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瓷板畫找鑒定真偽專家。
劉雨岑(1904年一1969年),男,原名「玉成」,後改「雨岑」、「雨誠」,齋名「覺庵」,別號「澹湖魚」,安徽太平人,珠山八友瓷板畫大師之一。珠山八友瓷板畫鑒別要領一、從作畫用的瓷器和瓷板上加以甄別「珠山八友」都是繪瓷名家,對用於創作的瓷器都嚴格的選擇,他們所用的瓷器胎質細膩,造型完美,瓷板平整,厚薄均勻,不見疵點,看到胎質粗松,燒制變形,厚薄不勻,翹曲有疵的作品,就可定為贗品。 二、從題款的字跡上辨別「珠山八友」的作品都是書畫俱佳的精湛之作,雖各人風格不同,但留在作品上的文字都是純熟流暢,揮灑自如,那些字體大小不一,字形生硬拘謹的,絕不會是真品。另外「珠山八友」作品中有時也出現簡化字,但幾率很小,若看到建國後的簡化字,正好露出了馬腳。 三、從瓷器繪畫的品相辨認民國迄今不到百年,「珠山八友」作畫的瓷器又經反復選擇,所以畫面一般還保持著光澤亮麗,圖文清晰的特徵。若見題款文字磨損,畫面脫彩,模糊不清,多是作舊騙人。 四、從落款的干支紀年分辨「珠山八友」生卒年齡差距較大,必須對每個人的生卒詳細了解,有的作偽者不了解「珠山八友」的生卒,落款時任意選擇一個干支年款湊數。若發現「珠山八友」卒後年款,必是偽作。 五、從繪畫的風格辨認「珠山八友」的每幅作品都十分精細,山水秀逸,人物傳神,花鳥富有生氣。偽作往往生硬造作,匠氣十足,沒有一點大家風范。對少數摹仿極精的作品,要仔細觀察,必會發現拘謹死板的痕跡,與自然流暢、揮灑自如的風格相形見絀。要掌握這些鑒定要領,關鍵是要了解「珠山八友」字畫的風格和一生的風格變化,同時要了解他們的生卒年份。有些人往往不是從要領上去鑒別,而是去看瓷板背面的筋麻紋,看瓷面是否老氣,看框架配件等等,這樣鑒定必將誤入歧途。必須知道,這些都不是鑒定「珠山八友」的作品的標准,板背筋麻紋是燒制瓷板的工藝問題,有筋無筋,有紋無紋都有「珠山八友」的作品,至於框架配件純屬人為可變之物,與鑒定毫不相干。
B. 珠山八友瓷板畫的鑒別要領
專家鑒定經驗和自身體會結合,總結出了以下的鑒別要領: 「珠山八友」的每幅作品都十分精細,山水秀逸,人物傳神,花鳥富有生氣。偽作往往生硬造作,匠氣十足,沒有一點大家風范。對少數摹仿極精的作品,要仔細觀察,必會發現拘謹死板的痕跡,與自然流暢、揮灑自如的風格相形見絀。
要掌握這些鑒定要領,關鍵是要了解「珠山八友」字畫的風格和一生的風格變化,同時要了解他們的生卒年份。有些人往往不是從要領上去鑒別,而是去看瓷板背面的筋麻紋,看瓷面是否老氣,看框架配件等等,這樣鑒定必將誤入歧途。必須知道,這些都不是鑒定「珠山八友」的作品的標准,板背筋麻紋是燒制瓷板的工藝問題,有筋無筋,有紋無紋都有「珠山八友」的作品,至於框架配件純屬人為可變之物,與鑒定毫不相干。
C. 瓷板畫怎麼鑒定望貴人指點
1、鄧必浩活動在民國末和建國初期,你要先判斷你的藏品屬於哪個階段
2、鄧必浩擅長的是山水、雪景
3、近些年有他的作品拍賣記錄,你去對比一下作品的繪畫內容,風格,用筆,落款印鑒等
4、自己學習瓷器相關知識,對瓷的胎釉知識學習,不要啥土腥味啥的,這些太好造假了,
D. 請問,怎樣才能鑒定王大凡瓷板畫的真假。
首先要看瓷板畫的裝裱風格怎樣。是不是珍貴木材裝裱。紅木。小葉紫檀木。楠木。黃梨木。如果是的。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真跡。
