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群體心理傾向的研究方法

群體心理傾向的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20 00:42:50

㈠ 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哪些

心理學研究方法有很多種,但其基本的方法主要有四種,即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和測驗法。 一、觀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 觀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中或預先設置的情境中,有系統地觀察記錄並分析人的行為,以期獲得其心理活動產生和發展規律的方法。 運用觀察法時,觀察者和被觀察者之間的關系有兩種方式: 1、參與觀察者:觀察者是被觀察者活動中的一個成員。 2、非參與觀察者:觀察者不參與被觀察者的活動。 無論採取哪種方式,原則上是不使被觀察者發現自己的活動被他人觀察,否則就會影響他們的行為表現。 觀察法是對被觀察者行為的直接了解,因而能收集到第一手資料。 這些收集到的資料必須具有準確性和代表性,因此如何避免觀察者的主觀臆測與偏頗是觀察法使用的關鍵。 觀察應該是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和記錄人在活動中表現的心理特點,以利科學地解釋行為產生的原因。 觀察法的優點是保持被觀察對象的自然流露和客觀性,獲得的資料比較真實。 觀察法的缺點是觀察者處於被動地位,只能消極等待被觀察者的某些行為表現,是一種較緩慢的進程。 二、實驗法experimental method 實驗法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最廣泛,也是心理學研究的主要方法。 實驗法是指人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變某些條件,使被試產生所要研究的某種心理現象,然後進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現象發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規律性的結果。 在進行實驗研究時,必須考慮三項變數: 1、自變數:實驗者安排的刺激情境或實驗情境。 2、因變數:實驗者預定要觀察、記錄的變數,是實驗者要研究的真正對象。 3、控制變數:實驗變數之外的其他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變數。 實驗法的主要目的是,在控制的情境下探究自變數和因變數之間的內在關系。 實驗法有兩種,即自然實驗法和實驗室實驗法。 三、調查法survey method 就某一問題要求被調查者回答其想法或做法,以此來分析、推測群體心理傾向的研究方法。 實施時雖然是以個人為對象,但其目的是藉助許多個人的反映來分析和推測社會群體的整體心理趨向。 調查法又分為問卷法和訪談法。 四、測驗法metric method 用標准化量表對個體心理特徵進行量化研究的方法。 通常用來確定被試的某些心理品質的存在水平。 測驗法是個體心理特徵和行為表現的量化研究的主要工具,應用范圍很廣。 上述四種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各有其獨自的優點,但同時也都存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於人的心理千變萬化,心理活動非常復雜,因此,研究人的心理現象不能僅憑某一種方法,應根據研究的實際需要,選用多種方法,使之互相補充。

㈡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心理學研究方法
有很多種,但其基本的方法主要有四種,即
觀察法

實驗法

調查法

測驗法

一、觀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
觀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中或預先設置的情境中,有系統地觀察記錄並分析人的行為,以期獲得其心理活動產生和發展規律的方法。
運用觀察法時,觀察者和被觀察者之間的關系有兩種方式:
1、參與觀察者:觀察者是被觀察者活動中的一個成員。
2、非參與觀察者:觀察者不參與被觀察者的活動。
無論採取哪種方式,原則上是不使被觀察者發現自己的活動被他人觀察,否則就會影響他們的行為表現。
觀察法是對被觀察者行為的直接了解,因而能收集到
第一手資料

這些收集到的資料必須具有準確性和代表性,因此如何避免觀察者的主觀臆測與偏頗是觀察法使用的關鍵。
觀察應該是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和記錄人在活動中表現的心理特點,以利科學地解釋行為產生的原因。
觀察法的優點是保持被觀察對象的自然流露和客觀性,獲得的資料比較真實。
觀察法的缺點是觀察者處於被動地位,只能消極等待被觀察者的某些行為表現,是一種較緩慢的進程。
二、實驗法
experimental
method
實驗法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最廣泛,也是心理學研究的主要方法。
實驗法是指人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變某些條件,使被試產生所要研究的某種
心理現象
,然後進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現象發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規律性的結果。
在進行實驗研究時,必須考慮三項變數:
1、
自變數

