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大清康熙青花瓷器怎麼鑒別
一、鑒別清康熙青花瓷器技巧之胎體
康熙前期胎體雖然較精細,瓷質堅實緊密,但仍未能擺脫明晚期厚重的特徵。到了中晚期,才變薄,接近於雍正的輕薄俊秀。現代的高仿康熙瓷器物,其胎體厚薄均勻,入手沉穩凝重,胎薄卻過於輕薄。胎體有粗細兩者,細的不像真品的滑潤細膩,細撫摸其有粗糙的感覺,從胎體上很難區別其真偽。
二、鑒別清康熙青花瓷器技巧之釉質
康熙器釉質細潤,緊密融合於胎骨的上面,截然一體。有白色釉、清色釉、粉白釉的美稱。這種釉色在現代仿品中很難見到。現在運用的是一般的透明釉,雖也細潤,但是火氣太大,顯得格外刺眼。現在的仿品,做舊手法很多,對於火氣的處理,一般採取打磨或酸性葯水浸泡,打磨處理,表面有細微的劃痕,浸泡的話,表面過於粗糙老舊。
三、鑒別清康熙青花瓷器技巧之形
康熙瓷器開啟了造型之先河。其中,官窯器多小件,少見大器,而民窯青花器物的造型豐富多樣,又多見大器。我們通常見得棒槌瓶,大方瓶,鳳尾尊,觀音瓶也大多數出之民窯。
古瓷的鑒別,以形為第一:
1、康熙盤碗、瓶罐類的器底,一般均能見到明顯的旋痕及黑疵。目前所見的現代仿品一般均有底釉,旋紋不明顯,而且仿品尚未發現帶明顯黑疵點。
2、瓶、罐之類的器物底足往往是有二層台的硬折角,清末民國及前些年的仿品依舊無法做到這樣的硬折角。近年,新仿品的折角處,還是不夠角,給人一種弱的感覺。
四、鑒別清康熙青花瓷器技巧之畫工
由於康熙一代,跨越了61年之多,其器物上的畫工,早、中、晚期畫風有所不一樣,大致畫風區別如下:
1、清康早期的紋樣圖案以雲龍、山水、樓閣、纏枝、蓮紋居多。盤、碗、內壁則多繪圖案,畫面保留著崇禎、順治的遺風。皴法依舊,山水的線條很是粗放,畫面格局充實而且緊密,給人緊湊之感,空白留的少。山水近看濃深,遠色較淡。
2、清康中期的繪畫水平較早期大為提高,經過藝術家的精心設計,格調大大提高。在康熙27年,官窯停燒,一批畫師大家回到了民間,使這一時期的青花器皿精彩多姿,濃淡深淺,陰陽向背,表現的淋漓盡致。民窯燒造出一大批精品,風格飛揚跳躍、揮灑自如。
3、康熙晚期的青花繪畫技法以深染多見,譬如:山水在濃筆勾勒後,再用淡筆,在景物上加以渲染,以形成暈散的效果。另外,「斧劈皴」的畫法在晚期較為多見。
康熙青花畫色區別:
1、寶石藍,康熙青花的最純正的色。在明代末年崇禎以及順治時期已經見到,康熙青花使用的上等的精選浙料,加上認真淘洗,反復研磨。才使青花發出如此的呈色,好的一色純藍,稍次點的是藍中帶紫。
2、偏灰藍色,這種色調多見於康熙早期,是由於原料配比和燒成氣氛等要素未能經嚴格掌握所致,和寶石藍相比顯得較差。
3、淺淡青花,這種色調康熙各個時期均有,但是以後期居多。現代的仿品中青花發色大多是偏灰,有些發藍也是沒有真品那樣的濃翠,仿品中的山水畫也無法達到「墨分無色的效果」。
五、鑒別清康熙青花瓷器技巧之款識
康熙青花款識非常復雜,現主要有官窯款的「中和堂」款和干支年號的「康熙辛亥中和堂制」。落款「中和堂」款識的器物,除了古銅彩器物外,多為青花釉里紅盤,這種器物在傳世品中具有一定數量的,有大小兩種。現代仿品中此類小盤已經出現了很多,但是繪畫技法卻遠不如真品,現代仿品的畫風鬆散乏力。最重要的區別是釉里紅的發色不能夠達標,大多現淡褐色,顯得發灰暗。
