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56個民族的服飾特點
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男子傳統服飾為白色綉花邊的圓領襯衫,外套無領長衫「袷袢」,袖口用黑布沿邊。短上衣的式樣為豎領、對襟扣領。衣外系皮帶。下穿寬腳褲,適宜游牧騎乘,女子服飾為寬大無領,長不及膝,鑲嵌銀扣的對襟上衣。下端鑲有皮毛的多褶長裙或下端帶褶襇的各色連衣裙。皮或布制的坎肩。柯爾克孜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戴圓頂小帽,柯爾克孜族婦女擅長刺綉,常在衣服的領、袖、前胸等處綉上美麗、精緻的幾何圖案。色彩以紅、藍、白為主。編織也表現出精湛的技藝,用染色羊毛、駝毛編織的掛毯、地毯,用芨芨草、紅柳枝編成的簾子、圍子等都著稱於世.
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傳統的民族服裝為男子穿綉花襯衣,外面套斜領、無紐扣的「袷袢」,「袷袢」身長沒膝,外系腰帶。在北疆因天氣較寒冷外套常有紐扣,婦女則喜歡穿色彩艷麗的連衣裙,外面往往還套綉花背心。男女皆喜歡頭戴綉花小帽,腳穿長筒皮靴。維吾爾族在服裝的用料上喜歡選用純毛、純棉、真絲、真皮,婦女喜歡艷麗的衣物,並以耳環、戒指、手鐲、項鏈等飾物點綴。手工刺綉是維吾爾族的傳統工藝,襯衣、背心及小圓頂帽上所綉的花紋圖案都十分精美。
鄂倫春
鄂倫春族在游獵生活中創造了狍皮服飾文化,無論衣服鞋帽,還是生活用品,都以狍皮為原料。鄂倫春族的服裝以狍式為主,男女冬季皆穿長袍,女袍長及腳面,兩側開衩。皮帽用狍油皮頭皮精製而成,製作時,把耳朵割掉,換上狍皮縫制的假耳朵,把眼圈用黑皮子鑲上,毛、角、鼻、嘴仍保留,獵人戴在頭上,不僅防寒,還可偽裝自己,誘惑野獸。女帽鑲有花邊,頂端綴著紅綠線穗。鄂倫春人的裝飾和服飾染色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皮狍的開衩處及手套上多喜歡用紅、綠、黃色縫綉出色彩艷麗的花紋圖案。年輕人穿用的衣服、褲子和手套,多用柞樹煮水揉染成黃色。
土家族
土家族男子過去穿琵琶襟上衣,纏青絲頭帕。婦女著左襟大褂,滾兩三道花邊,衣袖比較寬大,下著鑲邊筒褲或八幅羅裙,喜歡佩戴各種金、銀、玉質飾物。土家族現在平日著裝已沒有民族特色,只有喜慶節日、隆重集會或邊遠山村,才有傳統民族服飾展示風採的機會。
拉祜族
拉祜族的傳統服飾以黑為美。男子穿對襟短衫、黑布長褲,戴黑布便帽或用黑色頭巾裹頭。婦女穿開襟、開衩的黑布長衫,且衩開得比較長,袖口、襟邊鑲著銀泡,縫綴著各種花邊,下著黑布長褲,頭纏黑色的長頭布,頭布兩端裝飾著彩色長穗,裹綁腿。拉祜族配飾相當別致,婦女耳戴銀環,胸掛「普巴」。男子則佩帶葫蘆、火槍
仫佬族
仫佬族崇尚青色,其服飾樸素無華。婦女一般穿大襟上衣、長褲。姑娘梳辮,婚後結髻。老年婦女喜歡用青布包頭,腰扎綉有精美花紋圖案的圍裙。男子穿對襟上衣、長褲,頭戴六片三角形合成的碗形青布帽。老年人穿琵琶襟上衣,戴硬殼平頂碗帽。多穿草鞋或布鞋。仫佬族的服裝面料是自紡自織自染的藍靛染成的土布,並且被視為珍貴的布料。其染制方法與眾不同,把長約兩丈的土布放入藍靛染缸,反復曬染多次,使青藍色澤均勻,然後塗上米湯、薯莨、牛皮膠糊面等,待晾乾後,用石磙滾壓或棒槌敲打。用這種方法製成的布閃光發亮,美觀耐用。
普米族
普米族婦女服飾花樣較多,而且有地域差異。蘭坪、維西一帶的婦女上穿白色大襟短衣,下著長褲,外套黑褐色綉花坎肩,系圍腰,梳辮子。未婚婦女喜歡用綉花雙層藍布包頭,婚後用黑布包頭。寧蒗、永勝一帶婦女上穿右襟短衣,下著白色長及腳面的褶裙,披羊皮披肩,束彩色腰帶。衣服的襟邊鑲著花邊或金絲邊,裙中鑲有一道彩色的橫紋,十分艷麗。發辮以粗大為美,所以喜歡用氂牛尾做一假發,梳辮盤於頭頂戴黑布包頭,佩戴銀質飾物、料珠、珊瑚、瑪瑙等。普米族崇尚白色,以「白色」為善,表現在服飾上,衣裙皆以白色為美。
裕固族
裕固族男女都穿的高領衣服是大襟有衽的長袍。男子束紅、藍腰帶,佩帶腰刀、火鐮、小佛等;而婦女高領長袍下擺開衩,衣領、袖口、衣衩、襟邊綉著花邊,以綠、藍色布料為主。外套大紅、桃紅、翠綠、翠藍色的緞子高領坎肩,系紅、綠、藍色腰帶,配幾條彩色手帕,腳穿長筒皮靴。冬季,男女皆戴狐皮風雪帽,穿高筒靴;夏秋季節,戴圓筒平頂鑲邊的白氈帽或禮帽。裕固族婦女的頭飾別具特色。她們頭戴喇叭形紅纓帽
或用芨芨草編織的帽子。紅纓綴在帽頂,帽沿上縫兩道黑色絲條邊,前沿平伸,後沿微翹。婦女婚前婚後的頭飾不一樣。喜歡佩戴耳環、翡翠或玉石手鐲及銀戒指等。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男子平日愛穿襯衣,外著無領對襟的黑色長外套,冬天著光板羊皮大衣。婦女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連衣裙,冷天外罩大衣。男戴黑絨布製成的綉著花紋的圓形高統帽。女戴圓頂綉花棉帽,外出時再皮上方形大頭巾,顏色多為白色,新娘則一定要用紅色。男女皆穿皮靴,皮靴製作講究,舒適保暖。塔吉克族婦女最擅長的手工技藝是刺綉。衣帽、腰帶上大都綉有花紋。女帽的前沿綉得五彩繽紛,逢盛裝時帽檐上還加綴一排小銀鏈。同時佩戴耳環、項鏈和各種銀質胸飾。新娘婦女在辮梢飾以絲穗,已婚少婦在發辮上綴以白紐扣,美麗的裝飾把婦女裝扮得如花似玉。
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男子多穿長及膝蓋的套頭襯衫和細腿褲,春秋穿粗呢上衣或長袍,冬天則穿羊皮短衣或皮大衣。喜慶節日,小夥子愛穿彩色襯衣。婦女夏季習慣於穿粗布襯衣,外套無袖、高腰身的對襟長袍,下穿毛織長裙。喜慶節日,婦女們喜歡穿綢制的綉花襯衣。男女都穿氈靴、皮靴和皮鞋。男子普遍喜歡戴呢帽和帶耳罩的毛皮帽。婦女的頭飾有獨特的風俗,婚前婚後界限森嚴:姑娘梳長辮子時,要同時把彩色發帶和小玻璃球編在辮子里,辮子長長地下垂,頭發可以露在外面。已婚婦女的獨辮被兩條辮子取代,盤於頭頂,再用頭巾或帽子罩上。
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服裝以袍式為主。男子頭戴皮帽,身穿長袍,下著皮褲,腳蹬皮靴。帽子多用狍、狼或狐狸的頭皮做成,毛朝外,雙耳、犄角挺立,形象逼真,出獵時,既防寒又護身。靴子多選用狍、犴、牛等皮。除皮質服裝外,達斡爾族還穿布制的袍子和褲子。冬天穿棉袍,天冷時外套犴背心,春秋穿夾袍,夏季穿單袍。婦女早期著皮衣,清朝以後以布衣為主。服裝的顏色多為藍、黑、灰,老年婦女還喜歡在長袍外套上坎肩。達斡爾族婦女擅於手工刺綉,服飾、鞋、荷包等多綉著各種花紋及圖案。發式及裝飾品因地而異,有的用白布和白毛巾包頭,佩帶各式耳環。
傣族
傣族多居住在我為雲南的亞熱帶地區,擅長農耕和水稻種植。傣族人在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融合了中原和印度及中南半島諸國文化。傣族男子多穿圓領大襟或對襟小衫,下著長褲,白布或藍布包頭。婦女穿長筒裙和短衫,梳各種發式。傣族人民崇拜孔雀和大象,常將孔雀和大象的圖案編織在衣物上。
哈尼族
哈尼族主要居住在雲南南部。哈尼族男子上穿對襟衣、下著長褲,用黑布或白布包頭。婦女服飾主要為棉布的衣裙和長、短褲。哈尼族無論男女老幼都喜歡穿青色衣服,有的地方甚至每洗一次衣服都要用藍靛將衣服再染一次。
『貳』 各個民族的服飾特點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長褲、綉花圍腰,或蠟染百褶長裙;黔南地區穿傳統欄干服。欄干服是衣褲套裝,衣襟、領口、衣袖、褲腳均鑲花邊。
