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從烹飪炊具的歷史演變來分析中國烹飪文化的歷史歲展
新石器時代的烹飪
新石器時代由於沒有文字,烹飪演變的概況,只能依靠出土文物、神話傳說以及後世史籍的追記進行推斷。它的大致輪廓是:
1、 食物原料多系漁獵的水鮮和野獸,間有馴化的禽畜、採集的草果的試種的五穀,不很充裕。調味品主要是粗鹽,也用梅子、苦果、香草和野蜜,各地食源不同。
2、炊具是陶制的鼎、甑、鬲、釜、罐和地灶、磚灶、石灶;燃料仍系柴草;還有粗製的缽、碗、盤、盆作為食具,烹調方法是火炙、石燔、汽蒸並重,較為粗放。至於菜品,也相當簡陋,最好的美味也不過是傳說中的彭祖(彭鏗)為堯帝燒制的"雉羹"(野雞湯)。
3、此時先民進行烹調,僅僅出自求生需要;關於食飲和健康的關系,他們的認識是朦朧的。但是,從燧人氏教民用火、有巢氏教民築房、伏羲氏教民馴獸、神農氏教民務農、軒轅氏教民文化等神話傳說來看,先民烹飪活動具有文明啟迪的性質。
4、 在食禮方面,祭祀頻繁,常常以飲食取悅於鬼神,求其蔭庇。開始有了原始的飲食審美意識,如食器的美化,歡宴時的歌呼跳躍等。這是後世筵宴的前驅,也是他們社交娛樂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之,新石器時代的烹飪好似初出娘胎的嬰兒,既虛弱、幼稚,又充滿生命活力,為夏商周三代飲食文明的興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夏商周三代的烹飪
夏商周在社會發展史中屬於奴隸制社會,也系中國烹飪發展史上的"初潮"。它在許多方面都有突破,對後世影響深遠。
1、 烹調原料顯著增加,習慣於以"五"命名。如"五穀"(稷、黍、麥、菽、麻籽), "五菜"(葵、藿、 頭、蔥、韭), "五畜"(牛、羊、豬、犬、雞),"五果"(棗、李、栗、杏、桃),"五味"(米醋、米酒、飴糖、姜、鹽)之類。"五穀"有時又寫成"六穀"、"百穀"、總之,原料能夠以"五"命名,說明了當時食物資源已比較豐富,人工栽培的原料成了主體,這些原料是其中的佼佼者,以及選料方面積累了一些經驗。
2、 炊飲器皿革新,輕薄精巧的青銅食具登上了烹飪舞台。我國現已出土的商周青銅器物有4000餘件,其中多為炊餐具。青銅食器的問世, 不僅抻於傳熱,提高了烹飪工效和菜品質量,還顯示禮儀,裝飾筵席,展現出奴隸主貴族飲食文化的特殊氣質。
3、菜品質量飛速提高,推出著名的"周代八珍"。由於原料充實和炊具改進,這時的烹調技術有了長足進步。一方面,飯、粥、糕、點等飯食品種初風雛型,肉醬製品和羹湯菜品多達百種,花色品種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可以較好運用烘、煨、烤、燒、煮、蒸、漬糟等10多種方法,烹出熊掌、乳豬、大龜、天鵝之類高檔菜式,產生影響深遠的"周代八珍"。"周代八珍"又叫"珍用八物",是專為周天子准備的宴飲美食。它由2飯6菜組成,具體名稱是:"淳熬"(肉醬油澆大米飯)、"淳母"(肉醬油澆黍米飯)、""炮豚"(煨烤炸燉乳豬)、"炮牂"(煨烤炸燉母羊羔)、"搗珍"(合燒牛、羊、鹿的裡脊肉)、"漬 "(酒糟牛羊肉)、"熬"(類似五香牛肉乾)、"肝 "(燒烤肉油包狗肝)。"周代八珍"推出後,歷代爭相仿效。元代的"迤北(即塞北)八珍"和"天廚八珍",明清的"參翅八珍"和"燒烤八珍",還有"山八珍"、"水八珍"、"禽八珍"、"草八珍"(主要是指名貴的食用菌)、"上八珍"、"中八珍"、"下八珍"、"素八珍"、"清真八真"、"瓊林八珍"(科舉考試中的美宴)、"如意八珍"等等,都由此而來。
4、 在飲食制度等方面也有新的建樹。如從夏朝起,宮中首設食官,配置御廚,邁出食醫結合的第一步,重視帝後的飲食保健,這一制度一直沿續到清末。再如筵宴,也按尊箅分級劃類。 此外,在民間,屠宰、釀造、炊制相結合的早期飲食業也應運而生,大粱、燕城、邯鄣、咸陽、臨淄、郢都等都邑的酒肆興盛。
