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說比較文學是一門跨語言,跨民族,跨文化,跨學科的文學研究
學科的成立上以研究主體的比較視域為安身立命的本體,因此強調研究主體的定位,同時比較文學把學科的研究客體定位於國族文學之間與文學及其他學科之間的三種關系:事實材料關系、美學價值關系、學科交叉關系。
一個融會貫通多學科、多語言、多文化的學術領域。其研究對象為至少兩種或以上語言的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此外還常常涉及哲學(尤其是歐洲大陸哲學)、美術、電影、音樂、建築、政治、歷史、社會學、語言學、文學理論、文學批評、心理學、精神分析學、宗教等不同人文社科領域。
比較文學一詞最早出現在18世紀的法國,並於19世紀末期發展成熟為一門學科,以法國、德國為主導。二戰後其學術研究的中心轉移到美國,但研究對象仍然以歐洲大陸的語言、哲學、文學理論、文化理論為主流。
中文以及中國相關的人文研究在歐美大學里常被歸類在東亞系(East Asian Studies),這種劃分從技術上阻礙了東亞文化研究進入比較文學的主流舞台,也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比較文學自身所引以為傲的包容性。
(1)跨文化研究以中國形象為方法擴展閱讀:
分類
比較文學研究,不同國家的學者強調的側重點各有不同:以梵第根、伽列等為代表的法國學者強調不同民族文學的影響研究,以韋勒克為代表的美國學者強調不同民族文學的平行研究,以阿歷克謝耶夫和日爾蒙斯基為代表的俄羅斯學者則認為影響研究和平行研究不可分,應該同時並重。
在中國,魯迅、茅盾、郭沫若等曾廣泛比較研究過各國文學的發展,如魯迅的《摩羅詩力說》、茅盾的《俄國近代文學雜談》等。20世紀30年代中國開始介紹外國比較文學的歷史和理論 。陳銓的《中德文化研究》 、錢鍾書的《 談藝錄》、朱光潛的《詩論》等,在某個方面對中國比較文學的發展作出了奉獻。
70年代以來,比較文學在中國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新發展,成績斐然。中國學派強調跨文化研究,大約可以概括或總結出這樣一些方法論:「闡發研究」;「異同比較法」;「文化模子尋根法」;「對話研究」;「整合與建構研究」。
產生於19世紀的比較文學,是專指跨越國界和語言界限的文學比較研究,即用比較的方法來研究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之間文學與文學,或者文學與其他的藝術形式、意識形態的關系的新型邊緣學科。
從世界文學的角度著眼,充分揭示各個國家、各個地區、各個民族文學所持有的發生、發展的過程,探索文學發展的內在規律乃至人類文化發展的基本規律是比較文學的任務。
歌德是比較文學的先驅。世界上主要有法、美兩派。前者注重研究一國文化對另一國文學的影響;後者注重研究在相同的歷史條件下不同民族文化的比較,找出異同及緣由,以找出共同的規律。
② 中國文化與跨文化交際 120字
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和中國國際地位的上升,中國與國際社會的聯系日益密切,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日益頻繁.這種聯系與交流不僅對中國的發展至關重要,而且對人類文明的融合影響深遠.遺憾的是,由於文化和其他方面的差異,中國與世界,尤其是西方世界的交流並不順暢,其中充滿了誤解,陳見,有時甚至演化為敵意和沖突.這些活生生的跨文化交流障礙——人際層面,組織層面和大眾傳播層面——應該成為跨文化交際/傳播研究的重要選題.與此同時,中國與世界的交流在深度和廣度上已超越歷史上任何時期.跨國旅遊,跨國商務,跨國教育,跨國文化與體育活動, 跨國大眾傳播,跨國網路傳播等豐富多彩的跨文化交流活動構成了跨文化交際/傳播研究取之不盡的樣本和檢驗研究成果的試驗場.本次研討會將以中國與世界的跨文化交流為主題,從人際交際,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視角全面切入,關注中外交流的歷史與現實,結合跨文化交際/傳播的理論與實踐,以期為本學科的發展開拓空間,為和諧世界的構建貢獻智慧.
Avec les progrès de la mondialisation et de la Chine le statut d'internationale croissante, la Chine et la communauté internationale devient de plus en plus étroite, la Chine et le monde devient de plus en plus fréquentes. Ce contact et l'échange est essentielle non seulement pour le développement de la Chine, et de la civilisation humaine intégration de grande envergure. Malheureusement, en raison de différences culturelles et autres, la Chine et le monde, en particulier l'échange monde occidental n'est pas lisse, qui est plein d'idées fausses, les stéréotypes, et parfois même l'hostilité et les conflits pour l'évolution. Ces vivant de la Croix- choc des cultures - le niveau interpersonnel, organisationnel et le niveau de masse - devrait être une communication inter-culturelle et à la diffusion de sujets de recherche importants. Dans l'intervalle, les échanges entre la Chine et le monde dans la largeur et la profondeur que jamais auparavant dans l'histoire ont été. tourisme transnational, le commerce international, de l'écation internationale, la Croix-médias de masse activités culturelles et sportives, transnationale, la communication inter-réseaux, comme une variété d'activités d'échanges inter-culturels constituent une communication inter-culturelle et à la diffusion des échantillons de recherche inépuisable et pilote d'essai sur le terrain. Le séminaire sera d'échanges inter-culturels entre la Chine et le monde comme thème, de la communication humaine interpersonnelle, la communication organisationnelle et de la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Quanmian Cut Da Zhong Guan Zhu Zhongwaijiaoliu l'histoire et la réalité, combinée avec la Croix-culturelle Jiaoji théorie de la communication / et la pratique disciplines vue fondée sur le développement de l'espace pour construire un monde harmonieux de contribuer leur sagesse.
