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研究元素去向的技術方法

研究元素去向的技術方法

發布時間:2022-06-18 08:11:18

㈠ 元素賦存形式的研究方法

元素存在形式的常用實驗觀測和研究方法如下。

1)元素含量測定:通過礦物中元素成分含量分析,確定主礦物的分子式元素,並發現不屬於主礦物分子式成分的混入物元素,分析其可能的類質同象置換方式。

2)顯微鏡法:偏光、反光顯微鏡及電子探針等觀測、鑒定微細礦物顆粒。

3)相態分析法:又稱偏提取法 (partial extraction),也稱萃取法。選用某種專屬性溶劑使其只能溶解研究元素的某種存在形式,如使用不同濃度的酸溶液對 U 的多種存在形式進行萃取。經常使用弱酸溶劑浸出樣品中的吸附態元素,如用碘甲烷提取黑雲母中的Sn。偏提取物相分析法可分為循序提取法和平行提取法。循序提取法是用一份試樣,利用分解萃取能力不同的化學試劑,先提取結合最弱的部分,或者某一特定部分,而其他部分保留於殘渣中。分離後,再換一種試劑提取次弱結合部分,如此一直到提取出結合最強的形態。平行提取法是將樣品分為數份稱樣,用多種萃取能力不同的化學試劑分別進行萃取,根據它們的差值來計算各種形式的分量。

在勘查地球化學實踐中,普遍使用多級循序提取法,分離測定樣品中的多種賦存狀態的元素含量,以強化礦異常的襯度和分辨異常的成因。在查明了異常元素主要存在形式的條件下,更有利於評價異常。在處理以細小顆粒為主的土壤和分散流樣品時,最常用的有四步提取、五步提取和六步提取等技術方案。Gatehouse et al. (1977)提出的六步提取方案用於提取土壤中的Cu Pb Zn Fe Mn等,方法如下:

1)水溶部分,使用蒸餾水提取;

2)可交換離子及部分碳酸鹽態,用0.1mol/L NH4 OAc+HOAc,pH=4.5 提取;

3)錳的氧化物結合態,用 0.1mol/L NH2 OH.HCl+1mol/L NH4 OAc,pH=4.5提取;

4)有機質結合和硫化物態,用 H2 O2+lmol/L NH4 OAc 提取;

5)含水鐵的氧化物結合態,用NH2 OH.HCl+HCl,pH=4.5 提取;

6)殘渣中的粉沙和黏土,使用 HF進行溶解。

在地球化學工作實踐中,常根據研究對象的具體問題,實驗選擇最有效的提取劑和處理條件,分離試樣中元素的不同賦存形式,以達到認識其形成地質條件的目的。

4)通過X射線衍射法測定礦物晶格常數,研究晶格常數的變化,判斷類質同象的類型和程度。如對閃鋅礦d值的測定可以確定其中 Fe2+混入量,此外,硫化物礦物晶格常數的變化可以反映其中可能的含金量。

5)利用電子顯微鏡掃描研究細小顆粒礦物的成分、結構和光學性質等,還可通過面掃描、線掃描和背散射圖法,測定礦物中微量元素的分布:呈類質同象形式的元素在礦物中的分布應該是隨機均勻分布的。此外,還可以應用電子顯微鏡研究礦物的化學鍵性和離子電價等。

表2-22 列出元素存在形式常用的研究方法。

表2-22 元素存在形式的常用研究方法

㈡ 地殼中元素的主要存在形式及其研究方法是什麼

O, 氧,多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
Si,硅,多以SiO2的形式存在
C,游離態C,碳和金剛石。
化合態,天然的存在於烷烴天然氣等有機化合物中

