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培養幼兒的觀察力
問題一:怎樣培養孩子的觀察力呢? 一、 讓孩子觀察感興趣的事物。家長可以讓孩子觀察一些他們感興趣的東西,孩子一般喜歡觀察活的動的物體,如小雞吃米、小貓玩球、小狗打架、小金魚游泳等,不喜歡觀察靜的東西;喜歡觀察顏色鮮艷的東西,如孔雀開屏、花園里的鮮花等,不喜歡看顏色單調的水墨畫;喜歡看大而清晰的物體圖像,不喜歡看小而模糊的東西;位置明顯的物體容易被觀察,如牆上掛的、桌上擺的、床上放的、身上穿的……位置不明顯的,容易被忽略;物體的開頭容易被觀察,其他特徵容易被忽略,如一堆物品中,孩子容易將形狀相同的物品歸為一類;差別大的物體容易被觀察出來,差別小的物體,常常觀察不到。二、 利用各種感官進行觀察,注重讓孩子親自去感受和觸摸一些東西。如家裡吃水果時,可以讓孩子用眼睛看、用手摸、用口嘗,從而獲得各種水果的形狀、顏色和味道。也可以帶孩子到大自然去,認識大千世界,親眼看看破土而出的各種各樣的禾苗與小草;親耳聽聽優美動聽的蟬鳴鳥叫;親手摸摸飽滿飄香的麥粒谷穗;親口嘗嘗涼而爽口的雪花冰塊,從而認識春夏秋冬四季。家長還可用自己的情感和語言感染孩子,使他產生喜歡看的願望。當孩子產生興趣後,注意力就會集中。又如家長經常會講一些故事,比方說,故事裡有大海,但對於大海,孩子沒有形象的概念;孩子喜歡玩沙子,但沒有和沙子真正的親近,那麼就帶孩子去海南,讓他切身體會到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在沙灘上與海「親密接觸」,同時,及時和講過的故事聯系起來,能夠用眼睛看到「故事裡的事物」。那時孩子的印象肯定是非常深刻的,興趣也很濃厚。三、 教孩子學習觀察的方法。教孩子有目的全面細致地觀察,孩子觀察的條理性差,這就需要培養孩子觀察的系統性。為此,要引導孩子有目的的、全面而細致地觀察某一事物,就要遵循由近及遠、由表及裡、由局部到整體或由整體到局部,由明顯特徵到隱蔽特徵的觀察原則。如:觀察大公雞,可先引幼兒觀看雞頭、雞身、雞腳,以後再進一步觀察公雞和母雞有什麼異同。邊看邊引導,還可提一些問題讓孩子回答。對比觀察,比較是一個鑒別的過程,只有通過比較才能提高孩子的觀察能力,比如,讓孩子觀察其他孩子的作品,並同自己的作品進行比較,肯定好的,指出不足。有一位媽媽發現女兒對對「馬」、「田」等字比較熟悉,在一次認字時將「媽」和「馬」放在一起時,女兒就興奮地叫起來,「媽媽,我看到『馬』了!媽媽是女的,所以加個『女』字。」後來看到「申」字時,她又說:「把上面下面的小豎去掉就是我的姓『田』字了!」原來在相似的比較中,孩子的觀察能力得到了提高。動靜觀察法,動態觀察指按先後順序或方向位置觀察物體的變化;靜態觀察指按物體的顏色、形狀等建立基本數學概念,理解數學法則。父母要指導孩子學會動靜結合觀察法,為孩子以後看圖數數和看圖列式打下基礎。四、 孩子見多識廣,鼓勵他們多提問。觀察力的高低與孩子視野是否開闊有關,孤陋寡聞的孩子,缺少實踐的機會,觀察受到影響。看到同樣一種現象,有的孩子說出許多,有的孩子卻說不上幾句,這是什麼道理呢?這與孩子知識情況有關。知識學得扎實,道理融會貫通,觀察問題就比較深刻。可以說,觀察力基於知識與經驗,而知識積累與提高又會反過來促進孩子觀察力的發展。所以,家長應抽空多帶孩子參觀商場、動物園、公園,參加一些畫展、音樂會等有趣的活動,豐富孩子的生活,擴大知識面。鼓勵孩子多提問。不要總認為孩子什麼都不懂,孩子的心靈深處絕對不是一片空白,不同年齡的孩子向父母提出一串串精彩的問題,如「天冷了水為什麼會結冰?」「自己是從哪裡來的?」等等。孩子們的問題有我們意想不到的,或者覺得可笑、荒唐。面對孩子的提問,有的父......>>
問題二:如何培養幼兒的觀察力 培養幼兒的觀察力方法:
1、要培養孩子的注意力。
