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求修道的方法和技巧

求修道的方法和技巧

發布時間:2022-03-03 02:07:01

如何是修行安徽九華山

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安徽九華山 地藏菩薩之道場 如何是修行?其實不是今天才有的問題,以前人的問法是什麼是道?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道,所以是千差萬別。修道的結果也很明了:修善升上三道,修惡入下三道,修無為升四聖道。可是我們大多數時間修的是惡道,今天反省過來了,開始學佛修善,更有甚者開始修無為道。所以大家放棄過年的享受跑到寺院來修行,充分證明了我們向善棄惡的迫切。昨天晚上這個話提我們在普茶的時候又被人提出來談了一陣,而且成為一個重點話題。很多人也都發表自己的見解,大家感覺都有所收獲,我想整理出來讓更多的大家分享。什麼是道?如何修道?祖師們的話不敢說,比如平常心是道,吃飯睡覺就是修道等等那是祖師們的境界,我們現在沒有那個功夫在就不敢隨便說,我們只能把自己的觀點提出來。在會中有人說念佛就是修道,而且把念佛的技巧和情況講得很細致。我認為非常的貼切,我們在初步修行的時候念佛就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大勢至菩薩的念佛圓通章就是這么說的,都攝六根、一心念佛這一方法就是他成就的方法。有人說拜佛是修行,在拜佛的時候就象和佛祖對話一樣能夠通心,達到拜佛三昧。我想也是非常的貼切,堅持下去會有成就。有人說參加各種的集體共修是修道,而且效果很好,能夠落實到生活中,減少很多的煩惱,時時刻刻保持清醒的頭腦,消除很多的我見,處理起生活中的矛盾的時候得心應手。這應該是很厲害了,不要等將來成就,現在就受用無窮。有人說時時刻刻保持覺照,不管是做什麼事情覺照不斷。我想他的功夫一定很深,因為一時保持覺照容易,時時刻刻保持那就太難太難了,毛澤東有句話叫: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輩子做好事那就難了。還有人說按照師父說的有信仰,信因果,有良心和道德是修道。這個太對了,有了信仰就有了堅定的目標,就不會東奔西突了;信因果,了解因果的發展規律就會有智慧;因為一切的科學,哲學等等學說無非是在了解因果規律,給我們增加認識,經過消化吸收就成為我們的智慧了。有良心和道德就給我們創造了一條寬廣、沒有障礙的大道路,讓我們順順利利地到達我們的目標。 最後大家一至認為管理自己的心就是修行,如何管理?佛陀根據我們的八萬四千種心,提出了八萬四千種法門。我們有貢高我曼等心,佛陀就教我們修謙恭卑下心,讓我們拜佛,拜懺悔,使我們譏毀贊譽無憂無喜。我們有嗔恨等心,佛陀就教我們修慈悲平等心,讓我們愛見都忘,慈悲普救。我們有貪欲等心,佛陀就教我們修布施,使我們在施與奪面前無得無失。我們有痴狂等心,佛陀就教我們修忍辱,使我們在刀割與塗香面前無苦無樂。如此等等八萬四千法門對治我們這顆剛強不化的凡心。 我個人的經驗是在自己的心很粗的時候,就用拜佛和拜懺悔的方法來收攝自己的心,因為不用強烈的動作就很難收攝住自己紛亂復雜的粗心;在心比較平靜細致的時候就用誦經念佛的方法來收攝這顆表面上看來風平浪靜的心,使心進一步的平靜下來。在心很平靜的時候就用打坐的方法來收攝自己這個微細的心,慢慢去把自己的心柔軟、化開。真正去實現祖師告訴我們的境界:心與空相應,則譏毀贊譽,何憂何喜?身與空相應,則刀割香塗,何苦何樂?依報與空相應,則施與劫奪,何得何失?心與空不空相應,則愛見都忘,慈悲普救。身與空不空相應,則內同枯木,外現威儀。依報與空不空相應,則永絕貪求,資財給濟。心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實相初明,開佛知見。身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則一塵入正受,諸塵三昧起。歡迎瀏覽我的其他博文:

⑵ 輕功修煉秘法怎麼

《輕功修煉秘法》一書的「輕功概述」,基本是根據近代、當代的武術氣功書籍中的內容,摘抄出輕功的原理、條件、設施等。
《輕功修煉秘法》「基礎功」,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是傳統的靜坐氣功,簡要概述練習方法和注意事項等;
第二部分是丹田貫氣法和按摩洗髓法,丹田貫氣法就是動作和意念配合活動、按摩腰腹,按摩洗髓法是按摩頭面和腰腹部的保健操。這本書里也就只有這部分是最有養生保健價值的一點東西,可惜內容太少,論述也不詳細。大概作者看重的是脫離地球引力,故爾對這些實用保健方法並不在意。
《輕功修煉秘法》目錄:
第一章 飛檐走壁簡介
第二章 練功者的心理素質
第三章 輕功三要素
第四章 剛柔並進
第五章 獨木行
第六章 跳縱
第七章 踩縱
第八章 飛撲
第九章 飛檐之技
第十章 圍牆的快速過越
關於秘籍《輕功修煉秘法》的修煉方法出自 秘籍網 且有全冊的輕功修煉方法秘籍電子版,各位可參考

《輕功修煉秘法》中「輕功初級功」,包括跑步、跑樁、跑弓、跑磚、頂功和一點點注意事項。跑步、跑樁、跑磚還算比較實際,鍛煉體力和技巧;跑弓這個技巧就有些厲害了,豎起來一排弓在上跑過,向上跳時膝蓋不許彎曲,如果這樣能跳一尺高,那麼向上跳時膝蓋可以彎曲,就能跳一丈高,
丹田運氣輕身法,此法實際就是個小雜燴。開始的「丹田運氣周轉法」和「外氣引入丹田法」,對於相信氣功的人來說,算是個不錯的小功法,可以練練。
其中《輕功修煉秘法》飛檐走壁」包括跳坑、跳台、點豆、跳沙、鐵錫碑、跑牆、游牆、拈功等,這些基本都是傳統武術資料里輕功的練習法,鍛煉人的奔跑速度、跳躍高度、平衡度、臂力、指力等等。此中最特殊的是「游牆」,此功要先在地面上練,即仰卧於地面上,以兩肘和兩踵撐起身體,再前後左右移動,刻苦練習一年後,再背牆而立,仍以兩肘和兩踵撐在牆上,再使身體上下左右移動,久久純熟之後,就是傳說中的「壁虎游牆功」。
而《輕功修煉秘法》中的「踏雪無痕」包括跑山、跑缸、走箕、跑沙、走橋、走繩、穿簾、懸繩等內容,主要是練習奔跑速度、平衡度、向前撲穿的技巧、攀援技巧等等。跑橋實際上是把一大塊布的四角固定在四根木樁上,底下懸空,人在上面跑,最後要練到在很薄的布上跑過時,布面不能有凹陷。走繩要求最終能在兩頭固定中間懸空的很細的絨繩上跑過,懸繩是要求最終能攀住懸掛著的很細的絨繩,上下左右移動身體。
《輕功修煉秘法》中玄素練氣輕身功,這個功法是中國道家的「服氣法」之一,屬於養生保健的方法,因古書里說「九年功成,履空如履實,履水如履地」,本書編者就真把它當輕功羅列出來了。六是少林伽藍護法門上乘輕功,此法的內容與第四章的內容差不多,因此本書編者也是簡要地抄錄了一下,當然,功成後也是可以「踏雪無痕」的,