H: 多存在於h2O中和有機化合物中
其他略

元素地球化學
它從岩石等天然樣品中化學元素含量與組合出發,研究各個元素在地球各部分以及宇宙天體中的分布、遷移與演化。在礦產資源研究中,元素地球化學發揮了重要作用,微量元素地球化學研究提供了成岩、成礦作用的地球化學指示劑,並為成岩、成礦作用的定量模型奠定了基礎。
同位素地球化學
根據自然界的核衰變、裂變及其他核反應過程所引起的同位素變異,以及物理、化學和生物過程引起的同位素分餾,研究天體、地球以及各種地質體的形成時間、物質來源與演化歷史。同位素地質年代學已建立了一整套同位素年齡測定方法,為地球與天體的演化提供了重要的時間坐標。已測得:太陽系各行星形成的年齡為45~46億年,太陽系元素的年齡為50~58億年。在礦產資源研究中,同位素地球化學可以提供成岩、成礦作用的多方面信息,為探索某些地質體和礦床的形成機制和物質來源提供依據。
有機地球化學
研究自然界產出的有機質的組成、結構、性質、空間分布、在地球歷史中的演化規律以及它們參與地質作用對元素分散富集的影響。生命起源的研究是有機地球化學的重要內容之一。包括兩方面:一是對生命前期有機物質演化及前寒武紀古老岩石中生命痕跡的探索;二是根據天體演化規律,進行地球上早期生命及生命起源機制的模擬實驗。有機地球化學建立的一套生油指標,為油氣的尋找和評價提供了重要手段。

㈢ 植物分子系統學研究的常用技術和方法有哪些

網上找到的
常用技術方法
(一)同位素標記法
同位素用於追蹤物質的運行和變化規律。用示蹤元素標記的化合物,化學性質不會改變。人們可以根據這種化合物的放射性,對有關的一系列化學反應進行追蹤。這種科學研究方法叫做同位素標記法,也叫同位素示蹤法。
可用於研究細胞內的元素或化合物的來源、組成、分布和去向等,進而了解細胞的結構和功能、化學物質的變化、反應機理等。如3H、14C、15N、18O、32P、35S等。
1. 科學家利用「同位素標記法」弄清了許多化學反應的詳細過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用14C標記CO2最終探明了CO2中碳元素在光合作用中的轉移途徑
B.用18O標記H2O和CO2有力地證明了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C.用15N標記核苷酸弄清了分裂期染色體形態和數目的變化規律
D.用35S標記噬菌體的DNA並以此侵染細菌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 A
(二)熒游標記法。
同位素標記法和熒游標記法的區別:同位素標記法通常採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物質中的分子原子,熒游標記法通常是藉助熒光分子來標記蛋白質。一個是元素標記,另一個是分子標記。
2.現代分子生物學採用的測定基因在染色體上位置的方法是
A.雜交法 B.測交法 C.熒游標記法 D.X射線衍射法 C
(三)差速離心法
用高速離心機在不同的轉速下進行離心,利用不同的離心速度所產生的不同離心力,就能將各種細胞細胞分開
(四)分子雜交技術:
根據某些物質分子之間特異性識別和結合的性質,利用已有的物質分子對未知物質分子進行檢測的技術。
3. 用某人的胰島素基因製成的DNA探針,檢測下列物質,不能形成雜交分子的是,
A.該人胰島A細胞中的DNA B.該人胰島B細胞的Mrna C.該人胰島A細胞的mRNA D.該人肝細胞的DNA C
二.科學研究方法
(一)類比推理
根據兩個對象之間有某些性質相同,從而推測它們的其他性質也相同的方法。應當注意的是,類比推理的結論具有偶然性,可能是正確的,也可能是錯誤的,其證實或證偽還需要通過觀察或實驗。

㈣ 化學研究物質的基本方法是

通過「化學」這個詞語,不難看出,是研究物質變化的一門學問。與物理有所不同,它研究的是舊物質消失,新物質生成的學問。化學研究的范圍很廣,我們生活離不開化學。
【化學的基本概念】化學(chemistry)是一門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變化、制備和應用的自然科學。它對我們認識和利用物質具有重要的作用,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化學則是人類用以認識和改造物質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門歷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學科,它與人類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關系非常密切,它的成就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從開始用火的原始社會,到使用各種人造物質的現代社會,人類都在享用化學成果。人類的生活能夠不斷提高和改善,化學的貢獻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化學是重要的基礎科學之一,在與物理學、生物學、自然地理學、天文學等學科的相互滲透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也推動了其他學科和技術的發展。例如,核酸化學的研究成果使今天的生物學從細胞水平提高到分子水平,建立了分子生物學;對地球、月球和其他星體的化學成分的分析,得出了元素分布的規律,發現了星際空間有簡單化合物的存在,為天體演化和現代宇宙學提供了實驗數據,還豐富了自然辯證法的內容!

