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動機驅力理論研究方法

動機驅力理論研究方法

發布時間:2022-05-19 16:44:02

『壹』 動機理論的理論類型

近代的動機理論更是多種多樣,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本能論
C.達爾文的進化論從生物發展上證明人和動物是個連續的體系。許多人就把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觀點機械地引進心理學中,從而把人的動機也還原到一般動物的動機,提出了本能論,用本能論取代了過去的意志論和理智論。W.麥獨孤是本能論的代表,他列舉了人的十幾種本能。他主張本能是天生的傾向性,即對某些客體格外敏感,並在主觀上伴隨著一種特定的情緒。他認為本能是一種有目的的行為,雖然由於學習,引起本能行為的外界情景的性質可以改變,某些行為反應的模式也可以調整,但本能的核心情緒卻是不可以改變的。本能論在20世紀初葉風靡一時,據L.L.伯納德1924年計算,當時提出的有上千種本能,實際上是有什麼行為便有什麼樣的本能與其相應。例如戰爭是由於好鬥的本能,聚斂是由於儲蓄的本能。這樣的解釋顯然只是在文字上翻筋斗,因此遭到廣泛的抨擊。中國心理學家郭任遠提出了「放棄本能」的主張,比美國的行為主義者J.B.華生還要走得更遠。
本能與學習相結合的動機理論
И.П.巴甫洛夫的無條件刺激的強化作用和E.L.桑代克的效果律,以及華生的後天習得說,都在肯定本能作用的基礎上,重視了練習的效果。B.F.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理論強調強化的作用,認為任何活動只要隨後緊跟著積極的獎勵便得到強化,沒有獎勵,活動便會消失。斯金納認為本能是一種不能驗證的假設,因此他根本否認這個概念。
精神分析學說
S.弗洛伊德認為人有兩大類本能:一種是生存本能,如飲食和性等;另一種是死亡本能,如殘暴和自殺等。但這兩種本能在現實生活中都不能自由發展,而常常會受到壓抑。這些被壓抑下去的無意識沖動在夢、失言和筆誤等以及許多神經症狀中會顯露出來,在日常生活中也會以升華或其他文飾的方式出現。
弗洛伊德用本我、自我和超我3個層次來解釋心理的動力關系。這樣弗洛伊德的無意識動機也就從強調本能轉移到了注意社會因素的影響。這種動向,在新精神分析的許多學派中成了動機理論的核心。
驅力學說
美國生理學家W.B.坎農提出穩態的概念,認為生物必須保持機體內環境的平衡。不論體溫、血液、激素、營養等代謝因素,失去平衡都需要調整。自主神經系統是這類調整的機構,它的活動是不自覺的。但正如生物反饋技術所證明的那樣,這些過程也可置之於中樞神經系統的控制之下,成為有意識的行為。
C.赫爾認為機體的需要產生驅力,驅力迫使機體活動,但引起哪種活動或反應,要依環境中的對象來決定。只要驅力狀態存在,外部的適當刺激就會引起一定的反應。這種反應與刺激之間的連結是與生俱來的。如果反應減弱了驅力的緊張狀態,那麼,反應與刺激之間的連結就會和條件反射的機制一樣得到加強。由於多次加強的累積作用,習慣本身也獲得了驅力。所以,赫爾認為行為的強度是先天的刺激-反應間的連結 □和後天獲得的習慣□共同決定的。為了解釋環境的賞罰作用,赫爾在其動機理論的結構中又提出了誘因這一概念。赫爾還認為巴甫洛夫提出的條件抑制,可以抵消驅力興奮的作用。總的來說,他的理論可以圖解概述如下:赫爾的動機理論示意圖 D驅力 K誘因 H習慣 I抑制 E興奮 S刺激 R反應
本能發展的理論
從本能的發展過程講,弗洛伊德把「里比多」的發展分為口唇期、肛門期和生殖器期。在某一發展階段,對本能的過分放縱或使本能受到剝奪而得不到滿足,都會使其停滯在該階段,稱為固著。本能的挫折甚至引起殘暴的攻擊行為。這種挫折-攻擊理論在現代社會心理學和精神病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流傳。
本能發展的習性學理論,特別是K.Z.洛倫茨和N.廷伯根的許多研究,近來受到很大的注意。他們主張滿足需要的行為可以是本能的,也可以是對某一特殊對象習得的定向。如果沒有特殊指向性的目標,行為就是隨機的,只有當找到適當的符號刺激時,行為才會有固定的模式(見固定動作模式)。激素等內部刺激和外在動機都可以產生能量,而這種能量需要有外部的符號刺激(環境線索)才能釋放出來。此後,行為便隨環境的要求而改變。如果環境中出現兩個矛盾的符號刺激,那末,固定的行為模式就會改變,廷伯根稱之為易位。面對兩種矛盾的符號刺激,行為會易位到另一個動機的本能系統。習性學派重視本能發展的關鍵期,認為在關鍵期的敏感階段,如果用不尋常的符號刺激來代替本能的刺激,那末,前者也能取代後者成為強烈的激發對象。但這與條件反射有些不同,它側重於在關鍵期對符號刺激比較敏感而錯過關鍵期就會造成功能失效。這種印刻論在現代某些發展理論和教育實踐中都受到重視。
