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環境評價方法
1、環境識別方法
2、影響預測方法
3、影響綜合評價方法 環境影響識別就是找出所有受影響的環境因素,常使用的方法有核查表法;環境影響預測的方法分為數學模式法、物理模型法、類比調查法、專業判斷法;環境影響中和評價是按照一定的評價目的『把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從總體上綜合起來,進行定性的定量的評定,方法有,指數法、矩陣法、圖形疊置法、網路法 還有另一個方向的考慮是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方法:分為單項評價方法和多項評價方法,單項評價方法是以國家和地方的有關法規、標准為依據,評定評價項目的單個質量參數的環境影響;多項環境影響使用於各環境評價項目中多個環境參數的綜合評價。
工作程序
① 首先確定評價對象、范圍和目的,並據此確定評價精度。
② 分別進行污染源調查監測評價、環境調查監測評價和環境效應分析。
③ 進行環境質量綜合評價。
④ 研究污染規律,建立相應的環境污染數學模型。
⑤ 對環境質量做出判斷、評價和預測。一般用環境質量指數(環境質量參數和環境質量標準的復合值)概括地描述和評價環境質量。環境質量指數計算程序為:
a 根據評價地區環境實際狀況選擇評價參數。
b 根據評價目的選擇評價標准。
c 根據環境特徵建立環境質量指數系統和數學模型。該法對環境質量具有回顧評價、現狀評價和預斷評價等多種功能.是環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並為環境規劃和區域環境標準的制定提供依據。
❷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有哪些方法
規劃環評的評價方法:
1、核查表法
將可能受規劃行為影響的環境因子和可能產生的影響性質列在一個清單中,然後對核查的環境影響黑出一個定性或者半定性的評價。
2、矩陣法
將規劃的目標、指標以及規劃的法案(擬議的經濟活動)與環境因素作為矩陣的行與列,並在相對應位置填寫用以表示行為與環境因素之間的因果關系的符號、數字或者文字。
3、疊圖發
將評價區域特徵包括自然條件、社會背景、經濟狀況等的專題地圖疊加在一起,形成一張能綜合反映環境的空間特徵的地圖。
4、網路法
用網路圖來表示活動造成的環境影響以及各種影響之間的因果關系。多級影響逐步開展,呈樹枝狀。
5、系統流圖法
將環境描述為一種相互關聯的組成部分,通過環境成分之間的聯系來識別次級的三級的或者多級的環境影響,是描述和識別直接和間接影響的非常有用的方法。
6、情景分析法
是將規劃法案實施前後,不同的時間和條件下的環境狀況,桉時間序列進行描繪的一種方式。可以用於規劃的環境影響的識別、預測以及累計影響評價等環境。
7、投入與產出分析
在國民經濟部門,投入產出分析主要是編制棋盤式的投入產出表和建立相應的線性代數方程式體系,構成一個模擬現實的國民經濟結果和社會產品再生產的經濟數學模型,藉助計算機綜合分析和確定國民經濟各部門間錯綜復雜的聯系和再生產的重要比例關系。
8、環境數學模型法
用數學形式定量表示環境系統或者環境要素的時空變化桂林,多用於描述大氣或者水體中污染物質隨空氣或者水等介質在空間中的運輸和轉化規律
9加權比較法
10對比評價法
環境承載力分析法
在某一時間,某種狀態下,某一區域環境對人類社會經濟活動的支持能力的閾值。
12、累計影響評價方法
❸ 環境因素評價方法三種
ISO14001:2004標准3.6條款對「環境因素」作出了定義:「一個組織的活動、產品和服務中能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要素。」環境因素作用於環境,產生環境影響。ISO14001:2004標准3.7條款對「環境影響」的定義是:「全部或部分地由組織的環境因素給環境造成的任何有害或有益的變化。」換言之,能夠產生環境影響的因素,我們叫它環境因素。
基本含義編輯
環境因素是指一個組織的活動、產品或服務中能與環境發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包括那些造成實際的和潛在的、不利的和有利的環境影響的要素。 [2] 我們生活在環境中,環境中的種種因素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與其相關的主要要素有時間要素和空間要素。
