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解決方法 > 康熙真假鑒別方法

康熙真假鑒別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31 07:43:59

如何辨別清代銅錢的真假

1、看古銅錢銅質,定真偽

古代銅錢的材質有青銅、白銅、紅銅和黃銅四種。明代嘉靖以前鑄錢材質一般都是青銅,少量白銅,紅銅鑄幣遼代較多。青銅容易斷裂,斷裂面無銅色,斷裂面在石頭上摩擦後,銅色即顯。黃銅鑄幣和銅雕母錢始於明代嘉靖。發現明代嘉靖以前的黃銅錢幣或銅雕母錢,可判定是後鑄無疑。

2、聽古銅錢聲音,定真偽

古銅錢年代越久,鈣化越嚴重,鈣化後的銅錢失去銅的原聲,用金屬撞擊聲音沉悶,聲音越小,時間越久。凡是發現聲音尖高的古銅錢,說明沒有鈣化現象,可判定為新彷品。

3、聞古銅錢氣味,定真偽

古銅錢時間越長,其氧化越嚴重,銅錢氧化的時間越久,其銅腥味越小。凡是銅腥味重的古錢幣,皆可判定為假貨。

4、觀古銅錢銹色,定真偽

古銅錢停止流通後,存放不當會生銹。傳世古銅錢銹層較薄,且銹在局部,錢面大部分呈古黑色。出土銅錢坑口不同銹色不同。

5、舌頭舔古銅錢,定真偽。用舌頭舔古銅錢面,真品無味道。如果有酸味、苦味、澀味,可判定是人工做銹或作漿,必假無疑。

6、比較古銅錢,定真偽。

我國古銅錢都是手工鑄造,每枚古銅錢幣之間多少都有一些差別。如果發現多枚錢幣一模一樣,分毫不差的古銅錢,可判定是現代工藝所為。

(1)康熙真假鑒別方法擴展閱讀:

青銅古錢上的銹色一般應盡量保持原狀,因其大多為無害銹。但有時遇到古錢銹結成塊而無法辨認幣文時或存在有害銹跡時,就需要除去銹跡。

一般土銹都是土和鈣鎂鹽的混合物或土和銅銹的混合物。處理前先用柔軟的毛刷蘸水輕輕刷去古錢上的泥土,然後將它浸入冰醋酸稀釋液中(冰醋酸是一種無色透明的酸性化學溶劑,原用於攝影暗房)。一小時後,用小木棍輕觸塊狀古錢,直至散開為止。然後戴上橡皮手套,一手持一枚古錢,一手輕輕用毛刷擦洗。一般無背文和記號的古錢可不必擦去背面的銅銹,以保持出土古錢的部分特徵。除銹後放在清水中沖洗掉冰醋酸溶液,用柔軟的毛巾或布片吸干水分,最後平攤在干凈紙上晾乾即可。

