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董陶罐如何鑒別年代
根據陶罐的肧,胎釉的質地和顏色,形狀。
陶罐是陶瓷製造的一種盛液體或食品的陶制容器。
簡介
10月28日下午,乾縣靈源鎮佛東村幾位村民挖土意外發現了一隻古陶罐。據當時參與挖掘的村民講,該陶罐是在距地面大約1.5米深的土層中挖出的。
古陶罐高約110厘米,口徑寬而闊,直徑大約40厘米,最粗處直徑有50多厘米,其底部尖而錐,直徑大約只有15厘米。從外觀看,通體白色略現淡紅,罐口挖掘時被鏟損的部位呈灰色,整個罐身有突起的細密花紋圖案。
B. 陶罐年代鑒別
摘要 1.
C. 如何鑒定陶罐年代特徵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09-25
D. 怎樣鑒別陶器的年代
陶瓷的鑒別,傳統的方法是指通過眼,耳、手去觀察,分析,以對瓷器的燒造年代、窯口、質量、品類年代做出准確的判斷。初涉陶瓷收藏的人,要學習和了解陶瓷發展史的基礎知識,以便對古陶瓷器進行鑒別。我國有幾千年的陶瓷製造歷史,歷代流傳的陶瓷文物浩 如煙海,每個時期的陶瓷在胎土、釉色、器型、裝飾、工藝、色彩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點和風格。 陶瓷是火和泥的藝術,陶瓷器的要素是胎骨、器型、釉色、裝飾、色彩、工藝等。各種陶瓷器分別都有它的發明創燒時期,胎土、器型 的變化以及釉色、裝飾、色彩、工藝的改革創新都有它的成功期和普及期。這個創燒期就是它時代的上限。一件古陶瓷器在釉色、器型 、裝飾、色彩、工藝等其中一項上限年代最晚的,就是這件陶瓷斷代的上限,這是一條不可違背的原則 。鑒定的依據為: 1. 胎骨。隨著粉碎、淘洗、燒結技術的不斷提高,胎骨的質量也不斷提高。早期的胎土沒有粉碎,淘洗也不幹凈,燒成溫度只有800度左右,所以胎土雜質多,疏鬆、吸水率高,強度差。商至東漢中期制陶業開始第一次飛躍,原始瓷出現,燒成溫度是1000度左右,吸水率和強度介於陶器與瓷器之間。東漢晚期至南北朝瓷器發明,燒成溫度是1200度左右。元代景德鎮開始普遍採用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使瓷器燒成溫度進一步提高,同時也減少了瓷器在燒制過程中變形。我們在鑒別陶瓷器時要善於根據通順骨的燒結度來判斷年代。同時,也要注意到各個地方就地取土為胎和偏遠地區雜窯工藝技術滯後的現象。 2.器型。自從人類發明陶器至今,各類器型根據各個時代人們的生活、生產的需要和社會群體審美觀念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發展。如果我們能對各個朝代的各種器型變化都了如指掌,我們在鑒定的時候就能穩操勝券。例如:瓶從商、周、秦漢比較單一的器型發展到現在梅瓶、盤口瓶、沖瓶、天球瓶、象耳瓶、玉壺春瓶、柳葉瓶、鳳尾瓶、轉心瓶等。每一種瓶型都有一個首先創燒的朝代,各個時期的瓶身、瓶嘴、肢線等都會發生變化。有些變化是明顯的,有些變化是細微的。諳熟這些演變的規律,就能比較准確鑒別瓶類的真偽和准確斷定它的年代。 3. 釉色。自從商周的上釉原始瓷和秦漢的單色釉發明以來,顏色釉發展到今天已經有100多種,每種顏色釉都有它的出生日期和年齡。我們應該熟悉每種釉色的發明產生朝代 ,重點掌握劃時代的幾種釉色,如低溫銅釉綠、銅紅、鈷藍、高溫青釉、綠釉、霽藍、霽紅、黃釉、黑釉、褐釉、茶葉末釉等等,並且要熟悉各種釉的演變發展。如:由霽藍演化出的雪花藍、灑藍等,由霽紅演變來的寶石紅、郎窯紅、豇豆紅等。各種顏色釉都會派生新的釉色,各種色釉的叫法由於是口耳相傳,民間叫法比較混雜,我們要多查閱資料,再根據其胎骨、器型 、工藝、光澤確定其年代。 4. 色彩。 自從原始陶器出現彩繪,隋、唐 、五代的褐、黑、紅、綠的釉下彩繪瓷出現,宋、遼、金的釉上紅綠彩繪燒成,元代成熟的青花出現和釉里紅的燒製成功,明代的青花五彩、鬥彩,清康熙的釉上藍彩研製成功,陶瓷器的色彩發展到今天已是豐富多彩。鑒別色彩要用發展的眼光,一個色彩的出現,開始並不是十全十美的,只有經過長時間甚至幾代人的努力,才能臻於完美。例如:元代的釉里紅一出世是紅紫中閃黑,顏色並不悅目。到了明代初期釉里紅是紫紅色的,直到清代釉里紅才顯得鮮嫩奪目。如此,一件鮮嫰奪目的釉里紅瓷器,我們就不應該判定為元代的產品。