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不平等的童年階層,種族和家庭生活》epub下載在線閱讀,求百度網盤雲資源
《不平等的童年》([美] 安妮特·拉魯)電子書網盤下載免費在線閱讀
資源鏈接:
鏈接:https://pan..com/s/1_blaJV8TEJn1upMugJ-9cg
書名:不平等的童年
作者:[美] 安妮特·拉魯
譯者:張旭
豆瓣評分:8.3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9-12
頁數:324
內容簡介:
本書以內容豐富的故事情節和極富洞察力的生活細節,考察了書中那些貧困家庭、工人階級家庭、中產階級家庭及富有家庭孩子在學校和在家裡的生活,頗具思想性地展示了不同社會分層的人們佔有不同的資源,這種不同表現在日常生活中養育子女的點滴例行上,並有可能對孩子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實現美國夢的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作者簡介:
安妮特·拉魯(Annette Lareau),加州大學社會學學士(1974),伯克利大學社會學碩士(1978),伯克利大學社會學博士(1984),1990-2005年為天普大學社會學教授,2005-2008年為馬里蘭大學社會學教授,2008年被聘為賓夕法尼亞大學社會學教授。其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分層、家庭教育、民族志方法、兒童,主要關注非裔美國人與歐裔美國人的日常生活研究。代表作為《不平等的童年》,此外還著有《家庭優勢》(Home Advantage,2000,獲美國社會學協會教育社會學分會Willard Waller獎)等。
Behavioural: 反對內省法(華生提出的)主張1 S(Stimulus)-R(Response) ,即: 刺激——反應 (或說反射) operant conditioning (操作性條件反射)和Classical conditioning (古典性條件反射)都強調人的行為可以被觀察,被測試,並且隨環境的變化而產生不同的變化。主張2 他們認為研究人的行為,最重要是要預測並且控制人的行為。關鍵詞:觀察,測試,預測,控制。
精神分析說: 內省法。主張1 人的行為被壓抑的潛意識所控制。主張2 自我,本我,超我之前的不和諧導致了心理問題。主張3 童年的經歷影響了成年的生活。關鍵詞: 潛意識,不和諧,童年(childhood) 。
。。。。。。。。。
不知道方向對不對,先寫到這里。
⑶ 不平等的童年的內容簡介
《不平等的童年》以內容豐富的故事情節和極富洞察力的生活細節,考察了書中那些貧困家庭、工人階級家庭、中產階級家庭及富有家庭孩子在學校和在家裡的生活,頗具思想性地展示了不同社會分層的人們佔有不同的資源,這種不同表現在日常生活中養育子女的點滴例行上,並有可能對孩子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實現美國夢的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
⑷ 不平等的童年的作者簡介
安妮特·拉魯(Annette Lareau),加州大學社會學學士(1974),伯克利大學社會學碩士(1978),伯克利大學社會學博士(1984),1990-2005年為天普大學社會學教授,2005-2008年為馬里蘭大學社會學教授,2008年被聘為賓夕法尼亞大學社會學教授。其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分層、家庭教育、民族志方法、兒童,主要關注非裔美國人與歐裔美國人的日常生活研究。代表作為《不平等的童年》,此外還著有《家庭優勢》(Home Advantage,2000,獲美國社會學協會教育社會學分會Willard Waller獎)等。
⑸ 怎樣走出童年的陰影