❷ 怎麼鑒定康熙五彩瓷器
簡單介紹
清代康熙時五彩瓷器的簡稱。當時五彩的發展有了重大突破,發明了釉上藍彩以取代明代所用的釉下青花,並將黑彩也用在釉上裝飾,成為一種純粹用釉上彩料繪制的彩瓷。基本上改變了明代青花五彩佔主流地位的局面。參見「五彩」。
基本特徵
從某種意義上說,清康熙時的五彩是真正意義上的五彩瓷。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明代五彩,如不使用釉下青花,實際上就是釉上紅彩、綠彩、黃彩等;而康熙五彩的最大特點是運用了釉上藍彩和黑彩,形成了紅、綠、黃、黑、赭、藍等多種顏色的搭配和運用。由於有了深色調的藍和黑,使得康熙五彩的色彩對比更加和諧、沉穩。康熙時藍彩燒成後的色調,其深艷程度超過了青花,而黑彩又有黑漆般光澤。康熙五彩所用的顏色比明代大大增多,因此康熙五彩比明代單純釉上五彩更顯得嬌艷動人。康熙五彩瓷光艷照人,很重要一點是在燒成上。釉上彩是在彩爐中低溫燒成的,火候的把握十分重要,溫度過高,有些釉上顏色會流動或損失,爐溫太低則彩料的光澤不足。康熙五彩一般都色彩鮮艷,光澤明亮。這說明康熙時燒造彩瓷的工藝已十分成熟。 《飲流齋說瓷》記載:「清代彩瓷變化繁跡,幾乎不可方物,康熙硬彩、雍正軟彩。硬彩者,謂彩色甚濃,釉傅其上,微微凸起也。」「硬彩、青花均以康熙為極軌。 康熙五彩,繪畫工緻精麗,生動傳神,改變了明代嘉靖、萬曆時只重色彩而不講究造型的粗率畫風。其施彩較明代均勻,勾勒輪廓所用線條以焦墨為料,筆鋒勁挺有力,後用油墨彩料,筆觸圓潤柔和。「康熙彩畫手精妙,官窯人物以耕織圖為最佳,其餘龍鳳、番蓮之屬,規矩准繩,必恭敬止,或反不如客貨之奇詭者。蓋客貨所畫多系怪獸老樹,用筆敢於恣肆。」《陶雅》中對康熙民窯五彩瓷器的評價是客觀的。康熙民窯五彩器的紋飾,由於不像官窯那樣受束縛,題材豐富多樣,除了花卉、梅鵲、古裝仕女以外,還有戲曲人物等。在描繪各種形象時,勾畫的線條簡練有力,在乎塗各種彩色後,給人一種明朗感。當後人以雍正粉彩與其比較時,雍正粉彩顯得細膩而柔軟,康熙五彩則顯得勁利而結實,因此被稱為「硬彩」,也被稱為「古彩」。《陶雅》載:「康窯藍綠皆濃厚,故曰硬彩。雍窯則淺淡而美觀,有粉故也,其無粉者亦羼以他之淡汁,在諸色中推為妙品。 康熙五彩由於色彩豐富,紅彩比明代五彩用得少,因此,畫面色彩沉穩、熱烈而不浮躁是其鮮明特色。康熙五彩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從陶瓷藝術基本要素——造型與裝飾方面分析,有幾點十分突出。造型方面康熙五彩選擇的瓷料精細,拉坯修坯端正細微,一絲不苟,坯體介面不留痕跡,這一點和明代不同;瓷胎是經過精心修坯的,但造型氣勢不失,仍留有古拙、凝重、質朴的感覺,這一點與清後期造型過於雕琢、輕薄之風亦不相同。康熙時無論官窯還是民窯,瓷器造型都很規矩嚴謹、古樸端莊,這和原料制備、制坯成型等工藝技巧的純熟密不可分。
部分圖樣
康熙五彩造型品種很多,大的造型所佔比例也多,如尊、觚、魚缸、罐等都超過前代。康熙時造型新穎,許多器物開陶瓷造型之先河,反映了制坯技術的精熟。如觀音尊、棒槌瓶、玉蘭花觚、葫蘆瓶等,造型飽滿、挺拔,有很強的裝飾性和藝術性。