環境因素有家庭環境、生活環境、職業環境、經濟因素。像大樓、辦公室地點、傢具等這類環境因素也能傳遞信息。一間特殊的辦公室、一幅名人字畫、一套名牌服裝、一枚昂貴的鑽石、一塊勞力士手錶、一輛賓士汽車可能提醒來訪者:本公司負責人是一位成功人士,與這樣的人打交道是可靠的。因此,在溝通中應充分注意到環境因素所傳遞的信息。
識別方法編輯
來自:ISO 14001初始環境評審培訓教材
①識別環境因素的步驟
選擇組織的過程(活動、產品或服務)
確定過程伴隨的環境因素
確定環境影響
②環境因素的分類
l 水、氣、聲、渣等污染物排放或處置
l 能源、資源、原材料消耗
l 相關方的環境問題及要求
l 其他
③確定環境因素的依據
l 客觀地具有或可能具有環境影響的
l 法律法規及要求有明確規定
l 積極的或負面的
l 相關方有要求的
l 其他
⑤識別環境因素的方法分類
l 物料衡演算法
l 產品生命周期分析法
l 問卷調查
l 專家咨詢
l 現場調查和面談
l 頭腦風暴
l 查閱文件和記錄
l 測量
l 水平對比——內部、同行業或其他行業比較
l 縱向對比——組織的現在和過去比較
上述方法各有利弊,具體實施識別時,有必要將各種方法組合使用,下面將部分方法予以介紹:
問卷評審
——因素識別
問卷評審是通過事先准備好的一系列問題,通過到現場察看和與人員交談的方式,來獲取環境因素的信息。問卷的設計應本著全面和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原則。問卷包括的內容應盡量覆蓋組織活動、產品、以及其上、下游相關環境問題中的所有環境因素,一個組織內的不同部門可用同樣的設計好的問卷,雖然這樣在一定程度上缺乏針對性,但為一個部門設計一份調查卷是不實際的。典型的調查卷中的問題可包括如下內容:
l 產生哪些大氣污染物?污染物濃度及總量是多少?
l 產生哪些水污染物?污染物濃度及總量是多少?
l 使用哪些有毒有害化學品?數量是多少?
l 在產品設計中如何考慮環境問題?
l 有哪些緊急狀態?採取了哪些預防措施?
l 水、電、煤、油用量各多少?與同行業和往年比較結果如何?
l 有哪些環保設備?維護狀況如何?
l 產生哪些有毒有害固體廢棄物?如何處置的?
l 主要雜訊源有哪些?廠界是否達標?
l 有否居民投訴情況?做沒做調查?
以上只是一部分問卷調查內容,組織可根據實際情況制訂完整的問卷提綱。
現場評審(I)
——觀察面談及環境因素識別
現場觀察和面談都是快速直接地識別出現場環境因素最有效的方法。這些環境因素可能是已具有重大環境影響的,或者是具有潛在的重大環境影響的,有些是存在環境風險的。如:
Ø 觀察到較大規模的廢機油流向廠外的痕跡;
Ø 詢問現場員工,回答「這里不使用有毒物質」,但在現場房角處發現存有劇毒物質;
Ø 員工不知道組織是否有環境管理制度,而組織確是存在一些環境制度;
Ø 發現鍋爐房煙囪黑煙;
Ø 聽到廠房傳出刺耳的雜訊;
Ø 垃圾堆放場各類廢棄物混放,包括金屬、油棉布、化學品包裝瓶、大量包裝箱、生活垃圾等;
現場面談和觀察還能獲悉組織環境管理的其他現狀,如環保意識、培訓、信息交流、運行控制等方面的缺陷,另一方面也能發現組織增強競爭力的一些機遇。如果是初始環境評審,評審員還可向現場管理者提出未來體系建立或運行方面的一些有效建議。
現場評審(II)
——書面文件收集及環境因素識別
一般的組織都存在有一定價值的環境管理信息和各種文件,評審員應認真審查這些文件和資料。需要關注的文件和資料包括:
l 排污許可證、執照和授權;
l 廢物處理、運輸記錄、成本信息;
l 監測和分析記錄;
l 設施操作規程和程序;
l 過去場地使用調查和評審;
l 與執法當局的交流記錄;
l 內部和外部的抱怨記錄;
l 維修記錄、現場規劃;
l 有毒有害化學品安全參數;
l 材料使用和生產過程記錄,事故報告;
l 水、排放物和排污收費;
l 能源、資源、配件等的價格;
評價准則編輯
