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看看這個筆筒
筆筒是一種最為常見的置筆用具,也是文人書案上的常設之物。現如今,筆筒已經不在用來放筆,都當寶貝藏起來了,在古代,筆筒以其藝術個性和較高的文化品位,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筆筒的製作大多精良,造型雖然多以圓形的為主,但是也有八方、六方、四方、梅花、葵花等造型。製作筆筒的材質,那也是豐富多樣的,水晶的、瑪瑙的、翡翠的、玉石的、象牙的,瓷器的、竹雕的、各種名貴木質的、但是我們最常見的筆筒還是瓷的和木雕的要多一些。木雕的筆筒也可謂是最有文化感的,更加的符合文人的氣質。
❷ 請教水晶的拋光流程
其實說白了多數的水晶都是經歷過打磨以及上蠟的過程的,這樣的過程是加工水晶的最基本的過程,要不然也不會那麼的有光澤感、
水晶雕件如何拋光
一般加工一個好的水晶至少是需要進行多次的打磨才行的,經歷簡單的幾個初級打磨在到精細的打磨都是很有必要的過程。
水晶雕件如何拋光
在一開始打磨水晶的時候,我們所需要注意的就是先將水晶用比較粗的砂紙打磨,打磨的表面的不規則的點都平整的時候就差不多了。
水晶雕件如何拋光
接下來則是換更加精細的目數的砂紙繼續去進行打磨,打磨的過程可能需要加一些的水增加效果,但是過程也是非常的漫長。
上面二個步驟的打磨如果是使用機器打磨的話時間可能很短時間之內就能完成,但是如果是處於人工打磨的狀態下可能需要使用一周左右的時間。
水晶雕件如何拋光
接下來在初級加工完成之後,我們就要選擇更精細的打磨,有時都是使用干毛巾以及一些的皮革來繼續進行打磨,這個也是需要消耗大量的時間的。
❸ 誰知道關於水晶和玉器方面的知識
水晶有很多很多品種,也是專門玩的一支,屬於半寶石,除了按顏色的白水晶,黃水晶,粉水晶,紫水晶,黑水晶,紫黃晶,還有紫龍晶,綠龍晶,紅兔毛,各種發晶,鈦晶,各色幽靈,等等等等。也挺好玩的。
玉器說起來分古玉和現代玉器。古玉我不懂,就不說了,現代玉器主要分軟玉和硬玉。軟玉是以白玉為代表,還有岫玉,藍田玉,青海玉,南陽獨玉等等,就僅僅是白玉也還分的很細很細的,不一一列舉了,價值差異極大;硬玉主要指的是翡翠,產地是緬甸。以前只有達官貴人可以擁有,現在喜歡的人很多。區分白玉和翡翠的真假,以及價格判斷都挺復雜的,建議到專業網站多看看,個人認為可以速成。
❹ 請介紹一些古代關於筆筒的知識
筆筒是文房用具之一。為筒狀盛筆的器皿,多為直口,直壁,口底相若,造型相對簡單,沒有大的變化。筆筒產生的年代已不可考,三國吳陸璣《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螟蛉有子》:「取桑蟲負之於木空中,或書簡筆筒中,七日而化」。其所說筆筒是否為今日筆筒,不得而知。從目前傳世品來看多為明代中晚期之物,墓葬出土之物,亦不見有宋元筆筒。明屠隆《文具雅編》:「湘竹為之,以紫檀烏木棱口鑲座為雅,余不入品」。明文震亨《長物志》:「筆筒,湘竹,栟櫚者佳」。故有筆筒為晚明之物一說,但查宋無名氏《致虛雜俎》:「羲之有巧石筆架,名『扈』;獻之有斑竹筆筒,名『裘鍾』皆世無其匹」。似乎筆筒的年代應起碼推至宋代。由於此系文化史范疇,故這里不加以論述。
