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機動車檢測 有效的質量控制方法有哪些
摘要 制動協凋時間是保證行車制動性能的一個重要參數。按GB7258—1997規定噸貧協調時間是指在急踩制動時創又貧踏板開始動作至車輛減速度不蛑貧力炒鐧焦娑ǖ某盜境浞址⒊齙鈉驕減速度不蜆娑ǖ鬧貧力 75%時所需的時間。在測取車輛制動系的協調時間時賜ǔP枰先行在被測車輛制動踏板上安放踏板開關床饈院笥值眯斷陋錘檢測操作過程增添了不少麻煩刺乇鶚竊諞恍┤自動車輛檢測線粗率谷線檢測工作節拍減慢床煥於提高檢測效率。另外 GB7258—1997中規定對謚貧力增長全過程中醋笥頁德種貧力差與該軸左右輪制動力大者之比辭爸嶁∮詰扔20%春籩嶁∮詰扔24%叢謔導始觳庵歇炊嗍車輛的制動力平衡要求超標。在多年的檢測工作中次葉約觳饈據進行了統計和分析唇行了一些理論和檢測方法的探索叢詿頌岢鱟約旱囊恍┛捶ā
② 產品質量如何控制
首先,需要得到公司領導的支持,沒有他們的支持,質量只是沒有保證。其次,以規范的名義,逐步完善產品質量控制的流程制度,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不斷的向大家宣傳質量理念,最好能夠激發大家的質量積極性。再次,以外部認證(客戶認證、體系認證、政府認證等)的方式,不斷提高公司質量管理的水平,提高質量控制力度。從細節方面來說1.首先是需要控制住產品的成品質量,其次需要通過不良品、客訴的調查,不斷向前延伸,逐步控制原材料和過程質量。2.再次需要向技術(設計、工程或配方等等)和供應商方面拓展質量控制。3.最後需要關注到變化管理、質量安全等問題
③ 如何控制質量
這個問題提得很大,我只能很大概的講幾方面:
一是做到三全,就是全過程,全方位,全員參與控制.要從產品設計開始,一直到產品出售,這個全過程都要控制,而且要對所有員工都進行質量教育,並從制度上約束他們,讓他們參與質量管理.
二是設置控制點.也就是那一道工序很重要,就在那一道工序設置一個專職檢驗點.進行全檢.
三是建全質量體系,標准化,規范化.
④ 質量控制方法的常用的質量控制方法
1.分層法
分層法又名層別法,是將不同類型的數據按照同一性質或同一條件進行分類,從而找出其內在的統計規律的統計方法。常用分類方式有按操作人員分、按使用設備分、按工作時間分、按使用原材料分、按工藝方法分、按工作環境分等。這是分析影響產品質量原因及責任的一種基本方法,經常與統計調查表結合使用。
2.調查表
3.因果圖
上圖是對相片沖印效果不理想尋找其原因形成的因果圖。圖中可以看出,原因被歸為工人、機械、方法、材料、環境等六類,每一類下面又有不同的子原因。
4.排列圖
5.散布圖
散布圖又稱相關圖,在質量控制中它是用來顯示兩種質量數據之間關系的一種圖形。質量數據之間的關系多屬相關關系。,一般有三種類型:一是質量特性和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二是質量特性和質量特性之間的關系;三是影響因素和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
可以用Y和x分別表示質量特性值和影響因素,通過繪制散布圖,計算相關系數等,分析研究兩個變數之間是否存在相關關系,以及這種關系密切程度如何,進而對相關程度密切的兩個變數,通過對其中一個變數的觀察控制,去估計控制另一個變數的數值,以達到保證產品質量的目的。
6.直方圖
直方圖法,即頻數分布直方圖法,它是將收集到的質量數據進行分組整理,繪製成頻數分布直方圖,用以描述質量分布狀態的一種分析方法,所以又稱質量分布圖法。
直方圖是用橫坐標標注質量特性值,縱坐標標注頻數或頻率值,各組的頻數或頻率的大小用直方柱的高度表示的圖形。
1)直方圖的繪制步驟
直方圖繪制主要有以下幾個步驟:
