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張泉靈的作文課》:妙用寫作工具,讓作文像1+1=2那樣簡單
古言道:「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這里的「吟詩」就是指的作詩。在這句至理名言的影響下,很多家長給孩子買了「全國優秀作文」「名句名段名篇」「風景篇」「人物篇」「想像篇」,結果孩子的作文還是乾巴巴幾句話,老母親真是急得吐血啊。
有沒有讓孩子一看就懂,一學就會的作文公式或者方法呢?很多家長都在苦苦尋覓,我最近看的這套《張泉靈的作文課》,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把各種作文方法娓娓道來,讓孩子學有所獲。
《張泉靈的作文課》是由原央視主持張泉靈領銜的「泉靈的語文課內容研發部」經過多年深度思考和全面調研,並結合教育學、心理學、戲劇表演學、文學、經濟學等諸多學科編著而成,提煉出很多實用的寫作工具和系統的思維方法,幫助孩子學會深度思考,理解寫作本質,並在運用中舉一反三,讓寫作成為孩子的終身優勢。
好文章的標準是什麼樣的呢?好的觀察作文,應該讓讀者通過你的文字,看到事物的真實樣子。讀者似乎能聽見、聞見、嘗到、摸到,內心泛起相似的感受,或者過去某一瞬間的記憶或者 情感 被調動起來。
觀察作文一般充分運用眼睛、鼻子、嘴巴、手和心,這五種感覺器官,對植物、動物、場景進行描繪。比如:
我看到剛長出來的草是嫩綠色,半透明的,細細長長,一頭很尖,像一把寶劍。(視覺)我摸上去一面滑滑的,另一面澀澀的,還有點刮手。(觸覺)我聞到青草有青澀的味道。要是把草折斷,草味就更濃了,(嗅覺)讓人想起春天。(感受)
散文名家汪曾祺的《花園》《夏天》節選,也充分體現出這一點。通過這種方式,不但可以教會孩子用五感法來寫作文,還能讓孩子在讀文章的時候,意識到名家也是用這樣的方法,就能在反復的閱讀和練習中,熟練運用這個方法。
在想像作文部分,魔法棒的口訣是「魔法棒,變變變,變我,變你,變環境。」很多童話故事裡,都有讓人物變大變小的設定,比如《愛麗絲漫遊奇境》《尼爾斯騎鵝旅行記》《西遊記》等等。
想像自己變大後會發生什麼,變小後有什麼不同之處,還可以給自己增加特異功能,把自己變成故事中的人物。
特別注意的是,變身也要變五感,從全新的角度來看、聽、聞、嘗和想,讓讀者也能感同身受,就是一篇很好的想像文章。
通過把變化拆開,從變什麼,怎麼變,變後會怎麼樣,為什麼會變等等,把變化的整個過程一一體現,讓孩子從變化 游戲 中獲得靈感,讓想像作文變得非常簡單。
《這樣想像,作文更精彩》《這樣觀察,作文更豐富》,與其說是教寫作文的書,不如說是故事書。特別是將中外的名家名作串起來講,既能增加孩子的閱讀興趣,也在潛移默化中教會了孩子寫作方法,適合三年級以上的孩子閱讀,值得推薦。
㈡ 如何評價張泉靈
張泉靈的作文課不好。
她講課的時候,眼神有點飄,語速有點快,說話沒有抑揚頓挫之感,臉上全是職業性的笑容,整個狀態顯得急躁,沒有底氣,像剛走上講台的新手。不過,和真正的新手老師不一樣的是,這急躁里,有濃郁的急功近利味兒。
可是,當張泉靈又坐在被采訪者的面前時,她又回到了做主持的狀態,顯得自信、沉穩。方法脫離實際。她總結的語文學習方法有「五感法」「時間軸」等,聽起來很高級,一套一套的,其實基本上是沒用的東西。
比如,她說可以用「五感法」教會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快速寫出500字左右的作文。小學一年級的孩子還處在認字、組詞、造句的階段,能把字寫工整、能好好地造句就很好了,寫幾百字的作文,這不是拔苗助長嗎?拔來拔去,學習的興趣就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