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觀莫振高事跡有感800字
為你奉上,請你參考:
觀莫振高事跡有感
學習了莫振高的先進事跡,我被他用微薄工資托起300名貧困生的學習夢的事跡與學生以自家創造的財富——青菜——感謝師恩的片斷感動著,但對我影響較大,讓我覺得必須學習的卻是莫老師堅持再貧困也不能貧困學校,學校教育裝備一定要跟得上國家發展水平的工作理念。
莫老師的一句話讓我印象很深入:「固然生活在大山裡,但必須不斷吸收新知識、新技術,我們培養的不是『死讀書,讀死書』的學生,要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讓他們跟上時代的步伐。」莫老師這類與時俱進的精神正是現在的我所缺少的。特別是在帶了一輪完全的高中以後,我連續三年都執教高一,有時候覺得內容都很熟習了,課本都倒背如流了,備課甚麼的已沒有必要了。實在,隨著時代發展,科學研究進步,知識網路是不斷更新的,而知識利用體系的變化更是飛速前進,沒有拓展學習的我已能感覺到教學內容的陳腐提不起學習學習愛好的現實。另外,教學對象的更新,學情的變化也讓原封不動的教學方式顯得蒼白無力。只有建立在學生實際學習水平基礎上進行教學設計,用當下最新發生發展的客觀存在來豐富教學內容,才是好的教學,才能讓學生樂於學習,學會學習,並在學習過程當中體會到所學知識和自己的生活是如何的息息相干,從而更有動力往學習。莫老師教會我,我亦師亦生,我不能「死教書,教死書」,必須不斷吸收新知識、新技術,讓自己的動手、動腦能力跟上時代的步伐,學會科研教學,堅持教研相長,才是進步教學教育水平的硬道理,是一位合格的教師的基本功。
莫老師精神永存。
㈡ 《二零一五感動梁山人物》觀後感。
二零一五年度感動中國觀後感1
今天晚上含著眼淚看完央視播出的2015感動中國人物頒獎,感受頗深!用他們的話說,做一件好事容易,一輩子做好事就不那麼容易了!那需要毅力,需要忍受很多常人不能忍受的痛苦!而買買提江·吾買爾他做到了,為我們做了最好的表率。
買買提江·吾買爾是新疆伊犁地區布力開村村支部書記,維吾爾族。3歲時,吾買爾的父親就過世了,第二年母親也改嫁了。就這樣,吾買爾是吃著村裡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漢族等各族人家的百家飯長大的,也由此對鄉親們產生了化都化不開的濃濃感情。當上村支書之後,吾買爾把「不讓一個人受窮,不讓一個人掉隊」作為自己的工作宗旨,全力帶領村民奔小康。一碗茶水端的平,兩個肩膀閑不住。三十多年的老支書,村民離不開的頂樑柱。你是伊犁河上築起的攔河壩,是戈壁灘上引來的天山水,給村民溫暖,帶大家致富。木卡姆唱了再唱,冬不拉彈了再彈,買買提江吾買爾的故事說不完。
這就是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善良,正直,樂於助人,堅強,奉獻,吃苦耐勞!我要凈化自己的靈魂,向他們學習!在有生之年,為大家,為社會多做好事,作善事,做一輩子的好人!