(1)收集數據;
(2)找出數據中最大值L、最小值s和極差R;
(3)確定數據的大致分組數K。分組數可以按照經驗公式K=1+3.322lgn確定;
(4)確定分組組距h;
(5)計算各組上下限,首先確定第一組下限值,應注意使最小值s包含在第一組中,且使數據觀測值不落在上、下限上,然後依次加入組距h,便可得各組上下限值;
(6)計算各組中心值b_i、頻數f_i和頻率P_i,b_i=(第i組下限值+第i組上限值)/2,頻數f_i就是n個數據落入第i組的數據個數,而頻數P_i=f_i/n;
(7)繪制直方圖,以頻數(或頻率)為縱坐標,數據觀測值為橫坐標,以組距為底邊,數據觀測值落入各組的頻數f_i(或頻率P_i)為高,畫出一系列矩形,這樣就得到圖形為頻數(或頻率)直方圖。
2)直方圖的觀察與分析
從直方圖可以直觀地看出產品質量特性的分布形態,便於判斷過程是否出於控制狀態,以決定是否採取相應對策措施。直方圖從分布類型上來說,可以分為正常型和異常型。正常型是指整體形狀左右對稱的圖形,此時過程處於穩定(統計控制狀態),如下圖(a)所示。如果是異常型,就要分析原因,加以處理。常見的異常型主要有五種。
(1)雙峰型(下圖(b)):直方圖出現兩個峰。主要原因是觀測值來自兩個總體,兩個分布的數據}昆合在一起造成的,此時數據應加以分層。
(2)鋸齒型(下圖(C)):直方圖呈現凹凸不平現象。這是由於作直方圖時數據分組太多,測量儀器誤差過大或觀測數據不準確等造成的,此時應重新收集和整理數據。
(3)偏態型(下圖(d)):直方圖的頂峰偏向左側或右側。當公差下限受到限制(如單側形位公差)或某種加工習慣(如孔加工往往偏小)容易造成偏左;當公差上限受到限制或軸外圓加工時,直方圖呈現偏右形態。
(4)平台型(下圖(e)):直方圖頂峰不明顯,呈平頂型。主要原因是多個總體和分布混合在一起,或者生產過程中某種緩慢的傾向在起作用(如工具磨損、操作者疲勞等)。
7.控制圖
控制圖又稱管理圖。控制圖是對生產過程中產品質量狀況進行實時控制的統計工具,是質量控制中最重要的方法。控制圖可以說是直方圖的一種變形,其將直方圖順向轉90。反轉,再繪制中心線和上下控制限。中心線為樣本某統計量的均值,上下控制限分別為均值基礎上的正負三倍標准差。控制圖較直方圖最大的特點是引入了時間序列,通過觀察樣本點相關統計值是否在控制限內以判斷過程是否受控,通過觀察樣本點排列是否隨機從而及時發現異常。控制圖較直方圖在質量預防和過程式控制制能力方面大為改進。
控制圖的主要用途有:分析判斷生產過程是否穩定;及時發現生產中異常情況,預防不合格品產生;檢查生產設備和工藝裝備的精度是否滿足生產要求;對產品進行質量評定。
1)控制圖的原理
控制圖的設計是建立在以下的假設理論基礎上的,首先為正態性假設:假定質量特性值在生產過程中的波動服從正態分布;其次是遵從3σ准則:若質量特性值X服從正態分布N(μ,σ^2),根據正態分布概率性質,X的實際取值范圍在(μ一3σ,μ+3σ)之內。據此原理,若對X設計控制圖,則中心線CL=μ,上下控制界限分別為UCL=μ一3σ,LCL=μ+3σ;第三是小概率原理:小概率原理是指小概率的事件一般不會發生。當生產中不存在系統誤差時,產品質量特性(總體)服從正態分布,樣品值出現在均值加減3σ范圍內的概率為0.9973。根據相關統計定理,如果生產處於受控狀態,則認為樣品值一定落在此3σ范圍內,如果超出,則認為生產過程發生異常變化。
2)控制圖的基本種類
(1)按產品質量的特性分類,控制圖可分為計量值控制圖和計數值控制圖。
①計量值控制圖。用於產品質量特性為計量值情形,如長度、質量、時間、強度等連續變數。常用的計量值控制圖有:均值——極差控制圖(X—R圖);中位數——極差控制圖(X—R圖);單值——移動極差控制圖(X一Rs圖);均值——標准差控制圖(X—S圖)。
