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醫怎樣解釋陰陽二氣關系的
一談到中醫,很多人就會產生一種想法,這是一群看風水的在給人看病。因為中醫在診病時候總愛參照陰陽五行來推斷治療。這就給人形成了一種偽科學的意識。其實這些是對中醫的誤解,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一下。 陰陽是個抽象的概念。《黃帝內經》說:「陰陽者,有名而無形。」陰陽是無所不在的,任何事物都可以分成陰陽,而陰或陽之中又可再分出陰陽,可以一直劃分下去。《黃帝內經》中《素問·陰陽離合論》就說過:「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 陰陽互相依存 陰和陽,既可以表示相互對立的事物,又可用來分析一個事物內部所存在著的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陰陽的最初含義是很樸素的,表示陽光的向背,向日為陽,背日為陰。後來引申為氣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內外,運動狀態的躁動和寧靜等。一般來說,凡是劇烈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於陽;相對靜止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屬於陰。 陰陽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如上為陽,下為陰,而沒有上也就無所謂下;熱為陽,冷為陰,而沒有冷同樣就無所謂熱。事物的陰陽屬性是相對的,在一定的條件下,陰可以轉化為陽,陽也可以轉化為陰。陰陽其實就是矛盾的兩個方面,是可以相互轉化、相互依存、無處不在、對立統一的,是一種雙邊關系。 陰陽學說在中醫里的應用 1.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體內部充滿著陰陽對立統一的關系。所以《素問·寶命全形論》中說:「人生有形,不離陰陽。」人體一切組織結構,既是有機聯系的,又可以劃分為相互對立的陰陽兩部分。人體結構的上下、內外、表裡、前後各部分之間,以及內臟之間,無不包含著陰陽的對立統一。 2.說明人體的生理功能 中醫理論認為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是陰陽兩個方面保持著對立的協調關系的結果。如果以功能與物質相對而言,則功能屬於陽,物質屬於陰,物質與功能之間的關系,就是對立統一關系的體現。人體功能與物質的關系,也就是陰陽相互依存的關系。如果陰陽不能相互為用而分離,人的生命也就終止了。此即《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3.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 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使機體的物質、功能之間保持著相對的陰陽協調關系,疾病的發生及其病理過程,則是因某種原因使陰陽失去了協調所導致的。 疾病的發生發展關系正氣和邪氣兩個方面。正氣,是指整個機體的結構與功能,包括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等;邪氣泛指各種致病因素。正氣和邪氣均可用陰陽區分其屬性;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與相互斗爭,可用陰陽的消長失調(即偏盛偏衰)來概括說明。 人體陰陽失調而出現的病理現象,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轉化,即陽證可以轉化為陰證,陰證可以轉化為陽證。如內熱很重的人當然應該屬於陽證,可是熱到一定程度也有可能手腳發涼(中醫稱為熱厥);而體內陽虛大寒的人,到了一定程度也有可能出現發熱、煩躁、臉紅等表現。 