㈤ 熒游標記法和同位素標記法都可以用於追蹤物質的運行和變化規律

高中生物新課標中的同位素標記法
一、概念:(《必修1》102頁)同位素用於追蹤物質的運行和變化規律過程。用示蹤元素標記的化合物,化學性質不會改變。人們可以根據這種化合物的放射性,對有關的一系列化學反應進行追蹤。這種科學研究方法叫做同位素標記法,也叫同位素示蹤法。
二、應用:可用於研究細胞內的元素或化合物的來源、組成、分布和去向等,進而了解細胞的結構和功能、化學物質的變化、反應機理等。

熒游標記法(Fluorescent Labeling)
一、概念:是利用熒光蛋白或熒光蛋白基因作為標志物對研究對象進行標記的分析方法
二、應用:熒游標記法作為探究生物不同生理過程的方法,與同位素示蹤法的作用相似,但它有其後者所不能企及的優點。熒游標記法常用綠色熒光蛋白(GFP)為目標蛋白,通過轉基因技術一起構建到載體上,可跟蹤和判斷生物細胞的分子變化。GFP相對較小,與其他蛋白融合後不影響自身的發光功能;基因序列比較短,可以進行高效轉化;GFP基因沒有物種特異性,在原核、酵母、植物以及動物細胞中都獲得了成功表達,大量表達對細胞沒有毒性;GFP發光是蛋白質本身發光,無需底物,且熒光穩定,適用於定量測定與分析。在科學研究中利用這些特性已經加深了我們對細胞內一些過程的了解,如細胞分裂、染色體復制和分裂、發育和信號轉導等。

同位素標記法和熒游標記法的區別:同位素標記法通常採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物質中的分子原子,熒游標記法通常是藉助熒光分子來標記蛋白質。一個是元素標記,另一個是分子標記。

