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讀書的方法和技巧都有哪些
1、讀書不二法
一段時間內專心致志地只讀一本書。清朝政治家曾國藩就是這樣讀書的:「諸子百家,汗牛充棟,或欲閱之,但當讀一人之書集,不當東翻西閱。」這種讀書方法,最適合那些想練好基本功,打下扎實治學功底的讀書人。
4、垂直閱讀法
看書一目十行,從上往下讀,像下樓梯一樣。因為有些書含金量太少,只用瀏覽。更快的方法也稱之為「跳讀「,就是抓住文章梗概,剪除背景、補敘等內容,跳過去不讀。垂直閱讀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閱讀效率,用於讀一般的小說或快速瀏覽資料都不錯。
5、字斟句酌法
此法講究讀書要一字一句,細細品讀。好的作品信息量大,含金量高,大段速讀難免消化不良,必須邊讀邊思考。散文家秦牧,讀書先是「鯨吞「,大體看一遍,然後是」牛嚼「,像牛反芻一樣,仔細研究品味。用眼睛來讀書只有眼見,用心去讀書才有心得。字斟句酌法特別適合讀經典。
6、精華提煉法
對於一些作品,不僅要精讀,還要總結歸納,提煉出其中的精華。歷史學家吳晗就特別擅長做讀書卡片。他讀書時,見到有用的句子就抄在一張卡片上。他讀了幾十年書,做了幾十萬張卡片。讀完一本書,如果真能夠提煉出幾句有用的話來,就算沒有白讀。
⑵ 如何高效的讀書學習
讀書的小妙招。
一是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書。
現在書籍很多,到底哪些書適合你,哪些書不適合你,需要你自己選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感興趣的書能夠讓自己被內容所吸引,自己在此興趣中的問題也能在書中一一找到對應答案,因而在大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讀書要先度自己感興趣的書。
二是要做讀逗戚書筆記,只有記錄下的東西才會更深刻。
要知道再好的大腦也一如一根滑閉鉛筆頭,即使你的天賦再高,也不能看一遍就全部記住,所以在看書的同時,就應該將看書的效率最大化,不然你會很快忘掉書中最有營養的內容。讀書的時候可以拿一個本子去做筆記,也可以在書上進行批註、做標記,然後,統一整理、做成思維導圖。這樣才是正確的讀書。
三是選擇一本書,要有目的性,想要從中得到什麼。
讀一本書時,最好要提前了解我要在書中獲取什麼,然後帶著目的去讀書。對由書中一些自己不感興趣的內容,可以簡單看一下或者不看,只對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仔細的閱讀,找准書中的知識點,有可能的話最好畫出思維導圖,這樣的話理解起來更透徹,記憶起來更科學,也就能大大提高讀書效率。
四是對於自己所想掌握的知識,進行多次閱讀。
一個人的記憶是有限的,隨著年齡的增加,記憶的能力會逐漸減退,你會發現,年輕時看一到兩遍就能記住的東西,年齡大了以後,記起來會非常的麻煩,因此好多人想要記住自己所讀書籍的內容,就要進行反復的閱讀,特別信指裂是自己想要掌握的知識點和內容。如果不想整天拿著書看,這時候也可以將你認為需要的內容用手機拍照或文字整理存入手機里,這樣在空閑之餘,隨時可以拿出來看幾眼,這樣即使再難記憶的東西,經過多次重復記憶以後,也會很扎實地記住,這樣讀書的效率也就高了。
⑶ 高效閱讀的技巧有哪些
1、重復閱讀法。
書讀三遍,其義自現。我給學生們講過我的例子,我說我是學社會學的,而後對心理學感興趣了。但是自己是個門外漢怎麼辦?最簡單的入門方法就是讀《心理學的歷史》,這本書我讀了4遍,終於覺得自己有點心理學的常識了。第1遍的時候,記住點兒人名,都說很多歷史上的大人物做到「過目不忘」,我是做不到;第2遍的時候,隱隱約約記住點歷史事件;第3遍的時候,有了整體的框架,牢記住了時間軸;第4遍的時候重點時期對應重點人物,重點人物對應重點觀點,重點觀點對應重點貢獻。
