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踝關節扭傷如何進行康復鍛煉
踝關節扭傷是運動損傷中發生率最高的,發生的原因大多是身體失去重心,落地時踩在別人的腳上或腳被絆倒時出現。扭傷時,局部會發生關節腫脹、疼痛,嚴重時甚至造成骨折。踝關節扭傷以後再次扭傷的危險性增加40%~70%,因此急性期過後進行踝關節功能康復鍛煉,不但有助於治療此次扭傷,也可以預防再次扭傷。應該遵循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功能康復鍛煉,按以下順序進行:
(1)增加踝關節活動度訓練
坐位,伸直膝關節,做如下練習:
A.踝關節背伸牽拉:向後牽拉腳到極限並堅持15秒鍾,復原,重復10次。
B.踝關節跖屈牽拉:向前牽拉腳到極限並堅持15秒鍾,復原,重復10次。
C.踝關節內翻牽拉:向內牽拉腳到極限並堅持15秒鍾,復原,重復10次。
D.踝關節外翻牽拉:向外牽拉腳到極限並堅持15秒鍾,復原,重復10次。
坐在椅子或床沿,膝關節屈曲做如下運動:
「寫字練習」:用腳拇指當作鉛筆寫字。
(2)等長力量訓練A.踝關節外翻等長力量訓練:坐姿,患足外側抵住桌腿、牆面或門板,向外側用力使肌肉收縮並堅持15秒鍾,復原、放鬆10秒鍾,重復5~10次。
B.踝關節內翻等長力量訓練:坐姿,患足內側抵住桌腿、牆面或門板,向內側用力使肌肉收縮並堅持15秒鍾,復原、放鬆10秒鍾,重復5~10次。
(3)抗阻力力量訓練每個運動均需要使用橡皮筋,如果沒有橡皮筋,使用毛巾自行手工加阻力也可以。
A.踝關節背屈抗阻力力量訓練:參見第321問第(3)配圖伸直膝關節,運動踝關節使腳面向後抵抗橡皮筋的阻力並堅持15秒鍾,復原,重復10次。
B.踝關節跖屈抗阻力力量訓練:伸直膝關節,運動踝關節使腳向前抵抗橡皮筋的阻力並堅持15秒鍾,復原,重復10次。
C.踝關節內翻抗阻力力量訓練:參見第321問第(1)配圖伸直膝關節,運動踝關節使腳向內抵抗橡皮筋的阻力並堅持15秒鍾,復原,重復10次。
D.踝關節外翻抗阻力力量訓練:參見第321問第(2)配圖伸直膝關節,運動踝關節使腳向外抵抗橡皮筋的阻力並堅持15秒鍾,復原,重復10次。
(4)半負重訓練坐姿,小腿肌肉提升練習:坐在椅子上,患足放在地面上,保持腳趾在地面上,盡量提起腳後跟,復原,重復10次。
2. 扭傷的腳踝怎麼做康復訓練
腳踝扭傷的治療及恢復方法!!!!