③ 跨文化交際主要研究什麼
「跨文化交際」的英語名稱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語者與非本族語者之間的交際, 也指任何在語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異的人們之間的交際。通俗來說就是如果你和外國人打交道(由於存在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差異),應該注意什麼問題,應該如何得體地去交流。
從對外漢語專業的角度,「跨文化交際」的概念可以這樣界定:在特定的交際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際者使用同一種語言(母語或目的語)進行的口語交際。它包含以下幾個要點: 1.交際雙方必須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的差異是一個寬泛的概念,既是指不同文化圈之間的差異,也是指同一文化圈內部亞文化之間的差異。不過立足對外漢語專業,文化差異主要指不同文化圈之間的差異,尤其是中國和歐美國家的文化差異。因為從跨文化交際的實際情形來看,由於文化背景的差異導致交際失誤,容易引起沖突的主要是中國和歐美國家的人際交往。中國同亞洲地區國家,如日本、韓國以及東南亞一些 國家的人際交往,雖然也有文化差異的一面,但要順利的多,這是因為這些國家與中國同屬東方文化圈,彼此之間在文化取向和交際規范方面有很多相通的地方。
2.交際雙方必須使用同一種語言交際
這是顯而易見的,假如一方使用一種語言,而另一方使用另外一種不同的語言,交際是無法進行的。但是,既然交際的雙方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又要使用同一種語言,那麼用來交際的語言對一方來說是母語,而對另一方來說必然是第二語言(習得的「目的語」)。比如一個中國人與一個美國人交談,他們可以選擇使用漢語,也可以選擇使用英語,這樣他們就可以用同一種語言直接交際,而不需要通過翻譯這個中間環節。這樣界定的著眼點也是由對外漢語專業的特點決定的。
3.交際雙方進行的是實時的口語交際
跨文化交際的途徑多種多樣。可以是語言符號的交際,也可以是非語言符號的交際,如商品、畫報、實物、影像、演出到呢個其他物化形式符號的交際;可以是現場的雙向交際,也可以是通過媒介的單向交際,如電視、廣播、報刊、廣告等傳播方式的交際;可以是口語交際,也可以是書面交際,如信函、公文等的來往。從對外漢語專業來看,我們著眼的主要是實時的口語交際,即雙方面對面的交談。此外也包括伴隨口語交際而可能發生的書面語交際,即文字傳播方式的交際。
4.交際雙方進行的是直接的言語交際
當前國內的跨文化交際研究主要集中在外語教學界。
跨文化交際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它是在國際交往日益頻繁、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特定時代產生的新興學科。在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是改革開放的產物,是漢語國際推廣戰略決策的需要。跨文化交際又是一門綜合性學額,它是當代社會科學學科綜合研究的結果,學科背景主要涉及文化語言學、社會語言學、言語交際學。其中文化語言學凸顯「文化」的側面,社會語言學凸顯「社會」的側面,而言語交際學凸顯「交際」的側面,這三個不同的側面都圍繞語言符號與非語言符號的「語用」這個核心。正是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了這么一門綜合性的語言學科。通俗解釋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有這樣一些問題。許多人在語言交流當中有很多障礙,最早的時候溝通障礙在於你的英語表達不好而產生誤解,這是傳統的看法。之後,當雙方的語言能力都很好的時候,好像就沒有障礙了,而這其實是我們的一種誤解。研究之中發現,並不是英語好就能達到溝通的目的。我們過去所說的溝通僅僅是會表達。所以搞外語的人把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翻譯成中文叫「跨文化交際」。交際,就意味著用語言進行表達,而在語言表達過程中還有許多溝通上的問題。因為前者更注重你的語言表達好與不好,而不注重溝通之中對方是否真正理解到了你所要表達的問題,所以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更傾向於「跨文化溝通」。同時,溝通的目的在於要讓對方理解你要表達的intended message,即你要表達的意思,而不是你所說的話。I know what you are saying, but not what you are trying to tell me or what you mean.而溝通則是在理解what you are saying 的基礎上同時理解what you mean to say.
