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有什麼論證方法,作用是什麼
1、舉例論證:通過典型事例加以論證,從而使論證更具體、更有說服力。
2、道理論證:通過講道理的方式證明論點,使論證更概括更深入。
3、比喻論證:通過比喻進行證明,使論證生動形象、淺顯易懂。
4、對比論證:對比論證的作用就是突出強調。
5、引用論證:其作用要具體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權威數據,可以增強論證的說服力和權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聞趣事,可以增強論證的趣味性,吸引讀者。
(1)如何分清論證方法擴展閱讀:
對比論證是一種由個別到個別的論證方法。通常將它分為兩類:一類是類比法,另一類是對比法。
類比論證有一定的哲學依據,因為世界是多樣的,又是統一的。從思維方式來看,類比論證不拘於事物表面上的差異,把不同的事物聯系起來考查,試圖在異中求同,是包含了辯證法的因素的,在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中有其意義,許多類比的結論雖然不一定是真實的,但是可以作為進一步研究的假說。
類比推理的可靠程度取決於共有屬性和推出屬性之間的聯系。如果共有屬性和推出屬性之間的聯系密切,結論的可靠程度就越大;如果聯系程度低,結論的可靠程度就低;如果是無關的,就不能進行類比。
運用比喻論證要注意幾個問題:
一是用來作為喻體的事物,應當是為大家所熟悉的、具體的、淺顯的,這樣,才能既通俗又生動地說明另一個事物。
二是比喻應當貼切、自然,要能恰到好處地說明被論證事物的特點。
三是因為比喻的雙方缺乏本質上的內在聯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要完整、深刻地論述一個問題,不能僅靠幾個比喻,應把它和例證法、分析法等結合起來使用。
② 議論文的論證方法
議論文的論證方法
議論文的論證方法有哪些呢?議論文是我們在寫作的時候經常用的,所以把握好技巧和方法特別的重要,才能寫好文章,下面我為大家分享關於議論文的論證方法的小知識。
1、舉例論證
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證明論點;
舉例論證是一種從材料到觀點,從個別到一般的論證方法,是從對許多個別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歸納出一個共同的結論的推理形式。使用這種方法,一般是先分論後結論,即開門見山提 出論題,然後圍繞論題逐層運用材料證明論點,最後歸納出結論。這種結構的方法,比較符合人們的思維認識規律。
運用舉例論證進行論證時列舉的事實可以有兩種 形式,即概括總體性事實和枚舉個別事實。概括總體性事實的說服力在於事實所體現的普遍性,它是對事實的總體或全局的全面性統計或概括。採用枚舉個別事例的 論證方式,不要求全面周到,只需枚舉幾個事例即可。枚舉事例要求有一定的典型性,同時也要考慮到經濟原則,盡可能不要同類重復。
列舉確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實,能夠增強論述的力量和說服力。
2、道理論證
用馬列主義經典著作中的精闢見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們公認的定理公式等來證明論點;
使論述有權威性,增強說服力。答題:使用了道理論證的論證方法,論證了……的觀點,從而使論證更概括更深入,使論證更有說服力。關鍵——論點
註:如果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權威數據,可以增強論證的說服力和權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聞趣事,可以增強論證的趣味性,吸引讀者下讀。
3、對比論證
