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正確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歷史影響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董仲舒是西漢時期儒家學派的集大成者,尊儒是必然的,況且當時的儒學已經結合了陰陽家,法家,道家等學派的思想,所以在當時就更加推崇倡導儒學的教義
Ⅱ 董仲舒的思想主張及其影響是什麼
董仲舒的思想主張有:「春秋大一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君權神授、三綱五常和限田、薄斂、省役等。董仲舒的影響:
1、加強皇權和中央集權,有利於維護社會政治穩定和國家統一,為封建專制統治提供了理論依據,為政治上統一思想奠定了基礎。
2、避免了暴政,有利於鞏固統治。
3、確立了儒學獨尊的地位。
4、促進了民族歷史文化的進步。
5、消極影響,一定程度是遏制了思想的自由。
董仲舒的思想成就
董仲舒以《公羊春秋》為依據,將周代以來的宗教天道觀和陰陽、五行學說結合起來,吸收法家、道家、陰陽家思想,建立了一個新的思想體系,成為漢代的官方統治哲學,對當時社會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學、政治、社會、歷史問題,給予了較為系統的回答。
Ⅲ 董仲舒的思想對漢代及後世教育發展的影響
董仲舒倡導儒學,推行教化,主要的思想如「天人感應」、「春秋大一統」論,尤其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使儒家思想在漢武帝時期上升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和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 向漢武帝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大力推行儒學教育,使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正統思想。這為漢武帝實現了思想統一,有利於維護國家穩定和政治統治,但不利於學術發展。
發表論文搜索中國論文榜吧。
Ⅳ 董仲舒對我國儒學發展有何影響
其「大一統」和「天人感應」思想,為後世封建統治者提供了統治的理論基礎。 董仲舒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復興了被扼殺達百餘年之久的儒家文化,而且一個新的歷史時期融會貫通了中國古典文化中各家各派的思想,把它們整合為一個嶄新的思想體系。他的著作後來大都搜集在《春秋繁露》一書中。 董仲舒的哲學基礎是「天人感應」的學說。他認為天是至高無上的人格神,不僅創造了萬物,也創造了人。因此,他認為天是有意志的,和人一樣「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人與天是相合的。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繼承了思孟學派和陰陽家鄒衍的學說,而且將它發展得十分精緻。 董仲舒認為,天生萬物是有目的的。天意要大一統的,漢皇朝的皇帝是受命於天來進行統治的。各封國的王侯又受命於皇帝,大臣受命於國君。家庭關繫上,兒子受命於父親,妻子受命於丈夫,這一層層的統治關系,都是按照天的意志辦的,董仲舒精心構築的「天人感應」的神學目的論,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正是為漢皇朝統治者鞏固其中央集權專制制度服務的。 董仲舒利用陰陽五行學說來體現天的意志,用陰陽的流轉,與四時相配合,推論出東南西北中的方位和金木水火土五行的關系。而且突出土居中央,為五行之主的地位,認為五行是天道的表現,並進而把這種陽尊陰卑的理論用於社會,從此而推論出「三綱五常」的道德哲學。這里所說的三綱是「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三綱五常為董仲舒提倡之後,成為我國古代維護歷代封建皇朝統治的工具。 他認為「道」是源出於天的,「天不變,道亦不變」。即是說「三綱五常」、「大一統」等維護統治秩序的「道」是永遠不變的。那麼,如何解釋皇位的更換和改朝換代呢?為此,他提出了「譴告」與「改制」之說。他認為統治者為政有過失,天就出現災害,以表示譴責與警告。如果還不知悔改,就出現怪異來驚駭。若是還不知畏懼,於是大禍就臨頭了。 他認為人的認識活動受命於天,而認識的目的是了解天意。