在缺乏條件時也可用醋浸泡除銹。這種除銹法大約需一晝夜才能勉強溶開銅銹,效率極差。

對於浸泡法無能為力的粉狀銹,可用油泥圈圍除銹部位,用滴管滴入濃醋酸使銹分解,再用針尖輕輕剔銹,用水刷洗後,再用氫氧化氨進行中和。

胎發銹,是從古錢內向外腐蝕的銹層,這種情況下錢身變厚,大多採用封閉保存,不再除銹。

Ⅱ 康熙郎窯紅瓷器如何鑒別真偽與怎麼鑒定郎窯紅瓷器

第一看紅
鑒定瓷器的標准依據,如包漿、胎骨、胎底,在斷代郎紅類紅釉器,有一定作用,但並非絕對有效。本人通過文獻記載、實物查看,提出鑒定郎紅的真偽、斷代郎紅,第一要素是發色,即紅釉的顏色。其次是包漿和玻璃質感、最後才是胎底胎骨。
那麼康熙郎紅的標准發色如何? 康熙本朝所燒之郎紅器,由於高溫銅的比例極高(所謂不計成本),因此,燒制出的結果,就是在自然光下,器型表面的紅釉發色呈深紫紅色,或深玫瑰紫紅色。打個比方,就好比新鮮豬肝切開後其剖面的中央部的濃紫紅色(有賣菜燒菜的朋友自然能夠體會)。而在強光照射下,高溫銅對光中的六色(橙、黃、綠、青、藍、紫)完全吸收,對紅色基本不吸收,使人的肉眼,產生鮮紅色質感。因此,康熙郎紅只有在強光直射下,才會有鮮紅色發色,而在自然光下,則呈深紫紅色。康熙後仿製的郎紅,則此特徵比較淡化,往往一眼看去就呈鮮紅色。
第二看玻璃質感、開片
康熙郎紅因燒制不計成本,釉水肥厚,在配料時,還配以瑪瑙,因此,燒出的結果是表面具有極強的玻璃質感。
高溫燒制下,形成自然開片,開片不均勻,呈中至大開片。開片不明顯,隱於釉層下,與高溫銅結合完美。在40倍放大鏡下,顯示在有少量的氣泡。
第三看胎底
不少人會存疑,胎骨不是非常具有實際效果么?為何首看胎底?原因是康熙後仿燒的郎紅,有很多就是拿康熙的白胎去復燒的。因此,胎骨不是唯一有效特徵。康熙郎紅的胎底,歷史記載,實物考證的有兩類,一是萍果青,此為康熙晚期產品之特徵,二是米湯底,此為康熙早期產物之特徵。三是糖白釉,除了釉色不同,三者的開片大小亦有差異。如萍果青的胎底,開片大,不明顯,而米湯底,則開片紋小,與萍果青比,開片紋顯著。這里特別要強調的是,在此三類胎底外,還存有一類型,為萍果青泛紅釉胎底,還有少量的以紅釉為主的胎底。
此外,康熙郎紅還有一特徵,往往被忽略,那就是康熙郎紅一般以小中器型為主,大器較少。這里不能說沒有,而是較少。
到了清中晚期,仿康熙郎紅的器物,一般在紅釉發色、玻璃質感、開片、均與康熙本朝產物有區別,在器型上,也有較大變化,如大型器出現。後仿郎紅,以光緒朝的作品最好。
近來看到市場上充斥著大量的新品,此類品的共性是,用化學料配出介於深紫紅色與鮮紅色之間的紅色,我稱為」妖紅「。有玻璃質感,有開片。器型也變化多端,有小器,亦有大器、巨大型器,喜愛收藏朗紅的藏友對此禍害品,需要小心。

Ⅲ 怎麼分辨康熙通寶的真假,我這個是真的嗎

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法來鑒定真偽:

第一,羅漢錢製作精美,銅質優良,色澤金黃,外廓圓潤,地章平整,內廓方正,穿口光潔整齊,錢文筆劃粗壯。

第三,羅漢錢錢文的「熙」字少「臣」字左邊的一豎。

第四,羅漢錢錢文「康熙通寶」四字中的「康」字第八劃為一圓點。

注意:以上四點均可通過上方兩張圖片對比分析獲得。

(3)康熙真假鑒別方法擴展閱讀:

康熙通寶羅漢錢的相關資料介紹:

在民間流傳著很多有關羅漢錢的故事,它代表著:吉祥、幸福、平安、長壽、相愛,擁有羅漢錢就擁有了吉祥、幸福、平安長壽、相愛到老。

所以送羅漢錢就成了時下流行的送禮精品,一者它代表的意義很好,二者它確實是屬於熱門收藏古董,升值潛力很大,送給朋友會永久保存,每每看到即可想起贈送之人,是目前最好的送禮之物。情侶互贈「羅漢錢」始於康熙年間,一直到民國還有。

未解之謎:

