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鏈球菌用什麼培養基培養
無乳鏈球菌又稱B族練球菌
一般血培養就可以,97%左右有溶血環
也可以用梅里埃的顯色培養基,成本較貴,咨詢過可能要20-30元一塊,顯色率同溶血(顯色的基因與溶血基因相關)
有一些增菌液可提高檢測率
不知樓主做什麼研究,我自己也沒具體做過。通常GBS定植與胃腸道,臨床意義較小。本來想做孕婦的GBS篩查,所以學習了一下。
㈡ 抗鏈球菌溶血素O(ASO)臨床常用的檢測方法是
正確答案:C
解析:ASO臨床常用的檢測方法是膠乳凝集試驗和免疫散射比濁法
。
㈢ 鏈球菌是什麼
鏈球菌(Streptococcus)是化膿性球菌的另一類常見的細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和人及動物糞便和健康人鼻咽部,引起各種化膿性炎症,猩紅熱,丹毒,新生兒敗血症,腦膜炎,產褥熱以及鏈球菌變態反應性疾病等。
㈣ 怎樣檢測鏈球菌感染
鏈球菌屬 (Streptococcus) 細菌侵入人體引起的疾病。分2類﹕一類是感染性疾病﹐如急性扁桃體炎﹑猩紅熱﹑膿皮病﹑肺炎等﹔另一類為變態反應性疾病﹐如風濕熱﹑急性腎小球腎炎等﹐鏈球菌感染為人類常見疾病﹐不僅遍及世界各地﹐而且四季均可發生。1960年以來﹐B族鏈球菌發病率有增加的趨勢﹐特別是新生兒敗血症及腦膜炎發生率明顯增加﹐病死率也較高。防止上呼吸道感染及人體各種防禦功能受損對鏈球菌感染均有預防作用﹐若集居的青少年及幼兒連續發病﹐則應臨時對易感者注射長效青黴素。肺炎鏈球菌舊稱肺炎雙球菌(Diplococcus pneumoniae)﹐ 存在於正常人體的口﹑鼻﹑咽腔﹐人體抵抗力降低時方致病﹐主要引起大葉性肺炎(見肺炎)。本文討論化膿性鏈球菌感染。
病原學 鏈球菌屬是鏈球菌科的成員之一﹐鏈球菌是圓形或卵圓形的革蘭氏陽性細菌。無芽胞﹐無動力﹐過氧化氫酶陰性﹐不耐熱(55~60℃30分鍾即可殺死)﹐在液體培養基中生長時為成對或成鏈狀排列的球菌。易被各種常用消毒葯殺滅﹐但對各種自然因素卻有一定的抵抗力。在痰﹑滲出物及動物排泄物中可生存數周﹐在塵埃中無日光照射時可生存數日﹐廣泛分布於自然界﹐從水﹑塵埃﹑乳汁﹑健康人的鼻咽部﹑人及動物糞便中皆可檢出。鏈球菌的分類至今尚未統一﹐目前常將鏈球菌屬按溶血能力分為甲型溶血性鏈球菌﹑乙型(β型)溶血性鏈球菌﹑丙型(γ型)溶血性鏈球菌3類﹐甲型鏈球菌致病力弱﹐為上呼吸道的正常寄生菌﹔丙型鏈球菌為口腔﹑鼻咽部及腸道的正常菌群﹐通常為非致病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為鏈球菌感染中的主要致病菌。這一分類法簡單﹐臨床使用方便。乙型溶血性鏈球菌可根據其細胞壁中特異性抗原(多糖體)的不同﹐分為A~H﹑K~T共18個族﹔又根據其表面蛋白質M﹑K﹑T﹑S抗原的不同﹐將各族細菌分為若干個血清型。對人類有致病力者90%為A族﹐A族鏈球菌又稱化膿性鏈球菌﹐B﹑C﹑D﹑G族也偶致病。D族和O族鏈球菌和唾液型鏈球菌﹑輕型鏈球菌和糞鏈球菌(腸鏈球菌)等是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的致病因子。根據對氧需要與否分為需氧鏈球菌﹑厭氧鏈球菌﹑兼性厭氧鏈球菌。厭氧鏈球菌常寄居於口腔﹑腸道及陰道中。此類細菌型別繁多﹐人體曾感染過某型細菌後產生的抵抗力﹐對其他型細菌並無作用﹐故鏈球菌感染可發生多次。