明清筆筒傳世品極多,雖形制變化不大,但材質卻頗為豐富。有竹、瓷、木、銅、象牙、玉、水晶、端石、漆等。從裝飾方法上看,有刻、鏤、雕、繪等,以瓷筆筒為例,有青花、五彩、粉彩、三彩、顏色釉等。筆筒為文房用具中器型變化最小,裝飾方法最為豐富的品種之一。
明代以前傳世的竹刻器物甚少,一則是缺少知名的刻工,二則有些器物上沒有刻工姓名,加之竹製品本身不易保存,難以見到出土之物,故具體年代極難定奪。明代中葉之後,竹刻名家輩出,竹刻器物由實用型開始向實用和欣賞二者兼備的類型轉變,竹筆筒也在此時應運而生,並逐漸成為收藏者的心愛之物。明代竹刻名家有朱松鄰、朱小松、朱三松祖孫三代,以浮雕和圓雕的深刻法創竹刻嘉定派;有〓仲謙,以不事精雕細琢,只就其天然形態稍加斫磨的金陵派。清代竹刻名家有張希黃,創留青竹刻技法,為竹刻浙派的代表;吳之璠,刻工圓潤,尤善浮雕;還有封錫祿、鄧浮嘉、周芷岩、尚勛、潘老桐等人。就傳世的明清筆筒看,有光素器物,不加雕飾以本身的紋理和色澤取勝,朴實無華,素雅大方,但相對來講,工藝韻味稍差,為藏者所不重。有精心鏤雕器物,如竹雕松鶴筆筒,為明代朱松鄰所刻。筒式,筒身雕有老松一截,老乾橫披,癭節密布。老樹旁另有小松,盤旋曲折,松針纖細,枝葉繁茂。刀法洗練剔透,層次分明,重重疊疊,起伏而多變,為明代竹刻之精品。深刻法亦為明代筆筒刻法之一,其典型特徵是紋飾全部陷入地之中,有時下剔幾達七八層,運刀如筆,玲瓏剔透。如竹雕白菜筆筒,為明代竹刻名家朱三松刻制。筒式,色澤棕紅,筒壁刻有白菜兩棵,葉片或挺或伏,葉脈清晰,一隻螳螂伏在菜葉上。其刀法為陷地深刻,菜心陷地最深,線條婉轉流暢,頗見功力。明代竹筆筒還有浮雕一種,利用深淺不同的刀法,表現出紋飾的層次感,雕工精細,有古樸典雅之美。竹雕園林人物筆筒為明代典型的浮雕器物,筒式,下有矮足,色澤棕紅。筒身用深淺不同浮雕手法,刻畫出庭園、花樹、山石及人物。刀法粗獷勁挺,人物表情傳神。明代竹筆筒中有留青一派,所謂的留青,也稱貼簧、文竹、竹簧,經煮、曬、壓,膠合或鑲嵌在木胎及竹胎器上,然後磨光,再在上面雕刻紋飾,由於簧色潔凈無瑕,有如象牙。竹雕仕女筆筒,為明代器物,紋飾採用了平刻淺雕、留青等多種技法,畫面簡潔明快,雖然從雕琢的工藝上似乎不及鏤雕、高浮雕精湛,但古樸之中別有韻味。
清代竹刻藝術高度發展,竹刻名家層出不窮,而竹筆筒更是文房中不可或缺之物,這也是清代竹筆筒傳世品甚多的基本原因。清代竹刻筆筒繼承了明代的優良傳統,如清初的吳之璠在繼承嘉定三朱的同時,而以淺浮雕突出主題,特別是留空為背景之法深得北魏浮雕之神韻。竹雕御馬圖筆筒,為吳之璠所作,外壁以淺浮雕刻出馬的身軀,四蹄具有深淺不一的立體感,而陽刻的人物眉眼清晰,動感強烈。特別是馬的眼睛嵌入半透明的深褐色犀角,突出了康熙時期畫龍點睛的雕刻特徵。清代竹筆筒中的透雕工藝極為精湛,畫面層次感極強,雖盈握之器,景緻深遠。如竹雕竹林七賢筆筒,為清初顧珏所作,器身人物眾多,神態各異,茂林修竹,小橋流水,刀法精純,尤其是鏤空雕出的竹枝遠近有別,更顯竹林的幽深,為清代竹刻筆筒中的精品。清代竹刻留青筆筒以大量留白之法表現畫面的淡遠清秀,在清竹刻筆筒中別具一格。竹雕山水人物筆筒,為張希黃所作,畫面疏密相間,構圖極為精巧,刀法細膩,線條流暢。天水之間的大量留白,有明清山水畫的意境。