⑶ 求一份完整的馬步修煉法還有一些注意事項,謝啦

馬步的真正站法
全身工夫就在馬步上出
馬步是中國武術中最要緊的東西。這個無論在那一家武術中,都是最重要的。馬步並不是僅僅常見的四平馬一種形式。馬步以前叫地盆勢。是練習武術的最重要入門工夫。
馬步的練法:
第一步:雙腳外開15度,與肩膀寬度相同,然後微微蹲下。為什麼要外開?因為人的股骨是外旋15度的。這種位置,是最不違背人體生理的動作。眼前看,脖子貼衣服領子(頂頭懸),穿一件上衣,做到衣服輕輕貼後背(身體中正),肩胛骨的肌肉向四面微微拉開(拔背),這樣胸廓自然既開展又形成一個很小的內弧(含胸),意想腋下夾個熱饅頭,肘部吊一個10克的天平砝碼或者一個空墨水瓶(墜肘),不許聳肩(沉肩)。這樣站好,用鼻子慢慢呼吸(文火。有位兄弟注意:你問過文火。文火用在這里而不在套路里,套路里講的是提托聚沉四法)。這樣就覺得兩肋和腹部都有充實感覺(氣沉丹田,這是自然做到的,不要管氣)。雙手環抱胸前,手心向內,掌指相對。
這樣練習一段時間。這是訓練身體各部在武術中應該保證的位置。
第二步:雙腳尖開始轉向前。這樣是為獲得一個扭動的勁力。但是腳尖雖向前,膝蓋仍需要對前,這樣形成一個微微的扭轉,從而獲得一個力。這是首先在這個基礎上加上一點用力。這個力是腿上的力,體會到這個力,步法、轉身就都有了。——這是什麼?內家拳的渾元樁!
第三步:重心下移,逐漸蹲深。這是為獲得向下的力。這時,腿上除有腳尖和膝蓋的一對力外,又出現了向下的力,這是身體的重力。為克服這個重力,重心放在湧泉,並在身體正中(這兩句不知說明白沒有?不好懂),這樣膝蓋和腳腕獲得一個向上的力來保持自己不坐到地上。這是第二個力。體會到這個力,彈腿、跳躍和千斤墜就都有了。
第四步,雙腳開大,達到自己兩腳直到三腳寬。這樣又獲得一個力,是外展的力。為克服這種力,小腿大腿肌肉開始工作,產生一個反力獲得身體的平衡。體會到這對力,橫踹、分踢、勾踢就都有了。
第五步,雙手由環抱變成平擺,手心向下。——這是什麼?外家拳的四平馬!已經擺好。手上經過環抱,已經練出了綳勁。這個綳勁是手向內抱,腋向外頂的力,從第二步就可以練了。體會了這個力,直拳、翻拳、擺拳、勾拳就不費勁了。當手變成平擺後,出現了肩要把肘送出去,可肘還要墜下來保證手臂水平的一對力,這個力是練肘上力的,體會到這個力,擺肘、頂肘就不費勁了。
練習馬步,不需要時間多長,而是需要體會力。
四平馬,是馬步的最高階段,全身出現了四對主要的力。練到這一步,你就獲得了幾乎所有武術動作的發力能力,所以說,馬步(地盆)是拳術之祖。渾元樁,是馬步的基礎階段,全身只有上下兩對力,但是這是基礎的基礎。
從這里看出,內家和外家其實是一回事。我練少林和太極。我練少林時,就是這個順序,而我練太極時,仍是這個順序。現今外傳的往往上來就是——少林派直接蹲馬,這樣太難;太極派到渾元樁後不向下練了,這樣練了一半。
上面的馬步練法算是壓箱底的好東西,很多老師寧願挨罵,是不教的。我想:這只是武術的基礎,並不是打壞人的技巧。既然有人愛武術,那就讓人家學個全的。所以我一直是對外教的。希望大家千萬不要忽視。馬步,不是時間長就可以,而是必須體會出力來。馬步,不僅可以練出千斤墜,還可以練出輕功。我上面的東西其實也未必寫全,但是基礎都在這里了。這個東西比我的那個資料更重要,因此我索性公開在這里。千萬注意!!!可以說,即使不練別的東西,只要馬步練好,就算有了開花炮彈,架起炮就能打。否則,光有炮,沒有開花彈,光打些鐵彈丸,沒有大用。
其實,練力的方法很多,但是馬步最全。也最容易出全身功夫

⑷ 誰能告訴我點具體的內功修煉方法。

入門功法
一、姿勢
(1)盤腿坐式:分雙盤、單盤、自由盤。雙盤為左腳放在右大腿上,右腳放在左大腿上,雙手相合置於小腹前。這個坐法只是為了穩固不搖動,沒有相當功夫不易做到。單盤為左腿在上右腿在下,手勢如前。自由盤如圖,是一般人習慣坐法。
(2)垂腿坐式:坐在高低適宜的椅子上,以坐下來大腿保持水平為度。小腿垂直,兩腳平行著地,兩膝間可放下兩拳(拳眼相對)。

