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長期肌肉注射產生的硬結怎樣消除
你好,方法:
軟化硬結
促進葯物吸收
濕熱敷將毛巾浸在60~70℃的熱水中(亦可加入50%硫酸鎂溶液),擰干後敷於患處,每3~5分鍾換1次,持續20~30分鍾,每天3~4次。如果配合按摩效果會更好。此法可以放鬆肌肉,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注射部位葯液的吸收,起到消腫散結的作用。越早熱敷效果越好。
土豆片貼敷法新鮮土豆切成片,約0.5~1厘米厚,貼於患處(土豆片略大於硬結),用紗布條固定,每日換1片,一般外敷幾天就可以使硬塊消退。沒有土豆也可用鮮白蘿卜替代。還可將新鮮土豆切碎,加適量食醋搗成泥狀,塗於硬結處。
傷濕止痛膏貼敷法將傷濕止痛膏剪成適當大小貼在硬結處,再用熱水裝熱敷10~15分鍾,每天1~2次,一般2~3天見效,孕婦忌用。
雲南白葯外敷法取雲南白葯1瓶以白醋調之,捏成薄餅貼於硬結上(餅略大於硬結)固定好2~3天。
仙人掌外敷取仙人掌1片,去掉芒刺,搗如泥狀,敷在硬結處,用紗布蓋好固定,每日1次。
這些方法都可以在家中操作,簡便易行,當然您也可以上醫院進行理療。理療療法有磁療、超短波、微波、激光等方法,均具有消炎、消腫、止痛、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促進葯物吸收及軟化硬結的作用。
2. 接種百破後的不良反應如何處理
因疫苗本身就是一種減低了活性的病毒,接種後必然會起一定的副反應。要讓寶寶多喝白開水,多休息,還可以用薄薄的生土豆片貼在針眼上吸收腫塊。注意觀察若高燒38.5度以上,請去醫院診治。
小兒肌肉注射後的硬塊必須及時採取措施,採用以下簡單易行的方法進行處理,可使硬塊很快變軟,直至消失。
·熱敷:注射局部產生疼痛或剛出現硬塊時,可以及時熱敷。方法是用熱毛巾或熱水袋(水溫50℃~60℃)敷於硬塊部位,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20~30分鍾。也可同時局部按摩。熱敷和按摩的目的在於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葯液的吸收。
·硫酸鎂溶液的外敷:可在葯房或醫院購買50%硫酸鎂溶液。每次取硫酸鎂溶液50毫升,加熱水約10毫升,然後用紗布或小毛巾兩塊交替使用,先在容器內浸濕,取出後稍擰干,隨即敷於有硬塊的地方,上面再用熱水袋壓住保溫,5分鍾更換一次,連續15分鍾,每天3~4次。用硫酸鎂溶液作溫熱敷可使肌肉放鬆,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幫助葯液吸收。
·艾葉煎水敷:艾葉味苦辛,性溫,具有理氣血,逐寒溫,溫經,止痛的效用。方法是用艾葉加水適量煎煮,待溫後將敷布(布塊、紗布、毛巾等均可)浸濕後,熱敷於硬塊的部位。敷布濕度以無水流下為宜,溫度以不感灼熱即可,但須注意防止燙傷。每隔3~5分鍾更換一次,每次熱敷30分鍾,每日敷兩次。
理療,如果有條件的話,可去醫院做幾次理療,一般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應該注意的是,如發現硬塊部位有「波動感」或出現膿頭,必須立即去醫院檢查治療,不可隨便熱敷。
3. 小兒肌肉注射注意什麼
