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當孩子不再相信自己還能學好的時候,想放棄,作為爸媽的你會怎麼辦
感謝你的邀請。作為青春期的孩子,大多在心理上有一個叛逆的時期。
在這樣一個時期。孩子和家長也好,和老師也好,之間相處的關系有時候會顯得有些緊張。
這個時候。作為孩子的父母,我們有的會選擇從嚴管理。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來。而有一些呢,又因為孩子叛逆,不太好管教。而徹底的放鬆孩子,撒手不管。
不論是從嚴管理還是乾脆撒手不管。我覺得都不太可取,這都不是青春期這個階段,對孩子來說比較適合的教育方式。
首先,從孩子的成長時期來看。青春期的孩子,大都內心比較躁動,情緒容易激動。這是由於他們的身體生長時期決定的。那麼作為父母的我們。需要客觀的理性的認識到孩子在這個時期的身體和心理特點。
我們從思想認識上理解了這個時期的孩子,他的身體和心理特點是情緒比較容易激動,不太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的時候。對待孩子的某些過激的行為,易怒的舉止。以及一些不配合的言語和做法的時候。我們就能更好的理解孩子。從我們的心裏面會告訴自己,孩子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和行為。
這就是首先我們需要做的是:去理解這個時期的孩子他普遍存在的特點。
在理解了這些特點之後,我們就要根據青春期叛逆孩子的特點去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地去引導和教育。
比如,我們知道這個時期的孩子,他在心理上容易產生逆反心理的時候。那我們可以通過他的這種心理,去做一些行為上的引導。
比方說,早戀這個話題。當孩子沒有和我們開啟的時候,我們甚至可以旁敲側擊的去和孩子主動提出來早戀這個話題。甚至可以告訴孩子誰誰誰和誰誰誰早戀了。這樣讓孩子能夠站在自己的角度去主動的觀察一下。
而且因為青春期的孩子大多他比較敏感。所以當父母主動提出這樣一些話題的時候。他反而會覺得沒有什麼。也就不會對這樣一些話題產生過多的注意和好奇。
因為我們知道很多的早戀,一方面是因為父母的 情感 教育上的缺失。還有一些就是父母過於緊張,壓制了孩子的好奇心。
那現在我們父母如果能夠把這個話題在生活當中不經意間看似平淡的把它主動開啟的話。孩子反而覺得這就是生活當中的一道平常菜,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因此也會以一個更加平和的心態,去面對和異性的相處。
這樣我們就是利用了孩子這個時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來對孩子做了一個認知和行為上的引導。
然後處在青春期這個階段的孩子。對很多的未知世界充滿了好奇心。但是又常常埋怨於父母的不理解,或者是父母的壓抑。有的呢,會來自於父母的無視。因為這一些不理解,常常讓他們在情緒上產生很多的不滿。
所以在這個階段,我們父母可以適當的和孩子在溝通上多以一種平等的語氣和角度去對話。放棄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和孩子做朋友。參與到孩子的世界中來。讓孩子在青春發育期這個成長時期。能夠多一個值得信任的朋友。
孩子如果有了父母這樣一個能夠懂他,理解他的朋友的話。他也就多了一個抒發自己情緒的對象。自然而然也就不會因為沒有理解自己的人,而跑到外面的世界去找一些各色各樣的人去抒發自己的情緒。
這樣也就減少了很多外在的干擾因素,對孩子的成長的影響。
多和孩子做朋友。多傾聽來自孩子心靈里的聲音。多和孩子一起去感受成長的過程和成功的喜悅。
讓父母不僅成為孩子生活當中的領路人。同時也是自己身心成長上的真心朋友。這樣就能夠重拾孩子對自己的信任。
最後就是要對自己的孩子充滿信心。孩子往往就是這樣,你給他一片陽光。他就還你一個美麗的世界。你給他信心和理解。他就能夠成為一個更加自信的自己。
所以,當我們發現孩子不再相信自己的時候。我們首先作為父母是需要問自己。你相信你的孩子嗎?你是否真的相信你的孩子呢?