踝關節扭傷是運動損傷中發生率最高的,發生的原因大多是身體失去重心,落地時踩在別人的腳上或腳被絆倒時出現。扭傷時,局部會發生關節腫脹、疼痛,嚴重時甚至造成骨折。
一、處理時,先用彈性綳帶將踝關節固定,於傷處外敷冰塊,在用綳帶固定冰袋和踝關節。
二、固定幾分鍾後(約3-5分鍾),可先取下綳帶,此時受傷部位腫脹尚不明顯,肌肉痙攣也較輕,可先進行簡單的檢查。
三、檢查的目的主要是確定有無骨折或脫臼的可能,韌帶損傷的程度,以決定下一步之治療方法。
四、檢查方法:
(1)注意疼痛、壓痛點的位置,腫脹的程度,關節是否畸形。
(2)內翻及外翻試驗:將踝關節內翻,檢查外側韌帶損傷程度(足內翻時,踝關節外側活動范圍是否變大或松動)。再將踝關節外翻以檢查內側韌帶損傷程度。
(3)前抽屜試驗:一手握住踝關節上端向後推,同時另一手握住足跟向前拉,檢查是否活動范圍變大(和未受傷一側比較)。
(4)如只是輕度扭傷,可繼續冰敷並施以壓迫性包紮,抬高患肢。如屬較嚴重之扭傷,則應送醫治療。
五、在踝關節復健治療方面:
踝關節受傷到完全康復共分為七個不同的階段:
第一階段:從受傷到腫脹不再增加為止
第二階段:從腫脹不再增加至正常走路不痛為止。
第三階段:從正常走路不痛至腫脹完全消失為止。
第四階段:從腫脹完全消失至75%得踝關節各方向活動度都不痛為止。
第五階段:從75%得踝關節各方向活動度都不痛至恢復75??的肌力為止。
第六階段:從恢復75%的肌力至所有各方向的踝關節活動度都完全不痛為止。
第七階段:從所有各方向的踝關節活動度都完全不痛至恢復100%的肌力為止。
復健治療的方法:
冰敷:用碎冰或冰水裝在塑膠袋裡,醒著時每4小時敷蓋在受傷部位20分鍾。
抬高:不需活動它時,就把受傷的踝關節抬高,至少要比腰部更高才有效。
壓迫:用彈性綳帶包住受傷部位,不可太松或太緊,太松無效易脫落,太緊腳趾會腫麻,妨害血液循環。
拿拐杖:拿拐杖幫忙走路,受傷的腳可完全不著地,或在不痛的范圍內略著地支撐體重。但不可以腳趾先著地,因為這樣腳板朝下時容易再發生內翻性扭傷,必須像正常走路一樣,讓腳踵(即腳跟部)先著地,然後才整個腳掌著地。
水療:
使用『冷熱交替式水療』,其方法如下:
先將患部浸在攝氏38-40度,不痛的范圍內活動4-6分鍾。立刻改浸在攝氏10-16度冷水中1-2分鍾。再回到熱水中活動(如1所述)。如此冷熱交替各做5次。
最後一次須浸在熱水中。完畢後將患部抬高,活動5分鍾,後綁上彈性綳帶。以上1-6為一次完整的(冷熱交替式水療),每天做2-3次後,約1-2周可完全消腫。
原則有三:
(1)第一次和最後一次都要浸泡在溫水中。
(2)浸在溫水中時最好一邊活動腳踝,但仍要在不痛的范圍之內活動。
(3)浸溫水的時間要比浸冷水的時間來得長。浸溫水的時間要比浸冷水的時間來得長。
活動腳:不痛的范圍內,要盡量作各方向的腳踝活動,譬如上下活動或左右活動,也可以當作在練習ABCD等字母的活動。
保護:走路時須用固定用之貼部來保護腳踝。一般人可用護套來代替之。
對抗施力:用自己的手施力於腳踝,而用腳踝的力量來對抗它。不要被手扳動。
等張運動:用腳踝的力量來對抗外加的橡皮圈阻力,等於是一種肌力訓練。
等速性肌力運動:利用特殊的『等速運動』訓練機,來加強腳板向上、向下、朝內、朝外的各方向肌力。