4.用於疾病的診斷 由於疾病的發生、發展、變化的內在原因在於陰陽失調,所以任何疾病,盡管它的臨床表現錯綜復雜、千變萬化,但都可以用陰或陽來加以概括說明。《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是說診斷水平高的醫生,看人的面色、舌苔、號脈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先確定陰陽哪個地方失調了,為何失調了。 在辨證方面,雖然中醫有陰、陽、表、里、寒、熱、虛、實八綱,但八綱中又以陰陽為總綱,表、實、熱屬陽;里、虛、寒屬陰。陰陽是可大可小的,大的話可以概括整個病症是屬於陰證還是陽證,小的話則可以分析四診中一個具體的脈證。無論望、聞、問、切四診,都應以分別陰陽為首務,只有掌握陰陽的屬性,才能在辨證中正確地區別陰陽。 5.用於養生與治病 《素問·至真要大論》記載:「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就是說醫生看病也好,給人養生調理也好,根本目的都是細心分析陰陽的失衡點,來調理使身體歸於陰陽平衡。陰陽學說用以指導疾病的治療,一是確定治療原則,二是歸納葯物的性能。 用陰陽學說來指導養生和疾病的治療,可以確定其原則。 陰陽偏勝,也就是陰或陽的一方偏盛,為有餘之證。由於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陽熱盛易於損傷陰液。陰勝則陽病,陰勝則寒,陰寒盛易於損傷陽氣。如果陰或陽偏勝而其相應的一方並沒有構成虛損時,就可以採用「損其有餘」的方法。如果其相對一方有偏衰時,則當兼顧其不足,配合以扶陽或益陰的方法。陽勝則熱屬於實熱證,應該用寒涼葯來制約其陽,治熱以寒,也就是「熱者寒之」。陰勝則寒屬於寒實證,應該用溫熱葯來制約其陰,治寒以熱,也就是「寒者熱之」。因二者都屬於實證,所以稱這種治療原則為「損其有餘」,即「實者瀉之」。比如,陽太盛就是熱、火,就要用連翹、菊花、蓮子心甚至黃連、大黃等來清熱瀉火;陰太盛了就變成寒,就要用丁香、乾薑、小茴香、花椒,甚至是附子、肉桂等來溫里去寒。 陰陽就是個代號,是相對的,是用來解釋自然界現象和人體組織時的一種歸類方法,不能絕對化,更不能生拉硬扯。天人合一的整體觀是一元論;陰陽學說是二元論,講的是一對一的雙邊關系。中醫調理、治病、養生其實就是從關系論出發,調理人與自然、人體內部各臟腑組織之間的關系。
陰陽不平衡,即身體免疫力下降,會生病.
人體陰陽是每時每刻發生變化的,不是靜止不變的。以人來看,剛出生的小孩屬於純陽之體,是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所以不容易生病,即使有病好的也快。慢慢的,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趨於陰陽平衡,所以中年人的體質是最好的,最後步入晚年,這時陰盛陽衰,所以老年人多是滋陰部腎為主。
以天來看,白天屬於陽,夜晚屬於陰,白天機體功能強盛,而夜晚機體功能容易減弱,需要休息。
一般而言,自身活動是不會造成陰陽平衡的失調。只有在病理情況下,邪氣侵襲人體五臟六腑,造成某一臟器功能失調,才會發生陰陽的不平衡
㈢ 分析陰陽的基本方法
古代哲學家認為:(陰陽)「二氣交感,化生萬物」(宋代周敦頤《太極圖說》),萬物的化生源於陰陽之間的相互作用,這一哲學思想始自先秦諸家,如《荀子·禮記》說:「天地和而萬物生,陰陽接而變化起。」又說:「天地感而為萬物化生」從而指出陰陽交感是萬物化生的變化和根本條件,其中的「合」,「接」,「感應」等都具有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之意。故又可以說天地陰陽之間的相互作用乃是萬物生成和變化的肇始。