研究必要性
(一)全球一體化的時代特徵
20世紀人類的科學技術有了突破性的發展,這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的格局和人類的生活方式。現代交通高速發展,航班日益增加,油輪頻繁出入,火車屢屢提速,高速公路縱橫交錯,家用轎車以更快的速度、在更大范圍內普及,這使得人們之間的交往空前頻繁。現代通訊技術高度發達,行動電話的迅速普及,可視電話的廣泛應用,這使得人們之間的溝通絕對暢通。尤其是電腦的普及和國際互聯網的誕生,使人類的生活形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突破了以往生活功能空間的限制,辦公無紙化、商務電子化、生活網路化、溝通互動化等無處不在人們眼前展現一個「虛擬的世界」。這些巨大變化的一個核心就是人和人之間的時間、空間距離被拉近了,巨大的地球被壓縮成一個小小的「地球村」,人們可以像村民在小村子裡一樣,隨時、隨地地串門、聚會、交往、溝通。
與此同步,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也日益加速。經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命脈,圍繞著經濟的發展,國家、民族、地區之間在政治、文化、科技、貿易等方面的交往日益頻繁。這種交往可以表現為合作、援助,也可以表現為交涉、我選,乃至於沖突、戰爭,使得世界日已形成一個多元化的格局,而且變得精彩紛呈、變化無窮。事實表明,無論是哪種類型的交往,萬變不離其宗的是大家必須溝通,需要接觸、會晤、談判、協商、討論,這就是外交舞台特別精彩的根本原因。所以這些所謂的「外交」都是典型的跨文化交際,因為盡管現代科技的發展拉近了人們之間的時間和空間距離,卻無法拉近人們之間的心理距離。不同的國家、民族由於不同的歷史淵源、不同的社會習俗,形成了特定的文化背景,特定的文化背景又形成了不同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社會規范、語用規則,這些因素給跨文化交際帶來的潛在的障礙、低效率的溝通、相互間的誤解以及可能導致的文化沖突,都會給人類帶來不必要的災難。
跨文化交際作為一門新興的邊緣科學,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產生的,這個領域的研究無疑是為了適應這樣一個日益發達的跨文化國際交往和人際交往的需要應運而生的。因為這門學科必須研究不同文化背景形成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的差異,必須研究不同社會結構導致的角色關系、行為規范的差異,必須研究不同民族習俗所積淀的文化符號、代碼系統的差異,必須研究不同交際情景制約的語言規則、交際方式的差異。所有這些研究不但要進行深入的理論探究,還要注重實際的應用研究,這樣才能使這門學科更科學、更完善、更豐滿,從而更好地為這個時代服務。
(二)漢語國際推廣的戰略需求
④ 跨文化視野下吾國與吾民中的中國形象這個論文答辯會提什麼問題
跨文化視野下,嗯,國語五的話名字中國形象,他這個理論可以打變出,提出很多問題都可以。
⑤ 中國如何應對跨文化傳播
請參考下面一篇範文,也許對你的問題有所幫助和借鑒
新世紀跨文化傳播對我國本土文化的影響及應對策略
人類已經邁入了21世紀,在這個嶄新的世紀里,世界形勢正在發生重大而深刻的變化,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經濟全球化程度不斷加深。在這個大背景下,各國之間的跨文化傳播與交流也必將越來越頻繁,這對於各國本土文化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一方面,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獨特性正面臨著挑戰;另一方面,各民族文化在彼此的傳播、影響和融合中,生命力將得到不斷增強。對於我國而言,目前正處於市場經濟體制構架尚未形成,文化產業起步不久,文化市場機制尚不健全,文化的法制建設和管理還很滯後的情況下,如何迎接人世後不同文化和價值觀沖突的挑戰,在學習、吸收、借鑒他國優秀文化的同時,弘揚和發展我國優秀民族文化,壯大我國民族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服務,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
一、經濟全球化時代跨文化傳播對我國本土文化所帶來的沖擊
當今世界正處在一個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西方的強權政治,使得一些西方發達國家不僅把經濟觸角伸向全球,而且通過文化傳播輸出西方的思想文化和價值觀念。這種文化的傳播和滲透對於世界各國的傳統文化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對我國本土文化的沖擊,歸納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我國本土文化所包含的價值觀念的沖擊
文化是民族的靈魂,是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的源泉。文化產品和文化設施承載著一定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傳統,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這已是世界各國的廣泛共識。我們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豐富多彩,自古就有為祖國、為理想"雖九死其猶未悔"的堅定信念,"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寬闊襟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也有"天下為公"的大同思想,不畏強暴英勇不屈的反抗斗爭精神;既有濃厚的人倫道德觀,也有樸素的辯證法和唯物論;既有孔子的學、問、思、辨、行結合的教育思想,也有近代形成的科學民主精神......,這正是在古代四大文明當中惟獨我們中華文明長久不衰的真諦。黨的十五大提出要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廣泛開展社會主 義道德教育、民主和法制教育、紀律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人們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型公民,這些都離不開文化所具有的教化、激勵和導向功能。