鏈球菌致病除與人體防禦能力的降低﹑變態反應的發生﹑感染細菌的數量有關外﹐細菌對自然界的抵抗力﹐特別是與其所產生的毒素及酶的關系更為密切。溶血素(包括溶血素D﹑S)能溶解紅細胞﹐破壞白細胞及血小板﹐對細胞及細胞內溶酶體膜均有作用。溶血素O作用於細胞膜的膽固醇﹐而心臟細胞含膽固醇較多﹐故溶血素O對心臟有特異毒性作用。溶血素S則常作用於腎小球﹑關節內膜等處含有較多磷脂質的細胞膜﹐引起炎症。紅疹毒素由噬菌體介導產生﹐可致皮膚發生紅色皮疹﹐使表皮壞死脫落﹐還有致熱作用及增強心臟﹑關節囊內膜﹑腎小球變態反應的作用。鏈激酶又名溶纖維蛋白酶﹐可溶解血塊及阻止血漿凝固﹔透明質酸酶又名擴散因子﹐可溶解組織間的透明質酸﹔脫氧核糖核酸酶能分解細胞中脫氧核糖核酸﹐使膿液黏稠度下降﹔這些酶的作用均有利於細菌在組織中擴散﹐因而增加了細菌對人體的侵襲作用。
臨床表現 鏈球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和變態反應性疾病臨床表現各異。
感染性疾病 常見的有以下幾類﹕
1、A族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經呼吸道侵入人體﹐致扁桃體炎﹑急性咽炎或喉炎。嬰幼兒及年老體弱者約半數可並發支氣管炎﹑肺炎。若侵入咽部的鏈球菌能產生紅疹毒素﹐或原不產生紅疹毒素的A族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經產生紅疹毒素的A族鏈球菌的噬菌體作用後﹐變為能產生紅疹毒素者﹐便可引起猩紅熱。其病原體通過飛沫傳播﹐病原菌侵入咽部致局部炎症﹐發病急驟﹐紅疹毒素進入血流﹐引起猩紅熱的一系列表現。紅疹毒素還能使機體出現變態反應﹐故病後2~4周可出現心﹑腎損害。
2、B族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為人類泌尿生殖道及鼻咽部的寄生菌﹐主要引起腎盂腎炎﹑肺炎﹑子宮內膜炎﹔此菌亦已成為產褥熱﹑新生兒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若產婦帶菌﹐分娩過程中羊膜破裂後﹐胎兒可被污染的羊水經呼吸道感染﹐亦可在經過產道時被感染﹔新生兒還可因吸入醫護人員及產婦呼吸道帶菌者的飛沫而被感染。新生兒的B族乙型溶血性鏈球菌感染的臨床表現分早發型(敗血症型)和遲發型(腦膜炎型)。前者出生後數小時至5天內急劇發病﹐患兒有呼吸困難﹑呼吸停頓﹑昏睡﹑驚厥﹑休克等﹐病死率高﹔後者產後7~10天發病﹐患兒發熱﹑昏睡﹑昏迷等﹐腦脊液中細胞數增多﹑蛋白質增多﹑含糖量減少﹐可檢出病原菌及抗原﹔病死率較敗血症型低﹐但可發生神經系統後遺症。
3、甲型溶血性鏈球菌常致牙周炎(見牙周病)﹑牙齦膿腫﹑扁桃體炎。當施行拔牙﹑扁桃體摘除等手術時﹐細菌可從傷口侵入血流﹐正常情況下﹐細菌將被血內具有防禦功能的細胞迅速殺滅﹐若部分菌未被消滅﹐該患者心臟內膜又有缺陷(如先天性心臟病)或損傷(如風濕性心瓣膜病)時﹐病原菌可在受損部位立足並繁殖而引起心內膜炎。D族乙型鏈球菌也可引起心內膜炎。此菌為人類腸道正常菌群﹐多從腸道或泌尿系統侵入血液﹐約半數患者原來無心臟疾患﹐這表明此類細菌可侵襲正常心內膜。患者出現長期發熱﹑畏寒﹑進行性貧血﹐因部分細菌及血內物質(纖維蛋白)沉積在心瓣膜上形成大小不等的贅生物﹐贅生物可脫落﹐在血流中形成栓子﹐導致栓塞﹐尤其以腦﹑脾﹑腎栓塞為常見﹐產生癱瘓﹑脾腫大﹐尿中出現紅細胞。若栓塞現象發生於皮下或黏膜﹐則可見皮膚黏膜瘀點﹑奧斯勒氏小結﹐贅生物的形成及脫落也常致心音發生相應改變。