二、對五官的要求
(1)口腔:自然閉合,舌尖上卷九十度輕抵上顎。唾液分泌得多了,將舌放下,慢慢咽下,此謂「吞津」。
(2)眼睛:閉目內視,練到那一步就內視那一部位。若練功時心猿意馬,思如潮湧,就睜開眼睛,注視虛空或鼻尖少時,打斷思路,閉目再坐。此謂「慧劍斬亂絲」。
(3)耳朵:用耳朵留意自己的呼吸,保持從容自然,沒有粗糙的聲音。
(4)呼吸:呼吸是真氣運行法的關鍵問題,在後面的練功過程中,一定注意自然呼吸,不可有意深呼吸或快、慢呼吸。在貫通壬脈的一、二、三步過程中,一直注意呼氣,吸氣時任其自然,自無流弊。注意,不可用口呼吸。
三、練功須知
(1)環境:練習此功法,因要集中精神,所以要有一個安靜的環境。但是也不必過分強調這個問題,沒有他人干擾即可。
(2)不要在:大飢、大飽、大怒、大驚等情志沖動時勉強練功;風雨雷電時暫且不練。此功法大成者,不遵此例。
(3)真氣的運行不比勉強引導,當其充盈時自會運行,勉強引導易出偏差。
(4)幻覺和觸動:練功時,由於真氣活躍,經絡開啟,會出現各種幻覺和觸動,請勿驚慮。經常出現的有:大、小、輕、重、涼、熱、癢、麻。出現以上情況時,不可好奇追求,更不必恐懼憂慮。[/P]
四、功法
第一步、呼氣時注意心窩部
①方法:練功條件准備好,縮小視野,心不外馳,注意鼻尖少時,即可閉目內視心窩部,用耳朵細聽自己的呼氣,約一兩分鍾後平靜下來即可沒有粗糙的聲音。在呼氣的同時意念隨呼氣趨向心窩部。吸氣時任其自然,不加任何意識作為。久久行之,真氣就在心窩部聚集起來。而且這個方法本身就是排除雜念的好辦法。
呼氣時真氣下行進入丹田,為達此目的,必須先聚集真氣,這就是為什麼第一步時並不意守丹田的原因。如果開始就氣沉丹田,初學不易掌握,一時見不到效果,就有可能因此而終止。
②時間:如果想如期完成這一階段的練習,在時間上就要有一定的安排。如果條件許可,每天在固定的時間練習,沒有固定時間也不要緊,抓緊練習即可。要求每天早、中、晚三次,每次20分鍾。認真練習10天左右即可完成第一步。
③反應:練功三到五天,即感到心窩部沉重;五到十天,每一呼氣就有一股熱流注入心窩部,這是真氣集中的表現。

第二步、氣沉丹田
①方法:當第一步做到每一呼氣即覺心窩發熱時,就可以意息相隨,在呼氣時延伸下沉的功夫,慢慢向小腹推進。不可操之過急,用力過大將產生高熱,很不舒服。
②時間:依法每日三次,每次25~30分鍾,10天左右即可氣沉丹田。
③反應:每次呼氣一股熱流送入丹田,小腹汩汩作響,腸蠕動增強,矢氣增多。

第三步、意守丹田
①方法:當第二步做到丹田有了明顯的感覺,就可以把呼吸有意無意的止於丹田。不要再過分注意呼氣時把氣往下送,以免發熱太過,犯「壯火食氣」之弊。呼吸放自然,只將意念守在丹田部位,用文火溫養。「少火生氣」正是此義。
②時間:每日三次,每次30分鍾以上。者一步功法是在丹田培養實力階段,需要時間較長,40天左右可以感到小腹充實有力。
③反應:基於第二步氣沉丹田,小腹發熱明顯,十數日後小腹形成氣丘,隨著時日和功夫增長,氣丘增大,小腹力量增強。力量足夠時會向下遊走,有時陰部作癢,會陰跳動,四肢腰背發熱等。

第四步、通督
①方法:意守丹田40天左右,真氣充實到一定程度,即沿脊柱上行。在上行的時候,勿忘勿助!意識跟隨上行的力量(勿忘)若行到某處停下來,也不要用意識向上引導(勿助)。上行的速度是由丹田的力量大小決定的,若力量不夠,它就會停下來,待丹田力量充實再繼續上行。如果上行到玉枕關通不過,內視頭頂即可。
②時間:每天可增加練功次數和時間(40~60分鍾)。有人一霎那就可通督,這樣通過力量很猛,震動很大。有人經過數小時、數天,大多是一周左右。通關過程為正常生理現象,人人可通,極個別通不過的另有原因。
③反應:在第三步的基礎上丹田充實,小腹飽滿,會陰跳動,後腰發熱,名門處感覺真氣活躍,自覺有一股力量沿脊柱上行。有的真氣培養充足,一股熱力直沖而上,勢頭很猛,一次沖過督脈;有的行行駐駐,數日方過;有的像水銀柱一樣,隨呼吸上下活動,漸次上行。通督前後身體可能不穩,注意及時調整。頭部感覺箍緊,有時沉悶不適,為正常現象。此階段異常關鍵,不可疑慮放鬆。

第五部、小周天成
①方法:真氣過玉枕、百會後,向下經鵲橋(舌抵上顎)入壬脈。小周天就已經通了!此時,一吸氣真氣入腦海,一呼氣真氣入丹田。此後,原則上還是意守丹田,丹田是長期意守的部位。如果百會出現活動力量,也可以意守百會,靈活掌握。
②時間:每日三次,每次60分鍾或更長。 ③反應:此步初期,可能各種觸動現象不斷,十餘天即可消失。
1.基本打坐姿式(結印)
①寬衣松帶,面南端坐在平坦舒適的坐褥上,使睾丸垂懸不觸外物。將腿盤曲,足心朝天,足
跟抵在會陰穴前面,右腿盤曲壓在左腿之上(單盤)。要求右腳的「昆侖穴」(在足外踝後)壓在
左腳的「三陰交穴」(在足內踝上三寸上)。婦女相反,用左腳的「昆侖穴」壓右腳的「三陰交
穴」,左腳在上,右腳在下。兩足心盡力朝上翻,大腿、小腿膝須放平,不能翹起。
註:「昆侖穴」是足太陽膀胱經要穴「三陰交」,是足太陽脾經要穴,又是足三陰經脈的交會