經濟全球化以來,外國文化資本和文化產品、文化樣式也隨之大量湧入我國。從積極意義上講,這對豐富人們多元化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學習和借鑒別國優秀文化都是有益的。但也應該看到,一些宣揚西方個人主義的道德倫理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文化產品的湧入,對我國本土文化所包含的價值觀念無疑會產生一定潛在的負面影響。比如崇洋媚外的風氣泛濫,一些人的個人主義惡性膨脹,"一切向錢看"的拜金主義像瘟疫一樣吞噬著人們的良知,腐蝕著人們的靈魂,給社會帶來極大的破壞。對此我們不能不保持清醒的認識。
2.對我國本土文化優勢地位的沖擊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千百年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我們祖祖輩輩的心目中一直占據著絕對的優勢地位。然而,近年來它的主導地位日益受到挑戰,甚至於被歪曲、排斥。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逐漸加強,西方文化對我國的影響正日益擴大。由於一些外國文化產品大量地運用了現代科技成果,其產品的娛樂性、觀賞性、知識性較強,又有生產製作成本低、價格便宜等優勢,再加上能夠滿足人們渴望了解和欣賞外來文化的心理,因此受到廣大文化消費者的歡迎,而且在一定時期仍然還會佔有很大的市場份額。以電影為例,以好萊塢為代表的美國影視製品的出口值,"僅在歐洲地區就達到300億美元,超過了航天工業"。①光是一部《泰坦尼克號》,收入就達18億美元。筆者從浙江省電影公司了解到,2000年浙江省共投放市場22部進口影片,除四部系香港拍攝外,其餘18部均為美國影片。其中占據2000年進口片票房前10名的有《碟中碟續集》;《恐龍》、《黑客帝國》等8部美國影片,其票房收入基本每部都在200萬元以上;1998年浙江放映《泰坦尼克號》時,觀眾更是高達206.5萬,票房收入達3654.8萬元。而杭州的浙江慶春電影大世界2000年放映22部進口片的票房收人為813.6497萬元,竟然超過了該年度該影院放映的其餘107部國產片票房收入的總和。
這一事例,讓我們看到了以好萊塢為代表的美國影視文化對我國電影市場的巨大沖擊,以及所佔有的巨大經濟份額。而更重要的還在於這些美國電影給人們帶來巨大的思想認識、價值取向,審美情趣、道德觀念等方面的影響。觀眾在觀賞影片的同時,不僅了解了美國文化和藝術,而且會受到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涵的影響,久而久之,潛移默化,一些缺乏批判眼光的消費者就自然會覺得"西方的月亮比中國圓"。
台灣學者鄭貞銘先生稱電視是"大眾傳播媒介中最具滲透力的利器",他還引用麥克魯漢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書中的觀點說:"電視不僅是娛樂工具而已,還是製造現代人心靈,改變整個生活情境的新力量,不容吾人忽視。"①這段話也同樣能幫助我們認識美國影片對廣大中國觀眾的巨大影響和滲透力。
3.西方中心主義與文化多元論的碰撞造成的沖擊
從世界文化發展態勢來看,世界文化正向多元一體的現代格局邁進:一方面全球文化一體化趨勢日益加深,另一方面全球文化多元化趨勢更加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後一趨勢正是對前一趨勢的反擊和響應。自從資本主義和工業文明誕生以來,在所謂"西方文明中心論"面前,其他各個文明,包括中華文明,都面臨著邊緣化的危險,甚至面臨著被西方文明所覆蓋、徹底喪失自身文化個性而湮滅在西方文化席捲世界的洪流裡面的危險。面對西方強大的文化工業和現代傳媒帝國的沖擊,民族文化的危機意識和自覺意識在加強,各個文明都在強化自身個性,突出自身特點,保護和發揚民族文化的獨特優勢,抵抗西方文化的全面同化,世界文化大戰的警示不再是危言聳聽。民族文化相對封閉、互相隔離發展的觀念早已過時,甚至區域文化的概念也在逐步退出歷史舞台,在西方中心主義與文化多元論的碰撞中,我們的本土文化如何在未來的世界文化格局中佔有自己的應有地位,更好地謀求自存自強,不能不說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課題。
二、經濟全球化時代跨文化傳播對我國本土文化發展所帶來的機遇
經濟全球化對於本土文化而言是一柄雙刃劍,一方面,對於以信息接受為主的非英語和發展中國家來說,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傳播將會造成對本土文化的沖擊;但另一方面,這種跨文化傳播對於本土文化又提供了一種發展機遇,各個民族文化在沖突和融合中,生命力將得到不斷增強。
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獨立的起源、成熟、衰亡的動因和過程,而且任何一種文化都不可能替代另一種文化自身的功能。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文化具有"不可交流"的對抗性,因而整個世界是一個多種文化並存的"文化場"。當不同模式、不同價值取向的文化相遇時,文化的傳播和文化的交流就不能是暢通無阻的,必然出現不同文化的沖突。而歷史已證明:文化的沖突也是文化發展的動力,任何一種文化只有在開放、比較和競爭中才能獲得新的發展。經濟全球化正好為文化交流與發展提供了一個契機,對我國本土文化而言,主要提供了以下兩方面機遇:
第一,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睜眼看世界的機會。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但並不意味著它是十全十美、無需發展的;相反,由於中國文化長期植根於農業社會和封建專制的土壤之中,從傳統形態向現代形態的轉變過程往往是通過與外來文化的交流和劇烈碰撞形式(如"五四"新文化運動)完成的。西方文化也有許多優秀的方面,而不僅僅是"狼來了"。所以在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們依然離不開與世界先進文化的交流溝通。經濟全球化正好為這種交流溝通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遇和操作平台,我們可以抓住它所帶來的開放環境,加強文化交流,學習、吸收、借鑒他國優秀文化,積極繼承和發揚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不但"擇取中國的遺產,融合新機",而且"採用外國的良規,加以發揮"①,以使我國本土文化得到創新與發展,壯大我國民族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第二,為我國本土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一個難得的機遇。中華民族有著光輝燦爛的歷史文明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但由於我國歷史上特別是清王朝的閉關自守、固步自封,以及近代鴉片戰爭以後帝國主義的入侵與西方的文化霸權主義,加上多年來一些西方媒體對新中國的或敵意或片面的宣傳,致使不少西方人不了解中國文化,甚至產生種種誤解。這對我國本土文化的弘揚是極為不利的。經濟全球化恰好給世界了解中華文化提供了一個契機,為中華文化在全球得到傳播和弘揚提供了一條絕佳的途徑。