❸ 清朝瓷器怎麼鑒定
清代青花瓷特徵
一、順治時期的青花瓷(1644~1661年)
1.造型:造型、釉色、紋飾既有明代遺風,也開創清代特色,處於過渡時期。祭器有爐、瓶、凈水碗、杯、蓋罐等。造型單調,大盤出現雙層底。晚明是筒狀爐,順治為缽式爐。
2.工藝:粗糙不修胎。足根露胎,有跳刀及縮釉現象。雙層底,又稱隔漏底,外足高而內底低,只有順治康熙時有。
3.胎釉:胎骨疏鬆,瓷化程度不好。
4.青花:用回青少,用石子青多。順治早期呈色灰暗,順治晚期濃艷發紫。順治時多數為醬口,康熙時繼續,雍正時就少,以後則不見。
5.紋飾:明代寫意花卉、雲龍紋多。清代青花瓷上山水畫有「四王」筆意,用皴法。畫龍鳳留白邊,畫石是瘦削玲瓏石。畫花卉葉子旁題詩,順治到康熙初都有。如畫梧桐葉,旁題詩:「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皆秋」。或「梧桐葉落,天下皆秋」。個別還有寫「紅葉傳書信,寄與薄情人」詩句的。
6.款識:有順治年制,大清順治年制,也有大明順治年制,可能是窯工有抗清情緒所致。祭器多干支紀年款。如「順治丁酉」凈水碗。篆書款有「玉堂佳器」、「百花齋」等。偽托款有楷書「嘉靖」「萬曆」款。
二、康熙時期的青花瓷(1662~1722年)
這一時期成就最大,造型千變萬化,工藝細致精巧,色調青翠。《陶雅》上說:「世界之瓷,以吾華為最;吾華之瓷,以康雍為最」。康雍青花,能分多層,少則五色,多則九色。
1.造型:前期比較敦厚,器型變化不多。後期厚薄皆有,以薄為主。器型前所未有,變化多端。常見以盤碗蓋罐及日用器皿為多。後期則觀賞,陳設器物增多。大到屏風、龍缸,小到鳥食罐等。碗變化較多,有洗式、墩式、四方菱角式、斗笠式、二折腰、三折腰等。特別是斗笠式碗最典型,特徵是胎體薄。還有鳳尾尊、花觚、筆筒、象腿瓶、筒式瓶等。
2.工藝:碗,深腹高圈足,盤碗底足深,圈子大,足直、足根圓,俗名燈草根。露底部分能見一道道很細的旋坯痕。部分是璧形足和隔漏底足。筆筒底中有臍形,瓶罐介面不明顯。盤碗底部都有極細縮釉點,似針鼻眼。
3.胎釉:前期疏鬆,瓷質灰白;後期堅致,瓷質細白,如糯米粉。前期釉色白中閃青,含鐵,後期出現漿白釉,光亮。釉面能見桔皮紋,白度增強。明代青花有影青味,清帶青花則雪白。
4.青花:前期以石子青為主,色灰暗。後期有石子青、回青,但以回青為主,呈色鮮麗明快、潔亮。青花原料好、底釉白,畫風講究,具有清初大畫家「四王」的筆法,出現層次。好的青花有玉質感。青花種類有白地青花、外醬色內青花、青花釉里紅、豆青青花、青花加紫等。祭藍釉中有灑藍、雪花藍,還有花觚與筆筒,主要是青花,口沿及圈足處用暗花捲草紋裝飾之。
5.紋飾:前期粗獷,有明末遺風,技法採用單線平塗,填藍處往往擴散外溢不工整。後期技法流暢、工細,點藍用山水畫的披麻皴。題材,前期有山水人物龍鳳花鳥魚蟲走獸等。後期,題材廣闊、包羅萬象。如二十四孝中「孟中哭竹」等。康熙時創新長篇銘文,有:「前後出師表」、「前後赤壁賦」、「蘭亭序」、「騰王閣序」、「聖主得賢臣詩賦」等。詩文後往往用釉里紅圖章。文字有「熙朝傳古」、「熙朝博古」、「文章山斗」、「文房山斗」、「博古雅玩」等。瓶罐畫有戰斗故事的,如「三國志」、「水滸轉」等;(俗稱「刀馬人」)戲曲故事有「西廂記」、「竹林七賢」、「曲水流觴」等。清代好幾朝,青花圖案喜留白邊,但以康熙朝留白邊最寬。康熙時畫菊,留白邊,且層次多。康熙時始繪勾蓮、西番蓮、洋蓮等。