我國民間流傳許多關於「羅漢錢」的傳說。所謂:「羅漢錢」,是指清康熙年間(1662一1722)由寶泉局鑄行的一種「康熙通寶」錢。這種錢金黃色,比一般黃錢色澤鮮美。

它的錢文中的「熙」字不像一般「康熙通寶」錢那樣,左上部為「|」加「臣」,而是寫作「臣」。

關於羅漢錢的來歷有兩種說法:一是說它們是在康熙皇帝六十大壽時為了祝壽專門鑄造的。鑄錢時往銅液中投入了一尊金羅漢,所以鑄出的錢略帶金色。

二是說康熙末年,年羹堯在四川任總督,有一次打仗急需軍費,就把一座大廟里的鎏金羅漢熔化鑄錢以應急需。究竟怎樣,仍是未解之謎。

參考資料:網路:康熙通寶羅漢錢

Ⅳ 鑒別康熙五彩真偽應掌握幾點特徵

康熙五彩為一代名作,從清嘉慶至民國多有仿品上市,鑒別真偽應掌握以下主要特徵:
(1)康熙盤、碗、瓶、罐類陶瓷日用品的器底一般均能見到明顯旋紋痕及黑疵。
(2)除少數官窯器的圈足圓渾潤滑外,大多民窯器的圈足邊呈尖狀,而且有斑塊殘缺的現象。
(3)釉面微微凸起,釉料看上去有堅硬感,周圍有閃爍的「蛤蜊光」,紋飾周邊有光暈。尤以藍彩為甚。
(4)由於人物模仿陳老蓮畫法,山水多仿王惲等,其繪畫風格應大體相近。人物臉部都不端正,只勾輪廓不填色,否則為後仿。
(5)瓶、罐類器的底足往往有二層台的硬折角,其折角圓渾者為後仿。
(6)器物底足內題「大明成化年制」或畫秋葉、鍾鼎的,大多是康熙中、後期產品~