故此,「昆侖穴」壓在「三陰穴」上,符合「陽穴扣陰穴」、「陽脈沖陰脈」,「陽陰相接」
之理。
如坐雙盤,則先將左腳心向上翻起,放在右大腿上,然後再將右腳盤壓於左腳之上,足心向上
,仍然是右腳之「昆侖穴」壓左腳之「三陰交穴。」婦女左右腳相反。
②身子前傾,向前拜撲於地,然後向後微仰,如此三次(目的是使胯骨松開,背脊骨直),然後
端身正坐,立背脊,身體微向前傾。
③上下松肩(肩關節上下、左右抽動),使肩骨松正。
④右手掌(陰面)握左手掌背(陽面),右手中指尖的「中沖穴」扣壓左手掌心的「勞官穴」,右
手四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並攏貼在左手掌心上;右手的拇指按壓在左手的虎口處的
「合谷穴」上(左手虎口要撐圓),然後將左掌心翻向外。
接上,右手握住左手向外平探,掌心向外,兩手與肩平。手型不變再往回縮。如此伸縮三次,
伸縮的目的是使左右手的腕關節、肘關節和肩關節松開。
此後手型不變(右手陰面握左手陽面,扣穴位置不變),將兩手置於腹下,右手背輕貼在肚臍上
,手心盡量向外翻。
婦女握法相反,左手陰面握右手陽面,扣穴位置相同。
註:拇指是手太陰肺經的末梢,「合谷穴」是手陽明大腸經要穴,放手上結印法也是「陰陽相
接」。
⑤頸項松直,頭微向上頂,提耳根,收下齶,與撥背貫串(督脈拉直)。
⑥搭鵲橋:舌頭上卷抵住上齶稱為搭鵲橋(溝通任督脈,舌不辨味)。
塞兌:口微閉,不思言語;耳不聰而內聽無弦曲。
垂簾:眼微閉留一絲光亮,目光內斂,心不隨景轉。初練者若閉眼容易昏睡出偏。
調型:四肢不動,渾身似金剛。
鼻息:呼吸自然,微細綿長,但不可勉強,更不可著意思息長。
靜功的坐式(結印)法,各派不一。以上介紹的坐式是本門所秘傳,它有兩個基本作用:第一是
通過活絡,即暢通精氣通道,組成迴路。第二是起火,即發動氣機(詳見下面「練功時間」一
節的討論),因此坐式應保持舒適,骨骼松,肌肉鬆,經脈緊。
2.調身法
若能按以上姿式盤坐,周身不動,則自然不用調身。若覺坐式不盡舒適,則可將身體四肢,前
後左右上下蠕動,體察是否已達到上式坐式的要求。力求坐得舒適,則渾身無牽掛矣。
3.調心法
初練靜功之訣在於至靜。在練本功之前,應安排好一切心事(日常事務等),專心練功;還要逐
漸適應周圍的環境,使周圍的雜訊或突發奇事的聲音不致引起心頭煩燥;應盡可能告誡家人或
同伴不要在練功的時候打擾,並對一切可能偶然出現的喊聲、味覺、嗅覺、閃亮等有所思想准
備,不至驚慌失措,難於應付。
4.引火(行功)法
回復到基本坐式,初時垂簾之眼凝視三尺之外一片卧牛之地,彷彿真有一牛睡卧於彼,隨呼隨
吸,一起一伏。良久,神光收回凝視兩眼角的大眼子(睛明穴),待兩眉間的印堂穴有微微的感
覺後,當即印堂穴後面的明堂穴上如置一明鏡,將大眼子之神光沿督脈往下照。自大眼子開始
下照→鼻準→人中(上唇中間凹處,督脈之末端)→過鵲橋(舌頭)任脈下照→十二重樓(喉管)→
天突(在喉結下凹處中)→璇璣(在天突下一寸)→膻中(在胸骨上,兩乳頭之中間)→鳩尾→中脘
→陰交→入黃庭,靜待片刻,便覺小腹有微微感覺,即將小腹微內收,同時倒吸一次。此過程
便是引火法。
每次練功只能引火一次,不可多引。引火過後即歸無為之法,無念無慮以至靜。
5.無為法(心法)
所謂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要讓事物按照其本身固有的規律運動變化,讓氣血自然地沿其
軌道運行,而不摻與人為的干涉。初練者往往總是不能靜下來,總是有這樣或那樣的事情或思
緒突然撞入心扉,引起煩惱和自責。當靜不下,千思萬縷纏繞心頭之時,便不由自主地強迫自
己不要去想,然而越是想要不想事情越是會想,如同陷入泥澤,愈拔愈陷,愈陷愈深,終於不
能自拔,於是便自責自惱。這是十分正常的,要達到無念無慮有個階段,但也有方法可循。流
行之法有數息法、意守丹田法等等,目的是使精神集中。
為使初學者掌握致靜方法,我們不妨借鑒佛家和道家練功的一些方法。
口訣曰:「有欲觀竅,無欲觀妙」,「先存後忘」。
注曰:「有欲者,雜念叢生,六塵之所致;竅者,開竅也,六塵之所由。觀竅者,欲人守六根
是也,無欲者致虛守靜,自然妙趣橫生。」以六根不凈者,是五蘊未空,若要得空,當先存之
以虛其心,次忘之以廓其量,隨處隨時無不自在。」「六根、六塵、五蘊」是佛學的概念。六
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塵指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五蘊指色、受、行
、識、想五蘊。佛家認為,(在練功時)人的慾念是由六塵(外界的色、聲、香、味、觸和內在
的法塵)所致。例如,眼見到光(色),則欲辨其色;耳聞聲則欲辨其律;鼻吸香、舌觸五味皆
起香味的感覺,身受觸則思動,念頭一起則法塵乘入等等。有慾念之人要想致靜,則要守住眼
、耳、鼻、舌、身、意六根,以防色、聲、香、味、觸、法六塵乘入。守住眼根(竅,則色不
能入;守住耳根,則觸覺不能感;守住法(意)根,一念不起,則萬念皆絕。守六根而六塵不凈
者(雖守六根,六塵卻不能凈絕)是五蘊(色、受、行、識、想五蘊)未空的緣故。即是空,空即
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由此可見,關於致靜,佛教徒自有一套理論方法。故呂純陽說:
「《金剛經》大旨,總是欲人守六根,絕六塵,而六根六塵之不凈者,以五蘊未空也。觀自在