快走:不痛不跛之下,可任意加快走路的速度,但仍需腳踵先著地。
跑步:由慢跑開始,逐漸增加跑步的速度,最後可以短跑沖刺。
繞圈跑:(轉彎45度)以20公尺的距離當作是一個『8』字型的長度,做轉彎45度式的繞圈跑,速度由慢而快。
繞圈跑:(轉彎90度)以10公尺的距離當作是一個『8』字型的長度,做轉彎90度式的繞圈跑,速度由慢而快。
特殊技巧的訓練。
看完了上面的文章大家應該學到一些扭傷的處理技巧,下面我就簡要概括幾點扭傷處理及恢復要點:
(1)扭傷當場如有條件應立即冰敷,視情況輕重送醫院或回家自行處理;
(2)如果沒有來得及冰敷,如果嚴重的,當日或第二天肯定會出現水腫,建議採用中葯敷葯的方式治療並抬高受傷腿。
(3)在沒有明顯消腫前盡量不要讓受傷腳著地,有條件就保持受傷腳抬高(一般高於心臟)。同時輔助以理療,那種紅外烤燈就可以了,烤完以後馬上可以敷上中葯,這樣更利於葯效的吸收,有助於散淤。
(4)視消腫情況,兩三周後可以輔以拐杖觸地行走,如果腳沒有明顯浮腫感覺,說明腳的末梢神經已經恢復了,此時可以採用上文提到的冷熱水療法幫助恢復,個人感覺這個方法效果不錯!直至可以不用拐杖單獨行走。
3. 腳踝扭傷初愈,應該進行那些恢復鍛煉
一 活動度訓練: 有助於恢復踝關節的正常活動度。
1 背伸踝關節:
方法:
*直腿端坐,保持足垂直於支持面
*向上被動屈曲踝關節至極限或感覺輕微疼痛為止,維持10秒,然後緩慢回到原位5秒
*受傷3天後開始練習,每天15次
2 跖屈踝關節
方法:
*直腿端坐,保持足垂直於支持面
*向下被動屈曲踝關節至極限或感覺輕微疼痛為止,維持10秒,然後緩慢回到原位5秒
*受傷3天後開始練習,每天15次
二 柔韌性訓練: 有助於放鬆腿部肌肉,減輕跟腱和踝關節周圍肌肉的張力,改善其生物力學特性,增強踝關節穩定性,進而防止再次損傷。初階動作在傷後3天開始進行,高階動作需要根據自身恢復情況確定開始時間,以不引起疼痛或輕微疼痛為宜。
方法:每項練習在伸展位保持20~30秒。
頻率:每周練習7天 每天每項練習重復10次/組*3組。
1腓腸肌伸展訓練:
*直腿端坐,對折毛巾套在腳掌拇趾根部。
*緩慢拉毛巾背曲踝關節,直至腓腸肌上半部分伸展(綳緊)。
高階動作:一旦您能站立,可嘗試手扶牆的伸展訓練。
*將受傷足放在正常足後方,足趾均朝向前。
*保持足跟不離地,保持受傷腿始終伸直。
*緩慢屈曲正常腿的膝關節,直至受傷腿的腓腸肌伸展(綳緊)。
2 跟腱的伸展訓練:
初階動作:
*微屈膝端坐,對折毛巾套在腳掌拇趾根部。
*緩慢拉毛巾,直至腓腸肌下半部分和足跟伸展(綳緊)。
高階動作: 一旦您能站立,嘗試下面的動作:
*將受傷足放在正常足後方,足趾朝前。
*保持足跟不離地。
*緩慢屈曲健側腿的膝關節,直至患側足跟伸展(綳緊)。
三 肌力訓練: 強壯的腿部肌肉可協助韌帶共同保持踝關節穩定。頻率:每周練習7天 每天每項練習20次。初階動作在傷後1天即可開始,高階動作需要根據自身恢復情況來定開始時間,以不引起疼痛或輕微疼痛為宜。
1 腓骨肌肌力訓練:
初階動作:向外上方推
*足平放於地板,外側倚住牆或書櫃
*足用力向外上方推,自己感覺到小腿外側肌肉在用力,但沒有產生足部活動
*堅持10秒,放鬆5秒
高階動作:在受傷3周以後開始進行
*將彈力帶系於書桌
*坐位,保持受傷腿的膝和足在一直線上,將彈力帶套在受傷足中部
