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演繹法是什麼
1、思維起點不同:歸納法是從認識個別的、特殊的事物推出一般原理和普遍事物;而演繹則由一般(或普遍)到個別。這是歸納法與演繹法兩者之間最根本的區別。
歸納法從特殊到一般,優點是能體現眾多事物的根本規律,且能體現事物的共性;缺點是容易犯不完全歸納的毛病。
演繹法從一般到特殊,優點是由定義根本規律等出發一步步遞推,邏輯嚴密結論可靠,且能體現事物的特性;缺點是縮小了范圍,使根本規律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展現
2、歸納是一種或然性的推理;而演繹則是一種必然性推理,其結論的正確性取決於前提是否正確,以及推理形式是否符合邏輯規則。在規范研究當中,學者一般採用歸納法,歸納法對作者的思辨性思維要求較高,以保證整個論證過程符合邏輯規則,一般很難做到,因此歸納法很多時候是一種或然性的推論;演繹法的研究過程可以看作是一種推理的過程,實證研究一般都要有理論基礎,或邏輯的推導過程,以保證結論的正確性。因此歸納法的研究思想普遍應用與規范研究當中,而演繹法則應用於實證研究當中。
3、歸納的結論超出了前提的范圍,而演繹結論則沒有超出前提所斷定的范圍。歸納法根據已有前提,進行歸納並邏輯推導,得到新的結論;演繹法主要驗證開始所列舉的前提假設,最後驗證的結論一般不會超出前提假設的范圍。
二、歸納法與演繹法的聯系
1、演繹推理的一般性知識(大前提)的來源,來自於歸納推理概括和總結,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歸納推理也就沒有演繹推理。
2、歸納推理也離不開演繹推理。歸納過程的分析、綜合過程所利用的工具(概念、范疇)是歸納過程本身所不能解決和提供的,這只有藉助於理論思維,依靠人們先前積累的一般性理論知識的指導,而這本身就是一種演繹活動。而且,單靠歸納推理是不能證明必然性的,因此,在歸納推理的過程中,人們常常需要應用演繹推理對某些歸納的前提或者結論加以論證。從這個意義上也可以說,沒有演繹推理也就不可能有歸納推理。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歸納和演繹,正如分析和綜合一樣,是必然相互聯系著的」。
3、歸納與演繹二者可以互相補充,互相滲透,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演繹是從一般到個別的思維方法;歸納則是對個別事務、現象進行觀察研究,而慨括出一般性的知識。作為演繹的一般性知識來源於經驗,來源於歸納的結果,歸納則必須有演繹的補充研究。
『貳』 三種常用的教學模式是什麼
(一)傳遞──接受式
該教學模式源於赫爾巴特的四段教學法,後來由前蘇聯凱洛夫等人進行改造傳入我國。在我國廣為流行,很多教師在教學中自覺不自覺地都用這種方法教學。該模式以傳授系統知識、培養基本技能為目標。其著眼點在於充分挖掘人的記憶力、推理能力與間接經驗在掌握知識方面的作用,使學生比較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量。該模式強調教師的指導作用,認為知識是教師到學生的一種單向傳遞的作用,非常注重教師的權威性。 (二)自學──輔導式
自學輔導式的教學模式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自己獨立進行學習的模式。這種教學模式能夠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在教學實踐中也有很多教師在運用它。 (三)探究式教學
探究式教學以問題解決為中心的,注重學生的獨立活動,著眼於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 1.理論基礎 依據皮亞傑和布魯納的建構主義的理論,注重學生的前認知,注重體驗式教學,培養學生的探究和思維能力。 2.基本程序 教學的基本程序是:問題—假設—推理—驗證──總結提高。 首先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提出問題,然後組織學生對問題進行猜想和做假設性的解釋,再設計實驗進行驗證,最後總結規律。 3.教學原則 建立一個民主寬容的教學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要掌握學生的前認知特點實施一定的教學策略。 4.輔助系統 需要一定的供學生探究學習的設備和相關資料。 5.教學效果 優點:能夠培養學創新能力和思維能力,能夠培養學生的民主與合作的精神,能夠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缺點:一般只能在小班進行,需要較好的教學支持系統,教學需要 的時間比較長。 6.實施建議 在探究性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創設一個寬容民主平等的教學環境,教師要對那些打破常規的學生予以一定的鼓勵,不要輕易地對學生說對或錯,教師要以引導為主切不可輕易告知學生探究的結果。
(四)概念獲得模式