實驗者
安排的刺激情境或實驗情境。
2、
因變數
:實驗者預定要觀察、記錄的變數,是實驗者要研究的真正對象。
3、
控制變數
:實驗變數之外的其他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變數。
實驗法的主要目的是,在控制的情境下探究自變數和因變數之間的
內在關系

實驗法有兩種,即
自然實驗法

實驗室實驗法

三、調查法survey
method
就某一問題要求被
調查者
回答其想法或做法,以此來分析、推測
群體心理
傾向的研究方法。
實施時雖然是以個人為對象,但其目的是藉助許多個人的反映來分析和推測
社會群體
的整體心理趨向。
調查法又分為
問卷法

訪談法

四、測驗法metric
method

標准化量表

個體心理
特徵進行量化研究的方法。
通常用來確定被試的某些心理品質的存在水平。
測驗法是個體心理特徵和行為表現的量化研究的主要工具,應用范圍很廣。
上述四種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各有其獨自的優點,但同時也都存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於人的心理千變萬化,心理活動非常復雜,因此,研究人的心理現象不能僅憑某一種方法,應根據研究的實際需要,選用多種方法,使之互相補充。

㈢ 如何進行群體心理分析

組織管理心理學-理論概述 組織組織管理心理學是把心理學的知識應用於分析、說明、指導管理活動中的個體和群體行為的工業心理學分支。它有助於調動人的積極性、改善組織結構和領導績效,提高工作生活質量,建立健康文明的人際關系,達到提高管理水平和發展生產的目的。組織管理心理學的對象、任務及目的任何一個組織或企業都是由人和物這兩大因素構成的。這兩大因素在組織中又形成了三大關系系統:物-物關系,人-物關系,人-人關系。而人-人系統則主要是組織管理心理學的對象。組織管理心理學的任務是吸收、運用各相關學科的理論、方法,探討組織中個體、群體、組織、領導的心理活動規律,說明如何通過調整人際關系、激勵動機、提高領導水平和領導藝術、增強組織凝聚力等手段,來協調人-人系統。組織管理心理學的理論目的是發展、完善學科體系,深化對組織心理人認識。而它的直接的實踐目的,也是它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組織效能,提高生產率,提高員工的工作滿足感。梅約在霍桑試驗中得出人是「社會人」的結論(1)在提高生產率的刺激因素中,金錢或經濟激勵只是第二位的,社會心理因素才是頭等重要的。在生產或工作中處理好人際關系,比物質獎勵和管理制度有更大的現實意義。
(2)生產效率主要取決於職工的「士氣」。職工心理需要的滿足是提高產量的基礎。
(3)在正式組織中存在著「非正式群體」。這種特殊的組織有其特殊的規范,並對其成員的行為有較大的影響。
(4)領導者必須注重群體中的人際關系型。這種新型領導要能理解邏輯的和非邏輯的行為,善於傾聽職工的意見和建議,與職工培養感情使工人願意為達到組織目標而貢獻自己的力量。赫茲伯格的「激勵-保健理論」赫茲伯格研究人們感到很滿意和很不滿意時都處於什麼情境,就此歸納出影響工作態度的因素。傳統的觀念認為滿意的反面是不滿。但赫茲伯格指出,滿意與不滿並不是或此或彼、二擇一的關系。那些令人不滿的因素雖然被去除,並不一定就令人滿意。而一些令人滿意的因素即使不存在,也不一定就使人不滿。換句話說,滿意的反面是沒有滿意,不滿的反面是沒有不滿。赫茲伯格分析發現:成就感、別人的認同、工作、職責、進步、個人成長等因素同工作滿足有關,被稱作為激勵因子。赫茲伯格區別出了兩種因素,告訴人們,讓人滿意和防止人不滿是兩回事,需要從兩方面入手。提供保健因子,只能防止牢騷,消除不滿,卻不一定能激勵員工。組織管理心理學-發展起源 中國古代就有豐富的組織組織管理心理學思想。例如,春秋末年軍事家孫武在《孫子兵法》一書中就寫道:「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孫武強調領導與下屬之間意願協調一致的重要性,這在今天看來也是十分重要的組織管理心理學原則。中國古代的管理哲學思想充分反映在關於人性的爭論上。荀子認為「今主人性,飢而欲飽,寒而欲暖,勞而欲休,此人之性情也」(《荀子·性惡》)。孟子則認為,「人之善也,如水之下也」。中國古代組織管理心理學思想已經受到組織管理心理學家的廣泛重視,中國的有關古籍也成了一些國家培養管理人員的必讀書目。不過,組織管理心理學的產生和發展還是與現代化大生產密切相聯系的。19世紀末,資本主義得到發展,生產規模日益擴大,對企業的管理也更為復雜,勞動組織和合理安排也提到科學研究的日程。這時出現了科學管理的學院,其代表人物是泰勒。泰勒著重研究了工人操作合理化的問題,但他把人看成是經濟人,忽視了人的社會性。第一次世界大戰對組織管理心理學的發展起了促進作用,參戰各國都力圖利用心理學原則來改進管理,提高生產為戰爭服務。例如,制定人員選拔和訓練的方法,研究最有效的組織形式,調整工人與管理人員的關系等。戰後,工業生產的發展提出了一些新的問題,如人在生產中社會性因素的作用等。以社會心理學家梅奧為首的一批專家進行了霍桑實驗,提出了「社會人」的思想。他們認為,單靠物質刺激不能保證調動工人的積極性。良好的人際關系,有利的社會條件與工作效率有更密切的關系。