在宇宙自然界,事物的形成規律亦確是如此。天之陽氣下降,地之陰氣上升,陰陽二氣交感,化生出萬物,並形成雨霧、雷電、雨露、陽光、空氣,相互交感,生命體方得以產生。所以,如果沒有陰陽二氣的交感運動,就沒有自然界,就沒有生命。可見,陰陽交感又是生命活動產生的基本條件。 陰陽對立即指世間一切事物或現象都存在著相互對立的陰陽兩個方面,如上與下、天與地、動與靜、升與降等等,其中上屬陽、下屬陰,天為陽、地為陰,動為陽、靜為陰,升屬陽、降屬陰。而對立的陰陽雙方又是互相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脫離另一方而單獨存在。如上為陽、下為陰,而沒有上也就無所謂下;熱為陽、冷為陰,而沒有冷同樣就無所謂熱。所以可以說,陽依存於陰,陰依存於陽,每一方都以其相對的另一方的存在為自己存在的條件,這就是陰陽互感。
㈣ 陰陽兩虛怎麼調理
日常護理
注意保暖,腹背,小腹,腰部,腳和腿是保暖的重點。空調要遠離,選擇溫和的運動,最好在戶外陽光里。不要熬夜,不宜選擇過於興奮、亢奮,張揚的活動和工作。多聽輕松、活潑的音樂。
飲食調理
多吃溫平補益食物:羊肉,韭菜,蝦,桂圓,花生,胡蘿卜,山葯,牛肉,普洱,紅茶,桃子,黑豆,茴香,茼蒿,鱸魚,羊腰子,魷魚,芡實,羊奶,乳酪,草魚等。忌寒涼食物。
其他注意
喝水要小口,溫飲,避免大量猛飲,容易出現脾胃發脹,促生痰濕體質。
宜食食物:
性質溫熱、具有補益腎陽、溫暖脾陽作用的食物,如秈米、狗肉、羊肉、雞肉、豬肚、淡萊、韭菜、辣椒、刀豆、肉桂等。
陽虛便秘者更宜食既溫補又通便的食物,如核桃仁、薤白、海參、海蝦等。
陽虛泄瀉者更宜食既溫補又止瀉的食物,如糯米、鏈魚、河蝦、乾薑、花椒等;具有收澀止瀉的食物,如石榴、烏梅、蓮子、芡實等。
忌食食物:
性質寒涼、易傷陽氣,或滋膩味厚難以消化的食物,如粳米、蕎麥、莜麥、豆腐、豬肉、鴨肉、松子、花生、黑木耳、苦瓜、茭白、芹菜、冬瓜、茄子、空心萊、菠菜、龍眼、香蕉、蜂蜜等。
陽虛便秘者還需忌食收澀止瀉、可加重便秘的食物,如蓮子、石榴、芡實、烏梅、糯米、河蝦等。
陽虛泄瀉還需忌食具有潤下通便作用的食物,如核桃仁、芝麻、銀耳、海參、海蝦、牛奶、兔肉、龍眼、桃子、蘿卜等。
㈤ 什麼是陰陽平衡
1.什麼是陰陽平衡?
陰陽平衡就是陰陽雙方的消長轉化保持協調,既不過分也不偏衰,呈現著一種協調的狀態。 生命陰陽平衡的含義是臟腑平衡、寒熱平衡及氣血平衡。其總原則是陰陽協調,實質是陽氣與陰精(精、血、津、液)的平衡,也就是人體各種功能與物質的協調。
2.陰陽平衡的四大特點
——氣血充足 ——精力充沛 ——五臟安康 ——容顏發光
3.陰陽平衡的三大具體表現
——生命活力強 ——生理功能好 ——心理承受力強 具體就是能吃、能睡、氣色好,心情愉快,精神飽滿;應急能力強,對不良情況適應能力好;耐受疲勞強,抵抗一般疾病能力好。
㈥ 練氣功的關鍵是什麼主要是打通大小周天嗎怎樣才能最快速打通它們最簡單直接最有效的練功步驟是什麼
人自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滿足不了打開任督二脈的需要,只有靠葯氣的力量幫助才能打開
任督二脈,打開的任督二脈在頭面的循環是各走各的道,在體內照樣有一定的循環路線,這
一前一後一循環(新陳代謝大循環)將體內所有的毒素全部排出體外。
任督兩脈原屬於奇經八脈,因具有明確穴位,醫家將其與十二正經脈合稱十四正經脈。任脈主血,為陰脈之海;督脈主氣,為陽脈之海。也就是說,任督兩脈分別對十二正經脈中的手足六陰經與六陽經脈起著主導作用,當十二正經脈氣血充盈,就會流溢於任督兩脈;相反的,若任督兩脈氣機旺盛,同樣也會循環作用於十二正經脈,故曰:「任督通則百脈皆通」。
依道家的說法,任督二脈是人體陰陽溝通循環的主要渠道。它的初級功法「小周天」就是從更深的層次打開任督二脈,使陰陽二氣升降往返,暢通無阻,使生命保持動態的平衡。具體作法是:將心火置於腎水之中,意守臍下三寸,如月映水,使陽氣在腎水中凝聚之後,循督脈自然升發,上至頭頂泥丸,化陰精而沿任脈下行,降歸腎元,周而復始。周天常通的人,一般是不會犯什麼病的。對於心腎不交,任督不合,有升不降的病人,中醫有一妙方,僅川連、肉桂二味。川連性寒,人心經,能降心火,化陰氣為陰水,使之下行;肉桂性溫,人腎經,能將任脈下行之陰水溫化,收入腎本,轉為陽氣重新生發。
任督二脈是氣之根本,所謂打通,其實是回歸根本,人剛出生時是通的,但隨後的生活違背了自然規律,造成氣不能貫通二脈,只好通過修練來達到貫通的目的.