木製筆筒在明清之際亦較為常見,有紫檀木、沉香木、雞翅木、黃楊木、紅木等。技法與竹雕大同小異,一般來講,明代木筆筒作工樸素渾厚,刀法遒勁流暢,而清代木筆筒作工精緻潔潤,刀法細膩,意境深幽。明代木雕名家有孫雪居,其作品甚為罕見。清代有吳之璠、黃炳勛、朱清父、周芷岩等人。明代木筆筒以紫檀、沉香木較為常見,紋飾以花卉居多。紫檀筆筒很少採用較為繁復的鏤雕工藝,而是利用本身的色澤、紋理或棕眼加以表現,故顯得大方穩重,古樸典雅。紫檀雕花卉筆筒,筒外壁雕有折枝梅花及秋葵,器口沿為花瓣形,整體採用淺浮雕的方法,紋飾簡練,刀法圓熟古樸,明代的風格特徵十分明顯。清代木雕筆筒與明代風格截然不同,雕法更加全面,有去地高浮雕,淺刻及浮雕、鏤雕、陰刻綜合技法。刀法纖巧細膩。黃楊木筆筒,為吳之璠所作,筒口呈扁圓形,上下口以紅木鑲成,與筒身的鵝黃色形成反差。筒身採用去地浮雕之法,畫面上人物突出,山石古松高遠,四周留有空白。構圖虛實分明,紋飾深峻生動,刀法極為精湛,為清代木雕筆筒中的佳作。所謂的淺刻即對紋飾僅以刻劃來表現,雖然沒有立體感,但在細膩的刀法下紋飾仍有層次感,與透雕有異曲同工之妙。紅木刻梅花筆筒,為周芷岩所作,筒身淺刻梅花及題詩句,細膩的刀法使器物上的詩情畫意盡收眼中,簡潔之中見典雅,平淡之中見奇趣,為明代淺刻筆筒的代表性作品。清代集浮雕、鏤雕、陰刻於一身的木筆筒較為常見,此類器物集中表現了清代木雕技藝的成熟與高超。如沉香木雕人物筆筒,將竹雕工藝用於木雕,使畫面遠深近淺,主次分明。清代木雕除上述方法外,還有巧妙利用材質本身的形狀,稍加雕琢而成的筆筒,作品少有雕琢,突出天然的韻味。如黃楊木雕梅花筆筒,利用黃楊木樹根的形狀,稍加雕琢,器身雖僅刻一老梅,幾朵梅花,但虯勁之姿極為生動,有古樸高雅之美感。清代的木雕工藝還常用各種名貴玉石、象牙、螺鈿等多種原料嵌在筆筒上,具有華貴異常的裝飾效果。如紫檀百寶鑲嵌花卉筆筒,就是百寶鑲嵌工藝的佳作。象牙筆筒明代極為罕見,清代傳世品也不多。從風格上看,明代多以刀代筆,構圖清新,畫面簡潔。清代則以鏤雕為主,紋飾立體感較強。牙雕山水人物筆筒,為明代器物,筒身為淺刻山水人物圖,刀法流暢,人物傳神,頗有中國古代白描畫的韻味。牙雕龍紋筆筒,為清代器物,筒身鏤雕透空錢紋錦地,上浮雕龍紋,雕工細膩精湛,動靜結合,精妙美觀。明清筆筒除上述材質外,還有玉、雕漆、紫砂、銅等。由於傳世品極少,收藏者寡,故不一一介紹。明清筆筒的大宗產品當推瓷器,由於其燒造相對簡單,產量高,傳世品多,故為廣大收藏者所喜愛。瓷製筆筒始於明代嘉靖、萬曆年間,但傳世品中極難一見,在具體的收藏過程中對此時期的筆筒要慎之又慎,以免上當受騙。由於瓷器的鑒定和斷代較為復雜,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識,遠非幾句話就能說清,所以,對明清瓷筆筒只能略加論述。天啟、崇禎時的瓷筆筒生產量較大,以青花為主,紋飾有植物、動物、人物等。其基本形制為直口,平底,腰微束。如青花人物故事筆筒,直口,平底無釉。筒壁繪有青花人物,直花呈色淡雅,繪工精細。器口器足處有暗刻紋飾為崇禎瓷筆筒的典型特徵。清順治瓷筆筒傳世品略少,但器型品種較多,有直口直壁式,束腰侈口式等。一般來講,前者瘦高,後者粗壯。以青花為主。青花花鳥紋筆筒,為順治時器物,體型較大,束腰侈口,筒壁有暗刻及青花紋飾。