Ⅳ 康熙官窯的瓷器怎樣辯別真假

中國陶瓷,歷史悠久,品種繁多,它是我國歷代文化的結晶。喜愛古陶瓷藝術品的人不少,但是懂得鑒定的人卻為數不多。中國歷代名窯精品層出不窮,且在如此漫長的歲月里,還有很多仿製的作品。例如宋代的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窯,在當時就有其它地方窯仿造,雖有精粗之分,但也能風行於世。至於元、明、清,仿製古瓷之風更是有增無減。可以說千百年來所制仿古瓷器幾乎是到處可見。偶不經心就易出錯。要鑒定一件陶瓷古董的真假,首先要對中國幾千年各地陶瓷的生產有所了解,才能作出准確的判斷。鑒定古瓷器主要從款識、造型、紋飾和胎釉特徵方面下手,下面分別敘述之。根據款識來確定瓷器的新舊和真偽,是鑒別工作中重要的一個環節。今日的傳世品和仿品以明,清兩代瓷器居多,而明、清官窯絕大部分都有年款和特徵。如明代款識就有所謂「永樂款少、宜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一類的說法。因此,我們在識別真偽古瓷時,首先應注意款識,注意款識的筆法,如橫,豎,撇,捺、勾、挑、點等的特徵。由於每個人的書法不同,寫官窯款的字體又必須經過選擇,具有一定的水平,因而仿製者勢必謹慎地摹仿,惟恐有不似的地方。而過於謹慎,就難免失於局促,筆法不容易生動自然。這種破綻,為鑒定瓷器提供了線索。但僅注意這一點是遠不夠的,元代以前的古瓷並無正式官窯年款。雖然根據文獻記載,北宋曾有帶「景德年款」四字的瓷器,但未見實物。明清兩代雖有款識,但晚清所仿字體非常逼真,很難識別,必須詳細比較其字體和位置,才不致於發生錯誤。如永樂年款以現有實物來說,只有四字篆款寫、刻或印在園器里部的中心。而仿品卻有四字或六字楷、篆書款寫在器里或底足、口邊的。宣德年間的款有所謂「宣德年款遍器身」的說法,普遍多在底足中心或園器里心和口邊,或琢器的口、肩、腰、足一帶。諸如此類,還是有一定規律的。大致說來,有如下幾點:明代字體多用楷書款,但永樂、宣德、弘治年間有少數例外,清代順治,康熙二朝亦為楷書盛行期,雍正則楷書款多於篆書款,乾隆時期篆書款漸多於楷書款,嘉慶以後篆書款遂成為主流,直到清末才又恢復以楷書款為主的趨勢。其次是款色有別。明、清瓷器款識多以青花為主。明代款的青花顏色若用放大鏡觀察,可見其顏色多是深厚下沉。而道光以後的仿品有色多是散渙、淺淺上浮。宣德款式色樣往往在同一器物上呈現黑、藍、灰等多種顏色,這一點雖不美觀,卻是後世很難仿製的特徵。自明代正德至清代末期的款色增加很多,有紅、綠、黑、藍、紫、金等色,並且也使用了刻、雕、印、堆等方法、然而仿製品在款色和刻、雕、印方法上也隨之有很多增加,只有認真加以區別,並結合用料和技術的不同,才可能大體判斷其時代真偽和瓷質優劣。例如康熙青花款的「康」字多用半水(水)或楷水(水),很少寫成泰水(水)。在用字和字體結構方面也有一定規律可循。例如明代官窯有的題某某年制,有的題某某年造,而清代官窯卻一概都用「制」,還未發現有用「造」字的。其他如宣德的「德」字心上不寫一橫而成「德」字,後世仿世品往往忽視這一點。成化官窯款的「成」字最後一點,有的點在橫線右上方,有的點與橫線相平等,有的點在橫線右下方,故有所謂「成字一點頭肩腰」的說法。萬曆的「萬」字也有羊字頭與艸字頭的不同。總之,觀察款識既要注意其筆法、字體,結構和款色等各方面,還應當知道同一時期的款識筆法早,中、晚期仍有不一致的地方。只是在風格及色調上不失其時代特徵。因此,還必須結合共它方法來辨別真偽。根據造型來鑒定瓷器,也是鑒定工作中一種比較可靠的方法。觀察器形首先要對歷代造型有一個基本的了解。陶瓷器的形狀,與當時人們的生活習慣,審美標准以及技術條件有密切關系,能較好地體現各時代的特色,隨同時代的演近而漸趨繁復,而古代的形狀是比過簡朴的。以元、明、清三代造型而論,元代造型大多較為鈍重稚拙,無論青、白瓷器都比宋、明瓷器顯得突出。尤其是日常應用的壇、罐、瓶、壺及盤碗等一般器物,器形相當大。例如傳世的元青花與釉里紅大碗有的口徑達42cm,青花和釉里紅的口徑也在45~58 cm左右。由於胎體厚,燒制不易,難免有翹棱,夾扁、凹心、凸底等缺陷,因而很多文獻都有元瓷粗率之說。明清瓷器明代永樂時一般盤、碗的底心也多是外凸內凹,圈足較元代放大,顯得特別平穩。胎土陶煉精細,造型輕重適宜,如青花纏枝蓮紋「壓手杯」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明代宣德年間的瓷器造型更加繁多,無論盤、碗、杯、壺、罐、瓶等製作都非常精緻,而且能獨出心裁、銳意創新,如「無擋尊」可稱是空前之作。至成化時期,在瓷質方面精益求精,造型唯重纖巧,而且也無大器,如最有名的五彩扁肚撇口把杯,高士杯、三秋杯等都是異常輕盈秀雅的代表作品,為仿品望塵莫及。明弘治傳世作品不多,以黃釉雙耳罐、碗著稱於世。正德時期最突出的造型有筆架、扦屏、墩式碗等。嘉、萬曆之後造型漸趨復雜,在器形上有很多創新之作,正如《景德鎮陶錄》記載有「製作益考、無物不有」的說法。可以說在風格上厚重古拙與輕盈華麗兼而有之,只是比起永、宜、成化時期的作品來顯得有些粗製濫造。清代無論在器形或和種類方面都有顯著增加,並且製作精巧。