如何打通任督兩脈?
真氣運行法是一種靜功自我導引法,主要通過凝神調息,培植真氣,以貫通經絡,調理陰陽氣血,而達防病治病、延年益壽之效。本功法由近人李少波根據《黃帝內經》理論,並採納了「小周天功法」等古代氣功養生治病經驗,結合自身實踐體驗整理而成。操練不難,只要按要求練習,不會出偏差。操練步驟井然,各有反應或效果可證,治療范圍亦較廣泛。
基 本 內 容
一、練功姿式
以平坐式為主,凳椅面上可加軟墊,要求凳椅坐面與小腿等高;臀部的 1/2~1/3 坐於凳面,兩足平行,足底著地,並與小腿垂直,小腿與大腿垂直,大腿與上身垂直;兩膝間距兩拳寬,兩手掌自然覆置大腿上,兩肩松垂,含胸拔背,頭頂如懸,下頜微收,舌抵上齶,口目輕閉,兩眼內視,耳聽呼吸。若慣於盤坐者,盤坐亦可。當修習純熟後,則站、卧、坐、行皆可。
二、呼吸與意念
本療法呼吸法是鼻吸鼻呼。練功初期,意念只須注意呼氣,盡量做到深、長、細、勻,而吸氣時則任其自然,勿須任何意念。隨著練功的深入,呼吸和意念須作適當調整。
三、收功
每次練功結束前,先放鬆意念,手掌相對摩擦至熱,如洗面狀摩面部數周,使精神恢復常態後,慢慢起身活動即可。
練 功 方 法
第一步:呼氣注意心窩部
練功准備就緒,即微合雙眼,先注視鼻尖片刻,接著閉目內視心窩部,耳聽呼吸,勿使有聲。意念隨每次呼氣自喉部下達心窩部,盡可能逐漸放慢、放長,每次呼氣的時間,以每分鍾呼 8~12 次為宜。呼氣時任其自然,無念無識。練功時若有雜念,要用數息法制之:只須數呼氣之數,從 1 ~ 10 ,再回頭從 1 ~ 10 ,反復進行,雜念平息,即不必數息。本步練功時間每日 3 次,每次 20 分鍾。盡可能固定每日練功時間,易於形成條件反射。若不能固定時間者,則每日早、中、晚 3 次不可缺。練功約 3 ? 5 日,便自覺心窩部有沉重感,至 10 日左右心窩部有溫熱感,即告第一步完成,為第二步奠定了基礎。煉本步期間,無練功基礎者,可能出現頭昏,腰酸背痛,呼吸不自然,舌抵上齶不習慣等,這些是初練時的生疏現象,只要堅持按要求去練,便會逐漸純熟,各種不自然現象漸會消失。在練本步過程中,一般脾胃虛寒、食慾欠佳、精神不振者,可漸增食慾,精神日振。
第二步:意息相隨丹田趨
當第一步功法練至每次呼氣自覺心窩部發熱時,即可意息相隨,於每次呼氣時,以意引心窩之熱氣流逐漸向下延伸,一步步趨向丹田(小腹內)。但必須注意輕松自然,不可過分用意和操之過急。如此每日練功 3 次,每次半小時左右,約 10 天左
右,即可於每次呼氣時出現一股熱流下達丹田的感覺。此時可出現小腹中汩汩有聲,矢氣增多,食慾增進,大小便異常者漸趨正常。
第三步:調息凝神守丹田
接上步,當每次呼氣皆有熱流下沉丹田,丹田溫暖發熱後,即把呼吸有意無意地止於丹田,即意守丹田,不必過分注意呼氣。每日練功 3 次,每次 40 分鍾左右。本步鍛煉時間約需 40 天左右,即可感到丹田內形成一個「氣團」。隨著功夫的積累,氣團逐漸增大,小腹充實飽滿有力,有時會出現陰部作癢,會陰跳動,腎區及四肢發熱等,這些現象或感覺可因人而異。一般患有失眠、陽痿、月經不調、二便異常者漸可明顯好轉。