康熙時瓷筆筒的生產達到鼎盛時期,品種極為豐富,有青花、五彩、鬥彩、釉里三彩及各種顏色釉。紋飾內容廣泛,有人物、動物、山水、花鳥、博古等。器型有束腰侈口形、直口直壁形、竹節形、方形等。其典型特徵是胎釉結合緊密,胎質細膩。無款者居多,少量有堂名款,器壁上亦見有干支款。雍正、乾隆時期是清代瓷筆筒生產的第二階段,傳世品較清初要少,但製作精巧,特別是出現了一些新穎的器型,如六方形、扁方形、雙聯形等。裝飾味道較清初濃郁。如粉彩雙聯方勝型山水筆筒,為乾隆時筆筒的典型。這一時期瓷筆筒的品種有青花、青花釉里紅、粉彩、各種顏色釉地粉彩及單色釉。雍正瓷筆筒的特徵是清新典雅,乾隆則富貴華麗,官窯器物多有紀年款,民窯則為干支款或堂名款。嘉慶、道光時是清代瓷筆筒生產的第三階段,仍以粉彩為主要品種,器型以細高為主。紋飾以人物等居多,較為側重觀賞性。此時的另一特點是雕瓷筆筒開始出現,多模仿竹雕器物,以黃釉雕瓷筆筒最為出色。如黃釉雕瓷筆筒,以剔地手法刻出松、石,口沿及底繪成竹節斷面痕跡。官窯多有紀年款識,民窯有堂名款或刻工名號。雕瓷的著名工匠有陳國治、王炳榮、湯源和等人。晚清瓷筆筒仍較盛行,但質量下降,最典型的特徵是胎釉結合不緊密,釉面泛灰,青花浮於器表。多有六字青花款和六字紅彩圖章款。素胎剔地筆筒,為光緒時難得一見的精品。
筆筒的收藏最好能按不同材質有選擇的進行。如竹木筆筒當以清代為重點,因明代器物傳世品甚少,價格之昂貴是可想而知的,即便是一般工匠的作品,動輒也在萬元之上,而清代傳世品較多,可供選擇的餘地較大。瓷質筆筒當以清早中期為重點,特別要注意的是清末及民國時曾燒造過許多仿康熙、雍正、乾隆時的青花、五彩、粉彩器物,這就需要收藏者在鑒定這些器物時,要掌握各個時期的時代特徵,使自己的收藏躍上一個更高的層次。
❺ 水晶筆筒製作廠家都有哪些的是不是水晶才是比較好的呢
您可以看看浦江縣國華水晶商行浦江縣國華水晶商行坐落在人傑地靈的「書畫之鄉」-「水晶之都」浙江省浦江,本廠成立於2001年,是一家集設計、研發、生產為一體的專業水晶產品生產廠家。公司擁有一批高水平的專業技術人員,是集開發、設計、生產、銷售為一體的切割水晶玻璃系列產品的專業廠家,在水晶行業中享有良好的信譽。一直致力於開發研製各種中、高檔水晶製品,原材料一律採用優質高檔水晶材質。主產品有水晶影像,水晶筆筒,水晶香水瓶,水晶獎杯等系列產品,品種齊全、美觀精緻,產品暢銷海內外,深受客戶的好評
❻ 水晶是晶體結構嗎
【礦物水晶】
水晶的英文名稱為Rockcrystal,別名晶石、水晶石。 1676年英國人George Ravenscroft發現水晶。
水晶的化學成分及性質:
水晶是一種無色透明的大型石英結晶體礦物。它的主要化學成份是二氧化硅,跟普通砂子是「同出娘胎」的一種物質。當二氧化硅結晶完美時就是水晶;二氧化硅膠化脫水後就是瑪瑙;二氧化硅含水的膠體凝固後就成為蛋白石;二氧化硅晶粒小於幾微米時,就組成玉髓、燧石、次生石英岩。
化學式為SiO2。純凈的無色透明的水晶是石英的變種。化學成分中含Si—46.7%,O—53.3%。由於含有不同的混入物或機械混入的而呈多種顏色。紫色和綠色是由鐵(Fe2+)離子致色,紫色也可由鈦(Ti4+)所致,其他顏色由色心所致色。在水晶中含有砂狀、碎片狀針鐵礦、赤鐵礦、金紅石、磁鐵礦、石榴石、綠泥石等包裹體;發晶中則含有肉眼可見的似頭發狀的針狀礦物的包裹體形成。含錳和鐵者稱紫水晶;含鐵者( 呈金黃色或檸檬色 )稱黃水晶;含錳和鈦呈玫瑰色者稱薔薇石英;煙色者稱煙水晶;褐色者稱茶晶;黑色透明者稱為墨晶;呈淺綠色者稱為石髓。