*受傷足向外上方拉彈力帶至極限或感覺到輕度疼痛為止,然後緩慢放鬆
2 踝關節內翻肌肌力訓練
初階動作:向內側翻
*足平放於地板,兩足相互倚住,用力向內側推。自己感覺到小腿內側肌肉在用力,但沒有產生足部活動
*堅持10秒,放鬆5秒
高階動作:用彈性帶
*將彈性帶系於書桌
*坐位,保持受傷腿的膝和足在同一直線,將彈性帶套在受傷足內側。
*向內側拉帶子
3 脛前肌肌力訓練:
初階動作:向上推
*將正常足足跟置於受傷足足背。
*正常足向下壓同時受傷足翹起向上推(即足跟不離地)。自己感覺到小腿前側肌肉在用力,但沒有產生足部活動
*堅持10秒,放鬆5秒
高階動作:彈性帶
*將帶子系於書桌。
*直腿端坐, 將帶子套在受傷足中部
*緩慢向軀干方向拉彈力帶至極限或感覺到輕度疼痛為止,然後緩慢放鬆
四 平衡訓練:踝關節扭傷降低了受傷足的平衡能力,這很容易造成再次扭傷,甚至會導致對側踝關節受到影響。因此一旦站立時不再有疼痛感,就可嘗試進行平衡訓練。
4. 腳踝骨折50天後,怎樣消腫及怎樣做康復訓練
鍛煉就是鍛煉踝關節的活動度,向下踩,向上勾,活動范圍向好腳看齊。
消腫就是要注意不要長時間的下垂,下垂時間長了就會腫,不過有點腫也不要緊,你這個最起碼腫個4-5個月,等你下地走路了還會腫。
5. 腳踝扭傷,要做哪些恢復訓練
總體分兩步:第一步鍛煉踝關節的靈活性;第二步鍛煉小腿肌肉軟組織的力量。
第一步鍛煉踝關節的靈活性(傷後1周左右開始)。
初期小范圍踝關節環繞練習。移動腳踝完成整個范圍內的運動(上下,前後,繞環),整個過程中保證腿部不動,只移動腳踝,可以想像在寫字,如圖:
腳踝扭傷後的恢復訓練訓練要持之以恆,盡管很枯燥,甚至很痛苦,但堅持鍛煉後所獲得的結果收益會讓你為既往的付出感動欣慰。
練習目標:走路穩定、輕快,才能停止。
6. 腳踝扭傷一直沒完全好很久了怎麼恢復
腳踝扭傷,後期怎麼完全恢復
復健治療的方法:
冰敷:用碎冰或冰水裝在塑膠袋裡,醒著時每4小時敷蓋在受傷部位20分鍾。
抬高:不需活動它時,就把受傷的踝關節抬高,至少要比腰部更高才有效。
壓迫:用彈性綳帶包住受傷部位,不可太松或太緊,太松無效易脫落,太緊腳趾會腫麻,妨害血液循環。
拿拐杖:拿拐杖幫忙走路,受傷的腳可完全不著地,或在不痛的范圍內略著地支撐體重。但不可以腳趾先著地,因為這樣腳板朝下時容易再發生內翻性扭傷,必須像正常走路一樣,讓腳踵(即腳跟部)先著地,然後才整個腳掌著地。
水療:
使用『冷熱交替式水療』,其方法如下:
先將患部浸在攝氏38-40度,不痛的范圍內活動4-6分鍾。立刻改浸在攝氏10-16度冷水中1-2分鍾。再回到熱水中活動(如1所述)。如此冷熱交替各做5次。
最後一次須浸在熱水中。完畢後將患部抬高,活動5分鍾,後綁上彈性綳帶。以上1-6為一次完整的(冷熱交替式水療),每天做2-3次後,約1-2周可完全消腫。
原則有三:
(1)第一次和最後一次都要浸泡在溫水中。
(2)浸在溫水中時最好一邊活動腳踝,但仍要在不痛的范圍之內活動。
(3)浸溫水的時間要比浸冷水的時間來得長。浸溫水的時間要比浸冷水的時間來得長。
活動腳:不痛的范圍內,要盡量作各方向的腳踝活動,譬如上下活動或左右活動,也可以當作在練習ABCD等字母的活動。
保護:走路時須用固定用之貼部來保護腳踝。一般人可用護套來代替之。