三、面對挑戰和機遇,我國本土文化應採取的對策
當今世界,國與國之間的國際競爭,已不僅僅是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競爭,而且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在未來世界生存權利、發展權利的競爭,是如何贏得更加有利的國際地位的競爭。在手段上,也不僅僅是政治軍事實力的競爭,而且包括經濟競爭和不同文化之間的競爭,說到底,是綜合國力的競爭。綜合國力是自然國力(面積、人口、資源、環境等)、社會國力(主要是政治國力、軍事國力以及社會動員能力等)、物質國力(以經濟國力為主)和精神國力(以思想文化為代表)等多方面的統一體。但文化乃國家之心,民族之魂,文化國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方面。來自文化的挑戰,首先應當以文化的手段來響應。我們應當加強對外文化戰略研究,為新世紀的中國文化發展理清思路,制定策略。21世紀的中國對外文化戰略的制定和實施,不僅關繫到國際文化力量對比的調整,新的國際文化關系的重構和國際文化新秩序的建立,而且直接關繫到21世紀中國文化的世界地位和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形象。振興中華文化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大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我們既不放過任何發展的機遇,也有信心迎接各種挑
戰。在分析我國本土文化所面臨的眾多沖擊的同時,我們也應看到我國的政治優勢和文化優勢,我們有優越的社會制度,有五千年文明的積淀,有新中國成立50餘年豐厚的文化建設基礎,只要有清醒的認識和必勝的信心,有切實可行的方針和措施,我們一定能在學習和吸收外來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建設好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人手:
第一,在經濟全球化面前,擺脫"狹隘的民族主義",要以理性科學的精神積極參與文化全球交流活動,取長補短,而不是關起大門,消極地逃避。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歷史上,漢族與其他少數民族一直進行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璀璨的中華文化之花,是56個民族共同培育而成。但盡管這樣,我們的本土文化並非完美無缺,需要而且也應該吸收外來文化,經過不斷篩選和融化,使我們優秀的民族文化愈益豐富發展。如漢唐時代對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的吸收,明代和清代對一些西方文化的吸取,都表明了中華民族海納百川的偉大氣魄。鴉片戰爭以來,為了改變我國落後挨打的狀況,我們的先輩刻苦學習一切有用的救國救民真理,"五四"運動學到了民主和科學,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把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從而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為中國的復興與發展開辟了道路。而中國改革開放20多年來的巨大變化,更是為全世界所矚目。今天,我們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挑戰面前,更應該向世界敞開大門,吸收外國的一切先進成分來充實提高自己或改進自己的落後部分。
第二,反對"全盤西化",對外來文化要保持清醒的認識,"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中華文化凝聚全世界華人的精神財富,也是維護國家統一的牢固壁壘,我們應該珍惜、繼承和發展它的優良成分。當然,它其中也有損傷民族活力的劣質,比如與封建專制主義相聯系的帝王統治的權術、暴力(含文化暴力,如文字獄)、宗法、迷信等。為了使我們本土文化在全球化過程中得到更好的弘揚和發展,我們就得善於消化和吸收世界優秀文化。而且,在與世界的文化交流中難免魚龍混雜,會出:現一些負面現象,文化交流的過程和後果也不可能獲得完全而徹底的控制——文化的交流會促使人們思想和觀念的改變,這種改變自然不可能納入完全的社會控制。這就要求我們在對待此問題上要保持應有的辨別力和批判力,採取辯證的觀點,"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第三,開展多種形式的跨文化對話,加強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本土文化與世界其他文化的交流,從而使我國本土文化在這種互動過程中得到弘揚和發展,進而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世界文化是由豐富多彩的各民族文化組成,多樣性既是世界文化的本來的、自然的面貌,也是世界文化的魅力所在和生命力所系。正是在各具特色的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過程中,在這種交流及其必然產生的相互交融和沖突中,世界文化被不斷地推向新的發展高度。歷史上,古希臘文明就曾在歐、亞、非廣大地區傳播。漢唐盛世,以儒家為中心的中華文明在東亞、南亞、西亞等周邊地區產生深遠影響。17世紀以後,以天主教傳教士為媒介,中國文化又西漸歐洲。當時《論語》、《周易》及許多中國文化典籍都被譯成西文在歐洲傳播。同樣,印度佛教的傳人,又對中國文化產生巨大影響。近代,西方文化又以其先進的物質文明影響了世界。①可見,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傳播,是推動人類進步的重要力量,是人類文化發展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所以,為了使我國本土文化在新經濟時代能夠得到進一步的弘揚和發展,我們就得加強跨文化交流與對話,或者說不但要輸入文化而且要輸出文化,即在這個問題上要同時採取"拿來主義"與"送去主義"。我國現在在外貿上有"順差",在文化交流上則是"逆差",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北京申奧成功和中國加入WTO,正是中華文化扭轉"逆差",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的大好機會。
