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郎紅鑒別方法

郎紅鑒別方法

發布時間:2022-06-27 16:35:49

1. 急急急!鈞紅器里施釉嗎如何區別郎窯紅和鈞紅謝謝了!

鈞紅與郎窯紅


鈞窯的種類很多,釉色是以具有蛋白石光澤的青色為主。在上面雜有紅色乃至紫色,或深、或淺、或呈斑狀、或呈放射狀,其變化真可說是復雜微妙得難以形容。我國古詩中曾有稱贊它為「夕陽紫翠忽成嵐」的詩句,而在西洋學者中間也有所謂「即使是對於陶瓷器毫無興趣的美術愛好者,看見它也會忽然變成了陶瓷愛好者」一類的稱道。構友鈞窯基調的青色,主要是由還原的鐵和多少混在釉中的磷酸所生的乳濁現象組合而生。

關於這一點在前面已經詳加說明。其紅色也和「牛血釉」一節里所說的同樣,是由於還原的銅呈膠體狀態進入釉中所致。紫色是由紅色與青色兩者所組成的。紅是銅呈膠體狀態的紅。青是在乳濁現象的青中加銅的膠體,而稍帶一些還原鐵的青色。此外,在紫色釉的表面還有帶暗綠色斑點的,這是因為冷卻時進入的空氣將銅氧化,所以生成和郎窯紅的第一層相彷彿的釉調。而且還有類似由這種膠體的銅色與還原的鐵色,以及蛋白石一樣神秘的青色等復雜組成的溶合兩種釉的產物,使復雜微妙、新鮮奪目的釉色層出不窮,而這些都是必然的結果。

鈞窯裡面時常有和色地不同的呈不規則流動狀的細線,這些叫做「蚯蚓走泥紋」給鈞窯平添了一種美感。其生成方法與黑釉油滴的生成方法大體相似,是在坯體掛釉乾燥的過程中釉發生裂隙,然後就這樣去燒成。裂隙雖然被釉流塞,但因為裂隙中早已流進了比較其他部分粘力弱的成分,所以唯獨此處釉的成分多少發生些變化。若是乘其尚未與其他部分的釉充分混合的時候使窯冷卻,就會單獨使此處變成和其他部分不同的顏色。

鈞窯中還有一種是在具有蛋白石光澤的美麗的淡青色地上現出鮮艷的紫紅斑。這種紫紅斑的生成,一般多有故意加入銅分而使然的,不過也有偶然出現的。因為這種紅色只要極少量的銅就夠了,所以說即使在釉內沒有故意加銅,例如在窯的天井或窯壁乃至鄰近的器物上附有銅分,而其中極少量飛散在這種瓷器上時,也會生成紫紅斑。

像這樣故意使銅蒸發並使膠體的銅著於器物表面而現出紅色的方法,無論是在我國或日本的古代都很少發現其遺跡,然而在古代波斯的釉內卻是一種普遍應用的方法。現代作品中用時也會看到用盛著氯化銅液的器物,放在掛白釉的器物旁邊用還原焰煅燒,使銅蒸發而著以紅色的。但是作成的東西和歷來的紅色釉相比,顯得非常淺薄而缺乏深厚的趣味。如果放在顯微鏡下來觀察,就可以發現這種紅色並沒有像在牛血釉中所見到的五層,表面上只有薄薄的一層用銅著成的紅色,再下面就是不含銅的無色釉,而且是直接罩在坯體上的。火焰紅

在清代的銅紅釉中,有一種夾雜著閃青閃紅色的紫色的瑰麗釉色,那種在純紅的顏色上如青紫色煙一樣掛著的,看起來好象是燃燒得極旺盛的火焰,在我國普遍都把它叫作「火焰青」、「火焰紅」或「火里紅」,也有的一概名之為「窯變」的,在西洋大家都稱之為 「Flambe」。這是由於郎窯的窯變而產生的。其紅色和上面所講的同樣,是銅的膠體顏色,閃青的紫色是由銅的膠體青色與乳濁現象的青色以及紅色組成的。

但這種乳濁現象卻和鈞紅之由於磷酸造成的不同,而是因為釉中生有小的針狀結晶所致。假如在釉中有小的結晶發生,就好象在空中的塵埃與水蒸氣的作用一致,將釉所遇到的光分散而發生乳濁現象,反射出一種特別的青白色來。這種小的結晶在釉中加入錫等物質時最易出現,但在釉中含鋁較少而硅酸多的時候往往也會產生。清代的窯變大約就屬於後者的。所謂「窯變」,有人說是因為還原焰和氧化焰的不同作用,是由還原的銅紅與氧化的氧化銅的青色兩者組成的。這種說法其實是一種無稽之談。如果將窯變的碎瓷片用顯微鏡去觀察,便可以一目了解。其青色部分呈也有隻靠氧化銅生成的,然而特別多的卻不是氧化銅,而是極明顯地有著許多小的針狀結晶,這些都起著呈現青色的主要作用。

現在綜合前面所講的要點如下:

(一)銅的顏色極不穩定,因燒窯的火焰性質不同而現出綠色或青色,以及各種色調的紅色乃至閃紫色。

(二)綠色和青色是在用氧化焰在燒含有銅分的釉時現出的顏色,這些都是由釉中所熔的氧化銅變來的。

(三)青色比較綠色的呈色困難。如釉中鹼金屬過多,雖然可以成為青色,但鹼金屬多的釉其缺點是抵抗濕氣的力量較弱。

(四)紅色是由於未化合的銅變作紅色膠體散布釉中而成。

(五)現出紅色只要少量的銅就夠了。當銅的摻和量在0.5%以下時所出的顏色最好。

(六)燒成火焰是用還原焰,最後只需要一點點氧化焰。

(七)最後引進來的還原焰,是在作成紅色膠體上不可缺少的。但如果超過限度,就會使紅褪色而傾向綠色。

(八)釉內若加入錫或鐵的氧化物,將有助於銅的還原和紅色膠體的生成。

(九)牛血紅釉中的某些部分,其紅色的銅膠體層幾乎是在同樣地擴展著。

(十)桃花片的柔和顏色,是因為銅膠體錯綜復雜地散布在釉中而造成的。

(十一)為製成桃花片,要用性質不同的釉掛上兩三層,在最下面的釉應使其含有銅分,然後加熱揮發而將銅復雜地分布在釉的每一層內。

(十二)在燒成桃花片的時候,如果氧化焰超過其完成上所需的限度,桃花片將會轉變成蘋果綠。

(十三)鈞窯的紅色是由銅膠體生成的,紫色是這種紅與青的混合產物;青色是以磷酸所生的乳濁現象的青色為主,另外再加以銅的青色膠體而成。

(十四)郎窯窯變的顏色,與鈞窯紫色的呈色方法沒有太大區別。只是在這種場合下所生的乳濁現象,並非因為磷酸引起的,而是由於釉中鉛分不足,以致在釉內發生小的結晶所造成的。

(十五)如果在窯的天井、窯壁或鄰近的器物中含有銅分,往往會因其銅分的揮發而使原來不含銅分的釉表面生出紅色斑。以上主要是根據J W 米勒的研究結果所作的解釋。此外小森忍在這方面也作過多次實驗,他曾就桃花片、美人霽、娃娃臉一類的所謂「紅色釉系」的上下層釉加以分析,並且指出下層釉較比上層釉熔融度要高,其成分大體為:

上層釉中需要加入一些有效的還原劑如錫鹽,鐵鹽或灰類等,其成分大體為:

這種釉色的變化,當還原作用適合時呈紅色,過度就會使色調發暗。在用中性焰或氧化焰燒成時呈紫、青、綠色。如未能完全熔融,便呈灰鼠色乃至暗紫色。若熔融過度便褪色成為橙黃色和白色。至於有所謂「綠苔」即發生綠色或黑綠色的斑紋時,並不是因為結晶作用,而是由於釉泡的現象。

紅釉中的鮮紅色無疑是最上乘的,一般名之為「美人霽」,「桃花片」、「寶石紅」、「娃娃臉」等。色調稍暗的稱為「豇豆紅」、「乳鼠皮」等。其餘紅紫、綠、青等色也各有所謂「葡萄藍」、「蘋果綠」等美麗的名稱。小森分析明代紅色釉的成分不外下面數種:

關於郎窯紅的製作方法,有的文獻曾認為是應用了「西紅寶石的粉末」,事實上可能是指的南歐所出的紅色玻璃。雖然這種釉的成分十分復雜,一時還不能斷然肯定,但是從來在一般高火度釉的成分內,大多可以看到有硼酸質或鉛質的痕跡。而西城和西藏地方一向盛產硼砂,當時作成一種玻璃而應用,或自南歐輸入了紅色玻璃而應用到釉料中去,這些可能性都不能說不存在。因此根據這種技術觀點來推論,有人主張即或將郎窯的名稱看作是介紹西洋美術有功的郎世寧,似乎也不無道理(實際上「郎窯」是因康熙時期的督窯官郎廷極而得名的)。

此外尚有所謂「積紅」,過去多把它看作是郎窯的一種,然而近來在景德鎮地方,從製作方法上常與郎窯加以區分。普通在燒制銅鹽的紅色釉時,本來是應該用還原焰燒成的,但因坯體成分不同而往往發生氧化作用,從而使色調受到妨礙。這是由於坯體所含的粘土成分,揮發其機械水及化合水而使銅鹽氧化的緣故。換言之,當坯體硬化至某種程度時,釉便失去還原作用。所以在一度硬化的坯體上,如果施以此種釉,就會因其還原作用完全而使釉的變色減少。乾隆以後的紅色釉,多採取這個方法在一度燒至瓷化的坯體上施釉,於是才有所謂積紅的出現。

這種積紅系的紅色調,其產生固然比較穩定,但是缺乏霽紅和郎窯紅那樣的胎與釉溶合而出的深厚滋潤之感,同時沒有蘋果綠或綠苔的出現,而且釉光不足(對於郎窯的寶光而言,似乎可以稱這種釉為浮光)。釉色近乎牛血紅的色調,缺少光澤的較多,而釉的垂流也少。至於這種釉的成分很類似爐均的紅紫釉。

廣東石灣窯中還有一種所謂「廣東郎窯」。這種仿郎窯的作品具有過度的紅色釉,溶融度也較其他的低,在紅色釉中屬於最普通的一種。特點是坯體為灰黃色的所謂「炻器」胎,所以很容易與其他紅色釉作品區別。

總之,我國的銅紅釉起源於宋代,至元、明、清各朝都有新的方法出現。據目前所見,不僅有出土的大量實物,而且有文獻可考。例如早在著名的河南修武當陽峪窯窯神碑(建於北宋崇寧四年,即公元1105元),碑文內就曾有所謂「當陽銅葯真奇器」、「銅色如朱白如玉」的明確記載。可以說依靠了勞動人民的無窮智慧逐步提高、多次改進,終能將最難製作的銅的鮮紅釉調,用簡單的方法獲得成功。難怪後來中外陶瓷界要大為驚異,並且不斷在努力探索其中的奧秘了。

例如,1848年是L。A。薩爾維達(Salvetat)在對我國明代的霽紅釉作過一番化學分析後指出:氧化銅在高溫下容易揮發,因而在調合成分時,較比所要的銅還需要多量的銅鹽。後來如法國Th。狄斯克(Deck)、德國貝安祖利(Buenzuli)都曾從事於這方面的研究。