水晶另一脾性就是怕鹼不怕酸(氫氟酸除外),這是由於氧化硅特性所決定的。
像瑪瑙一類寶石,當受熱、摩擦、吹氣或受打擊時,往往散發一種特殊氣味,使人聯想到大蒜、馬肉、蘿卜、松香味兒,然而,水晶在上述情況下,絕無異味。
水晶的物理性質
1824年,一位叫弗里希.摩斯的奧地利礦物學家,從許多礦物中抽出10個品種,經過科學實驗測出它們的相對硬度,由此得出水晶硬度為摩氏7。盡管後來美國國家標准局使用、推廣更科學的諾普硬度測試器,但世界上許多國家的珠寶商,仍習慣於摩氏硬度表。
結晶完美的水晶晶體屬六方晶系,常呈六稜柱狀,柱體為一頭尖或兩頭尖,多條長柱體連結在一塊,通稱晶族,美麗而壯觀。二氧化硅結晶不完整,形狀可謂是千姿百態。當你到海南水晶陳列館去瞧一瞧,可以大開眼界:除了常見的長柱狀外,還有似寶劍形,有的若板狀,有的如短柱形,有的像雙錐。有的小如手指,有的大如巨石;有的不足半兩,有的重達300多公斤。
水晶呈無色、紫色、黃色、綠色及煙色等。玻璃光澤。透明至半透明。硬度7。性脆。比重2.65。無解理。貝殼狀斷口,也有好的平等脊的人字形斷口。紫水晶具有清楚的二色性,黃水晶和茶水晶具有弱的二色性。發光水晶具有強烈的磷光性。帶綠色的砂金水晶在長、短波紫外線照射下發灰綠色熒光。具有貓眼、虹彩和砂金效應。水晶具壓電性.
水晶晶體結構及形態
屬三方晶系。晶體呈稜柱狀並帶六邊形錐,柱面有橫紋,紫水晶中常有角狀色帶。在自然界中,水晶常呈晶簇產出,造型美觀。。
結晶完好的水晶,常有好的平行脊的人字形斷口;在紫晶和熱處理的黃晶中,多呈不平坦到薄片狀破口。
水晶比重:2.56-2.66克/立方厘米。
這意味著一定體積水晶的重量,是相同體積水的重量的2.56-2.66倍。塊狀變種水晶密度可能稍高些。
水晶條痕:無色。
條痕,通常說的顏色,是人眼對一定波長的光線感覺的結果。
水晶透明度與透過它的光的質與量有關。透明標准為:光線透明過厚度為1厘米以上的水晶碎片或薄片時,可以清晰地看到映出的圖像。如是底像不夠清楚,僅見輪廓,那便中半透明。
水晶光澤:玻璃光澤。無論在拋光面上還是在破口都是如此。
光澤,指寶石表面對光線反射的一種光學性質。水晶既不像星光藍寶石和星光寶石那樣反射出綺麗的星光形條紋,又不像月光石那樣發出淡藍色波形光彩,更不像乘歐泊石那樣閃爍著五顏六色。
觀察水晶的光澤,可用手握著它,以燈光或窗戶投進來的光線看錶面反射,透明水晶亮度與光澤強弱有關。
水晶折射率:1.544-1.553,幾乎不超出此范圍。
折射率,是當光由空氣中透入寶石晶體,並產生折射現象,其入射角正弦與折射角正弦之比值。
水晶重摺射率:0.009(最大),此值非常穩定。
水晶光性特徵:一軸晶正光性。
水晶色散:0.013。
色散是說寶石的折射率隨照明光的不同而有一定的變化。例如鑽石對紅光折射為2.405;對綠光為2.427;紫光為2.449。
水晶熔點為1713攝氏度。其受熱易碎的特性,是在實驗時發現的。將水晶放在噴焰器的烈焰燃烤,除非有很好的保護,且慢慢冷卻,否則晶體容易碎裂。這一脾性,古人已摸透。博物要覽>提醒道:「凡用水晶器物,不可用熱湯滾水注之,即粉裂如擊破者。」