認知論的動機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E.托爾曼通過對動物的實驗研究提出行為的目的性,即行為的動機是指望得到某些東西,或者企圖躲避某些討厭的事物。憑借經驗,我們還期望通過某些途徑或手段來達到我們行動的目的。這就是期望理論的出發點。但是,動機理論不僅要解釋人是如何被推動的,更要解釋他為什麼這樣活動而不那樣活動。達到目的的活動可以採取多種形式,有許多不同的途徑,但一個人為什麼採取這一條而不選取另一條?這就要追究他是怎樣看待事物的因果關系了。因為人們是根據他們對因果關系的了解而採取達到目的的手段的。這就是歸因理論。所以期望理論和歸因理論可以說是認知的動機理論的連理枝。
期望理論原想解決動機的兩個問題:期望什麼,即實現目的的可能性有多大,以及目的的價值如何。E.弗羅姆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提出了期望、效價的□(似然率)、□(效價)數字模型。簡單地說,一個人的努力大小是達到目的的似然率和該目的的效價的函數。因為效價和似然率成反比,所以似然率等於0.5是最優的。一個成就動機高的人,往往就採取難度適中的目標。
E.洛克認為目標是動機的決定力量,要高標准才有最高的成就。不過這個目標一定要是自覺提出的,而且要求具體。如果只是提出「盡力為之」 這樣的籠統目標,結果就不會有提出具體指標時所取得的成績。這樣,洛克的理論就包含了弗羅姆期望理論中的「工具性」這一要素。因此,這兩種理論並不完全沖突。
如果期望理論可以解釋一個人這樣做而不那樣做,人們又不得不問:期望又是怎樣形成的?歸因理論對此作出了解釋。F.海德認為,日常的因果概念並不來自邏輯的推理。他從完形學派現象論的觀點出發,認為一般人的因果觀念來自對復雜現象簡單化、籠統化的常識理解。例如一個人工作成功了,他可以歸因於自己的努力或能力,失敗了則歸因於環境的條件或他人的過錯。所以歸因可以分為內源的(如自己的努力或能力)和外源的(如環境條件或機遇)。內外源的歸因,還可以分為穩定的和不穩定的兩種。同為內源,稟賦是屬於穩定的歸因,而努力則屬於不穩定的歸因。例如一個人把失敗歸因於不努力,另一個人則歸因於稟賦,這樣就會形成兩種結果完全不同的動機。歸因於不努力可以用振奮精神來挽回敗局;歸因於天生一副笨腦袋,便不肯努力了。顯然,歸因不一定是真正的原因,但只有主觀上所歸結的成功或失敗的原因,才會規定一個人去怎樣做。
認知失調理論
L.費斯廷格把認知失調作為一種動力,認為它迫使人們改變態度以換取認知的平衡,有些類似精神分析學派的文飾作用。狐狸望著甜葡萄發饞,可是高不可攀,便說葡萄是酸的,以此來安慰自己。通過矛盾在認識上的通融,需要的驅力便得到緩解。所以認知失調理論事實上也是一種動機理論。
動機的神經機制
網狀結構是活動的激發機關,它的活動顯然具有驅力的性質。對活動來說,激發狀態過低,環境線索不容易引起注意;激發狀態過高,無關的環境線索也會超出閾限,反而干擾注意的集中。因而環境的線索能否引起活動與網狀結構的激發狀態有很密切的關系。同時,網狀結構所具有的這種不同水平的激發狀態只表現為對所有的刺激的反應都強烈或都微弱,並不是對有的刺激敏感而對另一些刺激遲鈍。這和動機的推動力所表現出的作用普遍的強或普遍的弱的性質也是一致的。邊緣系統也和動機有密切的關系。研究發現,刺激邊緣系統的內側前腦束會比飲食和性刺激引起更強烈的積極行為,因此有人稱其為快樂中心(類似弗洛伊德的生存本能)。刺激邊緣系統的室周束也會比其他消極的刺激引起更強烈的逃避行為,因之稱其為懲罰中心(類似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從生化方面講,刺激內側前腦束,能誘發神經傳遞物質兒茶酚胺的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分泌。這些都是引起交感神經興奮的遞質。刺激室周束則激發乙醯膽素的分泌,引起副交感神經的興奮,對交感神經系統發生頡頏作用。
中國心理學界60年代對心理過程的內因(內部矛盾)的討論,實質上反映了對動機的原動力或機制的解釋。許多人都承認需要(包括個體的和社會的)和現成的滿足需要的手段的差距是心理的內因。活動與需要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的,為滿足需要就要進行活動,滿足需要的活動又會產生新的需要。因此活動就具有積極的創造力。關於需要,既不能把它局限於生理的需要,也不能把人的需要都說成是社會的。現代人的衣、食、住不同於茹毛飲血、穴居巢處,但社會化的條件也不能完全改變活動的根本性質。事實上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的或社會的需要是難以完全分開的。需要也是發展的,在滿足原始的需要後,又會產生新的需要,這是永無止境的。正因為此,需要就不是固定的、天賦的,許多社會動機也就必然是後天獲得的。
人性不是抽象的,所以動機也不是抽象的。在特定的社會里,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基本模式決定著動機的基本模式。滿足需要的手段更是如此,即使是最基本的需要,在不同的社會里也有不同的滿足手段。自然,不同的滿足手段又會進一步引起不同的動機。

