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估算的方法有哪些
1、四捨五入
四捨五入里的四舍是:1、2、3、4,五入是:5、6、7、8、9。
採用四捨五入,能使被保留部分的與實際值差值不超過最後一位數量級的二分之一:假如0~9等概率出現的話,對大量的被保留數據,這種保留法的誤差總和是最小的。因此,四捨五入是一種精確度的計數保留法。
2、進一法
進一法是去掉多餘部分的數字後,在保留部分的最後一個數字上加1後得到的近似值。
例如:每條麻袋能裝糧食75公斤,現在有1380公斤糧食,需要麻袋多少條?用1380除以75,商為18,余數為4,只用18條麻袋不可能裝完,因此必須採用進一法,用19條麻袋才能裝完。
3、去尾法
去尾法是把捨去的部分去掉後,所保留的數不變。如,把π=3.14159……用去尾法截取到千分位時的值為3.141。
例如:每件兒童衣服要用布1.2米,現有布17.6米,可以做這樣的衣服多少件?用17.6除以1.2,商為14,余數為0.66。剩下的布只能做0.66件,不夠做成一件衣服的,只能採用去尾法,可以做成這樣的衣服14件。
(1)估算機的檢查方法和技巧擴展閱讀
四捨五入法與其他方法本質相同。但特殊之處在於,採用四捨五入,能使被保留部分的與實際值差值不超過最後一位數量級的二分之一:假如0~9等概率出現的話,對大量的被保留數據,這種保留法的誤差總和是最小的。這也是我們使用這種方法為基本保留法的原因。
教師要重視估算,並把估算意識的培養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為了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作為教師的我們首先要重視估算教學,將估算意識的培養作為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
在教學設計時,首先要考慮教學目標,如果把目標定位在做一些機械的訓練,可能就會給學生形成一種錯誤的定勢。我們要把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近似意識,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來實施。
數學雖然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小學生每天會接觸到數學,但由於受以往數學精確性、嚴謹性的影響,教師一直很重視學生筆算的正確率和熟練度,學生主動估算的意識極為薄弱。新課程根據這一現狀,在各個學段增設了不同層次的估算內容。
B. 小學數學估算習題精選及答案(估算方法及技巧)
題目A: 收集礦泉水情況
第一周:180個 第二周:340個 第三周:192個 第四周:219個
問:第三四周大約一共收集了多少個?
下面有兩個推理答案及過程,請幫我判斷一下哪個是對的,或者是兩個都對嗎?並說明詳細原因和解答過程及思路。十分感謝!好的話加分哦!
推理1:192接近200,219接近200,第三四周大約收集了400個。
大約再收集100個,又可以送一次。
推理2:192接近190,219接近220,190+220=410。大約收集了410個。
500-410=90,再有90個,又可以再送一次。
題目B: 估算並說明其規律 。
583+419 718+179 631-409 529-247
C. 估算的技巧
就湊成更整數來估算了,只能選A了哦,3.5*80不說就小
D. 如何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和估算能力
一、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估算的優越性。
小學生每天都接觸到數學,但由於受以往數學精確性、嚴謹性的影響,學生主動估算的意識極為薄弱。要想加強學生的估算意識,培養學生估算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創設現實、有趣、富有挑戰性的情景,讓學生正確認識並體驗估算的實用價值。例如:媽媽帶了100元錢去商店購買生活用品,熱水瓶28元,燒水壺43元,水杯24元,媽媽帶的錢夠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估算:先把28、、43、24分別看成與其接近的整十數,列式方法:30+40+20=90(元),所以媽媽帶的錢夠。再例如:學校組織987名學生去公園遊玩,如果公園的門票每張8元,帶8000元錢夠不夠?在此例中適當的方法是把987人看成1000人,8×1000=8000(元)所以帶的錢夠。在具體問題情境中,讓學生感受到,現實生活中的數學用估算方法去解決比精算更方便快捷。
二、開展游戲,激發學生估算興趣。
估算意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養成的,要讓估算意識真正深入到學生的頭腦中,教師可以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除了創設情景,還可以開展一些數學游戲。例如:在二年級教材中,學生認識了千克和克之後,我組織學生開展一次估重比賽。我挑選了一些物品,水果、雞蛋、魚等等。讓學生依次掂量這些物品,寫下這些物品的重量,最後我和學生一起稱出這些物品的重量,看誰估計的重量最接近實際重量,誰就被評為「估重小能手」。經過這次活動,讓學生在「看得見、摸得著」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樹立學好估算的信心。激發學生對估算的興趣,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
