳搪發酵管產氣,革蘭染色為陰性反應的無芽胞桿菌,即報告為大腸菌群陽性;凡乳糖發酵管不產氣或革蘭染色為陽性,則報告為大腸菌群陰性。
(2)致病菌的檢測方法擴展閱讀:
有益菌菌群的生理功能:
如果腸內有益菌菌群占優,腸內黏膜呈現粉紅色,表示腸內環境相當良好。
1、吸收水分,糞便較軟,較易排泄
在胃部分解消化的食物,經由小腸吸收營養後,成為粘稠狀物體送至大腸。然後再經過18小時將水分及礦物質吸收,就變成容易排泄的糞便。腸道內環境良好時,糞便的軟硬適中,排便會較為順利。
2、緩和的蠕動,能順利將糞便排出
藉由腸的蠕動,將糞便緩慢的推送至肛門。如果蠕動過快或太慢,都將影響糞便的構成,導致便秘或者腹瀉。而如果腸內干凈,則蠕動的速度就相當的有規律,糞便可順利排出。
3、有助維他命的合成
比菲德氏菌等好菌能維護肌膚的健康,並具有合成有助熱量產生的維他命B1、B2及B6等,以及與止血、骨骼形成有關的維他命K等之功用。健康的腸道,好菌會不斷繁殖,維他命的合成也可順利進行。
4、迅速排出有害物質
健康的腸道並非完全沒有壞菌的存在,有害物質多少會產生。當然還包括,吃進體內的食品化學添加物或是無法成為營養成分的物質。只要腸內環境良好,這些物質在開始危害身體前就被排出體外。
5、避免病原菌的侵害
比菲德氏菌等好菌可以刺激並提高身體的免疫機能,而且易引起食物中毒等病原菌因具怕酸特質,所以像是含有好菌的乳酸飲料或健康食品等,都可抑制病原菌在腸內繁殖。
腸道有益菌菌群除了以上功能之外,對人體還有營養作用,如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B族維生素和非必需氨基酸對人類的毛發具有重要的作用,當缺少這些營養元素,會導致頭發脫落或毛發發黃、發叉,容易折斷等現象。
❸ 菌落總數大腸桿菌和致病菌的檢測方法
大腸菌群測定的操作細則
大腸菌群系指一群能發酵乳糖、產酸產氣、需氧和兼性厭氧的革蘭氏陰性無芽胞桿菌。該菌主要來於人畜糞便,故以此作為糞便污染指標來評價食品的衛生質量,推斷食品中有否污染腸道致病菌的可能。
食品中大腸菌群數系以100mL(g)檢樣內大腸菌群最可能數(MPN)表示。
1
設備和材料
1.1
溫箱:36±1℃。
1.2
冰箱:0~4℃。
1.3
恆溫水浴
:44.5±0.5℃。
1.4
天平。
1.5
顯微鏡。
1.6
均質器或乳缽。
1.7
平皿:直徑為90mm。
1.8
試管。
1.9
吸管。
1.10
廣口瓶或三角燒瓶:容量為500mL。
1.11
玻璃珠:直徑約5mm。
1.12
載玻片。
1.13
酒精燈。
1.14
試管架。
2
培養基和試劑
2.1
乳糖膽鹽發酵管:按GB
4789.28中4.9規定。
2.2
伊紅美藍瓊脂平板:按GB
4789.28中4.25規定。
2.3
乳糖發酵管:按GB
4789.28中4.10規定。
2.4