此外,他們還提出了非正式組織在群體中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工程心理學的發展,強調研究人-機關系,同時也提出了解決人-人關系,人-組織關系的問題。戰後,許多學者總結了戰時的經驗,考慮到有必要建立一門研究人的行為的綜合科學,認為可以把人與社會,人與生產中的諸因素統一加以考慮。於是1949年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的一次討論會上,便提出了「行為科學」這一名稱。其後美國福特基金會給予了經濟上的支持;在許多大學中開展了有關行為科學的研究,並出版了行為科學雜志。組織管理心理學-研究領域 由於行為科學這一名稱過於廣泛,有人把醫學中的行為研究、動物行為研究等也包括在內,不能突出與生產管理有關的工作。所以後來有不少單位與專家採用組織行為學或組織心理學的名稱,專指在一定組織內活動的個體和群體行為的研究。在中國則多用組織管理心理學的名稱。組織管理心理學主要研究與組織行為有關的人的個體特點,如動機、能力、性向等;人的群體特點,如群體的分類、人與組織的相互作用等;領導行為特點,如領導風格,領導的評估與培訓等;組織理論與組織變革,如組織的模型,組織變革與組織開發研究等;工作生活質量研究,著重從改善工作環境,工作豐富化、擴大化方面調動職工的積極性,提高生產率;跨文化組織管理心理學,比較不同的地區、國家、社會制度,文化背景下管理行為的異同,為國際間的經濟交流、合作經營企業提供科學依據。組織管理心理學-研究方法 組織管理架構在研究方法方面,組織管理心理學並沒有一種適用於解決一切問題的通用的方法。它主要以心理學及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如觀察法、訪談法、問卷法量表法、個案分析、准實驗研究、社會調查、公眾意見調查等方法為基礎,結合管理實際,根據不同的情況、不同的問題,採用適宜的方法,使問題的解決有客觀的科學的根據。西方國家組織行為學主要應用於人為資源的研究,如利用測驗方法選拔職工,或應用評價中心方法對領導進行評價;由專家組幫助企業增加自我完善的能力,帶動各種組織進行改革;決策理論的應用,如協助大企業對重大項目、經營戰略進行審定等。採用決策會議方式,在專家指導下,利用電子計算機及專門的決策軟體可以大大加快決策的制定過程和提高決策的質量;工作生活質量研究,如制定更完善的作業班制度,防止事故,減少工作的應激等。組織管理心理學-溝通形式 (1)過濾:是指信息傳遞者為投接受者所好,故意操縱信息傳遞,造成信息歪曲。
(2)選擇性知覺:知覺的選擇性無疑會影響信息接受者對信息的檢取和處理,在信息上負載個人期望。
(3)情緒:人在極度情緒下,無論正性的還是負性的,理智會受到某種妨礙,使人的判斷出現偏差。
(4)語言: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言語習慣,這可能會成為溝通的障礙。還有,不同身分地位的人使用的語言也不盡相同。組織管理心理學-影響因素 (1)相處的時間——這是社交的時間效應。人們相處的時間長短,是他們能否成為朋友的一個條件。
(2)加入團體的難度——加入團體的難度越大、可能性越小,其中成員的凝聚力越大。
(3)團體規模——團體規模越大,凝聚力往往可能會越小,因為所有成員之間交往的機會相對總人數較小,相互吸引的范圍相對較小。
(4)外在威脅——當團體面臨外來威脅時,凝聚力會增大。團體是個體的庇護所。
(5)過去歷史——過去的成功經驗能喚起成員的榮譽感,強化對團體的向心力,提高凝聚力。
(6)民主的領導方式、公平的獎懲制度,都有助於提高凝聚力。組織管理心理學-研究意義 (1)作為團體的支柱。它是使團體有一致的行為的基礎。
(2)作為評價標准。團體規范是行為的參照標准,也是衡量成員行為的准繩。
(3)提供行為動力。團體規范對成員行為的發動或制止有著決定性作用。組織管理心理學-同名書籍 組織管理心理學書名:《組織管理心理學》
作者:王壘編著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字數:200000
ISBN:9787301024058
所屬分類:社會科學本書是一部介紹在工商企業及其他類型的組織中,運用心理學原理對個體及組織行為進行管理的教科書。本書詳細闡述了各種傳統和現代流派的組織管理學理論和有關的研究方法,研究了生活背景、能力、氣質、性格、知覺、價值觀、態度等影響個體行為的因素及有關的激勵方法,探討了團體結構、組織的變革與發展,從而全面概括了個體、團體、組織各層次的行為特點以及所蘊涵的心理規律。本書自始至終貫穿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即重科學、嚴謹又求生動活潑。全書為各個章節都配有專欄,採用「現實說法」,以世界著名的企業如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國際商用機械公司、數據設備公司、通用汽車公司等在組織管理實踐中的成功與失敗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具體地說明組織中心理管理的問題與方法,具有「畫龍點晴」的效果。詳細了解本書請參見:《組織管理心理學》。

