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幼兒園大班打擊樂教案
讓幼兒通過整體舞蹈表現X XX ∣XX XX ∣X - ∣,並學慣用打擊樂器隨樂進行演奏。以下是我整理指猜的幼兒園大班打擊樂教案的相關資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拔根蘆柴花》
活動目標:
1、通過整體舞蹈表現X XX ∣XX XX ∣X - ∣,並學慣用打擊樂器隨樂進行演奏。
2、在教室演奏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改變指揮方法,豐富演奏效果。
3、能注意自己的演奏效果與同伴的演奏協調一致,培養節奏感和團結合作的精神。
活動准備:
1、打擊樂器、圖譜;
2、音樂《拔根蘆柴花》和《化蝶》;課件《蘆葦》
活動過程:
一、聽音樂《化蝶》進入教室,教師帶幼兒做相應的動作。
二、復習歌曲《柳樹姑娘》
1、有表情的唱。
2、簡單進行兩聲部合唱。
三、聯系生活,引導幼兒感受生活中的“節奏”。
1、教師模仿小狗的叫聲,提問:小狗是怎樣叫伏純的?有什麼特點?
2、你還知道哪些小動物的叫聲是有節奏的?(青蛙、小貓、小雞……)
3、生活中還有那些聲音是有節奏的?(切菜、走路、門鈴……)。
4、出示節奏譜,讓幼兒練習節奏。
小狗 X XX ∣X XX ∣
青蛙 XX XX ∣XX XX
小貓 X - - -∣X - - -∣
缺逗咐我們除了用手拍之外還可以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表現節奏?
四、讓幼兒聽音樂、看課件,理解感受音樂。
1、播放樂曲《拔根蘆柴花》,提問:聽完這首樂曲你有什麼感受?
2、播放課件引導幼兒欣賞,提問:看了這些圖片你有什麼感受?
教師小結:我們看到的植物是蘆葦,它還有個好聽的名字叫蘆柴花,主要生長在蘇北地區,好聽的樂曲是蘇北民歌《拔根蘆柴花》,這首樂曲就是人們看到很美的蘆柴花才編的,所以叫拔根蘆柴花,後來人們也用這首樂曲表達豐收時的喜悅之情。
五、出示樂曲節奏圖譜,鼓勵幼兒用身體動作表現樂曲。
1、教師引導幼兒熟悉節奏並練習動作。
2、將幼兒分成兩部分,師指揮練習節奏動作。
六、組成“小小樂隊”,用樂器為樂曲伴奏。
1、教師出示三種樂器,請幼兒討論配樂方案。
2、幼兒自由選擇樂器,教師指揮幼兒進行樂器演奏。
3、交換樂器看教師指揮練習樂器演奏,也可以請個小指揮。
七、請“小小樂隊”面向觀眾演奏。演出結束,請“小小樂隊”退場。
《木瓜恰恰恰》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大班藝術領域活動之一的打擊樂《木瓜恰恰恰》隨著大班幼兒對樂曲的結構及對曲子理解能力的提高,幼兒逐步喜歡通過打擊樂活動來表現對樂曲的喜愛。樂曲《木瓜恰恰恰》是一首符合我們大班幼兒年齡特點和學習特點的曲子。樂曲的結構是常見的再現式三段體A-B-A。A段旋律優美,表現印尼人民豐收喜悅的心情;B段的旋律活潑、明快,作者以切分音的方式體現豐收後人們聚集在一起歡快舞蹈的場面。整首樂曲旋律簡潔、節奏明快、樂段清晰、富有感染力,所以以《木瓜恰恰恰》開展打擊樂演奏活動,易給幼兒享受到奏樂活動帶來的快樂,以及能促進幼兒的合作協調能力的發展,同時也能使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力、表現力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2、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將該活動設計為兩課時。在第一課時幼兒初步感受了印尼樂曲的風格,音樂的結構、初步看圖譜拍打節奏。因此我從情感態度、能力、認知水平三個方面預定第二課時的目標:
1、進一步感受印尼樂曲的風格,在合作中體驗打擊樂活動的快樂。
2、學慣用打擊樂器演奏《木瓜恰恰恰》。
3、幼兒學習保持自己的聲部,並與其它聲部協調一致。
以上目標的提出主要是想通過目標的實現讓幼兒享受奏樂活動的快樂,發展幼兒運用打擊樂器進行藝術展現的能力,同時發展幼兒感受音樂的能力,其中包括對節奏感、結構感等音樂要素的敏感性。
3、教材重難點
根據目標,我把活動重點定位於:學慣用打擊樂器演奏《木瓜恰恰恰》。活動難點:能進行簡單的分聲部演奏,在保持自己聲部的同時,與其它聲部協調一致。
4、教學准備
(1)知識經驗准備:幼兒已經了解有關印尼的風俗民情以及生活習慣。
(2)物質准備:畫有各種水果及果籃的圖譜、磁帶、打擊樂器、印度風情課件。