水晶的產生
基本上,水晶最主要的成份就是「二氧化硅」(sio2),而「硅」(silica)也是佔地球地殼組成成份約65% 以上的最主要礦物;其中,還含有各種微量的金屬,所以會造成各種不同顏色的水晶;而水晶也會廣泛的和自然界中的各種礦物「共生」在一起,如雲母、長石、方解石、電氣石、金紅石、花崗岩等等。
水晶的生長環境,多是在地底下、岩洞中,需要有豐富的地下水來源,地下水又多含有飽和的二氧化矽,同時此中的壓力約需在大氣壓力下的二倍至三倍左右,溫度則需在550-600℃間,再給予適當時間,水晶就會依著「六方晶系」(hexagonal system)的自然法則,而結晶成六方柱狀的水晶了。
通常,在人為控制的理想環境中,即是物理、化學條件都符合上述條件的狀況下,水晶的生長速度約為每天0.8毫米(mm)。這也是許多人造水晶的實驗室、工廠的標准生產速度。由此所培養出來的水晶,就是所謂的「人造水晶」(synthetic quartz),通常多切割為晶片(chips)供作電子、電腦、通訊工業用途;也有人稱為「養晶」(cultivated quartz, cultured quatrtz),雖是使用不同的名詞,其實講的是相同的東西。一般,工業用途的人造水晶,其厚度約需三厘米左右,即30mm,需要約40 天左右的時間來成長;若要供作珠寶業來磨成十厘米(100mm)以上的水晶球,通常約需120~180 天也就夠了。但是,這都是在人為控制下最理想的環境中,才有可能有這種速度,在自然界中,情形就沒有這么樂觀,因為原料、水質、溫度、壓力等等的條件一直在變化當中,很難得達到理想狀況,通常都需要數萬倍、或是數百萬倍的時間,才能達到相同的成長。 這也是為什麼「地質年齡」動則以「百萬年」為計算基數,也是「天然水晶」(natural crystal)之所以珍貴之處。
正常的水晶在生長時,多可以發現和柱形尖端輘線平行的生長紋(growth lines)。由於在地底、岩洞中的生長空間多狹窄,尤其在遇到地震時,或地殼變動時,甚至容易遭到其他礦石的擠壓,常常會壓迫產生不同的「晶面」。還有,當水晶還是在液態狀的時候,常常也會包覆著其他的礦石、泥灰一起結晶成長,如金紅石(稍後變成發晶)、火山泥灰(稍後變成幻影水晶)等等。所有的這些,都是「自然的一部份」,請不要視為「瑕疵」。
水晶的品種和分類
一.石英(monocrystalline quartz)
白水晶(White Crystal)
紫水晶(Amethyst)
黃水晶(Citrine)
茶晶(Smoky Quartz)
粉晶(芙蓉晶Rose Quartz)
乳白水晶(Milky Quartz)
發晶(Rutilated Quartz)
石英貓眼(Cats Eyes)等.
二.隱晶石英(Cryptocrystalline quartz)
結晶的形狀非常細小,需要用顯微鏡才能看得清楚,外觀上看起來是平滑、塊狀。常見最多的是各式瑪瑙
如條紋瑪瑙(Stripped Agate)
苔癬瑪瑙(Moss Agate)
藍紋瑪瑙(Blue Lace Agate)
水瑪瑙(Agate with Water)
紅瑪瑙(Carnelian)等.
習慣上我們叫水晶是指石英家族的水晶,或所有天然寶石.
