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學生就業難怎麼辦
大學生就業是當下一個比較熱門的問題
那麼如何切實解決大學生就業困難這個問題呢?這就要從幾個方面來談了。
從大學生本身來說,在嚴峻的就業形勢面我們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必須認清就業形勢,正視就業現狀,轉變就業觀念,調適就業心態,切忌好高騖遠,可根據自身情況適當放低薪酬要求,為自己爭取到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時,提前做好步入社會的准備,「深挖洞、廣積糧」,多充實、提升競爭力,即便是可以「高成」也不妨先「低就」,抱著學習的心態去適應社會,從基礎做起,不要眼光過高。凡事做到「預則立,不預則廢」,我們只有認清就業形勢,正視就業現狀,方能做到心中有數、處驚不亂。其次,應屆畢業生需要對應聘的部門進行分析,規避掉那些在企業經營壓力下容易被裁減的部門。比如在新經濟形勢下,公關廣告、品牌推廣等不能直接產生利潤的部門,預算是最先被截流的。求職者,盡可能地選擇公司核心或者有潛力的部門就職,企業在擴張期和鼎盛期才考慮到的職位可能會被縮減,與其四面碰壁,不如尋找一個大的入職空間。最重要的是,只有從自己的興趣出發,做好職業生涯規劃,選好專業,努力學習,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大學畢業生才會在面臨金融危機等困境時找到一份中意的工作。
❷ 畢業季即將到來,如何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
通過給企業發放人才補貼的方式,鼓勵其招收應屆畢業生。另外,增設體制內的崗位,鼓勵應屆生報考。
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大學畢業生數量每年都在上漲,就業成了個大難題。很多本科階段個人能力不突出的學生,即將面臨失業的命運,這一部分年輕人該何去何從呢?要解決就業,首先要給應屆生提供更多的機會,助力畢業生就業分流。
學校要多給大學生上職業規劃課,鼓勵他們未雨綢繆,規劃好將來的人生。多讓學生在校期間參加實習工作,積累經驗,等到畢業時就能比他人搶先一步。
1、加大補貼,鼓勵企業增設應屆生工作機會。
企業錄用應屆生,可以拿到政府的補貼。應屆生的身份極其寶貴,希望大家在簽勞動合同之前,認真考慮,不要把三方協議輕易交出去。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至關重要,決定你以後的職業發展方向。去私企可以賺更多的錢,輔導員要鼓勵大四學生盡快落實工作單位。
剛畢業時,你做出了什麼樣的選擇呢?
❸ 解決就業難的主要途徑
如今大學生的就業問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每年都有數百萬的應屆大學畢業生,大學生的「就業難」的問題,是畢業季人們經常討論的一個話題,作為一名大學生,如何克服就業難的問題?是每個大學生都應該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在這里小編就有對這個問題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第一,學生個人努力
大學生的個人綜合能力的提高,是我們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關鍵。現在很多大學生在大學裡面整天不學習,只顧著玩游戲、旅遊,而對自己的專業知識卻一無所知。大學的意義就是讓我們學習到更多的專業知識,在以後的專業面試中,我們能夠想別人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專業素養。同時大學生也要轉變自己的就業觀念,找工作時不要挑三揀四。每個工作崗位都是鍛煉自己能力的一個機會。
第二,學校的積極引導
對於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學校也要積極積極地引導,提供更多的就業信息崗位,讓學生能夠有所選擇。對於即將畢業的大學生,學校要制定相關的政策,為學校走出校園,在社會上尋找工作提供更多的方便,減少對學生的工作干預,給學生提供一個自由寬松的就業環境。
❹ 當代大學生該如何解決就業難的問題
一、大學期間搞清楚就業方向
大學生畢業後有很多出路,找工作、參軍入伍、考公務、自主創業等等很多的就業形式,關鍵在於你考慮好准備走那條路線?有沒有做好一直走下去的准備?可能很多剛畢業或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根本搞不清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對就業也沒有什麼概念,長期被學校保護著,突然就要走出校門面對復雜的社會,確實很難,所以這些問題一定要在畢業前搞清楚,才不會在畢業的時候茫然不知所措。
❺ 大學生應如何面對就業難的問題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多工作都由機器來替代了,這是造成就業困難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是畢業的大學生一年比一年增多,是的市場人才需要過分飽和,這是一個主要原因。面對就業困難,作為大學生的我們要怎樣去面對呢?