看過《感動中國》之後,我的內心彷彿受到了神聖的洗禮,在感動與眼淚背後,我收獲的不僅僅是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內心中無法言喻的那份震撼與動容。
我想,真正的感動,的確傷感,可是它補心,並且化作繼續前行的信心與勇氣。有的時候,感動讓人脆弱,因為它總是觸碰你內心裡最軟弱的地方,但更多的時候,感動讓人堅強,因為當你看到身邊還有那麼多人,有尊嚴,善良堅強的活著的時候,你,也就多了更多向前走的勇氣。
二零一五年度感動中國觀後感2
郎平,一個讓14億中國人為之感動,為之驕傲的女神級人物,昨晚光榮的登上頒獎台。
《感動中國》給予郎平的頒獎詞:「臨危不亂,一錘定音。那是盪氣回腸的一戰。攔擊困難、挫折和病痛,把拼搏精神如釘子般砸進人生。一回回倒地,一次次躍起,一記記扣殺,點燃幾代青春,喚醒大國夢想。因排球而生,為榮譽而戰。一把鐵榔頭,一個大傳奇。」
年度人物 實至名歸
2013年4月,郎平出任新一屆女排國家隊主教練,帶隊之初困難重重,但很快展現出出色的帶隊能力,2014年女排世錦賽時隔16年再奪亞軍,而2015年世界盃更是帶領中國女排時隔12年第四次奪得世界盃冠軍,拿到了里約奧運的入場券。郎導風范,女排精神讓中國人重新看到中國女排的「黃金時代」。
中國女排榮獲2015世界盃冠軍,同時也獲得2016年裡約奧運會參賽資格
對於郎平獲獎,網友們認為是實至名歸,「一生為排球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不管是球員還是教練,你都是獨一無二的,感動的不只是我們排球迷,感動全中國,里約加油。」
點贊郎平 感動中國
郎平榮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大家紛紛點贊,「感動你我,感動中國,祝賀郎平教練當選感動中國人物。」60歲的人為她加油,20歲的人為她點贊,業內圈外都給郎平叫好,中國男女老少都喜歡她。
二零一五年度感動中國觀後感3
今晚我認真的看完了2015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頒獎,一直是眼含熱淚,感動之餘對這些人想要有更深的了解。
最讓我感動的要數廣西的「化緣校長」莫振高。我在網上搜索了莫振高校長的資料,讓我吃驚的是,他被評為感動中國人物不是空穴來風,不是憑借一件事兩件事感動大家,他在平時的工作中,平凡中透出偉大,他當之無愧,只可惜頒獎播放的畫面都是灰色的!
莫振高(1957年--2015年),男,壯族,1972年8月參加工作。1975年到廣西民族學院(現廣西民族大學)中文系學習。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高級中學原校長,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感動廣西十大新聞人物。
2015年3月9日,莫振高因心臟病逝世,多所國內著名高校以及海內外校友發來唁電。莫振高的離去,在當地引起巨大震動。他去世當晚,全校4600名學生自動集體熄燈,為他們心中的好校長默哀。他的學生們,紛紛從全國各地趕來弔唁、守靈、送別。
2015年3月15日上午,廣西都安,千餘人送別都安高級中學病逝的校長莫振高,隊伍綿延數百米。
1996年以來,即使擔任校長,莫振高依然堅持肩挑兩個畢業班以上的主科教學,每周上10節課以上,且成績優異。
在他的帶領下,都安高中的教學質量穩步提升,學校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廣西示範性高中以及全國語文、數學、英語教學先進集體。1993年以來,高考升學率逐年上升,由當時的48.2%提高到幾近100%,而且連續27年有學生考上清華、北大。
莫振高被學生們親切地稱為「校長爸爸」,連續35年(截止2011年)用自己微薄的工資資助近300名貧困生,讓他們順利進入大學;莫振高不惜一切籌資助學,到企業、工地為貧困學子「化緣」,也有人叫他「化緣校長」。近10年來,莫振高先後籌集3000多萬元善款,資助1.8萬名貧困生圓了大學夢。在家人、群眾和貧困山區孩子眼中,他是一個「總是惦記著山裡貧困孩子」的校長爸爸,一個被瑤山的孩子稱作「莫爺爺」的好心人。
在鏡頭上,我看到了那麼多的老師學生還有家長在為莫校長送行,他們真摯的話語道出了對莫校長的真情流露,眼淚不能表達內心所有的情感,但是只有眼淚才能痛快地傾訴對莫校長的感激。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沒有豪氣干雲的話語,但莫振高以畢生的心血,用愛與責任鑄就的豐碑,長留天地之間,聳立萬千學子心中。
如果說清貧是一種生存狀態,莫振高在這樣的狀態中鍛鑄了震撼人心的堅韌精神。莫校長病逝後,他的一個學生說,每次經過教學樓,莫校長那個雙手叉腰的高大身影仍然依稀隱現,激勵她跑得更快,用更優異的高考成績,告慰校長的在天之靈。
莫校長留下的是惠及後代的大愛,他的形象和精神激勵著這所學校和更多的人努力學習,積極進取。
願莫校長在天之靈安息!