所以,夏商周三代在中國烹飪史上開了一個好頭,後人有"百世相傳三代藝,烹壇奠基開新篇"的評語。
春秋戰國的烹飪
春秋戰國是我國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過渡的動盪時期。連年征戰,群雄並立。戰爭造成人口頻繁遷徒,刺激農業生產技術迅速發展,學術思想異常活躍。此時烹飪中也出現了許多新的因素,為後世所矚目。
⑵ 中國烹飪的特點
中國烹飪內涵非常豐富,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其特點是廣采博取,刀工細膩,講究火候,善於調味.它常用的烹飪原料約3000種,應用的調味品近500種,各種調味料的味與配料的味復。
中國的烹飪藝術是在烹飪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發展並豐富起來的。具有實用目的與審美價值緊密相聯的特點。如陶制炊器的器形從實用需要設計出發。
本意為放置平穩,受熱均勻,但卻給人以對稱、均衡美的感受。陶器、銅器、鐵器的不斷演進,不僅是對工藝、性能方面的改進,還包含著追求形式美的意圖。
(2)烹飪方法反映了什麼文化擴展閱讀:
中國菜的特點是色、香、味、形俱佳,菜餚品種繁多、風味獨特,馳名世界,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歸納起來集中表現為以下幾點:
第一講究選料。選料除要求質地新鮮外,還要按菜品的烹調要求,選用合適的品種、部位,做到選料精細,用料合理。
第二注意剪裁搭配。中國菜的顏色和形狀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原材料的切割和搭配。中國菜很講究刀叉。刀法既要符合菜餚的烹調要求,又要便於烹調,口感好,造型美觀。除了營養、質地和合理搭配外,還要色彩鮮艷,相互襯托。
第三注意加熱。中國菜是軟、嫩、脆、爛、香、味俱全,因為對熱度的准確把握。同時,適宜的溫度也關繫到維持原料的營養成分。
第四注意調味。除了材料和烹飪方法的不同,中國菜也來自調料的變化。
第五注意使用電器。中國菜的陳設起到了烘托和增色的作用,特別是宴會用的菜和擺設菜,既要實用,又要美觀。
⑶ 中國的美食里蘊含著哪些傳統文化
一、藝術
中國菜很早就講究色、香、味俱佳,《後漢書·邊讓傳》:「函牛之鼎以烹雞,多汁則淡而不可食,少汁則熬而不可熟。」中國菜的取名多彩多姿,以寫意手法命名的有「龍虎會」、「鳳爪龍衣」、「獅子頭」、「佛跳牆」,以人物命名的如「東坡肉」、「宋嫂魚羹」、「宮保雞丁」。
唐朝皇帝唐懿宗命皇宮內准備各種美味給同昌公主食用,其中「靈消炙」這道菜,是用喜鵲舌、羊心尖等材料調制而成。
二、文學
中國菜在文學作品中記錄了許多不同歷史時期中的著名菜餚,例如《紅樓夢》、《金瓶梅》等,現代美食家經常從這些作品中可以找到創新和恢復古代菜餚的方法。《紅樓夢》第六十回【牛奶茯苓霜】:「……只有昨兒有粵東的官兒來拜,送了上頭兩小簍子茯苓霜。
這地方千年松柏最多,所以單取了這茯苓的精液和了葯,不知怎麼弄出這怪俊的白霜兒來。說第一用人乳和著,每日早起吃一鍾,最補人的;第二用牛奶子;萬不得,滾白水也好。我們想著,正宜外甥女兒吃。……」。
三、哲學
中國的飲食文化在各個方面體現出來,古代的哲學家經常用烹飪方式來進行比喻,如《呂氏春秋·察今》載:「嘗一脟肉而知一鑊之味,一鼎之調。」
老子在《道德經》中也提到:「治大國,若烹小鮮」。孔子曾提到:「食不厭精,燴不厭細」和「肉不正不食」以比喻身正和嚴格要求自己。班固在《漢書》中也寫道:「王者以民為本,而民以食為天」,將飲食看成是治理國家首要的問題。
「庖丁解牛」出自《莊子》,講的是順其自然的養生之道。「君子遠庖廚」,來源於《禮記》。意為心胸廣大的人應該仁慈,不應進入廚房宰殺動物以備食用。中醫學家認為,飲食是健康之本。葯王孫思邈說過:「救急之道在於葯,安身之本在於食。」 而《本草綱目》作者李時珍也有「葯補不如食補」的說法。