三、結合教學,滲透估算方法。
估算不是猜測,而是一種有根據的判斷。因此,在教學中將一些估算的方法直接或間接地滲透給學生,使學生理解並掌握這些方法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1、近似估演算法。可以把兩個數估成整十、整百數或幾百幾十數,這樣能方便估算出一個大致的得數或范圍。如227+382=?的計算教學時,我要求學生在計算前先估算,得出兩種估算結果:一種是200+400=600;一種是230+380=610,由此初步確定和在600-610之間,當學生精算後與估算結果對比,從而判斷結果是否正確,提高了正確率。
2、聯系實際估演算法。讓學生記住人數,動物的只數、數的棵樹、乘車的數量一定是整數,汽車行駛的速度比人行走要快的多。發芽率、出勤率不可能超過100%。
例如:有菜籽300千克,出油率是15%,這些菜籽能榨出多少千克的油?有的學生用了錯誤的方法:300÷15%=2000千克,引導學生猜想300千克的菜籽能榨出2000千克的油嗎?菜油會比菜籽更多嗎?很快學生就知道是錯誤的。
3、以小估大法或者以大估小法。在估算時,如果遇到數過大或過小,難以估算,就先估計單位數,再根據單位數量估算過大或過小的數。例如:教學「千米的認識」時,為幫助學生建立1千米的概念,我先帶領學生到學校操場上,讓學生測量出100米的實際長度,並走一走,走100米需要200步,用同樣的步伐走2000步就是1千米。再例如,估計一顆花生的重量,我們可以先估計100顆花生的重量,再除以100,就能估算出一顆花生的重量了。
4、循規估演算法。根據教學中的有關規律進行估算,如計算小數乘、除法時,可根據一個因數(0除外)小於1,積小於另一個因數,一個因數大於1,積大於另一個因數。除數大於1,商小於被除數,除數小於1,商大於被除數的規律進行估算。
四、聯系實際,讓學生體驗估算的合理應用。
估算的結果是不唯一的、開放的。在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時,用估算的方法取得的結果,有時就和實際情況不符。因此應根據要解決的具體問題選擇適當的估算方法,什麼時候應估大些,什麼時候應估小些,視情況而定,不能機械地採用「四捨五入」法來取近似數。
例如:六年級學生去秋遊,師生共39人,車票和門票每人104元,應該准備多少錢?教學時我首先結合問題情境,引導學生討論並達成共識,應該准備多少錢?不需精算,估算即可。然後讓學生獨立估算「39×104≈」,並交流不同的估算策略。在將39估成40,沒有異議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討論將104估成100還是110更符合實際呢?這需要結合具體的情境進行推敲。顯然,因為估少了錢不夠,使多數學生再次達成共識,並確定把104估成110符合問題實際,接近准確值,又好算。
再例如:李阿姨去商店購物,帶了100元,她買了兩袋面,每袋30.4元,又買了一塊牛肉,用了19.4元,她還想買一條魚,大一些的每條25.2元,小一些的每條15.8元。李阿姨帶的錢夠不夠買小魚?能不能買大魚?本題有兩問。第一問:「夠不夠買小魚」可以這樣估算,買一袋面不超過31元,兩袋面不超過62元;買牛肉不超過20元;買小魚不超過16元;總共不超過62+20+16=98(元),李阿姨的錢是夠用的。第二問「能不能買大魚」可以這樣估算;買一袋面至少要30元,兩袋面至少要60元;買牛肉至少要19元;買大魚至少要25元;總共至少要60+19+25=104(元),已經超過了100元了,李阿姨不能再買大魚了。這類問題在生活中很常見,從數學上看,第一問要判斷100元是否超過三種物品的價格總和,適當放大;第二問要判斷三種物品的價格總和是否超過100,適當縮小。
學生估算意識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長期的潛移默化地滲透,需要教師每堂課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的努力。經常給學生提供估算的機會和創設估算情境,會開發出他們無限的創意和智慧,從而將估算內化為一種自覺意識,才會迸發出許多有價值的、創造性的估算方法,學生的估算能力才能真正的提高。
E. 小學三年級的估算技巧有哪些
1、四捨五入:0,1,2,3,4,均不進位,5,6,7,8,9,進位。
2、進一法:進一法是去掉多餘部分的數字後,在保留部分的最後一個數字上加1。這樣得到的近似值為過剩近似值(即比准確值大)。
例如,一條麻袋能裝小麥200斤,現有880斤小麥,需要幾條麻袋才能裝完?用880除以200,商為4,余數為80,即使用4條麻袋不可能裝完,因此必須採用進一法用5條麻袋才能裝完。
3、去尾法:去尾法是去掉數字的小數部分,取其整數部分的常用的數學取值方法,其取的值為近似值(即比准確值小),這種方法常常被用在生活之中。
4、數量單位估計法:用實際生活中的物體去感知數量單位,實際體驗數據的大小多少。
(5)估算機的檢查方法和技巧擴展閱讀:
相關例題:
一套車票和門票 49 元,四年級一共需要 104 套票,需要准備多少錢呢?