在系統識別組織全部環境因素的基礎上,必須根據其對環境影響的大小作出評價,判定出重要環境因素,以便組織在制定環境方針及目標指標時予以優先考慮。但是由於受科技發展水平和人類對環境問題的認識程度等限制,現在相對「重要」的環境問題,若干年後可能變成「不重要」,因此,不存在一個絕對的重要環境因素的評價准則。而對於一個具體的組織,在一定時期內,應該有一個相對穩定的評價標准和方法。一般評價的依據,環境方面有環境影響的可能性、程度、范圍、發生的概率、持續的時間等,以及環境法律法規要求,商業方面有改變環境影響的技術難度、經濟承受力、因環境問題使組織存在的風險大小、組織的公共形象以及相關方的利益等。在作具體評價時,要綜合上述各方面的環境影響並體現出「持續改進」的思路。
酗酒環境因素編輯
近幾年我國飲酒人數一直呈現上升趨勢,早在五年前我國酒民已經超過了5億人,並且每年與酗酒肇事有關立案事件有400萬起,其中死亡人數至少10萬人。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道,2012年全球有約330萬人因過度飲酒而導致事故或疾病,比因肺結核、暴力事件以及艾滋病而死亡人數還要多,占總死亡人數的5.9%,相當於平均每十秒鍾就有一人因飲酒而死亡。因此可以看出因酗酒導致的社會不良問題逐漸突出,對個人、家庭以及社會帶來眾多負面影響。
家庭環境
在全體社會人群中飲酒者所佔比例為:工商業者最高,佔63.9%;農民45.9%;工人43.1%;知識分子最低,佔22.4%。在不同教育程度中,以中學教育程度者最高,共420%,婚姻狀況中離異或喪偶的人群中飲酒者佔649%,工商業經營者重度飲酒者所佔比例最高,為47.1%,知識分子所佔比例最低,為25.6%。在一個有飲酒習慣或者是不反對飲酒的家庭中,其子女與親屬往往更容易接受飲酒,因為在這樣的家庭中飲酒被看作是很自然的事,往往以此為樂趣。更有甚者,在這樣的家庭中,有的鼓勵子女飲酒。因而,這種家庭中子女的飲酒比例大大高於一般家庭。
也有一些自身飲酒者出於不同的原因,嚴厲禁止子女飲酒,但是結果子女往往還是成為潛在的飲酒者。在嗜酒者中,大約60%有家族嗜酒史。從遺傳角度看,有飲酒習慣家庭的子女,對酒精有著較高的耐受性,也更容易接受酒精,最終成為嗜酒者。
生活環境
調查發現,飲酒有著明顯的地域分布特點。如:我國東北、內蒙和新疆等高寒地帶,飲酒是人們抵禦嚴寒的重要手段之一,大興安嶺是全國氣溫最低的地方,而在此生活的鄂倫春族飲酒比例在全國是最高的。有學者對青藏高原地區酒依賴人口學調查發現,海拔在2500—200米的州縣中,酒精依賴發病率明顯增高。這些州縣處於高寒缺氧地區,人們常以飲酒來禦寒。由於受民族風俗習慣的影響,以豪飲必醉為待人的禮儀方式。飲酒時,方式單調,以酒類為主、飲食為輔,導致酒精在體內的濃度較高。另外,高原地區文化娛樂相對缺乏,人們常以飲酒來消遣和尋找刺激,易導致酒精濫用,出現酒精依賴。盛產酒的地方,酒的消費量往往高於其他地區。如:法國盛產名滿全球的葡萄酒,同時法國人的葡萄酒人均消費量居世界第一;浙江紹興黃酒自古聞名天下,同時浙江的黃酒消費也穩居全國第一。
職業環境
調查顯示,不同職業對酒精的消費有不同的影響。首先是釀酒業,酒廠職工飲酒比例最高;再就是農民、煤礦、地質、油田以及野外作業和重體力勞動者,他們的飲酒比例也很高。這類患者普遍認為飲酒能祛風除濕、舒筋活血、鎮靜催眠、療傷止痛、解除疲勞等。因而飲酒成習,最終形成酒精依賴。相佐證的是伊斯蘭教嚴禁飲酒,因而在伊斯蘭社會中,鮮有酒精依賴者。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順利進行,一種新的職業人群成為酒精消費的"黑馬"—工商業經營者。調查中,這一職業的飲酒比例高達63.9%,已經超過原來農民以及重體力勞動者的飲酒比例。
經濟因素
毋庸置疑,經濟因素在酒精依賴形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日本的一組調查數據很好地說明了這個問題。二戰之前,日本人均飲酒量相當於純酒精2.3升;二戰結束後,日本經濟凋敝,民不聊生,人均飲酒量降至0.43升。到了1955年,隨著經濟復甦,人均飲酒量又恢復到了二戰前的水平。隨著日本經濟的迅猛發展,到了80年代,日本人均酒精消費量接近了歐美的水平,1989年為65升。就我國來說,改革開放之前人們僅能滿足最基本的生活消費,酒的消費量非常低。1980年以後,隨著經濟的發展,酒精的消費量開始增加,據統計數據顯示,1952年—1978年的26年裡,酒類的消耗年平均增加僅為53%;1982—1989年7年間,酒的消耗年平均增加為13.3%。從1990—1995年,年平均消耗增加為13.1%,到2000年以後我國人均消耗純酒精已在每年6升左右,接近西方發達國家水平。