拿正反兩方面的論點或論據作對比,在對比中證明論點;事物的特徵和本質在對比中最容易顯露出來,特別是正反相互對立的事物的比較,具有極大的鮮明性,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經過對比,正確的論點更加穩固。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往往是相比較而存在的。「有比較才有鑒別」,兩種事物一經對比,就可以分辨出彼此間的差異。因此,議論文中 常常運用對比論證的方法,把兩種矛盾或對立的事物加以對照比較,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說理,從而揭示事物的本質,使所闡述的事理更加深刻,更有說服力。真與假 的對比,可以去偽存真;善與惡的對比,可以抑惡揚善;是與非的對比,可以撥亂反正。因此,運用正反對比論證比單從正面說理,論證更有力,觀點更鮮明。
4、比喻論證
用人們熟知的事物作比喻來證明論點。此外,在駁論中,往往還採用「以爾之矛,攻爾之盾」的批駁 方法和「歸謬法」。在多數議論文中往往是綜合運用的。由於這種方法是用容易理解和淺顯的事物來說明不易理解和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就能將抽象的道理予以具體化,做到深入淺出、平易生動,從而加強對論點的證明·運用時要注意所用的比喻必須恰當·一般說,比喻論證不宜作為一篇文章論證的主要方法,因此要適量·
5、歸納論證,也叫「事實論證」
它是用列舉具體事例來論證一般結論的方法。
歸納法可以先舉事例再歸納結論,也可以先提出結論再舉例加以證明。前者即我們通常所說之歸納法,後者我們稱為例證法。例證法就是一種用個別、典型的具體事例實證明論點的論證方法。也叫事實論證。
歸納法和演繹法作為論證的兩種基本形式,其最大區別就在於結論的真。演繹法只要前提為真,合理演繹,結論就為真。歸納法則不一定,歸納法不能保證前提為真,結論也一定為真。
6、 演繹論證
也叫「理論論證」,它是根據一般原理或結論來論證個別事例的方法。即用普遍性的論據來證明特殊性的論點。
演繹法有三段論、假言推理、選言推理等多種形式,但最重要的.是三段論。三段論由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三部分組成。如大前提「凡金屬都可以導電」、小前提「鐵是金屬」、結論「所以鐵能導電」。
直接推理是推理的基礎,而三段論是推理的核心。三段論是由兩個前提推出一個結論的間接推理,它的主要形式有直言三段論、假言三段論和選言三段論。
7、類比論證
類比論證是一種通過已知事物(或事例)與跟它有某些相同特點的事物(或事例)進行比較類推從而證明論點的論證方法。
其中,「相同特點」是這種論證方法能夠成立的前提,沒有它,就無法進行類推;「比較類推」是這種論證方法的根本標志,沒有這個推理過程,就達不到證明論點 的目的;「已知事物」是這種論證方法的一個重要條件,它是為所要論述的主體事物服務的客體事物,沒有這個條件,不能使類推的道理明顯化,不易為讀者接受, 在某些情況下也不能達到證明論點的目的。這種論證方法通過客體事物與主體事物相同特點的比較,把客體事物的性質類推到主體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體事物具有 客體事物同樣的性質,從而達到證明論點的目的。
8、因果論證
它通過分析事理,揭示論點和論據之間的因果關系來證明論點。因果論證可以用因證果,或以果證因,還可以因果互證。
運用因果論證,不能停在一因一果的層次上,而要善於多角度地分析原因和結果,比如要分析一果多因、一因多果,還要分析同因異果、異因同果以及互為因果。一般來說,在因果論證中要重視以下的因果分析:
9、引用論證
「道理論證」的一種,引用名家名言等作為論據,引經據典地分析問題、說明道理的論證方法。引用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話是誰說的,或交代其出處,一種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話是誰說的或出處。