該模式的目標是使學習者通過體驗所學概念的形成過程來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該模式主要反映了認知心理學的觀點,強調學習是認知結構的組織與重組的觀點。 1.理論基礎 布魯納、古德諾和奧斯汀的思維研究理論。他們認為分類是把不同的事物當作相等看待,是將周圍的世界進行簡化和系統化的手段,從而建立一定的概念來理解紛繁復雜的世界。布魯納認為所謂的概念是根據觀察進行分類而形成的思想或抽象化。在概念形成的過程中非常注重事物之中的一些相似成分,而忽略那些不同的地方。在界定概念的時候需要五個要素:名稱、定義 、屬性、例子以及與其他概念的相互關系。 2.基本程序 概念獲得模式共包含這些步驟:教師選擇和界定一個概念—教師確定概念的屬性──教師准備選擇肯定和否定的例子—將學生導入概念化過程—呈現例子—學生概括並定義—提供更多的例子—進一步研討並形成正確概念—概念的運用與拓展。 3.教學原則 幫助學生有效地習得概念是學校教育的基本任務之一。概念獲得模式是採取「歸納—演繹」的思維形式。首先通過一些例子讓學生發現概念一些共同屬性,掌握概念區別於其他概念的本質特徵。學生在獲得概念後還需要進行概念的理解,即引導學生從概念的內涵、外延、屬、種、差別等方面去理解概念。為了強化學生對概念的理解,還應該把與概念相關的或相似的概念、邏輯相關概念、相對應的概念等等進行辨析。學習的目的在於運用,在運用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學生對概念的掌握程度,可以及時地採取補救措施。 4.輔助系統 需要大量正反例子,課前教師需要精心的准備。 5.教學效果 能夠培養學生的歸納和演繹能力,能夠形成比較清晰的概念,能夠培養學生嚴謹的邏輯推理能力。 6.實施建議 針對概念性很強的內容實施教學,課前教師要對概念的內涵與外延要做很好的梳理。
(五)巴特勒的自主學習模式
20世紀70年代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巴特勒提出教學的7要素,並提出「七段」教學論,在國際上影響很大。 1.理論基礎 它的主要理論依據是信息加工理論。 2.教學程序 基本教學程序是:設置情境──激發動機──組織教學──應用新知──檢測評價──鞏固練習──拓展與遷移。 他的教學七步驟中的情境是指學習的內外部的各種情況,內部情況是學生的認知特點,外部情況是指學習環境,它的組成要因素有:個別差異、元認知、環境因子。動機是學習新知識的各種誘因,它的主要構成要素有:情緒感受、注意、區分、意向。組織是將新知識與舊知識相互關聯起來,它的主要構成要素有:相互聯系、聯想、構思、建立模型。應用是對新知識的初步嘗試,它的構成要素有:參與、嘗試、體驗、結果。評價是對新知識初步嘗試使用之後的評定,它的組成要素有:告知、比較、賦予價值、選擇。重復是練習與鞏固的過程,它的主要組成要素有:強化、練習、形成習慣、常規、記憶、遺忘。拓展是把新知識遷移到其他情境中去,它的構成要素有延伸、遷移、轉換、系統、綜合。 3.教學原則 巴特勒從信息加工理論出發,非常注重元認知的調節,利用學習策略對學習任務進行加工,最後生成學習結果。教師在利用這種模式的時候,要時常提醒學生進行反思自己的學習行為。要考慮各種步驟的組成要素,根據不同情況有所側重。 4.輔助系統 一般的課堂環境,掌握學習策略的教師。 5.教學效果 這是一個比較普適性的教學模式,根據不同發教學內容它可以轉化為不同的教學法,只要教師靈活駕御就能達到他想要的教學效果。 6.實施建議 教師應該是一位研究型的教師,具有一定是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知識,掌握元認知策略,就可以靈活運用這種教學模式。
(六)拋錨式教學
這種教學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基礎上。確定這類真實事件或問題被形象地比喻為「拋錨」,因為一旦這類事件或問題被確定了,整個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也就被確定了(就像輪船被錨固定一樣)。 1.理論基礎 它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要想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即達到對該知識所反映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它事物之間聯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習者到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去體驗(即通過獲取直接經驗來學習),而不是僅僅聆聽別人(例如教師)關於這種經驗的介紹和講解。由於拋錨式教學要以真實事例或問題為基礎(作為「錨」),所以有時也被稱為「實例式教學」或「基於問題的教學」或「情境性教學」。 2.基本程序 拋錨式教學由這樣幾個環節組成: (1)創設情境--使學習能在和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 (2)確定問題--在上述情境下,選擇出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性事件或問題作為學習的中心內容。選出的事件或問題就是「錨」,這一環節的作用就是「拋錨」。 (3)自主學習--不是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去解決面臨的問題,而是由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並特別注意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4)協作學習--討論、交流,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 (5)效果評價--由於拋錨式教學的學習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由該過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對這種教學效果的評價不需要進行獨立於教學過程的專門測驗,只需在學習過程中隨時觀察並記錄學生的表現即可。 3.教學原則 情境設置與產生問題一致,問題難易適中要具有一定的真實性,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4.輔助系統 巧設情境,合作學習。 5.教學效果 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合作能力等。 6.實施建議 創設情境適時拋出問題,注意情境感染與熏陶作用。