6.款識:前期楷書,後期用篆書。「大清康熙年制」,丁末是康熙六年。還有永樂宣德、嘉靖的偽托款。明代書法剛勁有力,清代仿製的採用館閣體,較為軟弱。篆書是細硬的鐵線篆。楷書年號寫得較扁,底下一劃較長。私家款有:玉石寶珍、杏林春宴、若深珍藏、北慶堂制、益友堂制、奇石寶鼎之珍等。干支年號款,有丁末、葵丑、戊申等。一般康熙二十年之前,青花發灰。芝麻醬口、康熙都有。康熙時有不少偽托款,而且較好。總的特點是用筆無力、工整,是館閣體。圖記款有雜寶、爵、螺、角、秋葉、方勝、團鶴、團鳳等,還有畫筆、銀錠、如意的,含意為「必定如意」。圖記款,明代有,但較少。康熙還有仿成化天字罐,寫天字款的。有一種底心僅有雙圈的。康熙早期本款極少。
三、雍正時期的青花瓷(1723~1735年)
1.雍正朝仿明永樂宣德時的蘇泥勃青較多,創新少。創新的有套杯,十個一套,口薄,微撇、身矮。還有燈籠尊、扁肚菊瓣瓶、貫耳瓶、蝠龍罐等。
2.工藝:精工細琢,講究修胎,不見介面。足根較深滾圓,俗稱燈草根。民窯仿砂底,粗糙,有螺旋紋。
3.胎釉:細致潔白,瓷化程度好,胎體厚薄勻稱,釉汁滋潤。
4.青花:繼承康熙白釉,白中閃青,部分仿明代的蘇泥勃青,但不是用進口料,而是用人工點染,使之暈散。民窯器發青帶灰,足根圓,圖案呆板。雍正時,唐英督造的青花釉里紅,顏色掌握自如,色澤鮮艷,紅白相映,俗稱唐窯。
5.紋飾:康熙後期開始,偏重於圖案化,刻板,雍正時繼續。紋飾有仿明代的雲龍、雲鳳、雲鶴、折枝花果、纏枝花卉、花托八寶、貫套紋等,線條纖細。民窯有八卦、八仙、梵文、勾蓮等。梵文扁長,圖案化。扁體梵紋猶如藏文,呆板。人物畫有漁耕樵讀,以男為多;棋琴書畫以女為主。
6.款識:青花瓷上以楷書為多,「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款都有。偽托款,以仿成化、宣德為多。民窯常見方塊款、肥皂款、豆腐乾款等。四朵花款,雍正後期乾隆前期都有。
四、乾隆時期的青花瓷(1736~1795年)
1.造型:瓷胎厚薄兼有,形式無所不包。有日用器、陳列品、文房四寶、祭祀用品,還有印盒、小瓶等。
2.工藝:比康熙時有所突破,常見有粉彩轉心瓶,青花五孔雙活環瓶。嘉慶時有活環,但有搭釉現象,乾隆時都無搭釉,雙環活絡。大件器,不變形,工整,厚薄勻稱,成型線條生硬,不及雍正時柔和。
3.胎釉:堅致細白,硬度不及康熙,釉細瑩潤,光澤好,部分仿康熙漿白釉。民窯有灰青釉。
4.青花:前期繼承雍正朝仿明永樂宣德的,色灰,呆板,不及雍正鮮艷,但圖象清晰,呈色穩定。漿白釉,康熙細,乾隆粗。乾隆色鮮,康熙青灰。漿胎青花,份量輕、有開片,乾隆仿康熙,釉面不平整,有桔皮紋。還有玲瓏青花加彩、胭脂紅青花。
5.紋飾:官窯繁復。後期以吉祥圖案為主要圖案,如百鹿、靈芝、團形篆書壽字以及山水、風景等。
6.款識:篆書款增多,楷書款減少。有六字二行及六字三行款。有仿宣德、成化款,有花押款。
乾隆與嘉慶時期青花的比較:
1.造型:乾隆輕薄靈巧,厚的也勻稱。嘉慶厚重笨拙。
2.工藝:乾隆細致,講究修胎,圓足,露胎不多。嘉慶粗糙,不講究修胎,足滾圓少,尖狀多,露胎也多。
3.胎釉:乾隆胎質堅致細密,釉色細白光潔。嘉慶胎質粗松量輕,白中閃青,光潔度差。
4.青花:乾隆鮮麗純真。嘉慶灰暗,色不穩定。
5.紋飾:乾隆繪畫工細、題材仿古多。嘉慶繪畫粗糙、題材吉祥圖案多。
總之,嘉慶以後,經濟衰落,青花衰退,粉彩增多。光緒時,青花一度好轉。根據清宮檔案,光緒結婚時,燒制不少仿康熙的青花瓷。許之衡撰《飲流齋說瓷》記載:「近日仿康熙青花之品,亦有極精者」。
五、嘉慶以後的青花瓷(1796~1911年)
1.造型:厚重笨拙,線條生硬。瓶罐有飾耳的製作方法,如夔鳳耳,蝙蝠耳、獅首耳、雙龍耳、鹿頭耳等。新的品種有:青花鄧罩、葯瓶、臉盆、壁瓶、痰盂等。
2.工藝:粗糙,足根圓而粗,修胎不精,厚薄不勻。
3.胎釉:胎質細致而脆,密度不強,硬度不夠。釉色細薄,不夠滋潤。道光時釉面有波浪紋、不平整,光緒時部分有桔皮紋。
4.青花:發色鮮艷少,白洋閃灰多,個別閃灰褐色。總的特點是具有漂浮感,底釉較薄。出現洋藍,呈色漂浮刺目。
5.紋飾:不夠精細。吉祥圖案流行,勾蓮圖的盤碗較多,福祿壽三星圖,始於雍正,同治、光緒時增多,蝙蝠、壽桃、麒麟送子,還有五福捧壽(團壽字)。道光後,帶有瓜蝶畫在一起,意為瓜迭綿綿。還有金魚、鴿子、狗、貓等。
6.款識:帝王年號款。嘉道時楷篆兩用,咸豐後多為楷書。圖記款,有蝙蝠、壽桃、百結等,各朝而異。嘉道時畫雙蝠,道光咸豐時蝙桃各一,咸豐時二壽桃,同治時一壽桃,道光以後有百結。
❹ 清朝康熙年間如何以人物畫法鑒定五彩瓷器
一、人物紋飾特徵1 人物形象早期人物形象碩大,頂天立地,主體突出,筆法寫意,生動豪放。中期以後以刀馬人物為題材,繪畫細膩,且人物也瀟灑飄逸。到了康熙晚期至雍正,人物縮居畫面一角,形態弱小纖細,著色也濃淡不一。2 面部及五官的畫法康熙五彩瓷器用筆簡練,但下筆准確,表現力強。所以畫面部及五官時,因人的身份、精神與個性不同畫法也就不同。但簡練突出並不等於簡單草率,因此畫眼時,特別注重點睛,而這一點是用側鋒將筆端的長毫斜筆重按,使人物眼珠藏在眼簾內,成一條黑色短線,顯得含蓄傳神。至於武將,可用中鋒點睛,使其看來圓而突,表情便顯得不怒而威了。嘴巴的畫法,男人大而方,女的則為櫻桃小嘴,老人的當然是扁而癟,小孩則為圓而突。面部的畫法,男的多為國字臉,女的當然是瓜子臉,老臉變成申字形,而童臉扁圓蘋果樣。但康熙五彩瓷器的人物臉形,肯定多是走樣而不端正,而正是如此,才能突顯其表情萬千的精彩。3 人物及衣紋的畫法五彩瓷器畫人體,均用紅筆畫線,來表示手足、胳膊、肚皮的肌肉與肌膚。康熙瓷器的彩繪,主要是以線條立形的陶瓷繪畫,所以人體裸露部位如面部或胸腹皆不上色。這種上色的情況還是到了乾隆以後才開始出現。同樣的在衣紋上,線描的功力更是立竿見影,行筆挺拔而流暢自然,絕不拖泥帶水,沒有衣紋紛紜糾葛的現象。在康熙的彩繪里,男人往往腰裙寬大,裙頭卻短,顯得腰肥體胖。康熙五彩瓷器中的皇帝、官員或書生,都挺著一個突出的肚子,展示其養尊處優的身份。女人皆是衣袂飄逸而貼身,內外分明,絕不含糊。衣裙連成一套,使其看起來更為窈窕,步履輕盈。