EC
肉湯:按GB
4789.28中4.11規定。
2.5
磷酸鹽緩沖稀釋液:按GB
4789.28中3.22規定。
2.6
生理鹽水。
2.7
革蘭氏染色液:按GB
4789.28中2.2規定。
3
操作步驟
3.1
檢樣稀釋
3.1.1
以無菌操作將檢樣25mL(或g)放於有225mL滅菌生理鹽水或其他稀釋液的滅菌玻璃瓶內(瓶內予置適當數量的玻璃珠)或滅菌乳缽內,經充分振搖或研磨做成1:10的均勻稀釋液。固體檢樣最好用均質器,以8
000-10
000
r/min的速度處理1min,做成1:10的均勻稀釋液。
3.1.2
用1mL滅菌吸管吸取1:10稀釋液1mL,注入含有9mL滅菌生理鹽水或其他稀釋液的試管內,振搖試管混勻,做成1:100的稀釋液。
3.1.3
另取1mL滅菌吸管,按上條操作依次做10倍遞增稀釋液,每遞增稀釋一次,換用1支1mL滅菌吸管。
3.1.4
根據食品衛生標准要求或對檢樣污染情況的估計,選擇三個稀釋度,每個稀釋度,接種3管。
3.2
乳糖發酵試驗
將待檢樣品接種於乳糖
膽鹽發酵管內,接種量在1mL以上者,用雙料乳糖膽鹽發酵管,1mL及1mL以下者,用單料乳糖膽鹽發酵管。每一稀釋度接種3管,置36±1℃
溫箱內,培養24±2h,如所有乳糖膽鹽發酵管都不產氣,則可報告為大腸菌群陰性,如有產氣者,則按下列程序進行。
3.3
分離培養
將產氣的發酵管分別轉種在伊紅美藍瓊脂平板上,置36±1℃
溫箱內,培養18-24h,然後取出,觀察菌落形態,並做革蘭氏染色和證實試驗。
3.4
證實試驗
在上述平板上,挑取可疑大腸菌群菌落1-2個進行革蘭氏染色,同時接種乳糖發酵管,置
36±1℃溫箱內培養24±2h,觀察產氣情況。凡乳糖管產氣、革蘭氏染色為陰性的無芽胞桿菌,即可報告為大腸菌群陽性。
3.5
報告
根據證實為大腸菌群陽性的管數,查MPN檢索表,報告每100mL(g)大腸菌群的MPN值。
4
糞大腸菌群(faecal
coliform)
4.1
用接種環將所有產氣的乳糖膽鹽發酵管培養物(見3.2條)轉種於EC肉湯管內,置44.5±0.2℃水浴箱內(水浴箱內的水面應高於EC肉湯液面),培養24±2h,經培養後,如所有EC肉湯管均不產氣,則可報告為陰性;如有產氣者,則將所有產氣的EC肉湯管分別轉種於伊紅美藍瓊脂平板上,置
培養18-24h,凡平板上有典型菌落者,則證實為糞大腸菌群陽性。
4.2
結果報告
根據證實為糞大腸菌群的陽性管數,查MPN檢索表,報告每100mL(g)糞大腸菌群的MPN值。
❹ 菌落總數大腸桿菌和致病菌的檢測方法
菌落總數用平皿法,單位是個/ml(每毫升或毫克裡面有多少的完整的菌落),方法是:在無菌操作的前提條件下,吸取1ml的原液加入到9cm的平皿里,在倒入3-5ml(37℃)的營養瓊脂,在37℃的溫箱里培養24小時,取出來計算它的菌落單位總數就行.