(3)烹飪方法反映了什麼文化擴展閱讀:
國家的歷史有長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實力有強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構成、宗教信仰、政權性質和經濟結構也有差異,故而各國的飲食文化是不一樣的。
從沿革看,中國飲食文化綿延上萬年(湖南陶器和水稻種的發現),分為生食、熟食、自然烹飪、科學烹飪4個發展階段,推出6萬多種傳統菜點、2萬多種工業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風味流派。
從內涵上看,中國飲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開發與利用、食具的運用與創新、食品的生產與消費、餐飲的服務與接待、餐飲業與食品業的經營與管理,以及飲食與國泰民安、飲食與文學藝術、飲食與人生境界的關系等,深厚廣博。
從外延看,中國飲食文化可以從時代與技法、地域與經濟、民族與宗教、食品與食具、消費與層次、民俗與功能等多種角度進行分類,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體現出不同的使用價值,異彩紛呈。
從特質看,中國飲食文化突出養助益充的營衛論(素食為主,重視葯膳和進補),並且講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調和的境界說(風味鮮明,適口者珍,有「舌頭菜」之譽),奇正互變的烹調法(廚規為本,靈活變通),暢神怡情的美食觀(文質彬彬,寓教於食)等4大屬性,有著不同於海外各國飲食文化的天生麗質。
中國的飲食文化除了講究菜餚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畫外,還要搭配用餐的氛圍產生的一種情趣,它是中華民族的個性與傳統,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禮儀的凸現方式。
從影響看,中國飲食文化直接影響到日本、蒙古、朝鮮、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是東方飲食文化圈的軸心;與此同時,它還間接影響到歐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國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醬醋、麵食、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數十億人。
總之,中國飲食文化是一種廣視野、深層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區域文化;是中華各族人民在5000多年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在食源開發、食具研製、食品調理、營養保健和飲食審美等方面創造、積累並影響周邊國家和世界的物質財富及精神財富。
⑷ 對中國飲食烹飪文化的理解