㈢ 莫振高的人物評價
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沒有豪氣干雲的話語,但莫振高以畢生的心血,用愛與責任鑄就的豐碑,長留天地之間,聳立萬千學子心中。
如果說清貧是一種生存狀態,莫振高在這樣的狀態中鍛鑄了震撼人心的堅韌精神。(新民網評價)
每次經過教學樓,莫校長那個雙手叉腰的高大身影仍然依稀隱現,激勵她跑得更快,用更優異的高考成績,告慰校長的在天之靈。(高三359班團支書韋靜)
化作光明燭:千萬里,他們從天南地北回來為你送行。你走了,你沒有離開。教書、家訪、化緣,埋頭苦幹,拚命硬幹。你是不滅的蠟燭,是不倒的脊樑。那一夜,孩子們熄滅了校園所有的燈,而你在天上熠熠閃亮。(感動中國頒獎)
㈣ 讀感動中國人物莫振高有感800字作文
有感於「化緣校長」莫振高
作者:陳慶林
今晚我認真的看完了2015年度感動中國人物頒獎,一直是眼含熱淚,感動之餘對這些人想要有更深的了解。
最讓我感動的要數廣西的「化緣校長」莫振高。我在網上搜索了莫振高校長的資料,讓我吃驚的是,他被評為感動中國人物不是空穴來風,不是憑借一件事兩件事感動大家,他在平時的工作中,平凡中透出偉大,他當之無愧,只可惜頒獎播放的畫面都是灰色的!
莫振高(1957年--2015年),男,壯族,1972年8月參加工作。1975年到廣西民族學院(現廣西民族大學)中文系學習。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高級中學原校長,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感動廣西十大新聞人物。
2015年3月9日,莫振高因心臟病逝世,多所國內著名高校以及海內外校友發來唁電。莫振高的離去,在當地引起巨大震動。他去世當晚,全校4600名學生自動集體熄燈,為他們心中的好校長默哀。他的學生們,紛紛從全國各地趕來弔唁、守靈、送別。
2015年3月15日上午,廣西都安,千餘人送別都安高級中學病逝的校長莫振高,隊伍綿延數百米。
1996年以來,即使擔任校長,莫振高依然堅持肩挑兩個畢業班以上的主科教學,每周上10節課以上,且成績優異。
在他的帶領下,都安高中的教學質量穩步提升,學校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廣西示範性高中以及全國語文、數學、英語教學先進集體。1993年以來,高考升學率逐年上升,由當時的48.2%提高到幾近100%,而且連續27年有學生考上清華、北大。
莫振高被學生們親切地稱為「校長爸爸」,連續35年(截止2011年)用自己微薄的工資資助近300名貧困生,讓他們順利進入大學;莫振高不惜一切籌資助學,到企業、工地為貧困學子「化緣」,也有人叫他「化緣校長」。近10年來,莫振高先後籌集3000多萬元善款,資助1.8萬名貧困生圓了大學夢。在家人、群眾和貧困山區孩子眼中,他是一個「總是惦記著山裡貧困孩子」的校長爸爸,一個被瑤山的孩子稱作「莫爺爺」的好心人。
在鏡頭上,我看到了那麼多的老師學生還有家長在為莫校長送行,他們真摯的話語道出了對莫校長的真情流露,眼淚不能表達內心所有的情感,但是只有眼淚才能痛快地傾訴對莫校長的感激。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沒有豪氣干雲的話語,但莫振高以畢生的心血,用愛與責任鑄就的豐碑,長留天地之間,聳立萬千學子心中。
如果說清貧是一種生存狀態,莫振高在這樣的狀態中鍛鑄了震撼人心的堅韌精神。莫校長病逝後,他的一個學生說,每次經過教學樓,莫校長那個雙手叉腰的高大身影仍然依稀隱現,激勵她跑得更快,用更優異的高考成績,告慰校長的在天之靈。
莫校長留下的是惠及後代的大愛,他的形象和精神激勵著這所學校和更多的人努力學習,積極進取。
願莫校長在天之靈安息!
