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定性研究的定性研究
拼音題名
ding xing yan jiu
其它題名
並列題名
ISBN
978-7-5624-3286-9
責任者
諾曼·K. 鄧津(Norman K. Denzin),伊馮娜·S. 林肯(Yvonna S. Lincoln)主編
出版者
重慶大學出版社
出版地
重慶
出版時間
2007
中圖分類號
C34
附註
摘要
本書涉及定性研究的發展歷史,定性研究的方法論基礎,定性研究的具體方法、策略和藝術,定性研究的未來發展等內容,這些內容分別體現在41個專題之中。 目錄
13 定性研究設計的編舞藝術:米奴哀小步舞、即興表演與晶體化
14 未言說的故事:做受資助的定性研究
15 表演民族志:簡史和一些建議
16 個案研究
17 民族志和民族志描述
18 詮釋實踐之分析
19 紮根理論:客觀主義與建構主義方法
20 無所畏懼:來自生命歷程和後現代的挑戰
21 證詞、從屬地位以及敘述的權威
22 參與行動研究
23 臨床研究
定性研究(第1卷):方法論基礎
導論: 定性研究的學科與實踐
定性研究方法:在社會學和人類學中的歷史
通過行動研究重建大學和社會的關系
為了誰——定性研究、描述和社會責任
定性研究中的倫理與政治
範式間的爭議、矛盾及正在出現的融合
定性研究的三種認識論取向:解釋主義、詮釋學和社會建構論
新世紀的女性主義和定性研究
種族化話語與種族認識論
批判理論和定性研究的再思考
文化研究
性別,酷兒理論與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第2卷):策略與藝術
定性研究設計的編舞藝術:米奴哀小步舞、即興表演與晶體化
未言說的故事:做受資助的定性研究
表演民族志:簡史和一些建議
個案研究
民族志和民族志描述
詮釋實踐之分析
紮根理論:客觀主義與建構主義方法
無所畏懼:來自生命歷程和後現代的挑戰
證詞、從屬地位以及敘述的權威
參與行動研究
臨床研究
定性研究(第3卷):經驗資料收集與分析的方法
訪談:從結構式問題到引導式話題
反思觀察:從程序到文本
文獻和物質文化的詮釋
反思視覺方法:從伽利略到「神經浪遊者」
作為主體的研究者:自我的民族志、個體敘事、自反性
數據處理與分析方法
軟體和定性研究
對話和文本分析
女權主義研究中的焦點小組法
應用民族志
定性研究(第4卷):解釋、評估與描述的藝術及定性研究的未來
相對主義的標准問題
解釋的實踐與政治問題
寫作:一種研究方法
人類學詩學
通過評估理解社會計劃
以定性研究影響政策過程
定性研究壓力與革新
第七階段
『貳』 社會學有哪些研究方法 深描 民族志 生活史
作為「深描」的民族志研究分析
摘要:民族志運用田野工作來提供對人類社會的描述研究,它呈現了一個整體論研究方法的成果。本文通過對民族志的發展研究,深入分析了關於格爾茨文化觀的深描概念,進而運用深描來解答民族志研究的科學性。
關鍵詞:民族志;深描;文化觀;科學性
中圖分類號:g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1)-04-0038-01
一、民族志的發展
民族志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文體。「民族志」一詞是英文
「ethno-graphy」的漢譯,「ethnography」一詞的詞根「ethno」來自希臘文中的「ethnos」,意指「一個民族」、「一群人」或「一個文化群體」,從字面意義上來理解,就是「描繪人群」,我國學者有時也翻譯成「人種志」或「民俗志」。這一概念原指人類學者收集有關特定社會及文化的資料和記錄,並解釋這些現象的一種方法,後來伴隨著學科之間的相互借鑒,民族志也逐漸受到其他社會科學領域的重視。一般情況下,民族志被認為是運用觀察、訪談以及其他田野研究手段,深入細致地描述某一特定人群及其文化的一種方法。民族志重視一群人的活動過程,而不是僅僅描述孤立的事件,它描述同一文化群體中的人的生活方式,包括他們如何行動、互動、為自己的行為賦予意義等。因此,進行民族志研究,生產出