中國飲食文化特點如下:第一,風味多樣。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都存在著差異,長期以來,在飲食上也就形成了許多風味。第二,四季有別。一年四季,按季節而吃,是中國烹飪又一大特徵。自古以來,我國一直按季節變化來調味、配菜,冬天味醇濃厚,夏天清淡涼爽;冬天多燉燜煨,夏天多涼拌冷凍。第三,講究美感。中國的烹飪,不僅技術精湛,而且有講究菜餚美感的傳統,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協調一致,達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諧統一,給人以精神和物質高度統一的特殊享受。第四,注重情趣。我國烹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僅對飯菜點心的色、香、味有嚴格的要求,而且對它們的命名、品味的方式、進餐時的節奏、娛樂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⑸ 《西遊記》中提到了幾種烹飪唐僧的方法為什麼這樣吃反映了當地怎樣的烹飪文化
傳說唐僧的肉吃了可以長生不老,所以大多數都是煮著吃,可以保證營養不流失。
鎮元大仙的打算是把唐僧裹起來,放到油鍋里炸。
第二次是紅孩兒,他的烹飪方法是「上籠蒸」。
第三次是小鼉龍(西海龍王的外甥),他和紅孩兒一樣要用蒸籠把唐僧「囫圇蒸熟」。
第四次是獨角兕(有金剛琢那個),仍是用蒸籠蒸。
第五次是七隻蜘蛛精,仍是蒸著吃。
第六次是獅駝國三兄弟,仍是用蒸籠蒸。不同的是,這次他們真的蒸了,而且是師徒四人都被蒸了。豬八戒因為皮厚不好蒸,放在最底下一格。沙僧第二格,悟空第三格,師父在最上面。
第七次是豹子精,這次小妖怪們非常積極,提出了四種吃法:
1.剁碎了用大料煎,大家一起分著吃。
2.用蒸籠蒸著吃,這是大眾流行吃法。
3.煮著吃,這樣比較省柴。
4.用鹽腌制,可以保存很久。
第八次是犀牛三兄弟,他們打算用香油煎著吃。
我盡力了。。。望採納!
⑹ 中國文化(烹飪)
中國烹飪文化
烹飪是人類在烹調與飲食的實踐活動中創造和積累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含烹調技術、烹調生產活動、烹調生產出的各類食品、飲食消費活動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眾多精神產品。
中國烹飪文化具有獨特的民族特色和濃郁的東方魅力,主要表現為以味的享受為核心、以飲食養生為目的的和諧與統一。
烹飪藝術
中國的烹飪藝術是在烹飪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發展並豐富起來的。具有實用目的與審美價值緊密相聯的特點。如陶制炊器的器形從實用需要設計出發,本意為放置平穩,受熱均勻,但卻給人以對稱、均衡美的感受。陶器、銅器、鐵器的不斷演進,不僅是對工藝、性能方面的改進,還包含著追求形式美的意圖。隨著物質生產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進步,烹飪越來越具有審美性質,直至發展成為實用與審美並重的各種花色造型菜點及豐盛華麗的筵席。中國烹飪藝術雖然受到烹飪原料、烹飪技術、食品實用功能等因素的制約,具有相對的局限性,但它與其他藝術種類相比較,卻有自己的藝術特點,即融繪畫、雕塑、裝飾、園林等藝術形式於一體。
中國烹飪藝術的表現形式有多種多樣,這里主要通過餚饌本身的色、形、香、味、滋與筵席組合來窺其一斑。人們常把前者概稱為味覺藝術;將後者稱為筵席藝術。
味覺藝術與筵席藝術歸結為味的藝術。中國烹飪既講究生理味覺的美,也注重心理味覺(即味外之味)的美,從而使人們在烹調師調制的飲食之中得到物質與精神交融的滿足。這便是中國烹飪藝術精髓之所在。
①味覺藝術 人對於食物的選擇早已擺脫了對先天本能的依賴,主要憑教養獲得的後天經驗,包括自然的、生理的 、心理的、習俗的諸多因素,其核心則是對味的實用和審美的選擇。烹飪藝術所指的味覺藝術,是指審美對象廣義的味覺。廣義的味覺錯綜復雜。人們感受的饌餚的滋味、氣味,包括單純的咸、甜、酸、苦、辛和千變萬化的復合味,屬化學味覺;饌餚的軟硬度、粘性、彈性、凝結性及粉狀、粒狀、塊狀、片狀、泡沫狀等外觀形態及饌餚的含水量、油性、脂性等觸覺特性,屬物理味覺;由人的年齡、健康、情緒、職業,以及進餐環境、色彩、音響、光線和飲食習俗而形成的對饌餚的感覺,屬心理味覺。中國烹飪的烹與調,正是面對錯綜復雜的味感現象,運用調味物質材料,以烹飪原料和水為載體,表現味的個性,進行味的組合,並結合人們心理味覺的需要,巧妙地反映味外之味和鄉情鄉味,來滿足人們生理的、心理的需要,展示實用與審美相結合的烹飪藝術核心的味覺藝術。烹飪技術是實現味覺藝術的手段。其主旨乃是「有味使之出,無味使之入」。