對抗施力:用自己的手施力於腳踝,而用腳踝的力量來對抗它。不要被手扳動。
等張運動:用腳踝的力量來對抗外加的橡皮圈阻力,等於是一種肌力訓練。
等速性肌力運動:利用特殊的『等速運動』訓練機,來加強腳板向上、向下、朝內、朝外的各方向肌力。
快走:不痛不跛之下,可任意加快走路的速度,但仍需腳踵先著地。
跑步:由慢跑開始,逐漸增加跑步的速度,最後可以短跑沖刺。
繞圈跑:(轉彎45度)以20公尺的距離當作是一個『8』字型的長度,做轉彎45度式的繞圈跑,速度由慢而快。
繞圈跑:(轉彎90度)以10公尺的距離當作是一個『8』字型的長度,做轉彎90度式的繞圈跑,速度由慢而快。
特殊技巧的訓練。
扭傷處理及恢復要點:
(1)扭傷當場如有條件應立即冰敷,視情況輕重送醫院或回家自行處理;
(2)如果沒有來得及冰敷,如果嚴重的,當日或第二天肯定會出現水腫,建議採用中葯敷葯的方式治療並抬高受傷腿。,一般8小時可拆下綳帶,用熱水燙腳後敞晾1小時左右再敷上中葯。
(3)在沒有明顯消腫前盡量不要讓受傷腳著地,有條件就保持受傷腳抬高(一般高於心臟)。同時輔助以理療,那種紅外烤燈就可以了,烤完以後馬上可以敷上中葯,這樣更利於葯效的吸收,有助於散淤。
(4)視消腫情況,兩三周後可以輔以拐杖觸地行走,如果腳沒有明顯浮腫感覺,說明腳的末梢神經已經恢復了,此時可以採用上文提到的冷熱水療法幫助恢復,個人感覺這個方法效果不錯!直至可以不用拐杖單獨行走。
7. 腳踝扭傷怎樣進行康復訓練
你好
踝關節扭傷是運動損傷中發生率最高的,發生的原因大多是身體失去重心,落地時踩在別人的腳上或腳被絆倒時出現。扭傷時,局部會發生關節腫脹、疼痛,嚴重時甚至造成骨折。
一、處理時,先用彈性綳帶將踝關節固定,於傷處外敷冰塊,在用綳帶固定冰袋和踝關節。
二、固定幾分鍾後(約3-5分鍾),可先取下綳帶,此時受傷部位腫脹尚不明顯,肌肉痙攣也較輕,可先進行簡單的檢查。
三、檢查的目的主要是確定有無骨折或脫臼的可能,韌帶損傷的程度,以決定下一步之治療方法。
四、檢查方法:
(1)注意疼痛、壓痛點的位置,腫脹的程度,關節是否畸形。
(2)內翻及外翻試驗:將踝關節內翻,檢查外側韌帶損傷程度(足內翻時,踝關節外側活動范圍是否變大或松動)。再將踝關節外翻以檢查內側韌帶損傷程度。
(3)前抽屜試驗:一手握住踝關節上端向後推,同時另一手握住足跟向前拉,檢查是否活動范圍變大(和未受傷一側比較)。
(4)如只是輕度扭傷,可繼續冰敷並施以壓迫性包紮,抬高患肢。如屬較嚴重之扭傷,則應送醫治療。
五、在踝關節復健治療方面: 踝關節受傷到完全康復共分為七個不同的階段:
第一階段:從受傷到腫脹不再增加為止
第二階段:從腫脹不再增加至正常走路不痛為止。
第三階段:從正常走路不痛至腫脹完全消失為止。
第四階段:從腫脹完全消失至75%得踝關節各方向活動度都不痛為止。
第五階段:從75%得踝關節各方向活動度都不痛至恢復75??的肌力為止。
第六階段:從恢復75%的肌力至所有各方向的踝關節活動度都完全不痛為止。
第七階段:從所有各方向的踝關節活動度都完全不痛至恢復100%的肌力為止。
下面我就簡要概括幾點扭傷處理及恢復要點:
(1)扭傷當場如有條件應立即冰敷,視情況輕重送醫院或回家自行處理;
(2)如果沒有來得及冰敷,如果嚴重的,當日或第二天肯定會出現水腫,建議採用中葯敷葯的方式治療並抬高受傷腿。