2、在引導幼兒觀察事物時,要幫助孩子了解觀察的目的,鼓勵孩子認真觀察,不要輕易放棄,輕易離開被觀察物,特別是幼兒自主觀察能力低,更需要家長加以指導,鼓勵孩子觀察的每一個新發現,從而能夠堅持下去,達到觀察的目的。
3、要鼓勵幼兒多角度,多方位觀察事物。
比如觀察小動物,小兔子的特徵,外形,如何喂養,喜歡什麼,為什麼跑得快,怎麼跑的等等,鼓勵孩子運用各個身體部位和器官去了解和思索,用手摸一摸,用鼻子聞一聞,並把了解到得信息表達給家長,家長可以在這個時候去肯定,或引導孩子確定正確的信息
4、要引導幼兒把類似的事物對比,比較來進行觀察,通過比照,獲取知識,然後加以印證,這樣來激發孩子的觀察興趣,培養孩子的求知慾。
5、隨著孩子的成長,要逐步培養孩子自主觀察的能力,並要求孩子能通過長期的觀察,持之以恆,達到積累更多的知識的目的。
6、幼兒的興趣也是與大人的興趣息息相關的,幼兒觀察到的信息反饋給家長,家長一定要採取積極態度,鼓勵孩子的每一步成長,並在孩子傳達的觀察到的信息時,要與孩子的興趣保持一致,並表現出很高興了解到這些信息,這將極大地鼓勵孩子的觀察興趣。
問題三:在日常生活中怎麼培養幼兒的觀察力 1.引導學生明確觀察的目的與任務,是良好觀察的重要條件
2.充分的准備、周密的計劃、提出觀察的具體方法(引導)
3.在實際觀察中應加強對學生的個別指導,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良好觀察習慣
4.引導學生學會記錄整理觀察結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寫出觀察報告、日記或作文
5.引導學生開展討論、交流並匯報觀察,不斷提高觀察能力,培養良好的觀察品質此外,教師還應努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興趣與優良的性格特徵
問題四:怎樣培養幼兒的觀察力 一、幼兒觀察能力的特點:
1、孩子喜歡觀察活的、運動著的物體,不喜歡觀察靜止的物體;
2、孩子喜歡觀察顏色鮮艷的東西,不喜歡看顏色單調、灰暗的東西;
3、孩子喜歡看大而清晰的圖像,不喜歡看小而模糊的圖像;
4、位置明顯的物體容易被觀察,比如牆上掛的、桌上擺的等;
5、物體的明顯特徵容易被觀察,而其他特徵容易被忽略,比如,孩子容易記得球的大小有差別,卻記不得色彩和圖案的差異。
二、如何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
敏銳的觀察力是想像力、創造力的源泉,對於孩子今後的智力發展十分重要,您要注意培養:
1、觀察不只是用視覺完成,應鼓勵孩子用多種知覺形式去觀察,可以鼓勵孩子用聽覺、觸覺或其他知覺形式去觀察事物的區別;
2、根據孩子的認知水平,有意識地引導孩子進行觀察,並且在觀察過程中多提問題;
3、欣賞孩子的好奇並能有效指導孩子進行觀察。
您可以給孩子做的游戲
1、不同外觀的容器找東西
准備一個紙盒子、一個奶粉罐子,把孩子感興趣的兩件東西分別放在紙盒子和奶粉罐子里,放的時候要當著孩子的面,然後讓孩子去找出××。如果做得好的孩子,父母還可以再增加一個物品和相應的容器,三個玩具一起玩。
【講解】本游戲的目的主要是考察孩子的瞬時記憶能力和觀察能力,在觀察和記憶的基礎上建立事物的對應關系。
2、細節觀察找物
准備兩塊一模一樣的毛巾,給孩子看兩件玩具(兩件玩具有比較明顯的大小區別),先告訴孩子玩具的名稱,然後背著孩子把玩具分別藏在毛巾下,讓孩子指指××玩具在哪邊。
【講解】孩子的識別主要是通過毛巾是否有突起及突起的形狀來判斷的,這樣的外觀判斷是比較難的,不但需要孩子有大小的識別能力,還需要孩子有空間聯想能力才能知道把大的突起對應大的物品。這樣的游戲可以促進孩子空間思維力、聯想力的提高。
3、理解輕重