變態反應性疾病 A族乙型鏈球菌感染後﹐由於變態反應形成的疾病有風濕熱﹑急性腎小球腎炎。這是由於鏈球菌或其部分成分具有抗原性﹐能刺激人體免疫系統產生免疫反應物質(包括抗體及致敏淋巴細胞)﹐抗原與相應的免疫物質可發生特異性結合或反應﹐這樣可清除抗原而防止細菌的侵襲﹐若這一反應超過了正常人的生理水平﹐即是變態反應﹐它可引起人體組織或器官的損害﹐由此產生的疾病稱為變態反應性疾病。
診斷 主要依據鏈球菌感染的流行狀況與患者接觸史及特徵性的臨床表現。有的只根據其臨床表現即可確診﹐如丹毒﹔有的則需對感染部位分泌物及血液進行細菌培養方可確診﹔檢測細菌毒素及酶等抗原物質致使患者產生的相關抗體﹐如抗鏈球菌溶血素O﹑抗鏈酶等血清學檢查對診斷甚有幫助。
治療 急性期卧床休息﹐給予易消化的食物﹐必要時予以輸液等對症治療。最重要的是立即給以足量的抗菌葯物﹐可首選青黴素﹐對青黴素過敏者可改用紅黴素﹑林可黴素﹔對新生兒腦膜炎患者﹐大劑量青黴素或氨苄青黴素應用療效均較好。無論選用哪種葯物﹐療程不應少於10天。
㈤ 病原微生物中細菌常見檢測方法有哪些
1、快速測試片技術法
快速測試片是指以紙片、紙膜、膠片等作為培養基載體,將特定的培養基和顯色物質附著在上面,通過微生物在上面的生長、顯色來測定食品中微生物的方法。
細菌總數檢測紙片的研製始於 20 世紀 80 年代,其主要優點是簡便、實用、經濟、操作性強。近年來以濾紙和美國某公司的 Petrifilm 為載體的測試片已開始被廣泛應用。
2、生物電化學方法
生物電化學方法是指通過電極測定微生物產生或消耗的電荷,從而提供分析信號的方法。微生物在滋生代謝過程中,培養基的電化學性質如電流、電位、電阻和電導等會發生變化,所以可以通過檢測分析這些電化學參量的變化來實現對微生物的快速測定。
常見的有:阻抗分析法、電位分析法、電流分析法等。生物電化學方法具有測量快速、直觀、操作簡單、測量設備成本低和信號的可控性等特點。
3、微菌落技術
微菌落是指細菌生長繁殖早期在固相載體上所形成的只能藉助於顯微鏡觀察的微小菌落。微菌落技術具有快速、經濟、實用的特點,其研究始於 20 世紀50年代,定量測定技術從 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國外已有報道將該法應用於水、食品中細菌總數的快速檢測。
4、氣相色譜法
氣相色譜應用到微生物的檢測中,主要是依據不同微生物的化學組成或其產生的代謝產物各異,利用上述色譜檢測可直接分析各種體液中的細菌代謝產物、細胞中的脂肪酸、蛋白質、氨基酸、多肽、多糖等,以確定病原微生物的特異性化學標志成分,協助病原診斷和檢測。
5、高效液相色譜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譜檢測可分析各種體液中的細菌代謝產物、病原微生物等,以確定病原微生物的特異性化學標志成分,協助病原診斷和檢測。
㈥ 溶血性溶血性鏈球菌怎麼做微生物實驗
膿汁:直接塗片— 局部化膿性疾病 / 分離培養 — 全身感染
血清:抗鏈O試驗 — 超敏反應性疾病 / 血清總補體和C3含量測定