(七)範例教學模式
範例教學模式比較適合原理、規律性的知識。是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學最基礎的內容之一。他是德國教育實踐家M·瓦根舍因提出來的。 1.理論基礎 遵循人的認知規律: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在教學中一般從一些範例分析入手感知原理與規律,並逐步提煉進行歸納總結,再進行遷移整合。 2.基本程序 範例教學的基本過程是:闡明「個」案→範例性闡明「類」案→範例性地掌握規律原理→掌握規律原理的方法論意義→規律原理運用訓練 「範例教學」主張選取蘊含本質因素、根本因素、基礎因素的典型案例,通過對範例的研究,使學生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從認識到實踐理解、掌握帶有普遍性的規律、原理的模式。所謂範例性地闡明「個」案,指用典型事實和現象為例說明事物的本質特徵;所謂範例性闡明「類」案,是指用許多在本質上與「個」案一致的事實和現象來闡明事物的本質特徵;範例性掌握規律原理是指從大量的「類」案中總結出規律和原理,在總結歸納的過程中,要注意對規律或原理的表述要准確,對規律原理的名稱要清楚;掌握規律原理的目的和意義在於運用,因而教師要讓學生掌握規律、原理的方法論意義;為了了解學生對規律和原理的掌握程度,從而獲得反饋信息,規律原理的運用訓練是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 3.教育原則 要遵循這個基本順序:從個別入手,歸納成類,再從類入手,提煉本質特徵,最後上升到規律與原理。 4.輔助系統 選取不同的帶有典型性的範例。 5.教學效果 有助於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有助於學生理解規律和原理。 6.實施建議 比較適合社會科學中的一些原理和規律教學,範例一定有一定的代表性,最好能激發學生的興趣。
( 八)現象分析模式
1.理論基礎 它主要基於建構主義的認知理論,非常注意學生利用自己的先前經驗對問題進行解釋。 2.基本程序 現象分析模式的基本教學程序是:出示現象→解釋現象的形成原因→現象的結果分析→解決方法分析。在教學中,某種現象往往是以材料的形式出現的,學生要能通過現象揭示其背後的本質。 3.教育原則 現象能夠反映本質規律,創設民主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他們進行解釋說明。 4.輔助系統 真實的現象感受,最好有音像輔助設備。 5.教學效果 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綜合能力。 6.實施建議 教師要調動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去發現現象背後的規律;選取的現象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能揭示背後的規律。
(九)加涅模式
1.理論基礎 依據信息加工理論,加涅認為學習的條件分為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內部條件又進一步分為基本先決條件和支持性的先決條件。支持性的先決條件在學習過程中起輔助作用,但是沒有這些條件學習也可以發生,而如果缺少基本先決條件則是不行的。不同的學習類別需要不同的學習條件,並能產生五種類型的學習結果:言語信息、智力技能、認知策略、動作技能、態度。言語信息包括名稱、符號、事實和原則。為了使言語信息的學習得以發生,言語信息的內容對學習者必須是有意義的。考查言語信息是否掌握,必須對一些事實進行提問。 智慧技能,包括辨別、概念、規則、和高級規則。智慧技能的學習是通過呈現許多規則和例子以指導學習者找到正確的答案。可以通過要求學習者解決特定的問題來考查學習結果。認知策略,對這種技能的教學方法是演示或說明策略後,學習者練習,一旦學生熟悉了一個問題,新的問題要呈現,以幫助學生將策略遷移,或者評價學生對策略的掌握。動作技能,反復練習對這種技能的掌握是關鍵。可以通過完成任務的時間或者精確性來測試對動作技能的掌握。態度,強化相依原理在態度學習中起主要作用。 加涅的學習層級論主要適用於智慧技能的學習。學習層級論,也稱累積學習理論,其基本觀點是:學習任何新的智慧技能都需要某種先前的學習,學習是累積性的。按照復雜性程度的不同,由簡單到復雜,加涅將智慧技能分為八個層次:信號學習、刺激-反應學習、連鎖學習、言語聯想、辨別學習、概念學習、規則學習和高級規則學習。其中前四類學習是學習的基礎形式,總稱聯想學習。學校教育更關注的是後面四類的學習。 加涅把人的學習過程等同於電腦對信息的加工處理,在他的學習理論中要點是:注意、選擇性知覺、復誦、語義編碼、提取、反應組織、反饋。 2.基本程序 按照電腦加工信息的步驟(環境──接受器──登記 ──編碼──反應器執行監控──效應器──環境),他提出九步教學法: (1)引起注意 (2)告知目標 (3)刺激回憶先決條件 (4)呈現刺激材料 (5)提供學習指導 (6)引發業績 (7)提供業績正確程度反饋 (8)評價 (9)增強保持與遷移 加涅認為學習這九個階段和分為三個部分,即准備、操作和遷移三個部分。 准備包括接收、預期、提取到工作記憶中。對應的教學事件是引起注意、告知目標、刺激回憶先前的知識。操作包括選擇性知覺、語義編碼、反應、強化。對應的教學事件是呈現刺激、提供學習指導、引出行為、提供反饋。學習遷移包括提取和強化、提取並一般化。對應的教學事件是評價行為、促進保持與遷移。
(十)奧蘇貝爾模式