http://wenku..com/link?url=_
『叄』 民族志的簡介
民族志是人類學獨一無二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在人群中田外野地工作基礎下第一手觀察和參與之上的關於習俗的撰寫。或者通常說是關於文化的描述,以此來理解和解釋社會並提出理論的見解。民族志既是一種研究方法,也是一種文化展示的過程與結果。
民族志,是一種寫作文本,它運用田野工作來提供對人類社會的描述研究。民族志呈現一個整體論研究方法的成果,這套方法建立在一個概念上:一套體系的各種特質未必能被彼此個別地准確理解。這種寫作風格在形式上與歷史上,均與旅行家書寫與殖民地官員報告有所關聯。某些學術傳統,特別是建構論與相對論的理論典範,運用民族志研究做為一個重要的研究方法。許多文化人類學家認為,民族志是文化人類學的本質。
民族志往往指稱描述社群文化的文字或影像。其做為人類學家或社會學家的記錄資料,可區分為「巨觀民族志」;研究復雜社會、多樣社區、多樣社會機構或含有多樣生活型態「單一社區」;「微觀民族志」,單單描繪某個異國小部落、中產階級社區中一小群人的單一社會情境,或單一社會制度卻含有多樣社會情境者。
『肆』 民族志研究
民族志研究是一種應用較為廣泛的的方法,主要是應用於人文社科領域。民族志研究,我個人認為可以分為兩個方向理解,第一,從方法上。民族志是一種經田野工作後寫作成的文本形式,那就研究民族志的形成的過程,主要是方法:參與觀察、重要報道人、主客位、個人生活史、問卷調查等。第二,從文本內容上。民族志作為一種文本,研究這個文本有著重要意義,主要研究其內容、形式、方法、理論構架、意義等。 其應用領域主要有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社會人類學、人類地理學等人文社會領域。 其優點在各個學科領域不盡相同,共同點為民族志在以事實為根本的前提下可以了解他者,從他者反觀自我,建構某種意義上的社會或制度,民族志文本也是一種文學性質的文字形式,同時有助於文學氣息的培養。 其缺點主要是很多學者難以真正克服文化震撼帶來的影響從而帶來的文化偏見,對於文化相對性偏差把握可能會造成文化解讀的偏差,同時對於寫作時文學與民族志的把握不夠准確,易造成真實性與虛構性的混淆。我的理解就是這樣的,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伍』 民族志和紮根理論的區別
回答:
1、民族志(Ethnography)又稱人種志,是人類學的一種研究方法和寫作文本,是基於實地調查、建立在人群中第一手觀察和參與之上的關於文化的描述,以此來理解和解釋社會並提出理論的見解。
2、紮根理論研究法是由哥倫比亞大學的AnselmStrauss和BarneyGlaser兩位學者共同發展出來的一種研究方法。是運用系統化的程序,針對某一現象來發展並歸納式地引導出紮根的理論的一種定性研究方法。
延伸:
1、民族志
民族志既是一種研究方法,也是一種文化展示的過程與結果。它運用田野工作來提供對人類社會的描述研究。民族志呈現一個整體論研究方法的成果,這套方法建立在一個概念上:一套體系的各種特質未必能被彼此個別地准確理解。
這種寫作風格在形式上與歷史上,均與旅行家書寫與殖民地官員報告有所關聯。某些學術傳統,特別是建構論與相對論的理論典範,運用民族志研究做為一個重要的研究方法。許多文化人類學家認為,民族志是文化人類學的本質。
民族志往往指稱描述社群文化的文字或影像。其作為人類學家或社會學家的記錄資料,可區分為「巨觀民族志」;研究復雜社會、多樣社區、多樣社會機構或含有多樣生活型態「單一社區」。
「微觀民族志」,單單描繪某個異國小部落、中產階級社區中一小群人的單一社會情境,或單一社會制度卻含有多樣社會情境者。
2、紮根理論
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GT)是一種定性研究的方式, 其主要宗旨是從經驗資料的基礎上建立理論(Strauss,1987:5)。研究者在研究開始之前一般沒有理論假設,直接從實際觀察入手,從原始資料中歸納出經驗概括,然後上升到系統的理論。