(3)場地准備:幼兒座位設計為“品字型”。
二、說教法
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我力求達到“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本次活動採用的主要教法有:
1、激趣法:活動開始部分讓幼兒聽著《木瓜恰恰恰》的歌曲跳恰恰舞,激發幼兒參與音樂活動的興趣,此外教師藉助了多媒體課件,讓幼兒欣賞印尼風情,給幼兒以直觀經驗,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
2、游戲法: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它具有教育性、娛樂性、創造性。讓幼兒邊拍水果圖譜邊念“恰恰恰”時,給游戲
@_@我是分割線@_@活動注入新的活力,激勵幼兒的藝術表現力與創造力,點燃幼兒的創造之花。
3、圖譜指揮法:“木瓜恰恰恰”的圖譜用不同的水果及果籃表現節奏型及配器的總體布局。幼兒看圖譜學習節奏,使幼兒對樂曲的結構、節奏型的理解、認識更透徹。圖譜法和指揮法的綜合使用,可獲得較為理想的打擊樂器演奏效果,為突破本節課重難點奠定基礎。
此外,我將適時地採用賞識激勵法、審美熏陶法等教法對活動加以整合,使幼兒獲得對樂曲更深層次的理解,達到科學性、藝術性、愉悅性的和諧統一。
三、說學法
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加探究活動,不僅提高了認識,鍛煉了能力,更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幼兒採用的學法是:
1、多通道參與法:新《綱要》指出:“幼兒藝術活動是一種手、眼、腦並用的活動,它需要幼兒用多種感官去感知審美對象,用動作和材料的操作去表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所見所聞。”因此活動中,我鼓勵幼兒看一看、學一學、拍一拍、敲一敲,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學習目標。
2、嘗試法:陶行知先生說過在“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在兩次操作活動中,教師鼓勵幼兒嘗試看圖譜拍節奏、設計配器方案。讓幼兒通過商量、比較等,使思維活躍起來,創造出更合適的演奏方法,來攻克本節課的難點。
與此同時,我還將通過個人演奏、集體演奏等方式,復習鞏固節奏練習。
四、說教學程序
圍繞教學活動的預設目標,我的整個活動過程是這樣安排的:
(一)、感受印尼樂曲的風格,熟悉音樂結構。
1、律動入場:《木瓜恰恰恰》
大家知道“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活動一開始我選擇讓幼兒聽著《木瓜恰恰恰》的歌曲、跳著歡快的恰恰舞進場,讓幼兒從中感受到“恰恰舞”明快的節奏,激發幼兒參與音樂活動的興趣。
2、播放課件 喚起回憶 感知音樂
這環節我是將印尼風土人情做成課件並將《木瓜恰恰恰》作為背景音樂,讓幼兒邊聽邊看邊思考,師“這是什麼地方”?喚起幼兒對有關印尼風俗民情以及生活習慣的回憶。接著引導幼兒根據樂曲的變化用肢體動作大膽表現對樂曲的理解,讓幼兒進一步感受印尼歌曲的風格,熟悉音樂的結構,為下一步節奏練習奠定基礎。
(二)、在熟悉掌握節奏的基礎上,分聲部徒手練習。
這環節是解決本次活動的難點,在解決難點部分,我根據幼兒認知發展的特點,從教具入手製作了水果圖譜增強了幼兒對節奏的記憶。
第一遍:讓幼兒看圖譜按意願分四組,在教師的指圖提示下,分聲部徒手練習。
@_@我是分割線@_@第二遍:個別幼兒指圖,聽音樂分聲部徒手練習。
第三遍:幼兒看指揮分聲部徒手練習。
看教師指揮,分聲部徒手練習,為持樂器合作演奏作鋪墊。這時要放慢樂曲的速度。練習時重點要求幼兒互相傾聽、相互配合,提出明確要求:“請小朋友來看老師的指揮,指揮到你,你就來做動作。在這個過程中幼兒則要提高有意注意,保持自己的聲部,並與其它聲部協調一致。
(三)根據節奏方案、設計配器並演奏
這個環節是本次活動的重點。
1、設計配器方案
此環節我指導幼兒根據形成的節奏方案設計出配器方案,並讓幼兒嘗試演奏。 在教學過程中我為幼兒准備圓舞板、碰鈴、鈴鼓、三角鐵四種樂器,讓幼兒自由敲打。請幼兒根據樂器的音色為樂曲配伴奏,引導幼兒思考、討論: “你覺得用哪種樂器演奏更像恰恰恰?(圓舞板)菠蘿的地方用什麼樂器呢?(碰鈴/鈴鼓)飄帶的果籃要怎樣演奏?(把錢鼓搖起來)那我們就一起來合奏吧!”