1. 轉移情緒。人生的道路崎嶇不平,坎坎坷坷,難免有挫折和失誤,也少不了煩惱和苦悶。此時此刻,應迅速把注意力轉移到別的方面去。比如有時碰到不順心的事情或在家中與親屬發生爭吵,不妨暫時離開一下現場,換個環境,或者同別人去侃大山,或者參加一些文體活動,娛樂娛樂。這樣很快就會把原來的不良情緒沖淡以至趕走,而重新恢復心情的平靜和穩定。
2. 憧憬未來。追求美好的未來是人的天性,也是人類生存和社會進步的動力。只有經常憧憬美好的未來,才能始終保持奮發進取的精神狀態。不管命運把自己拋向何方,都應該泰然處之。不管現實如何殘酷,都應該始終相信困難即將克服,曙光就在前頭,相信未來會更加美好。
3. 向人傾訴。心情不快卻悶著不說會悶出病來,有了苦悶應學會向人傾訴的方法。首先可以向朋友傾訴,這就需要先學會廣交朋友。如果經常防範著別人的「侵害」而不交朋友,也就無愉快可談。沒有朋友的話,不僅遇到難事無人相助,也無法找到可一吐為快的對象。把心中的苦處能和盤倒給知心人並能得到安慰甚至計謀的人,心胸自然會像打開了一扇門一樣明朗。除此之外,我們可以向親人傾訴,學會把心中的委屈和不快傾訴給他們,也常會使心境立即由陰轉晴。
4. 拓寬興趣。興趣是保護良好的心理狀態的重要條件。人的興趣越廣泛,適應能力就越強,心理壓力就越小。比如,同樣是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有的人覺得無所事事,很容易產生無用、被遺棄等失落感。而有的人則覺得退下來後無官一身輕,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時間看書、寫字、創作、繪畫、彈琴、舞劍、養鳥、釣魚、種花等等。總之,興趣越廣泛,生活越豐富、越充實、越有活力,你會覺得生活中處處充滿陽光。
5. 寬以待人。人與人之間總免不了有這樣或那樣的矛盾事之間,朋友之間也難免有爭吵、有糾葛。只要不是大的原則問題,應該與人為善,寬大為懷。絕不能有理不讓人,無理爭三分,更不要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得臉紅脖子粗,甚至拳腳相加,傷了和氣。應該有那種「何事紛爭一角牆,讓他幾尺也無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的博大胸懷和高風亮節。
6. 憶樂忘憂。在人生的旅途中,有時荊棘叢生,有時鋪滿鮮花,有時憂心如焚,有時其樂融融。對此應進行精心的篩選,不能讓那些悲哀、凄涼、恐懼、憂慮、彷徨的心境困擾著我們。對那些幸福、美好、快樂的往事要常常回憶,以便在心中泛起層層漣漪,激發人們去開拓未來,而對那些不愉快的事情,諸多的煩惱則盡量要從頭腦中抹掉,切不可讓陰影籠罩心頭,而失去前進的動力。
7. 淡泊名利。現實生活中有的人把名利看得很重。得隴望蜀,欲壑難填,財迷心竅,官癮十足。有的為了名利,不擇手段,一旦個人目的沒達到,或者耿耿於懷,疑竇叢生;或者心事重重,一蹶不振。不要那麼斤斤計較,不要把名利看得那麼重,否則,容易導致心理失衡。
除此之外,還要經常鍛煉身體,合理飲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些對於保持一份好心情也是至關重要的答案補充 每個人如果懂得以下八條秘訣,自然有個快樂的人生。 `
1.沒有人是完美的。必須承認自己的弱點,並樂意接受別人的建議、幫助和忠告,只要你勇於承認自己需要幫助,成功必然在望。
2.從挫折中吸取教訓。在面對失敗或挫折時所抱的態度應該是從中吸取經驗,繼續努力。
3.生活必須誠實和富於正義感,這樣才能吸引好朋友來幫助你。著名心理學家巴達斯曾經被問及:「哪些是人類今天最基本及最深切的心理需要?」她回答說:「人類需要愛。」但這不限於男與女之間的愛,從心理學家的觀點看來,好人永遠是快樂的。
4.能屈能伸。無論在順境或逆境之中,我們的生活態度都應該是處之泰然。有了錯誤,立即改正。
5.熱心幫助別人。如果要真正快樂,自己受人尊敬,則應幫助別人,與別人關系融洽。
6.要人待你好,你必須先對他人好。當你受到不平等待遇時,你必須寬恕和同情他人。
7.堅守信念。當你做任何事時,必須堅持個人的信念。
8.快樂永存心間。只要時常保持心境開朗,快樂是很難舍棄你的
⑹ 不平等的童年怎麼樣
中產家庭 - 技能庫教育,語言/知識型幽默、論辯式和專業術語構成了親子日常對話,兒童從小就習慣以平等的姿態參與成人社會的各項活動,被鼓勵與權威人士打交道並接受......