奧蘇貝爾是認知結構理論的具體化的實用者。他通俗地認為認知結構就是書本知識在學生頭腦中地再現形式,是有意義學習的結果和條件。他著重強調了概括性強、清晰、牢固、具有可辨別性和可利用性的認知結構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並把建立學習者對教材的清晰、牢固、認知結構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著重強調了認知結構的地位,圍繞著認知結構提出的上位學習、下位學習、相關類屬學習、並列結合學習和創造學習等幾種學習類型,為新舊知識是如何組織的提供了一條較有說服力的解釋。自他之後,認知結構理論才真正引起人們的重視並為人們廣泛理解。 1.理論基礎──「有意義接受學習」理論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在對學習類型做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將「學習」按照其效果劃分為「有意義學習」與「機械學習」兩種類型。所謂有意義學習,其實質是指:「符號表示的觀念,以非任意的方式和在實質上(而不是字面上)同學習者已經知道的內容聯系在一起。所謂非任意的和實質上的聯系是指這些觀念和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某一方面(如一個表象、一個已經有意義的符號、一個概念或一個命題)有聯系。」換句話說,要想實現有意義的學習真正習得知識的意義,即希望通過學習獲得對知識所反映事物的性質規律及事物之間關聯的認識,關鍵是要在當前所學的新概念、新知識(即「符號表示的觀念」)與學習者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某個方面(表象、概念或命題)之間建立起非任意的實質性聯系。只要能建立起這種聯系就是有意義的學習,否則就必然是死記硬背的機械學習。奧蘇貝爾認為,能否建立起新舊知識之間的這種聯系,是影響學習的唯一的最重要因素,是教育心理學中最基本、最核心的一條原理。正如他的代表性論著「教育心理學一種認知觀點」一書的扉頁中用特大號字所表述的:「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麼,我將一言以蔽之曰: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麼。要探明這一點,並應據此進行教學。」 奧蘇貝爾指出,要想實現有意義學習可以有兩種不同的途徑或方式:接受學習和發現學習。接受學習的基本特點是:「所學知識的全部內容都是以確定的方式被(教師)傳遞給學習者。學習課題並不涉及學生方面的任何獨立的發現。學習者只需要把呈現出來的材料(無意義音節或配對形容詞;一首詩或幾何定理)加以內化或組織,以便在將來某個時候可以利用它或把它再現出來。」發現學習的基本特點則是:「要學的主要內容不是(由教師)傳遞的,而是在從意義上被納入學生的認知結構以前必須由學習者自己去發現出來。」奧蘇貝爾還強調指出,如果根據學習引起的能力變化來區分學習類型(能否實現有意義學習是引起能力發展變化的關鍵),即根據用何種方式來引起能力變化(也就是用何種方式來實現有意義學習),那麼,就只能區分出「接受學習」與「發現學習」兩種,而所有其他的學習類型皆可並入到這兩大類型之中。他認為目前學術界對學習類型的眾多分類(如「辨別學習」、「概念學習」、「嘗試錯誤學習」、「條件反應學習」、「配對聯想學習」……等等)實際上都是「沒有按照這些學習類型所引起的能力變化來區分學習」的結果。 2.「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 奧蘇貝爾不僅正確地指出通過「發現學習」和「接受學習」均可實現有意義學習,而且還對如何在這兩種教學方式下具體實現有意義學習的教學策略進行了研究,特別是對「傳遞—接受」教學方式下的教學策略作了更為深入的探索,並取得了成為教學論領域一座豐碑的出色成果──「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這是在分析與操縱三種認知結構變數(即原有認知結構的可利用性、可分辨性和穩固性等三個變數)基礎上而實施的一種教學策略,由於它具有認知學習理論作基礎又有很強的可操作性,自奧蘇貝爾於1978年提出以來,其影響日益擴大,目前,它已成為實現「有意義接受學習」的最有代表性、最具影響力、也是最見實際效果的教學策略之一。 3.動機理論 奧蘇貝爾不僅在對學習過程的認知條件、認知因素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有意義接受學習」理論和「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而且他還注意到影響學習過程的另一重要因素即情感因素的作用,並在這方面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在當代眾多教育心理學家中,能重視情感因素的作用並對此進行認真研究的並不多見),這些見解可歸納如下: (1)他認為,情感因素對學習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動機在以下三個方面起作用: ① 動機可以影響有意義學習的發生由於動機並不參與建立新舊概念、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所以並不能直接影響有意義學習的發生,但是動機卻能通過使學習者在「集中注意」、「加強努力」、「學習持久性」和「挫折忍受力」等方面發揮出更大潛能而加強新舊知識的相互作用(起催化劑作用),從而有效地促進有意義的學習。 ② 動機可以影響習得意義的保持由於動機並不參與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和新舊知識的相互作用,所以也不能直接影響習得意義的保持,但是保持總是要通過復習環節來實現,而在復習過程中動機仍可通過使學習者在「集中注意」、「加強努力」、和「持久性」等方面發揮出更大潛能來提高新獲得意義的清晰性和鞏固性,從而有效地促進保持。 ③ 動機可以影響對知識的提取(回憶)動機過強,可能產生抑製作用,使本來可以提取的知識提取不了(回憶不起來),考試時由於心理緊張,動機過強,影響正常水平發揮就是一個例子;反之,有時動機過弱,不能調動起學習者神經系統的全部潛力,也會減弱對已有知識的提取。 (2)他認為,動機是由三種內驅力組成的 由於動機是驅使人們行動的內部力量,所以心理學家常把動機和內驅力視為同義詞。奧蘇貝爾認為通常所說的動機是由「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等三種成分組成的。 認知內驅力是指要求獲得知識、了解周圍世界、闡明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慾望與動機,與通常所說的好奇心、求知慾大致同義。這種內驅力是從求知活動本身得到滿足,所以是一種內在的學習動機。由於有意義學習的結果就是對學習者的一種激勵,所以奧蘇貝爾認為,這是「有意義學習中的一種最重要的動機」。例如,兒童生來就有好奇心,他們越是不斷探索周圍世界,了解周圍世界,就越是從中得到滿足。這種滿足感(作為一種「激勵」)又會進一步強化他們的求知慾,即增強他們學習的內驅力。 自我提高內驅力是指兒童希望通過獲得好成績來提高自己在家庭和學校中地位的學習動機。隨著年齡增長,兒童自我意識增強,他們希望在家庭和學校集體中受到尊重。這種願望也可以推動兒童努力學習,爭取好成績,以贏得與其成績相當的地位。自我提高內驅力強的學習者,所追求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知識之外的地位滿足(受人敬重、有地位),所以這是一種外在的學習動機。 附屬內驅力是指通過順從、聽話從父母和老師那裡得到認可,從而獲得派生地位的一種動機。這種動機也不是追求知識本身,而是追求知識之外的自尊滿足(家長和老師認可),所以也是一種外在的學習動機。 上述三種不同成分的動機對每個人來說都可能具有,但三種成分所佔的不同比例,則依年齡、性別、文化、社會地位和人格特徵等因素而定。在童年時期,附屬內驅力是獲得良好學業成績的主要動機;童年晚期和少年期,附屬內驅力降低,而且從追求家長認可轉向同齡夥伴的認可;到了青年期和成人,自我提高內驅力則逐漸成為動機的主要成分。前面強調了內在動機(認知內驅力)的重要性,但決不應由此貶低外部動機(特別是自我提高內驅力)的作用。在個人的學術生涯和職業生涯中自我提高內驅力是一種可以長期起作用的強大動機。這是因為,與其他動機相比,這種動機包含更為強烈的情感因素既有對成功和隨之而來的聲譽鵲起的期盼、渴望與激動,又有對失敗和隨之而來的地位、自尊喪失的焦慮、不安與恐懼。 由上面關於「動機理論」(包括動機成分的組成與動機的作用等兩個方面)的介紹可以看出,奧蘇貝爾確實對情感因素在認知過程中的作用與影響作了較深入的研究。如果我們在教學設計或在課件腳本設計過程中能根據學習者的不同年齡特徵,有意識地幫助學習者逐步形成與不斷強化上述三種動機並在教學過程的不同階段(例如在有意義學習發生、習得意義保持及知識提取等階段)恰當地利用這些動機,那麼,由於學習過程中認知因素與情感因素能得到較好的配合,所以定將取得更為良好的教學效果。 4.基本程序 提出先行組織者──逐步分化──綜合貫通。
(十一)合作學習模式
它是一種通過小組形式組織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策略。小組取得的成績與個體的表現是緊密聯系的。約翰遜(D.W.Johnson,1989)認為合作式學習必須具備五大要素:①個體積極的相互依靠,②個體有直接的交流,③個體必須都掌握給小組的材料,④個體具備協作技巧,⑤群體策略。合作式學習有利於發展學生個體思維能力和動作技能,增強學生之間的溝通能力和包容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 課堂里的合作有四點不足之處:首先,如果學得慢的學生需要學得快的學生的幫助,那麼對於學得快的學生來說,在一定程度上就得放慢學習進度,影響自身發展。其次,能力強的學生有可能支配能力差或沉默寡言的學生,使後者更加退縮,前者反而更加不動腦筋。第三,合作容易忽視個別差異,影響對合作感到不自然的學生的學習進步。最後,小組的成就過多依靠個體的成就,一旦有個體因為能力不足或不感興趣,則會導致合作失敗。
(十二)發現式學習模式
發現式學習是培養學生探索知識、發現知識為主要目標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模式最根本的地方在於讓學生像科學家的發現一樣來體驗知識產生的過程。布魯納(J.S.Bruner)認為發現式教學法有四個優點: 1.提高學生對知識的保持。 2.教學中提供了便於學生解決問題的信息,可增加學生的智慧潛能。 3.通過發現可以激勵學生的內在動機,引發其對知識的興趣。 4.學生獲得了解決問題的技能。 根據許多心理學家對這種教學模式的研究,它更適合於低年級的教學,而且在課堂上運用太費時間,又難以掌握。 另外還有研討教學模式、基於前概念的探究教學模式等,由於篇幅所限這里不再一一介紹。
教學模式是從教學的整體出發,根據教學的規律原則而歸納提煉出的包括教學形式和方法在內的具有典型性、穩定性、易學性的教學樣式。簡潔地說就是在一定教學理論指導下,以簡化形式表示的關於教學活動的基本程序或框架。 教學模式包含著一定的教學思想以及在此教學思想指導下的課程設計、教學原則、師生活動結構、方式、手段等。在一種教育模式中可以集中多種教學方法。 任何模式都不是僵死的教條,而是既穩定又有發展變化的程序框架。
『叄』 教師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常見的教學方法分類有:
1、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通過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的方法。講授法包括講述法、講解法、講讀法和講演法。教師運用各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時,大多都伴之以講授法。這是當前我國最經常使用的一種教學方法。
2、談論法
談論法亦叫問答法。它是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並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談論法特別有助於激發學生的思維,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語言表述的能力。初中,尤其是小學低年級常用談論法。
談論法可分復習談話和啟發談話兩種。復習談話是根據學生已學教材向學生提出一系列問題,通過師生問答形式以幫助學生復習、深化、系統化已學的知識。啟發談話則是通過向學生提出來思考過的問題,一步一步引導他們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識。
3、演示法
演示教學是教師在教學時,把實物或直觀教具展示給學生看,或者作示範性的實驗,通過實際觀察獲得感性知識以說明和印證所傳授知識的方法。
演示教學能使學生獲得生動而直觀的感性知識,加深對學習對象的印象,把書本上理論知識和實際事物聯系起來,形成正確而深刻的概念;能提供一些形象的感性材料,引起學習的興趣,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有助於對所學知識的深入理解、記憶和鞏固;能使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進行思維活動,發展觀察力、想像力和思維能力。
4、練習法
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依靠自覺的控制和校正,反復地完成一定動作或活動方式,藉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為習慣的教學方法。從生理機制上說,通過練習使學生在神經系統中形成一定的動力定型,以便順利地、成功地完成某種活動。練習在各科教學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尤其是工具性學科(如語文、外語、數學等)和技能性學科(如體育、音樂、美術等)。練習法對於鞏固知識,引導學生把知識應用於實際,發展學生的能力以及形成學生的道德品質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5、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參考書以獲取知識或鞏固知識的方法。學生掌握書本知識,固然有賴於教師的講授,但還必須靠他們自己去閱讀、領會,才能消化、鞏固和擴大知識。特別是只有通過學生獨立閱讀才能掌握讀書方法,提高自學能力,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
6、課堂討論法
課堂討論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針對教材中的基礎理論或主要疑難問題,在學生獨立思考之後,共同進行討論、辯論的教學組織形式及教學方法,可以全班進行,也可分大組進行。
7、實驗法
實驗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使用一定的設備和材料,通過控制條件的操作過程,引起實驗對象的某些變化,從觀察這些現象的變化中獲取新知識或驗證知識的教學方法。在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和自然常識等學科的教學中,實驗是一種重要的方法。一般實驗是在實驗室、生物或農業實驗園地進行的。有的實驗也可以在教室里進行。實驗法是隨著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興起的。現代科學技術和實驗手段的飛躍發展,使實驗法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通過實驗法,可以使學生把一定的直接知識同書本知識聯系起來,以獲得比較完全的知識,又能夠培養他們的獨立探索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和科學研究興趣。它是提高自然科學有關學科教學質量不可缺少的條件。
8、啟發法
啟發教學可以由一問一答、一講一練的形式來體現;也可以通過教師的生動講述使學生產生聯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實現。所以說,啟發性是一種對各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活動都具有的指導意義的教學思想,啟發式教學法就是貫徹啟發性教學思想的教學法。也就是說,無論什麼教學方法,只要是貫徹了啟發教學思想的,都是啟發式教學法,反之,就不是啟發式教學法。
9、實習法