2、對比閱讀法。
我在讀《心理學的歷史》的時候,我又選擇了一本書作為「對比材料」,我當時選的是申荷永老師的《理解心理學》。一個是西方的大師,一個是東方的大師;一個是歷史的的結構,一個是流派的結構。我在閱讀時候互相比照,看看他們之間到底有沒有說法不一的現象,就像找茬的頑童一般,當然也看到了補充,其實對比閱讀,不是在驗證,而是在加深記憶。今天早上還和申老師聊天,我說您是我的心理學啟蒙老師,這話一點也不假。
3、文化閱讀法。
一個人學習好,閱讀好,寫作好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經驗豐富,而經驗豐富的另外一種說法叫做有文化。我們舉個例子,當中國人在文章中提到蝙蝠之後,後面會出現什麼內容呢?小孩子也許會害怕,但是大人們一定是笑逐顏開,因為蝙蝠是「福」之兆;當外國人在文章中提到蝙蝠之後,會出現什麼樣的場景呢、人們會很討厭,因為西方人把蝙蝠當作吸血鬼的化身。換句話說,你想讀好一篇文章,你是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礎,否則你的閱讀效率一定很低。我把這種通過文化而提高閱讀或溝通效率的活動叫做「文化聯想」。缺乏文化聯想的人學習會差,溝通會差,閱讀會差,寫作會差,這是因為文化是大家的一種共識,簡言之,大家都認這個符號。文化在哪裡?文化如寶藏在昨天,今天如沙塵將它埋葬。
4、詞性閱讀法
也許你會說這些都是抽象的,如何短期提到學生的應試閱讀成績呢?這種提法就顯得很沒有「文化」,因為閱讀、寫作抑或是學習沒有短時間內就可以突破的,堅持重復閱讀、對比閱讀與文化閱讀一定會有收獲。
第一步,通讀
第二步,找名詞。一篇文章一定有一個主題,或者說有一個主角,這個主角肯定是一個名詞,而且是文章中提到最多的那個名詞。這一步很簡單,但是卻搞明白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文章在說什麼或討論誰?
第三步,情境聯想。名詞同時也象徵著一種情境,你是誰,意味著在你身上只能發生什麼事情。比如消防員應該去救火而不是唱歌,教師應該去教書而不是給人看病。快速把關注點放在這個名詞上,並對它進行情境聯想,以它為中心,然後輻射出現很多條線,每條線對應和這個名詞相關的知識或典故。我們以《老人與海》為例,很顯然這篇文章的主題是老人不是海,所以我們以老人為中心進行文化聯想,老人象徵著衰老、緩慢、勢單力薄,也同時具有經驗豐富、智慧的特點。海明威的這本書之所以可以打動所有讀者,恰恰是因為衰老、緩慢、勢單力薄的老人典型形象被顛覆,他抗擊大馬林魚的表現產生了反差,形成了心靈的震撼,突出了人物勇敢的性格與正面形象,讓人們認識到了生命在危難間所呈現出的巨大力量。
第四步,找形容詞。形容詞就是為了名詞而存在的,而它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價值,它代表了作者的情感。A的N,N是名詞,A在不同的人眼中是不一樣,就像「情人眼裡出西施」。同樣是寫梅花,有的人寫《美麗的梅花》,有的人寫《耐寒頑強的梅花》,有的人寫《瘦骨嶙峋的梅花》,可以說形容詞反映了文章的整體基調,你要在閱讀的過程中,快速找到作者的寫N時的A是什麼樣的。這點非常關鍵!很多學生在閱讀的時候並沒有搞清楚A是什麼所以答一道題錯一道題。
第五步,找動詞V。動詞不是角色,也不是情感,而是細節。無論是巴金還是老舍,無論是金庸還是古龍,任何一個大作家都非常擅長動詞的使用,因為動詞才是文章的細節,好文章恰恰是看細節。可以說一個動作就是一個高潮,一個動作就是轉折。我們需要關注動詞集中的部分,那一定就是故事的最高潮,也可以將其稱為語文老師所謂的重點段了。
第六步,還原。ANV=形容詞+名詞+動詞。如果說閱讀的第一項能力是什麼,我說是概括能力。因為人們總是希望自己的觀點讓別人接受,但是每個人都知道一句話是根本不可能輕易讓人接受的,於是才產生了作文。我們就是要把文章還原到最初狀態,即作者當初在頭腦中醞釀的那句話ANV。
