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費用效益分析的特點和計算方法
費用效益分析著重於費用與效益兩方面的分別計量與相互比較。但它與財務會計核算不同,不是從企業觀點而是從社會觀點來計量的;不是只分析直接的效益與費用,而是分析包括間接的效益與費用在內的全部的效益與費用;不限於貨幣收支的比較,還包括不能用貨幣反映甚至較難數量化的一些效益與費用的比較;不是考慮過去實際發生的效益與費用,而是預期決策後與行動方案選擇有關的未來的效益與費用。原則上,費用的計量應與稀缺資源的有效使用相符合,效益的計量應與政策的發展目標相符合。具體說來,一個方案或項目的費用包括基本費用(投資費用和經營費用)、輔助費用(為充分發揮效益而產生的有關費用)、無形費用(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等引起的經濟損失和社會代價);一個方案或項目的效益相應地也包括基本效益(能直接提供的產品或服務的價值)、派生效益(有關派關活動所增加的收入)、無形效益(增進國家安全、減少生命死亡、美化風景等社會效益)。在計量過程中,由於市場價格因稅收、壟斷等種種原因不能正確反映甚至極大歪曲投入與產出的社會價值,還由於某些項目(如時間、生命等)不是商品沒有市場價格,但為了比較又需要給予貨幣估價,西方經濟學家提出和使用了影子價格。他們認為採用影子價格能更好地反映機會成本。在計量中為了使不同時期的費用與效益能在同一基礎上加總和比較,還需把未來時期的費用與效益通過貼現、回扣換算成為基年現值。貼現率(或回扣率)的確定,要參考利息率和根據決策者的意見。在計量的基礎上比較費用與效益,可以計算它們的現值之間的差額,看其凈效益(總效益減總費用)現值的大小;也可以計算它們的現值之間的比率,或者表現為總效益對總費用之比,一般要求大於1,或者表現為總費用對總效益之比,一般要求小於1,這兩種表現方法互為倒數。
假定投資費用I於基年一次支出,經營費用O在使用期間逐年支出,輔助費用已從基本效益中扣除,派生效益已加於基本效益,構成各年的效益 B,無形費用與無形效益均從略,這時比較費用與效益的計算公式有:
同理,有總效益對總費用比率的計算公式:
或總費用對總效益比率的計算公式:
費用效益分析為評價一個或幾個行動方案提供了能全面處理多種因素的邏輯結構,可為有效的決策提供經過處理的大量有用信息。它是一種「次優」方法(secondbest method) 。它不同於最優分析,不研究經濟中為使最優狀態得以存在的那些條件,只是比較兩種或有限幾種的行動方案,從中得出何者為優的結論,而所有行動方案本身不一定就是好的或最優的。只能在已有的方案中進行選擇,這是費用效益分析的局限性。
2. 什麼是費用效益分析法
費用效益分析法是指通過權衡效益與費用來評價項目可行性的一種分析方法。 它分為財務效益與費用分析和經濟費用效益分析兩種。
這是對經濟活動方案的得失、優劣進行評價、比較以供合理決策的一種經濟數量分析方法。這種方法較多地用於工程建設的項目評價中。費用效益分析還被當作一種特殊形式的經濟系統分析。因為它所比較的費用與效益都是作為與該經濟活動的目標相關的後果而從社會的觀點來考慮的,分析本身也是為了提供建議和幫助決策。
費用效益分析是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出現的費用效果分析發展而來。它的興起,從經濟實踐看,與公共投資的增加、公共事業的發展分不開;從理論淵源看,同經濟理論(福利經濟學與資源有效分配理論)、工程經濟學、運籌學的發展與匯合相聯系。費用效果分析只適用於性質相同或目標相同的活動的經濟選擇問題,而費用效益分析不僅能表明每個項目或方案是否值得執行,而且還能計算與比較幾種不同性質的活動相應的效益與費用的差額。這是更有力的決策工具。但它對決策的作用,不單純地表現在分析的結論上,重要的在分析過程中所提供的有用信息和反映出來的詳細內容上。
http://ke..com/view/1646768.htm
3. 成本-效果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用分析有何區別
這三個的區別是成本效益分析是最廣泛使用的葯物經濟學方法之一。成本收益分析是通過比較項目的所有成本和收益來評估項目價值的方法。成本效用分析是指將成本與項目的效用進行比較,稱為成本效用分析。成本收益分析作為一種經濟決策方法,將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應用到政府部門的規劃和決策中,以尋求在投資決策中如何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它通常用於評估需要量化社會效益的公用事業項目的價值。