第四,藉助現代科技手段,尤其是要充分利用被視為"第四媒體"的互聯網,從而實現資源共享,開拓視野,進而更好地弘揚我國本土文化。
自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互聯網得到了飛速發展,並且對全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華民族一方面應以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和勇氣,熱情擁抱、接納互聯網路這一科技明星,另一方面要積極抵禦互聯網上滾滾而來的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侵蝕,為建設21世紀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而努力。這就要求我們充分利用互聯網這一世界性網路傳遞中國的聲音,使網際網路上有足夠多來自中國的信息,從而實現平等的跨文化傳播。正如中文對國外用戶是個障礙,網上充斥的英文信息對於大多數普通中國用戶也是個障礙。目前,我國的網際網路用戶絕大部分是經濟能力較強、學歷較高又懂英語的人,雖然網路用戶在我國發展的速度很快,但相對於整個中國人口基數來說,還只佔很小的比例。跨文化傳播是雙方的,若無國內用戶的充分參與,所謂有效地利用網際網路進行跨文化傳播是不可能的。因此,要大力開發中文信息資源,加速建立中文歷史文化站點,全面地反映我們的學術研究成果,提供大量准確的學術資料,以及面向廣大讀者的通俗性、普及性的內容,促進網際網路在中國的普及。歷史文化站點除中文外,還應有英文版,通過大眾傳媒跨越國家地域的界限,向國外用戶展示中國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幫助廣大國外受眾了解真實的中國,特別是有著悠久歷史而又能展現時代精神的中華文化。
第五、開拓創新,努力把我國本土文化培育成為代表前進方向的先進文化。
先進文化的建設,必須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的要求,結合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因此,我們需要積極進行文化創新,努力繁榮先進文化。這就要求我們著眼於世界科學文化發展的前沿,抓住機遇,不斷發展健康向上、豐富多彩,具有中國風格和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一方面我們要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國,實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弘揚超越。這就是說,要把中國置於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與時俱進地重新審視中國傳統文化。站在世界的高度,視野寬闊了,就不會局限於傳統而固步自封,也不會因世界變化無窮而不知所措,而是冷靜辯證地分析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傳統和歷史局限,做出符合歷史潮流的文化選擇。另一方面,要立足於中國的國情看世界,實現對外來進步文化的借鑒融合,主動參與世界文明進程。文化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世界各族文化是在相互借鑒、相互補償中得到發展和提高的,這是文化發展的規律。在中國古代,在外交受到限制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傳統文化還是實現了對印度佛教的兼容以及在東亞的廣泛傳播,並且,在18世紀的歐洲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近百年來,中國曾幾度被動遭遇西方文化的沖擊,由於思想准備不足,導致非此即彼的絕對化思維,沒有形成主動參與型的大思路。現在,人類已進入21世紀,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我們的本土文化應努力實現對外來進步文化的借鑒融合,主動參與世界文明進程。只有做到這兩方面,才能保持我國本土文化的先進性,並代表前進的方向。
四、展望:昨天我們曾是世界文明古國,明天我們
必將成為世界文化強國
在廣袤的土地上原生、歷經至少五千年而不衰並不斷發展壯大的中華文化,植根於世界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之中,依託著越來越強大的綜合國力與經濟力量,正在逐步地成為世界強勢文化之一,具有獨特的巨大優勢。不斷壯大的經濟實力,前所未有的良好外部環境和高度發達的現代化科學技術,為中國文化真正走向世界提供了強大的經濟後盾、開放的外部條件和充分的技術手段。我們應當針對新的形勢,及時調整策略,從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生存的高度保護本國文化,從祖國自強和民族復興的高度壯大發展本國文化,不斷增強我國綜合國力與文化國力,實現中華文化的更新發展和現代崛起。另外,我們還要盡量使我們的文化與經濟相結合,讓精神產品與現代傳媒手段相聯姻。從而使得我們的文化產品不僅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實現著自身的社會價值,同時還以其高附加值實現著自身的經濟價值。
只要我們堅定不移地堅持為廣大人民群眾服務、為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服務的方向,堅持以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為基本出發點,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我們就一定有能力、有信心建設好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中華新文化,從而實現國家的富強、民主、文明。我們這個世界文明的東方古國,也一定能永葆青春,成為新千年世界文化的強國。
⑥ 跨文化研究的文學領域
新興比較文學研究方法之一。
20世紀70年代以來比較文學學科進入其發展的第三個階段,此期各國比較文學研究空前活躍,成績卓著,異彩紛呈,其中中國比較文學的復興被國際比較文學學界認為是最富有歷史意義的事件,美國學者韋斯坦因認為是具有爆炸意義的事件。
以季羨林、錢鍾書、李賦寧、楊周翰、賈植芳、施蟄存、朱維之、戈寶權、趙瑞蕻、林清秀等一批前輩學者領航開路,著書立說,開復興中國比較文學風氣之先,樂黛雲、廖鴻鈞、陳惇、盧康華,孫景堯、倪蕊琴、饒芃子、謝天振、曹順慶、孟華、嚴紹璗、周發祥、錢林森、崔寶衡、張鐵夫等一大批中青年學者緊步其後,為中國比較文學的復興作出了貢獻,使之走向了顯學的坦途。