第七步,通讀
第八步,答題
很顯然,中心從名詞向形容詞轉移,也就是說從客觀的事物變成主觀的感受,閱讀要的就是兩個主觀世界的碰撞(讀者與作者),而閱讀題則不需要,閱讀題不需要你游自己的主管的感受,只需要你來記錄作者的感受。從這個角度說,閱讀題比閱讀的要求是低了一塊的。將來考試如果能夠加入碰撞,將會帶來一場閱讀的革命。
我們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立場與背景。由於書是歷史的符號,那麼書或者文章一定是歷史的產物。所以回到我們最開始提到的文化閱讀,就變得非常棘手,要想提高閱讀,方法是一方面,但文化積累是另一方面。最後要記住的是總結與提煉,如讀魯迅,魯迅的文章出自魯迅,就一定帶有魯迅的味道,你就要知道魯迅代表那個階層,他擅長寫什麼題材和文體,他支持什麼,他批判什麼,他為誰而寫等,這些問題就是圍繞作者展開的,可以說作者的價值觀與性格一生鮮有改變,平常的積累也就成了閱讀的線索。
從消遣閱讀到功能閱讀,將標志著中學生學習能力與學習興趣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學會閱讀將成為自學的最大助力,將更好的幫助語文以及其他各個科目的學習。
⑷ 快速讀書的方法和技巧
方法一,瀏覽式閱讀法。
瀏覽閱讀也叫掃讀,正式閱讀的時候,以2倍或以上的速度閱讀(如果擔心串列等情況,可以用一支筆或者手指頭做指引,也就是放在文字下面快速移動、引導視線),在看到重要部分時再放慢速度去讀。
我在沒有系統學習快速閱讀之前,就是快速掃讀完一本書,在掃讀的過程中找到感興趣的地方、對我重要的地方、看不懂的地方,然後再放慢一點速度。對於二次讀過發現的精華內容,再進行一遍精讀。在學習掌握了快速閱讀法之後,我基本是以每分鍾兩三千字的速度進行閱讀(正常人的閱讀速度在200-500字每分鍾),所以整體上的效率是提升了很多倍。
方法二,快速閱讀法(視讀法)。
多數人閱讀習慣於一個字一個字的閱讀,一分鍾一般只能閱讀兩三百字。但事實上我們的閱讀潛力遠不止於此:我們的眼睛一次能看清的字數不止一個字;相比一個字一個字的理解,我們的大腦更喜歡和擅長一個詞群、一個意群、一句話、甚至一段話的理解。沒有經過訓練的情況下,大部分人都能輕松的一眼就看清三四個文字,只是不習慣一眼看那麼多字。
只要經過簡單練習,一眼看七八個、十餘個文字,也就是一分鍾看一兩千字、或者一分鍾看兩三千字,輕輕鬆鬆就可以做到!那具體要怎麼做呢?用「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軟體」的方法來講,就是:訓練打開我們的視幅(視幅越大、一眼看到的文字、捕捉到的信息就越多)、其次提高焦點移動的速度(讓眼睛可以在文字中快速准確的移動定位),其三,提高整體感知能力(提高眼腦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其四,進行速讀實戰(用快速閱讀的方法實際閱讀文章,強化速讀能力)......如果你的閱讀速度慢,還是建議學習一下的。
方法三,多讀法。
多讀是提高閱讀速度、閱讀理解率的重要方法。很多人讀書速度慢、效率低,其主要原因就在於:知識面、背景知識不夠,所以讀得慢、讀不懂、讀不進去。可以事先排定閱讀日程表,養成日常閱讀的習慣。同時要多讀與「昨天」不同的書,提高閱讀的廣度的、打開視野和思維。
⑸ 有什麼好的學習方法和閱讀技巧
閱讀其實是一門藝術,它是大腦智力活動的藝術,就像你進行任何一項復雜體育運動一樣,講究技藝講究方法,並且有規則有章法可依。
但一開始必須依靠對應的方法路徑來提高對應的技術,最後才能在整合各個部分技巧的基礎上,呈現給人一個整體的狀態,也就是我們看到的運動員高超的表演,和我們閱讀者自主內化知識的自然輕松狀態。
那怎麼做到呢?