這是一種從下往上建立實質理論的方法,即在系統性收集資料的基礎上尋找反映事物現象本質的核心概念,然後通過這些概念之間的聯系建構相關的社會理論。
紮根理論一定要有經驗證據的支持,但是它的主要特點不在其經驗性,而在於它從經驗事實中抽象出了新的概念和思想。在哲學思想上,紮根理論方法基於的是後實證主義的範式,強調對已經建構的理論進行證偽。
紮根理論的方法起源於格拉斯和斯特勞斯兩人(1965,1968)60年代在一所醫院里對醫務人員處理即將去世的病人的一項實地觀察。
這個方面的形成與兩方面的理論思想有關,分別來自哲學和社會學:一是美國的實用主義,特別是杜威、G.米德和皮爾士的思想,他們強調行動的重要性,注重對有問題的情境進行處理,在問題解決中產生方法。
另外一個影響來自芝加哥社會學派,該學派廣泛使用實地觀察和深度訪談的方法收集資料 ,強調從行動者的角度理解社會互動、社會過程和社會變化。
『陸』 定性研究方法有哪些
定性研究是一個在許多不同的學科,在傳統上,僱用社會科學探究的方法,但也是在市場研究和進一步的背景下。定性研究人員的目的是收集在深入理解人類行為和支配的原因這樣的行為。調查為什麼和如何決策,而不僅僅是什麼,在哪裡,當定性方法 。因此,規模較小,但重點的樣本較多,常需要較大量的樣品。
在傳統觀點,定性的方法產生的信息,只有在研究的特殊情況下,和任何更一般的結論是唯一的命題(通知斷言)。定量方法可以用來尋求這種研究假說的實證支持。這種觀點特Flyvbjerg,他認為,定性方法和案例研究的研究由牛津大學教授一直有爭議的,可以用來為假設測試和研究的特殊情況下超越概括。
定性研究人員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收集數據,如紮根理論的實踐中,敘事,講故事,古典民族志, 或陰影 。定性的方法也鬆散,在其他的方法手段,如,目前行動研究或行動者網路理論。所收集的數據的形式可以包括面試和小組討論,觀察和反思田野筆記,各種文本,圖片,和其他材料。
定性研究通常歸類為組織和報告結果的主要依據數據分成模式。 [ 需要的引證 ]定性研究人員通常依靠下列方法收集信息:參與觀察,非參與觀察,田野筆記,自反期刊,結構化面試, 半結構化面試,非結構化面試,和分析的文件和材料。
參與和觀察的方式可以有很大的不同設置來設置。參與觀察是一個戰略的自反性的學習,而不是一個單一的方法觀察。在參與觀察研究人員通常會成為一種文化,組,或設置成員,並採取角色,以符合該設置。在這樣做,目的是為研究者爭取到文化的做法,動機和情感的洞察力。有人認為,研究人員的能力,理解不同文化的的經驗,可能受到抑制,如果他們沒有參與觀察[需要的引證]。
一些鮮明的定性方法的使用重點群體和關鍵知情人訪談 。焦點小組技術涉及促進個人選定一個特定的主題之間的一個小組討論的主持人。這是一個特別流行的方法市場調研和測試用戶/工人的新舉措 。
一個傳統的和專門的定性研究的形式被稱為認知測試或試驗測試,這是定量調查項目的發展。調查項目試點研究的參與者,測試項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在學術的社會科學,最常用的定性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內容:
人種學的研究,調查文化的收集和描述數據,是為了幫助在一個理論的發展。這種方法也被稱為「ethnomethodology」或「的人的方法」。應用人種學研究的一個例子,是一種特定文化的研究和了解某種疾病在他們的文化框架中的作用。
關鍵的社會研究,研究員,了解人們如何溝通和發展的象徵意義。
倫理研究的倫理問題的智力分析。它包括道德義務,權利,責任,正確與錯誤,選擇等相關的研究
基礎性研究,探討了科學的基礎,分析的信念,和發展的方式來指定知識基礎如何在新的信息,應該改變。
歷史研究,允許討論在目前情況的背景下,過去和現在的事件,並允許一個反映到當前的問題和困難提供可能的答案。歷史的研究有助於我們在回答這樣的問題:我們來自哪裡,誰是我們現在到哪兒去?
