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方法技巧 > 搜集如何點評一堂課的標准及方法

搜集如何點評一堂課的標准及方法

發布時間:2022-06-06 18:06:35

如何評價一堂課的優劣

一堂課是不是好課,既要看結果,又要看過程。教學過程是師生的互動與對話。在這個過程中,首先,要看學生是否參與了,投入了;是不是興奮,喜歡。其次,要看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思考過程。第三,要看師生雙方互動的過程,教師對學生是不是進行了有效的了解
2.一堂課是不是好課,從感覺上來說,可用「累」與
「不累」來區別
如若聽課者始終被精彩的課堂教學活動所吸引,
精神專注、積極投入,沒有絲毫「累」的感覺,那麼,無疑,這是一堂好課。反之,聽者焦慮不安,惋惜不已,時而抬腕看錶,時而交頭接耳,等待著下課鍾聲響起,那麼,這樣的課是不能列入好課之列的。(《語文教學通
訊》2004年第10期,賈志敏《讓課堂充滿活力》)
3.一堂課是不是好課,學生面部表情是一張「晴雨表」
如果學生喜形於色,不能自己地投入學習,眼睛裡閃爍著成功的喜悅、生命的滿足、收獲的充盈,這就算得上好課。(《語文建設》2003年第2期,李贈華《一切寫在臉上》)
4.一堂課是不是好課,應看它是否體現了「實」與「活」的統一
一節好的語文課,應是「實」與「活」的統一。「實」指
扎實、朴實、真實,教師要實實在在地引導學生學習基礎知識,科學地訓練學生的基本技能。「活」不單是氣氛
活躍,語文教學的「活」,首先應體現在活用教材,適當引進,利用相當的課程資源,拓展渠道,引導學生觀察、調查、查閱資料,鋪墊教學,補充內容。其次,要活化教學形式,加強語文實踐活動。

⑵ 一堂優秀的語文課的評價標准

一、從學科性質上看。「語文姓語」這是大家常說的一句俗話,但它簡練明確地表達了語文教學的基本特徵。語文是工具,需要學習訓練,需要運用積累;語文又是人文生活,就要有情感、有審美、有文化積淀。《語文課程標准》(以下簡稱「標准」)講,在語言實踐過程中,提高語言實踐的能力。這就是要用語文這一工具做手段,探索語文的無窮內涵。學生的多讀、多寫、多思、多問,是最重要的語文實踐,是實現語文積累,提高語文學習的文化品位的基本途徑。要克服目前課堂上大量存在的非語文手段的現象,還語文教學的本來面目。

二、從課堂形態上看。「課標」指出:要建立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這就要求我們的語文教學課堂應該是學生的課堂,是學生充分施展和表現才能、取得學習成果的時空。在課堂上不管老師表現了多麼高超的語文才華,如果學生沒有充分活躍起來,沒有思維、想像、情感的迸發,就不能算一節好課。因此,學生自主地、生動活潑的、具有生命活力的學習,應該是一節好課的主要標志。

三、從學生發展上看。教育是為了學生的發展。這種發展應該表現在每一節具體的課上。好的課堂,應能反映出學生由不懂到懂、由不會到會、由不熟練到熟練、由不喜歡到喜歡的發展過程。另外,學生的發展又應該是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因此,以科學而又藝術化的方法過程,實現知識與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全面發展的課堂,才是好課。

四、從學習氛圍上看。教師是學生的朋友,在好的課堂上,老師應該與學生是平等的,與學生應該是心與心的交流(而不僅僅是過去所說的「教態」如何)。有了好的學習心理氛圍,課堂就一定會是民主的、和諧的,學生的學習就會是愉悅的。

五、從教學個性上看。語文教學不但應該使學生得到充分的、自主的、個性化的發展,而且特別注重教師教學的個性化。語文教材是一篇篇不同的選文。不同的課文,就應該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每篇課文都應該選擇最適合教材的個性化的方法——因為內容決定形式。當然,不同的老師、不同的學生,也應該有不同的教學設計。有些老師模仿別人的教案去上課,試一試可以,一以貫之,肯定不會有好的結果。