『貳』 動機理論的關於動機的基本觀點及代表人物

近代的動機理論更是多種多樣,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本能論 C.達爾文的進化論從生物發展上證明人和動物是個連續的體系。許多人就把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觀點機械地引進心理學中,從而把人的動機也還原到一般動物的動機,提出了本能論,用本能論取代了過去的意志論和理智論。W.麥獨孤是本能論的代表,他列舉了人的十幾種本能。他主張本能是天生的傾向性,即對某些客體格外敏感,並在主觀上伴隨著一種特定的情緒。他認為本能是一種有目的的行為,雖然由於學習,引起本能行為的外界情景的性質可以改變,某些行為反應的模式也可以調整,但本能的核心情緒卻是不可以改變的。本能論在20世紀初葉風靡一時,據L.L.伯納德1924年計算,當時提出的有上千種本能,實際上是有什麼行為便有什麼樣的本能與其相應。例如戰爭是由於好鬥的本能,聚斂是由於儲蓄的本能。這樣的解釋顯然只是在文字上翻筋斗,因此遭到廣泛的抨擊。中國心理學家郭任遠提出了「放棄本能」的主張,比美國的行為主義者J.B.華生還要走得更遠。 本能與學習相結合的動機理論 И.П.巴甫洛夫的無條件刺激的強化作用和E.L.桑代克的效果律,以及華生的後天習得說,都在肯定本能作用的基礎上,重視了練習的效果。B.F.斯金納的操作條件反射理論強調強化的作用,認為任何活動只要隨後緊跟著積極的獎勵便得到強化,沒有獎勵,活動便會消失。斯金納認為本能是一種不能驗證的假設,因此他根本否認這個概念。 精神分析學說 S.弗洛伊德認為人有兩大類本能:一種是生存本能,如飲食和性等;另一種是死亡本能,如殘暴和自殺等。但這兩種本能在現實生活中都不能自由發展,而常常會受到壓抑。這些被壓抑下去的無意識沖動在夢、失言和筆誤等以及許多神經症狀中會顯露出來,在日常生活中也會以升華或其他文飾的方式出現。 弗洛伊德用本我、自我和超我3個層次來解釋心理的動力關系。這樣弗洛伊德的無意識動機也就從強調本能轉移到了注意社會因素的影響。這種動向,在新精神分析的許多學派中成了動機理論的核心。 驅力學說 美國生理學家W.B.坎農提出穩態的概念,認為生物必須保持機體內環境的平衡。不論體溫、血液、激素、營養等代謝因素,失去平衡都需要調整。自主神經系統是這類調整的機構,它的活動是不自覺的。但正如生物反饋技術所證明的那樣,這些過程也可置之於中樞神經系統的控制之下,成為有意識的行為。 C.赫爾認為機體的需要產生驅力,驅力迫使機體活動,但引起哪種活動或反應,要依環境中的對象來決定。只要驅力狀態存在,外部的適當刺激就會引起一定的反應。這種反應與刺激之間的連結是與生俱來的。如果反應減弱了驅力的緊張狀態,那末,反應與刺激之間的連結就會和條件反射的機制一樣得到加強。由於多次加強的累積作用,習慣本身也獲得了驅力。所以,赫爾認為行為的強度是先天的刺激-反應間的連結 □和後天獲得的習慣□共同決定的。為了解釋環境的賞罰作用,赫爾在其動機理論的結構中又提出了誘因這一概念。赫爾還認為巴甫洛夫提出的條件抑制,可以抵消驅力興奮的作用。總的來說,他的理論可以圖解概述如下:赫爾的動機理論示意圖 D驅力 K誘因 H習慣 I抑制 E興奮 S刺激 R反應 本能發展的理論 從本能的發展過程講,弗洛伊德把「里比多」的發展分為口唇期、肛門期和生殖器期。在某一發展階段,對本能的過分放縱或使本能受到剝奪而得不到滿足,都會使其停滯在該階段,稱為固著。本能的挫折甚至引起殘暴的攻擊行為。這種挫折-攻擊理論在現代社會心理學和精神病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流傳。 本能發展的習性學理論,特別是K.Z.洛倫茨和N.廷伯根的許多研究,近來受到很大的注意。他們主張滿足需要的行為可以是本能的,也可以是對某一特殊對象習得的定向。如果沒有特殊指向性的目標,行為就是隨機的,只有當找到適當的符號刺激時,行為才會有固定的模式(見固定動作模式)。激素等內部刺激和外在動機都可以產生能量,而這種能量需要有外部的符號刺激(環境線索)才能釋放出來。此後,行為便隨環境的要求而改變。如果環境中出現兩個矛盾的符號刺激,那末,固定的行為模式就會改變,廷伯根稱之為易位。面對兩種矛盾的符號刺激,行為會易位到另一個動機的本能系統。習性學派重視本能發展的關鍵期,認為在關鍵期的敏感階段,如果用不尋常的符號刺激來代替本能的刺激,那末,前者也能取代後者成為強烈的激發對象。但這與條件反射有些不同,它側重於在關鍵期對符號刺激比較敏感而錯過關鍵期就會造成功能失效。這種印刻論在現代某些發展理論和教育實踐中都受到重視。 認知論的動機理論 美國心理學家E.托爾曼通過對動物的實驗研究提出行為的目的性,即行為的動機是指望得到某些東西,或者企圖躲避某些討厭的事物。憑借經驗,我們還期望通過某些途徑或手段來達到我們行動的目的。這就是期望理論的出發點。但是,動機理論不僅要解釋人是如何被推動的,更要解釋他為什麼這樣活動而不那樣活動。達到目的的活動可以採取多種形式,有許多不同的途徑,但一個人為什麼採取這一條而不選取另一條?這就要追究他是怎樣看待事物的因果關系了。因為人們是根據他們對因果關系的了解而採取達到目的的手段的。這就是歸因理論。所以期望理論和歸因理論可以說是認知的動機理論的連理枝。 期望理論原想解決動機的兩個問題:期望什麼,即實現目的的可能性有多大,以及目的的價值如何。E.弗羅姆為了解決這兩個問題提出了期望、效價的□(似然率)、□(效價)數字模型。簡單地說,一個人的努力大小是達到目的的似然率和該目的的效價的函數。因為效價和似然率成反比,所以似然率等於0.5是最優的。一個成就動機高的人,往往就採取難度適中的目標。 E.洛克認為目標是動機的決定力量,要高標准才有最高的成就。