㈤ 莫振高的人物成就
1996年以來,即使擔任校長,莫振高依然堅持肩挑兩個畢業班以上的主科教學,每周上10節課以上,且成績優異。
在他的帶領下,都安高中的教學質量穩步提升,學校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廣西示範性高中以及全國語文、數學、英語教學先進集體。1993年以來,高考升學率逐年上升,由當時的48.2%提高到幾近100%,而且連續27年有學生考上清華、北大。 1996年,被評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勞動模範」;
2000年5月,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
2006年,被評為「感動廣西十大新聞人物」;
2007年,被評為廣西規范化管理「十佳校長」。
河池市「優秀共產黨員」;都安瑤族自治縣優秀黨員;都安瑤族自治縣優秀教師。
2011年9月,被評為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2015年9月,被中央電視台和光明日報社聯合主辦2015「尋找最美教師」大型公益活動「最美教師」。
2016年2月14日晚,當選「感動中國」2015年度人物。 莫振高被學生們親切地稱為「校長爸爸」,連續35年(截止2011年)用自己微薄的工資資助近300名貧困生,讓他們順利進入大學;莫振高不惜一切籌資助學,到企業、工地為貧困學子「化緣」。近10年來,莫振高先後籌集3000多萬元善款,資助1.8萬名貧困生圓了大學夢。在家人、群眾和貧困山區孩子眼中,他是一個「總是惦記著山裡貧困孩子」的校長爸爸,一個被瑤山的孩子稱作「莫爺爺」的好心人。
㈥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 老師
有盧永根、支月英、莫振高、孫麗娜、格桑花開等。
1、盧永根
盧永根(1930年12月2日—2019年8月12日),出生於香港,作物遺傳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前校長。
盧永根教授將十多個存摺的存款轉入華南農業大學的賬戶,盧永根夫婦一共捐出8809446元,這是他們畢生的積蓄,學校用這筆款設立了教育基金,用於獎勵貧困學生與優秀青年教師。
他說:「黨培養了我,將個人財產還給國家,是作最後的貢獻。」盧永根的秘書趙杏娟說:「錢都是老兩口一點一點省下來的,對扶貧和教育,兩位老人卻格外慷慨,每年都要捐錢。」
2018年3月被選為「感動中國2017年度人物」。
4、孫麗娜
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孫麗娜曾是一名高級教師,退休後兩人沒有選擇安逸的日子,而是奔赴貴州偏遠山區支教。
他們的足跡9年遍布貴州的望謨縣、興義市尖山苗寨、貴陽市孟關等地。2010年兩夫婦紮根遵義縣龍坪鎮,繼續他們的支教生涯。
生在貴州黃平,長在貴陽的外交官朱敏才,得知家鄉師資嚴重缺乏,退休後放棄在北京悠閑自在的生活,去山區義務支教。
盡管已經古稀之年,但他們表示:「只要我們還能動,就希望在這里繼續教下去,讓山裡娃也能和城裡娃一樣,能大聲流利地說好英語、學好英語」。
山區洗澡難、買菜難、乘車難、看病就醫難,各方面都極不方便。卧室跟廁所共用一面牆,夏天臭氣熏天,孫麗娜晚上要戴著兩個口罩才能睡覺。
因為長時間在山區生活,加上高原強烈的紫外線照射,孫麗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視力只剩下0.03,檢查身體時還發現體內重金屬超標。朱敏才也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暫停綜合症等危險疾病。但他們依然堅守崗位,帶給孩子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
因為長時間在山區生活,加上高原強烈的紫外線照射,孫麗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視力只剩下0.03,檢查身體時還發現體內重金屬超標。朱敏才也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暫停綜合症等危險疾病。但他們依然堅守崗位,帶給孩子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