②計數值控制圖。用於產品質量特性為不合格品數、不合格品率、缺陷數等離散變數。常用的計數值控制圖有:不合格品率控制圖(P圖);不合格品數控制圖(Pn圖);單位缺陷數控制圖(U圖);缺陷數控制圖(C圖)。
(2)按控制圖的用途來分,可以分為分析用控制圖和控制用控制圖。
①分析用控制圖。分析用控制圖用於分析生產過程是否處於統計控制狀態。若經分析後,生產過程處於控制狀態且滿足質量要求,則把分析用控制圖轉化為控制用控制圖;若經分析後,生產過程處於非統計控制狀態,則應查找原因並加以消除。
②控制用控制圖。控制用控制圖由分析控制圖轉化而來,用於對生產過程進行連續監控。生產過程中,按照確定的抽樣間隔和樣本大小抽取樣本,在控制圖上描點,判斷是否處於受控狀態。
3)控制圖的製作
下面以均值一極差控制圖為例說明控制圖的製作與分析方法。均值一極差控制圖是圖(均值控制圖)和尺圖(極差控制圖)聯合使用的一種控制圖,前者用於判斷生產過程是否處於或保持在所要求的受控狀態,後者用於判斷生產過程的標准差是否處於或保持在所要求的受控狀態。在製作時首先收集數據並加以分組;其次計算每組的樣本均值和極差;據此計算總均值和極差平均;計算x圖R圖的控制界限;再次根據各樣本的均值和極差在控制圖上描點,繪制控制圖;最後分析生產過程是否處於控制狀態。
4)控制圖的分析
(1)控制圖的判別規則。生產過程正常情況下,質量特性值遵從正態分布且不會超過控制界限的。當控制圖中的數據點同時滿足下面規則,則認為生產過程處於統計控制狀態。
規則1:每一個數據點均落在控制界限內。
規則2:控制界限內數據點排列無異常情況。
(2)控制圖異常情況類型。點子排列沒有缺陷,是指點子的排列是隨機的,而沒有出現異常現象。這里的異常現象是指點子排列出現了「鏈」、「趨勢」、「周期性變動」、「接近控制界限」等情況。
①鏈:是指點子連續出現在中心線一側的現象。判斷規則:數據點連續7點或更多點在中心線同一側;連續11點中至少有10點在中心線同一側;連續14點中至少有12點在中心線同一側;連續17點中至少有14點在中心線同一側;連續20點中至少有16點在中心線同一側。
②趨勢或傾向:是指點子連續上升或連續下降的現象。判斷規則:連續7點或更多點單調上升或下降。
③周期性變動:即點子的排列顯示周期性變化的現象。
④接近控制界限:即太多的數據點接近中心線。
判斷規則:連續3點中至少有2點落在2σ與3σ界限之間;連續7點中至少有3點落在2σ與3σ界限之間。
⑤ 如何管控品質質量
、建立完善的品質管理系統
形成從供應商管理到製程品質管理,直至遠及客戶管理的整個品質管理鏈,環環相扣,從體繫上保證產品和服務的品質。比如ISO90012000品質管理體系就是一個全員參與、全面控制、持續改進的綜合性品質管理體系,它所規定的文件化體系具有很強的約束力,它貫穿於整個品質體系的全過程、使體系內各個環節環環相扣、互相督導、互相促進。
2、全員參與,落到實處
事實上,在一個公司里,品質問題和所有人密切相關,品管部門的工作是和所有部門的人一起來預防和監督。它包括高層領導的決心和公司和每一位員工的參與。經理層與其高層管理者由於其特有的影響力,對一個系統能否順利推行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基層員工更應牢固樹立"品質第一"的管理思想,精益求精,做到好中求多、好中求快、好中求省,嚴格遵守操作規程,認真做好自檢和互檢,及時發現問題,將發現的品質問題及時通知下一崗位,做到人人把好品質關,對產品品質要認真負責,確保表裡如一,嚴禁弄虛作假。
3、品質管理,重在預防
預防的本身必須能夠追溯到產品的開發設計,一個產品品質的好壞,其實開發、設計時已經決定了它的品質,製造過程只是去實現產品設計的過程,這就如同堵洪水,是在洪水到來之前建立堤壩、修防護林、搞環保建設呢?還是等洪水侵襲到家門口才去補救呢?很顯然,前者環保式的方法更經濟、實用。所以,一款新產品在投產之前必須經過試樣、試產到小批量生產個個環節都不應該省略,只有這樣才能將一些潛在的影響生產的品質問題控制在萌芽狀態,才能不斷完善、提高工藝能力。