不過這個目標一定要是自覺提出的,而且要求具體。如果只是提出「盡力為之」 這樣的籠統目標,結果就不會有提出具體指標時所取得的成績。這樣,洛克的理論就包含了弗羅姆期望理論中的「工具性」這一要素。因此,這兩種理論並不完全沖突。 如果期望理論可以解釋一個人這樣做而不那樣做,人們又不得不問:期望又是怎樣形成的?歸因理論對此作出了解釋。F.海德認為,日常的因果概念並不來自邏輯的推理。他從完形學派現象論的觀點出發,認為一般人的因果觀念來自對復雜現象簡單化、籠統化的常識理解。例如一個人工作成功了,他可以歸因於自己的努力或能力,失敗了則歸因於環境的條件或他人的過錯。所以歸因可以分為內源的(如自己的努力或能力)和外源的(如環境條件或機遇)。內外源的歸因,還可以分為穩定的和不穩定的兩種。同為內源,稟賦是屬於穩定的歸因,而努力則屬於不穩定的歸因。例如一個人把失敗歸因於不努力,另一個人則歸因於稟賦,這樣就會形成兩種結果完全不同的動機。歸因於不努力可以用振奮精神來挽回敗局;歸因於天生一副笨腦袋,便不肯努力了。顯然,歸因不一定是真正的原因,但只有主觀上所歸結的成功或失敗的原因,才會規定一個人去怎樣做。 認知失調理論 L.費斯廷格把認知失調作為一種動力,認為它迫使人們改變態度以換取認知的平衡,有些類似精神分析學派的文飾作用。狐狸望著甜葡萄發饞,可是高不可攀,便說葡萄是酸的,以此來安慰自己。通過矛盾在認識上的通融,需要的驅力便得到緩解。所以認知失調理論事實上也是一種動機理論。 動機的神經機制 網狀結構是活動的激發機關,它的活動顯然具有驅力的性質。對活動來說,激發狀態過低,環境線索不容易引起注意;激發狀態過高,無關的環境線索也會超出閾限,反而干擾注意的集中。因而環境的線索能否引起活動與網狀結構的激發狀態有很密切的關系。同時,網狀結構所具有的這種不同水平的激發狀態只表現為對所有的刺激的反應都強烈或都微弱,並不是對有的刺激敏感而對另一些刺激遲鈍。這和動機的推動力所表現出的作用普遍的強或普遍的弱的性質也是一致的。邊緣系統也和動機有密切的關系。研究發現,刺激邊緣系統的內側前腦束會比飲食和性刺激引起更強烈的積極行為,因此有人稱其為快樂中心(類似弗洛伊德的生存本能)。刺激邊緣系統的室周束也會比其他消極的刺激引起更強烈的逃避行為,因之稱其為懲罰中心(類似弗洛伊德的死亡本能)。從生化方面講,刺激內側前腦束,能誘發神經傳遞物質兒茶酚胺的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分泌。這些都是引起交感神經興奮的遞質。刺激室周束則激發乙醯膽素的分泌,引起副交感神經的興奮,對交感神經系統發生頡頏作用。 中國心理學界60年代對心理過程的內因(內部矛盾)的討論,實質上反映了對動機的原動力或機制的解釋。許多人都承認需要(包括個體的和社會的)和現成的滿足需要的手段的差距是心理的內因。活動與需要之間的關系是辯證的,為滿足需要就要進行活動,滿足需要的活動又會產生新的需要。因此活動就具有積極的創造力。關於需要,既不能把它局限於生理的需要,也不能把人的需要都說成是社會的。現代人的衣、食、住不同於茹毛飲血、穴居巢處,但社會化的條件也不能完全改變活動的根本性質。事實上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的或社會的需要是難以完全分開的。需要也是發展的,在滿足原始的需要後,又會產生新的需要,這是永無止境的。正因為此,需要就不是固定的、天賦的,許多社會動機也就必然是後天獲得的。 人性不是抽象的,所以動機也不是抽象的。在特定的社會里,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基本模式決定著動機的基本模式。滿足需要的手段更是如此,即使是最基本的需要,在不同的社會里也有不同的滿足手段。自然,不同的滿足手段又會進一步引起不同的動機。
編輯本段動機理論的基本命題[4]
動機是驅使人從事各種活動的內部原因。有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之分。外部動機指的是個體在外界的要求或壓力的作用下所產生的動機,內部動機則是指由個體的內在需要所引起的動機。馬斯洛的動機研究主要集中在內部動機即由基本需要引起的動機上。 馬斯洛之前,動機問題已成為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自達爾文生物進化論提出後,心理學家如詹姆斯、麥獨孤(W.McDougall,1871-1938)、弗洛伊德等試圖以本能論來闡釋人類行為的動機,為動機心理學領域積累了不少事實材料和研究成果。但同時也暴露出不少問題。這些問題既有方法論上的,如人與動物不分、還原論等;也有具體觀點上的,如忽略人的需要的多樣性及其動態聯系等。這些問題的存在,便馬斯洛感到有必要在進行動機研究之前設定一些基本的前提。 馬斯洛認為,任何一個合理的動機理論,都必須考慮到下述命題: (1)個人是一個統一的、有組織的整體。在動機理論中,這個命題包含著許多具體的要點。例如,受到驅動的是一個完整的人而非個人的某個部分。不存在諸如肚子、嘴或生殖器的需要,而只是這個人的需要。是約翰·史密斯而不是他的肚子要吃東西。並且,感到滿足的是整個人,而不僅僅是他的一部分。當一個人感到飢餓時,他不僅在腸胃功能方面有所變化,而且在許多方面,甚至在他所具的大部分功能方面如感覺、記憶、情緒、思想等都有所變化。 (2)動機理論的研究應注意選擇一般的而非特殊的動機實例。心理學不應選擇飢餓作為所有其他動機狀態的典型,因為飢餓驅力並非一般的而只是特殊的動機的實例。對人而言,典型的慾望更加明顯的是整個人的需要。選擇這類沖動作為研究的範例會好得多。例如,透徹研究飢餓沖動與全面了解愛的需要相比,我們能夠通過後者更多地了解普遍的人類動機(包括飢餓驅力本身)。 (3)動機的研究在某種程度上必須是人類的終極目的、慾望或需要的研究。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慾望有干百種,但仔細審查後即可發現,它們通常是達到目的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心理學應透過這些手段去追溯人類真正渴望滿足的一些基本目標或需求。這些需求的數目是有限的。並且,由於個體在意識中很難覺察這些基本目標或需求的存在,因此,合理的動機理論不能不顧及個體的潛意識生活。 (4)文化人類學已有充分的證據表明,人類滿足各種需求的方式雖有極大的文化差異,但人類所追求的基本或終極目標都是相當一致的。以自尊心的滿足為例,在一個社會中,一個人靠成為好獵手來滿足自尊心,而在另一個社會中,卻要靠當一個偉大的醫生、勇猛的武士或者一個十足的鐵石心腸的人等等。因此,JL\理學應透過文化的差異去研究人類共同追求的基本目標或需要。 (5)動機是復雜多樣的。人類行為常常是由多種動機所引發的。一個有意識的慾望或一個有動機的行為,可能起到一種渠道的作用,通過這個渠道,其他意欲得以表現自己。例如,性行為與有意識的性慾並不僅僅是對性滿足的追求,其所暗含的、無意識的目的可能是極為復雜的。甲的性慾可能實際上是確立自己男子自信的慾望的表現,而其他人的性慾則可能根本上代表了吸引注意力的慾望,或者對於親密感、友誼、安全、愛的慾望,或者這些慾望的任何一種組合。因此,動機理論應認真對待慾望或行為在根本上代表的東西,看到動機的復雜多樣性。 (6)合理的動機理論應該這樣設想,動機是連續不斷的、無休止的、起伏的,也是復雜朗。因為從動力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在一定意義上,幾乎有機體的任何一個事態本身又是一個促動狀態。例如,個體遭受拒絕的感受,必然會影響他的身心組織,使他感到緊張或不快樂。這種狀態還會轉而導致其他事件的發生,例如採取種種自我防衛方式、壓抑敵意等。 (7)合理的動機理論必須考慮到以下兩個事實:第一,除了以相對的或遞進的方式外,人類從不會感到滿足。人是一種不斷追求的動物,當他的一個慾望滿足後,另一個會迅速出現並取代它的位置;當這個慾望被滿足了,又會有一個站到突出位置上來;第二,所有動機均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動機的出現實際上總是取決於整個有機體所可能具有的其他所有動機的滿足或非滿足狀態,即取決於這樣或那樣的優勢慾望已經達到相對滿足的狀態。因此,需要似乎按某種優勢等級自動排列。 (8)動機理論應徹底放棄為內驅力或需要製作分解式一覽表的企圖。這種一覽表常給人這樣的印象,似乎各種內驅力是均等的、不相乾的,而事實並非如此。並且,它還忽視丁內驅力的全部動力性質,混淆了各種具體特徵的層次關系。動機理論應將基本的慾望清楚地理解為分屆不同的系列、不同的基本類型或者基本范疇。亦即,基本目標或需要的列舉應是抽象的分類而不是編成目錄的一覽表。 (9)動機分類的基礎,應是人類所共同追求的基本的目標或需要,而不是任何一被刺激意義上的內驅力一覽表(是「吸引」而不是「推動」)。 (10)動機理論必須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動物為中心。應該看到,當我們沿著種系階梯上升,我們所理解的本能有逐步消失的傾向,對作為適應工具的文化的依賴將越來越大。口味變得越來越重要,飢餓變得越來越不重要。因此,當不得不使用動物資料時,應盡可能選擇接近於人類的動物如猴子而不是白鼠作為實驗對象。 (11)動機理論必須考慮到環境與文化對有機體及其動機滿足的影響,但決不可成為純粹的情境理論。它還應看到有機體有其天生的內在結構,並且能主動創造心理環境等事實。 (12)動機理論還應看到,有機體通常表現為一個整體,但有時則不然。孤立、局部、分裂的反應在一定情況下是可能的。這類現象不一定是虛弱、病態或者不好的,相反,它們經常被看作是有機體的一個最重要的能力的證明,即有機體以不完整的、獨特的或分散的方式對付局部的、熟悉的事物或者易於解決的問題。這樣,有機體的主要能力就可用於解決更重要的或更具挑戰性的問題。 (13)並非所有行為或反應都是有動機的,至少並非都是一般意義上的對需要的滿足的追求,即尋求需要的或醫乏的東西。成熟、表現、成長以及自我實現等現象皆是自然流露的表現性行為而非對環境的應付性行為,因而可以看作無動機的或超動機的行為。 (14)動機理論不應像心理分析學家那樣僅僅關注無意識的慾望,還應重視達到目的的可能性這個因素。這對於理解我們文化中各個階級、等級之間的動機差別,理解我們的文化與其他較為貧窮的國家和文化在動機上的不同是至關重要的。 (15)動機理論必須合理地看待現實對於有機體內部沖動的影響。內部沖動與現實之間不一定是截然對立的關系。 (16)動機理論除討論有缺陷的人的防禦手段外,還必須討淪健康強健的人的最高能力。同時還必須解釋人類歷史上最偉大、最傑出的人物所關心的全部最重要的事情。應將注意力轉移到健康人。動機理論必須具有更積極的研究傾向。 總之,以馬斯洛看來,動機理論的研究在方法論上應以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方法論為指導:堅持以人為中心,以健康人為對象,重視健康動機的研究;堅持整體動力論,務必闡明動機與有機體和環境以及動機與動機之間內在的整體動力的關聯。而在研究的重心上,動機理論則應損棄文化的差異,撥開作為手段的慾望的迷霧,直接對人類共有的基本目標或需要進行研究。正是基於上述考慮,馬斯洛在建構自己的動機理論時,從一開始就試圖使之立足於基本需要及其層次發展的研究之上。同時,這一切也預示著,馬斯洛動機理論必將與既往動機理論有著很大的不同。