❹ 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方法
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是對人類開發建設活動可能導致的生態環境影響進行分析和預測,並提出減少影響或改善生態環境的策略和措施。
⒈ 生態環境影響評價以生態學原理為基礎。
⒉ 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基本過程是影響識別、現狀調查與評價、影響預測與評價、減緩措施和替代方案。
⒊ 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方法很多,有描述性的、非定量的,也有復雜的、定量的,但尚不成熟,應依據評價對象、內容、目的和要求來選擇。
⒋ 中國、香港以及美國的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其基本步驟是一致的,但評價對象、方法以及有關的法規卻有各自的特點。《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非污染生態影響》
美國生物環境影響評價的基本步驟
① 識別擬議項目或活動的生物影響;
② 描述現有生物狀況,識別瀕滅危物種及重要生境;
③ 獲取與生物資源、保護物種和生境相關的法律、規定或標准;
④ 影響預測;
⑤ 影響顯著性評價;
⑥ 識別和採取減緩措施。
主要的評價方法
⒈ 生境的評價方法(HES)
⒉ 生境評價程序(HEP)
其它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的方法
⒈ 圖形疊置法
⒉ 生態機理分析法
⒊ 類比法
⒋ 列表清單法
⒌ 質量指標法
⒍ 景觀生態學方法
⒎ 系統分析法
⒏ 生產力評價法
⒐ 生物多樣性定量評價
❺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技術方法集
目前,規劃環境影響評價主要採用基於GIS的「3S」集成技術方法、累積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生命周期的評價方法、風險評價的方法,另外還應該把政策的評價方法和規劃決策的技術方法應用到SEA中。
在實踐應用中,應該根據礦產資源規劃的類型、所涉及的主要環境問題、可利用的資源(如時間、數據的可獲得性等)、備選方案及政府的約束條件等選擇合適的技術方法。同時,必須注意到,由於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復雜性,不可能單純依靠一種技術方法,其有效實施有賴於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礦產資源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方法的研究必須與礦產資源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實證研究密切結合。表4.2為可能適用於礦產資源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技術方法。
表4.2 礦產資源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可選方法集
續表
續表
續表
❻ 省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方法與內容是什麼
省級規劃環評可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一般有加權比較法、對比評價法、層次分析法、費用效益分析法、環境承載力分析法等評價方法。各地應結合實際選用。主要內容包括:
(1)分析環境現狀。在調查研究基礎上,分析當地環境現狀和歷史演變,明確與土地利用密切相關的環境因素和環境問題,總結現行省級規劃實施中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的經驗與教訓。