痰標本(肺炎鏈球菌):直接塗片 / 血平板→菊糖發酵+、膽汁溶菌+、Optochin敏感試驗+,動物致病性試驗
(一)病原學檢驗
取材:膿汁、穿刺液、咽拭子、血液、等
直接鏡檢:Gram stain/抗原檢測
分離培養和鑒定:
β溶血:觸酶試驗(與金葡相區別)、桿菌肽敏感試驗(A群)、CAMP試驗(B群)、其它
α溶血:菊糖發酵/膽汁溶菌/ Optochin敏感試驗(肺炎鏈球菌)、VP/脲酶精氨酸等(草綠色鏈球菌)
γ溶血:膽汁七葉苷試驗(牛鏈球菌)
葯敏試驗
(二)血清學檢驗
抗「O」試驗(ASO test):鏈球菌侵入體內產生SLO,刺激機體產生相應抗體ASO,當兩者中和後,在加入SLO 乳膠試劑,因病人血清中ASO量很多,未被中和掉的抗體與乳膠試劑反應,產生清晰凝集,為陽性;無凝集,為陰性。
原理:中和試驗 / 方法:間接凝集 / 結果:效價大於400單位
意義:風濕熱及其活動性的輔助診斷
㈦ A鏈球菌群感染需要做什麼檢查
主要依據細菌培養。除做溶血反應外,應以血清分類法確定其群別及型別。檢測患者血清中抗鏈球菌溶血素O抗體,效價在1∶400以上有診斷意義。 此外,當出現中毒性休克綜合征(TSS)是也可以進行以下診斷檢查 1.細菌培養 咽拭或傷口等處分泌物或滲出物有A組鏈球菌生長。恢復期血清可檢測抗鏈球菌溶血素O等抗體。由侵襲性A組鏈球菌所致TSS,其血培養陽性率可高達60%。 2.尿常規 高熱病人可出現蛋白尿,並發腎炎時尿蛋白增加,並出現紅細胞和管型,無並發症者尿液異常在熱退後消失。 3.周圍血象 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均增高,有化膿性並發症者更高,感染嚴重者,如TSS病人細胞分類可呈左移,猩紅熱者出疹後嘈酸性粒細胞可增高至5%~10%。TSS病人血小板計數起病時可正常,繼而下降。
㈧ 食品中鏈球菌檢測方法
MM_FS_CNJ_0352出口食品 B群鏈球菌 CAMP試驗法
MM_FS_CNJ_0352
出口食品中B群鏈球菌檢驗方法
1.適用范圍
本方法適用於出口肉類、奶和奶制口中B群鏈球菌的檢驗。其他食品可參照使用。
2.主要試劑和儀器
2.1.主要試劑(包括培養基)
Todd,Hewitt肉湯〔參見附錄A(補充件)A1〕;
牛心湯培養基〔參見附錄A(補充件)A2〕;
牛心湯增菌培養基〔參見附錄A(補充件)A3〕;選擇性
牛心湯瓊脂〔參見附錄A(補充件)A4〕;
綿羊血瓊脂平板〔參見附錄A(補充件)A5〕;
β-溶血素帶〔參見附錄A(補充件)A6〕;
溶血素帶〔參見附錄A(補充件)A7〕; β-
綿羊血球〔參見附錄A(補充件)A8〕;
生理鹽水:滅菌的0.85,NaCl;
(補充件)A9〕; 革蘭氏染色液〔參見附錄A
接觸酶(過氧化氫酶)試驗〔參見附錄B(補充件)〕。
2.2.儀器
離心機5000r,min,離心管50mL,10mL;
蔡氏濾器;
微孔濾膜,孔徑0.45μm;
玻璃抽濾瓶;
玻璃水循環真空泵;
電熱恆溫箱;溫度20,60?;
顯微鏡;
定性濾紙;
不銹鋼厭氧菌培養罐;
電冰箱;
乳缽、研棒或均質器;
L形玻璃棒;
金黃色葡萄球菌菌體ATCC,25923。
3.樣品的制備
3.1.肉類
3.1.1.冷凍產品應在2,5?過夜解凍,或在45?及以下經15min解凍,立即檢驗。若不能及時檢驗,應置於,15?左右暫存。其他非冷凍易腐的食品,亦應置於4?冰箱保存。