朝鮮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稱。女子穿傳統的襦裙套裝,上襦稱則高利,為小燈籠袖斜襟短衣,以花結襻帶系合;下裙稱契瑪,是高腰長裙,少女為統裙式,婚後纏裙式。
達斡爾族 女穿藍袍、綉花鞋、白布襪,胸佩銀飾。
傣族西雙版納地區女子為窄袖對襟短衣、統裙、銀腰帶;
德宏地區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長褲、小圍腰,婚後是對襟短衫,黑統裙;新平、元江一帶,女上衣的腰際處和裙腰處常綉花、飾銀泡銀穗,故有「花腰傣」之稱。
阿昌族 女子穿統裙,以青布包頭;未婚者穿長褲,盤辮簪花。男子著黑衣褲,背通帕(掛袋)、阿昌刀。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藍褲、黑紫絲絨背心,扎綉花圍腰,用花包頭、銀首飾,著百節鞋(翹頭綉花鞋)。
保安族 女穿高領大襟花短衣、鑲花邊長背心,罩蓋頭,穿雙梁鞋。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紅綠紋相間的統裙,扎大包頭。男穿無領上衣、黑色寬大長褲,黑或白布包頭。
德昂族 女子上為對襟短衣,下著飾橫條圖案的長統裙,並裝飾藤腰箍。男子穿圓領大襟衣和肥短褲,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頭、男子還飾絨球。
東鄉族 女子穿大襟衣、綉花背心、長褲,罩蓋頭。男子穿長袍,束帶,佩小刀等;或穿對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頂軟帽。
侗族 女子為無袖上衣、寬腳褲或百褶統裙,佩帶銀飾。男子為無領短衣、統褲、侗帕(大頭帕)。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
獨龍族 穿用披毯:將麻布毯披於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結角(男左結、女右結)。此外,女子用頭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羅斯族 女子穿布拉吉(連衣裙)或褶裙,戴艷麗的頭巾。男子穿西裝和白色綉花邊的套頭衫。
鄂倫春族 穿皮袍:大襟,開二衩或四衩,領、袖、襟處鑲異色皮邊,衩處補綉團花圖案。此外,女子戴氈頂皮帽;男子為狍頭皮帽、皮褲、皮靴。
鄂溫克族 女穿大翻領連衣裙,或大襟連衣裙式長袍。男為深藍長袍、圓錐形帽、皮靴。冬季習慣穿獸皮衣。
高山族 女子一般為對襟長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紅布包頭。
哈薩克族 女子穿連衣裙、綉花背心、綉花套褲,戴吐麻克或白布蓋頭,並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種小圓帽,飾有貓頭鷹毛。。
赫哲族 習慣以魚、獸皮製衣,冬季穿套褲,傳統穿袍。女袍類似旗袍,採用鑲緄工藝,並綴貝、幣或銅鈴;男袍為右大襟、前開衩。此外,女子穿綉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為布靿、皮幫底的納褶防寒靴,內絮烏拉草。
回族 女子穿大襟短衣,戴蓋頭。男子穿白色對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圓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漢族服裝。
蒙古族 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紅、黃、紫、深藍等色,傳統式樣為身寬袖長、下擺不開衩、襟和擺採用鑲緄裝飾,束彩腰帶
苗族 女子穿大領對襟短衣、長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為大襟短衣、寬腳褲、圍腰,採用多姿多採的頭飾;節日盛裝,常採用刺綉、蠟染等工藝裝飾服裝,以及多種傳統銀飾,如項圈、手釧、銀衣(銀飾釘於衣上)。
仫佬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長褲或統裙,束圍腰(上有幾何圖案)。男子穿無領琵琶襟衣或唐裝(類似漢族的衫、襖、褲)。尚青色。
納西族 女子穿黑、藍、白色大褂,背心,長褲,多褶圍裙,披七星羊皮披肩(上綉日月、下綴七星圖案,俗稱「披星戴月」,象徵勤勞),戴圓的紗頭帕或藍頭巾;寧蒗等地為短衫、百褶長裙,束腰帶,藍、黑布包頭。
怒族 女子穿背心、多褶長裙,習慣以竹管穿耳,珊瑚、貝殼飾胸,藤環纏頭、腰、踝;貢山地區以麻布片為前後裙。
普米族 女子穿大襟衣、百褶長裙,束寬大的彩腰帶,披羊皮,纏大包頭,飾銀環耳墜。男子穿麻布短衣、大褲、白羊皮背心,打裹腿,佩腰刀。
羌族 傳統穿用皮褂褂,即罩於麻布長衫外的羊皮背心。此外,女子用綉花圍腰、頭帕及耳環、手鐲、銀牌等飾物,穿勾尖綉花鞋。男子纏包頭,束腰帶,裹腿。
撒拉族 女子穿對襟衣或大襟袍、花背心、綉花布鞋、布襪,罩蓋頭,飾長耳墜。男子為白色對襟衣、黑背心、白或黑色平頂圓帽;冬季穿皮襖或褐子(羊毛織成的衣服)。
畲族 女子穿大襟緄邊上衣、短褲,打裹腿,以紅絨線束頂髻,戴細篾斗笠;結婚時戴鳳冠銀簪。男子為對襟上衣(老年大襟)、長褲。習慣用青、藍色自織麻布。
水族 女子穿無領大襟半長衫、綉花圍兜,纏包頭(少女戴纏繞紅線的頭圈),佩銀首飾。男子為無領大襟寬袖長衫(青年對襟長衫)、青布包頭。尚青藍兩色。
塔吉克族 女子穿無領長袖衣和曳地長裙,或穿連衣裙,戴圓頂綉花帽(綴後簾)、加白黃紅色頭巾。男子穿袷袢,戴黑絨圓高帽。男女皆習慣穿野羊皮高靿靴和氈襪。
塔塔爾族女子穿連衣裙、深色背心,戴鑲珠小花帽,披紗巾,著花靴(上綉動物圖案)。男子為綉花白襯衫、黑色背心或對襟長衫、黑褲,戴綉花或黑色小帽,著長靴。
土族 女子穿鑲花邊的大襟袍(配五色布拼成的袖套),鑲花邊的背心,束綉花寬腰帶,佩掛手帕、錢袋、荷包、小鈴。男子為小領大襟長袍、大襠褲、黑或紅色背心,上黑下白的裹腿,雲紋布鞋;冬季穿大領白板皮襖。
土家族 女子傳統的服裝為左開襟大袖緄邊短衣、八幅羅裙,現一般為右開襟上衣、鑲邊統褲,青布包頭,綉花鞋,銀飾品。男子為對襟或琵琶襟短衫、長褲,青布包頭。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織自紡青、藍色土布或麻布。
佤族 女子穿黑色無領短衣、黑紅條紋相間的統裙,頭、頸、腰、臂、脛用箍飾物。男子為無領對襟短衣,紅、黑、白布包頭,以黑、紅線穗作耳飾。
維吾爾族 女子穿艾得麗斯綢連衣裙、襯裙,深色綉花背心,系鮮艷的頭巾(老年白紗巾或大幅白蓋頭)。
烏孜別克族 女子穿魁納克(寬大多褶的連衣裙),戴各式小花帽,著綉花靴。男子穿托恩(對襟袍,類似袷袢,以方巾束腰),綉圖案的襯衫,戴小花帽,著皮靴、淺幫套鞋。
錫伯族 女子穿袍(青年的袍腰部打褶象連衣裙)、背心、肥褲(扎褲腳)。男子穿箭袖前開衩長袍,或短襖、長褲。東北地區錫伯族著當地漢族服裝。
瑤族 女子服裝注重綉花、蠟染,通常穿琵琶襟或大襟上衣、長褲、短百褶裙,打裹腿,採用多種樣式的頭巾、帽及銀飾。男子穿對襟無領短衫、長褲或過膝短褲;廣西南丹一帶沿用白色褲,褲腳綉花;廣西連南一帶纏紅布包頭,插雉尾。多用青、藍土布。
仡佬族 女子穿套頭式無袖袍,前短後長並綉花;穿三段式統裙,中段為紅色羊毛織物,上下段為青白相間條紋圖案的麻織物;纏包頭,同時纏3條長帕,後垂6穗,飾海貝;穿勾尖鞋。男子為無領琵琶襟衣、長褲,青布包頭。