E. 怎樣鑒定任煥章瓷板畫真假,真品特點
從瓷板的書法和款識上,書法生硬不夠自然流暢,款也不夠清晰,畫工一般 瓷板應該是仿品,老瓷板應該在書法中流暢自然,字體之間顏色深淺不一。
F. 古董瓷器鑒定知識瓷器的鑒定技巧
古瓷的釉質,一般要注意其釉質的粗細、光澤的新舊以及氣泡的大小、疏密等幾方面的特徵。你還知道哪些關於古董瓷器鑒定知識呢?以下是由我整理關於古董瓷器鑒定知識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古董瓷器鑒定知識
後加彩
露胎處的觀察:在圈足的邊緣或口邊露胎和器身縮釉之處,大都可以看出胎質火化的特色。例如元瓷胎多粗澀而泛火石紅色,明、清瓷胎多較潔白細膩而且很少含有雜質,火石紅色也減少甚至不見。這些一方面標志著胎土淘煉 方法 隨著時代的推移而不斷進步,同時也自然形成了早晚、真偽之間的一條分水嶺。試以明代永、宣的砂底器皿而論,因為選料和淘煉技術較元代粗細,雖亦不免含有微量雜質,形成黑褐色的星點,但已少有凹凸不平的缺點,用手撫摸多有溫潤細膩之感。而明末清初的砂底器皿及後世仿品的胎質則比較粗糙,又如成化的瓷質一向以純潔細潤著稱於世,迎光透視多呈牙白或粉白色,並且具有一種如脂如乳的瑩潤光澤。而雍正官窯仿成化的瓷器盡管在造型、紋飾和色調方面都有相當成就,同時其釉質、胎質在表面上看來也十分逼真,但若迎光透高則呈純白色或微閃青色。
辨別胎釉的方法是,既要用眼光看它的釉色,掂掂它的重量,瓷胎厚薄,細看氣泡,也要用手摩挲感覺粗細和潤度,用指扣敲以察音質。可以說耳、目、手三者並用。而對老底老圈足後接新胎的,老瓷板洗去老彩後掛新彩的,殘缺彩上再補彩的,以及老的白釉器上新刻暗花、款識等各式種樣的仿品。尤其應當慎重研究
遠離瓷器贗品四項技巧
由北京日報和北京古玩城聯合舉辦的“鑒寶系列講座”日前在古玩城舉辦。第一講由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李輝柄主講宋代五大名窯瓷器辨偽。“汝、官、哥、定、鈞”聞名於世,其中“汝、官、哥、鈞”為官窯,“定”為民窯。“汝、官、哥、定、鈞”瓷器存世量稀少,精美絕倫,彌足珍貴。
傳世官窯有人疑偽
宋代官窯瓷器世上極其罕見,原因在於宋代官窯瓷器的私密性、非商品化生產等特點。宋代官窯瓷器不做隨葬品,所以在宋代墓葬發掘中沒有發現。因此對於傳世的宋代官窯瓷器的真偽就引起了一些人的懷疑。有位山東學者認為傳世的宋代官窯瓷器都是贗品。此說一出,引起瓷界廣泛爭論。目前絕大多數學者認為傳世宋代官窯瓷器是真品,也是珍品。
宋官窯不帶“官”字款
市場上有一些帶“官”字款的瓷器明顯是贗品。宋代官窯瓷器沒有“官”字款,原因是宋代官窯瓷器都是單色釉,另外,官窯瓷器只供皇家使用,所以沒有“官”款是一般規律。五大窯中定窯有“官”字款,因為它是民窯,專為皇家燒造瓷器,是應該有個標志的。鈞瓷多為花盆宋徽宗喜歡養花,建了一個大花園,花盆多用鈞窯。鈞窯瓷器的特點是釉厚,形成了特有的紋路,叫做“蚯蚓紋”。這種紋路,後仿的瓷器很難做到。鈞窯瓷器上面的編號,從1到10號,1號最大,10號最小。而後仿的“鈞瓷”,其編號正與之相反。
用高錳酸鉀去“賊光”
新的瓷器,表面上都有一層很亮的光,行話叫做“賊光”。.現在最通常使用的去光方法,先用氫氟酸泡半個小時,然後用高錳酸鉀和泥包起來悶一個小時。用這種方法處理的瓷器有一種“舊”的感覺。鑒別方法:摸,有拉手的感覺;聞,有酸的味道。
新瓷器砸碎了賣