(2)擬定環境目標。在環境現狀和資源潛力分析基礎上,擬定省級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重要指標,評價規劃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目標與規劃其他目標的協調性。
(3)評價規劃方案可能引致的環境影響:
①土地利用結構與規模調整的環境影響。分析規劃期間土地利用結構、各類用地規模的調整變化與當地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關系,評價土地利用結構與規模調整特別是各類建設和土地開發安排的合理性,分析可能產生的環境效應和造成的環境問題。
②土地利用空間布局調整的環境影響。分析規劃期間土地利用空間布局安排與當地土地條件的關系,評價土地利用分區特別是各類建設用地區域和土地開發區域劃定的環境適宜性,分析對本轄區和相鄰區域可能引致的環境影響。
③重點建設項目規劃的環境影響。預測和評價規劃擬定的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建設項目實施後可能引致的環境影響。
④提出對策措施。分析、預測和評價不同規劃方案的環境影響,作為選定規劃方案的重要依據。對選定的規劃方案擬訂環境保護的對策和措施。
❼ 環境風險評估的方法
評估化學物質環境風險,是安全利用化學物質的先決條件。化學物質環境風險評估是通過分析化學物質的固有危害屬性及其在生產、加工、使用和廢棄處置全生命周期過程中進入生態環境及向人體暴露等方面的信息,科學確定化學物質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的風險程度,為有針對性地制定和實施風險控制措施提供決策依據。
一、適用范圍
本指南規定了化學物質環境風險評估的基本框架,明確了化學物質環境風險評估的基本要點、技術要求和報告編制要求。
本指南適用於單一化學物質正常生產使用時不同暴露途徑的環境風險評估,不適用於事故泄露狀況下的風險評估。
二、基本要點
(一)評估步驟
化學物質環境風險評估通常包括危害識別、劑量(濃度)-反應(效應)評估、暴露評估和風險表徵四個步驟(以下簡稱「四步法」)。
1.危害識別
危害識別是確定化學物質具有的固有危害屬性,主要包括生態毒理學和健康毒理學屬性兩部分。
2.劑量(濃度)-反應(效應)評估
劑量(濃度)-反應(效應)評估是確定化學物質暴露濃度/劑量與毒性效應之間的關系。
3.暴露評估
暴露評估是估算化學物質對生態環境或人體的暴露程度。
環境風險評估中,通常以環境中化學物質的濃度表示;健康風險評估中,通常以人體的化學物質總暴露量表示。
4.風險表徵
風險表徵是在化學物質危害識別、劑量(濃度)-反應(效應)評估及暴露評估基礎上,定性或定量分析判別化學物質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造成風險的概率和程度。
風險評估並不都需要經過上述完整的四個步驟。如危害識別和劑量(濃度)-反應(效應)評估表明該化學物質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危害極低,則無需開展後續風險評估;暴露評估表明某暴露途徑不存在,則該暴露途徑下的後續風險評估就可終止。此外,為提高風險評估效率和降低評估成本,開展風險評估通常首先基於現有數據,以相對保守的方式對合理最壞情形下的風險進行評估,若未發現化學物質存在不合理風險,則評估過程終止;若風險值得關注,則收集更詳盡的數據信息,開展進一步的詳細風險評估。
(二)評估結論
化學物質環境風險評估通常有以下三種結論:
1.未發現存在不合理風險,評估結論基於現有資料得出,在未掌握新的信息之前,暫不需要採取新的風險防控措施。
2.存在不合理風險,需要採取進一步的風險防控措施來降低風險。
3.風險無法確定,需要補充化學物質的信息(包括進一步的毒性測試),並再次進行風險評估。
(三)不確定性分析
風險評估是基於當前科學認知和有限的數據開展的,關於化學物質危害、暴露很難獲得極為准確的數據,因此風險評估存在不確定性。應進行不確定性分析,識別風險評估過程存在的所有影響評估結論的不確定性來源,必要時須進行敏感性分析。
結合風險管控目標,為降低風險評估的不確定性,可以進一步研究與收集化學物質有關毒性和暴露數據,持續反復開展風險評估,即風險評估可以是一個迭代過程。