⑶ 教學評價八種方法是什麼

(一)目標評價模式

目標(objective)評價模式是在泰勒的「評價原理」和「課程原理」的基礎上形成的。「評價原理」可概括為七個步驟:確定教育計劃的目標;根據行為和內容來解說每一個目標;確定使用目標的情境;設計呈現情境的方式;設計記錄的方式。

確定評定時使用的計分單位;設計代表性樣本的手段。泰勒的評價原理是以目標位中心來展開的,主要針對20世紀初形成並流行的常模參照測驗的不足而提出的。

泰勒的「課程原理」可以概括為四個步驟:確定課程目標、根據目標選擇課程內容、根據目標組織課程內容、根據目標評價課程。其中,確定目標是最為關鍵的一步,因為其他所有步驟都是圍繞目標而展開的。這也是為什麼人們把它稱為目標模式的原因。

在泰勒看來,如果我們要系統地、理智地研究課程計劃,首先必須確定所要達到的目標。除非評價方法與課程目標相切合,否則評價結果便是無效的。由此可見,評價的實質,是要確定預期課程目標與實際結果相吻合的程度。

目標評價模式強調要用明確的、具體的行為方式來陳述目標。評價是為了找出實際結果與課程目標之間的差距,並可利用這種信息反饋作為修訂課程計劃或修改課程目標的依據。

由於這一模式既便於操作又容易見效,所以很長時間在課程領域佔有主導地位。但由於它只關注預期的目標,忽視了其他方面的因素,因而導致了不少人的批評。

(二)目的游離評價模式

目的游離(goal-free)評價是斯克里文針對目標評價模式的弊端而提出來的。他認為,評價者應該注意的是課程計劃的實際效應,而不是其預期效應,即原先確定的目標。在他看來,目標評價模式只考慮到與其效應,忽視了非預期的效應(或稱為「副效應」、「第二效應」)。

斯克里文主張採用目的游離評價的方式,即把評價的重點從「課程計劃預期的結果」轉向「課程計劃實際的結果」上來。評價者不應受預期的課程目標的影響。盡管這些目標在編制課程時可能是有用的,但不適合作為評價的准則。

因為評價者要收集有關課程計劃實際結果的各種信息,不管這些結果是預期的還是非預期的,也不管這些結果是積極地還是消極的。只有這樣才能對課程計劃作出准確的判斷。

然而,目的游離評價也遭致了不少人的批評。主要的問題是,如果在評價中把目標擱在一邊去尋找各種實際效果,結果很可能會顧此失彼,背離評價的主要目的。

此外,目的完全「游離」的評價是不存在的,因為評價者總是會有一定的評價准備,游離了課程編制者的目的,評價者很可能會用自己的目的來取而代之。嚴格地說,目的游離評價不是一個完善的模式,因為它沒有一套完整的評價程序,所以有人把它當做一種評價的原則。

(三)CIPP評價模式

CIPP是由背景評估(context evaluation)、輸入評價(input valution)、過程評價(process evaluation)、成果評價(proct evaluation)這四種評價名稱的英文第一個字母組成的略縮詞。

斯塔弗爾比姆認為,評價不應局限在評定目標達到的程度上,而應該是為課程決策提供有用信息的過程,因而他強調,重要的是為課程決策提供評價材料。CIPP模式包括收集材料的四個步驟:

背景評價,即要確定課程計劃實施機構的背景,迷宮卻評價對象及其需要,明確滿足需要的機會,診斷需要的基本問題,判斷目標是否已反映了這些需要。

輸入評價,主要是為了幫助決策者選擇達到目標的最佳手段,而對各種可供選擇的課程計劃進行評價。

過程評價,主要是通過描述實際過程來確定或預測課程計劃本身或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需要對計劃實施情況不斷加以檢查。