人們多以為 收藏 瓷片不會有假,於是一些商家就想出了新招,把整件新瓷器砸碎了,賣瓷片。所以說,不要以為是瓷片就沒問題。還有一種作偽方法,把瓷器砸壞了,再把它粘起來,好像是一件舊東西。收藏者的眼力高了,造假者的手法也多了,應該提高警惕。
咸豐、同治、光緒、宣統時期瓷器鑒定技巧1、咸豐到宣統這幾朝瓷器的胎骨,基本上相差不多,在胎質方面比不上嘉、道時期。這時胎質越來越變得粗松,胎骨也相應變厚了。
2、由咸豐時開始,瓷釉逐漸變粗,瓷釉與胎骨結合不夠緊密,因而出現的“波浪釉”和“桔皮釉”現象比嘉、道時期更為嚴重。
3、在瓷器的釉面上,甚至經常還出現有氣泡及脫釉現象。白釉不如嘉、道時潔白,而逐漸變成了白中微閃灰顏色。
4、窯變紅釉,這時又有了較大的變化。釉面上蘭紫色彩斑,越變越少,而紅顏色的面積越來越多,有的甚至基本上變為全紅色,幾乎看不到蘭紫色斑了。到光緒、宣統時,還出現了另一種由紅與黑兩種顏色組成的窯變紅釉。窯變紅釉的演變過程是:雍正是蘭色多於紅色:乾隆時是蘭色少於紅色;嘉、道是紅色多於蘭色;咸豐以後是基本上變為全紅色;到光緒、宣統時是紅與黑兩種顏色組成的。
5、青花的顏色只有1一2個層次,在同治末期環出現了一種蘭紫色的青花。同治以後堆粉青花比較少了,這時青花下面的堆粉極薄,顏色淡淺。
6、由咸豐到宣統這一時期,粉彩發生了顯著變化。粉彩的料質由精細變為粗糙,粉彩的顏色由濃艷變為淡淺。①咸豐、同治時,粉彩的含量比較多,彩粉比較濃厚,而且在精細粉彩器物上,往往還描繪金彩,所以此時粉彩表現得十分艷麗:②光緒、宣統時,粉彩含粉量減少,粉料非常淡淺。
7、軟彩,是同治晚期出現的。到光緒、宣統時比較盛行。軟彩器物,只有民窯有,宮窯軟彩尚未見到。
8、水彩,是光緒末期出現的,此種色彩不含粉質,具有彩料薄,顏色淡之特徵。它是光緒末期,宣統瓷器上所使用的一種色彩。
9、紋飾以繪畫為主,但繪畫日趨草率,缺乏章法,表現得極不形象,也不精美。繪畫人物,比較呆板無生氣。繪畫花鳥,禽獸沒有生氣活潑之感。
10、官窯文飾絕大多數是 工筆畫 和規矩的圖案畫;民窯多數是寫意畫。同治晚期和光緒時期盛行軟彩寫意畫,畫稿則出自明、清兩代的沈石田、唐六如、新羅山人、八大山人等著名畫家,但畫的很不像。
11、這時紋飾還有五倫圖、二十四孝圖、司馬光擊缸、朱子治家格言、五子登科、狀元及弟、馬上封候、三星人、福祿壽等。
12、繪畫題材有:人物、山水、花鳥、蝴蝶、獅子、禽獸、雲蝠、龍雲、龍鳳、白菜、三果、八寶、八卦、博古、鍾鼎、九桃、纏枝蓮花、纏枝牡丹、技子花、喜字、壽字等。
13、紋飾中的喜字,在咸豐、同治和光緒時期都極為盛行.此種青花雙喜字特點,在幾個時期的表現手法有些不同。①在咸豐時,雙喜字的字體,書寫的比較工整,筆道也較細②同治時期,雙喜字的字體書寫的就不大工整,筆道漸寬起來了;③在光緒時期,雙喜字書寫的極不工整,不但筆道較寬,同時字體也變得模糊了。
14、這時期的耳飾主要有:獅耳、獸耳、象耳、蠕虎耳等。
15、彩地繪畫、彩地開光、彩地軋道及綠里、綠底等紋飾的品種不大時興了。
16、咸豐、同治時期,哥瓷器物上,特別盛行鐵花裝飾,光緒時較少。
17、光緒、同治時期,小雞、小博古的花紋裝飾較為盛行。
18、金字的喜字和雙喜字,在同治時比較盛行。
19、光緒、宣統時期,大博古、鍾鼎插花、校子花、富貴白頭、天女散花比較普遍。