如果連你作為父母都不能充分相信自己的孩子。都不能夠及時的去鼓勵自己的孩子。那麼孩子又怎麼會樹立起自己的自信呢?
所以當孩子不再相信自己的時候…
我們做我們父母在了解了孩子處於青春叛逆期的生長和心理特點以後。就要多和孩子做朋友。多給孩子傳遞正能量。多相信自己的孩子。讓自己的孩子,在對未知世界的好奇過程中,時時充滿來自你作為父母的信任和鼓勵。
這一份信任和鼓勵。終將化作孩子最強大無比的自信。讓他在對未知世界的探求過程中不至於迷失了自我。
這樣孩子不僅能夠信任你,理解你,聽你的話。而且也更願意和你相處。
以上就是我對於孩子在青春叛逆期的時候,作為父母,我們可以採取的一些做法。
孩子不再相信能夠學好,是因為孩子在學習上沒有了自信心,作為家長在學習上要多鼓勵孩子,而不是一味的批評指責。如果是男孩子媽媽和孩子要好好的深談一次,如果是女孩爸爸和孩子談,找出孩子學不好的原因,給予幫助,鼓勵。
很榮幸能回答您的問題。
對於青春期叛逆,已經不是個新鮮話題了。
家長管孩子我們見得最多的也是兩個極端。一個不管,一個管的太嚴。不過近些年對於孩子教育的問題,很多家長意識到管教孩子應該理性溝通,對孩子的期望合理化。
還是有很多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新學期就代表新的開始和新的希望。家長們總是興致勃勃地給孩子做好的新的學習計劃:周一晚上回來寫一段英文日記、周二晚上參加舞蹈培訓、周三早上5點半起來背古文…
然而,實際情況卻是:孩子周一白天已經上過英文課,課上進行了英文寫作,晚上回來便覺得沒什麼好寫的了;周二下午孩子上過了 體育 課,在晚上的舞蹈課上連腿都抬不起來了;周三早上5點半起來背了一會古文,可下一刻卻又睡著了…
時間久了,制定的計劃很少能達成。同時親子關系也日趨緊張。孩子慢慢的也就變得麻木。指定的計劃不符合當前的能力水平,會對孩子的自信心造成影響。所以我們要幫助孩子們去指定可行的學習計劃,幫助他們一步步重拾信心。
我試著說服家長,捨身處地的站在孩子角度分析原因。從主觀上講,他也想學好,但基礎薄弱,初中基礎知識不牢靠,好比蓋房子根基不穩,進入高中階段知識量猛增,各科任務加大,時間安排上又緊湊,孩子常常吸收不了太多的知識點,造成了一知半解,又沒時間細細消化,累積一處越發困難,久之課業成績下降失去信心。
我對家長說:多好的一個孩子啊,很多課聽不懂,他比誰都著急。可他還是堅持坐在那裡努力的學了,不信你可以試試在座位上坐下,看你什麼都不懂的情況下能堅持多久?孩子已經堅持了很長時間,他的意志力強過我們好多!他得多難? 現在他太累了才想要放棄,他不是不想堅持,是缺少動力,方向不明確。我們得幫幫他!
當時這名學生聽我說到這里就低聲哽咽,說自己太難了,已經盡力了,母親也是不住的抹眼淚……
對於後進生而言,把精力和時間放在落下的課程追趕上是徒勞的,而且好不容易樹立起來的信心,又會很快地消磨殆盡。
我幫著孩子分析他的現狀,數理化聽不懂,語文、 歷史 、政治、地理總能聽得懂吧?那就下點功夫,先把這幾門鞏固好,爭取在語文學科上擠分數。 文綜學科需要背誦記憶的知識點多,課下將時間向這些方面傾斜。
數學是主科,老師講的內容聽不懂,可以先從最簡單的例題做起, 一道一道的先把課本例題搞懂,問老師,問同學,別難為情,採取多種方法去解題,拓展思路 。
英語方面就使勁記單詞,背短文,能多記幾個是幾個!