實習法就是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在校內外組織學生實際的學習操作活動,將書本知識應用於實際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方法能很好地體現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精神,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特別是實際操作本領具有重要意義。實習法,在自然科學各門學科和職業教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這種方法和實驗方法比較起來,雖有很多類似的地方,但它在讓學生獲得直接知識,驗證和鞏固所學的書本知識,培養學生從事實際工作的技能和技巧以及能力等方面,卻有其特殊的作用。
『肆』 學習方法中的演繹方法是什麼
邏輯推理的學習方法跟抽象概括的學習方法不同。抽象概括的學習方法是直接分析經驗或感性知識並予以概括而形成概念。它的思維過程是從生動的直觀到抽象的思維。邏輯推理的學習方法是對已知知識的引伸和發展而獲得新知識,其思維過程是從抽象的思維到實踐,也就是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思維活動。這兩種學習方法的思維活動是相反而相成的,它們構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學習結構。
推理,就是人們在已有知識所形成的判斷的基礎上,由一個或幾個已知判斷推出一個新的判斷的科學思維過程。盡管人們探求新的知識的方法和途徑十分復雜,但都離不開推理這種思維方法。學習也是一樣,要理解系統的科學知識和發展智能,也要經常開展邏輯推理的思維活動。在學習過程中,溝通已知知識和未知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通過邏輯推理的思維活動把它們聯系起來。這種聯系和思維形式,都是由前提和結論構成的。已知知識就是前提,未知知識就是結論。這種學習方法的主要特點,在於推出的結論是對客觀對象進行矛盾分析的結果,其推理過程就是分析矛盾的過程,是主觀能動性的積極作用。這種積極作用是符合學生理解知識和發展智能所需要的。
人類的思維是復雜的,推理這種思維過程也有多種形式,最常用到的是演繹推理、類比推理和歸納推理。
( 一 ) 演繹推理最常見的是直言三段論形式。 其意義是由普通的原理到特殊事實的推理,即以普通的原理為前提,以特殊事實為結論。例如亞里斯多德的三段論法是:
1、人固有一死(大前提)
2 、蘇格拉底是人 ( 小前提 )
3 、故蘇格拉底必死 ( 結論 )
在這個三段論推理中,大前提和小前提都是已知的判斷,結論則是一個新的判斷。為了從已知判斷推出新的判斷,有兩個基本條件必須遵守:一是大前提和小前提的判斷必須是真實的;二是推理過程必須符合正確的邏輯形式和規則。正如恩格斯所說:如果我們有了正確的前提,並且把思維規律正確地運用於這些前提,那麼,結果必定與現實相符。
前提如果不真實,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亞里斯多德有過一段推理,「如果宇宙無限,就不會有中心;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以,宇宙是有限的。」這一推理之所以得出「宇宙有限」的錯誤結論,在於小前提「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是一個虛假的判斷。有些人在公式、定律的推導中,常常不注意前提條件,因而費了很大力氣,得出錯誤結論。在作習題時,如果用錯公式,也會造成根本性錯誤。
直言推理過程如果違反正確的邏輯規則,也不可能得出正確結論。直言三段論推理的一條規則是:中項至少在一個前提中是周延的。例如:「一切比重小於水的物體都能浮在水面上;所有的瓷碗都能浮在水面上;所以所有的瓷碗比重都小於水。」大、小前提顯然都是正確的,問題在於中項在大小前提中都是不周延的。所謂中項,是指在大小前提中都出現,並把大小前提中的事物聯系在一起而在結論中不出現的詞句。在這個例子中:「浮在水面上」是中項。所謂周延,是指在判斷中,所論及的概念包括了這一概念的全部外延,否則稱為不周延。在這一例子中,大前提不能反過來說:「所有浮在水面上的物體比重都小於水。」也就是說,「比重小於水的物體」只是「浮在水面上」的物體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所以在大前提中「浮在水面上」的概念不周延。同樣,在小前提中,更不能說「浮在水面上的物體都是瓷碗」,所以中項在小前提中也不周延。這樣,當然不會有正確的結論。
直言三段推理的另一條重要規則是:中項只能有一個。例如:「凡金屬通電就會產生磁場;磁鐵有磁場;所以磁鐵必然通電了。」這里從表面看來,中項「磁場」似乎是個,而實際上,在大前提中指的是「電磁場」,即通電產生的磁場,而小前提中指的是「辟永磁場」,即磁鐵所具有的磁場,這叫「中項歧義」,中項在大、小前提中指的不是一回事,結論也必然是錯誤的。
( 二 ) 演繹推理的另一種形式是假言推理。 假言推理是以假言判斷作為大前提,以直言判斷作為小前提未推出結論的推理形式。假言推理是通過假說的方法研究自然規律的思維形式,即運用已知的事實或規律,對未知的事物規律性所作的假定性說明。科學的假說,既不是毫無根據的臆測,又不是一種完全肯定的推論。我們在學習中運用普遍原理來解決特殊的具體問題時,都會大量應用假言推理的形式。
( 三 ) 演繹推理的第三種形式是選言推理。 選言推理的大前提是選言判斷,小前提和結論都是直言判斷。在運用選言推理過程中,只有大前提中的兩個選言肢不相容,也就是說只有在「非此即彼」的情況下,才能用否定一個選言肢的方式,而肯定另外一個選言肢。如果是相容的選言判斷,不是「非此即彼」,而是第三種情況,就無法得出肯定結論。