如何做好品質管控
第一、 建立完善的品質管理系統。從原輔材料進廠到製程品質管理,直至遠及客戶管理的整個品質管理鏈,環環相扣,從體繫上保證產品和服務的品質。全員參與、全面控制。互相督導、互相促進。
第二、全員參與,落到實處。在一個公司里,質量問題和所有人密切相關,管理層有決心固然重要,但更需要每一位員工的參與和配合。基層員工更應牢固樹立「質量第一」的思想,在工藝上精益求精。做到:好中求多,好中求快,好中求省。嚴格遵守操作規程,認真做好自檢。做到人人把好質量關,對產品質量認真負責,確保表裡如一,嚴禁弄虛作假。管理人員則應認真培養一線工人的質量意識,而不是空洞的說:「人人必須重視質量,有質量意識」。要揭示個人工作中一個小小質量不合格,可能給公司造成的轉化為金錢(看得見)的巨大損失。要求每個人做每件事事先了解要求。並使所做的每一步符合要求,讓其明白這是對公司品質管理的一大貢獻。人是生產者,把握著產品的量度,是影響質量的主要因素。所以員工思想上必須有所認識,意識到質量的重要性。正如張瑞敏所說:「什麼叫不簡單?能夠把簡單 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簡單,什麼叫不容易?把大家公認的非常簡單容易的事情,認真做好就是不容易」。我們一線的操作者每天重復著同樣的工作,應該做到認認真真,一絲不苟,而且是每時每刻。
如何做好質量工作 如何做好品質管控
第三、質量管理,重在預防。這就如同堵洪水,是在洪水到來之前建立堤壩,修防護林,搞環保建設呢,還是等洪水侵襲到家門口才去補救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前者環保式的方法更經濟、實用。所以質量管理重在預防。從產品開發設計起到製程中,各個環節都不能鬆懈,把一些潛在的影響產品質量的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才能不斷完美,提高工藝能力。
第四、品質文化建設。品質管理始終強調的是每個人的心態問題。要搞好質量,首先的具備端正的心態,然後做好每一件事,革除工作中的「麻痹」「馬虎」,從而形成一種品質文化、品質理念。品質是人做出來的,如果人對品質理念或態度出現偏差,則品質體系再完善,品質控制方法再先進,都
⑥ 產品質量控制的有效方法是什麼
質量控制方法常用方法有:分層法、因果圖、散布圖、直方圖、控制圖五種方法,控制圖的主要用途是分析判斷生產過程是否穩定,及時發現生產中異常情況,預防不合格品產生。
⑦ 質量控制的常用方法
12.2.3.1 測試方法選擇
測試方法是測試工作的技術依據,也是測試工作的作業指導書,是確保測試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測試方法適用於不同類型的樣品,其測試結果的質量水平也是不同的。因此選用方法的適用范圍以及各種重要技術參數(檢出限、准確度、精確度、測量范圍、干擾允許量等)應符合相應技術標准和規范,同時應兼顧准確、快速和低成本,並能夠滿足用戶的要求。
選擇測試方法時應注意以下各方面:
(1)優先選擇國家標准方法、行業標准方法或地方標准方法
標准方法是經國家有關行政部門批准,並經過長期實踐檢驗的可靠的測試方法,在測試方法中具有權威性。法定檢測、評定性檢測和仲裁檢測等需要出具具有證明作用的數據和結果的檢測,均應選擇國家標准方法、行業標准方法、地方標准方法。當需要採用國際標准方法時,應首先對國際標准方法進行認真研究,將其與相關標准進行比較,在實驗室的能力能夠滿足該國際標准方法時,方可直接採用;當需要採用該國際標准方法出具具有證明作用的結果和數據時,則應考慮所用標准方法應在實驗室認可或資質認定的技術能力范圍內。