再如:一件釉上五彩瓷的五彩中有藍彩,我們斷定年代的上限就不能超過康熙朝,因為釉上藍彩是康熙朝發明的。 5. 裝飾。自從陶器的出現,原始人從審美的需要出發就開始了在陶器上進行彩繪裝飾,後來又在陶器上進行印花、刻花、畫花等裝飾。裝飾反映當時的社會風貌和人們的審美觀念、文化藝術水平。同樣每種裝飾也有它的發明期,元代以前,陶瓷器的裝飾主要是印花、畫花、刻花、貼花、鏤刻等。紋飾方面主要是花卉、動物、嬰戲。釉上、釉下的彩繪只有黑、褐、紅、綠等幾個顏色。元青花一出現,印花、畫花、刻花、貼花、鏤刻等退居次要地位,紋飾彩繪才有了長足發展。我們應該熟悉每一種裝飾藝術的產生年代。 6. 工藝。工藝是隨著人文科學的進步不斷發展的,每次工藝的進步和變革都得益於科學的進步和工具的改進。而陶瓷器生產工藝的改進和變革也有它的發明期和普及期。由於歷史上製造陶瓷的工藝技術是由落後到先進,制假者很容易採用落後的工具和工藝,生產出貌似古樸的仿品。我們要認真觀察,仔細推敲,尋找出仿古工藝中的蛛絲馬跡。 7. 光澤。辨別瓷器的新舊最重要的是光澤,新瓷光澤明亮,火光耀眼。一件陶瓷器胎、釉、裝飾、色彩、器型都符合古陶瓷的條件,但只要火光明亮,火氣十足,那麼一票否決:這件陶瓷一定是新的。年代久遠的陶瓷器,形成自然的「酥光」,光澤柔和,溫潤如玉。釉上彩瓷,年代久遠的,有一種習慣上叫「蛤蜊光」的彩暈。由於光澤在陶瓷鑒別中占最重要的位置,作假者會用盡心機,將釉面做舊,一般採用酸性溶液浸泡,用茶水煮,用獸皮打磨,甚至埋在土裡,隔一段時間再挖出來。但是人為除去「火光」的陶瓷器光澤是不自然的,細心觀察是能識別的。凡屬陶瓷器光澤不自然的,我們都應該有防偽之心,不可輕信。一件古陶瓷年代不同,兆澤柔和溫潤的程度也不同。這個程度陶瓷鑒賞者心中有數,每個陶瓷收藏者心中也都有一把各不相同的尺子,其鑒別斷代的准確性取決於他本人對陶瓷理論的學習和過手過目的陶瓷器數量。 8. 聲音。我們提倡鑒別陶瓷要「眼、手、耳」並用。用耳就是要敲陶瓷聽其聲。這對檢測陶瓷裂痕傷殘是有效的。但聽其聲而知陶瓷器新舊是比較困難的。有關聽聲,古今書籍有很多記載,如「聲如馨」、「聲音清越」、「聲音悠揚」「聲如擊木」等等。我認為這些描述都是比較抽象和難以把握的,聽聲是一種感覺。我們要養成一個習慣,對每一件過手的陶瓷,都要用手敲擊,細辨其聲,久而久之就能聽出感覺來。 9. 款識。款識能幫助我們比較准確地判斷年代。我國瓷器款識最早見於南京出土的東漢越窯青瓷虎子「赤烏十四年會稽上虞師袁誼作」,隨著商業廣告意識的不斷增強,後代有款識的陶瓷器越來越多,明代中後期至清代的陶瓷器的款識已經非常普及。單從款識的字體判斷年代,不是很科學的方法。歷代的窯場何止成千上萬,每個窯場負責落款的窯工不止1人。每個人的字體又不盡相同。因此任何年代的落款字體都不能統一。一件陶瓷只有首先根據胎土、釉色、器型 、紋飾 、工藝、光澤等綜合判斷出相近年代。然後再根據款識縮小判斷的時間跨度。例如,一件陶瓷根據胎土、釉色、工藝、紋飾 、光澤等綜合判斷為明後期的產品,款識是「大明隆慶年制」,我們就可以判斷為隆慶朝的產品。 10. 類比。類比也是一種比較可靠的方法。具體操作是將自己的藏品按朝代和品類分開,然後把要鑒定的器物放到同一年代的藏品中去做比較。再根據器物的胎骨、釉色、器型 、色彩、工藝 、裝飾 、光澤等產的異同,辨別真假,斷定年代。 11. 手摸 。古陶瓷存世久遠,由於長時間的空氣流動摩擦,古陶瓷的手感柔潤,沒有新品、贗品刺手干澀的感覺。所以我們在鑒別古陶瓷時,要養成摸挲陶瓷器的習慣。 墓大概的年份這個你要去問專家,一般人真的不知道。
E. 陶罐求年代鑒別
該陶罐為宋代.品相保存得很好.釉色很飽滿厚重.家有古器能辟邪鎮宅納福之功效建議你繼續收藏!
F. 古代的陶罐,瓦罐怎麼鑒定價值
這要看你這陶罐,瓦罐的產出的窯,如果是山西渾源出產的黑釉陶罐她就比較名貴了,如果他是名人使用過,或上面有銘文,記載事件,身價就大不一樣了,事實上陶瓷器的保存極其不易,你要在古玩市場上找的明清以前的陶瓷器,是很難的,即使找的價格也是很高,你要是能在古玩市場上找到一件元代的物品,並樣式保存完好,那足以被人談論好幾個月,所以說古董保存越久,價值越高。
G. 宋代陶罐真假啊
不是東周也不是西周的,你這是上周的
H. 如何鑒別古董陶器
請鑒別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