2、組織幼兒分聲部進行樂器演奏
基本的配器方案出來後,教師通過整體演奏、分組演奏、教師指揮、幼兒指揮等形式,讓幼兒體驗節奏活動的快樂,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這個環節我將綜合運用指揮法、練習法,通過以上多種演奏方式,復習鞏固難點。)
在發揮幼兒的主體地位的同時,培養幼兒的音樂理解力和表現力。到此,認知目標也就基本完成了。
(四)活動自然結束
引導幼兒選擇自己喜歡的樂器表現樂曲,讓幼兒在輕松歡快中走出活動室。
正是在這些敲敲打打中,幼兒進一步感受到印尼歌曲的風格,熟悉了音樂的結構。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用打擊樂器演奏《木瓜恰恰恰》,在合作的過程學會相互傾聽、相互配合,體驗到奏樂活動帶來的快樂,有效促進了師幼互動!
總而言之,在本次教學活動中,我掌握好宏觀調控,調整控制好節奏速度,在提問時,能注意到問題的難易。當然在實際的教學中,所設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還要根據幼兒的實際反應和接受能力及時調整,努力體現“以幼兒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
以上是我對這個教學活動的分析與做法,不足之處還望領導、老師們多多給予指正。
《超級瑪麗》
【活動設計】
本次音樂活動的靈感來源於“超級瑪麗”的電玩游戲,這個游戲的情節明了,人物的善惡清晰,孩子們都很喜歡這個游戲。音樂原名為《胡西爾休西波爾卡》,是手風琴樂曲,曲風較歡快、詼諧,樂段清晰,稍作剪輯,便呈現出ABA結構特點。我將“超級瑪麗”的游戲情境與樂曲結合,設計出打擊樂游戲“超級瑪麗”,以“闖關”的游戲情境吸引幼兒積極參與。
【活動目標】
1、通過嘗試、比較等方法為樂曲匹配合適的樂器。
2、學會在圖譜和口令的暗示下,為樂曲伴奏。
3、在闖關游戲的情境中大膽演奏,體驗與同伴合奏的樂趣。
【活動准備】
1、經驗准備:幼兒已欣賞過“超級瑪麗”的電玩游戲並會隨樂律動游戲。
2、物質准備:相關圖譜、音樂、鈴鼓、圓舞板、碰鈴各8套,大鼓一套。
【活動過程】
一、隨樂進行超級瑪麗的律動游戲,再次感受游戲情節的樂趣。
師:小朋友們,前幾天我們玩了個超級瑪麗的游戲,你們還記得嗎?今天我們要繼續闖關,小瑪麗們准備好了嗎?(隨音樂闖關)
二、看圖譜分角色再次表演游戲情節。
l、總結圖譜與身體律動的關聯,整理瑪麗闖關的路線。
提問:剛剛我們闖關的時候是按照什麼路線走的呢?這邊遇到了誰?遇到毒蘑菇怎麼辦呢?一起跟圖譜說第一行節奏?
師:遇到烏龜為什麼不能動?接下來是怎麼走呢?遇到了一顆大蘑菇怎麼做?