㈣ 請教心理學論述題1.心理學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

理學研究方法有很多種,但其基本的方法主要有四種,即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和測驗法.一、觀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 觀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中或預先設置的情境中,有系統地觀察記錄並分析人的行為,以期獲得其心理活動產生和發展規律的方法.運用觀察法時,觀察者和被觀察者之間的關系有兩種方式:1、參與觀察者:觀察者是被觀察者活動中的一個成員.2、非參與觀察者:觀察者不參與被觀察者的活動.無論採取哪種方式,原則上是不使被觀察者發現自己的活動被他人觀察,否則就會影響他們的行為表現.觀察法是對被觀察者行為的直接了解,因而能收集到第一手資料.這些收集到的資料必須具有準確性和代表性,因此如何避免觀察者的主觀臆測與偏頗是觀察法使用的關鍵.觀察應該是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和記錄人在活動中表現的心理特點,以利科學地解釋行為產生的原因.觀察法的優點是保持被觀察對象的自然流露和客觀性,獲得的資料比較真實.觀察法的缺點是觀察者處於被動地位,只能消極等待被觀察者的某些行為表現,是一種較緩慢的進程.二、實驗法experimental method 實驗法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最廣泛,也是心理學研究的主要方法.實驗法是指人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變某些條件,使被試產生所要研究的某種心理現象,然後進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現象發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規律性的結果.在進行實驗研究時,必須考慮三項變數:1、自變數:實驗者安排的刺激情境或實驗情境.2、因變數:實驗者預定要觀察、記錄的變數,是實驗者要研究的真正對象.3、控制變數:實驗變數之外的其他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變數.實驗法的主要目的是,在控制的情境下探究自變數和因變數之間的內在關系.實驗法有兩種,即自然實驗法和實驗室實驗法.三、調查法survey method 就某一問題要求被調查者回答其想法或做法,以此來分析、推測群體心理傾向的研究方法.實施時雖然是以個人為對象,但其目的是藉助許多個人的反映來分析和推測社會群體的整體心理趨向.調查法又分為問卷法和訪談法.四、測驗法metric method 用標准化量表對個體心理特徵進行量化研究的方法.通常用來確定被試的某些心理品質的存在水平.測驗法是個體心理特徵和行為表現的量化研究的主要工具,應用范圍很廣.上述四種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各有其獨自的優點,但同時也都存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於人的心理千變萬化,心理活動非常復雜,因此,研究人的心理現象不能僅憑某一種方法,應根據研究的實際需要,選用多種方法,使之互相補充.