哈尼族 女子穿無領上衣、銀胸飾,著長褲或裙,系圍腰(以不同顏色標識未婚已婚),戴小帽,飾銀泡;節日穿綉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纏頭(節日插羽毛),系綉花腰帶。尚黑色,多用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彝族 大小涼山男女老幼四季披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線織成的擦爾瓦(即披風),上織有花紋,有的下端密集長流蘇。擦爾瓦始用於漢、晉;白天御風雪,夜可作被。
此外,女子穿大襟上衣(綉花或緄邊)、多節多色的曳地百褶裙或長褲、圍腰,著瓦式方頭帕或青布包頭;雲南少女戴雞冠帽、綴銀泡,在賽裝會、插花節上穿刺綉服裝。
男子為大襟或對襟衣、多褶褲(褲腳寬窄不一,寬者1m),青或藍布帕包頭(右前方突出細長錐形「英雄結」),左耳戴大耳珠、綴絲穗;老年穿長袍,戴瓜皮帽。
藏族 傳統穿用藏袍,是敞領口、右大襟、系腰帶的大袍,用氆氌、毛皮及其他面料製作;
壯族 女子傳統裝束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寬腳褲、綉花圍腰。男子著唐裝,包頭。三月三節,著節日盛裝。
拓展資料
民族服飾是指各民族本身文化中獨有特色的服飾,也可以稱為地方服飾或民俗服飾。
在一些民族國家的城市生活中,人們在日常的時間雖然多以西裝打扮為主,但在節慶、宗教儀式、國家典禮和其他正式的場合中,則會以民族服飾打扮出現,通常在服飾上的一些裝飾品中可以推斷出穿戴者的婚姻狀態、社會或宗教地位等。
民族服飾文化內涵豐富,包括製作原料、紡織工藝、印染工藝、刺綉工藝、圖案紋樣、色彩表現、飾品工藝、文化價值等因素。
2008年,共15個民族的民族服飾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2年內蒙古發布中國首個民族傳統服飾地方標准——《蒙古族部落服飾》地方標准。
2014年,由國家民委經濟發展司承擔的財政部專項「中國少數民族特需商品傳統生產工藝與技術保護工程第八期少數民族服飾」項目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制衣原料、編織、印染、鞋帽、衣服、飾品等製作的獨特性工藝進行調研。
例如,漢族是中國的主要民族,漢族的古傳統民族服飾是漢服。相傳為黃帝發明,西周起漢服已具基本性質,到了漢朝已經全面完善並普及。這一時段直到明末清初,漢族人著漢服到漢朝已有幾千年歷史。
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
古漢服又稱為漢裝、華服。既有交領右祍又有直領圓領,袖子分為廣袖、小袖、胡垂袖等。
漢服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徵。
清朝初年,滿族統治者執行「剃發易服」政策,禁止人民穿著漢服,蓄長發。
從此古漢服漸漸從人民生活中消失。
由於清廷的「十從十不從」政策,古漢服並沒有完全消失,人們仍然能看到她的影子。
例如道教、佛教的僧侶服飾就保留了下來。古漢服的影響十分深遠,中國許多少數民族和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都借鑒傳承了古代各個時期漢服的特徵。
漢服歷史悠久,款式眾多,歷朝歷代皆有自己的特點,但主要特徵不變。而漢服又有禮服和常服之分。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加之以冠,以示成年。
『叄』 自己吊頂簡單方法 步驟及注意事項
這是 家居嚴選師第143篇文章
生活中,讓我們糾結的事情有很多,比如出門穿什麼衣服、中午點什麼外賣,新手機要選哪個牌子......而裝修就更讓人煩惱了~
Andy家裝修那會兒,頭發可沒少掉,光是要不要吊頂這個問題,Andy就跟爸媽爭論了很久。
這個想必也是大家比較關心的問題,今天Andy就跟大家分享一下關於吊頂的知識。
01 到底裝不裝吊頂 支持派:裝了顯大氣啊
選擇吊頂的家庭一般從功能性與美觀度方面進行考慮,因為吊頂可以隱藏管道和電線,同時讓整個家更有層次感和造型感,更加美觀。
但事實上,並非所有房子都適合做吊頂,層高最好在2.8m或以上。這種層高的房子,裝上吊頂可以避免空間顯得空曠,還讓家裡多了個視覺亮點。
相反,如果在層高低的情況下你還要裝個吊頂,那麼裝出來的效果大概會變成這樣↓↓↓(Andy無法直視這種效果)
(圖片來源於網路)
如果預算足夠,你還可以選擇做平頂。不知道「平頂」是蝦米?此處應有Andy的小科普。
吊頂,分為平頂和造型頂。
平頂的頂面都在一個平面上,射燈、風管機等都暗藏在裡面,有種干凈利落的美。(下圖的就是平頂)
(圖片來源於網路)
造型頂就復雜些,頂面可能有多個迭級,還包含諸如上凹圓,上凹燈槽等產生特殊效果的造型,裝飾性就更強些。
反對派:不裝空間更開闊
有的人則認為沒必要吊頂,一是節省預算,全屋鋪裝或者造型復雜點的吊頂,材料和人工費可不便宜;二是不影響層高,讓家裡寬敞明亮些。(因為家裡小,所以Andy家除了廚衛其他空間都沒吊頂)
不弔頂,用石膏線簡單走線也是不錯的選擇,單層的雙層的、簡約的雕花的,各種各樣的款式,也十分大方得體。
(圖片來源於網路)
另外,其實還有一種局部吊頂的說法,就是只在有需要的地方做吊頂,既不會讓空間顯得太壓抑,又能起到一定的遮醜作用,要花的錢也沒那麼多,可以說是滿足了很多人的矛盾心理。
(圖片來源於網路)
這種吊頂主要用來隱藏中央空調、新風系統或者是風管機的機身和管道。
Andy提醒:如果你想要裝中央空調,你得確保層高足夠。
中央空調的管道和排水空間厚度大約在50mm左右,常規室內機的厚度是200mm(不同機型會有所差異),要預留的吊頂高度至少在250mm以上,層高不夠,即便只是局部吊頂,也會產生一定的局促感。
(圖片來源於網路)
廚衛呢,Andy建議是都做吊頂,畢竟這里會有管道、電路經過,露出來不美觀也不安全,至於其他空間,要從實際情況出發,不要一股勁地要求設計師幫你設計吊頂了~
懶人版總結
吊頂(包括平頂和造型頂):層高≥2.8m的土豪請隨意;
局部吊頂:適合裝有新風系統/中央空調/新風機,或者想要遮擋窗簾盒的家庭;
不弔頂:層高低、預算不足就不搞這個吧,走一圈石膏線更大方。
02 吊頂的材質
石膏板:美觀,適合不同裝修風格
石膏板主材是石膏,質地輕、強度高、防火防蛀、易於加工,價格也相對較低。做平頂一般用的就是石膏板,這種材質的吊頂很多裝修風格都適用,比較常見。
(圖片來源於網路)
想要吊頂耐濕、不易開裂,施工的時候,最好是使用耐水紙面石膏板+防水乳膠漆+水泥基耐水膩子的組合。
ps:在天花與牆壁接縫處使用中性防霉硅膠進一步密封,可以有效隔絕濕氣侵入。
鋁扣板:在廚衛比較常見
由於純鋁較軟,所以市面上的鋁扣板一般為鋁合金材質,主要用於廚房、衛浴間吊頂裝修。
(圖片來源於網路)
鋁扣板有防火防潮、耐腐蝕、抗油煙、拆裝方便、易清洗等優點,缺點就是絕熱性較差,安裝要求高,拼縫間隙較大,美觀度不高。
生態木:價格便宜,隨時換
生態木是將樹脂和木質纖維材料及高分子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合、經高溫、擠壓、成型等工藝製成一定形狀的型材,防水、防腐,用在陽台會比較多。
我們常見的桑拿板和防腐木,也屬於生態木。
(圖片來源於網路)
Andy提醒,一定要選好顏色和質感,看是否與牆面和整體的風格協調,不然只會有反效果。
集成吊頂:壽命長,價格貴
集成吊頂近年比較流行,是HUV金屬方板與電器的組合,主要在廚房和衛生間安裝,將燈、排風扇、浴霸等產品都集合在一個吊頂內。
(圖片來源於網路)
優點在於安裝簡單,布置靈活,維修也方便,相對於普通的吊頂美觀度更高,使用壽命長,缺點一個字概括:貴!