⑺ 佛羅伊德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佛洛伊德
S.弗洛伊德(Freud,Sigmund 1856-1939) 猶太籍精神病醫生,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生於現屬捷克的摩拉維亞的弗賴堡,1873年入維也納大學學醫,1881年獲醫學博士學位。1882年與精神病學家J.布洛伊爾合作,用催眠術醫治並研究癔病。1885年和1886年間,先去巴黎就學於J.M.沙可,後赴南錫參觀催眠療法。回維也納後認識到催眠療法的局限性,1895年後改用自己獨創的精神分析或自由聯想法,以挖掘患者遺忘了的特別是童年的觀念和慾望。在治療過程中,他發現患者常有抗拒現象,認識到這正是慾望被壓抑的證據,因而創立了他的以潛意識為基本內容的精神分析理論。初期概念有防禦、抗拒、壓抑、發泄等。在臨床治療時患者還出現了對醫生的「移情」現象,從而認為人的神經活動大都以性慾為基礎,被壓抑的慾望絕大部分是屬於性的,性錯亂是產生神經症的根本原因。1909年應美國克拉克大學校長、著名心理學家S.霍爾邀請,與榮格等赴美國參加該校20周年校慶紀念,並與美國著名心理學家W.詹姆斯、E.B.鐵欽納、J.Mck.卡特爾等晤面。發表了以精神分析為主題的演講,聲名遠揚。回國後,他的一些弟子A.阿德勒、C.G.榮格和O.蘭克反對他的泛性論,先後背離他而自立門戶。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他不斷修訂和發展自己的理論,提出了自戀、生和死的本能及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三分結構論等重要理論,使精神分析成為了解全人類動機和人格的方法。30年代他的理論登峰造極。1930年被授予歌德獎金。1936年壽辰時,榮任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他在最後16年曾與口腔癌作斗爭,堅持工作。在納粹分子的脅迫下,1938年被迫離開維也納去倫敦。1939年9月23日在倫敦死於癌症。主要著作有:《夢的解析》、《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學》、《精神分析引論》、《精神分析引論新編》、《弗洛伊德自傳》。
佛洛伊德(Freud,Sigmund 1856~1939)
奧地利精神病醫師,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
1856年5月6日出生於摩拉維亞,4歲時舉家遷居維也納,
在那裏生活了將近80年。
父親雅各布不但是不得志的羊毛商,而且也是個極其
專橫的人,佛洛伊德出生時,他已經是40歲。母親是父親
的第二任妻子,當時才20歲,佛洛伊德是他母親所生的6
個孩子中的第一個。雅各布的第一任妻子,生了2個兒
子,當佛洛伊德出生時,父親同時也當了祖父。
佛洛伊德與其母親之間有著一種強有力的關系,她一
生都體會到這種關系對他的影響。
佛洛伊德年輕時就顯示出非凡的智慧,並以名列前茅
的成績完成中學畢業。17歲那年進入維也納大學醫學院,
可是他足足花了近8年的時間,才學完4年的醫學和科學研
究課程,主要是他有許多醫學之外的興趣和愛好。
在當時的奧地利,行醫是猶太人可供選擇的幾種職業
之一,這大約是促使佛洛伊德學醫的主要因素,但他從未
視醫學為真正的職業,而只是把醫學作為從事科學研究的
一種手段。
最後,由於別人的勸告,他參加醫學考試,1881年才
開始私人開業,擔任臨床神經專科醫生。
1882年佛洛伊德與馬莎、伯萊斯訂了婚,但是直到
1886年她們才最後完婚。在訂婚的5年間,佛洛伊德給她
未婚妻寫了400多封信。後來他們白頭偕老,生有三男三
女,女兒安娜後來也成為著名的心理學家。
精神分析的萌芽
佛洛伊德對精神分析的興趣是在1884年與布洛伊合作
期間開始的。布洛伊是一位非常傑出的醫生,不但幫助佛
洛伊德排難解憂(當時佛洛伊德新婚不久,經濟非常拮拒)