他們義務執教不拿一份報酬,在省吃儉用資助貧困生的同時,還在積極為學校建電腦教室、修學生食堂,四處聯系爭取支持和幫助。
夫婦兩在北京治病期間,仍心繫山區的孩子,為他們捐來了20台電腦。孫麗娜還將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獎給她和丈夫的10萬元獎金轉贈給了學校,用於建電腦教室。在支教9年後,他們被中央電視台評為「最美鄉村教師」。
5、格桑花開
格桑德吉,女,西藏自治區墨脫縣幫辛鄉小學的一名教師。 2000年,格桑德吉畢業於河北師范大學,畢業之後她毅然回到西藏。為了勸學,12年來格桑德吉老師在極危險的道路上頻繁往返;
為了孩子們不停課,別村缺老師時她不顧六個月身孕毅然上路;為了把學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艱險、大雪封山時,作為校長的格桑德吉跟男老師一樣,過冰河、溜鐵索、走懸崖峭壁。
十三年來,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門巴族孩子從最初失學率30%,變成到今天入學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學、20多名考上大專、中專。村民們親切地稱她為門巴族的「護夢人」。
㈦ 作文:寫一篇關於莫振高校長的通訊
莫振高,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高中校長。一位平凡的校長一生堅守了一件事,也感動了一座城。
生前,他用自己微薄的工資資助近300名貧困生,讓他們順利考入大學。10年「化緣」3000多萬元幫助近2萬名貧困學子圓大學夢。在他的感召下,一代代瑤鄉山裡娃走出大山、勤奮求學,用知識改變了自己和家人的命運。他,是大瑤山中築夢人,是瑤鄉師生的「化緣校長」。
身後,一公里的隊伍,數千學生不遠千里從各地趕回,送他最後一程,465個花圈,以至縣城花圈脫銷。莫振高先進事跡視頻觀後感莫振高先進事跡視頻觀後感。去世當晚,4600多名在校學生自發舉行「停電」儀式,數十間教室同時熄燈,時間長達3分鍾,他們這樣做只是為莫校長默哀。校友群、朋友圈、網路論壇,懷念、追憶如潮……他,是瑤鄉學子的「校長爸爸」。
莫振高,一位普通的中學校長,生前曾獲諸多官方的榮譽,但對於他來說,身後來自學生的如潮哀思,或許才是至高無上的榮耀。
2015年3月15日早晨,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縣城。數千人自發前來,人們抹著眼淚,送別離世的都安瑤族自治縣高中校長莫振高。
一雙拖鞋穿7年 工資微薄卻資助近300名貧困生
1954年11月12日,莫振高出生在都安縣高嶺鎮加全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972年高中畢業後,他在高嶺擔任初中民辦教師,197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到廣西民族大學中文系就讀。1978年畢業後分配到都安高中任教。1979年擔任都安高中團委書記,1996年起擔任都安高中校長。
出身貧寒的莫振高經常說,貧窮不見得就是一件壞事,它可以鍛造一個人的品格,可以鍛造一個人的毅力。
莫振高的家,位於都安高中後面,是一棟普普通通的居民樓。他的家裡,裝修得很簡單,記者沒有看到一件值錢的家什,一些傢具看起來還非常老舊。他的卧室只是簡單地批灰刷白,擺放著一張簡易床,對著床頭的,擺放著一個上世紀80年代的木櫃,櫃門已經損壞。
記者在莫校長家二樓的牆角看到了一雙黃里透黑的塑料拖鞋,上面寫著「2008」幾個字。這是莫校長在北京奧運會的時候買下的,鞋子質量不錯,在家裡他已經穿了7年。不過,鞋子已經從當初的黃色差不多變成了如今的黑色。在一樓的廚房裡,使用多年的一個老舊得變形的鋁制水瓢,也見證了莫校長簡朴的一生。
妻子黃西彥說,雖然水瓢難看點,反正還能用,就繼續用著。他的辦公室,刷藍色油漆的木門,留下了歲月的痕跡。一張坐了十幾年的木凳子,掛著一條毛巾。因為身高體壯,他經常出汗,這條毛巾也陪伴了他好幾年。
30多年來,夫妻倆工資微薄,但也都把省吃儉用下來的錢,先後資助了周艷時、藍錦娜、唐金色、黃茜等近300多名學生,使他們完成學業,考上了大學。
10年「化緣」常吃閉門羹 籌集3000多萬元資助近2萬名學子