2、看圖譜,分角色表演動作。
師:下面請你們分工合作,請這對做走的動作,這對做跳的動作,還有一對做吃蘑菇慢慢長大。
三、探索為樂曲匹配合適的“樂器武器”並能看指揮大膽地進行間關演奏游戲。
師:太棒了,通過大家的努力,我們贏得了三種武器,看,分別是小鈴、鈴鼓和圓舞板。
討論:教師示範三種樂器發出的聲音,請幼兒討論那種樂器可以用來表示走,遇到蘑菇的時候可以用什麼武器,吃一個蘑菇慢慢長大可以用什麼呢?
請幼兒將自己的討論結果上來試一試。請幼兒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樂器,選擇一樣的樂器的寶貝坐在一起,一起跟著音樂來試一試。
四、闖關開始。
1、看指揮完整隨樂演奏,初步感受用“樂器武器”進行闖關的樂趣(第一關)
師:請小瑪麗拿起武器一起來闖關!成功後用瑪麗的音樂表示成功。
2、在游戲情節進展線索的提示下,累加大鼓進行合樂演奏。(第二關)
①根據故事情節發展探索在(毒蘑菇)處累加大鼓,成功或失敗根據幼兒演奏情況而定。
師:恭喜小瑪麗們闖過了第一關,我們又獲得了一個新的武器,看是什麼?聲音怎麼樣?
第二關毒蘑菇的毒性變得更強了,那我們可以把大鼓用到什麼地方?大鼓和圓舞板一起對付蘑菇。
②如果聽到的是失敗的音樂,師幼共同討論失敗的原因,再次進行闖關演奏。
3、交換“樂器武器”,體驗用不同的武器進行闖關的樂趣(第三關)
剛才我們小瑪麗都是用自己的武器,接下來第三關又增加了難度,你們會使用別人的武器闖關嗎?
五、活動結束。
② 幼兒園小班打擊樂教案
幼兒喜愛玩弄有聲響的東西,各種打擊樂器都有不同的聲響特色。這些都能引起幼兒的興趣,並使幼兒通過聽音樂演奏樂器來逐步培養幼兒感受音樂美、表現音樂美的能力。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幼兒園小班打擊樂教案的相關教案,老師們快來看看吧!
《彩色世界真奇妙》
一、設計意圖
幼兒喜愛玩弄有聲響的東西,各種打擊樂器都有不同的聲響特色。這些都能引起幼兒的興趣,並使幼兒通過聽音樂演奏樂器來逐步培養幼兒感受音樂美、表現音樂美的能力。我班幼兒接受能力強,節奏感好,又愛唱愛跳。因此設計了這次的打擊樂《彩色世界真奇妙》。目的是想從小班開始就培養幼兒遵守打擊樂活動的規則,以及培養幼兒看指揮演奏樂器的習慣。同時打擊樂涉及到圖譜,針對小班幼兒如何對待圖譜、節奏型等問題,本次活動將做一次探索。
二、案例描述及分析
1、活動開始,聽《彩色世界真奇妙》音樂,幼兒有節奏的做拍頭、拍肩等身體動作。緊接著邊唱邊看指揮分組做身體動作。
(分析;活動開始做身體動作給人以老套表演的感覺,但作為小班幼兒這是從基困掘本做起,並且是第一次接觸打擊樂,幼兒沒有所謂“表演”的經驗。同時可以讓幼兒在熟悉的音樂聲中,穩定情緒、集中注意力為後面的學習做好准備。因此,我本人認為可以。)
2、接下來,出示圖譜,看圖譜上的小手學習拍不同類型的小手圖譜。
師:看看圖上有什麼?
幼:有小手。
師:這些小手有什麼不同?誰會看這個小手來拍一拍?
幼:個別試著拍,集體學著拍。
(通過拍小手間接地掌握了一種節奏型。)
師:圖上還有別的小手嗎?這些小手又怎麼拍?誰來試一試?
幼:個別試著拍,集體學著拍。
師:引導幼兒整體拍一遍小手圖。
(通過拍不同的小手又間接地掌握了另一種節奏型。並對整個小手圖所表現出來的節奏型有一個大概的輪廓。)
3、教師引導幼兒整體拍一遍小手圖後,揭去小手,讓幼兒認識圖譜。
師:現在圖上有什麼?