1)需要兩種葯液同時注射,應注意配伍禁忌。 (2)回抽無回血時,方可注入葯物。 (3)注射部位適合於個體。2歲以下嬰幼兒不宜選用臀大肌注射,應選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因幼兒在未能獨自走路前,其臀部肌肉一般發育不好,臀大肌注射有損傷坐骨神經的危險。 (4)定位準確,尤其是臀大肌注射應避免損傷坐骨神經。 (5)切勿將針頭全部刺入,以防針頭從銜接處折斷。一旦針頭折斷,保持局部及肢體不動,迅速用血管鉗夾住斷端拔出。如斷端全部進入肌肉,則行手術取出。 (6)需要長期肌注的病人,注射部位要經常更換,以防局部形成硬結,若出現硬結,則可採取熱水袋或熱濕敷、理療等處理。 怎樣護理肌肉注射的孩子? 肌肉注射是小兒患病時常用的一種給葯方法。一般常用於葯物不宜口服、病兒不能口服葯物,或根據病情需要快速葯物效果的時候。一般情況下,肌肉注射雖然由護士執行,但作為家長也應該協助做好護理工作。 (1)對懂事的孩子,應給予說明打針的必要性,讓孩子勇敢地接受,尤其應給孩子以同情安慰,消除緊張害怕心理,減少不良反應。 (2)協助護士做好注射前的三查三對工作,務必做到准確無誤。 (3)如葯物在使用前需作過敏試驗,家長要密切觀察孩子有無異常或不適。如有無胸悶、氣短、呼吸不暢、蒼白、青紫或煩躁不安,以便及時報告醫護人員,立即採取相應措施。 (4)肌注過程中,對嬰幼兒要固定好,不讓其掙扎亂動,以免弄斷針頭。 (5)注射後不要立即離開,應停留在醫院觀察15分鍾左右。 (6)肌注後應讓孩子休息一段時間,不要作劇烈的跑動。肌注後如孩子訴說打針部位疼痛,走動不便,要嚴密觀察。必要時到醫院請醫生檢查。 (7)肌注後葯物引起的局部硬塊,可用熱敷或艾條促其吸收。
4. 肌肉注射有硬塊的處理方法有哪些
肌肉注射是一種極方便的給葯方法,但有的葯物在連續多次注射以後,就會在肌肉注射的局部發生硬塊。
肌肉注射後發生硬塊,主要是某些葯物對人體組織有一定的刺激性,另外,孩子在注射時不能很好合作,注射部位選擇不當,使葯液注入脂肪組織中,脂肪組織中血管少,葯物不能很好吸收;長期注射葯物,加重了葯物的刺激,使局部腫脹形成硬結。
出現硬塊,局部可出現炎症反應,還會發生組織壞死。孩子可感到疼痛,也可出現發熱。因此,出現硬塊後應及時處理。
熱敷
注射局部產生疼痛或剛出現硬塊時,可以及時熱敷。方法是用熱毛巾或熱水袋,水溫50℃~60℃,敷於硬塊部位,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20~30分鍾。同時局部輕揉,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葯液吸收。
硫酸鎂溶液外敷
可用50%硫酸鎂溶液,每次取50毫升倒入搪瓷碗中,加熱水約10毫升,取2塊小毛巾或紗布,更替使用。先取1塊毛巾,擰干後敷在硬塊處,上面再用熱水袋壓住,5分鍾更換1次,連續15分鍾,每日3~4次。硫酸鎂溶液熱敷可使肌肉放鬆,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幫助葯液吸收,使硬塊變軟,直至消失。
艾葉煎水敷
艾葉即艾蒿,味苦辛,性溫,有理氣血、溫經止痛的效用。可用艾葉加水適量煎煮,放溫後用毛巾浸濕熱敷。注意葯液不要下流,局部不要燙傷。每3~5分鍾換1次,每次熱敷30分鍾,每日2次。
理療
可去醫院做理療,效果較好。
如果硬塊有波動感或出現膿頭,不可再熱敷,要及時到醫院檢查。
5. 肌肉注射法有哪些注意事項
1)需要兩種葯液同時注射,應注意配伍禁忌。
(2)回抽無回血時,方可注入葯物。
(3)注射部位適合於個體。2歲以下嬰幼兒不宜選用臀大肌注射,應選用臀中肌、臀小肌注射。因幼兒在未能獨自走路前,其臀部肌肉一般發育不好,臀大肌注射有損傷坐骨神經的危險。
(4)定位準確,尤其是臀大肌注射應避免損傷坐骨神經。
(5)切勿將針頭全部刺入,以防針頭從銜接處折斷。一旦針頭折斷,保持局部及肢體不動,迅速用血管鉗夾住斷端拔出。如斷端全部進入肌肉,則行手術取出。
(6)需要長期肌注的病人,注射部位要經常更換,以防局部形成硬結,若出現硬結,則可採取熱水袋或熱濕敷、理療等處理。
怎樣護理肌肉注射的孩子?