水晶的不同用途
①聚焦折射 Focus
古時人類已發現水晶的聚焦功能,也可把光線折射,通過水晶這特點可造出凸透鏡、凹透鏡等。於強大、高度平行,精密者可運用於眼科手術,巨大者可運用在如[星戰計劃]中摧毀來襲的飛彈等等。
②儲存資料 Storage
當有訊息通過水晶,這信息會被水晶記錄下來,計算機記憶體里的晶元正是有此功能。到了近代所製造出的光譜儀的鏡片、棱鏡等。壓電上的水晶會帶正、負不同的電荷,這也是計算機二進制中的0與1一,沒錯,這就是計算機的基礎。一直發展到今天,這種儲存記憶的容量驚人,可以將大英網路全書全部資料輸入在比橡皮擦更小的體積內。
③傳遞訊息 Transfer
很多電器中的信息傳遞也要靠晶元,因為水晶振盪的頻率穩定,用來傳遞記號誤差很少。由於水晶晶元的振盪極精準,且極有規律,除了可用來作電子表的時間控制外,還可以執行計算機的精密計算更可用來作計算機間鉅大訊息的傳輸。
④能量轉換 Transform
水晶可把不同的能量轉換成其它能源,例如把電能轉成光能、熱能、聲能、磁能,又可把這些能源轉成電能。太陽能轉成電能便需靠集熱晶元。可將能源型態使之轉換,比如太陽集熱晶元,可將光變電、電變磁等等,聲、光、電、熱、磁都是能源,能源不滅,只是轉換至不同的狀態,而水晶則是最佳媒人。
⑤能量擴大 Amplify
能源通過水晶能夠增強而頻率不變,例如用擴音器時,電流通過石英轉換成聲能後(即能源轉換),再增強聲浪(能量擴大),而且不會有走音情況出現(頻率不變)。可將同頻率的電子訊號同頻擴大,像收音面里的晶體會接收空氣中的電波,並將以擴大再轉換出來,就是人們耳朵聽到的聲波。而這之間的倍數何止千萬倍。
在介紹過水晶的科學分析及驗證之後,我們來看看水晶的分類,水晶的分類是五花八門,通常可以大致分為三類:
①Crystalline Varieties (顯晶類)
平時我們觀賞到由多條六角形水晶柱(六方晶系)生成一簇的水晶簇,便是屬於Crystalline Varieties顯晶類,如白水晶、紫水晶、黃水晶、粉晶、發晶、虎眼石等皆屬此類。
②Crypto crystalline Varieties (隱晶類)
隱晶類水晶外觀是一塊塊的,不是成六角水晶簇狀,但他們卻也是屬六方晶系的。但我們不能以肉眼觀察到他們的六角形結晶,因為結晶的體積極為細小,需以顯微鏡協助下才能看到六角開結晶。而此在水晶非常平滑,因為結晶之間有「水化硅石」填補,瑪瑙便屬於此類。
③Special Varieties (特別類)
這類水晶和一般水晶分別很大,難以歸為顯晶類或隱晶類,所以歸為特別類,例如結晶古怪嶙峋的Skeeton Crystal(骨幹水晶)、水晶內的山水星像圖案的Phantom Crystal(幻影水晶)等皆歸納為此類。
天然水晶和人造水晶的區別----天然水晶遍布全世界,多產自巴西及烏拉圭等南美地區,亦有產自青藏高原,他們生長在地底或洞穴深處,氣壓需要約地面氣壓的2至3倍,並且要有含飽和二氧化硅的地下水源源不絕供應,溫度需在500-600°C間,經過數萬百年甚至過千萬年的時間,二氧化硅便結成水晶,等待人們去勘探發掘,這是天然水晶昂貴的原因。但現在科技發達,而且對水晶的需求量又更加的與日俱增。所以,我們就在工廠中模模擬石英的生長環境,大量生產水晶切割成晶元,以滿足工業用途,這就是人造水晶,俗稱養晶。在工廠生產的水晶生長速度相當驚人,可達到每天0.8mm,一般工業用途的3cm厚石英,大約38日便可生成,所以價值遠不及天然水晶。人造水晶價值偏低,生長速度快,一塊要磨成水晶球的石英,不用半年便能生成,而其他水晶鏈子生長時間則更短,但天然水晶卻要用上數千萬年的時間。天然水晶在大自然中吸收了數千萬年能量,這是人造水晶絕對不可比擬的,我們常常帶水晶可以改變自身的能量及磁場。
天然水晶、再生水晶與工藝水晶----
天然水晶是在自然條件下形成的。
再生水晶是一種單晶體,亦稱合成水晶、壓電水晶。再生水晶是採用:水熱結晶法「模仿天然水晶的生長過程」,把天然硅礦石和一些化學物質放在高壓釜內,經過1-3個月時間(對不同晶體而言)逐漸培養而成。它在化學成分、分子結構、光學性能、機械、電氣性質方面與天然水晶完全相同,而雙折射及偏振性等方面,再生水晶比天然水晶更純凈,色澤性更好。經過加工(割、磨、拋)後得到各種形狀的顆粒晶瑩透亮,光彩奪目,並且耐磨,耐腐蝕。
工藝水晶又叫仿水晶,是由加鉛玻璃或稀土玻璃為主要材料,無雜質、透明度較好。
❼ 水晶浮雕
浮雕?? 不是內部的嗎??