通過內省的途徑就能判斷是非,達到「知天」的目的。另外還必須通過對陰陽五行的觀察,才能達到對天意、天道的了解。正是按照「盡心」、「知性」、「知天」的模式,達到「天人合一」。他還認為通過祭祀能與神相溝通,使之能看見一般人所看不見的東西,這樣就能知道天命鬼神了。這種認識論達到了神秘的程度。 在人性論上,董仲舒異於孟子的性善論,也不同於荀子的性惡論,而是主張性三品說。他認為性是由天決定的,性是天生的質朴,雖可以為善,但並非就是善,只有「待外教然後能善」,即人性善是通過教育的結果。君王要順天之意來完成對人民的教化。他著重教化,並提出「防欲」,比先秦思想家只講「節欲」、「寡慾」更為深刻。 董仲舒的思想,是西漢皇朝總結歷史經驗,經歷了幾十年的選擇而定下來的官方哲學,對鞏固其統治秩序與維護大一統的局面起了積極的作用。董仲舒不僅是正宗神學的奠基者,又是著名的經學家。他是一位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思想家,為以後的封建統治者提供了如何進行統治的理論基礎。 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色,是以儒家學說為基礎,引入陰陽五行理論,建成新的思想體系。董仲舒說:「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董仲舒以「天人感應」的神學思想宣稱:帝王授命於天,是秉承天意統治天下的,因此成為「天子」。按照這個說法,帝王自然就具有絕對的統治權威,這是漢武帝最需要的精神武器。董仲舒從天人關系出發,又根據「陽尊陰卑」的思想,建立一套「三綱」「五常」的倫理學。董仲舒建議統一學術,統一思想,直截了當地提出了「大一統」的政治思想,為維護封建統治帝王的絕對統治服務
Ⅳ 董仲舒新儒學思想新在何處,產生了什麼影響
董仲舒新儒學「新」在將傳統儒學與法家學說及道家學說等結合起來,吸收其他學派的精華思想,
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等思想, 使儒家學說適應了統治者的需要,成為漢代的統治思想。
積極影響:
1、打擊豪強勢力,加強中央政權的力量。
2、暫時緩和地主階級和農民之間的階級矛盾,加強了封建統治階級專政,防止社會進一步動亂,防止農民起義。
消極影響:
使人們禁錮了思想 ,造成了今後幾千年的思想上的禁錮。
(5)董仲舒的教學方法的影響擴展閱讀
1、天人感應
董仲舒"天人感應"論,是以社會、政治來說的。他把《春秋》中所記載的自然現象,都用來解釋社會政治衰敗的結症。他認為,人君為政應"法天"行"德政","為政而宜於民";否則,」天"就會降下種種"災異"以"譴告"人君。
如果這時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會使人君失去天下。通過秦末農民大起義,董仲舒認識到農民階級的政治力量可決定一個封建王朝的興亡。董仲舒在這里所說的"天",是指秦末農民起義的武裝力量。他要借用這一象徵農民階級政治力量的"天",來戒懼皇帝,使之自斂。用"天"來限制他。
2、以德治國
為了社會秩序的穩定,為了封建統治的長治久安,董仲舒認為要縮小貧富差別,協調各種社會矛盾,提出"調均"的主張。
上疏漢武帝"限制私人佔有土地的數額的主張,限制豪強兼並土地,不允許官吏與百姓爭搶利益,鹽業、金屬業都有百姓自己掌控,除去奴婢制度、擅自斬殺的威嚴,降低賦稅,減少徭役,讓人民休養生息,減少民力消耗"。
Ⅵ 董仲舒的思想對中國古代的影響
1、他批評盂軻的性善說,認為孟軻既然說人性已善,那就沒有教育的必要了。這一點,他比盂軻強。但是董仲舒又認為人同時具有「貪」和「仁」兩種性,這又陷入了善惡二元論,這是他企圖把盂軻的性善說和荀況的性惡論結合起來的結果。他認為天有陰陽,所以稟之於天的人性也就是有善有惡。他又認為性屬陽,是善的;情屬陰,是惡的。人生來就具有性和情兩個方面,也就是具有善和惡兩種性。他雖然說「情亦性也」,但又說「身之有性情也,若天之有陰陽也」。這又似乎陷入了性情二元論。這樣他把性當做是善的,實質上維持了所謂「正宗」儒學即孟軻的性善學說。他把情從性劃出來以後,便進一步主張揚性抑情了。他以為天道是禁止陰的,所以人也應該「損其欲而輟其情」,這就是說要發展善性而抑止惡情,這種思想為後來宋明理學家所發展而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慾」的主張。
2、董仲舒吸取了荀況的性惡論思想,認為萬民的從利就好像水往下流一樣,如果不用教化去提防它。就不能停止。他從這一點來強調教育的必要性,並把教育當做防止惡性發展的工具。他甚至認為教育的作用象制陶器和冶金一樣,可以隨意鑄造,把國家的治亂興廢都歸於禮樂教化,這又未免誇大了教育的作用。