㈥ 高中生物有用到同位素示蹤法的實驗有哪些

同位素(isotope)一詞來源於希臘文Iso(相同)τoπos(位置),是指原子序數相同,在元素周期表上的位置相同,而化學性質相似,質量不同的元素;它們是質子數相同而中子數不同的原子。許多元素都存在同位素現象。目前已發現穩定的同位素300餘種,放射性同位素達1500種之,它們大多是人工制備的。同位素在生產、生活和科研等方面都有著極其廣泛的應用。在生物學領域可用來測定生物化石的年代,也利用其射線進行右邊誘變育種、防治病蟲害和臨床治癌,還可利用其射線作為示蹤原子來研究細胞內的元素或化合物的來源、組成、分布和去向等,進而了解細胞的結構和功能、化學物質的變化、反應機理。同位素示蹤法是利用放射性核素作為示蹤劑對研究對象進行標記的微量分析方法,即把放射性同位素的原子參到其他物質中去,讓它們一起運動,遷移,再用放射性探測儀器進行追蹤,就可知道放射性原子通過什麼路徑,運動到哪裡了,是怎樣分布的。同位素標記的放射性標記化合物,與未標記的相應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化學與生物學性質,不同的只是它們帶有放射性,可以利用放射性探測技術來追蹤。用於示蹤技術的放射性同位素一般是用於構成細胞化合物的重要元素。如3H、15N、14C、18O、32P、35S等。檢測組織中放射線的方法,通常是放射自顯影技術,這是一種利用組織內含有的放射性同位素發出的輻射,感光後顯影成像的技術,可憑肉眼觀察黑影的形狀,或通過顯微鏡觀察黑色顆粒的分布和徑跡,從而確定放射性物質在細胞或組織中的分布。用小型探測器(如蓋革計數管、閃爍計數器)也能探測同位素示蹤原子的動態。示蹤實驗的創建者是Hevesy,1911年,Hevesy在英國盧瑟福實驗室工作期間,因懷疑女房東總是把剩菜改頭換面之後給他吃。於是,他在剩菜中放上微量的放射性釷,然後在下一次的菜中檢驗是否有放射性,結果他每次都能准確地判斷出他所吃的菜是剩菜還是新菜。1923年,Hevesy在丹麥玻爾實驗室工作期間,將豆科植物浸泡在含有放射性210Pb和212Pb的鉛鹽溶液中。研究鉛鹽在豆科植物內的分布和轉移。繼後Jolit和Curie於1934年發現了人工放射性,以及其後生產方法的建立(加速器、反應堆等),為放射性同位素示蹤法的更快的發展和廣泛應用提供了基本的條件和有力的保障。同位素示蹤法具有靈敏度高、測量方法簡便易行、定位定量准確、符合所研究對象的生理條件等優點,目前應用極為廣泛,它為揭示體內和細胞內理化過程的秘密,闡明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起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當前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實驗和相關習題中頻繁出現同位素示蹤法的應用,以下就相關內容進行歸納闡述,以期達到較深刻地認識這項技術,進而達到認識生物某些重要代謝途徑的目的。一、研究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細胞1.分泌蛋白在細胞中合成部位及運輸方向在高中《生物》選修本中,介紹科學家在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時,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在豚鼠的胰臟腺泡細胞中注射3H標記的亮氨酸,3 min後,被標記的氨基酸出現在附著有核糖體的內質網中,17 min後,出現在高爾基體中,117 min後,出現在靠近細胞膜內側的運輸蛋白質的小泡中,以及釋放到細胞外的分泌物中。這個實驗說明分泌蛋白在附著於內質網上的核糖體中合成之後,是按照內質網→高爾基體→細胞膜的方向運輸的。從而證明了細胞內的各種生物膜在功能上是緊密聯系的.例 科學家在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時,向豚鼠的胰臟腺泡細胞中注射3H標記的亮氨酸,經過一段時間後,被標記的氨基酸可依次出現在該細胞的不同部位。下面有關敘述哪一項是正確的? A.被標記的氨基酸首先出現在附著有核糖體的內質網中B.連接圖中①、②、③、④所示結構的是具膜的小泡C.圖中②、③、④分別代表內質網、高爾基體、細胞膜D.細胞內的各種生物膜既各施其職,又有緊密的聯系 2.細胞的結構和功能 例 將用3H標記的尿苷引入植物細胞內,然後設法獲得各種細胞結構,其中能表現出有放射性的一組結構是 ( ) A.細胞核,核仁、中心體 B.細胞核、核糖體、高爾基體C.細胞核、核糖體、線粒體、葉綠體 D.細胞核、核糖體、內質網、液泡3.細胞的增殖例 下圖表示細胞周期(圖中的M表示分裂期。G1、G2表示RNA及蛋白質合成期,S表示DNA合成期),有人為確定DNA合成期的時間長度,在處於連續分裂的細胞的分裂期加入以氚標記的R化合物,在下列化合物中,哪一種最適合?( ) A. 腺嘌呤 B. 胞嘧啶 C. 鳥嘌呤 D. 胸腺嘧啶二、研究生物的新陳代謝1.光合作用中氧氣的來源19世紀30年代美國科學家魯賓(S.Ruben)和卡門(M.kame n)研究光合作用中釋放的氧到底是來自於水,還是來自於二氧化碳。他們進行了這樣兩組實驗:用氧的同位素18O分別標記 H2O和CO2,使它分別成為H218O和C18O2,然後進行兩組光合作用的實驗:第一組向綠色植物提供H218O和CO2;第二組向同種綠色植物提供H2O和 C18O2。在相同的條件下,對兩組光合作用實驗釋放出的氧進行分析,結果表明,第一組釋放的氧全部是18O2,第二組釋放的氧全部是O2。從而證明了光合作用中釋放的氧全部來自水。例 如果用於光合作用的水裡有0.20%的H2O分子含18O,二氧化碳里有0.68%的CO2分子含18O,那麼短期內經光合作用形成的水中,含18O的比例為()A.0.20% B.0.44% C.0.68% D.0.88%2.植物礦質代謝例 把菜豆幼苗放在含32P的培養液中培養,一小時後測定表明,幼苗各部分都含32P。然後將該幼苗轉移到不含32P的培養液中,數天後32P:A.不在新的莖葉中 B.主要在新的莖葉中C.主要在老的莖葉中 D.主要在老的根中3.呼吸作用的機理例 讓一隻白鼠吸入有放射性的18O2,該白鼠體內最先出現含18O的化合物是 。