用一個小木錘和一個塑料空氣錘,分別錘打一塊面團或橡皮泥團,敲擊的時候都是同樣的表情和動作,每次敲完以後讓孩子看看面團,反復幾次後,問孩子哪個錘子敲在手上會特別疼?先讓孩子指出來,然後再讓孩子把手伸出來「驗證」。敲打孩子時,看孩子是否會有意識的躲避。
【講解】我們引導孩子先觀察而不是直接給孩子輕重概念,目的就是要讓孩子能在游戲中通過觀察產生高級思維,然後再通過切身體驗來驗證自己的思維結果,從而掌握一定的觀察學習的方式和方法。
4、看多(少)了什麼玩具
在孩子面前擺放上幾件玩具,先讓孩子指認一下都有什麼玩具,然後用布遮住悄悄放上一件(或悄悄拿走一件),看孩子能否覺察出多(少)了什麼,並指出來或說出來。
【講解】提高孩子的觀察能力。
5、看圖片念兒歌
給孩子看小鴨子的圖片,讓孩子注意觀察鴨子的嘴巴是扁扁的,並提問孩子鴨子怎麼叫喚、怎麼吃東西。然後教孩子念兒歌:「鴨子的嘴巴扁扁的,鴨子高興就嘎、嘎、嘎;鴨子的嘴巴硬硬的,要吃東西就嘎、嘎、嘎。」邊教孩子念,邊做動作,也可以給孩子套上手套直接配合兒歌跟隨做動作。
【講解】通過兒歌引導孩子觀察鴨子的外觀特徵,並讓孩子在游戲中培養語言和動作的關系,增強孩子的語言表現能力和動作模仿能力。
6、感知事物整體性
提前准備一些了孩子熟悉的玩具,然後製造一些缺損,比如小白兔(沒有耳朵)、人(沒有胳膊)、小汽車(少了輪子)、小飛機(少了翅膀)。先提問孩子:「這些是什麼?」等孩子回答以後再問孩子:「它們對不對?哪兒不對?少了什麼?」
如果孩子不能很好地完成游戲,您可以把游戲難度降低,設計一些對稱型缺損。比如小白兔只是少了一隻耳朵,小汽車只少了一個輪子。這樣易於孩子觀察出錯誤。
【講解】熟悉事物整體性的認知對於1歲半以後的孩子來說可以開始......>>
問題五:幼兒園老師如何培養孩子的觀察力 1.要兒童明確觀察的目的任務,激發兒童的觀察興趣。觀察的效果如何,決定於目的任務是否明確。觀察的目的明確,對某一事物的感知就比較完整、清晰,相反,目的任務不明確,兒童就會東看看,西望望,抓不住要領,得不到收獲。有人曾作過試驗,帶二年級學生去參觀盆景,預先沒有向兒童提出觀察的目的任務,讓他們走馬觀花看去。看完後讓他們說出幾種花的顏色,結果很多學生都說不出來,甚至說沒有看到這些花。要使學生的觀察取得成效,教師要明確地向兒童提出觀察的目的任務。例如,在自然常識的教學中,讓學生觀察魚缸里的鯽魚,應向學生提出具體的觀察任務;注意魚的身體的形狀,身體的表面覆蓋著什麼,背部、胸部,腹部、尾部長著什麼。這樣,學生才能觀察到魚的身體結構的特點。觀察的目的愈明確、愈具體,其效果也愈好。教師給兒童指明觀察的目的任務並使目的具體化固然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培養兒童能獨立地給自己提出觀察的目的任務。如果學生時時處處依賴教師的指示,觀察力是培養不起來的。要使兒童能獨立地自己提出觀察任務,最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觀察興趣。觀察興趣可以通過下列途徑進行培養:一是經常帶領兒童去參觀、游覽;同時給他們講些有趣的故事,如春遊時,讓兒童觀察竹子的生長,給他們講講竹子的故事,使他們逐漸熟悉大自然,熱愛大自然。二是啟發兒童對周圍的事物多問幾個「為什麼」。例如,「天空為什麼會出現彩虹?」「螢火蟲為個卜么會發光?」「魚兒為什麼會浮上水面?」教師在引導學生積極觀察的同時用生動的言語講清其中的道理。這些方法都會使兒童產生對大自然的觀察興趣,使他們逐步學會自覺地觀察周圍的事物。2.要教給兒童觀察的方法。在培養兒童的觀察力時,首先要明確觀察的目的任務,並使他們對觀察產生興趣,這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要使兒童的觀察力得到真正的發展,還必須教給兒童觀察的方法,使他們學會善於觀察的技能。在這一方面,教師應抓好下面的一些工作:首先,要教育兒童在觀察前作好必要的知識准備。