幼:小叉叉。
師:對。這就是圖——譜。大家一起說一遍。這些小叉叉表現的就是節奏型,每一個x我們唱的時候都唱“噠”。現在我們大家一起用“噠”來唱一遍圖譜好嗎。
幼:在老師的引導下邊唱邊拍。
(由一個小手圖到打擊樂的圖譜,因為有前面的鋪墊,幼兒一直想知道小手下面是什麼,所以過渡較自然。幼兒掌握起來也比較容易一些,效果較好。)
(分析:這是本次活動的難點。因為幼兒是第一次接觸打擊樂活動、又是新內容,如何讓幼兒明白圖譜中的x是什麼意思,以及不同的節奏型又該怎樣拍,都決定接下來的活動能不能進行下去的關鍵。為了解決這個難題,老師想出了在節奏型上覆蓋上剪好的小手。這樣既可以引起幼兒的興趣,又可以根據不同的小手拍出不同的節奏型。避免了直接用“噠、噠、噠噠、噠”這樣的專業術語來向幼兒講解,而幼兒卻不明白“噠”是什麼意思,很好的解決了活動難點。)
4、打擊樂演奏
在熟悉了節奏型之後讓幼兒認識圓舞板,掌握圓舞板的正確演奏方法,並用圓舞板看圖譜演奏。然後聽音樂、看圖譜進行演奏;看指揮演奏;嘗試用兩種不同樂器演奏。
(因為在和節奏型相對應的下面都畫著圓舞板稿爛,幼兒認起來較容汪敬核易。)
5、結束部分
三、體會與反思
以往的打擊樂活動被大家認為是表演活動,尤其是在進行公開觀摩活動的時候。是把排演好的內容再給大家展示一遍。但我設計這次活動並不是為了課堂質量達標而進行的表演,而是抱著探索、學習的態度來進行的。因為,這是小班第一學期第一次打擊樂活動,幼兒此前沒有接觸過打擊樂毫無經驗可談,自然也就談不上表演了。我的目的是為了探索小班幼兒進行打擊樂活動所涉及到的幾個問題,以及這些問題該怎樣解決。
1、小班幼兒進行打擊樂活動需不需要圖譜
(我認為需要。因為從小班就有目的的學習這些,可以培養幼兒良好的常規。如:看圖譜、看指揮的意識和能力。到了中班就有了一定的基礎,為以後的深入學打基礎。好的常規是從小就開始培養的,不是一簇而就的。)
2、圖譜在活動中占什麼位置?
(我認為是讓幼兒逐步明白圖譜的作用、以及逐漸養成看圖譜演湊的習慣。)
3、關於圖譜中的節奏型問題。
(讓幼兒熟悉常見的節奏型,但不要求幼兒掌握。)
4、本次活動中出現的問題
(可不可以有別的教學形式出現;互動的情況解決的不好;在游戲中學習做的不好。)
這些都是在以後的教學中需要和同事、同仁學習探索的地方。
《大狼喝粥》
【活動設計】
小班幼兒喜歡敲敲打打,不同的材料在幼兒手中變成了器樂,各種節奏在小天才的手中被創造出來。《大狼喝粥》是以鈴鼓為主的打擊樂活動,採用幼兒最熟悉喜歡的動物故事為切入點,在故事中蘊含了不同強弱、不同速度的節奏型;活動環節中運用故事、動作、節奏為基本要求,通過全身感官動作來不斷刺激、鞏固幼兒對三種不同節奏型的感受與表現,最後音樂與節奏相融合,讓幼兒充分體驗小鈴鼓美妙音色的同時與夥伴們進行快樂演奏。整個活動讓幼兒處於輕松、愉快、自然的狀態,為幼兒良好節奏感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培養了幼兒初步感受表現藝術中的美。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積極參加游戲,感受玩鈴鼓的快樂。
2、學習使用鈴鼓,能控制好自己的鈴鼓,不隨意發出聲音。
3、探索鈴鼓的三種演奏方法。
【活動准備】
入場輕音樂;記號筆;幼兒園、大狼和姥姥三種標志;鼓;每位幼兒一隻鈴鼓;《小鈴鼓》音樂;兩個小鈴鼓的家。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師幼隨音樂一起轉轉手、拍拍手入座。(播放輕音樂)
1、運用故事,激發幼兒的興趣,並初步感受三種節奏類型。
師:小朋友們好!今天老師給大家講一個《大狼喝粥》的故事,好嗎?