懶人版總結
石膏板吊頂可做出不同造型,價格便宜,想經濟實惠一點的就選這個,不過耐火防潮性比較差,廚房、衛生間這些地方就不適合;
預算足夠,可以選擇在廚衛裝集成吊頂,不然就是選擇鋁扣板;
陽台吊不弔頂,看需求,想要有質感一點的就選生態木,如果不封陽台就沒必要吊頂了。
03 關於龍骨
市面上用得比較多的是木龍骨(松木、杉木等)和輕鋼龍骨。
木龍骨適用於小空間,安裝方便、價格便宜,但容易受潮產生霉變,收縮和膨脹變形後容易導致吊頂開裂。另外,雖然有刷上防火塗料,整體的防火等級也還是不高的。
(圖片來源於網路)
輕鋼龍骨具有不受潮、不易變形、防火的特性,但因為結構原因,佔用的頂部空間會較多,價格比木龍骨要貴上一些。
(圖片來源於網路)
不考慮價格可以選輕鋼龍骨,想要經濟實惠一點的話,可以選用輕鋼副龍骨+木龍骨的組合。
『肆』 中國古建築有多少種形式
一木架是建築 二單體造型 三中軸對稱、方正嚴整的群體組合與布局
四變化多樣的裝修與裝飾
五寫意的山水園景
『伍』 寶塔線怎麼看 寶塔線指標的實戰技巧
沖天牛為您解答:
寶塔線也叫寶塔線指標,又稱為TOWER(TWR)指標,是一種注重股價分析的中長期技術分析工具。寶塔線指標TOWER與K線圖及點狀圖相類似,應用趨勢線的原理,引入支撐區和壓力區的概念,以不同顏色(紅綠色、黑白色、虛實體)的棒線來區分股價漲跌的一種圖表型量化指標。它主要是將股價多空之間的爭奪過程和力量的轉變數值表現在圖表中,藉以研判未來股價的漲跌趨勢及選擇適當的買賣時機。
炒金如何賺錢專家指導銀行黃金白銀TD開戶指南貴金屬網路全書專家實時解答集金號桌面行情報價工具寶塔線主要是應用趨勢線的原理,引入支撐區和壓力區的概念,來確認行情是否反轉。對於行情的發展所可能產生的變化方向,不做主觀的臆測,而是做客觀的承認,這點與其他指標是不同的。寶塔線指標認為,如果一個價格的上升趨勢已經確認,就應該買進並持股,不去主動的預測股價的高點在哪裡,而是在股價從高位出現反轉向下的徵兆時開始小心,一旦確認股價頭部出現而出現賣出信號時,才作相應的賣出動作。反之,如果一個價格的下跌趨勢形成時,就應賣出、離場觀望,不去輕易預測底部在哪裡,只是在股價由低位向上反轉並出現買入信號時才開始採取買入行動。
由上述可知,寶塔線指標信奉的是「漲不言頂」、「跌不言底」的投資理念,它告訴投資者並不刻意去預測股價高點或低點的位置,而是等可能的高點或低點出現時才採取相對應的賣出或買入決策。一般而言,按照寶塔線指標所揭示的方法去買賣,雖然在高點賣出或在低點買入而造成部分獲利的損失的可能,但這種方法比較不會錯失漲升的出現或避免下跌行情的存在,也不會輕易在上升途中的盤整行情中被震倉出局。因此,寶塔線指標比較適合穩健操作的投資者。
狀態分析
寶塔線的特殊分析方法主要集中在寶塔線三平頂和三平底形態的研判以及寶塔線和均線的配合使用等方面。以日寶塔線指標為例,其主要分析過程如下:
一、三平頂和三平底形態
寶塔線的三平頂和三平底形態的研判是無數投資者在投資實踐中逐步總結起來的投資經驗,其中三平頂形態出貨的可靠性和准確率要高於三平底形態。
三平頂
所謂三平頂形態是指股價經過一段比較短時間內的快速上升行情後,寶塔線圖表中出現了連續三個或以上、幾乎處於同一水平位置的實體很長的黑棒線或棒體下部為黑、上部為白的混合棒體線的形態,它有兩種類型。其中,三平頂一種形態前提條件為,股價短期漲幅已經相當大,近期波段漲幅要超過30%以上,越大越有效。其研判方法概括如下:當股價經過在一段較短時間內的拉升行情後,在高位出現這種三平頂翻黑的形態時,預示著股價的強勢行情已經見頂,將開始一段比較迅猛的跌勢行情,因此,一旦寶塔線指標在高位出現三平頂翻黑形態時,應果斷及時地短線賣出全部而離場觀望。三平頂的另一種形態為,股價在中高位進行了一段時間的盤整後,一旦TOWER指標出現三平頂翻黑形態,並且股價也幾乎同時向下跌破中長期均線,這種三平頂形態的出現意味著股價一輪新的跌勢的開始,應及時清倉觀望。
三平底
所謂三平底形態是指股價經過一段比較長時間的快速下跌行情後,寶塔線圖表中出現了連續三個或以上、位置依次向上的實體較長的白棒線或棒體下部為黑、上部為白的混合體棒線的形態。其中,三平底形態的前提條件是,股價中長期的跌幅已經很大而且近期的跌幅也累計超過30%以上。其研判方法概括如下:當股價經過一段較短時間的暴跌行情後,股價在低位出現三平底翻白的形態時,預示著股價已經嚴重超跌短期內可能產生一波短線的反彈行情,因此,當寶塔線指標在底部出現三平底翻白形態時,投資者可以適量地買入,作短線反彈行情。三平底的另一種形態為,股價在上漲中途進行了一段比較長時間的盤整後,一旦TOWER指標出現三平底翻紅形態,並且股價也同時依託中長期均線向上揚升,這種三平底形態的出現意味著股價一輪新的漲勢的開始,應短線及時逢低買入或持股觀望。
應用技巧
寶塔線TOWER指標的買賣技巧主要集中在寶塔線的運行方向和三平頂、三平底形態的研判等兩個方面。下面以分析家軟體上的TOWER指標為例,揭示它的買賣和持股持幣功能(註:在分析家、錢龍等軟體上TOWER指標的參數都是固定的)。
買賣信號
1、當股價在上漲中途進行了一段比較長時間的盤整後,一旦TOWER指標出現三平底翻紅(或白)形態,並且股價也同時依託中長期均線向上揚升(或帶量向上突破中長期均線),這種三平底形態的出現意味著股價一輪新的漲勢的開始,這是TOWER指標發出的買入信號。此時,投資者應及時跟進買入。
2、當股價經過一段很大的漲幅後,在中高位區域滯漲盤整時,一旦TOWER指標出現三平頂翻黑形態,並且股價也幾乎同時向下跌破中長期均線,這種三平頂形態的出現意味著股價一輪新的跌勢的開始,這是TOWER指標發出的賣出信號。此時,投資者應及時清倉離場。
持股持幣
1、當TOWER指標在中低位翻紅(或白)後,只要TOWER線放出一連串的紅(或白)色實體,並且股價依託中短期均線向上運行時,說明股價的強勢依舊,股價還將繼續上攻,這是TOWER指標發出的持股待漲信號。此時,投資者應堅決持股待漲。
2、當TOWER指標在高位翻黑向下後,只要TOWER線放出一連串黑色實體而沒有明顯的翻白的現象,同時股價也被中短期均線壓制下行時,說明股價的跌勢依舊,這是TOWER指標發出持幣觀望信號。此時,投資者應以持幣觀望為主。
望採納!!
『陸』 56個民族服飾特點
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男子傳統服飾為白色綉花邊的圓領襯衫,外套無領長衫「袷袢」,袖口用黑布沿邊。短上衣的式樣為豎領、對襟扣領。衣外系皮帶。下穿寬腳褲,適宜游牧騎乘,女子服飾為寬大無領,長不及膝,鑲嵌銀扣的對襟上衣。下端鑲有皮毛的多褶長裙或下端帶褶襇的各色連衣裙。皮或布制的坎肩。柯爾克孜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戴圓頂小帽,柯爾克孜族婦女擅長刺綉,常在衣服的領、袖、前胸等處綉上美麗、精緻的幾何圖案。色彩以紅、藍、白為主。編織也表現出精湛的技藝,用染色羊毛、駝毛編織的掛毯、地毯,用芨芨草、紅柳枝編成的簾子、圍子等都著稱於世.
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傳統的民族服裝為男子穿綉花襯衣,外面套斜領、無紐扣的「袷袢」,「袷袢」身長沒膝,外系腰帶。在北疆因天氣較寒冷外套常有紐扣,婦女則喜歡穿色彩艷麗的連衣裙,外面往往還套綉花背心。男女皆喜歡頭戴綉花小帽,腳穿長筒皮靴。維吾爾族在服裝的用料上喜歡選用純毛、純棉、真絲、真皮,婦女喜歡艷麗的衣物,並以耳環、戒指、手鐲、項鏈等飾物點綴。手工刺綉是維吾爾族的傳統工藝,襯衣、背心及小圓頂帽上所綉的花紋圖案都十分精美。
鄂倫春
鄂倫春族在游獵生活中創造了狍皮服飾文化,無論衣服鞋帽,還是生活用品,都以狍皮為原料。鄂倫春族的服裝以狍式為主,男女冬季皆穿長袍,女袍長及腳面,兩側開衩。皮帽用狍油皮頭皮精製而成,製作時,把耳朵割掉,換上狍皮縫制的假耳朵,把眼圈用黑皮子鑲上,毛、角、鼻、嘴仍保留,獵人戴在頭上,不僅防寒,還可偽裝自己,誘惑野獸。女帽鑲有花邊,頂端綴著紅綠線穗。鄂倫春人的裝飾和服飾染色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皮狍的開衩處及手套上多喜歡用紅、綠、黃色縫綉出色彩艷麗的花紋圖案。年輕人穿用的衣服、褲子和手套,多用柞樹煮水揉染成黃色。
土家族