1879年在法國的塞握爾(Sevres)制瓷廠有Ch,雅夫(Yauth)G 。杜太利(Dutailly)二人繼承薩爾維達的研究,並且發表了他們的見解說:「銅紅釉是因氧化錫的存在和強度的還原焰而出現的。氧化銅被還原成金屬銅,溶解在釉內依靠緩冷而呈色」。對於這種說法,德國的塞格爾(Seger)博士反駁說:「釉的紅色並非只靠強度的還原焰燒成,而是以使還原焰與氧化焰相互發生為主要條件。對於呈色來講,其影響最大的卻是在於燒成時氣氛的適當組成」。他並且指出:「氧化銅在0.1~0.15%時呈暗紅色,0.5~1.0%時呈鮮紅色」;又說:「因為將暫時還原的金屬銅變成了氧化亞銅,所以添加2%以下的氧化錫或氧化鐵,這樣可使紅色的呈現比較容易。」又說:「若將釉組成鋇釉,可以便於獲得純紅色」。另外,在日本許多陶瓷學者的研究里,也明顯地證實了鋇釉的效果。1889年,羅茲(Lauth)發表見解,認為紅色釉之呈色是由於金屬銅的存在。塞格爾曾證明紅色釉的呈色是因為Cu2O所致。現將這種釉料錄之如表13。

表中三種配合除白色瓷釉外,最好都用還原焰燒成熔塊,Cu2O含量少,則透明性強而且色濃;含量多,則透明性弱而色淡。瓷釉之加入,可使熔塊生成溫度降低。一般Cu2O含量在0.5%時,便生成不透明的紅釉,在0.1~0.15%時生成酷似金紅色的透明紅釉。其燒成方法比較組成尤為重要。如果還原過強則成金屬銅,所以需要時時燒以氧化焰。SnO2及Fe2O3還原後極容易氧化,可以促進Cu2O的生成。塞格爾是用薪柴作燃料,採用以下的燒成法,即燒火初期使用氧化焰,自暗赤熱至SK010時用強還原焰。自SK010~05每15分鍾約燒氧化焰1~2分鍾,其次用氧化焰燒之,至SK4以後用氧化焰或還原焰燒化。

1930年,F.烏爾茲(Wurts)根據試驗指出紅色釉的呈色是由於銅的膠體溶液。其最適當之燒成法為:自赤熱初期至燒成溫度,始終均宜用強還原焰。但如煤煙過多時,可間斷地使用氧化焰數分鍾。SnO2的作用為還原為還原觸煤,且使紅色濃厚,加入少量的Fe2O3可使之成為閃藍紫色的色調。B2O3也能使之銷帶紫色。高硅酸釉則生成美麗的淡紅色。

還有一種銅紅釉,其作法只是將釉的表面還原而現出紅色,在釉料熔融後使用油類、瓦斯或鋸屑以使其發生還原焰,然後再加入馬弗爐(烤窯、隔焰窯)內燒成而現出鮮紅色。這個方法曾經塞格你(Seger)和佐爾奈(Zolngy)研究和發表,後來在英國的皇家多爾頓(Royal Dalton)工廠大肆生產。

此外,法國的弗郎切特發表其研究結果,認為「在鹼金屬鉛釉內含有多於銅分的氧化錫時,其呈色作用較好。必須用還原焰以後再用氧化焰去處理,這樣才能得到良好的結果」。哈達爾認為:「在釉的組成分中,使其含有碳化硅而用氧化焰燒成,也可以獲得銅紅釉。」

總而言之,紅色釉系的銅紅釉不能只靠釉料的成分,最重要的是取決於燒成階段。因為在燒成時用還原焰將釉中游離的金屬銅變作膠體狀態或亞銅鹽,使其擴散於釉內而得出紅色。尤其這種還原的程度必須恰到好處才行,否則將會功虧一簣,甚至得到相反的結果。

分享

2. 康熙郎窯紅瓷器如何鑒別真偽與怎麼鑒定郎窯紅瓷器

第一看紅
鑒定瓷器的標准依據,如包漿、胎骨、胎底,在斷代郎紅類紅釉器,有一定作用,但並非絕對有效。本人通過文獻記載、實物查看,提出鑒定郎紅的真偽、斷代郎紅,第一要素是發色,即紅釉的顏色。其次是包漿和玻璃質感、最後才是胎底胎骨。
那麼康熙郎紅的標准發色如何? 康熙本朝所燒之郎紅器,由於高溫銅的比例極高(所謂不計成本),因此,燒制出的結果,就是在自然光下,器型表面的紅釉發色呈深紫紅色,或深玫瑰紫紅色。打個比方,就好比新鮮豬肝切開後其剖面的中央部的濃紫紅色(有賣菜燒菜的朋友自然能夠體會)。而在強光照射下,高溫銅對光中的六色(橙、黃、綠、青、藍、紫)完全吸收,對紅色基本不吸收,使人的肉眼,產生鮮紅色質感。因此,康熙郎紅只有在強光直射下,才會有鮮紅色發色,而在自然光下,則呈深紫紅色。康熙後仿製的郎紅,則此特徵比較淡化,往往一眼看去就呈鮮紅色。
第二看玻璃質感、開片
康熙郎紅因燒制不計成本,釉水肥厚,在配料時,還配以瑪瑙,因此,燒出的結果是表面具有極強的玻璃質感。
高溫燒制下,形成自然開片,開片不均勻,呈中至大開片。開片不明顯,隱於釉層下,與高溫銅結合完美。在40倍放大鏡下,顯示在有少量的氣泡。
第三看胎底
不少人會存疑,胎骨不是非常具有實際效果么?為何首看胎底?原因是康熙後仿燒的郎紅,有很多就是拿康熙的白胎去復燒的。因此,胎骨不是唯一有效特徵。康熙郎紅的胎底,歷史記載,實物考證的有兩類,一是萍果青,此為康熙晚期產品之特徵,二是米湯底,此為康熙早期產物之特徵。三是糖白釉,除了釉色不同,三者的開片大小亦有差異。如萍果青的胎底,開片大,不明顯,而米湯底,則開片紋小,與萍果青比,開片紋顯著。這里特別要強調的是,在此三類胎底外,還存有一類型,為萍果青泛紅釉胎底,還有少量的以紅釉為主的胎底。
此外,康熙郎紅還有一特徵,往往被忽略,那就是康熙郎紅一般以小中器型為主,大器較少。這里不能說沒有,而是較少。
到了清中晚期,仿康熙郎紅的器物,一般在紅釉發色、玻璃質感、開片、均與康熙本朝產物有區別,在器型上,也有較大變化,如大型器出現。後仿郎紅,以光緒朝的作品最好。
近來看到市場上充斥著大量的新品,此類品的共性是,用化學料配出介於深紫紅色與鮮紅色之間的紅色,我稱為」妖紅「。有玻璃質感,有開片。器型也變化多端,有小器,亦有大器、巨大型器,喜愛收藏朗紅的藏友對此禍害品,需要小心。