內部的那種是用激光雕刻的
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種雕塑
❽ 水晶是怎樣做出來的
人造水晶是由水晶樹脂、甲乙酮、消色促進劑等原料混合而成的一種高分子復合材料,經化學反應後所形成的類似水晶的產品。
【工藝流程如下】
清理模具--打蠟、塗脫模劑--組合模具--配料--澆注--成型--開模--修整--打磨--拋光--包裝入庫 。
【配方】
(重量份) 水晶樹脂 100、固化劑 1.5、消色促進劑 1.5 。
【生產工藝】
1、將玻璃鋼模具的內面用海棉粘少許99牌上光蠟擦拭一遍,再刷上一層脫模劑,干後組裝模具備用。
2、按實際需要量依照配方比例將水晶樹脂、固化劑、消色促進劑混合均勻後即可澆注進模具內,採用抽真空的方法,將料漿內的氣泡抽掉。
3、待料漿在模具內固化後,即可起模,拆除模具後產品要養護7-15天,待完全堅硬方可打磨拋光。
【產品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項 】
1、模具在使用前應進行徹底的清理和整修,需整修的地方刷塗膠衣樹脂後,覆蓋上滌綸膜,滾塗即可,固化後進行面層拋光。
2、用軟布在模具表面打上一層耐高溫蠟,稍干後即擦亮如鏡。 3
、在打過蠟的模具面上,塗刷上一層脫模劑,塗脫模劑要注意塗刷均勻,千萬不要漏塗,否則影響產品質量,甚至造成廢品。
4、待脫模劑徹底乾燥後,用面層樹脂(產品膠衣)刷在模具上,做一層表面層,表面層為膠衣樹脂,可用任何一種膠衣裝飾型耐高溫樹脂。
5、將S—793耐高溫不飽合聚脂樹脂加入4—8%的固化劑攪勻,再加入3—6%的促進劑攪拌均勻(氣溫高促進劑加入量少,氣溫低促進劑加入量多)將混合好的料漿注入模具,稍加振動,抽真空排除氣泡,靜置約30分鍾後,待原料自然固化後,先除去陰模,放出模具內的熱量,待產品完全固化後再脫去陽模。
6、將從模具中脫出來的產品修去廢邊,然後用清水洗去脫模劑,拋光成型即可包裝入庫。
註:
1、固化劑及促進劑盡量掌握精確,過多易發生炸烈、變形,影響產品質量發生收縮變型,用量過少又產生固化過慢,發生粘連等問題。配方比例是依照室溫18攝氏度的配比,在實際生產中要根據具體的室溫來調節配方的實際應用比例,即溫度高降低甲乙酮及消色促進劑的用量,反之則增加其用量。增加與減少甲乙酮及消色促進劑的用量依據每升高5攝氏度溫度減少0.5%的用量,反之則增加5%的用量。
2、生產產品應注意室溫,控制在18—22℃之間,溫度過高易炸裂,過低易變形。使用玻璃鋼模具要注意必需擦塗上光蠟及脫模劑,否則,難以脫模,造成廢品。 ③脫模後的產品應靜置反應7-15天,待徹底固化後再進行修飾,打磨、拼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