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科研思維具有哪些特點 客觀性
科學思想重視邏輯和現實驗證,簡單一句就是:
不要特別傾向於自己願意相信的,要在心底問下,它到底是怎麼樣的。
科研的思維多的去了,最基本的也有很多,善於跳出框框,按照實際情況去思考問題吧。
要發展科學研究的思想力,幾種思維模式可能滿足不了要求。所以需要不斷地收集思想方法,並且去試驗,得到可重現的結果,即:有猜想的時候可以去按照猜想做,去試驗,去嘗試,然後得到確定條件下的可重現規則或者現象,這樣就可以得出科學的結論。科學者需要不斷的學習,尤其強調各種信息、各種思想方法的收集和主動思考。學習他人所體現的探究模式和探究精神並且靈活運用也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關鍵是自己總結,因為思想方法太多了。科學就是求是,求實,想像力去試驗得到符合科學的可重現結果和規律以及確定該規律的發生條件、發生范圍;通過想像和試驗進行運用
Ⅱ 科學的研究方法具有哪些主要特性
(一)研究程序的公開性
(二)收集數據資料的客觀性
(三)觀察和實驗條件的可控性
(四)分析方法的系統性
(五)所得結論的再現性
(六)對未來的預見性
Ⅲ 如何看待科學知識的客觀性
科學知識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客觀性。尊重科學知識是人的重要特徵之一,康德在《未來形而上學導論》中寫道:「自然界的法則有很多是我們只有通過經驗才能認識的;但是在現象(也就是一般自然界)的連結中的合乎法則性,卻是我們從任何經驗里都認識不到的,因為像這樣的法則是經驗本身用來作為它的可能性的先天根據的。因此,一般經驗的可能性同時也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則,而經驗的原則,也就是自然界的法則」。我們的日常經驗如何上升為科學知識呢?對於這個問題,哲學史上有兩種主要的解釋路徑:科學知識由經驗事實推出,這一派由弗朗西斯·培根開創,強調科學實驗的重要性,認為衡量知識的標準是實用性,後來發展為實證主義和實用主義;科學知識可以從邏輯歸納得出,主要代表為邏輯實證主義,強調經驗的可錯性,注重邏輯歸納。 基本思路:從常識科學觀入手,進而討論歸納主義和證偽主義,發現它們的優點和不足(歸納難題→整體辯護的破產,概率問題→基本概率如何如確定),最後對實用概率主義(從科學研究的現實進路來確定事件的概率)進行考察。最後得出結論,對於科學的客觀性問題的論證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它涉及到感覺經驗、邏輯推理、客觀社會環境、主體認知結構等諸多方面的問題,但從其中任何一方面出發都無法獲得對它的合理辯護。
Ⅳ 在研究社會科學分析方法客觀性的問題上,實證主義與解釋主義有何異同
解釋主義(Interpretivism)是人類在科學研究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哲學觀點,主要常見於人文社會科學(Social science)。解釋主義的哲學根基來源於唯心論(Idealism)。它主張人類對世界的體驗並非是對外界物質世界的被動感知與接受,而是主動的認識與解釋。
解釋主義的存在論(Ontology)基礎是視現實世界為人類對於不同行為與狀況的解釋的產物,亦即現實世界的真相是由人的思想主觀構建出來而不是客觀且唯一的。比如:對生物物種的分類,對社會經濟體系類型的劃分等等。
解釋主義的認識論(Epistemology)主張對於復雜世界的認知是通過研究生活在這個世界中的人群的經驗以及觀點而實現的,研究者應該深入現實生活去領會並且通過科學化的手段及語言去解釋並重建這些概念與含義。比如:互動式面談,參與式觀察等研究手段。
解釋主義中的不少觀點起源於德國,前身為社會科學學術流派闡釋學(Hermeneutics) 以及現象學(Phenomenology)。作為傳統實證主義(Positivism)的批評者,解釋主義反對將自然科學中的中立式觀測(Neutral observations),通用法則(Universal laws)應用於社會科學研究。同時解釋主義的支持者,即解釋主義者(Interpretivist)為現實世界中具體事物的含義是由社會人的思想構建形成的,因而允許多種對世界的不同認識同時平等存在(Schwandt ,1994),這一觀點在自然科學(Natural science)的實證主義哲學觀中是不可接受的。
實證主義(positivism)是強調感覺經驗、排斥形而上學傳統的西方哲學派別。又稱實證哲學。它產生時間於19世紀30~40年代的法國和英國,由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始祖A.孔德等提出。1830年開始陸續出版的孔德的6卷本《實證哲學教程》是實證主義形成的標志。以孔德為代表的實證主義稱為老實證主義,20世紀盛極一時的邏輯實證主義稱為新實證主義。