成果評價,即要測量、解釋和評判課程計劃的成績。它要收集與結果有關的各種描述與判斷,把他們與目標以及背景、輸入和過程方面的信息聯系起來,並對它們的價值和優點作出解釋。

CIPP評價模式考慮到影響課程計劃的種種因素,可以彌補其他評價模式的不足,相對來說比較全面。但由於它的操作過程比較復雜,難以被一般人所掌握。

(四)外觀評價模式

外觀(countenance)評價模式是由斯塔克提出的。他認為,評價應該從三方面收集有關課程的材料:前提條件、相互作用、結果。前提條件是指教學之前已存在的、可能與結果有因果關系的各種條件;相互作用是指教學過程,主要是指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的關系。

結果是指實施課程計劃的效果。對於這三個方面的材料都需要從兩個維度——描述與批判——作出評價。描述包括課程計劃打算實現的內容和實際觀察到的情況這兩方面的材料;評判也包括根據既定標準的評判和根據實際情況的評判兩種。

按照外觀評價模式,課程評價活動要在整個課程實施過程中進行觀察和手機資料。它不限於檢查教學結果,而是注重描述和評判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動態現象。由於它把課程實施過程前後的材料作為參照系數,這比以前的評價模式更為周到。

但它把個人的觀察、描述的判斷作為評價的主要依據,很可能會滲入個人的主觀因素。此外,前提條件、相互作用和結果因素三者的界限並不是絕對的,相互作用或教學過程本身會存在眾多的前因與後果。

(五)差距評價模式

差距(discrepancy)評價模式是由普羅佛斯提出的。他指出,一些評價模式只重視幾種課程計劃之間的比較,沒有注意該計劃本身所包含的成分。而事實上,一些自稱在實施某種課程計劃的學校,並沒有按照該課程計劃來運作,所以,這類計劃之間的比較並沒有什麼意義。

差距模式旨在揭示計劃的標准語實際的表現之間的差距,以此作為改進課程計劃的依據。差距評價模式注意到課程計劃應該達到的標准(應然)與各個階段實際表現(實然)之間的差距,並關注造成這種差距的原因,以便及時作出合理的抉擇,這是其他評價模式所無法比擬的。

但在「應然」與「實然」之間,會遇到許多價值判斷的問題,這是一般評價手段難以解決的。

(六)CSE評價模式

CSE(Center for the Study of Evaluation)是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評價中心的一個簡稱,CSE提出了一種更加務實的評價模式,在美國得到了廣泛運用。這種評價模式分為4個階段: 對需求進行評估,對於計劃的選擇,形成性評價,總結性評價。

(七)自然式探究評價模式

自然式探究(naturalistic inquiry)評價模式是建立在現象學、解釋學、日常語言分析哲學以及符號互動等理論之基礎上的。

自然式探究評價模式認為,科學(嚴格意義的科學)探究的方法僅是人類許多種求知方法中的一種。評價的最佳方式是在自然背景下對社會行動進行現場研究並作出描述。它不主張採用固定的研究方法

它的主要特徵包括: 注重自然情境的研究;注重定性的研究方法;注重從事實歸納中獲取理論;注重個案分析;注重緘默的或不言而喻的知識;研究設計是逐漸形成的等。

(八)應答模式

在評價的應答模式中,Stake提出了評價過程中評價者和評價聽取人之間相互作用的12個步驟(准確地說,應該是關於評價問題的12個方面)。

這些步驟是:

1、確定評價范圍。由評價人員和當事人確定評價方案的范圍。

2、了解評價活動。評價人員要綜觀整個評價活動及其主要特點。

3、確定評價目的和重點。評價人員要發現評價的目的和不同層面的參與者所關心的問題,由此確定評價的重點。

4、形成議題和問題。評價人員要分析種種觀點,分析種種疑慮和要求,綜合並列表說明所要研究的問題。

5、確定所需的資料。根據需要研究的問題選擇資料。

6、選擇觀察者、判斷者和評價工具。

7、觀察指定的前提條件、過程因素和結果因素,同時評價人員還要搜集各種資料,從事判斷。

8、理論總結,對方案進行描述性材料的准備或個案研究。

9、檢查其有效性。通過不同的測驗,確認或否定某些證據,讓不同的人檢查和判斷。

10、篩選組合。對各種資料進行整理,以供評價聽取人使用,並分別搜集不同人的反應以照顧不同團體的需要。

11、准備正式報告。根據當事人的需要搜集信息,准備報告。

12、與方案當事人、評估聽取人和方案執行人員交談。通過交談、溝通,了解和激發各類人員的興趣和利益,以形成最好的評價。

⑷ 如何點評講課

一、評教學目標。評課首先要評教學目標,因為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教學目標的確定和達成,是衡量課好壞的重要尺度。看教學目標設置是否准確、具體、可操作、可達成、可檢測;看教學目標是否明確地體現在教學環節中;

看問題設置、教學方法、雙邊活動等是否緊密圍繞教學目標,為實現目標服務。從學生答問、練習、小結等方面評價教學目標是否達成。

二、評教學思路。教學思路設計是否符合教學內容實際,是否符合學生實際;教學思路設計是否簡潔明了有獨創性;教學思路層次、脈洛是否清晰;看教師在課堂上運作是否流暢自如。

三、評課堂結構。課堂教學中是否做到重點突出,難點突破,精講多練;教學環節時間分配和銜接是否恰當,有無前松後緊或前緊後松觀象,有無教師佔用時間過多,學生學習、思考、活動時間過少現象。

四、評教學手段。看教學方法、手段是緊扣教學目標,為教學目標達成服務;看教學方法、手段是否注重學生學習興趣、能力的培養;看教學方法、手段是否注重學生「學」的效率和學習效果。

五、評教師基本功。看板書設計是否科學合理、條理性強、富有藝術性;看教師教態是否明朗莊重,富有感染力;看授課語言是否准確清楚,精當簡練,生動形象,富有啟發性;看教師操作教具熟練程度。

六、評教學效果。看教學效率是否較高,學生思維是否活躍,課堂氣氛是否和諧;看不同程度學生是否在原有基礎上都有所進步;教學目標是否達成;看學生是否學得輕松愉快,積極性高,當堂問題當堂是否解決。

⑸ 如何就一堂語文課進行評課,主要從哪幾個方面來評

一、從教學目標上分析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它的正確制訂和達成,是衡量課好壞的主要尺度。所以分析課首先要分析教學目標。教學目標體系是由「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的組成的,體現了新課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價值追求。

如何正確理解這三個目標之間的關系,也就成了如何准確把握教學目標,如何正確地評價課堂教學的關鍵了。

有人把課堂教學比作一個等邊三角形,而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就恰好是這個三角形的三個頂點,任何的一個頂點得不到重視,那這個三角形就不平衡。

這無疑是一個很恰當的比喻,形象地表現了這三個目標的相互依賴的關系。反映了這三個目標的不可分割,缺少了任何一個目標的達成,一節課顯然也就不完整了。

二、從處理教材上做出分析

評析老師一節課上的好與壞不僅要看教學目標的制定和落實,還要看教者對教材的組織和處理。我們在評析教師一節課時,既要看教師知識教授的准確科學,更要注意分析教師教材處理和教法選擇上是否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抓住了關鍵。

三、從教學程序上分析

教學目標要在教學程序中完成,教學目標能不能實現要看教師教學程序的設計和運作。緣此,評課就必須要對教學程序做出評析。教學程序評析包括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1、看教學思路設計

寫作要有思路,寫文章要有思路,上課同樣要有思路,這就是教學思路。教學思路是教師上課的脈絡和主線,它是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水平兩個方面的實際情況設計出來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學措施怎樣編排組合,怎樣銜接過渡,怎樣安排詳略,怎樣安排講練等。