,而且還使佛洛伊德學會用新方法治療歇斯底里症。
當初,人們認為歇斯底里症是女性特有的紊亂症,
(Hysterin在希臘文是子宮的意思),布洛伊採用新方法稱
「宣洩法」(Talking out),當布洛伊用該法治療一個匿名為
安娜的21歲女病人,她因受到激勵而表達出其感情和情
緒,一些病狀也就隨之暫時或永久地消失。
由於安娜病情的好轉,是因為她坦率的表現自己的感
情,因此吸引布洛伊在此後一年多的時間裏幾乎每天都花
幾個小時去探望她。
由於移情作用,兩人彼此之間產生深厚的感情,布洛
伊的婚姻也受到威脅結果他決定停止對安娜的治療,致使
安娜受到強烈刺激而突然暴發歇斯底里分娩症。對此,布
洛伊只好攜妻逃離維也納,把這個攤子丟給佛洛伊德。
1885年,佛洛伊德得到一筆額外補助,可以讓他去法
國度4~5個月的假,從沙可學習催眠治療法。
佛洛伊德追隨沙可學習,目賭沙可的催眠威力,對佛
洛伊德造成很大的影響。
(1) 從沙可那裏他認識把歇斯底里症作為心理失調,而不
是器官失調來治療是有可能的。
(2)在一次晚宴上,佛洛伊德聽到沙可充滿激情地斷言他的
一位患者的障礙有著重要性的原因。這個觀念使佛洛伊德
茅塞頓開,並將這一念頭一直劉存在腦海中。
到了19世紀90年代中期,佛洛伊德已深信不疑,神經官
能症主要障礙是性發展不當。
但是回到維也納後,佛洛伊德試用了一段時間催眠術,
但效果不佳,最後他放棄了催眠術,因為在臨床上他發現
並非所有的患者都能夠接受催眠。
夢的解釋
1897年,佛洛伊德終於創立了具有深遠影響的自我分析
法認為心理障礙是由於性緊張累積而引起的。進行自我分
析的主要方法是對自己的夢進行解析,這種分析結果導致
1900年夢的解析一書的出版。
該書現在被許多人推崇為佛洛伊德最偉大的著作,但
是當時這本書也遭到大量的批評,出版後的8年間只售出
600本,而佛洛伊德從中只獲得209美元的稿費。
隨著夢的解析一書的面世,精神分析的運動逐漸發展
起來。這時在佛洛伊德周圍聚集了一批年輕的學者,成立
了每星期討論小組,或稱為精神分析小組,在佛洛伊德的
書房裏研討神經官能症問題。這些年輕的學者中間有三大
台柱,那就是阿德勒、蘭德和楊格,後來由於佛洛伊德的
努力成立了維也納精神分析學會。
1905年佛洛伊德出版了性學三論
1909年受美國克拉克大學校長霍爾之邀,佛洛伊德及其弟
子赴 克拉克大學舉辦系列講座,使他終於獲得國際上的承
認。 同時佛洛伊德也被授予榮譽博士學位。
然而,此時精神分析小組內部出現了裂痕,主要原因
是阿德勒、蘭德、楊格等人逐漸發展了他們自己的理論和
風格。
於是原先的精神分析小組因沖突和爭論而瓦解。
蘭克被開除出佛洛伊德圈子,阿德勒於1911年離開,
1914年楊格也與佛洛伊德分道楊鑣。
人格理論的誕生
但是佛洛伊德的聲望,從1919~1939年一直處於頂峰狀態,在這一時期佛洛伊德發展了他的人格理論。
精神分析的人格系統基於本能或內驅力,以Libido形式表現出來。生存本能表現為推動和創造死亡本能表現為向內針對自我毀滅,向外進行攻擊和破壞。
人格的結構分為原我、自我和超我
原我與無意識相一致,包括性慾和攻擊本能,也包括無價值判斷,追求即時滿足和緩解緊張,它服從快樂原則。
自我與理智相一致,介於原我和外部世間之間,使原我尋求享樂的要求置於它的控制之下,它服從現實原則。
超我與良心道德相一致,朝著完全壓抑原我的方向發展,使自我實現達到完美的狀態。
佛洛伊德的晚年
1923年,據診斷佛洛伊德患了口腔癌,這與他每天抽20支雪茄的習慣有關。即使在癌症被發現後他也沒有改變這種習慣。
1923~1939年,他接受了33次手術,雖然非常痛苦,但由於他拒絕使用止痛葯,所以他的頭腦仍然保持十分清醒,並一直工作到生命的盡頭。
1933年納粹執政期間,他們在柏林公開燒毀佛洛伊德的著作,理由是認為佛洛伊德誇大性問題來毀滅靈魂。
1938年維也納被佔領後,仍然不願離開維也納,最後,由於女兒安娜被捕,她的房屋亦遭納粹匪徒搶劫才同意去倫敦,後來他的四個妹妹也被奧地利的納粹份子殺害。
1939年12月23日,佛洛伊德死於倫敦。
佛洛伊德的人格理論
人的心理有三個系統
(1) 意識系統