A CO2 B H2O C 丙酮酸 D 乳酸4.動物代謝的物質轉化例 用標記了14C的脂肪喂狗,結果發現狗的細胞內的葡萄糖分子上含有14C,這說明了 ———三、研究生命活動的調節1.生長素的極性運輸例 用同位素14C標記的吲哚乙酸來處理一段枝條的一端,然後探測另一端是否含有放射性14C的吲哚乙酸存在。枝條及位置如圖,下列有關處理方法及結構的敘述正確的是( ) 甲乙AABBA處理甲圖中A端,不可能在甲圖中的B端探測到14C的存在B.處理乙圖中A端,能在乙圖中的B端探測到14C的存在C.處理乙圖中B端,能在乙圖中的B端探測到14C的存在D.處理甲圖中B端,能在甲圖中的B端探測到14C的存在2。腺體的功能例 正常情況下,動物體吸收的碘在甲狀腺濃集。現用體重等方面大體相同的三組兔子進行實驗。將適量的含有放射性碘的注射液注射到A,B,C三組兔子體內,然後,定時測定兔子甲狀腺的放射量。四天後,向A組兔子注射無放射性的甲狀腺激素,向B組兔子注射無放射性的促甲狀腺激素,向C組兔子注射生理鹽水,實驗結果如圖所示。根據圖回答:放射性碘注射後的天數(1)開始的第二天,三隻兔子體內甲狀腺放射量上升的原因是 ;而2—4 天內三隻兔子體內甲狀腺放射量下降的原因是 。(2)第二次注射後,A組兔子與C組兔子相比,A組兔子的甲狀腺放射量下降的速率 ,原因是 ;B組兔子與C組兔子相比,B組兔子的甲狀腺放射量下降的速率 ,原因是 (3)該實驗說明了調節生物體內甲狀腺激素含量是通過 作用。四、研究生物的遺傳與變異1.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1952年赫爾希(A.D.Hershey,1908c)和蔡斯(M.Chase) 把宿主細菌分別培養在含有35S和32P的培養基中, 宿主細菌在生長過程中, 就分別被35S和32P所標記。然後,赫爾希等人用T2噬菌體分別去侵染被35S和32P標記的細菌。噬菌體在細菌細胞內增殖, 裂解後釋放出很多子代噬菌體, 在這些子代噬菌體中,前者被35S標記,後者被32P標記。用被35S和32P標記的噬菌體分別去侵染未標記的細菌,然後測定宿主細胞的同位素標記當用35S標記的噬菌體侵染細菌時,測定結果顯示,宿主細胞內很少有同位素標記,而大多數35S標記的噬菌體蛋白質附著在宿主細胞的外面 。當用32P標記的噬菌體感染細菌時,測定結果顯示宿主細胞的外面的噬菌體外殼中很少有放射性同位素32P,而大多數放射性同位素32P在宿主細胞內。以上實驗表明,噬菌體在侵染細菌時,進入細菌內的主要是DNA,而大多數蛋白質在細菌的外面。可見,在噬菌體的生活史中, 只有DNA是在親代和子代之間具有連續性的物質。故,DNA是遺傳物質。例在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中,分雖用同位素 31P、 32P 和 32S、35S作了如下標記: 噬菌體大腸桿菌DNA或脫氧核苷酸32P31P蛋白質或氨基酸32S35S此實驗所得到的結果是子代噬菌體和親代噬菌體的外形及侵染細菌的特性均相同,請分析:(1)子代噬菌體的DNA分子中含有的上述同位素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2)子代噬菌體的蛋白質外殼中含有的上述同位素是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3)此實驗結果證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DNA分子半保留復制 例某校一個生物活動小組要進行研究性學習,對生物學史上的經典實驗進行驗證,也是研究性學習的內容之一。這個小組藉助某大學的實驗設備,對有關DNA復制的方式進行探索,有人認為DNA是全保留復制,也有人認為DNA是半保留復制。為了證明這兩種假設,這個小組設計了下列實驗程序,請完成實驗並對結果進行預測。(1)實臉步驟第一步:在氮源為14N的培養基上生長的大腸桿菌,其DNA分子均為14 N-DNA;在氮源15N的培養基上生長的大腸桿菌,其DNA分子均為15N-DNA。用某種離心方法分離得到的結果如右圖所示,其DNA分別分布在輕帶和重帶上。第二步:將親代大腸桿菌(含15N-DNA)轉移到含14 N的培養基上繁殖一代(Ⅰ),請分析:如果DNA離心後位置為 ,則是全保留復制,如果DNA離心後位置為 ,則是半保留復制。第三步:為了進一步驗證第二步的推測結果,將親代大腸桿菌(含15N-DNA)轉移到含14N的培養基上連續繁殖二代(Ⅱ),請分析: 如果DNA離心後位置為 ,則是全保留復制;如果DNA離心後位置為 ,則是半保留復制。 (2)有人提出第一代(I) 的 DNA用解旋酶處理後再離心就能直接判斷DNA的復制方式,如果輕帶和重帶各佔1/2,則一定為半保留復制。你認為這同學說法是否正確。原因是。 另外,在研究礦質元素在植物體內的運輸通道,以及動物胚胎發育過程等方面也運用了同位素標記法。總之,同位素標記技術正在更大規模地應用於生物研究領域,作為中學生物教師,了解更多的有關同位素標記技術的知識和實驗,無疑將開拓自身的知識視野,構建自身堅實的知識支架,教學中適當講授一些同位素標記技術的原初實驗,有利於把與代謝過程有關的復雜的知識點更科學、更原始地傳授給學生,同時,也使學生對這項技術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和把握。