土家族男子過去穿琵琶襟上衣,纏青絲頭帕。婦女著左襟大褂,滾兩三道花邊,衣袖比較寬大,下著鑲邊筒褲或八幅羅裙,喜歡佩戴各種金、銀、玉質飾物。土家族現在平日著裝已沒有民族特色,只有喜慶節日、隆重集會或邊遠山村,才有傳統民族服飾展示風採的機會。
拉祜族
拉祜族的傳統服飾以黑為美。男子穿對襟短衫、黑布長褲,戴黑布便帽或用黑色頭巾裹頭。婦女穿開襟、開衩的黑布長衫,且衩開得比較長,袖口、襟邊鑲著銀泡,縫綴著各種花邊,下著黑布長褲,頭纏黑色的長頭布,頭布兩端裝飾著彩色長穗,裹綁腿。拉祜族配飾相當別致,婦女耳戴銀環,胸掛「普巴」。男子則佩帶葫蘆、火槍
仫佬族
仫佬族崇尚青色,其服飾樸素無華。婦女一般穿大襟上衣、長褲。姑娘梳辮,婚後結髻。老年婦女喜歡用青布包頭,腰扎綉有精美花紋圖案的圍裙。男子穿對襟上衣、長褲,頭戴六片三角形合成的碗形青布帽。老年人穿琵琶襟上衣,戴硬殼平頂碗帽。多穿草鞋或布鞋。仫佬族的服裝面料是自紡自織自染的藍靛染成的土布,並且被視為珍貴的布料。其染制方法與眾不同,把長約兩丈的土布放入藍靛染缸,反復曬染多次,使青藍色澤均勻,然後塗上米湯、薯莨、牛皮膠糊面等,待晾乾後,用石磙滾壓或棒槌敲打。用這種方法製成的布閃光發亮,美觀耐用。
普米族
普米族婦女服飾花樣較多,而且有地域差異。蘭坪、維西一帶的婦女上穿白色大襟短衣,下著長褲,外套黑褐色綉花坎肩,系圍腰,梳辮子。未婚婦女喜歡用綉花雙層藍布包頭,婚後用黑布包頭。寧蒗、永勝一帶婦女上穿右襟短衣,下著白色長及腳面的褶裙,披羊皮披肩,束彩色腰帶。衣服的襟邊鑲著花邊或金絲邊,裙中鑲有一道彩色的橫紋,十分艷麗。發辮以粗大為美,所以喜歡用氂牛尾做一假發,梳辮盤於頭頂戴黑布包頭,佩戴銀質飾物、料珠、珊瑚、瑪瑙等。普米族崇尚白色,以「白色」為善,表現在服飾上,衣裙皆以白色為美。
裕固族
裕固族男女都穿的高領衣服是大襟有衽的長袍。男子束紅、藍腰帶,佩帶腰刀、火鐮、小佛等;而婦女高領長袍下擺開衩,衣領、袖口、衣衩、襟邊綉著花邊,以綠、藍色布料為主。外套大紅、桃紅、翠綠、翠藍色的緞子高領坎肩,系紅、綠、藍色腰帶,配幾條彩色手帕,腳穿長筒皮靴。冬季,男女皆戴狐皮風雪帽,穿高筒靴;夏秋季節,戴圓筒平頂鑲邊的白氈帽或禮帽。裕固族婦女的頭飾別具特色。她們頭戴喇叭形紅纓帽
或用芨芨草編織的帽子。紅纓綴在帽頂,帽沿上縫兩道黑色絲條邊,前沿平伸,後沿微翹。婦女婚前婚後的頭飾不一樣。喜歡佩戴耳環、翡翠或玉石手鐲及銀戒指等。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男子平日愛穿襯衣,外著無領對襟的黑色長外套,冬天著光板羊皮大衣。婦女一年四季都喜歡穿連衣裙,冷天外罩大衣。男戴黑絨布製成的綉著花紋的圓形高統帽。女戴圓頂綉花棉帽,外出時再皮上方形大頭巾,顏色多為白色,新娘則一定要用紅色。男女皆穿皮靴,皮靴製作講究,舒適保暖。塔吉克族婦女最擅長的手工技藝是刺綉。衣帽、腰帶上大都綉有花紋。女帽的前沿綉得五彩繽紛,逢盛裝時帽檐上還加綴一排小銀鏈。同時佩戴耳環、項鏈和各種銀質胸飾。新娘婦女在辮梢飾以絲穗,已婚少婦在發辮上綴以白紐扣,美麗的裝飾把婦女裝扮得如花似玉。
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男子多穿長及膝蓋的套頭襯衫和細腿褲,春秋穿粗呢上衣或長袍,冬天則穿羊皮短衣或皮大衣。喜慶節日,小夥子愛穿彩色襯衣。婦女夏季習慣於穿粗布襯衣,外套無袖、高腰身的對襟長袍,下穿毛織長裙。喜慶節日,婦女們喜歡穿綢制的綉花襯衣。男女都穿氈靴、皮靴和皮鞋。男子普遍喜歡戴呢帽和帶耳罩的毛皮帽。婦女的頭飾有獨特的風俗,婚前婚後界限森嚴:姑娘梳長辮子時,要同時把彩色發帶和小玻璃球編在辮子里,辮子長長地下垂,頭發可以露在外面。已婚婦女的獨辮被兩條辮子取代,盤於頭頂,再用頭巾或帽子罩上。
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服裝以袍式為主。男子頭戴皮帽,身穿長袍,下著皮褲,腳蹬皮靴。帽子多用狍、狼或狐狸的頭皮做成,毛朝外,雙耳、犄角挺立,形象逼真,出獵時,既防寒又護身。靴子多選用狍、犴、牛等皮。除皮質服裝外,達斡爾族還穿布制的袍子和褲子。冬天穿棉袍,天冷時外套犴背心,春秋穿夾袍,夏季穿單袍。婦女早期著皮衣,清朝以後以布衣為主。服裝的顏色多為藍、黑、灰,老年婦女還喜歡在長袍外套上坎肩。達斡爾族婦女擅於手工刺綉,服飾、鞋、荷包等多綉著各種花紋及圖案。發式及裝飾品因地而異,有的用白布和白毛巾包頭,佩帶各式耳環。
傣族
傣族多居住在我為雲南的亞熱帶地區,擅長農耕和水稻種植。傣族人在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融合了中原和印度及中南半島諸國文化。傣族男子多穿圓領大襟或對襟小衫,下著長褲,白布或藍布包頭。婦女穿長筒裙和短衫,梳各種發式。傣族人民崇拜孔雀和大象,常將孔雀和大象的圖案編織在衣物上。
哈尼族
哈尼族主要居住在雲南南部。哈尼族男子上穿對襟衣、下著長褲,用黑布或白布包頭。婦女服飾主要為棉布的衣裙和長、短褲。哈尼族無論男女老幼都喜歡穿青色衣服,有的地方甚至每洗一次衣服都要用藍靛將衣服再染一次。
『柒』 鑽石飾品的鑲嵌工藝平頂鑲是什麼
鑽石的九種鑲法:
爪鑲
這是最受歡迎的鑲嵌方法並不無因:纖細的四爪或六爪托起主石,讓大量光線從各方向進入,使它看來更大更閃爍。而且爪鑲適用於不同大小的鑽石,即使碩大的主石亦能穩當固定,所以不少女士都以爪鑲方法,鑲嵌單顆鑽石指環。爪的形狀又分尖形、圓形、扁平及V形。
迫鑲
不少結婚及周年戒指都採用迫鑲方法:鑽石與鑽石之間沒有金屬分隔,全靠戒指上下兩條金屬固定鑽石。迫鑲比爪鑲更能保護鑽石腰,而且戒指的上下表面更加平滑。
棒鑲
這鑲嵌方法與坑鑲近似,但鑽石之間以金屬分隔,並由左右的金屬棒迫緊固定。棒鑲戒指既時尚又經典。
包鑲
包鑲以金屬邊固定主石,並將鑽石腰完全包圍。鑲邊可呈平滑或波浪形,甚至可順應每顆鑽石鑄成任何形狀。鑽石底部可以金屬密封或完全開放。偏淡黃的白色鑽石往往選用18K黃金包鑲,讓顏色看來更濃烈耀目。
吉卜賽鑲
這是男裝鑽戒的普遍鑲嵌方法,戒指臂的頂部較粗,主石鑲嵌在圓拱形頂部的中央。沒有金屬爪的設計令戒指線條更簡潔流暢。
壁鑲
以兩邊金屬臂的壓力,將主石緊迫固定。這是最時尚最新潮的鑲嵌方法。
幻覺鑲嵌
這鑲嵌方法比其它更有趣,因為主石旁邊的金屬經悉心設計,使主石看起來更大更迷人。
平頂鑲
平頂鑲類似吉卜賽鑲,同樣是戒指臂的頂部較粗,主石鑲嵌在頂部的中央,以金屬片固定鑽石腰。平頂鑲往往予人一股時代氣息。
群鑲
主石被較小的伴石包圍,所以多顆較小的鑽石,可組合成更大更漂亮的戒指。
『捌』 56個民族的服飾和民族特點
1、漢族
2、蒙古族
首飾、長袍、腰帶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飾的4個主要部分,婦女頭上的裝飾多月瑪瑙、珍珠、金銀製成。蒙古族男子穿長袍和圍腰,婦女衣袖上綉有花邊圖案,上衣高領,似與族相似。婦女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鈕扣,格外醒目。
3、回族
回族服飾與漢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體現在頭飾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無沿小圓帽。婦女多戴蓋頭,特別是在西北地區:少女及新婚婦戴綠色的,中年婦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回族男子在節日或遇有紅白喜事時,喜戴白色小帽,婦女則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後面披垂於肩頭。
4、藏族
藏族服飾無論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服飾。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內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藏族同胞特別喜愛「哈達」,把它看作是最珍貴的禮物。「哈達」是雪白的織品,一般寬約二、三十厘米、長約一至兩米,用紗或絲綢織成,每有喜慶之事,或遠客來臨,或拜會尊長、或遠行送別,都要獻哈達以示敬意。