是人能認識自己和認勢環境的心理部份,在人的注意集中點上的心理過程都是意識的,可是意識只是整個心理系統中的一種浮面水平,它的主要功能是從人的心理能量活動中把那些先天的,獸性的本能或慾望排除掉。
(2) 下意識系統
或稱前意識系統,是意識系統和無意識系統之間的一個邊緣部份。它所有的特點是在其中也存著無意識的沖動,慾望和感情等,但它們可以很容易轉移到意識系統中。下意識系統在整個心理系統中執行著「檢查者」的作用,其目的在於既保證適合於本能,又形成由道德良心和社會意識組合而產生的個人理想。這種個人的理想就是「檢查者」,它考慮到本能,但又不允許充滿強烈心理能量的本能滲透到意識中去。如果那些被壓抑和被排除的本能,藉助偽裝的形式,遇到迂迴的道路,試圖經由下意識系統達到意識系統時,它們必然會遇到檢查者的阻礙,因為檢查者在本能朝向意識的道路上建築了防禦線。
(3) 無意識系統
是心理系統中的深層部份。是人的生物本能,慾望的儲藏庫。這些本能慾望有強烈的心理能量;但由於社會標准不同,得不到 滿足,就被壓抑在無意識之中。
但是它們又總是為自己尋找出路,它們只是不被本人意識到,但並沒有消除,而是在無意識中積極活動,追求滿足。
無意識系統的過程不受客觀現實調整,而是由自己本身來決定的。它服從享樂和不滿的原則,無時不刻不在追求得到滿足。
佛洛伊德的人格理論,把人格只是理解為意識與無意識之間的矛盾;亦即理解為意識與本能慾望之間的爭斗。人的心理,意識並不是在他同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並不是受他的生活條件決定的。
外部世界供給檢查者以宗教和道德標准,社會規范和戒條以便檢查者藉助他們來防止無意識內容滲透到意識領域。
本能及其特徵
在早期理論中,佛洛伊德根據生物的分類法,把本能分為兩種:
自衛本能:包括飢餓的本能、危險害怕的本能等,如果這種本能長期受到阻礙;便會導致死亡。
生殖本能:是指性本能或性愛本能,如果這種本能長期受到壓抑,便會導致人格的改變和精神官能症的產生。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佛洛伊德目睹了恐怖的屠殺和破壞的行為,這使他感到人的人格中似乎存在著一種侵略的本能,自我毀滅的本能。他把這種本能稱之為「死之本能」。以此根據,佛洛伊德修改自己早先的理論,把人的行為動機重新劃分為兩種「生之本能和死之本能」。
生之本能
產生多種多樣的機體本能,包括性愛本能,它們是為數很多,最初互不依賴在較晚期才結合,成為一個完整的綜合體,每一種生之本能的目的都在於使個別器官得到享受,它們結合起來,起著保存存種族生存的力量。
死之本能
表現為殘忍、攻擊、自殺、殺人甚至體育運動和戰爭毀滅,它是受人類死之本能的慾望所驅使。死之本能的結局,必然是使有機體的自然界變為無機體,使生命變為死亡。佛洛伊德還指出,生存本能可以使死之本能轉向,由指向自己轉變為指向別人,於是變而為攻擊別人的形式。
由於人有兩種本能,人的行為又受本能之配,所以行為有兩個原則,以尋求直接的滿足,但是人們又發現它們受到周圍環境和社會環境的現實制約,慾望不可能直接獲得滿足。因此,人只有在夢中獲潛意識下根據快樂原則行事的,在日常清醒的生活中,其行為受現時原則的支配。在整個心理活動中起著重大作用的是性的本能和慾望,他把性的本能和慾望所具有的心理能量稱為「Libido」。「Libido」能夠給人的全部活動,本能和慾望提供力量。
由Libido的基本概念開始,佛洛伊德把人類的一切生活活動都認為與Libido的性慾有關,所以推斷幼兒要求別人向他表示親善和體貼‧及依偎別人的行為,理解為狹義的「性行為」表現,同時借用希臘神話,伊底帕斯的故事去解釋戀母情結和戀父情結。男孩會戀母仇父,女孩會戀父仇母。
人格結構
人格結構是由三個組成部份:原我、自我和超我這個結構的假設,是佛洛伊德對早期提出的意識,下意識和潛意識的修正。他認為這三個我是由意識和無意識活動的機制下,在Libido發展的關系中形成起來。
(1)原我(Id)