教師課堂上的教學思路設計是多種多樣的。為此,評課者評教學思路,一是要看教學思路設計符不符合教學內容實際,符不符合學生實際;二是要看教學思路的設計是不是有一定的獨創性,超凡脫俗給學生以新鮮的感受;三是看教學思路的層次,脈絡是不是清晰;四是看教師在課堂上教學思路實際運作有效果。

我們平時看課看到有些老師課上不好,效率低,很大一個程度就是教學思路不清,或教學思路不符合教學內容實際和學生實際等造成的。所以評課,必須注重對教學思路的評析。

2、看課堂結構安排

教學思路與課堂結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教學思路側重教材處理,反映教師課堂教學縱向教學脈絡,而課堂結構側重教法設計,反映教學橫向的層次和環節。它是指一節課的教學過程各部分的確立,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順序和時間分配。

課堂結構也稱為教學環節或步驟。課堂結構的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課堂效果。可見課堂結構設計是十分重要的。通常一節好課的結構是結構嚴謹、環環相扣,過渡自然,時間分配合理,密度適中,效率高。

計算授課者的教學時間設計,能較好地了解授課者授課重點、結構安排授課時間設計包括: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與銜接是否恰當。

1、計算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看教學環節時間分配和銜接是否恰當。看有無前松後緊(前面時間安排多,內容鬆散,後面時間少, 內容密度大)或前緊後松現象(前面時間短,教學密度大,後面時間多,內容鬆散)看講與練時間搭配是否合理等。

2、計算教師活動與學生活動時間分配,看是否與教學目的和要求一致,有無教師佔用時間過多,學生活動時間過少現象。

3、計算學生的個人活動時間與學生集體活動時間的分配。看學生個人活動,小組活動和全班活動時間分配是否合理,有無集體活動過多,學生個人自學、獨立思考、獨立完成作業時間大少現象。

4、計算優差生活動時間。看優中差生活動時間分配是否合理。有無優等生佔用時間過多,差等生佔用時間太少的現象。

5、計算非教學時間,看教師在課堂上有無脫離教學內容,做別的事情。浪費寶貴的課堂教學時間的現象。

(5)搜集如何點評一堂課的標准及方法擴展閱讀

意義

在當前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客觀、公正、科學地評價課堂教學,對探討課堂教學規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深化課程改革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利於促進教師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確立課改新理念。

教育思想,通俗的說法,就是教育的觀念,對教育的認識,或對教育的主張。教育思想人人有之。教育思想有層次之分:教育認識、教育觀念、教育理念。教育理念是教育思想的最高境界。教育理念也稱為教育理想、教育信念、教育信條等。

教育理念是一種思想,一種觀念,一種理想,一種追求,一種信仰。所以,可以說,教育理念是一種理想化、信仰化了的教育觀念。教師一定要確立自己的教育理念,它是教師的主心骨。先進的教育思想不僅課堂教學的靈魂,也是評好課的前提。

所以,評課者要評好課,首先必須研究教育思想。在評課中,評課者只有用先進的教育思想、用超前的課改意識去分析、透視每一節課,才能對課的優劣作出客觀、正確、科學的判斷,才能給授課者以正確的指導,從而促進授課者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揭示教育規律,促進學生發展。若用傳統陳舊的、僵化的教育思想去評課,不僅不能給授課者以幫助,反而可能會產生誤導。

(二)有利於幫助和指導教師不斷總結教學經驗,形成教學風格,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同樣的一個學科,同樣的一節課或同樣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師表現出的教學風格則不同。有的教師的教學風格是精雕細刻。

把課上得天衣無縫;有的教師的教學風格是大刀闊斧,緊緊抓住重點難點,使疑難問題迎刃而解;有的教師的教學風格是善於歸納推理,用邏輯思維本身的魅力把學生吸引進去;有的教師的教學風格是運用直觀、形象、幽默的優勢,使學生在課堂上感到輕松愉快,充滿學習的樂趣。