幼:好!
師:故事開始啦……
(1)有一隻非常健康的大狼,它從來不挑食,而且最喜歡喝甜粥。幼兒園的甜粥非常香,大狼是這樣喝的:一口一口慢慢喝。(老師邊說“一口一口慢慢喝”邊做端碗喝粥的動作)我們一起來學一學吧。
師:小朋友們做的真好!咱們繼續聽……
(2)自己家的甜粥有點燙,聰明的大狼就先嘗一口,再快快地喝三下。(老師邊說邊做嘗一口、端碗快喝三下的動作)嗯!真好喝,我們一起來試試。(師幼共同做動作,並反復練習兩次)
師:真棒!動作很快!
(3)姥姥家的甜粥不但好喝而且不燙,大狼端起碗啊嗚啊嗚全給喝光了。(老師邊說邊做端著碗一口氣喝完粥的動作)來吧!孩子們,你們的大碗在哪裡呢?端起來,啊嗚啊嗚全喝光。(師幼共同做動作)
師:喝完了,摸摸小肚子是不是鼓鼓的?
(本環節設計意圖:小班幼兒對動物故事比較感興趣,運用大狼喝粥故事內容把三種節奏類型自然貫穿其中。教師邊講故事邊表演,並根據小班幼兒愛模仿的年齡特點,通過已有生活經驗端碗喝粥的動作來初始三種節奏,不僅能夠吸引幼兒的注意力使難點前置,而且當幼兒隨老師一起學習喝粥時,運用三種不同表揚語及提示語來激發了幼兒的探究慾望。)
2、畫圖譜,直觀形象地幫助幼兒了解三種節奏。
(1)師:大狼喝粥有意思吧!小朋友,看看這是什麼地方?
幼:幼兒園。(出示幼兒園標志)
師:剛剛大狼在幼兒園它是怎樣喝甜粥的?恩,一口一口慢慢喝的。(畫出大狼在幼兒園喝粥的圖譜)
師:怎麼樣喝的?准備……(幼兒看圖譜做動作)
(2)師:自己家的甜粥是這樣喝的先嘗一口,再快快地喝三下。(出示自己家標志並畫出圖譜)
師:我們一起來……(幼兒看圖譜做動作,並反復練習兩次)
(3)師:姥姥家的甜粥是啊嗚啊嗚一下全喝光了。(出示姥姥標志畫出圖譜)
(4)師:大家來表演一下吧。(看圖譜完整表演)
(本環節設計意圖:小班幼兒處於直觀形象思維階段,根據故事內容採用幼兒園、大狼自己家、姥姥家的標志,幫助幼兒讀懂圖譜,而圖譜是依據幼兒的理解能力、已知經驗形象地用簡單的符號來讓幼兒進一步理解三種節奏的不同。“嘗一口,喝三下”這個節奏對於小班幼兒比較難,所以在此處多練習表演兩次來加深幼兒的印象。)
二、基本部分。
1、根據鼓點運用身體感官來體驗三種節奏型。
師:小朋友們表演的很像哦!調皮的大狼現在它想用全身的力氣來喝甜粥,會是怎樣的呢?准備:
第一遍:
(1)點點頭。(一口一口慢慢喝)
(2)拍拍腿。(嘗一口,1、2、停,反復練習兩次)
(3)蹲下並逐漸起來雙手舉高。(啊嗚啊嗚全喝光)
繼續喝:
(1)踏踏腳。(一口一口慢慢喝)
(2)扭扭屁股。(嘗一口,1、2、停,反復練習兩次)
(3)甩甩胳膊。(啊嗚啊嗚全喝光)
坐下喝:
(1)拍拍手。(一口一口慢慢喝)
(2)慢拍一下手,再快拍三下。(嘗一口,1、2、停,反復練習兩次)
(3)從身體的上方到下方不停晃手。(啊嗚啊嗚全喝光)。
(本環節設計意圖:“玩”是幼兒的天性,讓幼兒在玩中學是最好的學習方式。而扭扭屁股、跺跺小腳、轉轉小手等感官運動正是小班幼兒最喜歡玩的活動,因此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用身體動作表現)節奏,並在其中依據許卓婭教授“音樂與數學”的教育理念,把“嘗一口、喝三下”與“1、2、停”相融合,使幼兒在鞏固節奏時能有一定的自控力,同時為下一環節使用小鈴鼓不隨意發出聲音做了很好的鋪墊。)
2、請出鈴鼓,講解鈴鼓的使用。(認識鈴鼓,學會使用鈴鼓)
師:小朋友們表演的非常精彩!大狼終於吃飽了,現在它已經出去玩了。聽!這是什麼聲音?