20、由咸豐開始直到宣統,除小部分瓷器製作較精細外,而大多數器物都較以前幾朝變粗,更不如雍正、乾隆時的資器那樣細致。這時期的器物造型和以前也有所不同。屬於瓶、尊等各種類型的陳設減少,而多數器物都是日常生活實用品,如膽瓶、天球瓶、串帶瓶、將軍罐、粥罐、鳥食罐、香爐、魚缸、花盆、水仙盆、臉盆、一品鍋、捧合、節合、油合、扎斗、水壺、印合、筆洗、筆筒、帽筒、茶壺、茶碗、茶葉罐、酒溫、酒蠱、盤、碟、扣碗、羹匙、煙壺、瓷枕、綉墩、掛屏、以及三星人、八仙人、觀音人等。到同治、光緒、宣統時期,膽瓶、茶葉罐、帽筒、茶壺、茶碗和成套的盤、碗等器物比較盛行。膽瓶不僅有150 件、300件、500件,還有1000件的大地瓶。
21、光緒中期以後開始盛行仿製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的各種造型的器物,包括青花、五彩、粉彩及一道釉的器皿,但仿品與真品相比都不相象。
22、咸豐時,官窯、民窯的器物大多數的年款是青花或紅彩款,以楷書為主,不帶邊框,“大清咸豐年制”六字二行楷書款,字體規整,篆書圖章款極為少見。民窯器大多數無款。同治、光緒、宣統官窯年款,大多數不帶邊框的“大清××年制”,六字楷書款。有一類書寫篆書體的“體和殿”或楷書體的“大雅齋”兩種款識。同治、光緒民窯器物,大多不書年款,在有年款的器物中,除楷書體外,還出現一種色澤較為暗淡的紅戳子款,“××年制”、四字很不規則的篆書款,有陰文有陽文。宣統官款,有青花、紅彩、精彩與墨彩款。青花款均為楷書,字體工整清秀,色澤明快,為六字兩行豎寫式,無圈欄。民窯器物一般沒有年款。
古董瓷器鑒定應著重注意的方面古董瓷器鑒定方面(1)看造型: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審美標准、生活習慣以及技術條件,因此生產的陶瓷產品有不同的造型特點,這給我們的鑒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據。首先要對歷代器物造型有一個基本概念,掌握器形發展的總趨勢,春秋戰國的原始青瓷,造型多仿青銅器,古樸剛勁;三國兩晉南北朝瓷器,由粗矮向瘦高發展;唐代瓷器則渾圓飽滿,顯出雍容華貴的氣質;宋代器物修長輕盈,給人以生機勃勃之感;元代器物造型一反宋代風格,器物高大,顯得厚重粗獷;明代又一反元代特點,器物造型秀麗古拙,給人以清新優美之感;清代則器形繁多,製作精巧。了解了歷代瓷器造型的基本特徵之後,進而還需掌握觀察造型的方法,對器物的口、腹、底足,乃至耳、流、柄、系等都要仔細觀察, 總結 規律。以碗、盤一類器足的主體。可見器物的足底部分也不能忽視,往往成為我們斷代的參考依據。因此,只要我們頭腦里有了准確的器形概念,善於體會各時代器形不同風貌,對那些貌似的偽品,就能看出差別之處,這就好像手裡拿了一把尺,有了准確的分寸,不致出現“失之千里”的現象,把明代器物看成是唐代產品。
古董瓷器鑒定方面(2)看胎釉:不同時代,不同窯口燒制的瓷器,由於胎釉成分和燒造條件不同,燒成的器物質地、釉色各不相同,成為我們鑒定陶瓷的重要依據之一。鑒別胎質主要是觀察底足,無論任何時代器物,在底足邊緣或口邊露胎和器身縮釉處,大多可以看出胎質特色。觀察釉質則一般要注意釉色、光澤以及氣泡疏密等幾方面特徵。例如,福建建陽宋代建窯所生產的黑釉瓷器,因胎料含鐵成分較多,故胎色呈紫黑,胎質堅致。而江西吉安宋代吉州窯生產的黑釉瓷器,有的器型、釉色雖與建窯相似,但因制胎所用原料不同,胎色呈米黃或黑中泛青等色,胎質粗松,這樣,就可以幫助我們把窯口區分開來。即使同一個時代,同一品種,只要我們仔細觀察,也會發現胎釉有不同之處,例如,明代永樂、宣德時期景德鎮生產的青花瓷器,釉色白膩,釉面肥潤,隱現桔皮狀的凹凸感,仔細觀察,釉中可見有大小不等的釉泡;而明代末年生產的青花瓷器,釉色截然不同,薄而青亮,不可同日而語。