3. 郎紅瓷器上的白色窯變是什麼原因

答:是因為製作郎窯紅釉瓷器時,需要用深紅色的氧化銅作為瓷器的著色劑,採用「生坯掛釉」的方法,也就是在瓷器的坯體在露天環境下乾燥後就立刻掛上釉彩的方法為瓷器掛釉,然後將瓷器放入窯中,在一千三百攝氏度以上的高溫和強還原氣氛下將瓷器一次性燒成。

4. 康熙郎窯紅如何鑒別真偽

第一看紅
鑒定瓷器的標准依據,如包漿、胎骨、胎底,在斷代郎紅類紅釉器,有一定作用,但並非絕對有效。本人通過文獻記載、實物查看,提出鑒定郎紅的真偽、斷代郎紅,第一要素是發色,即紅釉的顏色。其次是包漿和玻璃質感、最後才是胎底胎骨。
那麼康熙郎紅的標准發色如何? 康熙本朝所燒之郎紅器,由於高溫銅的比例極高(所謂不計成本),因此,燒制出的結果,就是在自然光下,器型表面的紅釉發色呈深紫紅色,或深玫瑰紫紅色。打個比方,就好比新鮮豬肝切開後其剖面的中央部的濃紫紅色(有賣菜燒菜的朋友自然能夠體會)。而在強光照射下,高溫銅對光中的六色(橙、黃、綠、青、藍、紫)完全吸收,對紅色基本不吸收,使人的肉眼,產生鮮紅色質感。因此,康熙郎紅只有在強光直射下,才會有鮮紅色發色,而在自然光下,則呈深紫紅色。康熙後仿製的郎紅,則此特徵比較淡化,往往一眼看去就呈鮮紅色。
第二看玻璃質感、開片
康熙郎紅因燒制不計成本,釉水肥厚,在配料時,還配以瑪瑙,因此,燒出的結果是表面具有極強的玻璃質感。
高溫燒制下,形成自然開片,開片不均勻,呈中至大開片。開片不明顯,隱於釉層下,與高溫銅結合完美。在40倍放大鏡下,顯示在有少量的氣泡。
第三看胎底
不少人會存疑,胎骨不是非常具有實際效果么?為何首看胎底?原因是康熙後仿燒的郎紅,有很多就是拿康熙的白胎去復燒的。因此,胎骨不是唯一有效特徵。康熙郎紅的胎底,歷史記載,實物考證的有兩類,一是萍果青,此為康熙晚期產品之特徵,二是米湯底,此為康熙早期產物之特徵。三是糖白釉,除了釉色不同,三者的開片大小亦有差異。如萍果青的胎底,開片大,不明顯,而米湯底,則開片紋小,與萍果青比,開片紋顯著。這里特別要強調的是,在此三類胎底外,還存有一類型,為萍果青泛紅釉胎底,還有少量的以紅釉為主的胎底。
此外,康熙郎紅還有一特徵,往往被忽略,那就是康熙郎紅一般以小中器型為主,大器較少。這里不能說沒有,而是較少。
到了清中晚期,仿康熙郎紅的器物,一般在紅釉發色、玻璃質感、開片、均與康熙本朝產物有區別,在器型上,也有較大變化,如大型器出現。後仿郎紅,以光緒朝的作品最好。
近來看到市場上充斥著大量的新品,此類品的共性是,用化學料配出介於深紫紅色與鮮紅色之間的紅色,稱為」妖紅「。有玻璃質感,有開片。器型也變化多端,有小器,亦有大器、巨大型器,喜愛收藏朗紅的藏友對此禍害品,須要小心。

5. 康熙郎紅瓷器怎麼鑒別斷代

何謂郎紅?
凡具有濃重紅色(越往底部顏色越深)、玻璃質感強、有中至大開片、器型口因釉的脫流而露出胎骨的單色紅釉,均可歸為郎紅類。真正的郎紅,就是康熙本朝所燒制的官窯或官民窯。康熙後的,都為仿郎窯。仿燒康熙郎紅,主要在清中晚期(嘉道、光緒)和民國初期。
康熙郎紅的特徵
第一看紅
鑒定瓷器的標准依據,如包漿、胎骨、胎底,在斷代郎紅類紅釉器,有一定作用,但並非絕對有效。本人通過文獻記載、實物查看,提出鑒定郎紅的真偽、斷代郎紅,第一要素是發色,即紅釉的顏色。其次是包漿和玻璃質感、最後才是胎底胎骨。
那麼康熙郎紅的標准發色如何? 康熙本朝所燒之郎紅器,由於高溫銅的比例極高(所謂不計成本),因此,燒制出的結果,就是在自然光下,器型表面的紅釉發色呈深紫紅色,或深玫瑰紫紅色。打個比方,就好比新鮮豬肝切開後其剖面的中央部的濃紫紅色(有賣菜燒菜的朋友自然能夠體會)。而在強光照射下,高溫銅對光中的六色(橙、黃、綠、青、藍、紫)完全吸收,對紅色基本不吸收,使人的肉眼,產生鮮紅色質感。因此,康熙郎紅只有在強光直射下,才會有鮮紅色發色,而在自然光下,則呈深紫紅色。康熙後仿製的郎紅,則此特徵比較淡化,往往一眼看去就呈鮮紅色。
第二看玻璃質感、開片
康熙郎紅因燒制不計成本,釉水肥厚,在配料時,還配以瑪瑙,因此,燒出的結果是表面具有極強的玻璃質感。
高溫燒制下,形成自然開片,開片不均勻,呈中至大開片。開片不明顯,隱於釉層下,與高溫銅結合完美。在40倍放大鏡下,顯示在有少量的氣泡。
第三看胎底
不少人會存疑,胎骨不是非常具有實際效果么?為何首看胎底?原因是康熙後仿燒的郎紅,有很多就是拿康熙的白胎去復燒的。因此,胎骨不是唯一有效特徵。康熙郎紅的胎底,歷史記載,實物考證的有兩類,一是萍果青,此為康熙晚期產品之特徵,二是米湯底,此為康熙早期產物之特徵。三是糖白釉,除了釉色不同,三者的開片大小亦有差異。如萍果青的胎底,開片大,不明顯,而米湯底,則開片紋小,與萍果青比,開片紋顯著。這里特別要強調的是,在此三類胎底外,還存有一類型,為萍果青泛紅釉胎底,還有少量的以紅釉為主的胎底。