同時,我們還可以看到.同一個班的學生,面對不同的教師上課,有不同的表現。平時表現異常活躍的班級,面對新教師,表現出沉默寡言;平時不願參與課堂教學的班級,卻在新教師的引導下積極、主動地學習。

以上事實告訴我們,在評課中,評課者必須十分的注意去發現和總結授課者的教學經驗和教學個性,要對教者所表現出來的教學特點給予鼓勵,幫助總結。讓教者的教學個性由弱到強,由不成熟到成熟,使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三)有利於信息的及時反饋、評價與調控,調動教師教育教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通過評課,可以把教學活動的有關信息及時提供給師生,以便調節教學活動,使之始終目的明確、方向正確、方法得當、行之有效。

首先,通過評課的反饋信息可以調節教師的教學工作,了解、掌握教學實施的效果,反省成功與失敗原因之所在,激發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創造性,及時修正、調整和改進教學工作。其次,通過評課的反饋信息,可以調節學生的學習活動。

心理學研究表明,肯定的評價一般會對學生的學習起鼓勵作用,通過評價,學生學習上的進步獲得肯定,心理上得到滿足,強化了學習的積極性;否定的評價雖會使學生產生焦慮.但某種程度上焦慮,也具有積極的動力作用,可以成為學生學習的內動力。

其實,學生從評課中獲得自己學習的有關信息,加深了對自我的了解,為下一步的學習提供了幫助。矯正以往學習中的錯誤行為,堅持和發揚正確的學習方法與作風,提高學習效率。

評課的目的不是為了證明,而是為了改進,以有利於當前新課程的教學。它集管理調控、診斷指導、鑒定激勵、溝通反饋及科研為一體,是研究課堂教學最直接、最具體、最有效的一種方法和手段。

⑹ 評一節課的評價標準是什麼

一、教學目的(體現目標意識)
1、教學目標全面、具體、明確、符合大綱、教材和學生實際。
2、重點和難點的提出與處理得當,抓住了關鍵,能以簡駕繁,所教知識准確
3、教學目標達成意識強,貫穿教學過程始終
二、教學程序(體現主體意識)
1、教學思路清晰,課堂結構嚴謹,教學密度合理
2、面向全體,體現差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3、傳授知識的量和訓練能力的度適中,突出重點,抓住關鍵
4、給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主動參與,主動發展
5體現知識形成過程,結論由學生自悟與發現
三、教學方法(體現訓練意識)
1、精講精練,體現思維訓練為重點,落實「雙基」
2、教學方法靈活多樣,符合教材,學生和教師實際
3、教學信息多項交流,反饋及時,矯正奏效
4從實際出發,運用現代教學手段
四、情感教育(體現情感意識)
1、教學民主,師生平等,課堂氣氛融洽和諧,培養創造新能

2、重學生動機、興趣、習慣、信心等非智力因素培養
五、教學基本功(體現技能意識)
1、用普通話教學,語言規范簡潔,生動形象
2、教態親切、自然、端莊、大方
3、板書工整、美觀、言簡意賅,層次清楚
4、能熟練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5、變和調控課堂能力強
六、教學效果(體現效率意識)
1、教學目標達成,教學效果好
2、學生會學,學習生動,課堂氣氛活躍
3、信息量適度,學生負擔合理,短時高效
七、教學特色(體現特色意識)
1、教學有個性特點
2、教師形成教學風格