例如,帶領學生到農業展覽館參觀小麥部分,在觀察之前學生應預先對小麥的有關知識,如它的形態,它的生長規律有所了解。觀察前的知識准備愈充分,觀察的效果就愈好。相反,觀察前毫無知識准備,兒童東看看,西望望,觀察效果一定不好。其次,要指導兒童按計劃地進行觀察。小學兒童在觀察時往往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新奇、有趣的事物上面,而忘掉了觀察的目的任務。根據這個特點,教師應幫助兒童事先制定好觀察計劃,教育他們按計劃進行觀察。例如,讓高年級-兒童觀察學校運動會的場面,教師可以指導他們按照由整體到部分,由輪廓到細節,由近到遠或由遠到近等方面有計劃、有次序地進行觀察。第三,要引導兒童在觀察時開動腦筋。小學兒童往往只注意觀察那些色彩鮮明、 *** 性強的部分,忽視細微的然而卻是十分重要的部分。根據這個特點,我們教師要特別引導兒童在觀察時開動腦筋。怎樣引導呢?我們可以讓兒童按事物的特點或事物發展的過程進行觀察。事物的特點或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各階段的特點,有些是明顯的,有些是隱蔽的,要兒童抓住各種事物的特點進行觀察就會激發兒童開動腦筋,仔細觀察。例如某校二年級教師在帶領學生參觀動物園時,根據各種動物的特點,指導學生作具體的觀察,在寫話課上兒童思維十分活躍,能講出猴子、河馬,老虎、金魚等動物的特點,並能作出比較具體的有條理的描述。我們還可以指導兒童進行對比性的觀察。通過對比,活躍思維,把客觀事物的汜敘、描述得更加深刻。例如讓兒童比較人和魚的身體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讓兒童比較一位學習成績有顯著提高的學生,過去和現在在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上有哪些不同的地方,通過對比,......>>
問題六:如何培養學前兒童的觀察力簡答題 培養幼兒的觀察力:
一、讓多種感覺器官參與認識活動,培養觀察興趣。可以為幼兒選擇一些色彩鮮明和會活動的東西作為觀察對象。在引導幼兒觀察時,力求讓幼兒的多種感覺器官參與認識活動。如觀察水果時,可以讓幼兒用眼睛看、用手摸、用口嘗,從而獲得各種水果的形狀、顏色和味道。也可以帶幼兒到大自然中去,認識大千世界,親眼看看破土而出的各種各樣的禾苗與小草;親耳聽聽優美動聽的蟬鳴鳥叫;親手摸摸飽滿飄香的麥粒谷穗;親口嘗嘗涼而爽口的雪花冰塊,從而認識春夏秋冬四季。成人還可用自己的情感和語言來感染幼兒,使他產生喜歡看的願望。當幼兒產生興趣後,注意力就會集中。
二、教幼兒有目的全面細致地觀察。幼兒觀察的條理性差,這就需要培養幼兒觀察的系統性。為此,要引導幼兒有目的的、全面而細致地觀察某一事物,就要遵循由近及遠、由表及裡、由局部到整體或由整體到局部,由明顯特徵到隱蔽特徵的觀察原則。如:觀察大公雞,可先引導幼兒觀看雞頭、雞身、雞腳,以後再進一步觀察公雞和母雞有什麼異同。邊看邊引導,還可提出一些問題讓幼兒回答。這樣幼兒的觀察力就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為幼兒提供良好的環境和觀察對象。要積極主動地為幼兒提供一些觀察條件,可在幼兒園增設自然角、種植園地、科學發現室、圖片展覽等,帶幼兒參觀商場、動物園、公園,還可以按季節組織幼兒郊遊,參加一些畫展、花展等有趣的活動,讓幼兒在實踐活動中進行觀察,提高觀察能力。
總之,在日常生活中要為幼兒提供觀察的機會,選擇幼兒容易理解的事物,循序漸進地啟發他們思考,使他們從小養成認真觀察事物的習慣,發展他們的觀察能力,有效地提高幼兒的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