莫振高曾說,一些貧困家庭的孩子,自尊心強、內心脆弱而敏感,遇到困難時不善於向他人求助,而是選擇自己默默承受。曾有一名學生,在高考前夕把10元報名費借給同學,因同學沒有按時還錢而放棄了高考。還有一些考上重點大學的學生,因籌不到上大學的路費和學費,竟連來領通知書的勇氣都沒有。擔心這些孩子因為貧窮而永遠走不出困境,莫振高決心靠自己的力量,為他們籌集助學金。
「我們學校學生的貧困面大,貧困學生很多,光靠政府和學校不能完全解決。沒辦法,我只有發動全校所有的班主任、行政領導出動,爭取外援。」莫振高說,為籌集善款,他們最初是在金城江、南寧這些附近的城市,後來去過江蘇、浙江,甚至到過深圳、香港、澳門。
都安高中資助辦負責人韋喜鳳回憶說,出去籌款,都是吃閉門羹的多。有的企業直接叫門衛打發他們;有的則讓他們在校門外等,門衛進去半天才出來說他們的領導不在,有時還會遭到一些人的奚落和誤解。不管是出去籌款,還是平時出差,但凡遇到校友請吃飯,莫校長的口頭禪總是「能不能把飯錢折成現金,給我的學生?」
莫振高的「化緣路」始於1995年。當時,在都安一家水泥廠工作的一位校友主動跟莫振高聯系,說他們廠可以為貧困學生提供助學金。然而,當莫振高帶了幾個學生的檔案去到那家水泥廠時,卻被告知企業目前很困難,沒辦法拿出錢來,只是對校長的做法表示理解。
第二次,莫振高去到南寧,約了一家企業的項目負責人到學校來,希望他們能扶助3—5個孩子,也沒有成功。
莫振高說,盡管屢次遭到拒絕,但他從不放棄希望。在十餘年的「化緣路」上,他得到的不僅僅是3000餘萬元的善款,更有許多內心深處的感動。他向記者述說了一次至今想起仍讓他感動不已的經歷。
那是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莫振高帶著他的「籌款團隊」到南寧一家化學公司籌集善款。莫振高作完貧困學生的情況匯報後,公司老總沒有當即表態,而是提出要親自到學校看看學生。之後,公司老總兌現了諾言,帶著家人和副總一行十幾人,開著一輛麵包車來到都安,在莫校長的帶領下去看望家住東廟鄉的一位姓唐的孤兒。
當時是數九寒天,車子剛開到村口,他們就遠遠看見3個孩子在一個用彩布條圍成的木棚下生火,凍得瑟瑟發抖。這3個孩子在父親因病去世、母親在縣城附近燒石灰時又被滾落的山石壓死之後,便失去了依靠,只好相依為命。最大的女孩,就是他們專程要來看望的那名學生。老總下車看了3個孩子,問了問孩子的情況,沒有再多說什麼。回到學校後,他對莫校長說,他不但要資助這名姓唐的學生,這一家人他都包了。不管以後這3個孩子在哪裡讀書,他都會一直包到他們上完大學。
這件事讓莫振高相信,社會上像這位公司老總的愛心人士一定還有很多,更堅定了他在「化緣路」上走下去的信心和決心。
為讓千萬山裡娃走出大山 他把自己「鎖」在瑤山一輩子
「讓瑤寨兒女走向世界」,走進都安高中大門,一塊大理石上,9個燙金大字格外耀眼。這是都高的辦學理念,也是莫振高的畢生心願。為了讓孩子們「進得來,學得好,考得上,出得去,成得才」,莫振高費盡思量。
上個世紀80年代,都安高中校舍基本上都是瓦房,只有一棟宿舍樓和三棟小教學樓。每逢下大雨,房子里就漏水,這時莫振高都要冒雨,親自登著梯子,上房去檢修。
一個大雨滂沱的夜晚,一個學生睡不著,爬起來透過窗戶,看見莫振高正蹲在水溝邊專注地掏樹葉,雨傘歪斜在一邊,大雨把莫振高全身都淋濕了,可他全然不顧。原來,水溝被樹葉堵了,如果不及時疏通,宿舍一樓的孩子就要被淹。
從當校長的那一天起,學校的壓力讓莫振高在做老師的同時,多年從沒有離開「化緣」的角色。學校沒有錢,他一點點向社會籌資,就這樣左一個5萬元、右一個10萬元「化緣」湊夠修樓的錢。
對新建的樓,他的要求很嚴,因為都安縣在地震帶上,他知道,教學樓不建結實,出了事,沒法向孩子家長和社會交代。為此,他時常蹲在工地上與工人們討論樓要怎麼建……
就這樣,一點點將五層的學生飯堂、學校圖書館、教學綜合樓和三棟學生宿舍樓建了起來。
除了學校的硬體設施,現代教育技術也必須跟上。
莫振高說:「雖然生活在大山裡,但學生必須不斷吸收新知識、新技術,我們培養的不是『死讀書,讀死書』的學生,而要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讓他們跟上時代的步伐。」
接著一棟科技大樓拔地而起,教室里都配了兩台29英寸的閉路電視、一台高亮度的投影儀和100台電腦……
㈧ 《鄧稼先》為什麼要寫第一小節其作用是什麼
第一部分是全文的背景,把鄧稼先放在中國近百年的歷史中來寫,既讓讀者更清楚了解鄧稼先對中華民族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所做的巨大貢獻;也是作者「大手筆」的體現。作用引出鄧稼先.