3.1.2.以無菌操作稱取剪碎的肉類樣品25g,置於滅菌之乳缽內或均質杯內,加入25mL滅菌生理鹽水進行研磨或均質(8000,10000r,min,均質1min),移
1/5頁
入盛200mL生理鹽水的5000mL廣口瓶內,混合均勻,製成1?10稀釋液。
3.2.奶和奶製品類
3.2.1.鮮奶、酸奶:以無菌手續去掉瓶罩紙蓋,瓶口經火焰滅菌後,用無菌操作吸取25mL檢樣,放入裝有225mL滅菌生理鹽水的三角燒瓶內,振搖均勻。
3.2.2.奶粉:以無菌手續開封取樣,稱取25g放入盛有225mL溫熱的滅菌生理鹽水且裝有適量玻璃珠的滅菌廣口瓶內,振搖使其充分溶解混勻。
3.2.3.乳酪:先用滅菌刀削去部分表面封蠟,然後用點燃的酒精棉球滅菌表面後,用滅菌刀切開乳酪,再用無菌操作切取表層和深層檢樣25g,置於滅菌乳缽內切碎,加入25mL生理鹽水研成糊狀,移入盛有200mL滅菌生理鹽
水的廣口瓶內,混合均勻。製成1?10的稀釋液。
3.3.其他食品
樣品的制備取決於食品的種類和狀態。固體或半固體食品按3.1.2或3.2.3進行。液體食品按4.2.1進行。
4.過程簡述
.1.增菌培養 4
將上述制備的檢樣各取10mL分別接種於100mL牛心湯培養基內,如檢樣污染較嚴重,可同時按上述量接種於選擇性牛心湯增菌液內,經35?1?培養15h,
-帶或CAMP-點試驗。 再進行CAMP
4.2.CAMP試驗的條件
?1?培將CAMP試驗的綿羊血瓊脂平板置於不銹鋼厭氧菌培養罐內,在35養。
4.3.CAMP-帶試驗
取β-溶血素帶1,2條平行輕貼於綿羊血瓊脂平板上,間距20mm,將樣品或經過增菌的培養物直接在β-溶血素帶兩側(相距3,5mm)處垂直劃線3,4條或塗布接種,經14,18h培養後觀察結果。如在接種線與β-溶血素帶周圍朦朧溶血區重疊處能見到協同產生清晰的「箭頭」狀的增強溶血區為陽性反應,可鑒定為B群鏈球菌。不見增強溶血為陰性反應,判為B群鏈球菌陰性。
4.4.CAMP-點試驗
將樣品或經過增菌的培養物直接劃線或用L形玻璃棒塗布接種於綿羊血瓊脂平板上,經14,18h培養後,用接種環取β-溶血素滴加在圓形突起,細小的可疑為鏈球菌的單個菌落邊緣,再將平板進行孵育,分別在30,45,60min檢查溶血變化情況。在滴加β-溶血素的菌落邊緣有協同產生「扇形」增強溶血區的為陽性反應,可鑒定為B群鏈球菌。不出現增強溶血現象的為陰性反應,判為非B群鏈球菌。
每次檢驗時都要用已知陽性菌株作為對照試驗。 4.5.CAMP-帶或CAMP-點試驗陽性反應,再進行革蘭氏染色,鏡檢和接觸酶試驗,以此來與其他溶血性細菌如李斯特氏菌,肉毒梭狀芽胞桿菌和葡萄球菌等區別開。
㈨ 微生物致病菌有哪些怎麼檢測
常見致病菌有
1,致病球菌: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鏈球菌、腦膜炎奈瑟球菌、淋病奈瑟球菌。
2,致病桿菌:埃希菌屬( 大腸埃希菌)、志賀菌屬 ( 痢疾志賀菌)、沙門菌屬 ( 傷寒沙門菌)、克雷伯菌屬(肺炎克雷伯菌)、變形桿菌屬(普通變形桿菌)、摩根菌屬(摩氏摩根菌)、枸櫞酸菌屬(弗勞地枸櫞酸桿菌)、腸桿菌屬( 產氣桿菌)、沙雷菌屬(粘質沙雷菌)、耶爾森菌屬(鼠疫耶爾森菌)。前面為菌屬,括弧內為代表菌。
這么多菌,想知道檢測方法,只能自己查。在這里寫不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