第四步:通督勿忘復勿助
接上步,當丹田真氣充實到一定的程度,即會沿脊柱上行。此時,意念須隨之上行而不為別的事情分散注意力(勿忘);當其止於某處不復上行,甚或有所退下時,也不要用意向上導引(勿助)。因為上行之快慢完全取決於丹田中真氣充實的程度,丹田越充實,上行的力量越大,速度越快;反之則上行中止,甚或倒退。當上行至腦後「玉枕關」,屢屢欲上難通過時,可用內視頭頂法,一般即可沖過玉枕關。本步是關鍵的一步。每日練功次數可適當增加至 4 ? 5 次,每次需 1 小時左右。一般在一周之內,氣流即可沖過「玉枕關」。這也是因人而異的,快者一下子就可通過,力量也很猛;其次者須數次;慢者需數天;個別人可因特殊情況而久久難以通過。練本步過程中,可出現項背強急,頭如緊箍等情況,是沖關通督之前兆,不可疑慮放鬆;通關後 ( 尾閭、夾脊、玉枕 ) 自然輕松愉快。通關後呼氣時熱流直下丹田,吸氣時熱流沿脊而上過頭頂至口腔,形成任督循環(即「小周天」)。至此境界,凡患有頭暈、耳鳴、失眠健忘、性慾低下、月經不調、心悸氣短、精神恍惚等病證者,皆可明顯改善,長期堅持可望康復。無病者亦可致身輕體捷,精力充沛。
第五步:元神蓄力育生機
任督循環形成後,一般仍意守下丹田,同時其他經脈也可相繼開通。如頭頂出現動力,可改守上丹田 ( 腦中 ) ,可以靈活掌握。練功時間仍每日 3 次,每次一小時左右。此期間,會出現頭皮奇癢,舌尖顫麻,全身如有電流亂竄,皮膚麻癢如有蟻
爬,眉心、鼻樑緊張,環頭拘緊等反應,亦因人而異,不必害怕,也不要追求,約一月後各種動象漸會自然平息。此後各種慢性病皆可明顯好轉或痊癒。
㈦ 神話傳說中的陰陽二氣是什麼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自發的辯證法思想,它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世界是在陰陽二氣作用的推動下孳生、發展和變化;並認為木、火、土、金、水五種最基本的物質是構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這五種物質相互資生、相互制約,處於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這種學說對後來古代唯物主義哲學有著深遠的影響,如古代的天文學、氣象學、化學、算學、音樂和醫學,都是在陰陽五行學說的協助下發展起來的。
㈧ 怎麼能修陰陽二氣
最簡單的莫過於修練 真氣運行法 。 氣足了它自己就會運行了。不用意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