6. 如何辨別元釉里紅瓷

有人將釉里紅稱為瓷器中的貴族,然而,它的出世、經歷以及自身的氣質和價值,更像是一位在江湖上留下諸多傳說的俠者,既是曠世奇珍,又有著幾經隱退和重出江湖的曲折。

一、什麼是釉里紅?

所謂的釉里紅是指以銅紅料在胎上裝點或繪畫紋飾後,罩以透明釉,在高溫還原氣焰中燒成,使釉下呈現紅色紋樣的瓷器。

好茶,豈止於茶

茶好器不對,是暴殄天物

茶遇好器,妙不可言

我是佳逸茶具茶小逸

只做好茶具,讓喝茶更快樂

7. 請專家老師幫忙鑒定郎窯紅將軍罐

真品,價值不高,可以收藏

8. 康熙到雍正年祭紅釉瓷器真偽怎麼鑒定

紅色瓷釉真假可以巧鑒別

中國人對顏色的崇尚向來都是以紅為喜、以紅為吉、以紅為貴、以紅為福,因此當瓷器的燒制經歷唐宋元之後,進入新的高峰期明朝時,創燒最為精美艷麗的高溫紅釉瓷便成為景德鎮御窯廠的一項重要任務。宣紅、祭紅與郎紅同為紅色瓷釉,其間有什麼異曲同工之妙呢?
從目前已知的考古和傳世資料來看,瓷器上的高溫紅色釉質,早在宋代鈞窯器上已經出現,但並不是純凈單一的紅釉,而是在以鐵為呈色劑的高溫釉中加入氧化銅呈色劑,在燒制中出現窯變機理而顯現出的紅色斑塊。真正意義上的高溫紅釉瓷是在元代中後期創燒成功的,但因銅元素在還原焰中極不穩定,對燒成溫度和窯內氣氛要求均十分嚴格——溫度低了,燒不出正紅色,溫度稍微偏高,就會「燒飛」;還原氣氛恰到好處銅離子才能呈現紅色,窯內稍有氧化氣氛紅色就變暗、變青甚至變黑。因此明初洪武一朝紅釉器的燒制並不成功,直到永樂時代才燒制出純正的紅釉器,因其成品率太低,傳世品絕少,後人遂有「永樂鮮紅為貴」之嘆。
明代紅釉器的燒制到宣德朝完全成熟,無論質量和產量都達到最高水平,因此,業界對宣德紅釉以專有名詞「宣紅」稱之。180年後清康熙朝郎廷極主持御廠窯務時,又重新燒制出了新的品種紅釉瓷,人們稱之為「郎窯紅」或「郎紅」。永宣紅釉器為國家祭祀禮儀需要而研燒,故又將其稱之為「祭紅」。三者的主要特徵表現在以下七個方面:
一、都是以銅為呈色劑,都是高溫釉種,都是在還原焰氣氛中燒成。
二、名稱涵蓋不同。祭紅外延廣泛,凡宣德以至明清、民國和現代同宣紅類似的高溫紅釉皆稱祭紅,故祭紅包括宣紅,而宣紅不等於祭紅。
三、釉質高溫黏度不同。包括宣紅在內的所有祭紅釉,其物理性質中高溫黏度系數都大大高於郎紅,因此郎紅器都有「脫口」現象,即燒制過程中器物口沿及其相鄰部位因釉汁下滑變薄,銅離子無法形成紅色層,致使該部位釉面呈無色狀態並露出白胎底色。而祭紅釉器僅在器口頂部露出白胎底色,因其紅白界線分明、寬度一致,極似中草葯材中的燈草,故行內人名之曰「燈草邊」。釉質高溫黏度不同的另一結果是釉汁向器物下部流淌的效果不同,祭紅釉垂流性差,器物根部積釉少或不積釉,而郎紅釉垂流性強,燒成後器物根部積釉很厚。康熙器利用修足阻止紅釉垂流,故有「脫口垂足郎不流」之說,而清末民初仿康熙郎窯器則往往釉垂器底同匣缽粘連,取出後必須敲去垂釉方可,而敲釉時往往傷及圈足,使之傷痕斑斑,這是判別郎紅器是真康熙還是後仿器的重要標志之一。
四、釉質透明度不同。祭紅釉為乳濁狀釉,失透,釉中大、中、小氣泡較多;郎紅釉為玻璃狀釉,透明度高,釉中氣泡較少。
五、祭紅釉面不開片(除宣德「桃花面」品種外),郎紅釉面開片。
六、宣德祭紅與清三代祭紅的異同。相同處是宣德祭紅和清三代祭紅都不開片,都不易流釉,大部分產品器口都有「燈草邊」,大部分產品釉面都有「橘皮紋」。不同之處在於:永宣祭紅釉比清三代祭紅釉色鮮艷;永宣祭紅器釉層比清三代厚;顯微結構上,永宣祭紅釉中氣泡周圍有紅圈而清三代祭紅沒有,永宣祭紅釉中有紅色斑塊而清三代祭紅沒有;永宣祭紅釉不積釉而清三代祭紅有積釉現象。造成上述不同的根本原因是永宣祭紅屬於石灰鹼釉配方但已失傳,清三代祭紅用的是石灰釉配方。
七、永宣祭紅、清三代祭紅同清末民國祭紅的區別。永宣和清三代祭紅器除在器型、胎質及釉質肥潤上同清末民國祭紅有區別外,另一個重要的特徵是清末民國祭紅的「燈草邊」不是自然燒制出來的,而是人為用白釉塗抹成的,祭紅祭藍都是如此。