菩薩,特為拈出。」
道家認為:人體是通過眼、耳、鼻、舌、身、意六種途徑獲得知識,獲得對事物的看法和了解
,故也稱眼、耳、鼻、舌、身、意為六識,其中意為六識之主帥,眼為六識之先鋒(意識即是
人們的思維活動),故訣竅是「欲伏其心,先攝其目。」《陰符經》說:「機在目。」與佛教
理論相區別的是,道教是從人體科學(或醫學)的角度來闡述這個問題的,通過方士們自身的體
驗和臨床實驗,他們發現,色從眼入,則(肝)魂不守舍;聲從耳入則(腎)精搖散;鼻辨香嗅,
則(肺)魄飛;舌辨味,則(心)神不寧;觸及身體四肢肌膚,則(脾)意念叢生。因此合眼光,則
魂歸肝;凝耳韻,則精歸腎;調鼻息則魄還肺;緘舌氣,則神志清朗歸心;四肢不動則意歸脾
。其中尤以合眼光為重要,這是因為眼為六識之鋒,是人類獲得信息的主要途徑;次之是四肢
不動,意念不起。若守住六根,使眼耳鼻舌身五種感官不感受外來刺激。所謂五識各返其根,
則精、神、魂、魄、意(稱為身體之五靈)各歸其所;五靈歸其所,則五行(心、腎、肝、肺、
脾)不相涉入,四像(精、神、魂、魄)調和,經絡臟腑自然能按自己固有的規律開動氣機,心
自然定。從而達到入靜和入定的目的。
現代科學的觀點是:眼、耳、鼻、舌、身(肌膚)是人體外部感受器官,意識是人類大腦正常的
思維活動。以眼(視)覺為例,當外來的光信號入射並刺激眼內的視覺細胞時,視覺細胞產生生
物電信號,由傳入神經(又稱感覺神經,屬周圍神經系)將生物電信號傳送到中樞神經系(包括
腦神經和脊髓),經中樞神經處理後,作出反應信號,又傳出神經(又稱運動神經。屬周圍神經
系)將電信號傳送到身體的各個效應器官,對入射的光信號作出反應動作。這個反應過程往往
很快完成。因此在練功時,色、聲、香、味、觸五種外來的刺激都將引起中樞神經的「多餘」
工作,它必須對這些刺激進行分析、比較,並作出相應的反應。「法」刺激引起意識活動,也
增加中樞神經的負擔,而中樞神經受到刺激,腦神經有活動,則人就安靜不下來。在練功過程
中,合眼光,凝耳韻,調鼻息,緘舌氣,四肢不動,使得眼、耳、鼻、舌、身這些感受器官感
覺不靈敏,感覺細胞的興奮性受到抑制,當色、聲、香、味、觸這些外來的刺激作用到感受器
官時,感覺細胞不能被激發,因此很少或幾乎沒有生物電信號到達中樞神經,練功過程中中樞
神經很少受到刺激,大腦處於休息狀態,這時它將按照「靜」的狀態去調節身體各部分(這是
身體固有的功能)。
由此可見,關於致靜致虛的方法,無論佛家還是道家的方法都是符合現代生理科學的原理的,
它們的理論基本上是正確的,只是與現代科學使用的名稱和符號不盡相同。當然它們沒有現代
科學描述得那麼細致和具體。但是單從宏觀結論來說,上面所說道教的理論似乎比現代生理學
要深入一步,因為道教(或中醫)認為聲、色、香、味、觸五種刺激不僅影響到腦神經(中樞神
經系),而且分別影響到各自所屬的臟腑經脈系統,並且在臨床上有相應的治病方法。
松溪派秘傳口訣中處理練靜功時不能純靜的情況還有兩種簡便易學的方法。
一種是,若萬念俱生,千思百慮之時,當正襟危坐,默默自問一句:「你是誰?」休要回答,
休要理他,自能猛省回頭,醒悟妙旨,百慮盡除。只此一句,多則不靈。正是:「從來菩薩不
離身,自家味了不相親。若能靜坐回光照,便見生前舊主人。」呼哉!欲知他是誰,靈山佛祖
心。
第二種方法是:按金水木火土五行相生的次序,默念五臟之神名,一念即走過,休要戀停留。
肺金→腎水→肝木→心火→脾土→肺金。此為一轉,一轉念畢,百慮盡除,至多不過三轉,多
則無益,而且有害。初學者,切不可用第二種方法,需待內功根基稍實後方可致用。
6.退火(收功)法
引火之後,則致虛守靜(行無為功法),盤坐既久,心身和悅,則可下坐,此刻當行退火(功
)之法。盤坐時間多少,由自己體力而定,不可強撐,體力不支,強撐無益,也無效驗。但也
不可稍有煩累,即不思進益,草草從率。初練時,一般可坐半小時
,逐漸可坐一小時,二小時……若體力能支,盡管放心坐下去,坐腿子本身就能消除疲勞,勝
似睡眠。收功之時,先將兩手掌心相互搓熱,在面上乾抹兩轉,然後五指如鉤,將頭發向後梳
,發角向兩翼抹。然後兩手分別搓擦兩耳數下,再用拇食兩指鉗住耳垂部向下拔數下;然後兩
手中指彈腦後風池穴數下,名曰鳴天鼓。然後前撲倒地禮拜數次(主要是活動背脊和胯關節筋
骨,並無迷信色彩)。歡悅而起,將周身皮膚擦熱,特別要注意擦按重要經脈、穴位。再沿地
緩緩行走幾圈(佛家稱為跑堂,主要是活動下肢酸麻的關節和筋骨)。最後練一遍引氣歸元或其
它基本功,練本門的四平手拳最適宜。
收功(退火)法主要是對身體各部位進行按摩,一方面使各部位的肌肉、骨節、筋脈等得到活動
,最主要是關閉在練功時張開的毛孔、關竅和穴位;否則毛孔和穴位張開,通風容易得風寒感
冒之類的疾病,影響練功效果。
古代按摩法(供參考)
南齊陶弘景《養性延命錄》中的按摩術:「清旦未起,啄齒二匕(次),閉目握固,漱唾三咽,
氣尋閉而不息,極乃徐徐出氣,滿三止。以兩掌相摩令熱,熨眼三過,次又以指按四目比,令
人目明。以兩手掩兩耳板,上下熱摩之,二匕乃止,令人開不聾。次右手從頭上行引左耳二巴
,復左手從頭上引右開二巴止。次又行兩鬢發興之一匕,總取發兩手向上極勢一匕,令人血氣
通,頭不白。又法,摩手令熱以摩面,從上至下祛邪氣,令人面上有光彩。摩手令熱摩身體,
從上至下,名曰干淋浴,令人勝風寒,百病皆除,展夕梳頭滿一千梳,大去頭風,令人發不白
」。
元丘處機《四氣攝生圖》中百按摩法:「以手左拓右拓上拓下拓前拓後拓,嗔目嚇齒,摩手熱
摩眼,拔耳捩腰,震動雙作雙作反手為之。然後掣足仰展覆展都數約七八而止,徐徐作之。仍