古董瓷器鑒定方面(3)看工藝:器物成型工藝不同,裝燒方法不同,燒成氣氛和燃料不同,都會在陶瓷器上留下不同的特徵,成為我們鑒定陶瓷中的重要依據之一。例如,宋代定窯瓷器採用覆燒工藝,燒成的器物口沿無釉,俗稱“芒口”;而宋代汝窯瓷器採用支釘支燒工藝,燒成的器物通體滿釉,器底只留下極小的芝麻狀支釘痕跡,這些特徵,都應著重掌握。
古董瓷器鑒定方面(4)看紋飾:陶瓷上的紋飾,無論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等方面,都強烈地反映著當時人們的審美觀,每一時代,都有自己鮮明的風格和特點。例如,元代青花瓷器的紋飾,布局繁密,層次較多,少則二、三層,多則七、八層;而到了明代永樂時期,則趨於疏朗。再如,中國瓷器上裝飾常用的龍紋,各個時代各有變化,不盡相同。有的叱吒風雲,有的細軟疲沓;有的威武雄壯,有的老態龍鍾,這些,都成為我們鑒定時的參考因素。
古董瓷器鑒定方面(5)看彩料:瓷器上的釉彩,各時期有各時期的特色,有的雖然採用一種呈色的彩料,由於所含成分不同,或製法不同,燒成條件不同,因而呈色也就有所不同,雖然這種不同有時是極其細微的,但只要仔細觀察,就能發現其中的差異。例如,明代宣德時期的青花瓷器,大多採用進口青料,這種青花料含錳量較低,含鐵量較高,燒成後往往會在青花上出現黑疵斑點,這種自然形成的黑斑成為宣德青花瓷器的特徵之一。而清代雍正時期的仿宣器,因所用青料不同,不能完全准確地再現宣青風格,青花上的黑疵斑點是用筆觸多次點染而成,只要仔細觀察,就可發現人工留下的痕跡,與宣德青花自然形成的黑斑迥然不同。
古董瓷器鑒定方面(6)看款識:款識是指刻、劃、印或寫在陶瓷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時代、窯口、製作者或使用者等等,也是鑒定陶瓷的依據之一。不同的時代,書款的方法、書體和筆法,以至書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例如,清末民初有不少仿清代康熙官窯的瓷器,器底書“大清康熙年制”款,但字體、筆法與康熙時不同,一看就知是後代仿品。因此,掌握款識特徵來斷代和辨偽也是相當重要的。
G. 粉末瓷板消除假色鑒定特徵是什麼
粉末瓷板消除假色鑒定特徵是礦物硬度一定要小於白瓷板。將礦物在白瓷板上刻劃後留下粉末的顏色。它可以消除假色,減弱他色,保存自色。具體簡單的物理鑒定方法,用一把小刀一塊白色瓷磚就可以完成。石英:玻璃光澤,透明,解理較好,硬度比小刀大,小刀劃不出明顯的痕跡出來。
長石:玻璃光澤,比石英硬度稍小,比較常見。
螢石:具很強熒光,用小刀可以刻出明顯痕跡。
鈉長石和鉀長石滑石:白色,半透明,硬度很低,可以用指甲畫出痕跡出來,放在舌頭上還有種粘的感覺。
黃銅礦:很容易和金礦混淆。從它的顏色和條痕當中鑒別出來,它和黃鐵礦相像,但是硬度不如黃鐵礦。鑒定時,指甲刻不出明顯痕跡,但如果是金礦的話,指甲可以劃出痕跡。
長石分兩大類,正長石和斜長石,二者區別在於兩組解理的夾角,正長石等於90度,斜長石小於90度一般顏色多樣,有些正長石顯肉紅色,是由於含有鐵的原因。
H. 如何辯別瓷板畫真假