其中以康熙時期創新之作獨樹一幟。雍正時期在器形的創作方面也是豐富多彩的,尤其是所仿宋代名窯以及明代永、宣、成窯瓷器不僅胎釉,紋飾惟妙惟肖,而且在造型上更足以亂真,乾隆時期比較突出的造型有轉頸瓶、轉心瓶、花籃、扇子及書式印盒等。這一時期無論創新仿古都達到了高潮,所仿銅、石、漆、玉、竹、木器以及相生物品均十分相似。到了嘉慶、道光以後,則大多因襲舊制,很少有創新之作。造型從精美遂變為粗笨,失去了前期的優秀傳統。例如玉壺春瓶的造型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區別並不顯著,以後卻逐漸變得笨拙,到同治、光緒、宣統時期竟變成短頸豐腹的矮粗形式,造型遠不及以前那樣精美秀麗了。除了了解元、明、清瓷器造型的基本特點之外,還須了解或掌握一些觀察造型的方法。一般首先要注意口、腹、底三部分。許多同類型的器皿粗看外表極為相似,而仔細觀察這三大部分,便可得出不同的結論。例如明代中期瓶、壺、罐一類的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顯的接痕,而清代以後製品由於旋削細致,此種接痕就不明顯了。如此所謂一線之差,往往在斷代辨偽的工作中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又如元代大盤盤身弧度較小而淺,明代永、宣大盤盤身弧度較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後者底大。特別是永樂造型,無論大小盤、碗、其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內壁多向外稍撇。明末清初許多民窯的盤、碗底部常有明顯的輪狀旋削痕,即所謂的「跳刀」,而在官窯中則極少見。有些時代接近或後世所仿前代的精品,由於胎釉原料和紋飾書法相似。常常很不容易區分。例如永、宣青花撇口碗多在碗里繪三層紋飾,碗外繪四層紋飾。粗看起來胎釉也大致相象,都是撇口圈足。但仔細加於觀察,就能發現它們之間的重要區別:碗腹下部收斂程度有所不同,即永樂碗腹較豐滿,宜德碗腹微削。這些細微的差別,是根據實物仿製時,因成型、燒窯等技術條件所限,或偶然忽略而造成的破綻。仿品的器形與真品器形或多或少都有所區別。因仿製時雖按真品原器製造,在未燒之前與真器雖然相同,但經高溫燒制後,其形與真器相比或多或少都有所差別。這可能是原料的來源,配製和提煉的精粗不一致所造成。根據紋飾和色彩鑒定瓷器從紋飾和色彩方面看,陶瓷器上的紋飾同造型一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並隨著繪瓷原料和技術的不斷豐富改進,無論在題材內容及表現形式上都有其不同時代的水平和特點。因而也就成了劃分時代、鑒別真偽的一條有力線索。瓷器紋飾的發展過程也是由簡到繁,由劃印貼刻到雕剔描繪,由單純一色到絢麗多彩。在這方面,元代是個很明顯的轉折點。元代青花、釉里紅等釉下彩的出現,開創了瓷器裝飾的新紀元,打破了以往一色釉的單調局面。明、清以後各種色彩的發明進一步豐富了瓷器的裝飾。而每一種裝飾方法的出現都有其產生、成長、發展的過程,我們可以據此推斷器物年代。如早期的青花、釉里紅,由於沒有很好地掌握原料的特性,故在元代製品中顏色美麗的較少,釉里紅中常有色調灰暗或變為絳褐色的缺點。但在元代後期的大部分成熟的青花、釉里紅紋飾卻非常美觀,圖案不僅重視主次諧調,而且慣用多邊的花邊紋飾,無論山石、花卉多在外留有一圈空白邊線不填滿色,從而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另外由於原料成分的限制,在書法上也有不同的時代特徵。如元末明初有些使用進口青料的瓷器,雖以顏色濃艷渲赫一時,但色調很不穩定,不適於畫人物。因而有所謂「元代人少,永樂無人,宣德女多男少」的說法。成化鬥彩也是一樣受原料和技術的限制,雖然色澤鮮明、晶瑩可愛,但有所謂「花無陰面,葉無反側」的缺陷。而且畫人物不論男女老少四季均穿一件單衣,並無渲染的衣紋與異色的表裡之分。類似這些就表現為紋飾上的時代特徵,往往為後世仿品所忽略。我們在鑒別真偽時如能加以注意,是很有益的。此外,在施用的彩色方面也可以找到一些時代上的區別。如成化彩繪中沒有黑彩,當時除用釉下鈷畫藍線外,還用紅,赭色描繪輪廓線。假如我們遇到一件釉上黑輪廓線的成化彩瓷器,就應該懷疑它是否真實可靠,因為黑輪廓線的應用最早不超過正德初期。粉彩不會早於康熙晚期,當然也很難令人相信施有粉彩的仿明瓷器不是贗品了。乾隆時期由於大量使用洋彩,並且吸取了西方紋飾圖案的裝飾方法,有些作品追求筆法線條精細與紋飾奇異,而使部分花樣失掉了固有的民族風格。這也反映出某種時代的特徵。在用文字作為瓷器裝飾的特點上,明、清兩代製品仍有所不同。明代瓷器多寫梵文、經語、百福、百壽字的;清代瓷器則多用大篇幅詩、詞、歌、賦等作裝飾文字,例如「赤壁賦」、「前後出師表」、「滕王閣敘」。此種只有文字而無圖畫的器皿歷朝很少仿製。了解這一點,在我們判斷時代和辨別真偽的具體工作中是很有參考價值的。在官窯和民窯瓷器之間,有所謂「官窯龍五爪,民窯龍三爪或四爪」的說法。