引用論證作用:可以增強文章說服力或文采,使論證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進一步說明文章論點。
議論文的寫作方法與技巧
1、擬好題
議論文的題目要求符合文體特徵,要求鮮明,使人見其題而知其旨。觀點鮮明的文章最受閱卷者的歡迎,因為它具有清澈感和透明感,便於把握整篇文章的基本內容。
2、開好頭
議論文的開頭要講究「短、快、靚」。短,即要簡捷,最好三兩句成段,引入本論。開頭短,可避免冗長之贅,而且短句成段。快,即入題要快,最好三言兩語就點題。
3、中間段
議論文的結構是否嚴謹,條理是否清楚,論證是否嚴密,論據是否典型,關鍵在中間段的寫作。而結構、條理、論證和論據等是議論文評分的重要細則。
4、論據
論點是議論文的靈魂,分論點是支撐起這個靈魂的骨架,而論據是議論文的血肉。同樣一篇議論文只有中心論點和分論點是不能稱為文章的,它還必須有典型而鮮活的論據。
5、結好尾
議論文結尾的寫作,要收束全文,突出中心論點;要體現全文結構的緊湊、完整,不能草率收兵,也不能畫蛇添足;語言要乾脆有力、清音留響,富有啟發性和鼓舞性。
6、語言形象暢達
語言項是作文評分的重要標准。議論文的語言,要准確鮮明,生動形象。盡量選用形象生動的說法。
③ 常用的論證方法有哪些 看完就清楚了
1、論證方法包括事實論證、道理論證、對比論證、比喻論證、因果論證、引用論證、理論論證。
2、事實論證,又叫舉例論證,是一種從材料到觀點,從個別到一般的論證方法。道理論證的目的是要證明論點具有普遍性和規律性。
3、道理論證的目的是要證明論點具有普遍性和規律性。由於論點一般是從具體的材料中抽象概括出來的,其實質是歸納法,而歸納法在很多條件下是很難完全的,因此,有理論加以衡量,就能夠保證其可靠性。
4、對比論證是一種由個別到個別的論證方法。通常將它分為兩類:一類是類比法,另一類是對比法。
5、比喻論證是用比喻作論證,拿比喻者之理去論證被比喻者(論題)之理。
6、因果聯系是普遍的和必然的聯系,沒有一個現象不是由一定的原因引發的;而當原因和一切必要條件都存在時,結果就必然產生。
7、引用論證是引用名言或引用一些普通人的說法,使其更具有權威性和大眾性,使論證有力。
8、理論論證是要證明論點具有普遍性和規律性。
④ 如何分析論證思路
議論文是作者對某個問題或某件事進行分析、評論,表明自己的觀點、立場、態度、看法和主張的一種文體。議論文有三要素,即論點、論據和論證。論點的基本要求是:觀點正確,認真概括,有實際意義,恰當地綜合運用各種表達方式;論據基本要是:真實可靠,充分典型;論證的基本要求是:推理必須符合邏輯。
⑤ 區分常見的四種論證為法
一、例證法
論證是指用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在一些同學的寫作過程中,要麼自己分析到底,要麼一味地羅列事例和名言,而缺少相應的論述,使文章顯得單薄無力。這時,就必須掌握一定的論證方法——抓住論點和論據之間的邏輯關系來進行闡述,讓自己的論述有理有力。
常見的論證方法主要有:例證法、引證法、正反對比論證和比喻論證。
例證法就是運用事實論據進行論證的方法。例如有一篇題為《幸福之花,開在感恩枝頭》的考場作文(2007年全國卷Ⅱ)寫道:
「忠則《出師表》,孝則《陳情表》。」這兩表道盡了人間感恩的真諦,演繹了人世間感恩的傳奇。為報劉備三顧茅廬之恩,諸葛亮六齣祁山,巧計破敵軍,為劉備打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是後人為他寫下的詩篇。為報當年的知遇之恩,他用畢生的精力向後人詮釋了感恩的真諦。自幼失去父母是李密的不幸,但祖母卻用自己的溫暖讓這個可憐的孩子長大成人,且名揚四方。為官作宰是多少讀書人畢生的夢想,十年寒窗不正為一朝為官?然而當這個機會真正來臨,李密卻不曾忘記自己的祖母。他放棄了這個機會,因為他知道「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在為官和報恩之間他選擇了後者,向世人彰顯了一首偉大的詩篇——感恩。他們的感恩溫暖了自己,感動了後人。那一刻,幸福之花,在他們的感恩枝頭灼灼其華。