(四)數據質量評估
在風險評估中,需要對採用的化學物質的毒性數據和暴露數據質量進行評估。
通常,毒性數據重點評估相關性、可靠性和充分性。相關性是指數據和測試方法對危害識別或風險表徵的適用程度。可靠性是指有關毒性測試數據的內在質量,與測試方法以及對測試過程和結果描述的清晰程度、邏輯性等相關。充分性是指毒性數據足以支撐對某些危害或風險的判斷。
對於暴露數據,如果採用實測暴露數據,通常重點評估可靠性和代表性,對實測采樣與分析方法、樣品數量、采樣點位、實測地理空間和時間尺度等進行綜合評估。如果採用模型計算數據,應當對模型適用性、模型輸入參數的准確性等進行充分評估。
❽ 生態環境影響評價基本方法
(一)生態環境監測網站體系
生態環境監測網站建設是生態環境評價工作的基礎,基本方法為建設生態環境監測網站,建立相關資料庫,為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提供數據基礎。
監測網站的布設應符合「控制中心—監測站」的構建模式。監測站和監測點的布設遠離控制中心,負責完成信息的採集和響應控制中心發出的控制命令,及時有效地反饋系統運行的狀態。圖6-1為生態環境監測網站體系示意圖。
生態環境監測站包括地下水式地源熱泵、地埋管式地源熱泵和地表水式地源熱泵生態環境監測站。本書重點介紹地下水式地源熱泵和地埋管式地源熱泵生態環境監測站建設方法。地源熱泵系統監測站應根據地層結構、當地水文地質特徵安置溫度感測器、流量計、液位感測器等,長期監測地源熱泵系統運行時項目所在地及其周邊地溫場、地下水水質、水位動態等的變化情況,對傳回來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評價各個因素的變化情況。
圖6-1 生態環境監測網站體系示意圖
監測站點的選擇應根據區域地質、水文地質條件具有代表性,結合在施熱泵項目的實際情況具有可操作性,並考慮行政區劃統一管理以及參考淺層地溫能資源適宜性分區特點。典型熱泵系統監測點常採用在系統進水、回水總管以及鑽孔內安置溫度感測器兩種方式,監測評價系統所在區域地溫場的變化情況。
信息控制中心是整個系統運作的核心,負責收集各監測站、監測點上傳的監測信息。監測站、監測點數據通過GPRS或SMS方式傳輸到終端處理中心,實時動態監測各個監測站和監測點的數據變化規律。
(二)地下水式換熱方式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方法
地下水式換熱方式生態環境影響評價目的是監測評價整個熱泵系統的換熱功效,計量評價系統運行能效,監測評價地下水換熱系統在運行時對區域地溫場影響情況。由於抽水井抽取的是原始地下水,溫度變化較小,所以重點監測評價回灌井周圍溫度場的變化情況、回灌井停運後溫度的恢復情況、抽水井與回灌井相互影響情況,長期對回灌水水質進行監測,評價水質變化情況。
建立一個理想的監測站,需要全面地考慮各種因素對監測對象的影響。所以,監測的范圍要固定,監測點的數量要適量,監測元件的測試精度要適當。一個理想的地下水式地源熱泵系統監測站主要開展以下五項監測評價工作:
(1)在水源井總管上安裝流量計。在進/出水總管上分別安裝溫度感測器,長期記錄監測數據,用於計算分析地下水地源熱泵系統水源的排、取熱量情況。
(2)對地源熱泵系統的主要設備要安裝用電計量裝置,評價熱泵系統的能效情況。
(3)在回灌井及抽水井中不同深度安裝溫度感測器,監測評價系統運行過程中溫度變化情況。
(4)在抽水井與回灌井之間布置監測點―溫度感測器,監測評價它們相互間影響情況。根據不同的地層情況,監測點要布置在地層的主要含水層中,監測點的間距為10m。
(5)在回灌井的周圍按一定間距向四周延展布置監測點―溫度感測器,可以根據與井孔的距離遠近決定感測器布設的疏密,在至少兩個方向的測線上監測評價地下水回灌溫度對區域地溫場的影響。觀測點要布置在地層的主要含水層中,監測點的間距為5~10m。
按照以上布置方式,同時考慮到不同深度的水井,監測點的數量為20~50個。考慮到地下水徑流的四個方向,監測點的平面布置如圖6-2所示。
圖6-2 地下水式地源熱泵系統監測站測點布置平面示意圖
由於監測站是用於監測地下水地源熱泵系統的運行情況及系統連續運行後地下溫度場變化的,所以,建立監測站的前提是有長期穩定運行的地下水地源熱泵系統。顯然只能依託已建或待建熱泵項目建立監測站,而且需要地下水地源熱泵系統的抽水井和回灌井周圍都有足夠的區域可布置一定的監測點。但是,多數新建或待建的水源熱泵系統項目只能在有限的空間,比如某一個方向上布設觀測點(孔),建立簡易的熱泵系統監測站。