5、維吾爾族
花帽,是維吾爾族服飾的組成部分,也是維吾爾族美的標志之一。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頂氈帽,款似當今的「四片瓦」。冬用皮,夏用綾,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銀線綉花點綴與裝飾,喀什乾的四楞花帽脫穎而出幾乎成了維吾爾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續至今。經過各地維吾爾族人民的不斷創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細,品種更為繁多。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兩種,統稱「尕巴」(四楞小花帽)。
6、苗族
苗族姑娘喜戴銀飾. 製做精美的銀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齊的銀翹翅,上面大都打制著二龍戲珠圖案。有的地區,銀冠上除插銀片外,還插高約 1公尺的銀牛角,角尖系彩飄。銀冠下沿,圈掛銀花帶,下垂一排小銀花墜,脖子上戴的銀項圈有好幾層,多以銀片打制花和小銀環連套而成。前胸戴銀鎖和銀壓領,胸前、背後戴的是銀披風,下垂許多小銀鈴。耳環、手鐲都是銀製品。只有兩只衣袖才呈現出以火紅色為主基調的刺綉,但袖口還鑲嵌著一圈較寬的銀飾。苗家姑娘盛裝的服飾常常有數公斤重,有的是幾代人積累繼承下來的。素有「花衣銀裝賽天仙」的美稱。苗家銀飾的工藝,華麗考究、巧奪天工,充分顯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家姑娘的裙子叫百褶裙,但實際上一條裙子上的褶有 500多個,而且層數很多,有的多達三、四十層。這些裙子從紡織布到漂染縫制,一直到最後繪圖綉花,都是姑娘們自己獨立完成,再加上親手刺綉的花腰帶,花胸兜,真是異彩紛呈,美不勝收。
7、彝族
撒尼是彝族的一個支系。花包頭仍是姑娘服飾重要組成部分。花包頭多為心靈手巧的姑娘親手製成,長約 3米,寬約 0.17米,一條黑布作底,上面綉有數條彩色圖紋,製作十分精緻美麗。每逢喜慶、外出,姑娘們都要穿上嶄新的民族服飾。花功夫纏包頭,要經過七、八道手續才能完成。彝族不同支系服飾各異,花枝招展的女性打扮不勝枚舉,相對而言,男子的傳統服飾特色已經不多。不過,涼山地區彝族男子還保留著古代遺風。他們在頭頂前腦門蓄一綹長發,象徵男性的尊嚴,神聖不可侵犯,彝族俗稱「天菩薩」。川、滇大小涼山彝族男子喜愛用青布或藍布包裹頭部,並在前額處扎出一長錐形結,以表示英勇威武的氣概,習稱「英雄結」。另外身上斜挎用細牛筋編織而成的佩帶(古時用於掛系戰刀)稱之為「英雄帶」。大小涼山山勢險峻,氣候寒冷,當地彝族群眾故用毛毯護身,俗稱, 「擦爾瓦」。擦爾瓦是用羊毛織成的披衫,有白、灰、青等色,上部用羊毛繩縮口,下部綴有長達 0.33米左右的旒須。製作一條擦爾瓦,往往要用幾個月時間,彝族人的擦爾瓦一年到頭不離身,白天御風寒,夜晚當被蓋,堪稱涼山彝家服飾象徵。
8、壯族
壯族男子多穿對襟上衣,紐扣以布結之。胸前縫一小兜,與腹部的兩個大兜相配,下擺往裡折成寬邊;下褲短而寬大,有的纏綁腿;扎綉花紋的頭巾。婦女穿藏青色或深藍色矮領、右衽上衣,衣領、袖口、襟邊都綉有彩色花邊;下著黑色寬肥的褲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綉,下有彩色布貼,色彩絢燦耀眼。扎布貼、刺綉的圍腰,戴綉有花紋圖案的黑色頭巾。節日或趕墟歌場穿綉花鞋,披戴綉花墊肩。婦女的發式各地有所不同。壯族服飾一般都用自織的土布製成。
壯族婦女擅長紡織和刺綉,所織的壯布和壯錦,均以圖案精美和色彩艷麗著稱,還有風 格別致的「蠟染」也為人們所稱道。在服飾上男子與漢族無多大區別,,女子則多姿多采,特別喜歡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絲線綉上花紋,人物、鳥獸、花卉,五花八門,色彩斑斕。
9、布依族
男女多喜歡穿藍、青、黑、白等色布服裝。青壯年男子多包頭巾,穿對襟短衣(或大襟長衫)和長褲。老年人大多穿對襟短衣或長衫。婦女的服飾各地不一,有的穿藍黑色百褶長裙,有的喜歡在衣服上綉花,有的喜歡用白毛巾包頭,戴銀質手鐲、耳環、項圈等首飾。布依族姑娘從小就有製作蠟染的靈氣,她們所穿的服裝大都是親手縫制,合身得體,古樸典雅。
10、朝鮮族
朝鮮族喜穿素白衣服,一般為短衣長褲。男子上衣斜襟無扣,用布條打結外加坎肩,下衣褲襠肥大,褲腳系帶。婦女短衣斜襟無鈕扣,以綵帶為結,長裙分纏裙、筒裙(只限婚前)。老年婦女多穿白色長裙,中年婦女多穿纏裙,長及腳跟。年輕婦女的裙幅多為色彩鮮艷的綢緞。近代男子多穿平面白膠鞋,勞動時穿草鞋。女子穿船形膠鞋。現在除節日或民族集會外,朝鮮族基本不穿民族服裝,和漢族已無甚差別。
11、滿族
本世紀30年代,滿族男女都穿直統式的寬襟大袖長袍。女性旗袍下擺至(左骨右干)(小腿),有綉花卉紋飾。男性旗袍下擺及踝,無紋飾。40年代後,受國內外新式服飾新潮的沖擊,滿族男性旗袍已廢棄,女性旗袍由寬袖變窄袖,直筒變緊身貼腰,臀部略大,下擺回收,長及踝。逐漸形成今日各色各樣講究色彩裝飾和人體線條美的旗袍樣式。
12、侗族
侗族女性的服飾千姿百態,或款式不同,或裝飾部位不同,或圖案和工藝不同,或色彩和發型、頭帕不同,她們平時穿著便裝,講求實用,盛裝時注重裝飾審美,樸素與華貴相得益彰。根據整個侗族婦女服裝特點,可將侗族服裝分為三種款式,即:緊束型裙裝、寬松型裙裝和褲裝。
男子服飾為青布包頭、立領對襟衣、系腰帶,外罩無紐扣短坎肩,下著長褲,裹綁腿,穿草鞋或赤腳,衣襟等處有綉飾。侗族的馬尾背扇堪稱一流綉品,其造型古老、綉工精製,圖案嚴謹,色彩富麗,充分展示出侗族女子的聰慧和高超技藝。
13、瑤族
瑤族過去因其居住和服飾等方面的特點不同,曾有「過山瑤」、「紅頭瑤」、「大板瑤」、「平頭瑤」、 「藍靛瑤」、「沙瑤」、「白頭瑤」等自稱和他稱。在風俗習慣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傳統特點,尤其在男女衣著上更為明顯。瑤族婦女善於刺綉,在衣襟、袖口、褲腳鑲邊處都綉有精美的圖案花紋。發結細辮繞於頭頂,圍以五色細珠,衣襟的頸部至胸前綉有花彩紋飾。男子則喜歡蓄發盤髻,並以紅布或青布包頭,穿無領對襟長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著大褲腳長褲。
14、白族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為尊貴。大理地區的男子多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或數件皮質、綢緞領褂,俗稱 「三滴水」,腰系皮帶或綉花兜肚,下著藍色或黑色長褲。女子服飾則各地不一,大理地區多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淺色藍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腰系綉花短圍腰,下著藍色寬褲,足穿綉花「百節鞋」。未婚婦女梳獨辮子盤於頭頂,並以鮮艷的紅頭繩繞在白色的頭巾上,紅白相襯,相得益彰。腰系綉花短圍腰,更顯得色彩鮮明,美觀大方。已婚婦女改為挽髻。洱海東岸婦女則梳「鳳點頭」的發式,用絲網罩住,或綰以簪子,均用綉花巾或黑布包頭。白族婦女有佩帶耳環、手鐲的習俗。
15、土家
土家族服飾的結構款式以儉朴實用為原則,喜寬松,結構簡單,但是注重細節,喜寬松、衣短褲短、袖口和褲管肥大。男女老少皆穿無領滾邊右衽開襟衣,衣邊衣領會綉上花紋 ,綉工精彩,色彩艷麗,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
土家族婦女穿的是無領滿襟衣。衣向左開襟。從上領到下擺到衣裙腳綉有一寸五寬的花邊,衣袖各有一大二小三條花邊,大花邊一寸五寬,小花邊有手指寬。袖大一尺二寸許,花邊寬窄與衣袖相同,褲大約一尺五寸。另外,胸前外套圍裙,俗稱「媽裙」,圍裙上為半圓形,下為三角形,從上半圓形及下腳也有一圈花邊,寬約一寸。圍裙胸前綉有花約五寸見方,圍帶即花帶均為五彩絲線織成,一般二尺長,兩頭分別留有三寸未織的花緩。