想空作太和氣斷下入頂,如雲入山,入皮入肉入腹入四肢,五臟皆受其潤,則覺腹中有聲,意
專存思勿念外像,則元氣達於氣海。須臾自達於湧泉。旦曰引一通至三通令人力健開目聰明,
百疾皆去,無限年日,長存不忘,得滿千萬通去仙不遠矣。」
練功時間
據本門前輩所傳,年月日練功時間的掌握如下:
①每日在亥子之交(晚11時左右)開始上坐,每次上坐時間不限長短,以體力能支為准。
②每月逢初三、初八、十五、十八、二十三、三十日尤當抓緊時機(亥子之交)練功。
③每年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前後幾日更應閉門依時練功。
松溪派修習內功非常注意掌握練功時間。其理法主要出自《陰符經》,即要「盜天人合發之機
」,認為「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
化定基。」這里「殺機」應理解為發生的運動和變化。人與自然界(包括天地)之萬物是一個不
可分割的整體,當自然界發生變革(運動變化)時,即所謂「天發殺機,地發殺機」是也,人的
生理、思想、乃至人類社會都將隨之而變化(內功理論中,主要指人的生理)。因而,若能仔細
體察自然界萬物的運動變化規律(包括天文、地理、氣象、物理、化學等知識),體察人體隨自
然界(環境)變化的生理過程(包括生理和心理),即所謂「觀天之道」,在練功時,抓住自然界
與人體生理共同發生變化的時機逐漸修煉,則能加快練功的效果,打下良好的基礎,最終達到
內丹功夫的最高境界——天人合一。由此可見,正確掌握練功時間是十分重要的。
道家醫學或中醫學都是依據「氣機」「經絡」『臟腑」和「脈學」等一套理論,配合易學符號
和概念,研究人體的生理過程隨自然界(環境)曲變化過程。他們認為,人的生理隨自然界的變
化(如日月星的運行、地理位置的改變、時差、天氣的變化、音色等等),主要反應在氣血運行
(流注)規律上。計算氣血流注較常用的方法有:納子法、納甲法、靈龜八法、飛騰八法等。下
面僅舉納子法為例。
納子法主要是描述一日之中各個時晨十二經絡的旺盛關系。它認為,「氣血於寅時由手太陰肺
經開始流注,卯時流注手陰明大腸經,辰時流注足陽明胃經,己時流注足太陽脾經,午時流注
手少陰心經,未時流注手太陽小腸經,申時流注足太陽膀脹經,酉時流注足少陰腎經,戌時流
注手厥陰心包經,亥時流注手少陽三焦經。次日子時流注足少陽膽經,丑時流注足厥陰肝經,
寅時再流注手太陰肺經,周而復始,如環無端。」
氣血流注十二經時間
經脈 膽 肝 肺
時辰 子 丑 寅
時間 23—1 1—3 3—5
經脈 大腸 胃 脾
時辰 卯 辰 己
時間 5—7 7—9 9—11
經脈 心 小腸 膀胱
時辰 午 未 申
時間 11—13 13—15 15—17
經脈 腎 心包 心焦
時辰 酉 戌 亥
時間 17—19 19—21 21—23
註:隨地理位置不同,因時差關系,各地時間銷有不同,故氣血流注十二經時間不能以北京標
准時間為准,應以時辰為准,認日月升降為准。
任督脈分別是陰脈和陽脈之海,總督一身之陰脈和陽脈。按古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
」的界想,將人體比如作一個天球,認為「已身自有一壺天。」在《參同契》為代表的內丹派
中,乾頂(頭部)為(天球)南極,坤腹(下腹部)為北海,任督脈(心腎相交之路)為子午圈,聯絡
南北;龍虎交(肝肺)之徑為卯酉圈,聯絡東西;沖脈是極軸(天柱),直通南北;帶脈一因為包
絡(按:人體之天球是修煉內丹功的自然體驗,是精氣運行的軌道,並非毫無意義的類比對照
,這些美妙的體驗,將在以後的功法中談到)。任督脈(於午圈)的精氣動行也是依時而變的,
流注規律如下:「人之元氣,逐日發生。子時復氣到尾閭;丑時臨氣到腎堂;寅時泰氣到玄樞
;卯時大壯氣到夾脊;辰時,央氣到陶道;己時乾氣到玉枕;午時妒氣到泥九;末時遁氣到明
堂;申時否氣到膻中,酉時觀氣到中脘,戌時剝氣到神闕,亥時坤氣而歸氣海。」
有了這些知識後,我們回過頭來看松溪派的內丹功秘訣,看看結印法(打坐姿式)和練功時辰是
怎樣符合這些科學道理的。
①每日亥子之間,萬籟俱眠,從十二正經來看,氣血的旺盛正從三焦經轉到膽經(亥時三焦經
最旺,子時膽經最旺)。若此時上坐行功,由於坐式中,兩手掌心向外盡力翻起(並輕貼於腹臍
下),兩掌外翻之力極大地牽動肩部外翻,因此「肩井」穴開;肩井穴是足少陽膽經要穴,此
穴一開,膽經始開。又提耳根勁,將膽經拉緊開啟(稱為起少陽膽經之火),因耳根以上是三焦
經末端和膽經始端,提耳根勁,靜待(三焦與膽經之氣)交會。故此亥於之交,膽經漸旺,上坐
行功開啟少陽膽經(能啟少陽膽經之火,是本門內丹功之秘訣),靜待膽經氣旺,則所旺之氣血
在膽經暢通無阻,無有損耗,如此用功最適時。
②從任督脈而盲,亥子之際,精氣從氣海(坤氣)走到尾閭(復氣),正是身中一陽初生之時刻。
此時上坐用功,將雙腳盤起,會陰穴、尾閭穴、長強穴自然開啟,使任脈之坤氣過氣海時尚有
路可循。會陰穴是任督脈之交會,此穴一開,任督始通。故亥於之交,開會陰尾閭,靜待一陽
之復氣到來,則所生一陽元氣有路可循,不致損耗。坐式中,頭往上頂,身子微往前傾,督脈
自然拔起,督脈各穴自開,有助元陽之氣上升。懂得這些竅妙,行功方才有效。
由此可見,本門依時用功之法,正是依據氣血流注,依時開啟關竅,靜待元陽之氣到來,是符
合「天人合發,萬物定基」的思想的,是有其科學道理的。
你練完這個後想要各種拳掌功夫或易筋經,九陽真經,九陰真經就直說。