委託性檢測或具有試驗性質的測試項目,在徵得委託方同意的前提下,也可以使用非標准方法。採用非標准方法、實驗室自定的方法、超出預定范圍使用的標准方法、擴充和修改過的標准方法應經過確認,以證實該方法適用於預期用途和目的。確認包括以下幾點:①從理論到實踐對方法的理解;②使用參考標准或標准物質進行校準;③與不同方法所得結果進行比較,特別是與相應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地方標准分析方法所得結果進行比較;④實驗室間比對;⑤對影響結果的因素進行系統性評審;⑥進行測試結果不確定度評定。
(2)保證選用標准方法為當前有效版本
隨著技術進步,標准方法也不斷更新版本。因此在標准方法選擇中必須確保該標准方法為有效版本。實驗室應通過可靠、有效的渠道,對在用的標准方法進行不間斷地跟蹤,定期進行清理或查新。
(3)選擇測試方法時,應了解和掌握測試方法的原理、條件和特性
要對測試方法進行適應性檢驗,包括空白值測定。測試方法檢出限的估算,校準曲線的繪制及檢驗,方法的誤差預測,精密度、准確度范圍及干擾因素消除等。
12.2.3.2 標准物質監控
地質標准物質由天然樣品製成,可用作對地質樣品測定中使用的分析方法或測量系統進行測試方法評估、質量控制、質量評價、實驗室間比對,以及作為仲裁依據之一。標准物質在測試過程中,用於質量監控時,可以判斷測試過程是否受控,保證測試結果的可靠性和可比性。標准物質作為計量器具,也可以用於校準各種測試儀器。對於某些測試方法(如X射線熒光光譜法、發射光譜法等),標准物質可以作為賦值標准用於校準曲線的繪制。因此,標准物質主要是控制測量的准確度。
使用標准物質作為測試監控手段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嚴格按照標准物質證書的說明或規定進行使用,包括所要求的最小取樣量、標准物質的有效期等。
2)盡量選擇基體組成和待測樣品相似的標准物質,其目的是盡可能消除由於待測樣品基體效應差異所產生的系統誤差。
3)盡量選擇濃度水平和待測樣品相似的標准物質,也可以選擇濃度水平分別接近測試方法適用范圍的上下限的兩種標准物質。
4)選擇的標准物質的物理形態和表面狀態,應與被測物質一致。物理形態包括固態、液態、氣態,對於某些方法(如X射線熒光光譜法),還應注意其表面狀態。
5)注意選擇的標准物質特性量值及准確度水平,既要滿足監控需要,也應符合經濟合理的原則。在實際測試的質量監控中,常選擇不確定度不大於實際測量誤差的1/3的標准物質。選擇標准物質時,需明確和區分其不確定度的計算方式。同一種標准物質特性量值的不確定度,既可能採用大量例行測試數據的統計得到,也可能採用定值數據平均值的置信限進行表達,而前者往往比後者大得多(通常差7~8倍)。
使用標准物質監控,往往是以標准物質實際測量的准確度來衡量。准確度可以用以下參數定量表示。
(1)誤差
單次測量結果和標准物質的標准值(推薦值)之間的相互吻合程度,可以用絕對差值或相對差值表示。絕對誤差表示方式簡明直觀,相對誤差表示方式更適合於不同量值水平間的比較。
E=Ci-CS
式中:E為第i次測量結果的絕對誤差;Ci為標准物質的i次測定值;CS為標准物質的標准值(推薦值)。
圖12.1 驗收測試值程序
xi—分析值;r—允許值
准確度質量控制圖繪制的方法:以標准物質的測試結果為縱坐標,以測試結果序號為橫坐標,分項目繪制准確度質量控制圖。按標准物質的推薦值繪制中心線,在中心線上下,以2倍的測量過程的再現性標准偏差(SR)繪制上下控制限。
如果各次測定結果隨機地分布在上下控制限內,則表明在此段時間內,測試過程處於受控狀態並可用2SR表示測試結果的不確定度。如果數次測量結果雖然分布在上下控制限內,但連續顯示出有上升或者下降的趨勢,則應注意加強過程式控制制,檢查測量條件可能的變化,並及時加以解決。如果數次測試結果的縱坐標完全相同,應注意防止操作者的主觀原因對測試結果的影響。