16、哈尼族
葉車是哈尼族的一個支系。葉車婦女頭戴白尖帽,上身穿靛青色對開式短袖土布衣,無領無扣,由寬寬的五色腰帶扎腰。布衣是一件一件地套著穿,少則七八件,多達十餘件,里長外短可以看出衣服的件數。葉車人認為,衣服件數越多,服裝越美,越能顯示出家庭的富裕。她們下身穿黑色短褲,褲腳口打上適當的褶紋,褶紋數與上衣數大致相等。大腿以下全部裸露著。逢年過節,姑娘們手上還帶銀手鐲,胸前掛銀鏈,腰的兩側佩掛銀片和銀泡泡,走起路來鈴鈴作響,頗有風韻。
17、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的是以草原游牧文化為特徵的民族,服裝便於騎乘,其民族服裝多用羊皮、狐狸皮、鹿皮、狼皮等製作,反映著山地草原民族的生活特點。
哈薩克族女子的服飾,多姿多彩。她們喜用白、紅、綠、淡藍色的綢緞、花布、毛紡織品等為原料製作連衣裙,年輕姑娘和少婦一般穿袖上有綉花,下擺有多層荷葉邊的連衣裙。夏季套穿坎肩或短上衣,冬季外罩棉衣,外出時穿棉大衣。女子最講究帽子和頭巾。未出嫁的姑娘戴夏天扎一條漂亮的三角形或方形頭巾,冬天戴一種絨布的硬殼圓頂帽,帽頂飾有貓頭鷹羽毛,象徵勇敢、堅定。當新娘時,戴一種尖頂帽,上有綉花與金銀珠寶裝飾,前方還飾有串珠垂吊在臉前,一年後換戴花頭巾,有孩子後開始戴披巾。
18、傣族
傣族婦女一般喜歡穿窄袖短衣和統裙。上面穿一件白色或緋色內衣,外面是緊身短上衣,園領窄袖,有大襟,也有對襟,有水紅、淡黃、淺綠、雪白、天藍等多種色彩。現在多是用喬其紗、絲綢、的確良等料子縫制。窄袖短衫緊緊地套著胳膊,幾乎沒有一點空隙,有不少人還喜歡用肉色衣料縫制,若不仔細看,還看不出袖管,前後衣襟剛好齊腰,緊緊裹住身子,再用一根銀腰帶系著短袖衫和統裙口,下著長至腳踝的統裙,腰身纖巧細小,下擺寬大。傣族婦女的這種裝束,充分展示了女性的胸、腰、臀「三圍」之美,加上所採用的布料經柔,色彩鮮艷明快,無論走路或做事,都給人一種婀娜多姿、瀟灑飄逸的感覺。傣族男子一般都穿無領對襟或大襟小袖衫,下穿長管褲,用白布、青布或緋布包頭,有的戴呢禮帽,顯得瀟灑大方。傣族無論男女,出門總喜歡在肩上挎一個用織綿做成的挎包(筒帕)。挎包色調鮮艷,風格淳樸,具有濃厚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圖案有珍禽異獸,樹木花卉或幾何圖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一種圖案都含有具體的內容,如:紅、綠色是為了紀念祖先;孔雀圖案表示吉祥如意;大象圖案象徵著五穀豐登,生活美好;充分表現了傣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19、黎族
黎族所生產的棉織工藝品馳名中外。尤其是「雙面綉」最為出色,多作為上衣的裝飾,如衣側花,後背花等。黎族服飾圖案的取材,多採用平日喜聞樂見的人物紋、動物紋,植物紋以及幾何紋等。但不同地區有所側重。這些圖案的造型稚拙誇張,構思大膽巧妙,運用直線、平行線、方形、三角形等構成整齊的富有裝飾風格的花紋圖案。在色彩上,一般採用紅、黃、白等幾種,配色和諧,絢麗華美。黎族婦女的頭巾,上衣,筒裙往往嵌入了金銀箔,雲母片、明片或羽毛,也有綴以貝殼、穿珠、銅錢、銅鈴或流蘇等,更產生了有聲有色的特殊效果。
20、傈傈族
傈僳族男女老幼都喜歡穿民族服裝。各地服飾大同小異。根據服飾的顏色分為黑傈僳、白傈僳、花傈僳。聚居在怒江一帶的白、黑傈僳族婦女,普遍穿右衽上衣,麻布長裙;已婚婦女戴大銅環,長可垂肩,頭上以珊瑚、料珠為飾。年輕的姑娘喜歡用綴有小白貝的紅線系辮;有些婦女還喜歡在胸前佩一串瑪瑙、海貝或銀幣,並在海貝上刻有簡單的橫豎紋或小圓孔。一些貴重的胸飾可值一二頭黃牛。永勝、騰沖一帶的「花傈僳」,服飾較為艷麗美觀,婦女均喜歡在上衣及長裙上鑲綉許多花邊,頭纏花布頭巾,耳墜大銅環或銀環,裙長及地,行走時長裙搖曳擺動,顯得婀娜富麗。各地傈僳族男女服飾都是麻布長衫或短衫,褲長及膝,膝下套「吊筒」。有的以青布包頭,有的喜畜發辮於大腦後。一些富裕家的男子,左耳戴一串大紅珊瑚,以示在社會上享有榮譽和尊嚴。
21、佤族
佤族婦女裝飾別具特色,喜戴大耳筒,寬手鐲、細藤圈,標志著佤族人粗獷、豪放的堅強性格。相對來說,男子服飾除包黑色包頭上沒有什麼特別。但喜歡紋身,其中多數在胸脯刺牛頭,手腕刺鳥,腿上刺山林圖案。外出,常挎花布袋,佩戴長刀或火槍,給人以雄壯威武之感。而婦女們的裝束特點分明與眾不同。最突出的是頭戴寬約3公分左右的銀箍,留長發;身著靛青色無領大襟右衽及橫條花筒裙。腰系紅布寬腰帶和數十根細藤圈。耳掛垂肩圓形大耳環,頸戴銀質大項圈,細項鏈。上了年紀的人,喜歡戴長約五公分傘狀大耳筒,筒頂還刻有各種花紋。有的婦女在耳筒內插上香花香草,有的放上人民幣,出門趕集,隨用隨取,很是便利。在佤族聚居區西盟,無論家庭貧富婦女們都有一副寬手鐲,長年套在手腕上。手鐲寬約五公分,多用白銀製成。上面刻有精緻的各種圖案花紋,美觀閃亮,是佤族婦女喜愛的裝飾品。
22、畲族
畲族婦女服裝,各地略有差別,其共同特點是上衣多刺綉。尤其是福建福鼎和霞浦的女上裝,在衣領、大襟、服斗甚至袖口上都有各色刺綉花紋圖案和花鳥龍鳳圖案。畲族婦女最主要的裝束,那就是「鳳凰裝」。紅頭繩扎的長辮高盤於頭頂,象徵著鳳頭;衣裳、圍裙(合手巾)上用大紅、桃紅、杏黃及金銀絲線鑲綉出五彩繽紛的花邊圖案,象徵著鳳凰的頸項、腰身和羽毛;扎在腰後飄盪不定的金色腰帶頭,象徵著鳳尾;佩於全身的叮當作響的銀飾,象徵著鳳鳴。已婚婦女一般頭戴「鳳冠」。它是在精製的細竹管外包上紅布帕,懸一條 30多厘米長、3厘米寬的紅綾做成的。冠上有一塊圓銀牌,下垂3個小銀牌於前額,稱為「龍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鳳冠。
23、高山族
台灣高山族傳統服飾色彩鮮艷,以紅、黃、黑三種顏色為主,其中男子的服裝有腰裙、套裙、挑綉羽冠、長袍等,女子有短衣長裙、圍裙、膝褲等,除服裝外,還有許多飾物,如冠飾、臂飾、腳飾等,以鮮花製成花環,在盛裝舞蹈時,直接戴在頭上,非常漂亮。因為在台灣高山族看來,飾物不但美觀,而且還是一種身份的象徵,這也是我國古代百越族的傳統,高山族在古代以裸為美。僅以幅布遮陰,毛皮圍腰。但接觸漢文化以後,逐步形成男穿長衫女著裙,講究服飾美。衣服除獸皮、樹皮外,多用自織麻布並加彩紋裝飾。男子衣飾類型,北部常見無袖胴衣、披衣、胸衣、腰帶;中部常見鹿皮背心、胸袋、腰袋、胸衣、黑布裙;南部常見對襟長袖上衣、腰裙、套褲、黑頭巾等。女子衣飾類型包括短衣長裙和長衣短裳。雅美人服飾簡單,男子以丁字布遮下身,上穿背心;女子通常上穿背心,下著筒裙,冬天以方布裹身。
24、拉祜族
拉祜族最喜愛黑色,以黑為美。拉祜西支系婦女喜歡裹 0.3米多長的黑色頭巾。最末一端長長地垂及腰際。有地方婦女還有用黑布裹腿的習慣。黑色衣服上綴以色彩斑斕的圖案,顯得格外莊重富麗。拉祜西婦女穿窄袖短衫飾以彩色布條;或穿裙子,間隔出紅、黑、白三色。她們出門時,總是肩挎背包,既裝物品,也顯示自己紡織技藝。瀾滄縣拉祜族男子戴的帽子,用六至八片正三角形藍黑布拼制而成,下邊鑲一條較寬的藍布邊,頂端綴有一撮約 15公分長的彩穗垂下。有的不戴帽子,則用黑布長巾裹頭。婦女穿花邊衣服,也用黑布包頭。現在,青年小夥子多在對襟短衣外面配上一件黑面白里的褂子,姑娘們則在衣衫下襯上一件白汗衫,下擺露在筒裙上面。他們認為,白色與黑色相配,象喜鵲一樣漂亮。 25、水族
水族男裝在20世紀40年代起就與周圍漢裝無大差別,而婦女服飾至今仍保留有鮮明的民族特徵。水族女服多以水家布縫制,無領大襟半長衫或長衫。長衫過膝,一般不綉花邊。而節日和婚嫁盛裝與平時截然不同。婚禮服上裝的肩部一圈及袖口,褲子膝彎處皆鑲有刺綉花帶,包頭巾上也有色彩繽紛的圖案。頭戴銀冠,頸戴銀項圈,腕戴銀手鐲,胸佩銀雅領,耳垂銀耳環,腳穿綉花鞋。新娘子往往被打扮的花枝招展,風采翩翩。此外婦女刺綉的背帶更有藝術性。說是「帶」,實際上是一塊刺綉華麗的「T 」形「簾子」,上端兩邊有帶,「簾子」的大小可包住幼兒。它是將白色馬尾纏繞上白絲線,再加上其它彩色絲線,先把各種圖案分別刺綉好,最後將綉好的圖案拼鑲到背帶布料上做成的。背帶美觀實用,是母親對出嫁女兒最好的禮品。
26、東鄉族