給自 己設立小目標,各 科都定具體的任務,不和別人攀比,只要完成當天的任務,今天比昨天多學了一點內容,就算取得了進步。先肯定自己,增強學習的信心,再慢慢摸索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無可避免,就怕失去動力,家長老師的關愛和鼓勵,能幫助迷途的孩子找到前進的方向,增強克服困難的信心。
後進生一旦產生放棄學習的念頭,不是做一次兩次思想工作就可以徹底扭轉的。
作為家長,一定不要失去耐心,盡心教育孩子,允許孩子在這個過程中一次次的反復。 如果條件允許,陪伴在孩子身側,幫助他一起走過這個艱難的時期。
不時的鼓勵引導,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的關愛和用心, 不去講大道理,只是用身體力行的支持去陪著孩子成長,相信孩子一定能夠走出困境。
以上是我作為一名老師給父母的三點建議,希望能幫到父母朋友。
給你提幾點建議吧:一是不要焦急,多觀察、少發言。切忌: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二是多與老師溝通,了解孩子問題的症結,弄清孩子學習上的難點所在,請求老師不要放棄孩子,盡量多給孩子補補課,吃點偏飯。三是想想孩子曾經在哪個方面最突出,創設情景,領著孩子去玩耍或體驗一次,讓孩子盡情發揮,找到自己行的感覺。四是多鼓勵,借題發揮,用愛心扶平孩子的自卑心理,激勵孩子樹立克服困難的勇氣和信心。五是根據老師的建議,多觀察孩子的日常表現,有點滴進步就及時表揚,設心處地地為孩子服好務。
我是「劉桂生談教育」,很高興就你提的問題來談談我的看法。當孩子不再相信自己還能學好的時候,想放棄,作為爸媽,你會怎麼辦?這是我們特中特心理咨詢中心常見到的問題。
這個問題提的好,尤其是今年疫情期間,對於那些家長疏於管理、老師鞭長莫及的孩子,一開學,要麼是學習差距拉大,要麼是乾脆不想上學。在接待咨詢中,有的孩子直接說,我不想上。問他原因,他會說,我到學校也學不好了。
這類學生一般基礎較差,對自己失去信心,造成這一原因的主要是家庭教育更不上,對孩子疏於管理。這次超長的假期,更是暴露了這一弱點。
怎麼辦?
肯定要轉變不想上學的錯誤認識。學不會,對於學生來說,就是前進中的困難。不想上,就是一種畏難情緒的放映,是一種逃避的退縮行為。如果任由孩子不上,這就會幫孩子養成懦弱的性格,在以後的生活道路上,遇到困難還會退避躲著走。可是生活的真相是不斷解決難題的,誰解決難題的能力強,誰就是強者,誰如果逃避那他就不會有出路,在生活中只能卑微的生活。因此,對於學生來說,他作為一個未成年人,我們只能鼓勵他迎難而上,有困難,可以幫助共度難關,但絕不可以退縮。那種幹啥都吃碗飯的說法,是對孩子遷就放縱,是不利於孩子的成長的。
爸媽怎麼辦?