一般來說,這也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判別真偽的線索,但不能把它看成是絕對的。民窯瓷器中也有五爪龍的紋飾,官窯瓷器同樣也有三爪、四爪龍的作品。如「宣德官窯青花海水龍紋天球瓶」就畫的是三瓜龍,「康熙官窯綠地素三彩雲龍紋文具盒」則是四爪龍的裝飾。官窯瓷器上的紋飾往往還與當時皇帝的愛好和意願分不開。如明嘉靖皇帝迷信道教,於是多喜用八卦、八仙、雲鶴一類的圖案作裝飾。清道光皇帝嗜愛鴿、犬、草蟲,故這一類畫面在該對期的瓷器中也出現較多。清代有賞賜瓷器之風,所賜群臣的瓷器,多以白地青花蓮為主要紋飾,青花表示為官以清,白為重,蓮是廉潔,海水是象徵四海昇平之意。其他如一桶(統)萬年、三羊(陽)開泰、四妃十六子、五倫論圖、六國封相、七珍、八寶、九連登、百福、百泰、紅幅(洪福)齊天等。總之,各個時代都有一些獨特的征狀,如能掌握這些規律,在決疑辨偽中就能起著重要的作用。特別要提出的是,下列時代特徵必須了如指掌:元代瓷器的變形荷花瓣和山石花朵不填滿色的畫法;永、宣瓷的牽牛花與海水江牙;正德瓷的迴文和行龍穿花;嘉、萬瓷的花卉捧字和道教書;康熙瓷的雙犄牡丹和月影梅花;雍正瓷的過枝花與皮球花;乾隆瓷的萬花堆和錦上添花等紋飾,這些都表示了突出的時代特徵。根據胎釉鑒別從胎釉方面看,由於時代和地區的不同,在胎釉成分和燒造方法上也或多或少有著比較明顯的差別,故在鑒別瓷器時應對此細致的觀察。觀察古瓷,要注意釉質的粗細、光澤的新舊以及氣泡的大小、疏密等幾方面的特徵。如舊瓷多有所謂「瑩光」或「酥光」的說法。這兩種與一般新瓷釉上出現的所謂「浮光」相反,而蘊含著一種如玉如脂的光澤,前者的光由內發,後者光由外鑠。這種深厚溫潤的釉光是由於年深日久而自然形成的。新瓷則多具有炯炯刺目的「火光」,也就是所謂的浮光。但有些仿品經過茶煮、漿沱、葯浸、土埋處理後,也可以消除此種「火光」。相反,一向被妥善保藏的舊瓷,也會不失其嶄新的釉光。如某些從未啟封而保存至今的康、雍、乾三朝瓷器,一旦開箱其光澤依然爛燦如新。所以只憑「失亮」一點就作為歷史年久的證據是不可靠的。在觀察釉質時對於釉層的厚薄程度及縮釉、淌流狀態也需要加以注意。如宋均窯瓷釉多有堆脂,定窯瓷釉多有淚痕,明、清脫胎瓷釉竟薄如卵幕或瑩似玉石,這些固然都是可貴的特徵。不過,後世仿品也能大體近似。所以我們還必須參照其它方面的特色,並注意器里和口邊、底足等處。如康熙郎窯紅釉有所謂「脫口垂足郎不流」的說法。這種瓷釉以深紅寶石釉為主,器物口邊的釉色較淺談,故稱為「脫口」,器底釉色濃艷,釉多厚聚,稱為「垂足」,釉雖垂流而不漫底,稱為「郎不流」。這種技術特徵正是郎窯紅最不易仿效之處。鑒別胎質主要是觀察底足。一般來說,元代瓷器底足多露胎而且胎質粗糙;明、清瓷器有款者底多掛釉,清朝中葉以後則露胎者漸少。但無論任何時代器皿,在圈足的邊緣或口邊露胎之處,大都可以看出火化的特徵。如元代瓷胎多粗澀而泛火石紅色,明、清瓷器則比較潔白細膩,很少含有雜質,看不見火石紅色。這主要是原料本身質量改變的結果,以及製作方法和火候的不同所造成。從而也自然形成了早晚,真偽之間的一條分水嶺。總之,辨別胎釉既要用眼來辨其色澤、厚薄、片紋、氣泡,也要用手摩以別粗細,用指扣敲以察音響。必須耳、目,手三者並用。一般來說,從胎質、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窯口。例如,距今4000年前的商周時代的青釉瓷器,又稱原始青瓷,是青瓷的低級階段,其胎為灰白色和灰褐色,胎質堅硬,瓷化程度較高;其釉色青,釉層較薄,厚薄不均。這是因為當時採用瀝釉方法進行施釉的緣故。五代時的釉色為天青色。據傳說,五代後周柴世宗指雨過天晴的天空,對向他請示御用瓷釉色的官員說:「雨過天青雲破處,這般顏色作將來。」所以,五代的瓷釉便被欽定為天青色。這種釉釉色瑩潤,施釉較薄,青中閃著淡淡的藍色。宋代龍泉窯的梅子青釉。這是宋代龍泉的最佳色,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與高級翡翠媲美。釉層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開紋片,質瑩如玉,其色近似梅樹中生長著的「梅子」。明代永樂、宣德、清代康熙的江西瓷器的胎釉各具特色。永樂時期白釉最負盛名,釉質肥厚,潤如堆脂,純白似玉,釉面光凈晶瑩;胎色純白,胎質細膩,並且有厚薄不均現象。如在強光下透視可以看到胎釉呈一種粉紅、肉紅或蝦紅色的傾向。這一特徵,是其它瓷器中所沒有的。明代宣德年間,與明永樂年間時間雖近,但瓷胎釉色卻迥然不同。同一器皿,永樂胎厚,宣德胎薄。宣德時大件琢器底部多無釉,露胎處常有紅色點,俗稱「火石紅斑」,還有鐵銹斑點。清康熙、雍正時的仿宣德瓷器則無此特徵。清代康熙時瓷器的胎釉,胎色細白,胎質純凈,細膩堅硬,與各朝代的同一器皿相比,它的胎體最重。此外,這一時期的同一件器,往往施兩種白釉,器內、口緣、器外底施粉白釉,其釉較稀薄,往往見有小縮釉現象;底部還現有坯胎中旋紋痕跡。器身施亮青釉,其釉瑩潤光亮,胎釉結合極堅密。一件器皿施兩種釉,是清代康熙年間生產的瓷器的最大特點。掌握好各朝陶瓷瓷胎、色釉的主要特點,是我們鑒別古陶瓷的年代和窯口的可靠的依據。