12.2.3.9 測試結果的判定
一般情況下,當測定樣品的兩個有效測定值之差不大於相關規定質量要求的允許差時,以其算術平均值作為最終分析結果;否則,應按數據驗收測試值程序進行(圖12.1)。
⑧ 組學研究如何做好質量控制
為何做質控:
組學研究一般具有樣本數量大,樣本收集周期長,個體差異大,樣本處理流程長、過程復雜,耗材種類多,檢測設備不穩定性等特點。所以,質量控制是組學研究的重要基礎。
在組學研究過程中,需要分子智能識別檢測技術,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演算法,專業化組學和質譜數據處理、數據挖掘,滿足生物醫葯、食品等行業的個性化分子智能識別需求。如果嚴格進行過程質量控制,則基本可以獲得較高質量的組學檢測數據,為後續數據處理、差異分析、特徵分子鑒定、分類模型構建和優化奠定良好的基礎,才能呈現最好的組學研究結果。
如何做質控:
樣本收集方案:研究方案中應明確樣本分組,每組樣本數量,樣本供體的納排標准,每個樣本的採集方法、體積/重量,現場前處理要求,儲存條件,樣本信息收集標准等內容,避免產生錯誤採集、混餚、交叉錯配等問題。
耗材、儲存、運輸條件准備:離心管/離心機、現場前處理試劑、移液槍、封口膜、樣本標簽、乾冰、保溫厚泡沫箱、-20℃/-80℃冰箱等均應按標准准備到位,最好是知名品牌,並經過預試驗驗證,確保不會引入污染物;尋找有資質的冷鏈運輸服務供應商提供樣本運輸服務,確保樣本不變質。
樣本採集人員要求:需經過系統培訓,熟悉樣本採集、現場前處理流程,操作規范、熟練,持證上崗。
樣本分組原則:通過篩查關鍵理化指標、疾病診斷分類/分級,盡可能選擇指標相近的樣本歸入同一組;若同時收集同一樣本供體的2種以上樣本(如血液、尿液),這2種樣本最好配對歸入同一樣本集,如發現集;從而盡可能降低同組、同集樣本間的個體差異。
樣本處理人員要求:需經過系統培訓,熟悉樣本前處理流程,操作規范、熟練,持證上崗。
樣本質量控制:確保樣本按規程一次解凍、快速取樣,避免反復凍融;通過外觀、理化指標、光譜檢測、SDS-PAGE凝膠分析等,剔除溶血、降解等不合格樣本;同組樣本隨機篩選其中的20%,等量收集後混合,處理方法與實際樣品一致,制備質控樣品(QC)。
樣本處理:不同類型的樣本,如血液/尿液/組織等,需根據目標分子的性質、含量、干擾雜質等情況,設計、摸索、優化最佳前處理方法,以最大限度除去雜質、保留目標分子,或改變目標分子性質,適應檢測方法,或提升目標分子的檢測靈敏度;鑒於實驗過程復雜、步驟多,需高效、熟練、有序地按流程處理樣品,如移液時需避免上/下相交叉污染、避免氣泡,避免引入偶然誤差或污染物。
色譜質譜聯用儀的選擇、調試、校準:根據研究目的選擇合適的色譜質譜聯用儀;嚴格按照色譜質譜聯用儀的操作規程(SOP)進行設備參數的設置、調試和校準,確保設備運行准確、穩定。
樣品檢測方法的建立與優化:參考已有文獻和試驗積累,建立樣品分析檢測方法,包括色譜類型、流動性選擇,色譜梯度、流速、質譜檢測參數設置等,並根據目標分子的檢測靈敏度、准確性、重現性、與雜質的分離度等加以優化和驗證,確定最佳樣品分析檢測方法。
數據採集:均勻插入空白對照、標准品對照、QC樣品,一般每6-8次插入一個空白對照、標准品對照和/或QC樣品,以避免殘留影響、幫助色譜峰校準;將不同批次收集的樣本與對照樣本根據分析序列交替進行數據採集,以避免批次效應;每個樣品中加入內標,以幫助色譜峰校準和儀器穩定性監測;每個樣本重復檢測三次,取均值以避免偶然誤差。
數據質量評估:採用樣本相關性分析、誤差分析、聚類分析、主成分(PCA)分析、變異系數(CV)分析等方法,評估數據採集的質量,若數據不合格,需重新採集、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