就像前面講的,導致這種問題的出現就是因為家長的家庭教育不到位,對孩子疏於管理,那麼要改變,只有家長管理到位孩子才能改變。
首先,家長要改變觀念,孩子是自己的,不是學校的,自己才是解決孩子問題的第一責任人。現在網上對孩子的稱呼由過去的「小皇帝」「小公主」變為神獸、怪獸,可見家長對孩子的厭煩程度。家長心中無愛,孩子心中也不會有愛的呼應。家長永遠不要想著把孩子推給別人推給別人來管理。
其次,改變孩子的原則「尊重、理解、包容、接納」。尊重孩子,就要把孩子當自然人看,就像照鏡子一樣,要有距離,這里說的是心裡距離。不能把孩子當做自己的私有財產,或者說孩子就是你的一部分,愛他可以這樣說,讓他成長必需明白他就是他。理解,就是能夠明白他當下的行為只是成長的一部分,不是說好了就一世無憂,也不能說差了什麼都完了,凡事必有因,懂得對症下葯。包容,就是要牢記自己作為家長是成人,而面前的孩子是未成年人,不能用成年人的行為方式、思維方式來套用在孩子身上,允許他的不完美。接納,要接受他的全部,優點、缺點都接受,因為他是你的孩子。牢記這幾點,你對孩子出現的一切都會不急不躁,面對出現的問題會積極想辦法解決,而不是走極端,要麼「 錘死 」,要麼放棄不管。
第三大踏步後退,從孩子能夠接受的基礎開始學起。接納孩子,承認他學不會的現實,然後,面對現實。以我們特中特教育中心的做法,承認他是個學生,不問他現在是幾年級,只問他,如果要學,從幾年級開始能夠學會。最差退到小學一年,讓我們從頭再來,只要找到他能夠接受的基礎,他是能夠學會的。這裡面的關鍵是,家長一定要明白,自己想不想讓孩子學會,願不願意接受孩子的學習基礎。不少的家長沒有承認孩子現狀的勇氣,不管上到幾年級,只願讓孩子繼續跟著走,去找了很多的同步輔導班,都是無效,原因是,孩子根本沒有和他同齡孩子同步學習的能力——這里不是說孩子智力有問題,而是學習能力不夠,比如基礎知識掌握不夠,思維能力發展不夠,自信心、責任心、自控能力、專注力這些非智力因素培養不夠等,都成為他前進的阻力。如果我們家長真心想讓孩子學習跟得上,別管以前走了多少彎路,從當下開始,一點點按成長規律去做,孩子一定可以學習好的。
簡單來講,青春期的孩子學不會可能會以激烈情緒對抗,但說實際那不是他的本意,是周圍人對他不理解造成的。如果按我說的來做,家長改變觀念,誠心為孩子好;家長能夠「尊重、理解、接納、包容」孩子;家長能夠接受孩子當下學不會的現實,有讓孩子從頭再來的信心和勇氣,那麼,孩子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這是我們十幾年走過來的經驗,成功案例不止一個。
對於學習,對於困難,對於挑戰,我們時刻在提醒自己一定要自信,自信的前提仍然是堅持和有實力。
的確,在現實的生活中,如果有的孩子已經失去了自信心,已經不再相信自己有能力突破自己的學習障礙,已經主動放棄甚至已經認為自己就屬於那種不是學習材料的人,那麼怎麼辦呢?
我想勵志故事是一個不錯的思路,因為在我們身邊充滿了這樣的咸魚翻身的故事,哪怕是那些我們曾經看似很偉大很有成就的人,甚至是改變 歷史 進程的人,他們也有一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所以每一個努力的故事,每一個奮斗的故事,都可以當成孩子的精神食糧。
這僅僅是鼓舞孩子燃起自信,鼓起鬥志的一個起點,更重要的是我們家長和孩子都必須承認自己是弱者,只有承認了自己是弱者,才可以根據自己的實力宣布自己的目標,有些孩子之所以失去了自信心,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家長和孩子他們之間的要求不一致,孩子的實力根本就不可能允許達到家長所提出的要求,一個孩子平時成績只是60分左右在班級內倒數,你給孩子提出一年之內前進到第1名的現狀肯定不合適。
所以能做到的事情就是根據孩子現有的實力,類似於我們所說的蹦一蹦,能夠到蘋果這樣的一種學習方式。
其實最後的思路仍然是非常正確的,天地造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並不一定學習是唯一出路,如果我們把眼光調整一下,抓住孩子的閃光點,或許可以以一代全可以讓孩子全面發展,但是這一個點有時候家長往往就忽略了甚至會拿孩子的缺點和別人的優點來比較,從而打擊了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喪失了任何學習的動力。
一個事情的解決有許多種方案,如果孩子喪失了自信心,我想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家長使用了最糟糕的一種手段。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中國講究因果。我很贊同因果之說,我相信題主的問題也應該先找到因由。
首先:家庭環境的影響
題主也說了,很多家庭對自己的孩子,要麼撒手不管,要麼從嚴管理。這樣的教育態度就很有問題,身在這樣的環境,又怎麼會對自己有信心呢?