近些年隨著民國瓷器瓷板畫價格不斷攀新高,導致民間仿品贗品眾多。下面小篇就淺談幾點關於瓷板畫鑒定方法及珠山八友瓷板畫如何辨別真偽。首先以主觀臆造手法造作出來的贗品,和民國時期手法基本相仿,是一些在繪畫風格、筆墨技巧上學得一些「珠山八友」的畫法,而大肆臆造出來的作品。此類仿品乍看有幾分像,但經不起仔細推敲,一般古玩市場上這類作品很多,由於臆造者水平的高低不同,模擬程度也有區別,市場價格也不一樣。如仿汪野亭山水瓷板畫,畫面山石依勢布形,錯落有致,平湖小橋,策驢尋幽,另有野趣,畫面樹木的勾勒點染以及用色都有幾分門道,但稍作細看,差別立辨。有點水平的主觀臆造之作,還是有一定市場,它滿足了一些不同層次人的追風逐雅。還有些主觀臆造的仿品,並不以假充真,明確寫上仿某某畫法之類的題款,模仿者本來就是作仿製品,賣給一般好古者雅玩而已。
新仿「珠山八友」瓷,多是近些年所為,在辨別時首先應從胎質、釉色著眼。因為新仿品的胎質和釉色與老的瓷器總是有距離。其次是掌握原作者繪畫技巧及風格,要細致分析其筆墨(料)特徵。一般仿者多是畫得僵硬,高手也難有意在筆先的灑脫。名家筆墨十幾年苦練得來,絕非一般之人一朝一夕能刻意求得。畫面題字較多者,尤能看出破綻,因為書法摹其形而難得其神,如王琦、王大凡等人瓷畫題字較多,書體屬行草一類,別具個性,仿品由於筆法生硬,字體筆道的料色難免有澀滯之感,填描之,中最容易露「馬腳」。由於篇幅所限,關於「珠山八友」作品真贗之比較,本文不可能一一舉例,況且「紙上得來終覺淺」,鑒定者如能多看、多聽、多研究、多分析、多比較,掌握「珠山八友」瓷畫構成要素的本質,同時還深入到古玩收藏圈裡,及時掌握各條「道」上的信息,定能把握個中玄機。
I. 怎樣鑒別清代瓷板畫
一、從作畫用的瓷器和瓷板上加以甄別「珠山八友」都是繪瓷名家,對用於創作的瓷器都嚴格的選擇,他們所用的瓷器胎質細膩,造型完美,瓷板平整,厚薄均勻,不見疵點,看到胎質粗松,燒制變形,厚薄不勻,翹曲有疵的作品,就可定為贗品。
二、從題款的字跡上辨別「珠山八友」的作品都是書畫俱佳的精湛之作,雖各人風格不同,但留在作品上的文字都是純熟流暢,揮灑自如,那些字體大小不一,字形生硬拘謹的,絕不會是真品。另外「珠山八友」作品中有時也出現簡化字,但幾率很小,若看到建國後的簡化字,正好露出了馬腳。
三、從瓷器繪畫的品相辨認民國迄今不到百年,「珠山八友」作畫的瓷器又經反復選擇,所以畫面一般還保持著光澤亮麗,圖文清晰的特徵。若見題款文字磨損,畫面脫彩,模糊不清,多是作舊騙人。
四、從落款的干支紀年分辨「珠山八友」生卒年齡差距較大,必須對每個人的生卒詳細了解,有的作偽者不了解「珠山八友」的生卒,落款時任意選擇一個干支年款湊數。若發現「珠山八友」卒後年款,必是偽作。
五、從繪畫的風格辨認「珠山八友」的每幅作品都十分精細,山水秀逸,人物傳神,花鳥富有生氣。偽作往往生硬造作,匠氣十足,沒有一點大家風范。對少數摹仿極精的作品,要仔細觀察,必會發現拘謹死板的痕跡,與自然流暢、揮灑自如的風格相形見絀。
J. 王大凡瓷板畫鑒定真假的方法有哪些
去景德鎮找他的後人王,此人為王大凡侄子,幼年隨其學畫,現在是景德鎮瓷界泰斗,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陶瓷鑒賞家,王家掌門人,平易近人,是個不錯的老頭,住景德鎮華洋陶瓷市場那裡,本人覺得鑒定王大凡的瓷板非他莫屬,或者找王大凡的關門弟子也行,姓李的,不記得名字叫啥了,但這個人有點難找,王錫良自己也這么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