東鄉族男子多穿寬大長袍,束腰帶,掛腰刀、煙荷包。婦女多穿圓領、大襟、寬袖的綉花上裝。下穿套褲,褲筒後面開小衩,褲筒、褲腳有鑲或綉的花邊。喜慶節日則穿綉花裙,綉花鞋。男子戴平頂無檐白、黑軟帽。婦女在家戴綉著花紋的便帽,外出戴遮住全部頭發的絲綢蓋頭。少女和新婚者戴綠色,婚後及中年婦女戴黑色,老年婦女戴白色。婦女的首飾以銀制耳環及手鐲、瑪瑙珠子為主。
27、納西族
本世紀中葉,麗江受漢族的影響較深,男子服飾與漢族的基本相同,穿長袍馬褂或對襟短衫,下著長褲。婦女服裝,除個別地方仍保持穿裙的習俗外,已改穿長褲,但整個服飾。仍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麗江婦女上寬腰大綉的大褂,前幅及膝,後幅及脛,外加坎肩,下穿長褲,系百褶圍腰,穿船形綉花鞋。衣服多為藍、白、黑三色,在領、袖、襟等處綉有花邊,樸素大方。已婚婦女在頭頂梳發髻,戴圓形的紗帽,未婚女子則將發辮盤在腦後,戴布頭巾或黑絨小嵋。納西族婦女服飾中最具特點的是身後的七星羊皮披肩,披肩上並排釘著七個直經為二寸左右的綉花圓布圈,每圈中有一對垂穗。
28、景頗族
景頗族男子喜歡穿白色或黑色對襟園領上衣,包頭布上綴有花邊圖案和彩色小絨珠,外出時常佩帶腰刀和筒帕。婦女穿黑色對襟,下著黑、紅色織成的統裙,腿上帶裹腿。盛裝時的婦女上衣前後及肩上都綴有許多銀泡泡、銀片,頸上掛七個銀項圈或一串銀鏈子或銀鈴,耳朵上戴比手指還長的銀耳筒,手上戴一對或兩對粗大刻花的銀手鐲。婦女戴銀手飾越多表示越能幹,越富有。有的婦女還愛好用藤蔑編成藤圈,塗有紅漆、黑漆,圍在腰部,並認為藤圈越多越美。
29、柯爾克孜族
服裝的形式,男子上身穿白色綉花邊的圓領襯衫,外套羊皮或黑、藍色棉布無領長「袷袢」,也有用駝毛織成的,袖口黑布沿邊。系皮腰帶,帶上拴小刀、打火石等物。女穿對襟上衣,寬大無領,長不過膝,綴銀中,多褶的長裙下端鑲皮毛。也有穿連衣裙者,裙子下端帶雛襇,外套黑色坎肩或「袷袢」。
30、土族
土族的服飾,色彩鮮艷,式樣別致,至今仍保留著濃郁的民族特色。傳統的男子服裝是內穿綉花高領斜襟白短褂,胸前鑲一塊 2公分見方的彩色刺綉圖案,外套黑、藍或紫色坎肩,或穿鑲著寬邊的長袍。腰系綉花帶,頭戴織錦鑲邊的卷檐氈帽。其中青壯年的氈帽後檐向上翻,前檐向前展開,稱之為「鷹嘴啄食」。部分地區的男子還戴一種翻邊尖頂帽,頂端有一綹紅穗。土族婦女的服飾更為鮮艷。通常的裝束是身穿斜襟上衣,兩條袖子是用紅、黃、綠、紫、藍五色彩布圈縫製成的。腰系寬而長的綵帶,帶子兩頭綉有花、鳥、蜂、蝶、彩雲等花紋圖案。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下穿裙子和長褲。褲子的顏色依年齡的不同而異。少女和年輕婦女多穿紅色和彩色裙,中年多穿藍色裙,老年穿棕色裙,前後開口。褲子的褲腳較寬,用兩種顏色的布做成,以膝蓋為界,下半截的顏色是區別是否已婚的重要標志。未婚少女多是紅色,已婚者多用藍色。土族婦女講究頭飾,土語稱「扭達」,樣式復雜,各地不一。過去有所謂「三叉頭」、「干糧頭」、「羊腔頭」、「簸箕頭」、「馬鞍橇」等八九種。現在,繁多的頭飾已不多見,代之而來的是一種新的簡便頭飾:已婚婦女梳兩根發辮,以珊瑚、松石等綴飾,再戴以美觀大方的織錦鑲邊卷檐氈帽,顯得雍榮華貴;未婚姑娘通常梳一根或三根辮子,扎紅頭繩,系一塊海螺片,頭戴一條綉花頭巾,顯得活潑,秀麗。
詳見:五十六個民族服飾特點_網路文庫 http://wenku..com/view/28d7cda2b0717fd5360cdc28.html
『玖』 水磨石地面施工方法是什麼
水磨石地面施工方法是:
水磨石面層的施工程序,應從頂層到底層依次進行。在同一樓層中,先做平頂、牆麵粉刷,後做水磨石面層和踏腳板,避免磨石漿滲漏,影響下一層平頂和牆面裝飾,同時避免搭設腳手架損壞面層,否則必須有可靠的防止樓面滲水和保護面層的有效措施。
水磨石面層的配合比和各種彩色,應先經試配做出樣板,經認可後即作為施工及驗收的依據,並按此進行備料。
鋪設前,應檢查基層的標高和平整度,必要時對其表面進行補強,並清刷干凈,做好基層處理工作。
基層處理後,按統一標高線為准確定面層標高。施工時,提前24h將基層面灑水潤濕後,滿刷一遍水泥漿粘結層,其水泥漿稠度應根據基層面濕潤程度而定,一般水灰比以0.4~0.5為宜,塗刷厚度控制在1mm以內。應做到邊刷水泥漿、邊鋪設水泥砂漿結合層,不能讓水泥漿乾燥而影響粘結。結合層應採用1:3水泥砂漿或1:3.5干硬性水泥砂漿,以上均為體積比。
鋪設水泥砂漿結合層的施工要點同本節「18-4-3水泥砂漿面層」,但用木抹子搓壓平整密實應做好毛面,以利於與面層粘結牢固,克服空鼓現象。鋪好後進行24h養護。應視氣溫情況確定養護時間和灑水程度。水磨石面層宜在水泥砂漿結合層的抗壓強度達到1.2N/mm2後方可進行。
水磨石面層鋪設前,應在水泥砂漿結合層上按設計要求的分格和圖案進行彈線分格,但分格間距以1m為宜。面層分格的一部分分格位置必須與基層(包括墊層和結合層)的縮縫相對齊,以適應上下能同步收縮。
安分格嵌條時,應用靠尺板按分格彈線比齊,將銅條或玻璃條緊貼靠尺靠直,並控制上口平直,用素水泥漿在嵌條下口的兩邊抹成八字角並予以粘結埋牢,高度應比嵌條上口面低3mm,分格嵌條設置見圖18-53,分格嵌條應上平一致,接頭嚴密,並作為鋪設水磨石面層的標志,也是控制建築地面平整度的標尺。在水泥漿初凝時,尚應進行二次校正,以確保分格嵌平直、牢固和接頭嚴密。銅條應事先調直。分格嵌條穩好後,灑水養護3~4d,再鋪設面層的水泥與石粒拌合料。鋪設前,尚應嚴加保護分格嵌條,以防碰彎、碰壞。
在同一面層上採用幾種顏色圖案時,應先做深色,後做淺色;先做大面,後做鑲邊;待前一種水泥石粒拌合料凝結後,再鋪後一種水泥石粒拌合料;也不能幾種顏色同時鋪設,以防竄色。
水泥與石粒的拌合料調配工作必須計量正確,拌合均勻。先將水泥和顏料過篩干拌後,再加入石粒拌合均勻後加水攪拌,拌合料的稠度宜為60mm。採用多種顏色、規格的石粒時,必須事先拌合均勻後備用。
面層鋪設前,在基層表面刷一遍與面層顏色相同的水灰比為0.4~0.5的水泥漿粘結層,隨刷隨鋪設水磨石拌合料。水磨石拌合料的鋪設厚度要高出分格嵌條1~2mm,要鋪平整,用滾筒滾壓密實,待表面出漿後,再用抹子抹平。在滾壓過程中,如發現表面石子偏少,可在水泥漿較多處補撒石粒並拍平,增加美觀。
在鋪設水磨石拌合料時,亦可將拌合料鋪平後,立即在其上面均勻的干撒一遍已洗凈的干石粒,撒的數量以占鋪設面積的1/3~1/4,並全部平擺開為限。然後用鐵抹子將干石粒全部拍入漿內,再用滾筒滾壓密實,用抹子抹壓平整。應使後撒的干石粒全部揉和至水泥漿內,直至現澆水磨石面層表面達到抹平、壓實,且無蜂洞和明顯的坑泡,以達到磨完後面層石粒顯露清晰、分布均勻、美觀大方。
鋪完面層嚴禁行走,1d後進行灑水養護,常溫下養護5~7d,低溫及冬期施工應養護10d以上。
開磨前應先試磨,以表面石粒不松動為准,經檢查合格後方可開磨,但大粒徑石粒面層應不少於15d。
『拾』 我國各族人民有什麼特色飾物
滿族飾物--扳指
扳指,又稱搬指或班指,是古代射箭時戴在大拇指上拉弓射箭所用的工具.
至清軍入關前,滿族人通用鹿骨扳指,呈黃色,年久變為淺褐色,以有眼者為貴。
由於清代皇帝十分喜愛扳指,為迎逢帝意,王公大臣以及地方官員紛紛將扳指進貢宮廷。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春,乾隆巡遊山東,據清代《內務府奏底檔》記載,沿途有蒙古王、巡撫官員,各處鹽政、織造等,陸續「恭進」金錠、朝珠、衣料等大量財物。九江關監督全德「恭進」掐絲琺琅扳指20個;廣東總督李侍堯「恭進」子兒皮釘花扳指50個、象牙扳指50個等等。為博皇帝歡心,眾大臣還挖空心思地在扳指面上飾以浮雕紋飾,雕有「萬壽無疆」、「古稀天子」及御制詩等。
值得指出的是,自從清乾、嘉以來,由於戰事銳減,扳指的實用性逐漸喪失,而以裝飾為主,於是愈發精益求精,質料十分講究。初有玉石質料,繼之出現了翡翠、瑪瑙、珊瑚、水晶、象牙、琺琅、花斑石、金、銀、銅、鐵、瓷等等。如用在拉弓上,玉、石、金屬品尚可,其餘的易損傷,因而徒有虛名。況價貴而質脆,不能用在挽弓,就成為純粹的裝飾品了。清代道光、咸豐以來,男子以扳指為飾,用各種美玉材料製作,相習成風。
2.苗族銀頭飾
3.藏族藏袍
4.傣族頭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