9. 康熙郎窯紅瓷器如何鑒別真偽與怎麼鑒定郎窯紅瓷器

郎窯紅,是中國名貴銅紅釉中色彩最鮮艷的一種,它的特點是:色彩絢麗,紅艷鮮明,且具有一種強烈的玻璃光澤。由於釉汁厚,在高溫下產生流淌,所以成品的郎紅往往於口沿露出白胎,呈現出旋狀白線,俗稱「燈草邊」。

郎窯紅底部邊緣釉汁流垂凝聚,近於黑紅色。為了流釉不過底足,工匠用刮刀在圈足外側刮出一個二層台,阻擋流釉淌下來,這是郎窯紅瓷器製作過程中一個獨特的技法,世有「脫口垂足郎不流」之稱。

真正的郎紅,就是康熙本朝所燒制的官窯或官民窯。康熙後的,都為仿郎窯。仿燒康熙郎紅,主要在清中晚期(嘉道、光緒)和民國初期。康熙郎窯紅瓷器如何鑒別真偽?

從讀者所提供的郎紅天球瓶照片判斷,經過專業人員的鑒定為新仿品,主要有六個重要的破綻:

*破綻一:釉

對比「新仿郎紅天球瓶」和「光緒郎紅觀音瓶」的圖片可發現兩者的明顯差別,真品的瓶口處釉色灰白,而贗品為純白;雖然兩個瓶的內壁都光滑如鏡,但真品有沉澱的光彩,而贗品有光鮮的紅色,非常刺眼,應該是造假者在瓶身上了玻璃釉的效果,從「康熙郎紅香爐」也可看到真正的郎紅色彩濃厚、沉重,毫無輕浮之感;在瓶口白釉和紅釉的「接壤處」可看到,真品的紅釉有垂流現象,呈自然的流動感,而贗品卻明顯是將紅釉掃上去,甚不自然。

*破綻二:開片

對比「新仿郎紅天球瓶」和「光緒郎紅觀音瓶」、「康熙郎紅香爐」可發覺,開片截然不同。仿品的瓶口處開片很小,有玻璃出現碎紋的感覺,而瓶口內壁無開片,只有純白釉;真品中,觀音瓶瓶口內外壁都有開片,香爐的內壁完全開片,而且開片自然,呈「井」字形。

*破綻三:底部

對比「光緒郎紅觀音瓶」、「康熙郎紅盤」、「康熙郎紅香爐」、可發現郎紅器的底部有幾個共同點:加釉的部分呈「米湯白」,並有開片。香爐的底部最為特別,只有中間一小圈是加釉部分,其他都露胎。而「新仿郎紅天球瓶」的底部全上純白釉,無開片,明顯有「賊光」。

*破綻四:圈足

「新仿郎紅天球瓶」中,器物的圈足非常干凈純白,而紅釉與圈足之間有明顯分界,可判斷是造假者對圈足進行了打磨,以製造出紅釉只流到器物底部的「假象」,非常規整。

從「光緒郎紅觀音瓶」可看到郎紅器物的重要特點——「燈草邊」底——圈足不平整,紅釉自然與圈足有輕微「接壤」,是因為圈足曾被工匠用刀刮過以「修足」,非常自然。

*破綻五:款識

從「新仿郎紅天球瓶」可看到明顯的款識「景德鎮制」。但其實郎紅器物一般無款,更無「景德鎮制」這樣的款識。文章中提到的幾件真品均無款識。可從此款識推測該贗品是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仿造的。

*破綻六:重量

手拿新仿品可發現上輕下重,所有力量集中在球體部分。而實際上真品的重量上下非常均勻,重心不會下墜。

您品閱本文之後,如果您喜歡我們的文章,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這是對我們創作最大的支持!學習更多收藏知識請關註:「談藝品」每天有更多新資訊!本文出自孔老師。

10. 如何分辨郎紅與祭紅

郎紅與祭紅的外觀差別

1、郎紅釉面玻璃光澤強烈,清澈透明;祭紅的釉面凝厚瑩潤,濃郁呈失透狀。

2、郎紅釉流動性大,口沿下因此顯露出白色胎體,此「脫口」為郎紅典型特徵,再則,底足有一環深褐色的積釉,稱「垂釉」,但流釉一般不過足,故郎紅瓷獨具「脫口垂足郎不流」之風貌;祭紅基本是色不脫口,釉不垂足(即使底足略微有積釉較薄、規整,亦明顯有別於郎紅),器口與足根處均有醒目而地道的「燈草邊」。

3、郎紅的釉色鮮紅艷麗,由於流動性大,通體上下甚至前後釉色的變化活潑,靈動,釉色濃處好似牛血初凝,而紅釉稍薄便會出現如雞血一般鮮紅,其近底足處又常因積釉過厚呈按紅色或黑褐色;祭紅則釉色通體勻凈,少見變化,相對而言,典型永宣祭紅釉呈鮮紅色,口或底邊的「燈草邊」較寬,在3-5毫米之間,清代紅釉大多色澤凝厚深沉,口或底邊的「燈草邊」較窄,約1-2毫米。