3、董仲舒從他的「天人感應」學說出發,認為人心和天心是相連的,「天命」是人的認識能力的泉源。他的認識論是唯心主義的,神秘主義的。他認為真正的知識不是「眾物」的知識,而是要知道事物的「本心」;要體察事物的本心,那就只有依靠「內視反聽」的內省方法。他認為天有陰陽,人也有陰陽,可以互相呼應。因為天與人之間可以「同類相動」,人的內心有什麼想法,天就會以類相應,所以人想求雨,天就會下雨,因此通過人的內省和直觀就可以體認事物的本質。他以為「名」就是「真」,因為「名」是取之於天的。因此,「名」就是我們所要認識的真理,也就是我們學習的對象。
4、在學習上,他提出了「多連」和「博貫」的方法。他以為只要「連而貫之」,就可以推知天下古今的知識。這是一種唯心主義的方法論。但是連系和貫通,在一定條件下,在一定范圍內,在教學上往往可以用來加強理解,融會貫通。在學習范圍上,他認為不能太博也不能太節,太節就會使得知識暗昧,太博又會使人厭倦。這種思想也有一定道理。
5、董仲舒要求教師盡量達到「聖化」的境地,「善為師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齊時早晚,任多少,適疾徐;造而勿趨,稽而勿苦;省其所為,而成其所湛,故力不勞而身大成,此之謂聖化,吾取之。他從要求教師以身作則開始,進而論及教學應該適時,應該注意受教育者的才性,要能從容引導,不急不緩。比較符合教學規律,這是孔子因材施教、循循善誘教學原則的具體發展。
6、董仲舒提出的大一統思想,董仲舒認為要維護政治統一,必須在思想上統一。他宣揚,天是萬物的主宰,皇帝是天的兒子,即天子。代表天統治臣民。全民都要服從皇帝的統治,諸侯王也要聽命於皇帝。
(參考網路)
Ⅶ 董仲舒對儒家文化的發展有什麼影響
儒學在其發展演變的過程中,經過了兩次重大的改造,西漢的董仲舒和南宋的朱熹是這兩次儒學改造的關鍵人物。董仲舒不僅是西漢儒學的代表人物,也是一位有重大歷史影響的教育家。 一、生平和著述 董仲舒(前179一前104年),廣川(今河北省景縣)人,是研究《公羊春秋》的大家,漢景帝時曾為博士。他以在學術上的高深造詣和「三年不窺園」的治學精神,贏得了當時讀書人的尊敬,紛紛拜他為師。他則以第次相傳的方式教授弟子。董仲舒在賢良對策時提出的建議,受到漢武帝的賞識,開始參加實際的政治活動,先後擔任過江都王劉非和膠東王劉端的國相。但在政治上終不得志,於公元前121年託病棄官歸家,潛心著書講學,不問私家產業。朝廷每遇大事,則派人征詢董仲舒的意見。 董仲舒的著作很多,但流傳下來的很少,其中以《春秋繁露》和保存在《漢書·董仲舒傳》中的《對賢良策》影響最大。 二、論道德教育 (一)德教是立政之本 在董仲舒的社會政治思想中,雖主張教化與刑罰並用,但強調以道德教化為本為主,刑罰為末為輔。他說:「教,政之本也;獄,政之末也。」「聖人之道,不能獨以威勢成政,必有教化。」 (二)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道德教育內容 所謂教化,就是要實行普遍的儒家倫理道德教育。「三綱五常」是董仲舒倫理思想體系的核心,也是董仲舒道德教育的中心內容。所謂的「王道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董仲舒認為王道三綱,可求於天,並用他的「天人感應」、「陽尊陰卑」的理論對這一思想進行論證。盡管「三綱」思想並非由董仲舒首先提及,但他對此進行了系統論證並使之在教育和倫理實踐中產生深刻影響。從此以後,臣忠、子孝、妻順成為封建社會中最重要的道德規范。 與「三綱」相配合的是「五常」。「五常」即仁、義、禮、智、信。作為道德概念早已提出,但董仲舒把它提升為「五常」之道並作了新的發揮。「三綱」是道德的基本准則,「五常」則是與個體的道德認知、情感、意志、實踐等心理、行為能力相關的道德觀念。「三綱」與「五常」結合的綱常體系成為中國封建社會道德教育的中心內容。 (三)道德修養的原則與方法 中國古代教育家對於理想人格的形成大多立足於個人自覺的道德修養,董仲舒也是如此,他提出的道德修養的原則方法反映了他對個體的品德要求。 1. 確立重義輕利的人生理想 2.「以仁安人,以義正我」 3.「必仁且智」三、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一)教學內容 董仲舒重視教學,他說:「君子不學,不成其德。」教學的主要任務,在於培養德性。從「獨尊儒術」的思想出發,董仲舒所提倡的教學內容也完全的儒學化了,他主張以「六藝」(《詩》、《書》、《禮記》、《樂》、《易》、《春秋》)培養人才。他認為各經所起的教育效果不同:「六學皆大,而各有所長。《詩》道志,故長於質。《禮》制節,故長於文。《樂》詠德,故長於風。《書》著功,故長於事。