方法一:49×104≈5000(元) 50*100
方法二:49×104≈5500(元) 50 *110
方法三:49×104≈5250(元) 50 *105
第一種估算方法,因為把 49 看成是 50,把 104 看成 100,50×100 等於5000,計算很方便。
第二種估算方法,因為把 49 看成是 50,把 104 看成 110兩個數都看大了,這樣估算出來的結果 50×110 等於 5500,肯定大於 49×104 的結果,還有多餘的一點錢,可以防止有什麼意外發生。
第三種估算方法,因為把 49 看成是 50,把 104 看成 105,兩個數都看大了一點點,這樣估算出來的結果 50×105 等於 5250,與准確值很接近。
F. 估算的方法與技巧
第一題沒什麼技巧,一想就知道了 30*30=900 31*31=961 32*32=1024 當然是32了
第二題 A=1/1+1/2+...+1/16
有個公式A=1/1+1/2+...+1/n=.1+1-(n-1)i/ni求導就可以了.結果為2.但你要的結果是1 因為是整數部分.它是個極限公式.
第三題 如果都是整數分.則可以是90+89+88+87=354 404-354=50
如果可以有小數分.則每個都趨向於90.但各不相同,404-4*90=44
G. 小學三年級估算應該怎樣教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增強學生的估算意識,讓小學生掌握一些簡單的估算方法,對幫助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從而培養他們的數感及數學應用意識都有積極的意義。
估算方法:
1、四捨五入:0,1,2,3,4,均不進位,5,6,7,8,9,進位。
2、進一法:進一法是去掉多餘部分的數字後,在保留部分的最後一個數字上加1。這樣得到的近似值為過剩近似值(即比准確值大)。
例如,一條麻袋能裝小麥200斤,現有880斤小麥,需要幾條麻袋才能裝完?用880除以200,商為4,余數為80,即使用4條麻袋不可能裝完,因此必須採用進一法用5條麻袋才能裝完。
3、去尾法:去尾法是去掉數字的小數部分,取其整數部分的常用的數學取值方法,其取的值為近似值(即比准確值小),這種方法常常被用在生活之中。
4、數量單位估計法:用實際生活中的物體去感知數量單位,實際體驗數據的大小多少。
(7)估算機的檢查方法和技巧擴展閱讀:
相關例題:
一套車票和門票 49 元,四年級一共需要 104 套票,需要准備多少錢呢?
方法一:49×104≈5000(元) 50*100
方法二:49×104≈5500(元) 50 *110
方法三:49×104≈5250(元) 50 *105
第一種估算方法,因為把 49 看成是 50,把 104 看成 100,50×100 等於5000,計算很方便。
第二種估算方法,因為把 49 看成是 50,把 104 看成 110兩個數都看大了,這樣估算出來的結果 50×110 等於 5500,肯定大於 49×104 的結果,還有多餘的一點錢,可以防止有什麼意外發生。
第三種估算方法,因為把 49 看成是 50,把 104 看成 105,兩個數都看大了一點點,這樣估算出來的結果 50×105 等於 5250,與准確值很接近。
H. 如何理解估算的意義,如何在教學中落實
教學中的估算主要指根據具體條件及有關知識對事物的數量或算式的結果作出的大概推斷或估計。估算是計算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提出要「加強口算、重視估算」,並且對估算的要求提出了明確的落實點,僅在第一、二學段中,有關估算的目標就有6條。估算的重要地位從教材的編寫中可見一斑,以往數學教材中估算內容少、散,而且是選學內容,在新教材中卻作為一個重要內容進行編排。估算教學縱向貫穿於各個年級,橫向蘊含於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等內容的具體教學中。
一、轉變估算行為,增強估算意識
1、尋找生活實例,體驗估算的實用價值。教師要善於尋找日常生活中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方面的題材,教學時,結合實際創設情景,使學生逐步體驗估算的樂趣,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感受估算的地位和作用,從而增強估算意識。低年級開始就不失時機地尋找一些有關估算的題材,學生自然而然會領悟到估算在生活中隨處都有,隨時要用;
2、挖掘教材資源,體驗估算的重要地位。翻開新教材,我們不難發現,估算已在數學教材的許多領域留下深深的足跡,只要我們創造性地處理教材,估算無處不在。在空間與圖形領域,《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能估算一些物體的長度,估算出給定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估算出給定的立體圖形的表面積和體積等等。在統計與概率領域,結合數據的收集與整理,認識統計圖表、估算可能性的大小等等。