『叄』 誰知道什麼是驅力理論

例如,進食的需要得不到滿足,便會產生內驅力刺激,推動有機體採取最終使食物攝入體內的行為。一旦需要滿足之後,也就使內驅力刺激平息。所以驅力理論時常又被稱之為驅力還原論或需要滿足論。這種理論觀點認定:當有機體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就會驅使有機體採取有意的行為去糾正這些身體的缺失或障礙。可以認為,使驅力降低是行為發生的主要原因。
20世紀20年代,心理學家用驅力解釋動機,認為行為的動力是個體內部狀況(如飢、渴等)所產生的驅動或需要。驅力理論認為,生理需要引起緊張或造成驅力狀態,有機體必須從事某種活動以滿足需要,才能降低驅力。這種需要→驅力→行為的關系是受機體平衡作用所控制的。
美國生理學家坎農提出,有機體需要保持體內環境的平衡,如果失去平衡,便會有驅動力迫使其恢復平衡。後來美國心理學家赫爾提出,雖然生理需要激發著整個機體的活動,但刺激也能誘發出驅力,刺激通過強化而成為獲得的驅力。
驅力理論的發展
由於用本能來解釋人類行為陷入困境,20世紀20年代,武德沃斯提出用驅力概念代替本能概念。驅力指個體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種緊張狀態,它能激發或驅動個體行為以滿足需要,消除緊張,從而恢復機體的平衡狀態。
驅力理論由行為主義心理學家霍爾(C.L.Hull)進一步發展。霍爾提出了驅力減少理論。他認為,某種生物需要觸發一種強烈的喚醒狀態,這就是驅力。這種未分化的驅力狀態為隨機活動提供能量;當某種隨機活動達到消除驅力緊張的目標時,機體便停止隨機活動。消除緊張作為一種強化,增強了目標刺激和有效反應之間的聯系。霍爾認為,有的驅力來自於內部需要稱為原始驅力。這種驅力不需要習得。有的驅力則來自於外部刺激,稱為獲得性驅力。這種驅力通過條件作用獲得。霍爾指出,人類的行為主要由習慣支配,而不是由生物驅力支配。他強調經驗和學習在驅力形成中的作用,認為學習對機體適應環境有重要意義。
霍爾認為驅力(D)、習慣強度(H)和抑制(I)共同決定了個體的有效行為潛能(P),它們的相互關系可表示為:
驅力理論提出後,得到許多行為主義者贊同。但是,這種理論無法解釋人類行為中的一些現象,如急中生神力、急中生智、人可以通宵達旦地工作,等等。在這些行為中,人的驅力不縣減少,而是增加了。

『肆』 動機理論;本能論;驅力理論;誘因理論;馬斯洛層次需要理論;認知感的確立!