二、人物的意象造型1 人物比例 站立時,頭與身體的比例是一比七;挺坐時則頭身應是一比五;盤坐時則為一比三點五,這是畫人體的黃金比例。2 身段武將都不露頸,因此胸腹特挺,威風凜凜,展示個頭大的英姿。晚清及後期的武將一般就胸頸拉扯,身段臃腫不堪,形象顢頇。美人則都是削肩,突出身材的修長及苗條,就像現代模特兒,高挑健康,舉手投足都帶勁,而且康熙五彩瓷器美人皆都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表情逗人。反觀清末彩繪美人,一般受了晚清畫家改琦、費丹旭的影響,雖是無肩,卻嬌弱無力,臉帶病容,反映了晚清時代國家孱弱無能,民不聊生的社會現象。老叟的畫法都無胸,使老人家看起來脊椎彎曲,挺不起胸,有風燭殘年的感覺。當然,康雍盛世,老年人仍表現出硬硬朗朗,精神矍鑠的面貌,所以不管是垂釣下棋,騎驢過橋,他們都直著腰板,秀骨當風。清末以後,國力日下,老人家總是佝僂著身子,挽杖獨行,或佇立江邊,露出望水興嘆的哀傷表情。那童子的畫法就渾圓無腰,好像和合二仙,身軀短,肚皮大,兩眼距離大,憨態十足,天真而惹人喜愛。康熙的嬰戲圖,給人和和美美的感覺,孩子的動作手舞足蹈,爽快利落。清末時彩繪的孩童就顯露一幅無所適從的樣子,呆板而欠缺表情,像個小大人,臉部眉目千篇一律。男人就一般意象而言,正面人物如清官,其面部輪廓分明,相貌忠厚,而反面人物額窄頜尖,唇薄眼斜,文人學士則印堂飽滿,地角方圓。三、傳神寓意的人物神態康熙五彩瓷器人物除了典型文化及概括化,更注重傳神和寓意,也就是所謂情溢於象,而神藏於形。主張以形寫神,並且形神兼備。人物神態配合其身份,一目瞭然。好像丫頭,一定要俏皮嗲笑,小姐則嬌容帶羞,書童憨態畢露,公子則英俊倜儻。最妙的是這些人物的性格也形諸臉上,似嗔似喜,都在眉目之間,這是後代仿品無法掌握到的精神面貌。當然,一系列的典型動作如「紈扇上舉撲流螢,紈扇下垂憶深秋」,還有「文生愛扇胸,武生愛扇肚,浪子扇背脊,無賴扇屁股」都只是一些戲劇造型,只得其形而難得其神。最具體的動作,正派人物如清官、書生,一定是高視闊步,氣宇軒昂,反派人物如奸人小偷,則踉蹌鼠行,形容猥瑣,女子則款款蓮步,典雅端莊,老人家步履穩重,面部祥和,小童生跳活蹦,喜形於色。
❺ 如何鑒定大清康熙年制底款瓷器
首先要掌握康熙年間瓷器底款的特點,然後對照比較,就可以分辨真仿瓷器了。康熙瓷器底款特點是康熙早期官窯器物多半沒有年款,民窯有年款。至康熙十六年浮梁縣令張齊仲下令:「禁鎮戶於瓷器上書寫年號及聖賢字跡,以免破殘。」所以,在這以前,民窯瓷器上書有年款。康熙中期和晚期,使用「大清康熙年制」楷款數量較大,晚期使用少數篆款。款識有寫款和刻款,多為青花料書寫。排列方式以二行和三行排列為主。外或圍雙圈,或單圈,或雙方框,或無邊飾。早期官窯款識書寫有晚明風格,中後期字體清秀,其結體寬博的「宋槧體」最為著名,並為以後官窯款識提供了良好的範本。民窯以干支為主,如「大清丙午年制」、「丁未年制」等。款識書不如官窯精,但:一寫仍較工整,甚至有些民窯款識可與官窯款識媲美。謝謝
❻ 大清康熙年制底款瓷器,尤其是琺琅彩怎麼鑒定
瓷器鑒定首先你要了解大清康熙年制琺琅彩瓷器的特點,然後看瓷器器型、釉色、釉質、藝術性、工藝、彩繪、品相、底足、款識和神韻等,這樣才可以准確的判斷瓷器的年代和價值。謝謝