一: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中國近代的悲慘歷史背景下,引出鄧稼先。
二:兩彈元勛:介紹鄧稼先的生平經歷和貢獻。
三:鄧稼先和奧本海默:通過對比突出鄧稼先的品格和奉獻的精神。
四:民族感情?友情?:側面烘托出鄧稼先嚴謹,做出的巨大貢獻。
五:「我不能走」:用惡劣的工作環境襯托出鄧稼先堅強,奉獻的意志,堅定的信念。
六:永恆的驕傲:借用電報、書信贊揚鄧稼先高尚的人品,無私的精神,巨大的貢獻。
㈨ 通過張桂梅,張玉滾,莫振高的事跡對師德規范的內涵有什麼感悟和理解,1000字
摘要 在學習和理解現行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時,有一個怎樣看待和把握它的時代性的問題。新的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頒布,在其內容中體現了一定的時代內涵。對它加以認識和理解,有助於理解有些道德規范的時代必要性。
㈩ 化緣校長莫振高的事跡對你有哪些啟示
莫振高,廣西河池市都安高中校長、全國勞動模範、2011年度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是一個連續35年用自己微薄的工資資助了近300名貧困生,讓他們順利進入大學的善良人;是一個不惜一切籌資助學,到企業、工地為貧困學子「化緣」的好心人。
近10年來,他先後籌集了3000多萬元善款,資助
1.8萬名貧困生圓了大學夢。在家人、群眾和貧困山區孩子眼中,他是一個「總是惦記著山裡貧困孩子」的校長爸爸,一個被瑤山的孩子稱作「莫爺爺」的好心人。
為了辦好學校他不惜力不怕苦
都安高中是廣西河池市都安瑤族自治縣一所最好的中學,在廣西非常有名,因為教學質量高,連續23年有學生考上清華、北大。老百姓都拚命地把孩子往這里送,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走出大山。
廣西河池市都安高中校長莫振高
但是,都安縣這個國家級貧困縣,曾讓前來考察的專家感言「心都不安」——這里,人稱「石山王國」,九分石頭一分土。因為貧窮,過去全縣每年約有200名考上本科的考生被迫放棄了上大學的機會。
「窮」,提到都安縣,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這個字眼。上世紀80年代,都安高中也逃離不了這個「窮」字。當時,學校校舍基本上都是瓦房,只有1棟宿舍樓和3棟小教學樓。每逢下大雨,房子就漏水,這時莫振高都要冒雨,親自架著梯子,上房去檢修。
學校缺乏教具,莫振高自己動手繪制掛圖。周末,他徒步10多公里的山路到老家,扛木板為學生修理桌椅。
那時,莫振高還是普通教師,是學校為數不多的中共黨員之一,別人不去做的事情,他帶頭做。後來,他當校長了,下決心改變這一切。
學校沒有錢,他一點一點地向社會籌資。學校新建的教學樓就是這樣左一個5萬元、右一個10萬元「化緣」而得。
對新建的教學樓,他的要求很嚴,因為都安縣是在地震帶上。他知道,教學樓不結實,出了事,沒法向家長交代。為此,他蹲在施工工地上,與工人們討論樓要怎麼建……就這樣,一點一點地將5層的學生飯堂、圖書館、綜合教學樓和3棟學生宿舍樓建了起來。
除了硬體設施,學校的現代教育技術也必須跟上。莫振高說:「雖然生活在大山裡,但必須不斷吸收新知識、新技術,我們培養的不是『死讀書,讀死書』的學生,要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讓他們跟上時代的步伐。」接著,一棟科技樓建成了,每個教室里配了兩台電視機、一台高亮度的投影儀,100台電腦也進了都安高中……