㈦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術路線

本書的主要研究思路和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幾方面:

(1)系統收集、歸納整理黑龍江省小興安嶺東南地區的區域地質、專題、專項研究成果及論文和礦床勘探、物化探等方面的資料,重點收集早中生代花崗岩構造-岩漿組合圖、區域地質構造圖和與早中生代花崗有關的礦產系列圖、文字總結等資料。

(2)研究中採用重點區重點解剖、重點問題重點解決,點、線、面上工作並重、協調調查,以及宏觀與微觀相結合、野外與室內綜合分析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選擇早中生代花崗岩及其有關礦床出露的典型和重點地區(如伊春美溪—金山屯、湯旺河—新青、鐵力興安—鹿鳴—前進地區等)進行重點解剖,測制早中生代花崗岩代表性剖面,完善花崗岩類的劃分和歸屬,建立一個比較完整的早中生代花崗岩演化的時空格架。同時在花崗岩岩石學、岩石-構造組合,地球化學、年代學及同位素地質學等研究基礎上,討論花崗岩岩石成因與基性岩漿的底侵作用關系、花崗岩形成與古亞洲洋構造域閉合、碰撞、碰撞後垮塌等大陸動力學演化關系等,進而探討古亞洲洋和濱太平洋兩大構造域演化歷史,以及該地區早中生代花崗岩有關(超)大型礦床形成與碰撞後的大規模伸展體制下的大地構造背景關系等;進行與花崗岩有關礦床成因研究,如在礦體、礦化圍岩等進行成礦元素、主微量元素、穩定同位素等樣品的採集,來研究不同礦床的成岩成礦作用、賦礦構造、圍岩蝕變和地球化學特點,以及與早中生代花崗岩有關成礦地質背景、礦床賦存條件、礦床(點)空間展布特徵、成礦時空演化等,進行區域成礦系列的對比;要在進一步總結區域成礦條件和成礦規律的基礎上,逐步完善本區與早中生代花崗岩類有關的礦床的成礦系列及其演化特徵,利用礦床成礦系列上存在的成礦元素、成礦特徵、礦床類型、礦化強度等的差異性、互補性和繼承性、過渡性特徵,來預測該地區找礦方向、礦床類型,使找礦工作多層位的飛躍;總結區域與早中生代花崗岩有關多金屬成礦規律,根據控礦地質因素、物化遙因素、找礦標志分析來建立與早中生代花崗岩有關多金屬找礦模型,劃分成礦遠景區等,從而進行找礦潛力分析。