葯物經濟學是一門結合葯理學和經濟學的邊緣學科。它應用經濟學原理、方法和分析技術對臨床治療過程進行評價,以指導臨床醫生制定合理的治療方案。在臨床實踐中,利用葯物經濟學可以比較不同治療方案產生的經濟效果的相對比例,從而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有利於醫療衛生資金的合理分配和使用,提高效果成本。
拓展資料:
1、CEA法是根據具體的臨床治療目的(生理參數、功能狀態、增加壽命年等)計算不同方案或療法的單位治療效果成本。 CEA的結果不以貨幣單位表示,而通常使用健康結果或臨床治療指標,如獲救人數、治癒率、延長生命年數、降低血壓等指標的變化。CEA結果的評價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種:平均成本效益比法,即每一種效果所需的成本(如生命中每一年所花的錢數)。附加費用與附加效果的比值法是指產生附加效果所需的附加費用。增量成本和增量效應比法是指一種治療方法與其他替代治療方法相比,治療成本和效果變化的比值。
2、成本收益分析是通過比較項目的所有成本和收益來評估項目價值的方法。成本收益分析作為一種經濟決策方法,將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應用到政府部門的規劃和決策中,以尋求在投資決策中如何以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收益。它通常用於評估需要量化社會效益的公用事業項目的價值。
3、成本收益分析法的基本原理是提出若干方案以達到一定的支出目標,採用一定的技術方法計算每個方案的成本和收益,通過比較方法和一定的原則選擇最優的決策方案。 .它通常用於評估需要量化社會效益的公用事業項目的價值。非公有行業的管理者也可以用這種方法來分析一個大項目的無形收益。在這種方法中,一個項目或決策的所有成本和收益都會一一列出並量化。
4、成本收益分析法的概念最早出現於19世紀,在法國經濟學家Jules Papart的著作中被定義為「社會進步」。後來,這個概念被義大利經濟學家帕累托重新定義。到1940年,美國經濟學家尼古拉斯·考爾德和約翰·希克斯完善了之前的理論,形成了「成本收益」分析的理論基礎,即考爾德·希克斯准則。即在這一時期,「成本效益」分析開始滲透到政府活動中,例如美國1939年的防洪法案和田納西州Terek大壩的預算。 60多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政府投資項目的增多,人們越來越重視投資和項目支出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這需要找到一種可以比較成本和收益之間關系的分析方法。以此為契機,成本效益在實踐中發展迅速,並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應用。
4. 費用效益分析的基本原理是什麼
費用效益分析法是指通過權衡效益與費用來評價項目可行性的一種分析方法。 它分為財務效益與費用分析和經濟費用效益分析兩種。
這是對經濟活動方案的得失、優劣進行評價、比較以供合理決策的一種經濟數量分析方法。這種方法較多地用於工程建設的項目評價中。費用效益分析還被當作一種特殊形式的經濟系統分析。
因為它所比較的費用與效益都是作為與該經濟活動的目標相關的後果而從社會的觀點來考慮的,分析本身也是為了提供建議和幫助決策。
(4)費用效果分析有哪兩種方法擴展閱讀:
由來和作用:
費用效益分析是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出現的費用效果分析發展而來。它的興起,從經濟實踐看,與公共投資的增加、公共事業的發展分不開;從理論淵源看,同經濟理論(福利經濟學與資源有效分配理論)、工程經濟學、運籌學的發展與匯合相聯系。
費用效果分析只適用於性質相同或目標相同的活動的經濟選擇問題,而費用效益分析不僅能表明每個項目或方案是否值得執行,而且還能計算與比較幾種不同性質的活動相應的效益與費用的差額。這是更有力的決策工具。
但它對決策的作用,不單純地表現在分析的結論上,重要的在分析過程中所提供的有用信息和反映出來的詳細內容上。
5. 什麼是費用效果分析,其與費用效益分析有何區別
簡單地說,費用效果分析是項目的結果起到的作用、效用和效能,是項目目標實現的程度。費用效益分析,是對經濟活動方案的得失、優劣進行評價、比較以供合理決策的一種經濟數量分析方法。這種方法較多地用於工程建設的項目評價中。費用效益分析還被當作一種特殊形式的經濟系統分析。
6. 簡述費用效果分析法的應用范圍以及具體使用方式