②筵席藝術 是中國烹飪藝術的又一表現形式。一份精心設計編制的筵席菜單,對菜點色 、形 、香 、味、滋的組合,餐具飲器的配置,烹調技法的運用,菜餚、羹湯、點心的排列,饌餚總體風味特色的表現,都有周密的安排。它是時代、地區、飯店(或餐館)的烹調技術水平和烹飪藝術水平的綜合反映。審美主體——與筵者的食慾、情緒、心理,均受筵席菜單設計的烹飪藝術效果所左右。
筵席藝術遵循現實美(包括社會環境、社會事物的美和自然事物的美 )與藝 術 美 的美學一般原理進行藝術創作 。傳承至今的筵席藝術創作活動,主要注意下列兩點:①筵席格局以菜餚為中心,體現藝術形式上的多樣統一。筵席菜餚的多樣化,通過炸、熘、爆、炒、燒等多種技法,葷素原料多種選配,丁、絲 、塊 、條 、片等多種形態,黃、紅 、白、綠等多種色彩,酥、脆、嫩、軟等多種質地 ,咸 、甜 、 鮮、香等多種味感表現其藝術性。②菜點組合排列,表現藝術節奏與旋律感。筵席菜點的這種味的起伏變化,有若音樂旋律中的節奏強弱、速度快慢、旋律高低,使審美主體與筵者越吃越有興趣,越吃越有味道。
烹飪科學
中國烹飪中的科學內涵十分豐富,其中心內容,在於符合營養要求,達到養生效果的烹調與飲食的終極目的。
①五味調和的美食觀 《黃帝內經》說:「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有天命」。味是飲食五味的泛稱,和是飲食之美的最佳境界。這種和,由調制而得,既能滿足人的生理需要,又能滿足人的心理需要,使身心需要能在五味調和中得到統一。美食的調和,是對飲食性質、關系深刻認識的結果。味是調和的基礎。陰陽平衡是人體健康的必要條件。飲食五味的調和,以合乎時序為美食的一項原則。中國烹飪科學依據調順四時的原則,調和與配菜都講究時令得當,應時而製作餚饌。追求餚饌適口,應以適口者為珍。
②養生食治的營養觀 《黃帝內經》說:「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主。」這個觀念認為人的飲食,目的在於使人體氣足、精充、神旺、健康長壽。圍繞著這個目的,逐漸形成了中國式的傳統的養生食治學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這一膳食結構不僅使中華民族得以生存與發展,而且避免了許多「文明病」的困擾,為海外營養學家所稱道。還有一個收獲則是葯膳,可收無病養生、有病食治的效果。它與法國烹飪、土耳其烹飪齊名,並稱為世界烹飪的三大風味體系。
⑺ 中國烹飪體現了什麼思想和理念
中國精神文化的許多方面都與飲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大到治國之道,小到人際往來,舉凡哲學、政治學、倫理學、軍事學、醫學以至藝術理論、文學批評,無不向飲食學、烹飪學認同,從那裡借用概念、詞彙,甚至獲得靈感。古人雲:「國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天」者,至高之尊稱,也就是說「悠悠萬事,惟此為大」。這是傳統政治哲學精粹之所在。儒家認為民食問題關系著國家的穩定,孟子的「仁政」理想在於讓人們吃飽穿暖,以盡「仰事俯畜」之責(也就是上可以侍奉父母,向父母盡孝;下可以養活妻兒),甚至儒者所夢想的「大同」社會的標志也不過是使普天下之人「皆有所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