4、永放大鏡可見到郎紅的釉內氣泡分布介於兩者之間,不太稠密,然而氣泡個大,大的憑肉眼就能一目瞭然。

5、郎紅的釉層內開大紋片,祭紅無紋。

6、郎紅的釉面光爽,釉面上的橘皮紋現象偶爾會有之;祭紅大部分有橘釉現象,明代橘皮紋較清代大,而清雍正橘皮皺紋則較乾隆大。

7、郎紅的底足與器內,或呈米黃色,或呈淺綠色,俗稱「米湯釉」與「蘋果青釉」,也有少數底為本色的紅釉底;而祭紅的器內器外均無此特徵。

另外,郎紅釉的器型以瓶和尊為主,祭紅釉習見壺、碗、盤、洗、缽、瓶(梅瓶和玉壺春瓶),器型上的這一差異在甄別時亦不能不察。

然而宣德以後,鮮紅釉器製作日漸式微。弘治、正德年間,除偶有幾件釉水與色澤稍好,大多是些不成功的製品。嘉靖晚期,祭紅貢品已長期陷於「釉欠潤、色灰暗」的境地,明初顯赫一時的銅紅釉燒制技術至此已基本失傳。萬曆時,盡管朝廷多次催索鮮紅器,可鮮紅釉仍無崛起之望,萬般無奈之下,署理景德鎮窯事的江西巡撫陳有年不得不於萬曆十四年八月,以「鮮紅等項瓷皿從來燒無一成」為由,奏請朝廷准予以礬紅代替。礬紅是一種在氧化氣氛中燒成的低溫紅釉,由於以氧化鐵為著色劑,又名鐵紅。鐵紅的釉色紅中微泛黑、若紅棗之皮,外觀雖然沒有高溫銅紅釉純正鮮艷,卻比銅紅釉呈色穩定、易於掌握。但它需二次燒成,且色澤遠不及銅紅釉光亮華貴。

直到100多年後的清康熙朝,掌管景德鎮御窯事務的江西巡撫郎廷極在效仿明代宣德祭紅寶石釉時燒出郎窯紅,才結束了明中期以後銅紅釉瓷的衰退局面。

郎窯紅的產生

瓷器是土與火的藝術,而一些名貴品種的初來乍到往往非出「人算」,而是由於各種條件的巧合及一些偶然因素造就,「郎窯紅釉」便是這樣誕生的。

不少專家認為,郎紅釉的燒制難度在於得讓窯內諸多不確定因素出現神奇的逆轉。於是在300年前的康熙朝,人算的祭紅(寶石紅),陰差陽錯地變成了郎紅。「從配合、工藝、燒成等情況推測,當時並不是有意識地創造此種色釉,很有可能是仿明代祭紅之寶石釉,只因釉料配合、釉層厚度及燒成溫度控制不當,以致形成了另一種流動性甚大,具有大片裂紋、色調最為鮮艷的郎窯紅釉,因它別具風格才不惜工本地大量製作,其中當有不少好的產品,因而更加獲得了人們的贊賞,並稱之為寶石紅。」「種豆得瓜」,這就是郎窯紅釉的由來。換言之,郎紅是銅紅釉中不可多得的一個變種。

馮先銘等編纂的《中國古陶瓷圖典》(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亦明明白白地談到郎窯紅釉是「清康熙時期仿明宣德寶石紅釉所燒的一種紅釉。因康熙時郎廷極督理景德鎮窯務時仿燒成功,故以其姓氏命名,又稱郎紅。

郎廷極的郎紅釉是顏色釉瓷生產的一個里程碑,康熙晚期,由於郎窯紅、豇豆紅、胭脂紅、珊瑚紅等一批紅釉新品種的誕生,從而使顏色釉瓷美不勝收。一時間,郎窯紅、豇豆紅、祭紅、胭脂紅、珊瑚紅、祭藍、天藍、灑藍、孔雀藍、瓜皮綠、豆青、粉青、仿定白釉、烏金釉等各種色釉瓷爭奇斗艷、交相輝映,開創了顏色釉瓷絢爛多彩的新天地。在中國陶瓷史上,以工匠或督陶官的姓氏命名瓷釉的,郎紅釉是絕無僅有的一個。

郎紅的特徵

郎紅在1300℃左右的高溫還原焰中燒成,是一種明亮鮮艷的深紅色釉。它的外觀特徵非常明顯,從實物上能清晰地看到如下幾個特點:一、釉層清澈明快、透亮見地,局部處有霧氣般的朦朧現象。二、釉色鮮紅,猶如初凝的牛血,釉面上有強烈的玻璃光澤。由於釉的流動性大,口沿部位的釉汁向下垂流,致瓶口釉薄處色澤淺淡、隱露胎色(呈一環不規整的淡青轉淺紅色的露白),即所謂「脫口」。器底近足處囤積有一周不過足的垂釉,釉厚,呈黑褐色,故郎窯紅又有「郎不流」之稱。三、器身釉面開有縱向長、橫向短的交錯紋片,紋片細長若牛毛、且緊貼胎體,故側視釉表,並不見有明顯紋裂,說明紋片開在釉內。四、釉內氣泡極其細小、疏朗,釉汁中有肉眼可見的小白點,有些小白點還拖有垂直的絲條狀長尾。五、底足內所施白釉瑩亮泛青,內牆角釉厚處泛青綠色,這便是俗稱的「蘋果青底」或施「淡蘋果青釉」。六、器里白釉堅致,但色澤與康熙通常的透明釉有別,而是呈炒米黃,且開有蟬翼般的無色細碎紋,即所謂「米湯釉」。

此件康熙郎窯紅觀音尊1989年余得自上海東華拍賣行,因當時無人競爭,以50元到手,只相當於那時瓷器店裡現代三等品鈞紅價之半。18年來,余在文物市場居然沒碰到一件紅得相似或者因具有「脫口、垂足、郎不流」三要點和「蘋果青」「米湯釉」特徵而能被稱得上是「郎紅」的器物。這件高24.2厘米的銅紅釉瓶,胎體採用分段銜接,內腹的中上部顯露出橫向接胎痕。二層台圈足,足端平切,稜角略圓,此為郎紅器最多見的足式,意在讓流動性大的銅紅釉在此打住,形成「垂足」。圈足的里、外牆均微泛火石紅色。不管從造型、工藝,還是從胎釉上看,這件器物都帶著明顯的康熙瓷特徵。而它的釉色猩紅如初凝之牛血,這也是郎紅器固有的特徵。