(3)在沒有明顯消腫前盡量不要讓受傷腳著地,有條件就保持受傷腳抬高(一般高於心臟)。同時輔助以理療,那種紅外烤燈就可以了,烤完以後馬上可以敷上中葯,這樣更利於葯效的吸收,有助於散淤。 (4)視消腫情況,兩三周後可以輔以拐杖觸地行走,如果腳沒有明顯浮腫感覺,說明腳的末梢神經已經恢復了,此時可以採用上文提到的冷熱水療法幫助恢復,個人感覺這個方法效果不錯!直至可以不用拐杖單獨行走。
希望以上信息對你有所幫助,祝你健康!!!
8. 腳踝扭傷如何快速康復
1.第一階段—休息、冰敷、壓迫、抬高(RICE):RICE可說是所有運動傷害急救的通則。(1)休息:於受傷時即刻停止患部動作;(2)冰敷:接著,藉由冰敷促使局部血管收縮,以抑制皮下出血和減少發炎腫脹;(3)壓迫:以彈性綳帶包紮患部亦有消腫之功效,但切記勿捆綁過緊,以免阻絕血液循環;(4)抬高:將患部抬高則可促進血液及淋巴循環,防止充血及消腫。 2.第二階段—有限的活動:在完成急救和消腫手續後,接下來便須將焦點轉向患部的治癒上。首先,必須了解血液於患部復原中所扮演之角色。血液中的白血球具有防禦病菌、清除壞死組織、和增進機體免疫力的功能,因此患部復原的時間遂與血液之供給量成正比。舉例而言,皮膚與肌肉具有綿密的微血管組織,故復原期較短;但韌帶與肌腱的微血管分布稀疏,因而至少須費時六周方能痊癒;至於保護關節的軟骨,由於其全然無血液供給,故唯有動手術方能治癒。此外,除血管分布的疏密,運動量之多寡亦會影響血液循環的程度。復原初期,患部尚無法承受劇烈運動,故宜采熱敷或按摩之方式促使血液流通。但當受創組織較健全、且使用患部不再感到刺痛時,便可進入第二階段,即藉由適度的運動促進血液循環。所謂適度,是指在患部自主(不施壓)與正常的范圍內進行活動,且不致感到不適。 3.第三階段—漸進式施壓:當患部於自主范圍內進行活動而不致感到疼痛時,便可對受創組織施壓,使其強化。但施壓之強度須適中,一旦感到疼痛便須停止,否則將引起二度傷害。其次,應注意在對患部施以抗壓訓練時,須避免於訓練後12小時內采熱敷。此外,此階段亦可借機糾正肌群的不平衡發展,藉施壓之方式強化原本較弱的部位。 4.第四階段—患部之癒合:隨著第三階段的完成,患部將回復其原有肌力的2/3,此時可轉以實際攀登之方式幫助癒合。由於患部已久未使用,故須經過一段重新適應期,方能與其餘肌群協調運作。起初可進行一些難度易、強度低的攀登訓練,使患部適應各種不同的姿勢與動作,再將強度逐步提升。相對於第三階段,此階段可幫助選手審視自身的攀登技巧。倘若平日傾向於以固定動作攀登或攀爬特定地形,此階段多元化的攀登訓練將可降低同類型傷害再度發生的可能性。 腳踝扭傷後怎麼辦呢?常見一些人先是使勁揉搓腫起來的地方,把淤積起來才血揉開搓散;接著是用熱毛巾敷,以活血消腫;最後強忍著疼走路、活動,為的是不「存住筋」。但是,實踐證明這樣做是不妥當的,因為,局部的小血管破裂出血後,會形成血腫,一般要經過24小時左右才能恢復,停止出血。如果扭傷後立即使勁揉搓、熱敷、強迫活動,勢必會在揉散一部分瘀血的同時加速出血和滲液,甚至加重血管的破裂,形成更大的血腫。另外,人們常說的「存住筋」,實際上是損傷後軟組織的粘連,而出現這種情況是在損傷的中後期。那麽,腳踝扭傷之後正確的自我醫護是怎樣的呢? 