❼ 康熙款瓷器鑒定方法有哪些
1、康熙瓷器造型特徵:康熙時期瓷器造型古拙、凝重而質朴。此時,盡管胎土精細,瓷質堅密,但在明末器型敦厚的遺習影響下,早期的胎體,仍未能擺脫前朝胎體厚重的特徵。這在康熙前期尤為突出。至中晚期胎體彩逐漸變薄,但又有別於雍正時期的輕薄娟秀。從現在傳世的官、民窯此去無中可以看出,康熙瓷器大部分都燒制的很精細,這首先應該歸功於胎體的精良和制坯成型技術的純熟。
2、康熙瓷器圖案紋飾特徵:康熙瓷器的裝飾,有繪、印、刻、畫、堆貼、鏤雕、瓷塑等工藝。青花和五彩的繪畫,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早期的紋飾風格仍留有順治繪畫的遺風,豪放粗狂和精細工麗的並存,在康熙一朝中表現出其獨特的個性。早期厚胎的瓶類或盤碗,仍以平塗手法繪畫,圖案板滯。中期的瓷器繪畫深受明末清初畫家董其昌、陳洪綬、華喦及四王等人的影響,衡圓舒展,意境深遠,同時由於青花呈色完美及新創材料的豐富,使得瓷畫臻於完美的境界,中、晚期出現的粉彩、琺琅彩裝飾,更為繁多的圖案增色不少。
3、康熙瓷器胎體特徵:此時的胎土,淘煉的極為純凈細膩,如同糯米粉一般細白,又由於制坯的技術的精密分工和燒成溫度的適宜,使得康熙瓷器的胎體具有堅致細密的時代特色,較之明代及後世各朝的胎質更為細潤。大器及一般琢器,胎體均較厚重,仍採用分段銜接,但修胎工藝細致,接痕處平滑規整,不像明代那樣明顯到可用肉眼看出。
4、康熙瓷器釉面特徵:釉料配置純凈,釉面和胎體緊密地結合為一體。無論白釉、粉白釉或翠亮青釉面,都在細膩似玉的胎體上顯示出足夠的硬度,並有光亮感。器口施加含粉的白釉,為康熙瓷的普遍現象,有的器足亦然;而筆筒、花觚類口沿一線粉白釉,則往往給人以厚唇凸起或出邊之感,此種工藝方法,宴席至雍正時期。
5、康熙瓷器款識特徵:款主要是青花雙圈楷書「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款。字體端莊工整,雄健有力,字與字之間距離比較大。康熙早期無款居多,康熙二十一年之後均有落款。仿明代款有:「大明永樂年制」、「大明宣德年制」、「大明成化年制」、「大明嘉靖年制」、「大明隆慶年制」、「大明萬曆年制」,多是楷書。民窯青花多數不書年號款,往往寫堂名款,又稱齋堂款。
❽ 怎樣鑒別清代青花瓷
清代青花瓷品類眾多,以康熙青花瓷器部分款識辨別為例:
康熙青花瓷器的題款特點鮮明,無論在字體的寫法或款識的布局上,在清代都是最為豐富的,綜合起來有以下幾種:
1、紀年款 :主要是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書款,少見篆書款和草書款,字體雄健有力,端莊工整,字與字之間距離比較大。仿寫前朝款識有宣德款、成化款、嘉靖款、萬曆款,其中有官窯青花也有民窯青花。
2、堂名款:又稱「家堂款」。此種款識在清代較為流行,多數是民窯青花款,有「復香軒之清制」、「松柏堂制」、「美玉堂」、「三元堂制」、「永興堂制」、「聚星堂制」、「來雨堂博古制」、「珍玉堂制」、「彩玉堂制」、「安素草堂」、「奇玉堂制」等。