1、毛利率分析,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分析方法,即收入減成本的差額除以收入。 2、分別分析同企業歷史數據之間的增長關系,能看出企業收入成本的變化情況,發現是銷售出了問題還是成本出了問題。 3、分析同行業企業之間的毛利率,看同行業水平和企業自身的比較是怎麼樣的。
7. 工程經濟學第八章 費用效益分析和財務評價的不同點
費用效益分析是指通過權衡效益與費用來評價項目可行性的一種分析方法。 它分為財務效益與費用分析和經濟費用效益分析兩種。
【由來和作用】
費用效益分析是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出現的費用效果分析發展而來。它的興起,從經濟實踐看,與公共的增加、公共事業的發展分不開;從理論淵源看,同經濟理論(福利經濟學與資源有效分配理論)、工程經濟學、運籌學的發展與匯合相聯系。費用效果分析只適用於性質相同或目標相同的活動的經濟選擇問題,而費用效益分析不僅能表明每個項目或方案是否值得執行,而且還能計算與比較幾種不同性質的活動相應的效益與費用的差額。這是更有力的決策工具。但它對決策的作用,不單純地表現在分析的結論上,重要的在分析過程中所提供的有用信息和反映出來的詳細內容上。
【應用】
西方國家的費用效益分析相當於中國的經濟效果比較分析。運用經濟效果比較分析,擇優選取技術上先進、生產上可行、經濟上合理的建設項目,可以更好地利用資源、發展經濟。盡管費用效益分析存在上面所述的局限性,但是這種分析程序和方法,對於改進和發展經濟效果比較分析,仍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8. 費用效益分析法包含的方法
費用效果分析法,
是規劃與采購工程系統或設備的一種方法。它起源於二次大戰後的美國,從60年代後,這種方法廣泛流行於各工業部門。 為了實現某種經濟上的或軍事上的目的,可供選擇的經濟技術方案很多,這些方案在實現目的的效果上和消耗的費用上各不相同。通過效用分析可以從這些方案中找出給定效果,採用費用最低的方案。整個工程系統消耗的費用一般是從研製設計開始到服務期滿之間的下列各項費用的折現總合:(1)研製與生產費用,包括建造新的生產線、試驗與建造新的原料以及批量生產規模等的影響在內;(2)存儲與維修費用,包括建造專門倉庫等;(3)現代化改造費用;(4)人員培訓,日常運行及意外損失等費用。所有這些費用均在不同時期支付,應根據反映貨幣價值與時間關系的折現率,把它們折算到同一時間來計算。
由於實際問題中有關技術、經濟方面的許多參數往往是不確定的,因此,需要對這些參數作出多種假設,通過分析來檢驗它們對工程系統費用效果的影響程度,從而權衡利弊,選擇有利方案。成本效益分析法是綜合利用運籌學、程序設計、經濟分析以及有關設備系統設計與使用等的知識和方法。
成本效益分析法是產品設想篩選決策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新產品方案選定以後,就應該考慮這樣一些問題:這種產品的價格定為多少市場可以接受?為此開發、生產成本控制在什麼范圍內企業才能贏利?這樣的一個成本范圍企業有沒有能力達到?這些問題都屬於成本效益分析范圍。關於成本分析的具體方法有很多,這里只介紹一種粗略的、用於初期分析的指數公式:
VI=(Ts*Cs*Q*P*L1/2)/Tc
式中,VI--產品價值指數;
Ts--技術成功的機會(0--10的適當等級);
Cs--商業成功的機會(0--10的適當等級);
Q--年銷售量;
P--單位產品的利潤;
L--產品壽命(年);
Tc--產品總成本。
需要指出的是,利用這樣的公式計算出來的結果只能作為決策時的一種參考,不能完全依賴它。因為這種定量方法不可能把所有的因素和變數都包括進去。
影子工程法是恢復費用的一種特殊形式。某一環節污染或破壞以後,人工建造一個工程來代替原來的環境功能,用建造該工程的費用來估計環境污染或破壞造成的經濟損失的一種方法。例如,某個旅遊海灣被污染了,則另建造一個海灣公園代替它,以滿足人們的旅遊要求。某個水源被污染染了,就需要另找一個水源替代它,以滿足人們的用水要求。新工程的投資就可以用來估算環境污染的最低經濟損失。
人力資本法 (Human capital approach)是指用收入的損失去估價由於污染引起的過早死亡的成本。根據邊際勞動生產力理論,人失去壽命或工作時間的價值等於這段時間中個人勞動的價值。一個人的勞動價值是考慮年齡、性別、教育程度等因素情況下,每個人的未來收入津貼現折算成的現值。
調查評價法的基本過程可分為問卷設計、調查數據的收集、數據的分析與處理、發布結論四個主要步驟。
9. 費用內部控製取得成效如何分析
一般來說,分析費用的方法有兩種:
1、絕對值的比較
象一些與經營效果沒有直接可比性的費用,可以針對發生額,進行不同的會計期間之間的直接比較
2、相對值得比較