⑺ 評價一堂好課的標准包括哪些方面

1.學生學習狀態評價。這是課堂教學評價的核心
(1)學生的參與狀態。
(2)學生的思維狀態。
(3)學生的達成狀態。
2.教師教學行為的評價。新課程評價並不完全否定原有課堂教學評價,它在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的同時,從更全面的角度關注教師的教,是對原有教學評價的發展與超越。
(1)教師的教學目標是否正確,手段是否充分體現新課程要求的三個維度的目標內容。
(2)教師的權威活動時間是否盡可能壓縮,力求講解精要、恰當,鼓勵學生質疑問題,不迴避問題,根據學生的情況隨時調整教學?
(3)教師是否能夠正確地處理、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審視和探究的目光對待教材,在質疑中探究,在探究中認同或者標新立異?
(4)教師能否提出高質量的思考題?問題是否具有啟發性、層次性?是否正確、及時地評價學生的回答?
(5)教師能否及時調控課堂,使課堂氣氛活躍?師生間應在平等、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對話,教師要多用商量式的語氣向學生提出建議和要求,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
(6)教師能否對所有學生表現出尊重和贊賞的情感,用富有激情的教態、語言來激發學生內潛的情緒,使學生的學習情感始終處於主動積極、穩定持久的「樂學」狀態?
由此從評價的機制和評價的方式上,促進教師形成學生主體、一切教學活動都是為了學生發展的觀點,激發引導教師優化課堂教學,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⑻ 如何評價一節課的標准

您好!就是評價一節課的標准應該是要看學生的接受度的。就是無論你老師講多還是講少,主要要看學生的吸收程度吧。當然,如果是有一些互動可以讓學生加深記憶的話,也是很好的。

⑼ 有效評課的六種方法是

有效評課的六種方法是要評教學目標、評教學思路、要評課堂結構、評教學手段、評教師的基本功、評教學效果。

第一、要評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最終目的,這堂課設立的教學目標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只有當教學目標是准確具體的,並且可以達到的,才算得上是好的教學目標。

第二、評教學思路

教學思路體現的是教師對這堂課程的整體把握。教學思路的設計既要符合教學內容的實際,又要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當我們在評價教學思路的時候,主要是看它是否簡潔明了,有層次,有脈絡。

第三、要評課堂結構

課堂結構的內容主要包括在課堂教學當中是否做到重點突出,包括對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包括整個課堂是否緊湊,包括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過程。在評課堂結構的時候,只要抓住上面的幾個要素就可以很好地進行評價了。


第四、評教學手段

教學手段是教師在實施課堂教學活動的最重要的環節,在評教學手段的時候,主要是看他的教學手段是否做到緊扣教學目標,是否能夠做到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是否能夠做到讓學生擁有好的學習效率。

第五、評教師的基本功

教師的基本功包括教師本身對知識的理解,教師授課語言是否准確精練,教師對課堂氛圍的把握,教師的教態是否富有感染力。很多時候,教師只有做好基本功,才能夠真正的上好一節課。

第六、評教學效果

教學效果的主要判斷依據就是教學目標是否達成,學生的積極性怎麼樣,課堂氣氛怎麼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怎樣。教師的教學效果體現在各個方面,要綜合起來判斷。

閱讀全文

與搜集如何點評一堂課的標准及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成本核算方法應用研究 瀏覽:682
博美犬減肥方法技巧有哪些 瀏覽:494
用什麼方法去老年斑 瀏覽:598
魚輪怎麼使用方法 瀏覽:645
大月份懷孕母牛肚脹治療方法 瀏覽:847
測量盡量準的方法 瀏覽:197
研究課題具體研究方法 瀏覽:147
電腦電源串聯的方法 瀏覽:782
肛瘺治療有什麼新方法 瀏覽:433
水培生根粉的使用方法 瀏覽:667
如何選擇測氡儀產品的辨別方法 瀏覽:148
如何治療頸椎病有哪些方法治 瀏覽:866
教資的教學方法 瀏覽:410
安全監控與檢測濕度檢測方法 瀏覽:165
自卑解決方法大全 瀏覽:654
上樓漏水最簡單方法 瀏覽:478
抽煙過肺的正確方法 瀏覽:852
ckeditor使用方法 瀏覽:403
浙江個人英語翻譯方法技巧簡介 瀏覽:635
單孔艾灸盒的使用方法 瀏覽: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