為論述「感恩」這一話題,作者列舉了諸葛亮和李密兩個人的事例,並且分析了兩人的感恩之舉,以及後人對他們的評價,無可爭辯地說明了「因為懂得感恩,世界才會如此美麗」的道理。
藉助事實論據說理,不等同於簡單的事實羅列,要避開以事例代替論證,只有敘述沒有分析的誤區。在概述事例之後,要盡力挖掘材料中包含的內容,將它與所要論證的觀點緊密聯系起來,使其充分發揮作用。具體操作,可以有下面兩種方法:
1.例後解說法。列舉事例後,將其中關鍵的、與論點密切聯系的內容進行解說,使其含義得以彰顯,能夠更好地論證觀點。
例如論證「鑽研科學需要犧牲精神」的觀點,有人選用了這樣一則事實論據:著名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聽說一艘輪船上發現了黃熱病人,立即趕往那裡,希望發現引發這種烈性傳染病的病菌。當他來到港口時,檢疫人員堅持不讓他上這艘船。巴斯德懇求說:「請寬恕一個學者追求科學的熱情吧!」他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檢疫人員,他們同意讓他上船進行研究。事後,有人問他:「你難道不怕危險嗎?」巴斯德毫不猶豫地答道:「為了能使其他人活得更好,我願意用自己的生命做一次試驗。」
黃熱病——烈性傳染——堅持上船研究——不怕死亡——為使他人活得更好,我們抓住事例中的關鍵詞句,就扣住了論點。
在事例之後可以對其進行簡單的分析解說:面對致命的黃熱病,巴斯德堅持上船進行研究,表現出一種為科學獻身的精神,令人感動。因為在他看來,為了發現病菌,為了挽救他人生命,犧牲自己一人,是值得的。正是這種科研重於生命的精神,使他最終獲得了成功。
上述分析,全都圍繞著材料與觀點相關的內容作出闡釋,就可以避免常見的「觀點加事例」的單薄局面。
再如《細節》一題,有同學舉例:剛剛開通的地鐵六號線和八號線,站台與車廂之間有十多厘米高度差,間隙足以放入一個成人的腳。開通四天以來,已經有七位乘客受傷,踩空事件數不勝數。為了避免這一問題,相關部門決定加設橡皮墊予以補救。
事例中的關鍵詞句是:站台與車廂之間的高度差——忽視細節設計——乘客受傷——事後補救。
事例分析:忽視了站台與車廂地面的高度差這—小小的細節,既給乘客造成不便和傷害,也提高了運營成本,使「上海製造」的形象大打折扣。可見,細節不細,只有在設計時細心觀察,科學計算,周密推理,才能打造出完美的全局。
2.假設分析法。論據中列舉的是一種既成的事實,但在分析時,我們可以假設,如果其中的人物由於缺少某種精神,或者由於某種原因而沒能這么做,就會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通過不同結果的比較,我們就能探究與觀點有關的因素,強調其重要性了。
例如上文論證「鑽研科學需要犧牲精神」的觀點,仍然選用法國微生物學家巴斯德的事實論據,我們可以通過假設,進行說理:假如缺少為科學而獻身的犧牲精神,巴斯德面對瘟疫肯定會退避三舍,遠離疫區。那麼,他永遠也不能發現傳染病病菌,永遠也不能接近並獲得科學的真理。
通過假設缺少犧牲精神會產生什麼結果,我們可以看到具有犧牲精神對科學研究的重要性,從而有力地完成論證的過程。
上面提到的《細節》一題,對地鐵六號線和八號線的反面事例,我們也可以假設分析如下:如果地鐵站的設計者沒有忽視這一細節,早就考慮到站台與車廂的高度差問題,及時與車廂生產廠家溝通,在站台建造時考慮周全,就可以避免乘客的不便,省卻以後無數的麻煩。可見,細節體現的不僅僅是設計問題,還有責任心,通觀全局的高遠目光,以人為本的人文理念等豐富內涵,細節,彰顯大節!
二、引證法
引證法是在議論中引用公理、名言警句、經典著作、歷史文獻、諺語、成語、俗語、傳說、古今詩文等,以此作為論據,來證明觀點的一種論證方法,即引用理論論據來進行論證。其優點在於較有權威性、說服力。