是一個最原始的無意識結構,這是由遺傳的本能習得的慾望所組成,並同肉體聯系著。肉體是他的能量泉源。原我是心理能量的儲藏器,它是無組織的,彷彿是一團混沌的本能和一口慾望沸騰的大口鍋。在原我中充滿著本能,慾望的強烈沖動,力圖很快的滿足。倘若這種滿足遲緩,個體就會感到煩優和懊腦,其結果不是這種原動力消失或弱化,而是企圖滿足的要求更加迫切。原我策動的力量如受到壓抑,就會改變方向而轉移地方。佛洛伊德指出,原我是通過兩種方法來滿足肉體需要的反射作用獲願望滿足。反射作用—是對煩惱起源的自動反應。是依照快樂原則行事,為了避免痛苦緊張而追求快樂的行為。例如新生兒的活動,完全受生物沖動所引發,飢餓不適時就哭叫,擺動四肢,以便滿足肉體需要,在這種狀況下反射作用對減少緊張狀態是很有效的。願望滿足— 是比較復雜。某種生物需要的缺乏,在原我中能激發起一種滿足這個需要的物體或事件中的意像,從而減少與這種需要有關的緊張狀態,這種現象稱為初級歷程。
例如:失意的人會一直想起分手的對象這種意象就是初級歷程,它的出現會暫時減少需要的緊張狀態。但是願望的滿足只能暫時降低緊張狀態,而非真正地滿足肉體上之需要。
(2) 自我(Ego)
是人格結構的表層,但也只是部份意識而已。自我處於原我和外部世 界之間,是外部世界與原我之間的居間者。人若在原我控制的社會中,危險與恐懼是難以想像的,因為原我不受管制。
自我與原我不同,它不是按滿足原則來活動的,而是根據外部世界的需求來行事,並調節著外部世界與原我之間所存在的沖突。自我是尊從現實原則,藉著次級歷程,及現實考驗而運作。
現實原則— 與快樂原則的目的相反,它是在阻止緊張的解除,一直到發現能夠滿足需求的適宜對象為止。次級歷程— 現實原則所經歷的歷程,由於原始歷程是比較虛幻,而次級歷程比較實在的思考,它是屬於較高的智力作用。
現實考驗— 藉著次級歷程,自我建立一種計以滿足需求,且用一些實際的行動來考驗其是否能夠成功,此稱之為現實考驗。
自我所具有的心理能量,大部份消耗在對原我的非理性沖動的壓抑和排除上它建立防禦線,應用各種防衛機制來對付原我。
(3)超我(Super ego)
超我是人格道德的維護者。兒童在與環境的交往中,不但發展了自我,而且還知道了什麼是對的和什麼是 錯的,能夠對正確和錯誤的作出辨別,這就是人格中的超我,與一般人的道德良心是很相似。 超我的形成較大的程度上依賴著父母的影響,所以佛洛伊德說:「在這允長的兒童時期,這個沉澱物構成了自我裡面一個特殊的機制,使父母的影響能夠長期存在」。
兒童在與父母的接處中,通過心力內投或攝取機制,將父母的人格及祖先的社會道德等變成為自己的東西,正是人格中的這一結構— 超我。超我表達了人的性格特點,使人按照道德觀念和各自的自我理想行事。由於超我的出現,自我的職能就變得更加復雜了,它不但要尋找滿足原我需要的對象,而且還必須考慮所尋找的對象不能違背超我的價值觀。
人格的發展
人格發展理論,是佛洛伊德早期的理論,他在1905年「性學三論」,和1916年的「精神分析引論」著作中,有系統的闡述這一套理論。
(1) 口腔期(0~1.5歲)
這一段的性感區是唇和舌諸如吸吮、觸咬、吞咽等是性
欲滿足的主要來源。從快樂原則的引導下,吸吮行為是最
使幼兒感到快樂的行為,可以滿足口唇性感區的要求,使
幼兒得到一種愉快體驗。這時後母親的乳房滿足了幼兒兩
個基本需要—— 營養需要和快樂需要。
早期口唇合並開的階段,此時幼兒沒有對乳房的矛
盾心理,但是在一年後,第二個階段,口唇受虐待階
段。幼兒產生了對乳房的一種矛盾情緒,而且有受虐待
的反應。
口腔期影響日後的人格,例如習慣於與口腔有關的
生活,如他們一般:吃的多、吸煙多,花費很多人去說
話,這種狀況發展下,他們可能成為政治家、教授、長
舌婦、律師、演員等,形成不同的人格特徵。
(2) 肛門期(1.5~3歲):
在這個階段,Libido與肛門聯系起來,性感區由口腔
發展到肛門和大腸,通過體驗糞便的保持和排泄而得到一
種快感。
因為通過排泄時會有一種緊張消除的快感,這一個階
段也稱為肛門受虐性階段。因為排便行為是一種毀滅性的
受虐反應。在父母訓練孩子排便時孩子往往和父母形成一
種對抗情緒,他們採用「保存」和「驅逐」來對抗父母,
他們的反抗主要通過在適當的時機禁止排便,而在不適當
時機卻進行排便這一種方式進行,試圖用這種方式來控制
他人。
肛門性格分為兩類
肛門保護型—一般表現為整潔、小氣,做事有條理。