與經營效果有直接可比性的費用,可以針對費用比率,進行不同會計區間、或者對計劃指標進行比較
例如:管理費用的開支
總體上,管理費用不會隨著收入的增長成正比關系,因此,你可以通過兩年同一個時間段的費用比較,看費用控制效果,也可以按基期管理費用占收入的比率,測算分析期費用的開支,同實際支出進行比較,看費用控製程度;也可以對兩個期間的費用比率進行直接對比,看費用控制效果。
10. 成本效益分析法的基本內容有哪些
成本效益分析法,也稱費用效果分析法,是規劃與采購工程系統或設備的一種方法。它起源於二次大戰後的美國,從60年代後,這種方法廣泛流行於各工業部門。 為了實現某種經濟上的或軍事上的目的,可供選擇的經濟技術方案很多,這些方案在實現目的的效果上和消耗的費用上各不相同。通過效用分析可以從這些方案中找出給定效果,採用費用最低的方案。整個工程系統消耗的費用一般是從研製設計開始到服務期滿之間的下列各項費用的折現總合:(1)研製與生產費用,包括建造新的生產線、試驗與建造新的原料以及批量生產規模等的影響在內;(2)存儲與維修費用,包括建造專門倉庫等;(3)現代化改造費用;(4)人員培訓,日常運行及意外損失等費用。所有這些費用均在不同時期支付,應根據反映貨幣價值與時間關系的折現率,把它們折算到同一時間來計算。
由於實際問題中有關技術、經濟方面的許多參數往往是不確定的,因此,需要對這些參數作出多種假設,通過分析來檢驗它們對工程系統費用效果的影響程度,從而權衡利弊,選擇有利方案。成本效益分析法是綜合利用運籌學、程序設計、經濟分析以及有關設備系統設計與使用等的知識和方法。
成本效益分析法是產品設想篩選決策中必不可少的一步。新產品方案選定以後,就應該考慮這樣一些問題:這種產品的價格定為多少市場可以接受?為此開發、生產成本控制在什麼范圍內企業才能贏利?這樣的一個成本范圍企業有沒有能力達到?這些問題都屬於成本效益分析范圍。關於成本分析的具體方法有很多,這里只介紹一種粗略的、用於初期分析的指數公式:
式中,VI--產品價值指數;
Ts--技術成功的機會(0--10的適當等級);
Cs--商業成功的機會(0--10的適當等級);
Q--年銷售量;
P--單位產品的利潤;
L--產品壽命(年);
Tc--產品總成本。
需要指出的是,利用這樣的公式計算出來的結果只能作為決策時的一種參考,不能完全依賴它。因為這種定量方法不可能把所有的因素和變數都包括進去。
案例:公路貨物運輸成本效益分析[1]
MBA智庫友情提示:因我國養路費徵收政策、高速公路橋梁通行費,以及燃油稅等政策有變,所以以下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可用於實際決策分析。
隨著我國公路建設的發展,道路運輸已經成為我國最主要的運輸方式。道路運輸業的發展,又引發了運輸市場的諸多矛盾。2004年6月2013,交通部等七部委展開聯合治理超限超載運輸的行動。2005年1月1日,我國部分省市下調重型車輛收費標准20%30%。目前,燃油價格的不斷上揚也必將對我國運輸市場造成極大影響。政策的變革,經濟條件的變化等必然引起道路收費標準的調整、行政部門規費徵收的改革及運輸市場的貨運價格的重新形成,那麼分析當前的市場條件下運輸業者的盈虧狀況是很有必要的。
運輸業者的效益與其運費收益以及車輛運營的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相關,車輛運行固定成本包括車輛折舊、稅賦等;車輛運行變動成本包括車輛的燃油費、輪胎消耗費和保修費等運營費用、道路通行費用。車輛的購置費用、燃油費用、當前的貨運價格、通行費用、稅賦水平等就成為道路使用者收益的主要影響因素。
2、目前我國公路貨運稅賦水平
2.1公路養路費
我國把專門用於道路養護維修、技術改造和管理的專項事業費用稱為公路養路費。目前的公路建設和養路資金主要來來源於養路費。我國不同的省市的養路費的徵收有不同的標准,但徵收標准很接近,而且大部分省市的徵收標準是每噸每月200元。
2.2運輸管理費及運輸貨物附加費。
凡是參加公路運輸營運的車輛,按規定應繳納營運收額1%或者08%的運管費,在缺乏具體的車輛營運車輛數據的情況下,採用定額的收費方法,一般的貨運車輛收費為2O元/噸·月,超過2O噸以上的部分折半收取。
運輸貨物附加費幾乎與車輛購置附加費同時開征,是地方性公路運輸規范。運輸貨物附加費採用定額的徵收標准,一般為22元/噸·月,對於2O噸以上的採取折半收取。,
2.3車輛購置稅
我國從1985年開始實行徵收車輛購置附加費,對國內生產和組裝的車輛購置附加費率為實際售價的10%;進口車輛的車輛的購置附加費為組合價格的15%。從2001年1月113開始,車輛購置附加費已經停止徵收,改為車輛購置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