運用引證法,包括兩個方面的因素:一要找到確切的理論論據,可以稱之為「引」;二要對理論根據加以分析,使之與論題充分聯系起來,可以稱之為「證」。許多學生對於「引」是頗費心機的,但對於「證」則往往不夠重視;只「引」不「證」,犯了「觀點加引語」的毛病。其實在運用引證法時,找到確切的理論根據是可喜的,但論據本身只是一種材料,它不能代替論證。缺乏論證分析的過程,文章勢必蒼白無力。因此,在列出理論根據之後,一定要恰當地加以闡述,要引而有證,引而有說,闡明引用資料的目的,講清所引用資料的意思,將其與觀點緊密聯系起來。
那麼,面對引用的理論論據,如何來加以分析呢?我們可以從下面兩個方面著手:
1.如果引用的是文言名旬,最好能稍加解釋,不必字字落實,意譯為主。同時,聯系觀點,作出闡發。
如我們寫《交友之道》,談及「人貴在相知」:「李白說過:『人生貴相知,何必金與錢』。人與人的友情是最珍貴的,難以用金錢來衡量。」前一句話引用李白的詩句,其中「人生貴相知」極好地契合了觀點。後一句話既解釋了詩句的大意,也作出了自己的闡釋,友情貴於金錢。
談及「交友之道,在於付出」:「『願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是子路面對朋友作出的許諾,車馬皮衣,和好友分享,即使破舊了,也毫不感到可惜。因為交友之道,在於付出。當然,付出的不僅僅是車馬皮衣等物質,還應該包括真情實意、精神上的支持等。」
在解釋了所引用的子路的話之後,對其中涉及觀點「付出」的有關內容,再稍加闡釋,論證分析就很到位了。
2.如果引用的是白話文的通俗語句,字面意思的理解不存在障礙,我們就要抓住引文中的關鍵字句——與論點密切相關的內容來加以分析,把它的內容更明確地揭示出來。如果其中用到比喻、象徵等修辭手法,更要作一些剛述,使論據含義清楚地顯現。
如同樣寫《交友之道》的「人貴在相知」,我們引用了下面一些名言,並作了進一步的闡釋:
「羅曼·羅蘭說過:『智慧,友愛,這是照亮我們的黑夜的唯一光亮』,友情在我們生活中,就像黑暗中的火光,在失意灰心的『黑夜『,格外珍貴——它讓我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光明,才有了繼續下去的勇氣。」前一句話是原文引用,後一句話則抓住了「照亮」、「黑夜」、「光亮』』等字眼,揭示了它們的含義,點明了友情的珍貴。
「『談到名聲、榮譽、財富這些東西,如果同友情比,它們都是塵土……,在達爾文看來,許多認為之奮斗的東西,都不如友情可貴,它們就像塵土般卑微而虛幻,而友誼,可以給人帶來長久的快樂和安慰,是一份終身的『財富』。
上述引證的示例,都是在引用原文之後,抓住了關鍵的內容(加點字),緊扣觀點,給出了自己的分析(畫線句子)。
總之,引證法的要點就在於「引文加分析,分析扣論點」,記住這一點,就能使你的論據發揮應有的作用。
三、正反對比論證
正反對比論證是把兩種相反的或有差異的觀點、事物進行比較,通過兩相對照,肯定正確的,否定錯誤的,使論點更加鮮明,突出論述的是非。
當我們針對論點進行對比分析時,根據對象不同,主要有兩種情況:
一是道理上的對比。世上的道理,往往有正反兩個方面:勤奮與懶惰,誠實與虛偽,開放與封閉,積極與消極,自立與依賴,廉潔與腐敗,團結與分裂,堅強與軟弱,節儉與奢侈,創新與守舊……運用對比論證,就是要找到道理的對立面,並進一步展開議論。
例如《給他人留點空白》一題,有篇文章進行了道理上的對比:
為他人留點空白,遇事能讓出三分,自己就多了一份愛心:為他人留下三分寬容,人際關系就不會緊張;凡事能為他人留下一點空白,世界就會多一份美好。不要忘了,你留給他人的空白,也是留給自己的出路。
人生舞台,風雲變幻,何處沒有矛盾,何時沒有紛爭?世界上,有坦坦君子,也有戚戚小人。若是你沒有堅忍的心智,沒有寬容的胸懷,就無法與他人和睦相處。即便你一身清白,有德有才,若不懂得給他人留些空白,留些迴旋的空間,也會遭受他人的誤解、刁難,甚至傷害……
倘若你能包容理解,為他人留下三分餘地,反省自身,解剖自己,矛盾就會迎刃而解,就能化干戈為玉帛,化誤會為理解,化狹窄為廣闊,最終會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