第一,要分辨傷勢的輕重。一般來講,如果自己活動腳踝時雖然疼痛,但並不劇烈,大多是軟組織損傷,可以自己醫治。如果自己活動腳踝時有劇痛,不能站立和挪步,疼在骨頭上,扭傷時有聲響,傷後迅速腫脹等,是骨折的表現,應馬上到醫院診治。 第二,要正確使用熱敷和冷敷。熱敷和冷敷都是物理療法,作用卻截然不同。血遇熱而活,遇寒則凝,所以在受傷早期宜冷敷,以減少局部血腫;在出血停止以後再熱敷,可加速消散傷處周圍的瘀血。一般而言,受傷24小時後始用熱敷。 第三,葯物治療。現在葯店有很多跌打損傷的葯,如正紅花油、雲南白葯氣霧劑等。 第四,局部按摩。敷葯前克按揉傷足,用雙手拇指輕輕揉動傷處,揉動方向是從足至小腿,這樣既能止痛又能消腫。
9. 腳踝扭傷後的恢復性訓練怎麼訓練啊
骨傷的功能鍛煉
在良好的復位與固定的基礎上,功能鍛煉越早越好。它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減少肌萎縮,消除軟組織腫脹,防止骨質疏鬆,加速骨折癒合。
1、早期:鍛煉的主要形式是肌肉有節奏的收縮和放鬆。上肢可握拳,懸臂,提肩,使整個上肢肌肉收縮,再放鬆。下肢可使踝關節背屈,股四頭肌收縮,使整個下肢用力,然後再放鬆,一下一下地逐漸進行。早期不做關節活動鍛煉。
2、中期:此時局部腫痛消失,骨折端因已有釺維性愈著,骨痂逐漸增加,較穩定.在夾板保護下不易變位.除繼續肌肉收縮鍛煉外,做一些主動的關節屈伸活動,由一個到多個關節逐漸增加,下肢患者可扶床行走,傷肢逐漸負重。
3、後期:骨折已臨床癒合,或已去除外固定。患者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輕工作,使各個關節得到全面鍛煉,下肢患者可在扶拐保護下,逐漸負重走路,直至骨折癒合牢固。
應盡量防止不利於骨折癒合的活動。如外展型肱骨外髁頸骨折的外展活動、內收型的內收活動,肱骨幹骨折的肩關節旋轉活動,伸展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伸肘活動、屈曲型的屈肘活動,前臂骨折的旋轉活動等,都應予避免。
10. 腳踝扭了,一個月了還沒消腫怎麼辦
崴腳,是人們在生活中經常遇到的事情,醫學上稱做「足踝扭傷」。這種外傷是外力使足踝部超過其最大活動范圍,令關節周圍的肌肉、韌帶甚至關節囊被拉扯撕裂,出現疼痛、腫脹和跛行的一種損傷。
由於正常踝關節內翻的角度比外翻的角度要大得多,所以崴腳的時候,一般都是腳向內扭翻,受傷的部位在外踝部。不少人是先使勁揉搓疼痛的地方,接著用熱水洗腳,活血消腫,最後強忍著疼痛走路、活動,為的是別「存住筋」。但實踐證明,這樣處置崴傷的腳是不妥當的。
因為局部的小血管破裂出血與滲出的組織液在一起會形成血腫,一般要經過24小時左右才能修復,停止出血和滲液。如果受傷後立即使勁揉搓,熱敷洗燙,強迫活動,勢必會在揉散一部分瘀血的同時加速出血和滲液,甚至加重血管的破裂,以致形成更大的血腫,使受傷部位腫上加腫,痛上加痛。人們常說的「存住筋」,實際是損傷以後軟組織發生粘連,影響了功能活動。這種情況一般出現在損傷的中後期。所以,受傷後幾天內的活動受限,一般都是因為疼痛使活動受限,而不是粘連所致的「存住筋」。
那麼,崴腳以後怎樣處置才正確呢?