Ⅵ 我有個康熙年間的錢幣怎麼判斷真假

康熙年間,全國設有24個鑄錢局,不同鑄錢局鑄行的錢幣各不相同,將這24種錢幣集齊即一套,從這24種錢幣正面文字看,沒有多大區別,皆為康熙通寶,其背文卻各不相同,除戶部寶泉局和寶源局為滿文外,其它22種錢幣均為滿漢兩文各有一字,其左為滿文,右為漢文,這22個漢字代表22個鑄錢局,若細分版別,還有一種康熙「羅漢錢」。
康熙通寶為康熙年間鑄,背記局,分背「滿文」和「滿漢文」二種,滿文錢仿順治四式。背寶泉、寶源二局,滿漢文錢仿順治五式,穿左為滿文「寶」,穿右為漢文記局名。
「同福臨東江,宣原蘇薊昌,南河寧廣浙,台桂陝雲漳」。大直徑的背大字廣,南,背東字且面文雙點通者亦少見。記地支錢更罕。</ol>

Ⅶ 如何辨別康熙通寶的真假

康熙通寶是在康熙執政時鑄造的方孔錢幣,有人統計過數量不下百億,可見康熙通寶錢還是很多的。

康熙通寶有小平及當十大錢。錢文真書體,直讀。除寶源、寶泉二局以滿文紀局外,各省均以滿漢字紀局名,穿左鑄滿文,穿右鑄漢文。

各省鑄錢均為小平。折十大錢為寶源局所鑄,面文離郭隔輪,背滿文寶源列穿左右。幣材多呈青白色,即用銅錫合金,通稱大白錢;也有紅銅及黃銅的省局鑄錢。

康熙錢的背文除工部、戶部所設的寶泉、寶源兩局所鑄均為滿文外,其它外地各錢局鼓鑄的通寶錢,其背文左為滿文紀地,右為相應的漢字紀地。

後人為收藏和研究方便,將滿漢文紀地的局名編在一起,形成了一首押韻、順口的康熙錢「背文詩」。

康熙通寶尤其是早期錢幣,因為製作精良,形制較大而深受人們喜歡。這其中大樣錢因為存世量少而備受歡迎,如果是福局或者其他一些寓意好的錢局鑄造的大樣則會更貴。

是大樣也要選擇一些品相好的康熙通寶,只有這樣有較好的收藏價值。

(7)康熙真假鑒別方法擴展閱讀:

康熙通寶按照背面文字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仿"順治四式"的滿文錢,錢背滿文"寶泉"、"寶源"左讀,是戶、工兩部所造;另外一類是仿"順治五式"滿漢文錢。

康熙通寶有小平及當十大錢。錢文真書體直讀。除寶源、寶泉二局以滿文紀局外,各省均以滿漢字紀局名,穿左鑄滿文,穿右鑄漢文。各省鑄錢均為小平,折十大錢為寶源局所鑄,面文離郭隔輪,背滿文寶源列穿左右。幣材多呈青白色,即用銅錫合金,通稱大白錢;也有紅銅及黃銅的省局鑄錢。

Ⅷ 康熙背台怎麼看真假

康熙通寶為康熙年間鑄,背記局,分背「滿文」和「滿漢文」二種,滿文錢仿順治四式。背寶泉、寶源二局,滿漢文錢仿順治五式,穿左為滿文「寶」,穿右為漢文記局名。「同福臨東江,宣原蘇薊昌,南河寧廣浙,台桂陝雲漳」。大直徑的背大字廣,南,背東字且面文雙點通者亦少見。記地支錢更罕。

康熙通寶共有24種版式,分別是24個鑄錢局鑄造的。從正面文字看,並沒有多大區別,皆為楷書康熙通寶。可背文卻各不相同,除戶部寶泉局和寶源局為滿文外,其它22種錢幣均為滿漢兩種文字並存,左邊是滿文,右邊是漢文,這22個滿漢對照的字代表22個鑄錢局。局名收集齊全俗稱「詩文幣」。它們是:同福寧東江,宣原蘇薊昌,南河臨廣浙,台桂陝雲漳。此外還有「鞏」(甘肅鞏昌局)、「西」(山西省局)局,

Ⅸ 康熙重寶 當千 怎樣辨別真假

康熙當千重寶肯定是假的。清代重寶,元寶等大錢始於咸豐朝。而且重寶是當幾十的,元寶是當幾百,最高當千。所以康熙朝不可能鑄造當千大錢。另外根據清代幣制,當千隻能是元寶,不可能是重寶

(9)康熙真假鑒別方法擴展閱讀:



1、康熙通寶為清代錢幣,鑄於清聖祖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康熙通寶錢徑2.5-2.8厘米,重3.8-5.5克,面文「康熙通寶」以真書直讀。


2、康熙通寶按照背面文字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仿"順治四式"的滿文錢,錢背滿文"寶泉"、"寶源"左讀,是戶、工兩部所造;另外一類是仿"順治五式"滿漢文錢。


3、康熙通寶有小平及當十大錢。錢文真書體直讀。除寶源、寶泉二局以滿文紀局外,各省均以滿漢字紀局名,穿左鑄滿文,穿右鑄漢文。

閱讀全文

與康熙真假鑒別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武漢戀愛挽回方法操作步驟 瀏覽:430
戒掉手機的四個方法 瀏覽:574
快速有效治療尖銳濕方法 瀏覽:225
最簡單的方法畫hellokitty 瀏覽:843
反滲透膜解決方法 瀏覽:485
扯麵的正確方法和技巧 瀏覽:494
文彥博樹洞取球方法好在哪裡 瀏覽:853
四川泡洋姜的正確泡水方法 瀏覽:497
黑檀手串的鑒別方法圖解 瀏覽:817
延遲滿足實驗研究方法 瀏覽:159
種植業污染解決方法 瀏覽:894
論文的研究方法有那些 瀏覽:124
孩子學習方法不對該如何 瀏覽:838
艾萊依真假鑒別方法 瀏覽:799
在家怎麼製作果凍方法 瀏覽:50
關於氮和硫的化學計算方法 瀏覽:627
手環核酸檢測方法 瀏覽:417
高層窗戶封閉的安裝方法 瀏覽:127
嫩肉粉煮牛肉的食用方法 瀏覽:124
關羽上王訓練方法 瀏覽: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