動機的理論有五大類:本能論,驅力理論,喚醒理論,誘因理論,認知理論,其中認知理論包括:期待價值理論、歸因理論、自我決定論、自我功效論、成就目標理論。
本能論:
一、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認為人的行為依靠本能的指導,除了生物一樣的本能外,還有社會本能,如愛、誠實、同情、社交等;
二、美國心理學家麥獨孤認為:
1、人的一切行為都是以本能為基礎的
2、本能是一切行為的基本源泉和動力
3、本能具有能量、行為、目標指向三個成分組成
4、個人和民族的性格和意志是由本能發展而來
驅力理論:20世紀2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伍德沃斯提出了行為因果機制的驅力概念來代替本能。驅力是指由個體的生理需要引起的一種緊張狀態,它能激發或驅使個體行為以滿足需要、消除緊張,從而達到有機體的平衡狀態。
赫爾提出了驅力減少理論:他認為人的行為由習慣支配,而不是由驅力支配的。有的驅力來自於內部,叫做原始驅力,有些驅力來自外部,通過學習獲得,叫做獲得性驅力。
誘因論:
誘因是指能滿足個體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發或誘使個體朝向目標的作用。誘因可以是物質的,也可以是事件或情景。
認知是指大腦接受、存儲、加工信息的過程。認知感我也不是很清楚。
馬斯洛的層次需要理論是指: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

『伍』 動機的分類和理論都有什麼

動機的理論主要有:本能論、驅力論、喚醒論、誘因論、認知論。

本能理論

本能理論是最早出現的行為動力理論。本能理論的基本觀點是,人的行為主要是受人體內在的生物模式驅動,不受理性支配。最早提出本能概念的是生物進化論的創始人達爾文(C.Daywin)。而在動機心理研究方面進行深入研究的則是詹姆斯、麥克杜格爾(W.McDougall)和弗洛伊德。其中麥克杜格爾系統提出了動機的本能理論,認為人類的所有行為都是以本能為基礎的;本能是人類一切思想和行為的基本源泉和動力;本能具有能量、行為和目標指向三個成分;個人和民族的性格和意志也是由本能逐漸發展而形成的

本能論過分強調先天和生物因素,忽略了後天的學習和理性因素。實際上,本能在人類的動機行為尤其是社會動機行為中不起主要作用。雖然本能對自然動機起著主導作用,是自然動機的源泉,但由於自然動機不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而且在現實生活中人類純粹的自然動機幾乎是不能獨立存在的,它無一不受社會因素的影響或社會動機的調節,所以,本能論只具有從理論上對自然動機進行解釋的意義,而不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例如,社會發展到今天,人們的吃飯行為已不純粹是一種本能行為,人們一般是定時定點在食堂就餐,而不是餓了就吃。在很多情況下,吃飯行為並不是由軀體的飢餓感引起的。因此,我們說本能論者沒有把握住人類行為的社會本質。用本能這種不具有重要社會意義的動機來解釋人類廣泛的復雜的社會行為,必然會犯生物決定論的錯誤。

動機的驅力理論

霍爾最早提出,伍德沃斯提出行為因果機制的驅力概念,以代替本能概念;而讓驅力理論得以大力推廣的是赫爾(C.L.Hull)。

赫爾提出驅力減少理論。他假定個體要生存就有需要。需要產生驅力。驅力是一種動機結構,它供給機體的力量或能量,使需要得到滿足,進而減少驅力;人類的行為主要是由習慣來支配的,而不是由生物驅力支配的,他強調經驗和學習在驅力形成中的作用,認為學習對機體適應環境有重要意義。驅力為行為提供能量,而習慣決定著行為的方向;有些驅力來自內部刺激,不需要習得,稱為原始驅力,有些驅力來自外部刺激,是通過學習得到的,稱為獲得性驅力。

動機的喚醒理論

赫布和柏林等人提出,認為:人們總是被喚醒,並維持著生理激活的一種最佳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對喚醒水平的偏好是決定個體行為的一個因素。它提出了三個原理:1,人們偏好最佳的喚醒水平,刺激水平和偏好之間的關系是一條倒U形曲線;2,簡化原理,即重復進行刺激能使喚醒水平降低;3,個人經驗對於偏好的影響,研究表明,富有經驗的個體偏好於復雜的刺激。

『陸』 心理學 動機理論中的驅力論和本能論

區別在於,驅力論考慮驅力降低後的行為反應
本能論解釋睡眠的局限在於 因為睡眠的本能所以睡眠,因為睡了所以推測有睡眠的本能 不可證偽 有神秘主義傾向
而驅力論考慮了需求和行為之間的相互影響 在該層面上對本能論做出補充

『柒』 職業動機的動機驅力分類

某一種分類方法把動機驅力分成以下四類:
(1)成就:實現目標、向前發展的驅力
(2)親和:有效與人交往的驅力
(3)權力:影響人和環境的驅力
(4)能力:完成高質量工作和發展個人技能的驅力

『捌』 現代心理學中有哪幾種主要的動機理論其理論要點是什麼

1、強化理論

強化理論的代表人物是巴甫洛夫和斯金納,其主要觀點是:人的學習行為傾向完全取決於某種行為與刺激因強化而建立的穩固關系,受到強化的行為比沒強化的行為更傾向於再次出現,因此,不斷強化可以使這種聯結得到加強和鞏固。