㈤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很多,例如自然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測驗法、個案法等。

1、自然觀察法

自然觀察法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計劃地在自然條件下,通過感官或藉助於一定的科學儀器,對社會生活中人們行為的各種資料的搜集過程。

2、實驗法

指在控制條件下操縱某種變數來考查它對其他變數影響的研究方法。是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條件或創設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試的某些心理活動進行研究的一種方法。

3、調查法

調查法是指通過書面或口頭回答問題的方式,了解被試的心理活動的方法。調查法的主要特點是,以問題的方式要求被調查者針對問題進行陳述的方法。根據研究的需要,可以向被調查者本人作調查,也可以向熟悉被調查者的人作調查。調查法可以分為書面調查和口頭調查兩種。

4、測驗法

即心理測驗法,就是採用標准化的心理測驗量表或精密的測驗儀器,來測量被試有關的心理品質的研究方法。例如常用的心理測驗有:能力測驗、品格測驗、智力測驗、個體測驗、團體測驗等。在管理心理學中的研究中,心理測驗常常被作為人員考核、員工選拔、人事安置的一種工具。

5、臨床法

用實驗方法去研究抑鬱精神錯亂等精神障礙問題是很困難或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實上,很多心理學實驗在道德上令人難以接受,或者是在操作上是不可行的。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個案研究來獲取信息或許是最好的方法。

(5)群體心理傾向的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1、心理過程(mental process)指一個人心理現象的動態過程。包括認識過程、情感過程和意志過程,反映正常個體心理現象的共同性一面。

2、認識過程即認知過程,是個體在實踐活動中對認知信息的接受、編碼、貯存、提取和適用的心理過程。它主要包括感知覺、思維、記憶等。

3、情感過程是個體在實踐活動中對事物的態度的體驗。

4、意志過程是個體自覺地確定目標,並根據目的調節支配自身的行動,克服困難,以實現預定目標的心理過程。

以上過程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構成個體有機統一的心理過程的三個不同方面。

㈥ 心理學研究的原則和方法有哪些

心理學研究的原則:
1.客觀性原則:所謂客觀性原則,就是對任何心理現象必須按它的本來面貌加以研究和考察,不附加任何主觀意願的原則。人的心理雖是在頭腦里進行的活動,但它是客觀現實的反映,一切心理活動都是由內外刺激引起的,並通過一系列的生理變化,在人的外部活動中表現出來。研究人的心理,就是要從這些可以觀察到的,可以進行檢查的活動中去研究。人的心理活動無論如何復雜或作出何種假象與掩飾,都會在行動中表現出來或在內部的神經生理過程中反映出來。因此,在心理學的研究中切忌採取主觀臆測和單純內省的方法,應根據客觀事實來探討人的心理活動規律。
2.聯系性原則:人生活在極其復雜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之中,人的第一心理現象的產生都要受自然和社會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人們對某種刺激的反映,在不同的時間、環境和主體狀況下,反應往往不相同。因此,在對人的某種心理現象研究和實驗中,要嚴格控制條件。不僅要考慮與之相聯系的其他因素的影響,而且要在聯系和關系中探討心理活動的真正規律。
3.發展性原則: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運動、變化和發展的。心理現象也是如此。這就要求心理學的研究也要從心理史前發展、意識發展、個性心理發展以及環境和教育條件變化等不同方面,揭示人的心理發生和發展的規律。
4.分析與綜合的原則,至少包括以下兩層意思:其一,心理、意識雖然是很復雜的現象,但可以通過剖析將其分解為各種形式進行專門的考察研究,而後通過綜合將其看成為有機聯系的整體加以理解;其二,在研究某一種心理形式與現實條件的依存關系時,也可以分別地考察某一條件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而後將其揭示的各種規律加以綜合運用。綜合的觀點在心理學中也可以稱之為系統論的觀點,因此這個原則也被叫做系統性原則。
心理學研究方法有很多種,但其基本的方法主要有四種,即觀察法、實驗法、調查法和測驗法。