《易》本天地,故長於數。《春秋》正是非,故長於治人。」六部教材都有重要的教育價值。 (二) 教學方法 董仲舒在教學方法上沒有系統的論述,他強調學習者應該盡主觀努力,才會學有成就。 1.強勉努力 2.專心致志 3.精思要旨 此外,董仲舒在論述對教師的要求時說:「善為師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齊(劑)時蚤晚,任多少,適疾徐,造而勿趨,稽而勿苦,省其所為,而成其所湛,故力不勞而身大成。此之謂聖化,吾取之。」「聖化」表示教師在教學藝術修養上所達到的出神入化的境界。在他之前的賈誼早已有這樣的思想,所謂「吾取之」,即表示對賈誼思想的汲取和繼承。他不僅提倡「聖化」,而且大力去實踐,這是值得肯定的。 董仲舒是一位對漢朝政策,特別是文教政策產生重大影響的人物。董仲舒三大文教政策的提出特別是「獨尊儒術」的提出,對中國封建社會的文化教育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從此以後,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儒家經典成為國家規定的教科書;儒家的道德觀成為道德教育的依據。這些都有助於當時鞏固封建中央集權統治。 但是,成功也並不就等於合理,儒家思想長期占據獨尊的地位,無疑對各種非儒學的學術思想起到了抑製作用,從而阻礙了文化的整體發展。
Ⅷ 如何評價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董仲舒是漢朝的儒學家,他改造了儒學思想,提出了「君權神授」還有「天人三策」的思想,同時他也是一位教育家,提出了早教思想。
Ⅸ 評述董仲舒教育思想的基本內容和歷史影響
董仲舒是西漢漢武帝時期的儒學家,他也是著名的教育學家,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還有提出了胎教的思想。
Ⅹ 簡述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及對古代封建教育發展的影響
以下是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謝謝,希望對你有幫助
三大文教政策是西漢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出的文教政策建議,包括:1.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現思想的統一;2.興太學,行教化而美習俗;3.重選舉以選用賢才等三個方面。
董仲舒的這三大建議適應了當時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發展的需要,被漢武帝採納,促進了漢代思想的統一和文化教育的發展,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百家爭鳴的現象,並對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思想和文化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漢王朝推行 獨尊儒術! 文教政策的結果, 使儒 家教育正式成為國家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儒家 教育施行的一個里程碑, 從而開創我國封建教育崇 尚儒家思想的先河, 對漢代以後各個封建王朝文教 政策的推行起了規范定型化作用。
隋唐重振儒術、宋明的理學、清朝的尊孔崇儒都以社會政治、倫理為本位, 也都沒有超越儒家思 想的理念, 更使儒家思想得以發展。在此過程中, 儒 家思想規范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 使得中國的思 維傳統和各種科學長久滿足和停留於經驗論的理性 水平, 形成了唯我獨尊、夜郎自大的盲目封閉型優越 感, 鉗制了人們的思想發展。
當統治者開明時, 文教政策擾發揮了教育 的社 會功能作用, 促進了社會文化 教育與經濟 發 展。官學為此繁榮, 文化教育得到發展。當統治者端專制時, 文教政策流於形式僵化時, 就阻礙文化 教育的發展。如秦朝的焚書坑儒、 明清的文字獄及繁瑣嚴酷的學規, 使知分子的文人氣節盪然無 存, 成為不問政治, 唯喏迂腐的書獃子。文化專制桎梏了人們的思想, 而欽定儒學經典為教材的教學內容, 腐敗的科舉制度限制了人們的創造思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