師:是誰呢?
幼:小鈴鼓。
師:小鈴鼓也想來和咱們玩游戲。鼓掌歡迎!看看它圓圓的鼓面咚咚響,旁邊的小鈴鐺叮鈴叮鈴。小鈴鼓可真調皮,小朋友們把藏在小椅子下面的小鈴鼓也請出來吧。(從椅子下面拿出來)
師:請仔細觀察一下,哪個地方有個小手呢?(幼兒自由觀察老師加以指導)
師小結:這是小鈴鼓的手柄,我們和它握握手好朋友,貼貼臉,拍一拍,搖一搖停。(老師和幼兒根據《小鈴鼓》音樂節奏練習,幫助幼兒盡快熟悉鈴鼓)
(本環節設計意圖:“先聞其聲,後睹其物”會讓人產生一種神秘感,小鈴鼓的突然出現把幼兒的情緒推向一個高潮,讓幼兒真切感受到又有一個朋友和我們玩游戲啦。
認識小鈴鼓主要分為:集體認識、自我觀察和做朋友三種方式環環相扣來幫助幼兒盡快認識並學會演奏小鈴鼓。尤其在自我觀察中,根據幼兒的觀察特點小鈴鼓貼上黃色的小手,能夠幫助幼兒自己找到鈴鼓的手柄,產生成功的喜悅感。)
3、隨音樂鞏固練習。
師:小鈴鼓的聲音可真好聽呀!跟著音樂會更動聽。(播放第一遍音樂:師幼坐在小椅子上表演。)
師:恩,真是太好玩了,這回小鈴鼓長高啦,長高的小鈴鼓想笑著來表演哦。(播放第二遍音樂:師幼共同站在小椅子前面表演。)
師:看!我們兩個人的造型是不是很帥呀!恩,注意在停的時候擺個自己喜歡的造型,好嗎?孩子們我們到大場地來表演吧。(播放第三遍音樂:離開座位到旁邊空間大的活動場地表演。)
師:每個小鈴鼓的造型很特別呀,好有創意!繼續努力呀(播放第四遍音樂:繼續在大場地表演。)
(本環節設計意圖:音樂能夠陶冶性情,更能使活動產生趣味性。《小鈴鼓》的音樂節奏恰好與大狼喝粥的三種節奏型相吻合,讓幼兒在音樂的伴奏下來用小鈴鼓快樂地演奏,在每一遍的游戲中都有不同的收獲,體驗著合作的快樂。)
三、結束部分。
師:孩子們,今天和小鈴鼓玩的開心嗎?
幼:開心!
師:那我們要謝謝它,和它抱一抱吧。
師:小鈴鼓要回家了,快看!那邊就是他們的家,跟著老師我們一起把它們送回去吧。(播放第五遍音樂:老師帶領幼兒隨音樂一邊表演一邊把小鈴鼓送到老師提前准備的家)
師:孩子們,和我們的夥伴小鈴鼓再見吧。(隨音樂結束活動)
(本環節設計意圖:情感的滲透、常規習慣的養成自然地與整個活動相結合,讓孩子們在藝術的熏陶下身心得到和諧發展。)
《大象和小蚊子》
【設計意圖】
小班幼兒注意傾聽的能力和理解的能力都較弱,對樂器缺乏了解,《大象和蚊子》這個故事中的角色外在形象反差很大,情節是幼兒生活中的經驗,能夠吸引他們又易於理解、記憶,並通過故事情節嘗試讓幼兒來運用打擊樂配音。
【活動目標】
1、培養幼兒的集體協作能力。
2、引導幼兒認識自製大鼓、手鈴、響筒。能感知對比鮮明的聲音強弱與快慢的變化。(重點)
3、根據故事情節集體來演奏。(難點)
【活動准備】
1、故事掛圖。
2、大鼓一個、手鈴若干、響筒若干。
【活動過程】
導入:通過模仿大象和小蚊子來到自己的座位上。
孩子們,我們來學一學大象走路吧,伸著長長的鼻子,轟轟地走著。現在咱們再變成一隻小蚊子,嗡嗡地飛到自己的小椅子上。好!小朋友們表現真棒!