肛門驅逐型—表現為不潔凈、大方,做事缺乏條理。
(3) 性蕾期(3~5歲)
在這個階段,Libido指向了生殖器區域,慾望主要通過
生殖器來滿足,由於男女不同,所以產生兩類人格。
(a)男性性器階段
這時男孩認為母親是自己快樂的目標,因此想得到母
親,以得到性慾的滿足(泛性論),而且認為女性是快樂
的泉源。
但當他看到父親與母親的關系時,對父親為產生敵
對和嫉妒情緒,這就是「伊底帕斯」情結或成稱之為戀
母仇父情結。
如果母親反對孩子的狂想和性慾望,以及孩子由父親反
對而產生「腌割情結」。這種情結可能引發下面的問
題:
外傷事情 — 包括受到父親或母親的吸引,並產生不可
思議的沖動,而當他看到父母的性關系或性行為時,所
形成的所謂"外傷″。看到成人性器時產生的一種腌割
焦慮所形成的外傷。兄弟姐妹的出生也是一種外傷,因
為這些現象對戀母仇父的情結做成慾望減少。
慢性態度— 父母無意識地把孩子看作為自己的寵物,
例如父親把女兒看作是自己的愛物。這種現象會加深這
種伊底帕斯情結,在某種程度上父母亦可以察覺這種行
為,會因此產生恐懼和犯罪感,接著對孩子產生憤怒和
反對,這種不一致的經驗,會造成孩子的外傷。
(b)女性性器階段
對女孩子來說,這個階段會產生「戀父仇母」的情
結。在性蕾期以前男女幾乎是沒有區別,但女孩子從女
性性器得到快樂,並且是母親聯系起來,到了後來,她
的吸引力從母親轉移到父親。
雖然這種情結之產生相類似,但是腌割情結對於兩
性差異上會有不同的發展,女孩子比較沒有壓力,事實
上這種情結反而令她們進入安全的狀態中,成為正常女
性。
雖然她們也會因為失去母而恐懼,而且曾經要求取
代母親的位置,但是她們很快就會發現不大可能的事,
到最後情結就被破除。
女性的虛榮性— 女性往往把自己的風韻評價得過
高,是對原先生理上劣勢的一種彌補作用。
女性的嫉妒性— 來源於對男性性器的嫉妒,她們往
往因男孩子的腌割情結而高興,這樣可以彌補那種先天
劣勢。因此她們既看不起男人,又看不起女性。
性蕾期的男性人格,往往做事不考慮後果,而且非常
自信,過高的評價自己性器的價值,並力圖證明他是一
個真正的男子漢,因此常常自負自誇。
性蕾期的女性人格,「會出現受阻女性綜合症」,她
們力求在 多方面都優於男子,並且去尋找典型的男性
職業,而且她們對譴責詆毀男人很感興趣。
(4) 潛伏期(5歲至青春期前)
此個階段很長,期間沒有明顯的性發展表現。
這個階段的特色,是兒童失去對與性相聯系的活動興
趣,而把他們的能量集中在其他的事情上,例如學校的
課業,良好的習慣,他們把自己局限在男女或女生堆
中,沒有表現,故稱之為潛伏期。
(5) 生殖期(青春期至成年)
佛洛伊德把口腔期、肛門期和性蕾期三個階段稱為
前性階段。在此階段,性活動是由自發性慾所引起的,
孩子們一直追求的是肉體的愉快。
但青春期後,產生了第二次性慾沖動,這種生理的
驅力使孩子感到這種沖動的作用。佛洛伊德認為這個時
期的性本能是需要通過性高潮才會滿足。而且Libido開
始投射於所愛的事業上,人們開始產生了性愛。
臨床治療
佛洛伊德 在長期的諮商實踐中發現,許多心理障礙例
如歇斯底理症、強迫症、恐懼症焦慮症等等疾病的誘
因,主要是把源於壓抑在原我的某些慾望、意念、情
感、矛盾情緒、精神創傷等因素的作祟。
這些被壓抑的東西,雖然一個人自己不能覺察,但在無
意識的原我內卻並不是安分守己的待在那裏,而是不斷
的興風作浪,從而引起個體的焦慮,緊張、恐懼、抑鬱
不安的心理障礙。
於是,佛洛伊德假設,倘若在心理治療中能將這些被壓
抑入無意識的東西帶回到意識域,使個體自己能夠覺察
這些致障的因素,對當前表現出來的心理障礙或行為問
題有所領悟,則有助於患者在現實 原則的指導下,依
靠自身的力量來克服這些障礙或問題。藉此建立正確與
健康的心理結構。正是在這樣的一種假設下,精神分析
的治療方就應運而生。
⑻ 有沒有什麼心理學或是哲學書籍描寫人們在孤獨或者不平等的情況下產生的消極心理
「對話」的力量已成為世界上最流行的書教談話的技巧。大多數人認為,有些人說話的人才是天生的,有的人不。事實上,有人才說是這樣說的。善於與人交談,才明白一些簡單的技巧。這些技能...