一、提高專業能力
因為有工作經歷的人不需要教他怎麼去完成任務,直接就會自己處理好問題。因此多實踐才是真理,而不是只學習課本上的內容。
就業困難的現象我們自身無法改變,但是我們可以通過不斷的提示自己,來跟上時代的進步,把自己變成一個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這也要我們在大學裡面的不斷努力實踐來完成。因此在空餘時間多學習多實踐,而不是在宿舍睡懶覺,打游戲。
❻ 面對大學生就業難的這個問題,最正確的解決方法是什麼
淺談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及解決方法摘 要:隨著高校招生規模的不斷擴大,當前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已成為社會普遍現象。本文從社會、用人單位、畢業生及高校等方面分析了當前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並分別提出了解決的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難 原因 對策 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話題,尤其是高校擴招後,大量畢業生湧入就業市場,無論是政府、社會、學校、還是家長和學生都感到了就業形式的嚴峻,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本文試就其原因及其應採取的對策進行簡單的探討。 一、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分析 1、從社會就業市場環境看 第一、畢業生供需矛盾加劇。據教育部統計,隨著大學擴招的展開,大學畢業生人數正以每年近百萬的數量高速增長。2004年中國大學畢業生人數為280萬,2007年已增至495萬,2008年達到559萬,而2009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再創新高,已超過600萬。畢業生人數每年的大量增加造成市場供過於求,勢必增加了畢業生就業的難度。 第二、就業模式的轉變與就業市場不完善間的矛盾。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建立的
❼ 如何應對大學生就業壓力
近年來,隨著大學生教育的普及,大學生的人數越來越多,不同於七八十年代高考的困難,現今大學生幾乎遍地都是。據報道,2021屆高校畢業生總規模預計909萬人,同比增加35萬,2022屆高校畢業生規模預計1076萬人,同比增加167萬人。同時,隨著大學生人數的增加,隨之而來的是巨大的就業壓力,大學生應該如何應對這種就業壓力呢?下面我就這個問題提出我的幾個看法。
最後,我認為需要及時地同年級的同學進行交流,如果實在有困惑,可以去找輔導員或者學校開設的就業指導中心的老師們進行詢問,他們會提供相應的幫助。就像我們學校就有開設就業輔導中心,有相應的老師針對我們的情況進行指導和一對一咨詢,相信老師們能為我們提供建設性的幫助,也減少我們獨自面對的困擾和焦慮。
❽ 如何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
如何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
高校畢業生是我國寶貴的人力資源。大學生就業關繫到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就業,需高等教育結構與產業結構、企業結構協同。
一、調整高等教育結構
1.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
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1978年的1.55%上升到2011年的28%,在校大學生2900多萬名。1996年美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80.9%,是世界上第一個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與普及化階段的國家。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2002年為15%,也進入了大眾化階段。
2.高等教育結構調整的方向和重點:解決大學生就業的結構性矛盾。
中國社科院2012年《社會藍皮書》的數據:2008年大學生失業率為9.1%,2010年為12%,2011年為17.5%。2012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680萬人,預計100萬以上大學生難以找到工作,不少地區、行業、專業又面臨人才短缺,技能型人才缺乏,高級技工更是奇缺,高級技工僅占技術工人的3.5%,發達國家在35%以上。發達國家,高技術專業人才的社會地位、工資待遇、就業機會,比傳統大學的博士學位獲得者更具優勢。法國Grand Ecole大學的`生源、教育水平、就業機會均優於綜合大學,工程師證書和其它專業證書比博土學位證書更受重視。美國中學畢業生進大學,也首選應用型技術專業。
現在,社會急需工程師、設計師、技師、技術員、創新型人才,高校應面向社會需求,改革高等教育學科專業設置,專業化、實戰型、定製化、技能型培養人才。專業化實用型人才是高校對接產業發展的一個戰略支點,也是解決大學生就業的主要途徑。
3.明確高校定位。
重點大學和重點學科主要培養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高職、高專和一般普通高校主要培養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形成合理的人才結構。
①高職院校定位為「技能型」人才
2011年底公辦高職院校有944所,民辦400所,2011年高職(專科)招生326萬人,在校學生近1000萬名,應貼近產業發展和企業需求,培養專業技能,成為產業藍領的技術骨幹。
②本科生定位為「知識轉化型」人才
本科教育既注重專業基礎,又注重實踐技能,將知識轉化為工作能力,成為產業基礎型人才隊伍。
大學生就業難點在本三,在校生400多萬名,既要注重知識培養,更要注重技能培養,規避「高不來、低不就」的尷尬境地。
③研究生定位為「科技型」人才
2011年在校研究生140多萬名,其中博士生25萬名,碩士生 120多萬名。研究生教育為高科技產業提供人才,成為我國參與國際高科技競爭的主力軍。
二、提升產業結構和企業結構,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1. 高校與企業這「兩個輪子」的內在協同
高校是大學生培養的主陣地,企業是大學生就業的大市場。企業提供就業機會,前提條件是產業創新和企業創新,從「中國製造」上升為「中國創造」,發展現代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提升產業結構和企業結構,創造更多技術型人才的就業機會。
我國經濟從粗放型轉向集約型是一項國策。這里,政府的引導和扶持十分重要,從政策層面大力支持產業結構和企業結構的調整,對於行業領先的企業給予政策扶持,包括投資政策、稅收政策和金融政策等扶持,使產業鏈的龍頭型企業成為解決大學生就業的主動力。
2.企業提供實習基地
大學生就業後的知識應用率不足40%,多數大學生所學知識不能轉化為崗位所需能力。大學生適應周期在1~2年,發達國家大學生到崗適應期僅為2~3個月。大學生需要在企業的實習基地,培養就業前所具備的崗位基本技能。
3.項目配套政策
不少企業不願意招收應屆大學畢業生,不願意承擔大學生在崗培訓費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數年工作經驗」。理工科大學生需要三五年的工作實踐,才能成為合格的工程師。在項目配套政策上對解決應屆大學生就業的企業應給予財政扶持。
三、鼓勵和支持大學畢業生創業
充分發揮大學生的智力資源,融入產業鏈和企業集群,倡導多樣化、低風險、協同型的創業,從政策層面開創大學生創業的新格局。
如「專利技術型」創業,政府設立和規范「大學生技術交易市場」,鼓勵大學生將科技發明專利、實用專利進行「市場化創業」。專利作為一種無形資產投資,轉換為企業的股份,大學生進入企業的技術崗位或管理層,規避單獨創業的諸多困難和市場風險,實現技術與資本的有機結合,大學生與企業共同發展。
如合夥制創業,大學生作為創業者之一,藉助社會各類資源共同創業,規避創業風險。
如產業鏈彌補型創業或者增值型創業,大學生創業可以彌補產業鏈的某個薄弱環節或者某個價值增值環節,隨著產業的發展獲得自身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