(三)地埋管式換熱方式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方法
地埋管式換熱方式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是在換熱孔周圍的土壤中布置測溫元件來採集其溫度場,監測評價土壤溫度受土壤換熱器、地下水流動等多種因素影響的變化規律,為土壤換熱器的設計及地源熱泵系統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實驗數據。特別是在大型的綜合系統中,通過對地溫場的監測評價,隨時掌握地下地溫場的變化,分析冬/夏季取熱量與排熱量是否平衡的問題,以合理調節各種設備的運行,使系統真正做到安全、可靠、低能耗運行。
建立地埋管熱泵系統監測站,同樣需要全面考慮各種因素對監測對象的影響。所以監測的范圍要全面,監測點的數量要多,監測元件的測試精度要適當。我們以豎直埋管群監測站為例,介紹地埋管式換熱方式生態環境影響評價方法。一個理想的地埋管熱泵系統監測站主要開展以下七項監測評價工作:
(1)監測評價土壤換熱器對周圍岩土體溫度的影響情況,包括垂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水平方向的研究集中在分析單孔換熱器的影響半徑與土層內的含水飽和度的關系;垂直方向的觀測擬在分析不同岩土層、不同深度對換熱效率的影響。
(2)監測評價埋置的換熱孔群對周圍岩土層全年溫度的影響情況,同樣包括垂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
(3)監測評價地下水流動對土壤換熱器換熱性能的影響,包括地下水對單孔換熱器以及孔群的影響。
(4)通過長期對地埋管熱泵系統運行的數據採集與分析,監測評價地下水流動對土壤換熱器周圍岩土層夏季蓄熱、冬季蓄冷的影響。
(5)在熱泵機組進水口及出水口安裝溫度及流量裝置,連續記錄熱量數據,用於計算分析地埋管熱泵系統的換熱功效。針對熱泵機組安裝用電計量裝置,監測評價熱泵系統能效比。
(6)監測評價岩土體恆溫層的深度。
(7)監測評價岩土體凍土層深度。
以上第(6)、第(7)項觀測應在換熱區域以外布設。
如圖6-3所示,需要監測的位置大致可以分為圖中顯示的中心區、邊緣區(含拐角區)兩種區域。這些區里除了換熱孔本身兼作觀測孔外,還有內部孔間、邊緣孔間和外側三類觀測孔。作為孔群內部和邊緣上的觀測孔,建議放在相鄰的兩孔中間,或對角線的中點上。因為這里是受埋管溫度影響最小的地方,或是受兩個孔共同影響的位置。它的溫度變化可以反映單孔熱影響半徑相交的情況和管內外實際換熱溫差的情況。在換熱孔中埋放溫度感測器,受埋管內水溫影響最大,雖埋放容易但監測意義不大。
圖6-3中A1~A2為孔群的中心區的孔間觀測孔,可以代表熱量最不易散發的區域。分別沿深度30~60m(孔深120m的中上部)范圍內的兩孔之間(中點上)布置觀測點―溫度感測器,以研究孔群中部不同深度土壤受地源熱泵系統運行的影響。
B1~B4分別為在孔群邊緣區和拐角區鄰孔之間布設的觀測孔,可在中等深度范圍布置觀測點,這里代表熱量較容易散出的地方,以研究埋管群邊緣上的地溫場受系統長期運行的影響(圖6-4)。
C1~C2分別為在距孔群外側一個孔距處布置的觀測孔,代表受換熱影響較微弱的地方,用來研究在地源熱泵系統運行過程中外圍土壤溫度的變化情況。另外可在C1,C2孔內分別沿深度0.5m,1.0m,1.5m和2.0m處布置溫度測點,以監測岩土體凍土層深度及變化;也可在C2孔內5m,10m,15m,20m,25m處布置溫度測點,進行全年的定期(至少每月一次)觀測,以了解當地變溫帶的演化過程。
大型地埋管系統的孔群形狀可能較為復雜或有很多片,但每片都不外乎中心和邊緣這兩種區域。對於邊緣區除了線狀的和外角的,可能還有內角形的,沒必要都設觀測孔,只要抓住每片孔群中受熱影響最強和最弱的兩個區就行了。除了專門的科研,一般沒必要在距埋管群邊緣更遠的地方布設地溫觀測孔,因為這種季節性應用的熱影響半徑一般不會超過6m。
圖6-3 豎直埋管換熱系統監測點平面布置示意圖
圖6-4 兩孔之間不同深度溫度的監測示意圖
(四)淺層地溫的可恢復性與淺層地溫場變化趨勢評價