培養有效的日常閱讀技巧,也是分步分層次的。這里主要介紹五種基本的方法(或者說需要培養的閱讀習慣)。
一、明確讀書動機
你讀某本書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掌握作者傳授的某種方法,理解某個新的領域,還是要研究某個領域知識,還是只是獲得讀書的感官體驗?如果你沒有搞清楚自己的實際需求,或者沒有意識到需要去明晰自己的動機是什麼,閱讀就容易陷入一種隨意的狀態,收獲的可能就是」不太清楚啊「。
只有帶著特定的目的去讀書,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節省閱讀時間,提高效率,收獲實際效用。
比如你要學習某本實用型書籍里介紹的方法,就像我最近看的《你用對專注力了嗎?》(萊斯.斐米博士著),就是典型的圍繞何為健康的專注模式以及如何正確使用專注力的」工具書「,特別具有實操性。這個時候我們就沒有必要陷入書中具體的案例細節,甚至可以採用粗讀的方式略過舉證部分的內容(當然,前提是作者的例證過程是真實而嚴肅的,我們沒有必要過於追究其確切性)。
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明確要學習的概念的基礎上,從梳理出」如何做「的整個邏輯入手,畫出思維導圖,並結合日常的練習。
然後在練習的過程中反復運用書里的知識,從而更深刻理解書中某些字句的含義,進而內化知識,最終保持練習,直至最終掌握書里的方法,使之成為你無須刻意調用就能自然運作的模式的一部分。我覺得這也才算是不辜負了作者想要送給我們的「實用工具」。
再舉個例子,如果你是要全面了解心理學某個領域的知識體系,那麼你最好找到相對權威和評價較高的書籍,而不是隨便找到一本就開始讀或者只是零散地通過網路文章了解幾個概念。比如我知道《社會心理學》(【美】戴維.邁爾斯)這本,就是業界公認的教材級心理學典範書籍。讀這一本書,就可以頂好幾本,想要詳細了解這方面知識,這本就是不二之選了。這里的選書,也是建立在首先知道自己要獲得什麼的基礎上,有了這樣的意識,可以減少看到很多沒必要看的書的時間。
二、主動提問
上一個方法要求我們在讀書前就知道自己為什麼而讀,接下來這個方法需要我們搞清楚具體書籍和自己的關系。
讀之前攢的疑問越多,越能激發你在閱讀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越能增強你的閱讀記憶深刻程度,進而你吸收和理解到的知識也會越深。這點就像你越是對某事物好奇,你就越願意花心思去探索一樣;疑問激發我們的求知慾,也能促進我們進一步思考和行動。
具體要提怎樣的問題呢?可以從以下幾個點入手——
這本書整體上是說什麼?
作者的觀點和我有什麼關系?
能解決我的什麼問題?
我有什麼樣的質疑?
我如何證明作者所說的合理性?……
比如《你用對專注力了嗎》這本書,按照這個順序提問後,我在一邊閱讀時就可以一邊進行歸納整理——這本書在傳授我們正確使用專注力的指導方法以及提供改善專注模式的方案。
作者倡導的專注方式和我的生活有緊密的關系。
我可以通過那些方法調整自己的專注模式,改善自己的健康狀況。
我通過實際的操作運用那些方法,證實其觀點的可信度和實用性……就這樣,我搞清楚了這本書的內容,運用起來也會清晰很多。當我不斷把這些理解和行動實踐結合,成為我經驗的一部分了。這個時候,就可以說我把知識裝進了身體里。
三、學會做筆記
運用知識前,我們先要學會記憶它們。
不管是圈字、劃線還是空白處做記號,記住只要有感觸的,啟發的或者重點的,有疑惑的,都動手去畫去寫。
過後及時將它們整理下來,以後回溯書籍內容的時候可以翻看這部分筆記內容再次重溫(這時彷彿在讀原著的縮略版),也可以從自己摘錄的內容中查自己理解到的內容是否連貫或有什麼疏忽,進行查漏補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