實證主義的基本特徵:將哲學的任務歸結為現象研究,以現象論觀點為出發點,拒絕通過理性把握感覺材料,認為通過對現象的歸納就可以得到科學定律。它把處理哲學與科學的關系作為其理論的中心問題,並力圖將哲學溶解於科學之中。
實證主義的影響:實證主義不僅對哲學而且對整個社會科學均發生了深刻影響,孔德所創立的實證主義社會學,在其後的一個半世紀是西方社會學的主流。
實證主義是一種哲學思想。思
廣義而言,任何種類的哲學體系,只要囿於經驗材料、拒絕排斥先驗或形而上學的思辨,都為實證主義。
狹義而言,實證主義則指法國哲學家孔德(Auguste Comte)的哲學。這條目內主要介紹狹義的實證主義。
孔德生長的時代,正是一個宣揚理性主義及科學思想發端的時代,在「科學萬能」思想的沖擊下,人們對形而上學產生懷疑,逐漸以注重經驗的科學方法觀察、研究事物,探求事實的本原和變化的現象。
中心論點
實證主義又稱實證論,其中心論點是:事實必須是透過觀察或感覺經驗,去認識每個人身處的客觀環境和外在事物。實證論者認為,雖然每個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們用來驗證感覺經驗的原則,並無太大差異。實證主義的目的,在希望建立知識的客觀性。
孔德認為人類非生而知道萬事萬物,必須經由學習過程,從不同的情境中獲得知識。透過直接或間接的感覺、推知或體認經驗,並且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推論還沒有經驗過的知識。超越經驗或不是經驗可以觀察到的知識,不是真的知識。
實證主義反對神秘玄想,主張以科學方法建立經驗性的知識。
Ⅳ 如何在社會科學研究中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
1、要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觀性,在矛盾普遍性指導下分析矛盾的特殊性。這是正確分析矛盾的前提。
2、要全面地、具體地、動態地分析矛盾。
(1)全面地分析矛盾,就是要在堅持兩分法的基礎上分析,防止片面性;
(2)具體地分析矛盾,就是按照矛盾特殊性三個方面的具體表現去區別、分析矛盾,特別要區分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根據具體的矛盾找到解決不同矛盾的不同方法;
(3)動態地分析矛盾,就是要隨著客觀實際和具體矛盾的變化發展去分析矛盾。
3、堅持矛盾分析法還要做到正確、充分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和一切從實際出發有機地統一起來。
Ⅵ 如何實現有效的科學觀察客觀性,全面性,典型性
科學觀察不只是感性活動,而且是由科學理論知識和科學思維方法武裝起來的認識活動,理性思維滲透於觀察過程的始終。正因為如此,科學觀察才能達到客觀性、全面性和系統性,才可能透過現象發現本質。在科學觀察中既要善於抓住最主要的東西,同時又要注意捕捉那些意外的偶然現象,跟蹤追查,從偶然中發現必然的東西。因為觀察中的機遇常常是重大科學發現的契機。觀察是重要的科學研究方法,也是我們學習科學的重要方式。許多科學知識需要經過仔細、准確的觀察和實驗,並通過認真、嚴密的論證後,才能總結出來。單憑我們的感官進行觀察還不能對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斷,因此經常要藉助於一些儀器和工具來幫助我們做出准確的判斷。科學發現往往源於用心的觀察與研究。只有具備了准確的頭腦,科學發現才有可能降臨。1895年,德國物理學家倫琴偶爾發現放在陰極射線管附近用黑紙包裹得很嚴實的照相底片發生了嚴重的感光現象,於是想到可能有種神秘的光穿過了黑紙。通過經一步的觀察和研究,他發現了倫琴射線(X射線)
Ⅶ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具有哪些特徵 答案 客觀性 價值中立 系統科學性 直覺
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分為定量和定性的兩大類。常用的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是內容分析、控制實驗、問卷調查等等,定性的研究方法也叫做質化的研究方法,常用的就是深度訪談、焦點小組、民族志/田野調查之類的。
Ⅷ 科學的研究方法應遵循哪些原則
要遵循以下四點原則:
1、應在研究計劃、研究報告、學位論文中明確提及使用何種研究方法。
在研究計劃、研究報告、學位論文等研究成果中,明確把自己的研究方法提出來,這樣做至少有兩個作用。其一,可以增加成果的可信度和可行性,以利於讀者審核、檢驗;其二,可以為以後做相關課題或項目的研究人員提供參考,進而有利於研究工作的可持續發展。
2、應根據各學科,各課題的特點、性質、對象選擇、運用一定的研究方法。
從方法論的角度來看,方法是有層次性的,不同層次的方法有其特定的應用范圍和應用對象。在從事具體的科學研究時,研究人員首先要了解所在學科及研究課題的特點、性質和研究對象,然後有針對性地選擇相應的研究方法。
3、應根據研究方法的特點和功能選擇,運用一定的研究方法。