1.從地溫的可恢復性評價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程度
通過長期、大范圍的系統監測,可從地溫的可恢復性來評價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程度。一個連續數年正常運行的地源熱泵系統,如果提取和分析它的運行數據,它本身就成為處於生產階段的群孔熱響應實驗;如果能得到運行期間的溫度影響半徑,就可以作為資源評價的繼續和換熱能力的核實。目前這種資料很少,因為大多數熱泵系統沒有運行記錄,或沒有安裝計量儀表,使得這項工作無法進行。這在地下水資源評價中叫開采試驗法,它可以是單井或多井長時間的有水位影響觀測的抽水試驗,是最可靠的資源評價方法之一。
經過連續多個運行季的監測,可以從運行記錄中求出該地區淺層岩土單位體積可提供的熱量。如果某系統在已知換熱強度和總換熱量情況下,地溫在運行季之前可以與往年同期相同,特別是和運行初年相比變化不大,說明其實際開采量適當。如果有持續變化,說明某個季節的開采量偏大,超出了地層單位體積的承受(恢復)能力,需要調整開采強度或總換熱量。用這種以實際運行為基礎的計算量可以進一步評價資源能力,指導本地區其他類似工程的設計工作。這就是通過地源熱泵系統長期運行監測得到的淺層地溫能可持續利用量。只有在這個開采強度限度內開發利用,地溫資源才是可再生的。
2.從地溫場的變化評價對地質環境的影響程度
通過長期、大范圍的系統監測,可監測評價地溫場變化對換熱區土壤和地下水中微生物的影響,開展地下水位變化對地面沉降、岩溶塌陷和地裂縫等地質環境影響的評價,評價開發淺層地溫能的過程中對地下空間利用的影響,評價循環介質泄漏對地下水質的影響及回水對水環境的影響。
❾ 環境影響評價是怎麼分類的
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的方法:
(1)按照評價對象,可以分為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兩類。
(2)按照環境要素,可以分為:大氣環境影響評價,地表水環境影響評價,土壤環境影響評價,聲環境影響評價,固體廢物環境影響評價,生態環境影響評價。
(3)按照評價專題劃分,可以分為:人體健康評價、清潔生產與循環經濟分析、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和環境風險評價等。
(4)按照時間順序,可以分為:環境質量現狀評價、環境影響預測評價、規劃環境影響跟蹤評價、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後評價。
環境影響評價程序
環境影響評價實質是由一系列程序和方法組合而成的,它是一項法律制度,並不等同於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環境影響評價程序是指按一定的順序或步驟指導完成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過程,環境影響評價程序可分為管理程序和工作程序。
前者主要用於指導環境影響評價的監督與管理,後者用於指導環境影響評價的工作內容和進程。
❿ 聲環境影響評價的評價方法和評價量包括哪些
聲環境影響評價的評價方法和評價量包括:是環境影響報告書,指的是對建設項目本身或可能對周圍環境造成重大影響或污染的。
一級評價的要求,一般以道路中心線外兩側200 m以內為評價范圍:二級、三級評價范圍可根據建設項目所在區域和相鄰區域的聲環境功能區類別及敏感目標等實際情況適當縮小。
如依據建設項目聲源計算得到的貢獻值到200 m處,仍不能滿足相應功能區標准值時,應將評價范圍擴大到滿足標准值的距離。
聲環境影響評價范圍依據評價工作等級確定。
對於以固定聲源為主的建設項目(如工廠、港口、施工工地、鐵路站場等)滿足一級評價的要求,一般以建設項目邊界向外200 m為評價范圍;二級、三級評價范圍可根據建設項目所在區域和相鄰區域的聲環境功能區類別及敏感目標等實際情況適當縮小。
如依據建設項目聲源計算得到的貢獻值到200 m處,仍不能滿足相應功能區標准值時,應將評價范圍擴大到滿足標准值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