一、觀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

觀察法是在自然情境中或預先設置的情境中,有系統地觀察記錄並分析人的行為,以期獲得其心理活動產生和發展規律的方法。

運用觀察法時,觀察者和被觀察者之間的關系有兩種方式:

1、參與觀察者:觀察者是被觀察者活動中的一個成員。

2、非參與觀察者:觀察者不參與被觀察者的活動。

無論採取哪種方式,原則上是不使被觀察者發現自己的活動被他人觀察,否則就會影響他們的行為表現。

觀察法是對被觀察者行為的直接了解,因而能收集到第一手資料。

這些收集到的資料必須具有準確性和代表性,因此如何避免觀察者的主觀臆測與偏頗是觀察法使用的關鍵。

觀察應該是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和記錄人在活動中表現的心理特點,以利科學地解釋行為產生的原因。

觀察法的優點是保持被觀察對象的自然流露和客觀性,獲得的資料比較真實。

觀察法的缺點是觀察者處於被動地位,只能消極等待被觀察者的某些行為表現,是一種較緩慢的進程。

二、實驗法experimental method

實驗法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最廣泛,也是心理學研究的主要方法。

實驗法是指人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變某些條件,使被試產生所要研究的某種心理現象,然後進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現象發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規律性的結果。

在進行實驗研究時,必須考慮三項變數:

1、自變數:實驗者安排的刺激情境或實驗情境。

2、因變數:實驗者預定要觀察、記錄的變數,是實驗者要研究的真正對象。

3、控制變數:實驗變數之外的其他可能影響實驗結果的變數。

實驗法的主要目的是,在控制的情境下探究自變數和因變數之間的內在關系。

實驗法有兩種,即自然實驗法和實驗室實驗法。

三、調查法survey method

就某一問題要求被調查者回答其想法或做法,以此來分析、推測群體心理傾向的研究方法。

實施時雖然是以個人為對象,但其目的是藉助許多個人的反映來分析和推測社會群體的整體心理趨向。

調查法又分為問卷法和訪談法。

四、測驗法metric method

用標准化量表對個體心理特徵進行量化研究的方法。

通常用來確定被試的某些心理品質的存在水平。

測驗法是個體心理特徵和行為表現的量化研究的主要工具,應用范圍很廣。

上述四種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各有其獨自的優點,但同時也都存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於人的心理千變萬化,心理活動非常復雜,因此,研究人的心理現象不能僅憑某一種方法,應根據研究的實際需要,選用多種方法,使之互相補充。

㈦ 怎樣認識和正確運用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首先,心理現象的產生有其生物基礎。人的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和遺傳基因等自然物質都會影響人的心理。例如,大腦中存在愉快中樞,如果通過插入電極讓老鼠壓桿以對自己施加刺激,老鼠會瘋狂地操作,反應率可高達每分鍾壓桿100次。書上也說,對患有先天腎上腺增生的兒童的研究發現,在胎兒期或新生兒階段就顯現出高水平胸膝激素的女孩更願意玩男孩玩具。同時,遺傳對個體人格特點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對3至12歲的雙生子研究也提示,遺傳是兒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的發病機制之一。
其次,心理現象的產生也有環境基礎。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社會文化,人際關系,社會地位,社會輿論,風俗習慣以及時尚潮流等都影響著人們的心理與行為。班杜拉等人的研究發現,兒童的攻擊行為受到成人榜樣行為的影響。
其實,環境因素不僅影響著個體的心理和行為特點,甚至還決定著個體能否表現出正常的心理功能。例如,同樣是人,被動物撫養長大的人,如:狼孩,熊孩等就會表現出爬行、吼叫等動物的行為特徵,而且智商低下、壽命短暫、語言表達有障礙。
二、心理學是具有不同分析單位的學科
每一項科學研究都在一定分析單位的基礎上進行。所謂分析單位就是具有索要研究的那些特徵的事物。事物從宏觀到微觀有不同的層次,不同層次的事物又具有不同的特徵,這些特徵通常是歸屬於不同的學科來研究,因此不同的學科都有自己的特定分析單位。如:社會學通常的分析單位是群體,生理學通常的分析單位是機體的器官、組織和細胞等。
心理現象的發生與宏觀到微觀的多種層次的事物關系,改為種心理現象的特徵也會由於產生這些心理現象的事物所處的不同層次而表現出不同的特點,因此心理學的分析單位是多層次。
歸納起來,可以概括為群體、個體、和分子三個層次。群體層次的心理學研究是針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聯合體所具有的心理特徵,包括群體決策、群體凝聚力、群體溝通、階層心理及偏見、群體價值取向、非正式群體、民族心理、輿論、從眾、時尚、流言、合作等問題。個體層次的心理學研究是針對單個個體所具有的整體性的心理特徵,包括能力、性格、個體傾向、理想信念等問題。分子層次的心理學研究是針對某一個別心理現象、行為片段或生物物理與生物化學的特徵,包括感覺的因素、短時記憶容量、視覺感受性、憤怒的維度、刺激反應的形成、神經遞質的傳遞和染色體的變異等問題。