認為強化能夠促進學習動機。比如: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老師為了讓學生好好學習,會獎勵學生小紅花、小卡片等。家長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會獎勵允許學生多看一會電視、多玩一會游戲,或者買一個玩具等等。

2、需要層次理論

需要層次理論的代表人物是馬斯洛,其主要觀點:認為人的行為動機都是在需要的基礎上被激發出來的。而人具有5種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實現需要。所以馬斯洛認為人因為有了內在的學習需要會產生相應的學習動機。比如:人因為有了生理需要,所以會學習吃、喝等行為。

3、成就動機理論

成就動機理論的代表人物是麥克里蘭和阿特金森,其主要觀點:成就動機是個體為達到某一有價值的社會目標的內部動力。個體的成就動機可以分成兩部分:趨向成功的傾向和避免失敗的傾向。趨向成功的傾向指力求克服障礙,施展才能,從而盡快地解決某一難題的心理傾向;

避免失敗的傾向指為了避免因失敗在他人心中形象受損時帶來的不良情緒。所以趨向成功的人更加傾向選擇難度為50%的任務,當其面臨失敗的時候,其學習動機水平會提高;避免失敗的人更加傾向選擇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難的任務,當其面臨失敗的時候,其學習動機水平會降低。

4、成敗歸因理論

成敗歸因理論的代表人物是維納,其主要觀點是:歸因是人們對自己或他人活動及其結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釋和評價。心理學家維納對行為結果的歸因進行了系統探討,並把歸因分為三個維度:內部歸因與外部歸因;穩定性歸因和非穩定性歸因;

可控制歸因與不可控制性歸因。他又把人們活動成敗的原因即行為責任主要歸結為六個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務難易、運氣好壞、身心狀態和外界環境。在教師招聘考試中主要的考查方式是維度和因素的匹配,這里需要考生能夠准確的識記每一個因素所對應的維度,以便在考試的時候能夠順利地實現再認。

此外,在這六個因素中,如果學生長期將自己的成功歸因於能力強,那麼他容易產生驕傲、自負的心理。但是如果學生長期將自己的失敗歸因於能力差,那麼他就容易產生自暴自棄的心理。教育心理學上將後者稱為習得性無助,其通常表現為:

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喪失自信心等。考生需要著重注意一下,習得性無助經常以單項選擇題和判斷題的形式出現。既然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歸因於能力都會產生不良影響,所以作為老師來講應該引導學生將其成功和失敗歸因於努力程度,這樣才有利於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5、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其主要觀點:自我效能感指人們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從事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班杜拉在他的動機理論中指出,人的行為受行為的結果因素與先行因素的影響。行為的結果因素即強化,包含直接強化、替代性強化和自我強化。先行因素就是通常所說的期待。期待包括結果期待和效能期待。

『玖』 什麼是驅力理論

驅力理論(Drive Theories),指的是當有機體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時,便會在有機體的內部產生所謂的內驅力刺激,這種內驅力的刺激引起反應,而反應的最終結果則使需要得到滿足。例如,進食的需要得不到滿足,便會產生內驅力刺激,推動有機體採取最終使食物攝入體內的行為。一旦需要滿足之後,也就使內驅力刺激平息。所以驅力理論時常又被稱之為驅力還原論或需要滿足論。這種理論觀點認定:當有機體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就會驅使有機體採取有意的行為去糾正這些身體的缺失或障礙。可以認為,使驅力降低是行為發生的主要原因。20世紀20年代,心理學家用驅力解釋動機,認為行為的動力是個體內部狀況(如飢、渴等)所產生的驅動或需要。驅力理論認為,生理需要引起緊張或造成驅力狀態,有機體必須從事某種活動以滿足需要,才能降低驅力。這種「需要→驅力→行為」的關系是受機體平衡作用所控制的。美國生理學家坎農提出,有機體需要保持體內環境的平衡,如果失去平衡,便會有驅動力迫使其恢復平衡。後來美國心理學家赫爾提出,雖然生理需要激發著整個機體的活動,但刺激也能誘發出驅力,刺激通過強化而成為獲得的驅力。

閱讀全文

與動機驅力理論研究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動物基因檢測的方法 瀏覽:766
消消樂837關怎麼過方法 瀏覽:393
泰國去黑頭水使用方法 瀏覽:742
基礎試驗檢測方法 瀏覽:944
分析化學中數理統計方法 瀏覽:498
安卓手機自動切換wifi設置方法 瀏覽:320
腿部拉伸方法簡單 瀏覽:468
快速急剎車的正確方法 瀏覽:249
銅板與銅板連接方法 瀏覽:122
絲瓜種植方法的圖片 瀏覽:340
超市各種率的計算方法 瀏覽:722
小米手機亮度設置方法 瀏覽:331
魔方快速恢復原樣方法 瀏覽:528
上油泵安裝接頭安裝方法 瀏覽:874
用彩泥捏凳子的簡便方法 瀏覽:354
教具使用情況研究方法 瀏覽:595
手機淘寶猜你喜歡推廣方法介紹 瀏覽:995
胡夫金字塔用作比較的方法怎麼寫 瀏覽:22
蘇州牛皮癬中葯治療方法 瀏覽:714
正確的供奉方法圖片 瀏覽: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