二十多年來,中國比較文學已經打通了比較文學的學術通道,架起了文化交流的橋梁,開展了以對話、溝通,尊重、理解、共建人類多元文化為宗旨的各種學術活動。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學者的理論著作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能從時代的全球化和文化轉型的新角度,在多元文化視野融合的基礎上創建比較文學學科的新未來,也反映了中國學者對於比較文學學科建設第三階段的地位、作用和走向的看法。中國學者擺脫比較文學的傳統觀念,沖破比較文學「歐洲中心論」的樊籬,不斷更新比較文學的觀念、方法,以新觀念、新眼光,通過跨學科、跨文化、跨民族、跨語言的文學研究,開展與世界各國、各民族多元文化的對話,促進互識、互補,實現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和理解,以期改進人類文化生態和人文環境,共建全球的多元文學和文化。
⑦ 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意義
重要性:跨文化交流是全球一體化的時代特徵,研究不同文化背景形成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的差異,研究不同社會結構導致的角色關系、行為規范的差異,研究不同民族習俗所積淀的文化符號、代碼系統的差異,研究不同交際情景制約的語言規則、交際方式的差異。
所有這些研究不但要進行深入的理論探究,還要注重實際的應用研究,這樣才能使這門學科更科學、更完善、更豐滿,從而更好地為這個時代服務。
意義:
1、發展共感,消除文化中心主義。共感就是設身處地地體味他人的苦樂和際遇,從而產生情感上的共鳴。不同文化歸屬的人之所以不容易溝通,往往是由於對具體文化現象的理解不同。在跨文化溝通中,如果缺乏共感,不能正確理解和評價他人的價值觀,缺乏共同的背景。
2、發展雙向溝通,溝通是一個循環的相互影響的過程,這個過程包括信息發出者、接受者和信息本身。溝通實際上就是信息的編碼、解碼和診釋的過程。
由於文化差異的存在,使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診釋從另一種文化中傳來的信息時總是按自己的文化背景加以理解,從而導致對對方信息理解的不準確,進而做出錯誤的判斷和決策。
3、幫助了解自己,就是要識別那些我們大家都具有的態度、意見和傾向性的簡單行為,這些態度不僅幫助決定我們說什麼、怎麼說,也有助於決定我們聽取別人說什麼。隱藏在內心深處的先入為主,是引起跨文化溝通諸多問題的重要原因,也是種種矛盾和沖突的根源。
(7)跨文化研究以中國形象為方法擴展閱讀:
跨文化交際的途徑多種多樣。可以是語言符號的交際,也可以是非語言符號的交際,如商品、畫報、實物、影像、演出到其他物化形式符號的交際;可以是現場的雙向交際,也可以是通過媒介的單向交際,如電視、廣播、報刊、廣告等傳播方式的交際。
可以是口語交際,也可以是書面交際,如信函、公文等的來往。從對外漢語專業來看,我們著眼的主要是實時的口語交際,即雙方面對面的交談。此外也包括伴隨口語交際而可能發生的書面語交際,即文字傳播方式的交際。
參考資料:網路-跨文化交際
⑧ 周寧的著作
1、《比較戲劇學》,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3年版,
2、《幻想與真實》,中國工人出版社,1996年版。
3、《新華文學論稿》,新加坡文藝協會1996年版。,
4、《光來自東方》,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
5、《永遠的烏托邦》,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6、《中西最初的遭遇與沖突》,學苑出版社,2000年版。
7、《20世紀西方戲劇思潮》(與陳世雄合著),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年版。
8、《想像與權力:戲劇意識形態研究》,廈門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9、《中國形象:西方的學說與傳說》,學苑出版社,2004年版。(共八卷:《契丹傳奇》、《大中華帝國》、《世紀中國潮》、《鴉片帝國》、《歷史的沉船》、《孔教烏托邦》、《第二人類》、《龍的幻象》)
10、《想像中國》,中華書局,2004年版。
11、《風起東西洋》,團結出版社,2005年版。
12、《去東方,收獲靈魂》,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年版。
13、《天朝遙遠:西方的中國形象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15、《世界是一座橋:中西文化的交流與建構》,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
16、《異想天開:西洋鏡里看中國》,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17、《人間草木》,商務印書館,2009年。
18、《跨文化研究:以中國形象為方法》,商務印書館,2011年。 1、 編著《2000年西方看中國》、《2000年中國看西方》,團結出版社,1998年版。
2、 主編《世界藝術史話》(10卷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版。
3、 主編《21世紀簡明網路全書》,人民中國出版社,1999年版。
4、《面向21世紀的東南亞華文文學》(與庄鍾慶、陳育倫合編),廈門大學出版社,2002年。
5、《東南亞話語戲劇史》,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年。
6、《世界之中國:域外中國形象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
7、《西方戲劇理論史》,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年。
8、《世界的中國形象》,人民出版社,2010年。
9,、《人文國際》,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年至今。
10、主編《20世紀中國戲劇理論批評史》。山東教育出版社,2013年。 1、《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與金元浦合譯),美學譯文叢書,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現象學與文學》,春風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