㈧ 群體心理的群體心理的研究


群體心理學,研究結成群體的人們的心理現象、心理活動的社會心理學分支。社會群體生活是人們的基本生活方式,因此,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的群體心理,就成為社會心理學研究的主要組成部分。早期社會心理學偏重於研究民族、群眾這樣一些大型群體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實驗方法進入社會心理學,致使社會心理學中的群體研究轉而側重於小型群體問題。圍繞小群體問題的研究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社會促進和社會抑制、順從、群體凝聚力及其測量、群體領導問題;群體思維、群體決策、群體極端化等。
社會心理學研究群體問題已有很長的歷史。早期社會心理學偏重於研究民族、群眾這樣一些大型群體問題。M.拉察魯斯和H.斯坦塔爾是民族心理學的直接創建者。1859年,他們創辦了《民族心理學和語言學》雜志,發表了他們的文章「民族心理學序言」,認為社會心理學的任務是從心理方面認識民族精神的本質,揭示民族精神活動的規律。W.馮特發展了民族心理學思想,提出民族心理學應當採用不同於作為實驗科學的生理心理學的方法,即通過分析文化產品──語言、神話、風俗習慣、藝術等來研究民族心理問題,並於1900年出版了10卷集的《民族心理學》。關於群眾心理學,G.塔爾德於1890年出版了《模仿律》,認為只有藉助於模仿的思想,才能解釋人的社會行為。1891年,S.西格爾出版了《犯罪的群眾》。1895年,G.勒邦發表了《群眾心理學》。他認為,群眾是沖動的,無理性的,缺乏責任感的、愚蠢的,個體一旦參加到群眾之中,由於匿名、感染、暗示等因素的作用,就會喪失理性和責任感,表現出沖動的、兇殘的反社會行為。1908年,W.麥獨孤發表《社會心理學導論》,提出社會行為本能理論,以人天生有結群本能來解釋人們的結成群體問題。這些早期學者提出的有些思想,如模仿、個性消失、群眾極端化等觀點,直到現在,還在社會心理學中具有一定影響。
要成為群體,必須具備5個條件:
1.有一定數量的成員;
2.有一定的為成員所接受的目標;
3.有一定的組織結構;
4.有一定的行為規范;
5.成員心理之間有依存關系和共同感。

閱讀全文

與群體心理傾向的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泰國去黑頭水使用方法 瀏覽:742
基礎試驗檢測方法 瀏覽:944
分析化學中數理統計方法 瀏覽:498
安卓手機自動切換wifi設置方法 瀏覽:320
腿部拉伸方法簡單 瀏覽:468
快速急剎車的正確方法 瀏覽:249
銅板與銅板連接方法 瀏覽:122
絲瓜種植方法的圖片 瀏覽:340
超市各種率的計算方法 瀏覽:722
小米手機亮度設置方法 瀏覽:331
魔方快速恢復原樣方法 瀏覽:528
上油泵安裝接頭安裝方法 瀏覽:874
用彩泥捏凳子的簡便方法 瀏覽:354
教具使用情況研究方法 瀏覽:595
手機淘寶猜你喜歡推廣方法介紹 瀏覽:995
胡夫金字塔用作比較的方法怎麼寫 瀏覽:22
蘇州牛皮癬中葯治療方法 瀏覽:714
正確的供奉方法圖片 瀏覽:393
練微笑的方法視頻教程 瀏覽:154
茅台vip用酒查真偽鑒別方法 瀏覽: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