大腸桿菌用發酵法,單位是MPN/100ml(每100毫升或毫克的樣品裡面最大可能菌落形成單位)方法是15管法(適合食品)或9管法(適合非食品如游泳池水),用乳糖膽鹽發酵管
致病菌用培養法,只要符合相應的化學,生物試驗就可以判斷為某致病均陽性
❺ 化妝品致病菌檢測怎麼做
中科院中科檢測是化妝品備案檢測機構,化妝品致病菌檢測常見的有:耐熱大腸桿菌,銅綠假單胞菌、金黃色葡萄球菌
耐熱大腸桿菌檢測方法:
1.取 10mL 1:10 稀釋的檢液,加到 10mL 雙倍乳糖膽鹽(含中和劑)培養基中,置 44.5℃
±0.5℃培養箱中培養 24h,如既不產酸也不產氣,繼續培養至 48h,如仍既不產酸也不產
氣,則報告為耐熱大腸菌群陰性。
2. 如產酸產氣,劃線接種到伊紅美藍瓊脂平板上,置36℃±1℃培養18h—24h。同時取該
培養液 1—2 滴接種到蛋白腖水中,置 44.5℃±0.5℃培養 24h±2h。
經培養後,在上述平板上觀察有無典型菌落生長。耐熱大腸菌群在伊紅美藍瓊脂培養
基上的典型菌落呈深紫黑色,圓形,邊緣整齊,表面光滑濕潤,常具有金屬光澤。也有的
呈紫黑色,不帶或略帶金屬光澤,或粉紫色,中心較深的菌落,亦常為耐熱大腸菌群,應
注意挑選。
3. 挑取上述可疑菌落,塗片作革蘭氏染色鏡檢。
4. 在蛋白腖水培養液中,加入靛基質試劑約 0.5mL,觀察靛基質反應。陽性者液面呈玫
瑰紅色;陰性反應液面呈試劑本色。
銅綠假單胞菌檢測方法:
1.增菌培養:取 1:10 樣品稀釋液 10mL 加到 90mL SCDLP 液體培養基中,置 36℃±1℃培
養 18h—24h。如有銅綠假單胞菌生長,培養液表面多有一層薄菌膜,培養液常呈黃綠色或
藍綠色。
2. 分離培養:從培養液的薄膜處挑取培養物,劃線接種在十六烷三甲基溴化銨瓊脂平板
上,置 36℃±1℃培養 18h—24h。凡銅綠假單胞菌在此培養基上,其菌落扁平無定型,向周
邊擴散或略有蔓延,表面濕潤,菌落呈灰白色,菌落周圍培養基常擴散有水溶性色素。
在缺乏十六烷三甲基溴化銨瓊脂時也可用乙醯胺培養基進行分離,將菌液劃線接種於
平板上,置 36℃±1℃培養 24h±2h,銅綠假單胞菌在此培養基上生長良好,菌落扁平,邊緣
不整,菌落周圍培養基呈紅色,其他菌不生長。
3. 染色鏡檢:挑取可疑的菌落,塗片,革蘭氏染色,鏡檢為革蘭氏陰性者應進行氧化酶
試驗。
4. 氧化酶試驗:取一小塊潔凈的白色濾紙片置於滅菌平皿內,用無菌玻璃棒挑取銅綠假
單胞菌可疑菌落塗在濾紙片上,然後在其上滴加一滴新配製的 1%二甲基對苯二胺試液,在
15s—30s 之內,出現粉紅色或紫紅色時,為氧化酶試驗陽性;若培養物不變色,為氧化酶
試驗陰性。
5.綠膿菌素試驗:取可疑菌落 2 個—3 個,分別接種在綠膿菌素測定培養基上,置 36℃
±1℃培養 24h±2h,加入氯仿 3mL—5mL,充分振盪使培養物中的綠膿菌素溶解於氯仿液
內,待氯仿提取液呈藍色時,用吸管將氯仿移到另一試管中並加入 1mol/L 的鹽酸 1mL 左
右,振盪後,靜置片刻。如上層鹽酸液內出現粉紅色到紫紅色時為陽性,表示被檢物中有
綠膿菌素存在。
6 .硝酸鹽還原產氣試驗:挑取可疑的銅綠假單胞菌純培養物,接種在硝酸鹽腖水培養基
中,置 36℃±1℃培養 24h±2h,觀察結果。凡在硝酸鹽腖水培養基內的小倒管中有氣體者,
即為陽性,表明該菌能還原硝酸鹽,並將亞硝酸鹽分解產生氮氣。
7. 明膠液化試驗:取銅綠假單胞菌可疑菌落的純培養物,穿刺接種在明膠培養基內,置
36℃±1℃培養 24h±2h,取出放置於 4℃±2℃冰箱 10min—30min,如仍呈溶解狀或表面溶解
時即為明膠液化試驗陽性;如凝固不溶者為陰性。
8. 42℃生長試驗:挑取可疑的銅綠假單胞菌純培養物,接種在普通瓊脂斜面培養基上,