⑸ 佛教修行多久能得神通應該如何修行

1.看大成佛經 以盡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 首先明理 先看《楞嚴經》都看文言文 白話文對照的 《金剛經》《大般涅磐經》《法華經》《地藏菩薩本願經》《圓覺經》《楞伽經》《凈土諸經》等
2.看修行的書 明理不求實證 則無意義 目前時代 最好最易成就的 就是藏區的大圓滿法 能即生開悟 大圓滿法 天賜眾生福澤 能修習 當累世修的機緣 甚難得
六祖以後,禪宗已不適合人的根性,能度脫現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圓滿法了。正如蓮華士大師所預言:鐵鳥(飛機)飛翔時,大圓滿法將傳遍世界。
推薦修行的兩本書:母音老人著《大手印淺釋》(大手印即大圓滿),丹貝旺旭仁波切著《金剛密乘大圓滿》
修習大圓滿法 須拜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為師 灌頂修行
有仁波切稱謂的大師 不僅僅是開悟 且證量足 能夠灌頂加持 並非是普通意義上的活佛摩頂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縣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貝旺旭仁波切 為師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縣阿宗寺 :江央確吉寧瑪仁波切
修習大圓滿法 能即生開悟

⑹ 如何是佛教的基本見地,修道技巧及目標

凈空法師---凈土法門把修行分作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到極樂世界;第二個階段,圓滿成佛。

阿彌陀佛用這個方法,把修行分作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到極樂世界;第二個階段,圓滿成佛。八萬四千法門,不走極樂世界,那是自己修,完全靠自力,靠自力要無量劫;靠佛力,一生成就。真正搞清楚、搞明白,當然放下,「信、願、持名」,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個法門是「以佛果覺」,阿彌陀佛是果覺,「做我因心」。我今天修行,這個因地心是一句佛號,這句佛號的功德不可思議!所以「不歷三祇」,不要經過三大阿僧只劫,「頓入佛智」,入佛知見,剎那之間就成就了。你看「乃以佛之知見,開示我等,普令悟入,以佛果覺,作我因心,不歷三祇,頓入佛智。此正佛之深恩」,這是阿彌陀佛深恩,是釋迦牟尼佛的深恩。釋迦牟尼佛不介紹,我們不知道,沒人曉得;釋迦佛的介紹,阿彌陀佛的成就。

「我等遵依佛示。」

這一句話重要!一定要遵守、一定要依靠阿彌陀佛的指示。

「從文字般若而起觀照,入於實相,是名敬荷佛恩。」

我們恭恭敬敬把佛的恩德接受過來,「荷」有接受的意思。這個地方有一個術語,「從文字般若而起觀照,入於實相」,這句話很重要,參考資料里頭有:

「《法門名義集》『三種般若』:一者實相般若,二者觀照般若,三者文字般若。」

「實相般若,以理為體。」

「理」就是自性、就是真心、就是法性,中國古人所說的「本性」。「本性本善」,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這個善是贊美的詞,就是太好了、無法想像,為什麼?本性具足一切法。佛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從哪裡來的?本性本來具足。六祖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的五句話,第三句話「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具足什麼?具足「實相般若」,具足無量德能、無量相好,具足遍法界虛空界,自性本自具足,不從外來。

⑺ 怎樣修煉氣功

贊成樓上的兄弟,氣功就是加快血液流速,提高體內的壓力,鍛煉體魄,爆發力度比一般人要強而已。

⑻ 如何修行

肉體成仙既有追求生命恆常、自由自在的企盼,也有對老子道家的誤解誤讀,事實上是荒誕不經的想像,而在此觀念指導下的修煉方式(指解脫性質的修煉)也都走入歧途。歷史上的解脫性質的修煉方式可以歸類為三種,即服食、房中、行氣。關於服食(包括服氣、辟穀、服葯、服丹)、房中(通過男女交合成仙的觀念可能起源於戰國末期,是否涵有對老子「玄牝、母、生、穀神」的附會尚無法確知。葛洪《抱朴子·微旨》記載的古舊傳說「黃帝以千二百女升天」,就是指御女成仙的房中術),學者多有論述,其不可能超越生死乃不爭之事,也與老子的修煉之道大相徑庭。內丹術形成之前的行氣也與老子解脫修煉的方式大異,亦非解脫之道。我們這里只談內丹術和元神出竅。

⑼ 怎樣才能修煉成仙(是指傳說中古老的真正可以修仙成仙的辦法.)