(一)開始部分
認識大鼓、手鈴、響筒。(以聽辨三種不同樂器的聲音,並為後面的活動做鋪墊。)
1、玩游戲“小鼓會唱歌”,感受聲音的輕與重和快與慢。
師:小朋友們,聽誰在給我們唱歌?你們認識它嗎?——小鼓。”(直接出示小鼓)
師:“下面小鼓要唱兩首歌,大家要仔細聽一聽,第一首歌和第二首歌唱得是不是一個樣?”
幼:不一樣。第一首快,聲音輕;第二首重,聲音慢。
2、聽聲音,感受樂器的音色,認識新樂器——響筒。
師:接下來又是誰呢?請小朋友聽一聽這種聲音。老師告訴小朋友:這件樂器叫響筒。(並讓幼兒再次欣賞響筒的聲音,並仔細地觀察其外形)。
3、師:“小朋友看一看,老師拿的是什麼?手鈴要講故事了,請你們仔細聽一聽,手鈴在故事裡變成了什麼?小鼓和響筒在故事裡又變成了什麼?”
(二)基本部分
故事《大象和蚊子》。
1、教師結合樂器響筒、手鈴、小鼓講述故事。(伴隨樂器講故事,不僅能夠吸引幼兒,而且能夠讓幼兒了解到樂器的使用方法。)
提出問題,鞏固故事。
師:“故事裡面講的是誰和誰的事情?”(是大象和小蚊子)
2、以樂器在故事中發出的聲響為線索,引導幼兒回憶故事的主要情節。
師:“咚——咚——咚——的小鼓聲是誰發出的聲音?它在做什麼?”(是大象在走路,它在散步)
師:“呱——呱——呱——的呱呱筒聲在故事裡是什麼聲?是誰在做什麼?為什麼要那樣做?”(是大象在甩尾巴,它要趕走蚊子,不讓蚊子叮自己)
師:“在故事裡,小鼓最後為什麼發出了‘咚!咚!’兩下重重的聲音?”(大象生氣了,使勁跺腳呢)
師:“大象跺腳後,發生了什麼?是什麼樣子?”
(幼兒回答並表演蚊子暈倒的樣子)
3、老師和幼兒一同表演演奏。
師:小朋友想自己來演奏嗎?那麼老師扮演大象,需要用小鼓和響筒;小朋友扮演小蚊子需要什麼呢?(手鈴)。
4、老師講故事,幼兒集體演奏。
(三)結束部分
今天,小朋友們演奏的都非常好,現在這些樂器要回家休息了,咱們一起把他們送回去吧。(播放音樂)
五、活動延伸:
在表演區投放樂器,鼓勵幼兒在表演區進行表演。
【活動反思】
教學設計:
《大象和小蚊子》是一個打擊樂的教學活動,其形象幼兒比較熟悉,並且可以在幼兒已知經驗的基礎上提升現實水平。整個的活動設計是由各種打擊樂引出的故事情節,充分讓幼兒感知打擊樂與故事的融合,然後讓幼兒親身體驗演奏的樂趣,大大激發幼兒對打擊樂的興趣。
幼兒反應:
每個孩子都喜歡敲敲打打,在剛開始了解各種打擊樂的時候,孩子們就表現的很認真,因為他們對聲音有天生的敏感性,然後故事的演示更加激起了孩子的興趣,想自己能試試。第一遍老師講故事個別幼兒配樂演奏時,孩子們能夠積極配合,慢慢進入角色。等第二次表演時有的幼兒已經能夠自己邊說故事情節邊配樂,可以說孩子們都樂在其中,積極參入,體現了幼兒的主體性。
不足和改進:
首先我們的打擊樂都是自製的,所以在感官上不是很理想,而且數量較少,這是需要克服的問題。
在讓個別幼兒表演之前應該先集體進行空手練習,等孩子們完全了解故事情節再演奏,為後面的集體演奏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