其次:外部因素的刺激:
我接觸過一個小孩子,有一個非常壞的習慣,就是偷。但我和這孩子的父母聊過,他們對孩子的教育觀是非常正的。但為何會會如此呢?後來才了解到,原來一直以來,都有一個年級比他大的孩子在慫恿他做這些事。
再者:孩子自身的感受:
任何事情都不應該去忽略孩子的內心。政治上常常提到:要重視內因的作用:個人的成長首先是需要靠自己的主觀努力。
個人認為,我們應該從內外兩部分因素去分析孩子存在的問題。那也就從這幾個方面去幫助孩子建立自信。
第一,作為父母,應該加強自身的修養
卡耐基說過: 天底下只有一種東西可以促使他人去做任何事——給他想要的東西。
這里要注意的是,孩子最期望得到的是什麼?是贊同和鼓舞,是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是無私的關愛和欣賞。作為父母,這些是否都給到了。很多家長,總是拿別人家的孩子去比較自家孩子,常常在孩子面前嘮叨:「你看某某家的孩子,如何如何。」我想叛逆的孩子都會在心裡回敬到:「你怎麼不看看某某某家的家長如何如何呢。」
因此,作為父母,首先要做好當父母的表率。耐心且真誠的去學習欣賞自己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天生我材必有用,沒有哪一個孩子身上是沒有一絲優點的,只有不會善於發現的眼睛。
第二,作為父母,要多引導孩子說。
卡耐基說: 在所有一切烈火中,地獄魔鬼所發明的獰惡的毀滅愛的計劃,喋喋不休是最致命的。它像毒蛇的毒汁一樣,永遠侵蝕著人們的生命。
有多少父母能做到,靜下心去傾聽孩子的故事?我們總是在挑刺,喋喋不休的嘮叨著孩子的各種問題。連開口辯解的機會都不曾給過。
我帶過一個四年級學生,一天回來委屈得讓人心疼。原因是在學校她和一男生發生沖突,但卻不小心踢到了男生的下身。正巧被班主任看見,被狠狠批評甚至告知家長說一點都不淑女。天知道,其實是男生反復招惹她,她實在是忍無可忍才還擊,只不過是兩人互相踢的時候造成的。
在這里暫且不談兩人誰對誰錯,但從始至終都沒有去考慮過她的感受,沒有給她辯解的機會。
心理學家說,每個人內心都有一個美好的世界。當在現實受到打壓,他們都會在精神世界去尋求慰藉。要知道,每一個人都需要自信。如果家長每天都告訴孩子說:「你是笨蛋」,孩子大部分可能就會成為笨蛋。但如果說,每天家長都去誇耀孩子:「你是天底下最棒的人」,孩子的未來一定可期。
我是「學子成長計劃」,一個默默的教育工作者。但願對你有所啟發。
謝謝你的邀請。當孩子不再相信自己還能學好的時候,父母的正面說教已顯得蒼白無力。處在叛逆期的孩子情緒狂躁,根本聽不進去大人的苦苦相勸,如果一味地嘮叨,往往會適得其反。這時候,父母一定要有定力,不想學,乾脆不讓學,停一段時間,帶上孩子到外面 旅遊 ,讓孩子平復心情,有關學習的話題一點也不要講,也可帶孩子到國家的一些頂尖名校如北大、清華、浙大等感受學子們的學習精神,學習氛圍,讓孩子受些刺擊。再帶孩子到一些生活艱苦的農村或靠體力賺錢的工地,讓孩子切身感受生活的不易。然後心平氣和地與孩子交流:不學習也好,咱不逼你學習,沒知識只能幹些苦力活,你選擇干什麼工作,我們支持。這時候,如果孩子要堅持學習,也不讓學習,讓他去打一段工體驗體驗。等他真正的想通,要學習的時候,大人可以和孩子講條件,要學必須學好,不能學好,乾脆不學。試著用我講的這種方法,很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