你說的修仙應該屬於修真一道。 一般說來,學道者的最高追求是升至最高尊神元始天尊所居的大羅天成大羅金仙。 《神仙傳》區分仙有九品:第一上仙,第二次仙,第三太上真人,第四飛天真人,第五靈仙,第六真人,第七靈人,第八飛仙,第九仙人。《抱朴子內篇.論仙》分天仙、地仙和屍解仙(先死,再蛻變成仙人,一般認為是仙之下者,遠不及白日飛升直接成仙)。王重陽等內丹家常將仙分成天仙、地仙、人仙、神仙和鬼仙五個級別。 再給你講講修真過程: 開光:即開始修真的一類人,一般來說,修真跟人的先天體質沒有大的聯系,在俗界中,開光以後的修真從來就是靠「悟」,悟通了,修為就會迅速地提升,悟不通,寸步難進,許多悟不通的修真像普通俗人一樣,老死而去,雖然壽命會兩倍於普通俗人,但對比悟通的修真者漫長的生命,也算短命了。能悟通的人是極少的,比例不及億萬分之一。這個階段的修真,論戰力的話,並不突出,大多甚至比不上普通的武士,實際上也有一部分人,直接跳過開光階段,由武入道,直接進入辟穀階段的。 辟穀:開光以後的修真,經過數十年的「悟」道,有所領悟,修為提升從而改變體質,返老成童,修得長生不老之身,這時候的修真吸收天地元氣改善體質,或輔以靈葯,或修煉法寶,俗人的食物對他們來說已經是可有可無,戰力也隨著提升,雖然對於剛進入這個階段的修真來說,技巧上可能會比一些專修武道的普通武士差些,但是強橫的體質,足以讓他們傲視整個俗人世界了,特別是打消耗體力的持久戰,他們幾乎是無敵的。 天劫:辟穀階段的修真修為提升極快,往往數千年就可以到達頂峰,此時,已經可以縱橫於整個俗界,意念動而身起,瞬息千里,天地任翱翔,這時候,百年一次的天劫就會出現在這些修真身上,一般都是由內而外,把持不住的修真一不小心就灰飛煙滅,數百上千年的修煉便功虧一簣。這個階段的修真大多覓地清修,普通俗人極少機會遇到他們。 神遊:每個修真需要度過的劫數不盡相同,有人一次通過,靈魂出竅,修成能量之體,飄忽無蹤,意念之間,游遍宇宙,這便是神遊境界了。有人百次不過,雖次次都有驚無險,但一次次痛苦的天劫歷程,也並不是每個修真者都可承受的,修真們對俗人世界的控制,主要就是有這些人執行的,實際上,如果不是因為天警,修真們大多都懶得摻和俗人們的事的。 大乘:這是修真的最後一個階段,神遊階段的修真要到達這一階段,憑靠的方法跟開光時期一樣,靠的是一個「悟」字,悟通了,感應到仙界的存在,再經過數百年的修煉,就可成仙飛升而去,悟不通,經過億數年的神遊,心生厭倦,自散神識,灰飛煙滅。 修真成魔之路:並不是每個修真都只有兩條路,要麼灰飛煙滅,要麼飛升而去,尚有一些修真,在神遊期對成仙之路產生疑慮,心性大變,使用自己超乎常人的力量,瞬息之間毀滅整個星球,甚至整個星域,觸怒天地,降下比天劫期恐怖千倍的「神遊天劫」,挨不過的,灰飛煙滅,挨過了,大徹大悟,成魔飛升而去。�莧菀鬃呋鶉肽В�飧�贍Э剎煌��庋�暮蠊��揮幸桓觶�現氐墓�饕惑瘢�曳裳堂穡�嵛⒁恍┑木褪切尬�雇耍�倌汛緗��燦行┤嗣揮械繳裼謂錐尉鴕�觥吧裼翁旖佟鋇模�庋�娜耍�兩衩揮刑�倒�芡��吹模��舊希�莢諭�ξ薇鵲奶旖儐祿攴善巧⒘

⑽ 鬼谷八荒論道技巧

《鬼谷八荒》中論道是可以獲得大量心得的,而且想要論道成功就需要根據對方的性格來選擇,不是根據正魔值,最後和比自己高一個大境界的強者論道,這樣獲得的心得是最多的,心得關繫到紅色心法能不能裝上去。

論道心得技巧分享

論道選擇答案的時候,要看對方的性格選。和比自己高一個大境界的強者論道,這樣獲得的心得是最多的。

問題1:你的至親與摯愛同時身陷魔沼,而你只能救上一人,你當如何行事?

——無判定:仁善

——救親/不選擇,盡力二者皆救:無私、正直

——救愛/兩者皆拋,苟且偷生:狂邪、利己、邪惡

——不選擇,盡力二者皆救:中庸

問題2:若你於山泉間見佳人沐浴……此情此景,你當如何?

——無判定:無私

——非禮勿視:正直、仁善、中庸

——遵從所欲,暗中窺視/美色當前,豈能駐足:狂邪、利己、邪惡

問題3:若有一人曾經作惡多端與你有深仇大恨,忽有一日幡然悔悟,此後行善積德惠濟眾生,你可願放下仇恨?

——無判定:無私、中庸、狂邪

——願意:仁善

——不願:正直、利己、邪惡

問題4:修行至今苦難千重,多少爾虞我詐多少生離死別,如若讓你重回那日未修行時,你可願放棄修行平安喜樂百歲而終?

——仍然選擇修行:中庸、正直、利己、邪惡

——放棄修行:中庸、無私、仁善、狂邪


問題5:人言修行當精一技可至強,又有人言修百藝壓身備不時之需,如若是你何以?

——精一技:無私、正直、仁善、中庸

——修百技:狂邪、利己、邪惡

問題6:若有一天,宗門需要用你的犧牲換取救贖,你會如何選擇?

——無判定:狂邪

——救贖宗門:無私、正直、仁善、中庸

——保全自身:中庸、利己、邪惡


問題7:倘若有一天,你的仇人敗於你之手,苦求你饒他性命,你可願放過他?

——無判定:無私、狂邪、邪惡

——得饒人處且饒人:仁善、中庸

——一斬了之:正直、利己

問題8:若有一日,你的師長為禍世間,他卻與你有栽培之恩,你會為義除害亦或是為情助虐?

——無判定:仁善、狂邪、利己

——為義/為義除害,自裁還情:無私、正直

——為情/兩難,隱遁不理:邪惡

——為義/為情:中庸

問題9:你若遇見一敵道與你志趣相投,可願摒棄正邪之見與之相交?

——無判定:無私、仁善、中庸、利己、邪惡

——願意:狂邪

——不願:正直

論道是鬼谷八荒中一年進行一次的論道活動,所以我們需要把握好每一次的論道機會。


問題10:如若此時,你的仇人實力遠勝於你,該如何是好?

——無判定:無私、仁善、中庸、利己

——隱忍一時,伺機待發:正直、邪惡

——絕無可能,我的實力冠絕古今:狂邪

以上我就是我的論道技巧,希望可以給你帶來幫助!

閱讀全文

與求修道的方法和技巧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偏頭痛的治療方法及針灸 瀏覽:472
物質分類方法和技巧高中 瀏覽:346
羥基鑒定醛酮最常用的方法是 瀏覽:740
教學方法是指進行教學的計劃嗎 瀏覽:126
朗逸剎車片安裝方法 瀏覽:336
正確的母乳保存方法 瀏覽:436
手機免流上網方法 瀏覽:112
還有另外解決方法嗎 瀏覽:916
金毛快速長大方法 瀏覽:663
治牙疼的快速方法有什麼 瀏覽:627
降低安裝成本的方法 瀏覽:80
剪掉頭發的最佳方法 瀏覽:356
下午二怎麼減少方法 瀏覽:176
金泰加食用方法 瀏覽:748
創傷性耳鳴治療方法 瀏覽:557
怎麼樣製作生日蛋糕的簡單方法 瀏覽:981
測量力的變化的方法 瀏覽:915
怎麼辨別壞蛋的方法 瀏覽:156
外牆門窗檯花邊安裝方法 瀏覽:212
硫酸亞錫分析方法 瀏覽: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