從此,瑤山的孩子知道了什麼是互聯網。
「只有不離開教學,才是一名人民教師。」當了校長,莫振高始終沒有放下教鞭,仍然堅持上高三畢業班語文。他說:「我更喜歡被稱為老師,而不是校長。」
每天早上6點准時來到學校,晚上11點半回家,這個「時間表」,莫振高一直堅持了35年。
瑤山貧困孩子家裡的「常客」
都安縣自然條件惡劣,莫振高挑起了改變貧困孩子命運的重擔。都安高中貧困生占學生總數的40%以上,而都安縣人均年收入才1600多元,貧困戶人均收入不足800元。「幫一個貧困生,就是幫一個家庭!」莫振高感同身受。
莫振高走遍了每個村屯,走進每一個貧困生家裡。學校每年拿出一部分經費來幫助貧困學生。莫振高還常組織全校師生給貧困生捐款捐物,發動學校領導、團委幹部和班主任向各屆校友尋求資助。
家住古山鄉徳雅村的黃春茜考上了重慶大學,但家裡所有能賣的東西也湊不足300元,她只能無奈地放棄上大學。莫振高知道後,第一時間趕到黃春茜家了解情況,並拿出1000多元塞到她手裡。大學期間,為了讓黃春茜安心完成學業,莫振高每月定期給她寄去生活費。
其實,慷慨的莫振高並不富有,他唯一的經濟來源是當時每個月50元的工資。
愛是一種心貼著心的情感,莫振高對貧困生的愛,就是這樣一種心貼著心的情感。他感受著他們的痛苦,體會著他們的快樂。他說:「有困難,就找我莫振高。」
都安高中每年招收的1000餘名新生中,有近三成是貧困生,很多學生報到時的行李只有一床破被子。一些家境貧寒的孩子因為沒勇氣報到,就在校門口徘徊。這時,莫振高就把「校長辦公室」搬到校門口,招呼為學費發愁的貧困生「先入學,其他費用慢慢想辦法」。每逢開學必「擺攤」,專做貧困生的「生意」,這一幕,在都安縣家喻戶曉。
托起數萬瑤山孩子心中的「夢」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1993年以來,都安高中高考升學率逐年上升,從1992年的
48.2%到2000年的
93.75%,今年將近100%,而且連續23年有學生考上清華、北大。
在莫振高的帶領下,都安高中的教學質量穩步提升,學校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廣西示範性高中,全國語文、數學、英語教學先進集體。
而為了幫助更多的貧困學生,莫振高用自己微薄的工資資助了近300名貧困生,幫助他們圓了大學夢。近10年來,他先後籌集到3000多萬元善款,資助
1.8萬名貧困生完成學業,最終實現了「一個都不能少」的美好願望,實現了讓所有貧困生「進得來,學得好,考得上,出得去,成得才」的目標。
一名考上北京交通大學的學生,在臨行前的晚上,拿了一把苦麻菜、一把紅薯苗來到莫振高家:「老師,明天我就要走了,家裡沒什麼好東西,我就把這兩把自家種的菜送給您,以感謝您3年來對我的關愛。」
一把苦麻菜、一把紅薯苗!這份純朴的情意,讓莫振高流淚了!
多年來,由於教學成績突出,莫振高多次被推薦到行政部門任職,被外地學校高薪聘請,但都被他拒絕了。他說:「我愛我的學生。我要用畢生的奮斗,給瑤山的孩子們一片自由放飛的天空,踏上大學路……」
翻開厚重的榮譽簿,記錄了已經54歲的莫振高對教育無私奉獻、孜孜以求的執著精神:廣西「優秀教師」、「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先進工作者」、「感動廣西十大新聞人物」、「廣西十佳校長」、「全國勞動模範」、2011年度全國教書育人楷模……
這些榮譽,是社會各界對一位教書育人模範的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