「安心」是企業的靈魂,一個新時代的「聖經」,美國歷史上最暢銷的精神經典之一,連續58周最高在紐約時報圖。這本書的宗教和現代心理學整合的優勢,在世界各地無數的身體和精神上的機構強烈建議
「發展心理學」一書是一個引子人類發展的心理。在所有研究內容和發展心理學的研究方法,特別是對人的感知,語言,思維,智力,學習,創造力和藝術個性,道德和社會生活的發展過程理論方面的研究
「評估認知過程:PASS理論「內容簡介本書是智力評估的一個轉折點。情報的基礎,因為它是重建的智力,認知過程。同時,我們要總結的認知過程中大腦活動的基礎上。我們的認知過程理論,來自神經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
「EQ:情商」的書,你就會完全理解各方面的情商的意義和作用,以及如何使用情緒智力提高自己的性格和在競爭中取勝。包括:培養自我的核心價值觀:使用EQ擊敗憤怒的發展,溝通技巧,工作需要
「不平等的童年書情緒智力:社會性別關系的內容豐富的故事情節和極其豐富的洞察生活中的細節,工人階級家庭,中產階級家庭和富裕家庭的孩子在學校和生活在家裡,而周到地顯示不同社會階層的人占據著不同的資源,這種不同表現在學習這本書對那些可憐的家庭,
⑼ 教育研究方法的原則
每個家長,每所學校,每個老師,在教育孩子上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焦慮和困惑,對教育孩子有著極大的關注,對孩子的教育有著探討和交流,對孩子的教育帶有學習和研究,對孩子的教育有著極高的關注度,對孩子的教育高度負責。一個合格的家長和教師,對孩子該怎麼教?應該牢牢抓住一點,那就是你要充分了解你的孩子,了解比什麼都重要。
假如你的孩子是自覺的孩子
建議你順其自然,充分保護孩子的童真、童趣、童雅、童心、童年!因為自覺的孩子會學習,會生活,會生存,會勞動,會做事。自覺的孩子有責任心,自己的孩子有敬心,自覺的孩子有擔當,自覺的孩子有作為,這樣的孩子值得你放心。家長和老師不要給孩子過多的負擔,不要給孩子加碼增重,而是當好孩子學習生活成長道路上的掌舵人、引領者。
假如你的孩子是膽怯的孩子
建議你別急著關注孩子的學習。而是在和孩子一起生活的過程中,無論是孩子學習、做事、勞動、交往。始終要培養孩子的勇氣,培養孩子的志氣,培養孩子的膽氣,幫孩子樹立自信心,鼓勵孩子膽子再大一點,說話的聲音再高一點,回答問題勇敢一點,勞動做事干凈利索一點,這樣孩子的自信心就會與日俱增,因為自信的孩子最可愛,哪怕孩子取得一丁點的成績和進步,都要適時適當的給予鼓勵和尊重。
假如你的孩子是自閉的孩子
你也別著急,不因孩子的自閉、孤僻而鬧心。而是要勇於擔當,幫孩子進行心理疏導和心理矯正。帶著你的孩子走向自然,擁抱自然,感受自然。帶著你的孩子去看電影,去公園,去圖書館,去科技館,去動物園,去比較熱鬧的地方,想方設法讓你的孩子和其他的孩子交朋友,和其他孩子的做游戲,和其他的孩子一起運動,和其他的孩子一起交流,和其他的孩子一起玩耍,讓孩子融入到集體當中去。假以時日,陽光一定灑在你的孩子的
⑽ 不平等的童年的目錄
鳴謝
第一章 協作培養和成就自然成長
第二章 社會結構和日常生活
第一部分 組織日常生活
第三章 協作培養的忙碌節拍 加勒特·塔林格
第四章 孩子的節拍 泰雷克·泰勒
第五章 孩子的玩耍是屬於孩子的 卡蒂·布林德爾
第二部分 語言的運用
第六章 發展孩子的能力 亞歷山大·威廉斯
第七章 語言作為社交生活的渠道 哈羅德·麥卡利斯特
第三部分 家庭和教育機構
第八章 存在於團體機構范圍內的協作培養 斯泰西·馬歇爾
第九章 跑偏了的協作培養 梅勒妮·漢德隆
第十章 讓教育工作者帶路 溫迪·德賴弗
第十一章 遭皮帶毒打,又害怕上學 小比利·揚內利
第十二章 社會地位的力量和局限性
附錄一 研究方法 實地調研中持久的兩難境地
附錄二 理論 理解皮埃爾·布迪厄的著作
附錄三 輔助表格
注釋
參考書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