置於 42℃±1℃培養箱中,培養 24h—48h,銅綠假單胞菌能生長,為陽性,而近似的熒光假
單胞菌則不能生長。
金黃色葡萄球菌檢測方法:
1 增菌:取 1:10 稀釋的樣品 10mL 接種到 90mL SCDLP 液體培養基中,置 36℃±1℃培養
箱,培養 24h±2h。
註:如無此培養基也可用 7.5%氯化鈉肉湯。
2. 分離:自上述增菌培養液中,取 1—2 接種環,劃線接種在 Baird Parker 平板培養基,
如無此培養基也可劃線接種到血瓊脂平板,置 36℃±1℃培養 48h。在血瓊脂平板上菌落呈
金黃色,圓形,不透明,表面光滑,周圍有溶血圈。在 Baird Parker 平板培養基上為圓形,
光滑,凸起,濕潤,顏色呈灰色到黑色,邊緣為淡色,周圍為一混濁帶,在其外層有一透
明帶。用接種針接觸菌落似有奶油樹膠的軟度。偶然會遇到非脂肪溶解的類似菌落,但無
混濁帶及透明帶。挑取單個菌落分純在血瓊脂平板上,置 36℃±1℃培養 24h±2h。
3. 染色鏡檢:挑取分純菌落,塗片,進行革蘭氏染色,鏡檢。金黃色葡萄球菌為革蘭氏
陽性菌,排列成葡萄狀,無芽胞,無莢膜,致病性葡萄球菌,菌體較小,直徑約為 0.5mm —1mm。
4. 甘露醇發酵試驗:取上述分純菌落接種到甘露醇發酵培養基中,在培養基液面上加入
高度為 2mm—3mm 的滅菌液體石蠟,置 36℃±1℃培養 24h±2h,金黃色葡萄球菌應能發酵
甘露醇產酸。
5. 血漿凝固酶試驗:吸取1:4新鮮血漿0.5mL,置於滅菌小試管中,加入待檢菌24h±2h肉
湯培養物0.5mL。混勻,置36℃±1℃恆溫箱或恆溫水浴中,每半小時觀察一次,6h之內如呈
現凝塊即為陽性。同時以已知血漿凝固酶陽性和陰性菌株肉湯培養物及肉湯培養基各
0.5mL,分別加入無菌1:4血漿0.5mL,混勻,作為對照。
❻ 微生物致病菌的檢測
葯典里有的。需做增菌實驗(並不是樓上所說的PCR擴增哦),再來驗證。
不過要看你什麼產品,是葯品還是食品?兩者是不一樣的。
還有就是你們的產品是出口的還是內銷的,也是不一樣的。
我們的出口產品是不做增菌的。
方法的話就是薄膜過濾法,即把待檢樣品溶解稀釋後薄膜過濾,貼在平板上培養,並需要做陰性對照和陽性對照。陰性對照就是指不含樣品的試驗,而陽性對照則需要標准菌種,而標准菌種的確定就需要看你的產品的要求了。
❼ 細菌的鑒定有哪些
細菌的鑒定有哪些:
實驗室使用常用的培養方法通常可以識別常見細菌的典型菌株。然而,當資料庫中沒有非典型菌株或稀有或新出現的細菌時的確會出現問題。
細菌培養往往是通過形態特徵以及生長特徵分辨細菌,進一步的鑒定還包括:
生化鑒定:主要是藉助細菌對營養物質分解能力的不同及其代謝產物的差異對細菌進行鑒定,包括蛋白質分解產物試驗、觸酶試驗、糖分解產物試驗、氧化酶試驗、凝固酶試驗等。
血清學鑒定:適用於含較多血清型的細菌,用已知抗體檢測未知抗原(待檢測的細菌),或用已知抗原檢測患者血清中的相應抗細菌抗體及其效價。血清學鑒定操作簡單快速,特異性高,可在生化鑒定基礎上為細菌鑒定提供確定診斷。
分子生物學檢測:適用於人工培養基不能生長、生長緩慢及營養要求高不易培養的細菌,主要是對基因、蛋白質、細胞及其他生物進行大信息量分析的檢測技術。16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法逐漸成為臨床細菌鑒定、分離的金標准。
免疫學鑒定:通過 ELISA 的方法進行細菌檢測。這種方法度敏感高,但它依賴於非常特異的抗體和高度區分的蛋白質。
質譜分析:通常使用氣相色譜法和質譜法的組合對脂肪酸進行分析。脂肪酸在細菌細胞膜中是必不可少的,不同的細菌種類會產生不同的脂肪酸組合。 該脂肪酸譜可用於通過與已知譜匹配來確定未鑒定的細菌種類。