1.分辨傷勢輕重。輕度崴腳只是軟組織的損傷,稍重的就可能是外踝或者第五跖骨基底骨折,再重的還可能是內、外踝的雙踝骨折,甚至造成三踝骨折。輕的可以自己處置,重的就必須到醫院請醫生診斷和治療。所以,分辨傷勢的輕重非常重要。
一般來說,如果自己活動足踝時不是劇烈疼痛,還可以勉強持重站立,勉強走路;疼的地方不是在骨頭上而是筋肉上的話,大多是扭傷,可以自己處置。如果自己活動足踝時有劇痛,不能持重站立和挪步,疼的地方在骨頭上,或扭傷時感覺腳裡面發出聲音,傷後迅速出現腫脹,尤其是壓痛點在外踝或外腳面中間高突的骨頭上,那是傷重的表現,應馬上到醫院去診治。假如限於條件一時去不了醫院,也可以暫時按照下列辦法處置,然後盡快到醫院診斷治療。
2.正確使用熱敷和冷敷。熱敷和冷敷都是物理療法,作用卻截然不同。血得熱而活,得寒則凝。所以,在破裂的血管仍然出血的時候要冷敷,以控制傷勢發展。待出血停止以後方可熱敷,以消散傷處周圍的瘀血。
細心的讀者一定要問,怎麼才能知道出血停止了沒有呢?原則上是以傷後24小時為界限,還可以參考下面幾點:一是疼痛和腫脹趨於穩定,不再繼續加重;二是抬高和放低患腳時脹的感覺差別不大;三是傷處皮膚的溫度由略微高於正常部分,變成相當差不多,這些都可作為出血停止的依據。
3.適當活動。在傷後腫脹和疼痛進行性發展的時候,不要支撐體重站立或走動,最好抬高患肢限制任何活動。待病情趨於穩定時,可抬高患肢進行足踝部的主動活動,但是禁做可以引起劇痛方向的活動。等到腫脹和疼痛逐漸減輕時,再下地走動,時間宜先短一些,待適應以後慢慢增加。
4.正確按揉。在出血停止前,以在血腫處做持續的按揉為宜,方法是用手掌大魚際按在局部,壓力以雖疼尚能忍受為宜。時間是持續按壓2~3分鍾再緩緩松開,稍停片刻再重復操作。每重復5次為一階段,每天做3~4個階段較合適。出血停止之後做揉法,用大魚際或拇指指腹對局部施加一定壓力並揉動,方向是以腫脹明顯處為中心,離心性地向周圍各個方向按揉,每次做2~3分鍾,每天做3~5次。
5.合理用葯。出血停止以前,不宜內服或外敷活血葯物,可用「好得快」噴灑傷處,內服雲南血葯。出血停止以後,則宜外敷五虎丹,內服跌打丸、活血止痛散等。後期可用中草葯熏洗。如果手邊沒有中成葯,也可以把麵粉炒黃,用米醋調和敷在患處,來代替五虎丹,效果也比較理想。用一小撮花椒,一小把鹽煮水熏洗,代替中草葯效果也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