選擇研究方法時,一定要充分考慮各種研究方法的不同特點和功能。比如,假說既是科學發展的一個重要的環節和思維方式,又是一種重要的研究方法。
4、應根據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的一致性程度選擇、運用一定的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是人們從大量的認識和實踐活動當中形成的,特別是直接產生在實踐基礎上的認識活動中所獲得的結果——知識。因此,研究方法通常是要與一定的研究內容相適應的,也就是與研究內容有一致性的問題。
(8)科學研究具體方法體現客觀性擴展閱讀
研究方法分類
1、根據研究活動的特徵或認識層次,可以分為:經驗方法和理論研究。
2、根據研究對象的規模和性質,可以分為:戰略研究方法和戰術研究方法。
3、以研究方法的規則性為依據,可以分為:常規方法和非常規方法。
4、按方法的普遍程度不同,可以分為: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
5、根據研究手段的不同,可以分為: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
Ⅸ 怎樣保持科學事實的客觀性
哈哈 別告訴我你是周四要交的。
如何保證科學事實的客觀性
科學事實是科研活動的基礎。保證科學事實的客觀性在科研中特別重要。它不僅是發現新概念、新理論的起點和基礎,而且也是檢驗和評價科學假說和科學理論的基本標准和主要手段。科學事實的客觀與否關繫到整個科研的最後的成敗。
科學事實具有如下的特點:科學事實應是個體存在的陳述,這一特點說明科學事實描述的是個體而不是個體所在的類,科學事實強調的就是認識特殊事物的感性活動而不是由特殊到一般的理性抽象活動;客觀事實應有可復核、可重現,這一特點要求,在相同的條件下,能夠對同一現象再次認識並且對認識結果的陳述是相同的;科學事實應該精確、系統。
我們可以通過科學觀察和科學實驗來獲取科學事實。要保證科學事實的客觀性,主要在於獲取科學事實手段的科學性,也就是通過觀察和實驗等科學實踐活動獲得關於客觀事實的真實信息,並以科學語言的形式表述出來,稱為進一步研究的科學事實。
首先,我們要理解科學事實的概念,並承認科學事實與客觀實在之間是存在誤差的。科學事實是通過觀察和實驗所獲得的經驗事實,是經過科學整理和鑒定的確定事實。事實又可分為客觀事實和經驗事實。客觀事實是在時間和空間中存在的事物、現象和過程,是一個本體論意義上的范疇,無所謂對錯之分,客觀事實被人類所認識,並用語言對其描述而做出的經驗陳述或觀察判斷就是經驗事實。經驗事實是一個認識論的范疇,因而它的形成經過了人類大腦的加工,當然有對錯之分。既然科學事實屬於經驗事實,仍然是一個認識論范疇,既形式是主觀的,且具有可錯型。因此,科學事實與客觀實在之間是存在誤差的,引起這種誤差的原因主要是實驗的方法、思維的方式和環境的制約。一個科學事實往往是先觀察,有的則是推斷,緊接著需要經過一系列的驗證和應用才被人所承認。這期間當然要受到環境以及實驗手段的制約,不能保證百分百正確,只能說它是在一定條件下是正確的。在哲學原理中,真理是對客觀規律的正確認識,它在一定條件下是正確的,是對客觀規律的近似。科學事實也是如此,它在一定條件是正確的。
其次,保證科學事實的客觀是,必須要通過科學的觀察方法與實驗來獲取。進行科學觀察與科學實驗時,必須要遵循客觀性原則、全面性原則、典型性原則和辯證性原則。客觀性原則要求我們要如實的反映研究對象,既不能誇大,也不能縮小,更不能臆造一些不存在的事實。我們在觀察時要避免先入為主的成見,並注意排除錯覺的干擾,全面性規則要求我們必須在時空兩個角度全面地把握對象的各種屬性、規定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以獲得廣泛而有聯系的、完整而又系統的可靠材料,如實地反映客觀事物的全貌。典型性原則要求我們要在全面性的基礎上堅持典型性,即選擇典型的、有代表的觀察對象和條件,避免次要因素的干擾,從而使獲得的觀察資料更可靠。辯證性原則就是指在進行觀察時和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解釋時,要辨證地思考,注意觀察的條件性。
再次,科學事實的客觀性要用客觀的手段來驗證。實踐時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在科學研究中應用這一哲學基本原理,就是要用客觀的手段來驗證科學事實的客觀性,只有通過這種方法,才能最有力的保證並證明科學事實的客觀性。
最後,我們要有勇於創新的勇氣。我們現在的知識是前人不斷探索、不斷努力的基礎上產生的,在一定程度上我們認為這就是科學事實。但我們不應該墨守陳規,要勇於創新,並敢於挑戰權威,並用實際行動保證科學實施的客觀性。
綜上所述,我們要保證科學事實的客觀性,必須要理解科學事實的概念,並理解科學事實與客觀事實的差別,再通過客觀的觀察、科學的實驗以及客觀的驗證手段來保證科學客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