❽ 致病菌感染的微生物學檢查基本程序是怎麼樣的
病原微生物種類繁多,變異迅速,快速鑒定病原微生物的檢驗技術也在不斷發展前進著。目前,應用比較廣泛的病原微生物檢測方法主要有直接塗片鏡檢、分離培養、生化反應、血清學反應、核酸分子雜交、基因晶元、多聚酶鏈反應等,該文對這些檢測技術進展做一綜述。 對人和動物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稱為病原微生物,又稱病原體,有病毒、細菌、立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真菌、放線菌、朊粒等。這些病原微生物可引起感染、過敏、腫瘤、痴獃等疾病,也是危害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年來出現的SARS、高致病性禽流感、西尼羅病毒感染等疾病的傳染性極強,往往造成世界性大流行,因此對病原體的檢測必須做到快速、准確。常規病原學檢測方法操作繁瑣,檢測周期長,而且對操作人員技術水平要求比較高。隨著醫學微生物學研究技術的不斷發展,病原學診斷已不再局限於病原體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的檢測手段不斷出現並被應用於臨床和實驗室 J。核酸分子雜交技術、PCR技術、基因晶元技術等檢測方法,自動化程度高,快速省時、無污染、結果精確,可以准確靈敏地鑒定病原微生物。1 傳統的病原微生物的檢測方法傳統的病原微生物學實驗室檢查以染色、培養、生化鑒定等為主,將標本直接塗片染色鏡檢和接種在培養基上進行分離培養是對細菌或真菌感染性疾病進行病原學診斷的常用方法。1.1 直接塗片鏡檢病原微生物體形體積微小,大多無色半透明狀,將其染色後可藉助顯微鏡觀察其大小、形態、排列等。直接塗片染色鏡檢簡便快速,對那些具有特殊形態的病原微生物感染仍然適用,例如淋球菌感染、結核分枝桿菌、螺旋體感染等的早期初步診斷。直接塗片鏡檢不需要特殊的儀器和設備,在基層實驗室里仍然是十分重要的病原微生物檢測手段。1.2 分離培養與生化反應 分離培養主要用於臨床標本(如血液、痰、糞便等)或培養物中有多種細菌時對某一種細菌的分離。細菌的生長繁殖需要一定時間,檢測周期較長,不能同時處理批量樣本。為解決這一問題,各種自動化培養和鑒定系統不斷產生,傳統鑒定方法也在逐步改進,大大加快了檢驗速度。例如Microscan WalLCAway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可同時做細菌鑒定和葯敏試驗,檢驗500多個菌種。苛養菌如肺炎鏈球菌、淋病奈瑟菌、流感嗜血桿菌等對營養要求比較高,常規培養陽性率低。雍剛 等將不要同比例的葡萄糖、玉米澱粉、生長因子、酵母粉、氨基酸等特殊增菌劑加入到巧克力培養基中製成了新型淋病奈瑟菌培養基,大大提高了淋病奈瑟菌的分離培養率。蘇盛通等在營養瓊脂中加人了中葯紅棗、赤小豆培養甲型鏈球菌、乙型鏈球菌、肺炎鏈球菌等細菌,生長指數明顯高於血平板。1.3 組織細胞培養 活組織細胞培養適於專營活組織細胞內生存的病原體,包括病毒、立克次體、衣原體等。不同病原體敏感的組織細胞是不一樣的,將活細胞從病原體敏感的動物組織中取出在體外進行原代培養或用病原體敏感細胞系進行傳代培養,再將病原體接種於相應的組織細胞中後,病原體可在其中繁殖增長,引起特異性的細胞病變效應。也可以將病原體直接接種於敏感動物體內,引起相應組織器官出現特異的病理學改變。往往可以根據這些特異的病變對病原體進行鑒定。2 血清學與免疫學檢測血清學檢測是通過已知的抗體或抗原來檢測病原體的抗原或抗體從而對病原體進行快速鑒定的技術,簡化了鑒定步驟,常用的方法包括血清凝集技術、乳膠凝集實驗、熒光抗體檢測技術、協同凝集試驗、酶聯免疫測試技術等。