( 四 ) 演繹推理的第四種形式是二難推理。 這是一種假言和選言推理結合起來運用的復雜推理形式。在究復雜問題時,假言選言推理是經常用到的。 B歸納推理是從個別事實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思維形式。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用歸納推理的形式提出來的。1742 年,德國數學家哥德巴赫根據奇數77=53+17+7 , 461=449+7+5=257+199+5 等例子,看到許多奇數都可以由三個素數相加而得到,於是,他歸納出一個規律:所有大於 5 的奇數都可以分解為三個素數之和。他把這個猜想告訴歐拉,歐拉肯定了他的想法,而且補充提出: 4 以後每個偶數都可以分解為兩個素數之和。後來,這兩個命題就合稱為哥德巴赫猜想。然而,這種歸納的方法是不完全的,它沒有也不可能舉出無限個對象,因而 200 多年來始終是一種猜想。這種不完全的歸納推理,雖然結論不一定是可靠的,但卻是發現真理的一條重要途徑。 16 世紀中期哥白尼提出「日心說」以後的階段,科學上的理論思維主要以歸納推理為主,直到 18 世紀康德提出「星雲假說時」,演繹推理才逐步發展起來。愛因斯坦說過,適應於科學幼年時代以歸納法為主的方法,正在讓位給探索性的演繹法。但是,歸納推理的思維形式,在學習中仍然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恩格斯說:歸納和演繹,正如分析和綜合一樣,是必然相互聯系著的。不應當犧牲一個而把另一個捧到天上去,應當把每一個都用到應該用的地方,而要做到這點,就只有注意它們的相互關系、它們的相互補充。
類比推理是根據兩類不同對象的某些屬性相同或相似而推出其他屬性也可能相同或相似的邏輯方法和思維形式。這種思維形式,在創造學中,稱為「相似思維」。傳說哈格里沃斯發明紡紗機,是因為有一次老式紡車傾倒,紡錘直立受到的啟發所致;醫生看病用的叩診方法,是奧地利醫生奧恩布魯格受到了敲叩木桶估計桶中酒量的啟發;我國魯班發明木鋸是受茅草割手的啟發;等等。近代仿生學的許多發明創造,都是受生物某些結構和功能的啟發而得到的。愛因斯坦說:在物理學上往往因為看出了表面上互不相關的現象之間有相互一致之點而加以類推,結果竟得出很重要的進展。有些共同的特點,都隱藏在外表上的差別的背後,要能發現這些共同點,並在這個基礎上建立一個新的理論,這才是重要的創造性工作。在學習中,我們藉助類比法,可以更快地掌握未知知識。但是,和歸納推理中的不完全歸納法一樣,類比推理的客觀基礎和邏輯根據也都是不夠充分的,因而只能從中得到啟發,所得的結論還必須經過實踐的檢驗。
『伍』 誰能舉例說明什麼是演繹法什麼是歸納法
歸納法:指的是從許多個別事例中獲得一個較具概括性的規則。這種方法主要是從收集到的既有資料,加以抽絲剝繭地分析,最後得以做出一個概括性的結論。
演繹法,則與歸納法相反,是從既有的普遍性結論或一般性事理,推導出個別性結論的一種方法。由較大范圍,逐步縮小到所需的特定范圍。
歸納法是從特殊到一般,優點是能體現眾多事物的根本規律,且能體現事物的共性。缺點是容易犯不完全歸納的毛病。
演繹法:是從一般到特殊,優點是由定義根本規律等出發一步步遞推,邏輯嚴密結論可靠,且能體現事物的特性。缺點是縮小了范圍,使根本規律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展現。
歸納法和演繹法在應用上並不矛盾,有些問題可採用前者,有些則採用後者。而更多情況,將兩者結合著應用,則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陸』 演繹法所對應的教學理論是哪一種學習
演繹法所對應的教學理論是科學理論假設,形成模式的思維過程是演繹。演繹法以一定的教學思想和理論為指導,從一種科學的假設出發,推演出相應的課堂教學模式,然後將所設計的教學模式付諸實踐,通過嚴密的實驗對原先的設計和效果進行驗證。
再經過完善和發展,最後形成相對穩定的模式。運用此法研究問題,首先要正確掌握作為指導思想或依據的一般原理、原則;其次要全面了解所要研究的課題、問題的實際情況和特殊性;然後才能推導出一般原理用於特定事物的結論。
(6)教學方法原型演繹是什麼擴展閱讀:
演繹推理是嚴格的邏輯推理,一般表現為大前提、小前提、結論的三段論模式:即從兩個反映客觀世界對象的聯系和關系的判斷中得出新的判斷的推理形式。如:自然界一切物質都是可分的,基本粒子是自然界的物質,因此,基本粒子是可分的。
演繹推理的基本要求是:一是大、小前提的判斷必須是真實的;二是推理過程必須符合正確的邏輯形式和規則。演繹推理的正確與否首先取決於大前提的正確與否,如果大前提錯了,結論自然不會正確。
『柒』 什麼是演繹法如何運用
答:演繹法從一般原理或前提出發,經過刪除和精化的過程推導出結論。演繹法主要有下四個步驟:
1)設想可能的原因;2)用已有的數據排除不正確的假設;3)精化餘下的假設;4)證明餘下的假設。
『捌』 教育心理學中的原型定向指的是什麼
這是一個准備階段。所謂原型即是外化了的智力活動的實踐模式,或「物質化」了的操作活動程序,其目的在於了解智力活動的任務,熟悉活動的對象,使學生明確要求自己做什麼、怎樣做,從而在頭腦中形成關於活動本身和活動結果的表象,以便對活動過程和結果進行定向。
在這一階段,教學上要求:(1)要使學生了解完整的動作結構(構成要素、執行順序和執行要求);(2)使學生了解動作結構規定的必要性;(3)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4)高度准確、講解確切、指令明確
教學過程中,利用實物操作或者替代物演示的方法使學生了解到個人行為操作上的過程,並積極動手實踐,已達到理解過程,熟悉動作結構的目的
『玖』 教學中的「演繹法」是什麼
演繹推理的主要形式是三段論,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大前提是一般事理;小前提是論證的個別事物;結論就是論點。用演繹法進行論證,必須符合演繹推理的形式。但在寫作時,根據文章表達生動簡潔的要求,對三段論推理過程的表述可以靈活處理,有時省略大前提,有時省略小前提。 運用演繹推理,作者所根據的一般原理即大前提必須正確,而且要和結論有必然的聯系,不能有絲毫的牽強或脫節,否則會使人對結論的正確性產生懷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