3、《閱讀活動》(與金元浦合譯),美學譯文叢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年版。
4、《歐洲形成中的亞洲》(總校譯),人民出版社,2013年。
⑨ 寫1篇跨文化交際的論文 1500字 急要
寫作思路:首先提出跨文化交流的意義,提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寫到跨文化交流的解決辦法與做法。
跨文化交際是指將跨文化、商務、交際三個要素結合在一起, 進而演變成一個全新的文化領域。在當前的商務活動中, 跨文化交際通常包括跨文化的商務交際禮儀及商務人員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等, 其中商務人員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直接會影響到國際商務活動的開展, 面對的當前在國際商務中存在的跨文化交際問題需要國家有針對性的培養商務人員的跨文化商務交際能力, 保障商務活動的順利開展。
1、 跨文化交際在國際商務中的重要性
國際商務是指在整個世界范圍內的各種貿易交流的總和, 隨著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強以及國際市場的不斷完善, 國際商務活動的開展在促進世界范圍內經濟共同發展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而且國際商務活動的開展給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和人們都提供了交流平台, 這種跨文化交流在實施過程中又進一步的促進了全國范圍內的經濟發展, 使其現代企業能夠突破國內市場的桎梏, 繼而在國際市場的舞台上大顯身手, 實現自身企業的規模化發展以及可持續發展。同時, 現代企業在跨文化交流過程中也需要從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出發, 全面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為國際商務活動的開展奠定基礎。
國際商務跨文化交際問題與解決建議
2、 在國際商務中存在的跨文化交際問題
2。1、 跨文化交際中的語言差異問題。
在國際商務的跨文化交際中, 各國之間的文化差異就是交際過程中面臨的最大問題, 其中語言是國家文化的代表, 也是文化得以繼續傳承的重要載體, 其在跨文化交際中還承擔著實現人們交流的重要功能, 可以說, 國際商務中的任何一項活動得到開展都需要語言作為依託, 同樣, 語言的差異存在的交際問題也是當前跨文化交際中存在的最重要的問題。
以中文和英文為例, 雖然在國際商務中翻譯可以為交易雙方提供方便, 但是中文的表達往往會比較委婉, 翻譯並不能就中文所表達出的內涵意義進行分析, 相反的英文就會比較直接簡單, 這就使得雙方在交流過程中往往只會了解字面意思, 容易使雙方對彼此表達的意思產生誤解, 從而影響跨文化商務交際的順利進行。
2。2、 跨文化交際中的思維方式差異問題。
思維方式是人們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的總和, 決定著人們思考問題的根本方法, 而在國際商務的跨文化交際中, 思維方式往往會直接影響交易者的行為方式。
由於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較大, 其思維方式也存在較大的差異, 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主要是以形象思維為主體, 注重綜合思維, 尤其喜歡迂迴的方式, 而西方國家會比較注重分析思維, 偏向理性、邏輯和實證, 因而東方思維會偏向模糊, 西方則是偏向精確, 以上思維方式的差異會使得國際商務的開展存在交易上的阻礙。
2。3、 跨文化交際中的價值觀念差異問題。
價值觀念的不同會影響人們對同一商品的價值判斷, 這也是影響國際商務活動的重要因素, 而且價值觀念的不同使得交易雙方極易在針對商品價值的制定以及合同的簽訂上出現分歧, 影響下一步的商務合作。
2。4 、跨文化交際中的習俗差異問題。
風俗習慣的差異不僅存在於各國之間, 同一國中也會因風俗習慣產生爭議。而在國家上午中的跨文化交際中, 風俗習慣的不同極有可能會引發交易矛盾, 影響商務活動的開展, 不利於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開展。
3、 解決國際商務跨文化交際問題的建議
在國際商務中, 各國之間由於政治背景、文化背景、經濟背景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導致跨文化交際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尤其是現代企業要想在國際市場上占據有利地位就必須要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商務人員的跨文化交際是國際商務活動開展得基礎, 因而需要企業有針對性的培養商務人員的跨文化商務交際能力, 保障企業的國際商務活動順利開展。
3。1 、培養商務人員對不同國家文化的理解能力。
國際商務中的跨文化交際問題無一例外都是因為國家所具備的不同文化, 因而在對上午人員的培養過程中首先就是要培養其對不同國家文化的理解能力, 使其能夠理解並接受不同國家文化的差異。
因而在培養過程中需要商務人員對不同的文化現象、模式及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有一定的觀察力和理解力, 要求商務人員能熟練掌握不同國家的生活習俗、思維模式及社會價值觀等。以便商務人員在國家商務的跨文化交際中能夠根據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其文化背景適當的調節交際方法, 從而從實際出發去分析並解決問題。
3。2、 提高商務人員對跨文化交際問題的解決能力。
當出現跨文化交際問題時, 如果能夠及時有效的解決問題也有可能力挽狂瀾、扭轉戰局, 因而還需要提高商務人員對跨文化交際問題的解決能力。這就需要商務人員具有較好的應變能力, 根據實際情況採用妥協、競爭、迴避等方法, 審時度勢, 確保際商務跨文化交際能順利的進行, 促進商務合作和交易。
結語:綜上所述, 跨文化交際是當前積極融入國際市場得重要手段, 在國際商務中所出現得跨文化交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國際商務活動的開展, 不利於世界經濟范圍內的共同發展, 因此我國現代企業需要認清形勢, 加大投入, 有針對性的提高商務人員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以便促進國際商務的順利開展, 實現企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