肌肉注射是小兒患病時常用的一種給葯方法。一般常用於葯物不宜口服、病兒不能口服葯物,或根據病情需要快速葯物效果的時候。一般情況下,肌肉注射雖然由護士執行,但作為家長也應該協助做好護理工作。
(1)對懂事的孩子,應給予說明打針的必要性,讓孩子勇敢地接受,尤其應給孩子以同情安慰,消除緊張害怕心理,減少不良反應。
(2)協助護士做好注射前的三查三對工作,務必做到准確無誤。
(3)如葯物在使用前需作過敏試驗,家長要密切觀察孩子有無異常或不適。如有無胸悶、氣短、呼吸不暢、蒼白、青紫或煩躁不安,以便及時報告醫護人員,立即採取相應措施。
(4)肌注過程中,對嬰幼兒要固定好,不讓其掙扎亂動,以免弄斷針頭。
(5)注射後不要立即離開,應停留在醫院觀察15分鍾左右。
(6)肌注後應讓孩子休息一段時間,不要作劇烈的跑動。肌注後如孩子訴說打針部位疼痛,走動不便,要嚴密觀察。必要時到醫院請醫生檢查。
(7)肌注後葯物引起的局部硬塊,可用熱敷或艾條促其吸收。
6. 肌肉注射次數太多,肉發硬,疼怎麼辦
這種情況在嬰幼兒是常見的,肌肉注射是小兒患病時常用的一種給葯方法。一般常用於葯物不宜口服、病兒不能口服葯物,或根據病情需要快速葯物效果的時候。注射部位深度正確時,一般不會出現不良反應。有時因小兒哭鬧不合作,注射較快,部位較淺,葯物濃度劑量較大,葯物為油劑、乳劑時,使一部分小兒注射後局部出血。這是因注射淺或刺破毛細血管,只要多壓迫即可止血。有時也可因葯物吸收不良,使局部變硬呈癤結狀,此時應採用熱敷、按摩或理療幫助吸收。千萬不能不給予治療,否則會影響局部肌肉發育,形成永久性的萎縮或局部凹陷,影響肌肉運動,個別情況還會發生無菌性組織液化、壞死,這就不是熱敷能解決得了的,一定要切開引流治療。
硬塊發生以後,如果未出現化膿、壞死,經過適當的處理,是可以變軟,逐漸消失的。常用的有效方法是:
(1)50%的硫酸鎂濕敷:即用硫酸鎂50克,加熱水100毫升,搗勻後用2塊30×30厘米的紗布浸濕,然後取出一塊疊成12×12厘米的方塊,敷於患處,紗布干後另換一塊,交替使用,每日敷2次。
(2)熱毛巾敷:用毛巾浸濕熱水,取出後稍擰後敷患處,每次敷20~30分鍾,每日2次。
(3)中葯外洗:赤芍12克,當歸、白芷、牛膝各10克,銀花15克,煎水洗患處,每日2次。
(4)中葯外敷:鮮冬青葉適量,白糖少許,共搗爛,敷患處,每日換葯1次。若已化膿或局部波動有膿感者,不宜用熱毛巾敷,應加用中葯內服:銀花、蒲公英、菊花各10克,當歸、赤芍、連翹各8克,水煎服,每日1劑。
在因病需要肌肉注射治療時,要兩側臀部輪流使用,不要僅注射一側,注射完後要適當按摩,促進葯物的吸收,注射的當晚可用熱毛巾敷注射部位促進血流循環,這樣即可預防注射葯物局部硬塊的發生
如果注射的部位很疼可以用葯物樟腦針外敷可以很快疼痛消失。還可以用土豆切成片外敷效果也是很好的。
7. 肌肉注射的不良反應及處理
如果您肌肉注射出現不良反應就應該立即停葯,及時找您的首診醫生去確診。
8. 肌肉注射後有硬塊怎麼辦
肌肉注射是一種極方便的給葯方法,但有的葯物在連續多次注射以後,就會在肌肉注射的局部發生硬塊。
肌肉注射後發生硬塊,主要是某些葯物,對人體組織有一定的刺激性;另外,孩子在注射時不能很好合作,注射部位選擇不當,使葯液注入脂肪組織中,脂肪組織中血管少,葯物不能很好吸收;長期注射葯物,加重了葯物的刺激,使局部腫脹形成硬結。
出現硬塊,局部可出現炎症反應,還會發生組織壞死。孩子可感到疼痛,也可出現發熱。因此,出現硬塊後應及時處理。
1.熱敷:注射局部產生疼痛或剛出現硬塊時,可以及時熱敷。方法是用熱毛巾或熱水袋,水溫50~60℃,敷於硬塊部位,每日早晚各一次,每次20~30分鍾。同時局部輕揉,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葯液吸收。
2.硫酸鎂溶液外敷:可用50%硫酸鎂溶液,每次取50毫升倒入搪瓷碗中,加熱水10毫升,取兩塊小毛巾或紗布,交替使用。先取一塊毛巾,擰千後敷在硬塊處,上面再用熱水袋壓住,5分鍾更換一次,連續15分鍾,每日3~4次。硫酸鎂溶液溫熱敷可使肌肉放鬆,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幫助葯液吸收,使硬塊變軟,直至消失。
3.艾葉煎水敷:艾葉即艾蒿,味苦辛,性溫,有理氣血,溫經止痛的效用。可用艾葉加水適量煎煮,放溫後用毛巾浸濕熱敷。注意葯液不要下流,局部不要燙傷。每3~5分鍾換一次,每次熱敷30分鍾,每日二次。
4.理療:可去醫院做理療,效果較好。
如果硬塊有波動感或出現膿頭,不可再熱敷,要及時到醫院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