酶聯免疫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血清學檢測的敏感性和特異性,不僅可檢測樣本中病原體抗原,也可檢測機體的抗體成分。幽門螺奸菌在我國人群感染率高達50% ~80% ,應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唾液中抗HP抗體來診斷HP感染,其結果滿意。乙型肝炎病毒(HBV)在我國人群中感染率極高,ELISA應用於乙型肝炎病人早期血清學診斷的效果最為明顯。臨床上致病菌往往和非致病菌混合在一起,如何從這些細菌中分離出目標菌是關鍵。免疫磁珠分離技術(IMBS)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在微生物檢測領域中一種新技術。其基本原理是將特定病原體的單抗或多抗或二抗偶聯到磁珠微球上,通過抗原抗體反應形成磁珠一目標病原體復合物或磁珠一一抗一目標病原體復合物,在外部磁場磁力的作用下,將目標病原體分離出來。目前已經開發出了針對各種病原體的免疫磁珠,如大腸埃希菌、李斯特菌、白色念珠菌、軍團菌等,廣泛應用到各級科研和實驗室 。經IMBS分離出的白色念珠菌可直接在顯微鏡下檢測,檢測時間縮短至4 h。IM—Bs還可以和其它檢測技術聯合來檢測病原菌,免疫磁珠分離得到的目標菌可繼續用於分離培養使大腸埃希菌0157最低檢測限由200 cfu·g 提高到2 cfu·g~;IMBS結合聚合酶鏈反應(IMBS—PCR)可對培養條件比較特殊的細菌如苛養菌、厭氧菌進行快速檢測,肉類中的產毒素型產氣莢膜梭菌經IMBS.PC
❾ 病原微生物中細菌常見檢測方法有哪些
1、快速測試片技術法
快速測試片是指以紙片、紙膜、膠片等作為培養基載體,將特定的培養基和顯色物質附著在上面,通過微生物在上面的生長、顯色來測定食品中微生物的方法。
細菌總數檢測紙片的研製始於 20 世紀 80 年代,其主要優點是簡便、實用、經濟、操作性強。近年來以濾紙和美國某公司的 Petrifilm 為載體的測試片已開始被廣泛應用。
2、生物電化學方法
生物電化學方法是指通過電極測定微生物產生或消耗的電荷,從而提供分析信號的方法。微生物在滋生代謝過程中,培養基的電化學性質如電流、電位、電阻和電導等會發生變化,所以可以通過檢測分析這些電化學參量的變化來實現對微生物的快速測定。
常見的有:阻抗分析法、電位分析法、電流分析法等。生物電化學方法具有測量快速、直觀、操作簡單、測量設備成本低和信號的可控性等特點。
3、微菌落技術
微菌落是指細菌生長繁殖早期在固相載體上所形成的只能藉助於顯微鏡觀察的微小菌落。微菌落技術具有快速、經濟、實用的特點,其研究始於 20 世紀50年代,定量測定技術從 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國外已有報道將該法應用於水、食品中細菌總數的快速檢測。
4、氣相色譜法
氣相色譜應用到微生物的檢測中,主要是依據不同微生物的化學組成或其產生的代謝產物各異,利用上述色譜檢測可直接分析各種體液中的細菌代謝產物、細胞中的脂肪酸、蛋白質、氨基酸、多肽、多糖等,以確定病原微生物的特異性化學標志成分,協助病原診斷和檢測。
5、高效液相色譜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譜檢測可分析各種體液中的細菌代謝產物、病原微生物等,以確定病原微生物的特異性化學標志成分,協助病原診斷和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