3、吉言贊頌款:此類款識主要有「杏林春宴」、「世德留芳,祿在其中」、「滄浪綠水」、「奇石寶鼎之珍」、「益友珍玩」、「清玉寶鼎之珍」、「博古雅玩」、「永慶奇珍」、「美玉」、「玩玉」等。
4、標志、圖案、花押款:有樹葉、梅花、海螺、小兔、雙魚、靈芝、荷花、鼎爐、方勝、冊本、爵杯、花卉等。
(8)大清康熙年制底款五彩鑒別方法擴展閱讀:
清晚期青花瓷鑒藏知識:
咸豐(1851~1861年):咸豐青料使用國產青料,可能是珠明料。典型咸豐青花發色淡雅或鮮艷,民窯青花發色灰暗或灰黑色。咸豐青花瓷造型趨向笨拙,官窯青花的時代風格與道光朝相若。其人物特點是鼻骨高直、隆起有勾,俗稱「鷹鉤鼻」。紋飾呆板,無生氣。在工藝方面,一般胎體較前朝厚重,胎質粗松,釉質泛白,釉面稀薄,具有「波浪釉」的時代特徵。
同治(1862~1874年):同治青料採用國產青料,可能是珠明料。典型同治青花發色清雅明艷。民窯大多發色藍灰色,或黑淡和藍黑色,但均顯漂浮。同治末期開始用進口青料洋藍,發色鮮亮,明艷泛紫,缺乏天然礦物青料的美感。
光緒(1875~1908年):光緒青花發色漂浮在釉中,而康熙、乾隆則在釉下;光緒仿永樂、宣德筆法,也用點拓法,但「鐵斑」漂浮,比清早期仿品機械呆板。豆青地托粉青花少見了。光緒青花瓷的造型豐富多彩,紋飾圖案豐富,筆致細而拘謹。工藝上,胎質細白堅密,但與清前期的相比明顯松軟;民窯則更覺粗糙、笨重。釉面稀薄,欠溫潤,釉色白中微閃青,已趨向現代瓷的純白色調。瓶頸部兩邊或飾對稱鋪首銜環耳。
❾ 大清康熙年制的底款瓷器怎麼鑒定
必須依據實物鑒定!
❿ 康熙五彩的基本特徵
康熙五彩的基本特徵:
康熙時藍彩燒成後的色調,其深艷程度超過了青花,而黑彩又有黑漆般光澤。康熙五彩所用的顏色比明代大大增多,因此康熙五彩比明代單純釉上五彩更顯得嬌艷動人。
康熙五彩瓷光艷照人,很重要一點是在燒成上。釉上彩是在彩爐中低溫燒成的,火候的把握十分重要,溫度過高,有些釉上顏色會流動或損失,爐溫太低則彩料的光澤不足。康熙五彩一般都色彩鮮艷,光澤明亮。
(10)大清康熙年制底款五彩鑒別方法擴展閱讀:
康熙五彩的釉色特徵:
釉上五彩是康熙瓷器的重要代表作,五彩中的顏色除礬紅以外,綠、黃、紫、藍諸色剔透明澈,釉微微凸出,有寶石之感,色彩光艷奪目,燒成溫度在780度至800度左右。
1、紅彩:五彩中的紅彩,是用皂礬(三氧化二鐵)製成。製作時要經牛皮膠浸泡,以浸膠3至10年的礬紅為好用。
在上彩時需加入一定量的鉛粉和牛皮膠,用水輕輕沾染,以中鋒用筆,懸腕以拉線法描繪。燒成後色彩鮮艷沉著,紅得像寶石,而且有層次。清末以後,紅彩常用西赤(碳化硒)調油平填,紅中泛橙而漂浮於釉面,手感粗糙,更無礬紅的光澤和潤滑。
2、藍彩:康熙五彩的一個重大突破是發明了釉上藍彩。藍彩常泛紫灰色,彩層特厚,彩的邊沿有一層蛤蜊光暈,但由於藍彩仍處於草創階段,常有脫釉或失透的情形出現。以往的藍彩皆由青花(釉下)代替,故有青花五彩之稱。
3、黑彩:是用青花料滲松香油畫於瓷面,罩上透明釉,入爐燒烤。由於受到制筆、制油及制料工藝的約束,早期康熙五彩的黑色線條顯得不挺,斷續及毛糊,不夠烏黑,甚至帶褐。後來的黑彩用乳香油及珠明料混合調成,經低溫火烘燒,因此黑彩才開始變得烏黑發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