在上文中,第一段論述「給他人留點空白」的好處,屬正面說理;而第二段則反之,論說如果不留空白,過分咄咄逼人,則會產生一些不良後果,屬反面說理。這樣正反對照,突出了「留點空白」的作用所在。
但我們應該注意,如果觀點是正面的,說理時要把重點放在贊揚正確觀點一方,談其好處。如果文章要求我們批駁一個錯誤的觀點,如「忌妒心是成長道路上的絆腳石」,我們就要把重點放在論證「忌妒心對成長造成的危害」上,著重批駁錯誤的態度,與之形成對比的「寬容心的好處」,則要稍略。
有篇文章作了如下正反對比論證:
忌妒是無能的表現,因為自己不能達到對方的成就,獲得對方的榮譽,只好用忌妒來維護自己可憐的自尊。忌妒心使人承受著雙重痛苦:一方面為自己的失敗或不幸而感到痛苦,一方面為別人的成功或幸福感到痛苦。看到別人的成就,他們想的不是見賢思齊,而是「我不好,也不能讓你好」。為別人的進步而懷恨,想方設法去拆台搗亂。可見在忌妒心的驅使下.人的行為有時是非理性的,甚至可能是卑劣的,諸如誹謗、中傷、挑撥、惡意傷害等。此時的所作所為,必然會危害到自身的心理健康,甚至妨害他人。
而心胸寬廣的人不會想到忌妒別人。別人的好,他學習借鑒:別人的錯,他引以為戒。這樣的心態,便於取長補短,更好地成長。
可見,運用這種論證法,在通過對比使觀點鮮明的同時,也要注意突出某個方面:以贊揚正確觀點為主的,則輔以批評;以批評錯誤觀點為主的,則輔以贊揚。不能簡單地一分為二,讓兩者平分秋色。
二是事例上的對比。即在論證過程中,使用正面和反面對比鮮明的多個事例,在兩相對照的同時,通過分析,來突出孰是孰非,使觀點更明確。這種寫法需要分成兩步進行:
第一步:圍繞觀點,選取正反兩方面的事實論據。例如《道德與學問》一題,我們的觀點是「學問與道德是緊密聯系,相輔相成的」。可以選擇這樣兩個事實論據:
(1)秦檜身居一品,滿腹經綸,詩詞歌賦,樣樣精通,但他品行低劣,學問裝進肚子里,歪思想也裝進去了。於是乎以莫須有的罪名害死了岳飛,自己也落得一個遺臭萬年的下場。
(2)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座下三千弟子,有七十二賢人,自己的學問可以說在當時已經是無人能比,可依舊謙虛地說「三人行,必有我師」,深受後人稱贊。
論據(1)中的秦檜,是學問好但道德敗壞的反面典型,論據(2)中的孔子,則是學問出色,道德修養也高的正面事例。一反一正,兩者的表現、結局對比鮮明,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第二步:針對事例中的關鍵句,緊扣論點進行分析。上文列舉的正反兩個事例,可以再進一步展開論述:秦檜徒有學問,而道德缺失,使他的人生如同一張滴落墨汁的白紙,布滿污點,被千秋萬代唾罵。而孔子德才兼備,為他的人生增光添彩,被稱為萬世師表。可見,有了學問要關注道德的培養,有了道德可以輔助學問的增長,所以,這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列舉正反兩方面的論據並加以分析,兩個步驟完整,我們才能稱之為事例的正反對比論證。
在實際寫作的過程中,切勿簡單羅列事例,一定要扣住觀點,突出反面事例的危害,強調正面事例的益處,才能把論證的問題談清楚。
四、比喻論證
比喻論證是用打比方(形象的比喻)來證明論點的一種論證方法,又叫喻證法。「喻巧而理至」,比喻往往是用容易理解和淺顯的事物來說明不易理解和較深的事理,具有形象性,能將抽象的道理予以具體化,做到深入淺出、平易生動。
加里寧是俄國布爾什維克一位傑出的宣傳鼓動家。一次,他向某地農民代表講解工農聯盟的重要性。盡管他作了詳盡嚴謹的論證,聽眾始終茫然而不得要領。有人問:「什麼對蘇維埃政權來說更珍貴,是工人還是農民?」加里寧反問:「那麼對一個人來說,什麼更珍貴,是右腳還是左腳?」一個比喻就把道理講得淺顯易懂,使人容易接受。
在高考作文中如果能夠恰當地使用比喻論證,可以增添文采,使說理准確鮮明,給人一種內在的邏輯力量,提高作文的分值。
例如下文:
機遇與創造交響曲
機遇和創造,就彷彿是一首歌的詞與曲,完美結合,才能造就優美的樂章。那是人生成功的交響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