紮根理論,是感應式的研究,基於或「接地」的意見,或從它被開發的數據,它採用了多種數據源,包括量化數據,記錄的審查,訪談,觀察和調查。
現象,說明事件的「主觀現實」,研究人口認為,它是一種現象的研究。
領域的專家進行哲學研究,是在一個特定領域的研究或專業的界限內,任何研究領域最優秀的合格的個人使用知識產權的分析,以澄清定義,確定道德,或作出的價值判斷在其研究領域的一個問題。
『柒』 質性研究與訪談法、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調查研究、實證研究的區別是什麼呀
一、方法不同
1、質性研究: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採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訪談、觀察、實物分析),對研究現象進行深入的整體性探究,從原始資料中形成結論和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
2、訪談法:通過訪員和受訪人面對面地交談來了解受訪人的心理和行為的心理學基本研究方法。
3、定性研究:通過發掘問題、理解事件現象、分析人類的行為與觀點以及回答提問來獲取敏銳的洞察力。
4、定量研究:用數學的工具對事物進行數量的分析。
5、調查研究:以探求客觀事物的真相、性質和發展規律的活動。
6、實證研究:研究者親自收集觀察資料,為提出理論假設或檢驗理論假設而展開的研究。
二、特徵不同
1、質性研究:包含但不限於民族志研究,人類學研究,論述分析,訪談研究等。質性研究注重人與人之間的意義理解、交互影響、生活經歷和現場情景。
2、訪談法:因研究問題的性質、目的或對象的不同,訪談法具有不同的形式。
3、定性研究:幾乎每天在每個工作場所和學習環境下都會進行定性研究。
4、定量研究:是社會科學領域的一種基本研究範式,也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步驟和方法之一。
5、調查研究:為了弄清情況後據以傳播新聞。
6、實證研究:數理實證研究比較適合研究較為復雜的問題;案例研究可以分為單個案研究和多個案研究。
三、特點不同
1、質性研究:是一種在社會科學及教育學領域常使用的研究方法,通常是相對量化研究而言。
2、訪談法:訪談法運用面廣,能夠簡單而敘述地收集多方面的工作分析資料,因而深受人們的青睞。
3、定性研究:是確定事物本質屬性的科學研究,科學研究的基本步驟和基本方法之一。
4、定量研究:定量研究設計的主要方法有調查法、相關法和實驗法。
5、調查研究:針對性與指導性。
6、實證研究:實證研究就是不斷地通過研究,去接近這個客觀的世界。
『捌』 作為社會學研究的傳播學,其研究方法有哪些
作為社會學的研究的傳播學,其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定性研究
(1)個案研究
(2)文本分析
(3)話語分析
(4)民族志研究
(5)投影法(心理學)
(6)訪談法(心理學)
2. 定量研究
(1)實地調查法
(2)內容分析法
(3)實驗法(心理學)
『玖』 誰知道民族志是什麼用干什麼的
民族志,是一種寫作文本,是人類學獨一無二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在人群中田外野地工作基礎下第一手觀察和參與之上的關於習俗的撰寫。或者通常說是關於文化的描述,以此來理解和解釋社會並提出理論的見解。
民族志既是一種研究方法,也是一種文化展示的過程與結果。
民族志,是一種寫作文本,它運用田野工作來提供對人類社會的描述研究。民族志呈現一個整體論研究方法的成果,這套方法建立在一個概念上:一套體系的各種特質未必能被彼此個別地准確理解。這種寫作風格在形式上與歷史上,均與旅行家書寫與殖民地官員報告有所關聯。某些學術傳統,特別是建構論與相對論的理論典範,運用民族志研究做為一個重要的研究方法。許多文化人類學家認為,民族志是文化人類學的本質。
民族志往往指稱描述社群文化的文字或影像。其做為人類學家或社會學家的記錄資料,可區分為「巨觀民族志」;研究復雜社會、多樣社區、多樣社會機構或含有多樣生活型態「單一社區」;「微觀民族志」,單單描繪某個異國小部落、中產階級社區中一小群人的單一社會情境,或單一社會制度卻含有多樣社會情境者。
(具體可查看網路)
『拾』 定性研究與理論研究區別
定性研究或稱質性研究、質化研究,是一種在社會科學及教育學領域常使用的研究方法,通常是相對定量研究而言。
定性研究實際上並不是一種方法,而是許多不同研究方法的統稱,由於他們都不屬於量化研究,被歸成同一類探討。
其中包含但不限於民族志研究、論述分析、訪談研究等。
定性研究者的目的是更深入瞭解人類行為、及其理由。
理論研究(尤其是「形式邏輯」式的理論研究)講究三段論式的邏輯推理:「人是會死的;這個小孩是人,所以,這個小孩也會死的。」
但是,形式邏輯的危險在於:它不懷疑「大前提」的可靠性,它預先承認「大前提」(人是會死的)是毋庸質疑的。如果「人是會死的」這個大前提尚沒有什麼危險,真正的危險在於:由一個錯誤的大前提推導出一個更錯誤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