但是,這件價廉物美的郎紅瓷仍有讓人抱憾之處,其口端的「燈草邊」早已盪然無存,並露出了胎骨。原因何在?原來,表面上看,「郎窯紅的口與足,也有與明代宣德紅釉相似的那種『燈草邊』;不過,宣德時為自然形成的白口,而康熙時則是人為塗施的一層厚而含有粉質的白釉或漿白釉。」這是郎紅同祭紅的重大差異之一。而且,郎窯紅「器口的粉白釉,由於釉質疏鬆,常造成口沿處的漏釉與破泡,又由於乾裂的破泡孔內易於藏垢,而形成器口的片片黃斑」。所以,康熙郎紅的這層極易藏污納垢的「燈草邊」時至今日能保持原貌者甚少。而那些流落於民間的郎紅由於保存環境通常較差,其「燈草邊」大多已很不雅觀,有的則被打磨掉。鑒於此,「燈草邊」的形態及模樣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了區分郎紅與祭紅的依據,是鑒定時不可疏忽的一個重要細節。

祭紅概況

祭紅又稱霽紅,元代景德鎮窯創燒,系以銅為著色劑,經1220?1280℃左右高溫,在還原氣氛中燒制而成的高溫紅釉。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盛行的紅釉品種。為區別於明永、宣時期的紅釉及康熙朝的郎窯紅,後人習慣上稱之為祭紅或霽紅。

祭紅瓷的生產歷來受到宮廷重視。永樂的紅釉器多為盤或碗,在器內壁的釉下還往往模印有行龍,而器的內底則加刻雲紋或者花卉紋。釉色多數艷麗而勻潤,釉汁凝重,少數釉質不純,伴有黑色小點或血絲狀紋。

宣德時期的銅紅釉殷紅透亮,如紅寶石般悅目,故被譽為「寶石紅」,為宣德紅釉的代表品種。宣德紅釉的器里釉有紅白兩種,也有的於內壁的白釉下加刻雲龍紋,因釉質肥厚,紋飾大多不夠清晰。永樂、宣德紅釉器的口邊及底部都有一環白口,系高溫下自然形成,俗稱「燈草口」或「燈草邊」。換言之,「燈草邊」的成因在於:焙燒過程中,紅釉因流動變薄,加上口部和底足胎釉交匯之處的釉汁原本就較薄,而銅分子在高溫下又容易揮發和氧化,從而形成一條寬度約2?5毫米的白邊。

康熙時期的祭紅釉普遍泛濃紅色,個別釉色較為淺淡,若桃花般粉紅鮮麗,釉面平滑。有的祭紅釉面有細小橘皮皺紋。

雍正時期祭紅比康熙時更為成熟,釉色有深淺、濃淡之分,且色澤大多很均勻。釉面有平靜和細橘皮皺紋兩種,並以有橘皮皺紋現象的釉面為多見。

乾隆時期的祭紅質量進一步穩定,釉面上之橘皮紋呈漣漪狀小皺紋,釉色大多勻凈。當時的生產量想必驟增,因為傳世之祭紅官窯器以乾隆瓷較多見,而進入拍賣市場的也數乾隆祭紅最多。

此外,除御窯品,乾隆的民窯祭紅瓷也開始多見了起來。說明祭紅釉的製作民窯亦已掌握。乾隆時期的「陶戶」中已出現不少精通「造霽紅」的「專家」,有些祭紅品的釉色和釉質可與官窯媲美。至於成品率,不管是官窯還是屬民窯的「官古戶」,估計都高不了。因為受技術條件制約,直到上世紀50年代,祭紅的正品率依舊極低。景德鎮陶瓷研究所潘文錦於1985年發表的《淺談名貴顏色釉的發展》一文,對於1954年至1955年間的景德鎮中德(前東德)技術合作工作曾有過一番回顧。他講道:「一年裡,就把多種色釉的質量穩定提高了不少,如祭紅的一級品率就由原來的0.5%提高到25%,其他品種的一級品率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別是豆青、天青、鈞紅等的成品率已由5%?10%提高到80%以上,另外並創制了藍窯變、仿宋鈞等新品種色釉。」從上文中的20世紀中葉祭紅的0.5%一級品率,即每200件有1件為一級品,可推斷18世紀祭紅的一級品率(即官窯品)大抵不會太高,亦應是百十件里得一吧。

郎紅瓷的燒造肯定比祭紅更加艱難,康熙時的民諺「若要窮,燒郎紅」便是證明。由此還可聯想到,郎紅瓷上的不落款實屬不得已。否則,出窯一件砸一件,豈不是在詛咒皇上!康熙十九年(1680年)前,瓷器上可以大大咧咧地落上各式明代寄託款,卻一律不準書寫本朝年號款,內中奧妙大概就在於此。

閱讀全文

與郎紅鑒別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畫礦泉水瓶簡單方法 瀏覽:192
刺莓果根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926
吊頂與筒燈連接方法 瀏覽:845
社會研究方法涉及數學嗎 瀏覽:213
身份證讀卡器使用方法 瀏覽:74
初中背歷史最快速有效的方法 瀏覽:806
sm束縛使用方法 瀏覽:321
揚聲器測量儀取代方法 瀏覽:600
土壤水分計的安裝方法 瀏覽:409
辣素使用方法 瀏覽:221
白金和玉石的鑒別方法 瀏覽:519
荔枝核降血糖食用方法 瀏覽:782
皂粉手洗衣服的方法技巧 瀏覽:42
寫教學方法獨特的句子 瀏覽:644
玄磁養生鍋使用方法 瀏覽:487
茶爐使用方法 瀏覽:959
銑刀的安裝方法有幾種 瀏覽:124
手機來電不想接什麼方法 瀏覽:405
常規公交線網的設計方法有哪些 瀏覽:46
美學研究的方法特性有哪些 瀏覽: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