3、培養數學思維,體驗估算的數學價值。估算教學還可以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使學生的思路更加靈活,對問題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能將思路轉移到別人不容易想到、比較隱蔽的方向上去。教學時結合估算,不僅可以訓練學生周密、細致的思維,對問題正確地作出判斷,而且還可以訓練學生思維的獨創性,使學生不依常規,不受傳統知識束縛,結合估算發現一些獨特的解題思路,尋找一些新穎的解題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學生的智力,通過這種合情合理的估算,促進學生求異思維的快速發展,實現優化解題。
二、掌握估算方法,培養估算能力
1、挖掘教材,掌握估算的一般策略。雖然估算的方法靈活多樣,答案也並非唯一,但估算並非是無章可循,我們可以總結出估算的一般策略:第一,數據的簡化,簡化的目的是使計算變得較為容易。如估算99+203,簡化為100+200;又如把71×19簡化為70×20。第二,對所得的結果進行調整,由於前面實行了「簡化」,結果可能會變大或變小,因此要作出調整,使計算結果比較准確、合理。具體的估算過程中,又有以下幾種估算方法:
●湊整估算。
●根據口訣估算。
●根據位數估算。
●根據尾數估算。
●根據經驗估算。
●根據規律估算。
2、重視交流,鼓勵估算方法的多樣。交流,便於學生相互補充,相互吸收。學生在交流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方法,這樣不僅可以幫助教師了解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而且有助於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3、關注結果,採取合理的評價策略。學生估算之後,教師要對學生的估算給予評價。教師的評價不僅可以使學生重視估算,而且有利於學生估算技能的不斷提高。
三、強化估算訓練,養成估算習慣
1、培養興趣願意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運用估算。這樣不但使學生體會到估算的重要價值,還會感受到估算是活生生的,就在自己的身邊。
2、結合計算經常用。運用估算去檢驗解決問題是否合理、計算是否正確是經常要採用的方法。
四、試圖突破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如上街購物、外出旅遊等都要用到估算。在數學學習中,可以利用估算進行試商,對計算結果進行檢驗,提高精算的正確率。估算作為生活中的一項必備技能和數學學習的一項必要技巧,有其獨特的價值。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成為教學上的一大重要任務。但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的學生面對估算卻感到茫然、無所適從,感受不到它的魅力,體會不到它的價值。覺得估算太累,太遙遠,太牽強,對估算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在當前的課堂中,學生的估算主要存在以下幾種不良現象:
現象一:「算著估」。
現象二:「胡亂估」
現象三:「懶得估」。「
I. 小學數學估算方法及技巧是什麼
對於那些成績較差的小學生來說,學習小學數學都有很大的難度,其實小學數學屬於基礎類的知識比較多,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還是比較容易掌握的.在小學,是一個需要養成良好習慣的時期,注重培養孩子的習慣和學習能力是重要的一方面,那小學數學有哪些技巧?
由此可見小學數學的技巧就是多做練習題,掌握基本知識.另外就是心態,不能見考試就膽怯,調整心態很重要.所以大家可以遵循這些技巧,來提高自己的能力,使自己進入到數學的海洋中去.
J. 三年級數學估算的技巧
估算的方法就是大約多少 例如:5.1+9.3約等於多少?(估算)14.4,可以約等於14201+302約等於多少?503約等於500 填答案之接寫就行了,例如上面約等於500,直接.
1、去尾法 即把每個數的尾數去掉,取整十或整百數進行計算。例如:東方旅行社「. 採用估算則為42*1,8≈4*2=8(元)4、湊十法 平把相關的教湊起接近10的先相加。例.
先算出總人書,再用總人數除以3,最後用得出來的數和1比較
估算的方法求835一230≈600.計算方法:835可以近似看做830,因為是估算,近似方法要為了計算簡便而來。830-230=600.所以答案是600.
分兩個方面。第一,單純從估算本身來說,四舍時是估小,五入時是估大;第二,從實際應用解決問題來說,遇到只能小不能大的情形,就估小。比如說,用布料加工衣服.
估算的方法小學三年級490乘以4約等於(2000)490可以看做(500)。490*4≈500÷4=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