(3)小興安嶺南部-張廣才嶺地區的部分早中生代花崗岩體,為高Sr低Y、低Yb花崗岩類,屬於埃達克質岩(孫德有等,2001;張炯飛等,2005)。埃達克質岩與斑岩銅(鉬)、金(銀)礦之間具一定的成礦專屬性(張旗等,2002,2003,2005,2009a,b;侯增謙,2004;芮宗瑤等,2006),那麼,本選題的研究區是否存在「C」型埃達克岩?其代表的構造含義是什麼?以及與斑岩型鉬(金)或中溫熱液型多金屬礦床之間有何內在聯系?以及其時空分布如何?這些問題的解決,將會對探討小興安嶺東南地區花崗岩(包括含礦花崗岩)成因、成礦預測以及成礦大地構造背景具有重要的意義。

㈧ 用同位素標記法追蹤元素及物質的去向是生物學的重要手段之...

【答案】A
【答案解析】試題分析:小白鼠吸入18O2後呼出的二氧化碳可能會含有18O,因為有氧呼吸第二階段需要水的參與,A錯誤;胸腺嘧啶脫氧核苷酸是合成DNA的原料之一,細胞核和線粒體會進行DNA復制,B正確;用14C標記CO2可研究CO2中碳元素在光合作用中的轉移途徑,C正確;噬菌體是病毒,不能直接用培養基培養,要得到含32P的噬菌體,必須先用含32P的培養基培養細菌,D正確。
考點:本題考查同位素標記法相關的知識。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學知識的要點,把握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的能力。

㈨ 元素地球化學的研究方法

主要有以下方法:
①為了確定元素的分布、分配及存在形式,應用具有高靈敏度、高精度、經濟、迅速等特點的現代物理、化學的測試方法,這是元素地球化學研究的基礎。
②各種地球化學模擬實驗,對於了解元素在地質作用中的遷移形式、沉澱富集條件、礦物形成條件及穩定范圍,以及元素的地球化學行為等是很重要的手段。
③運用物理化學、熱力學的基本理論來分析元素的地球化學規律。相律、自由能、生成熱等熱力學計算方法,可以從理論上分析地球化學作用進行的方向和限度,以及元素在共存相(礦物)之間分配規律。
④元素地球化學研究,要處理大量的分析數據,正確地應用數理統計和電子計算機方法,有助於深入地、科學地反映元素的地球化學活動規律。

㈩ 同位素示蹤法是利用放射性元素作為示蹤劑對研究對象進行標記的微量分析方法,研究細胞內的元素或化合物的

(1)32P標記的是噬菌體的DNA分子,用32P標記的一個親代噬菌體感染大腸桿菌,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時,只有DNA進入大腸桿菌,並作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體合成,根據DNA半保留復制特點,該噬菌體繁殖n代後,其中只有2個子代噬菌體含有32P,所以含32P的噬菌體占所有噬菌體的比例是

2
2n

(2)CO2是光合作用暗反應的原料,而暗反應的場所是葉綠體基質,所以在有光條件下,14C標記CO2進入細胞後,首先在葉綠體基質發生反應,在該結構中含14C的系列產物有14C3、(14CH2O).該結構產生的含14C的有機物主要在線粒體徹底氧化分解,為細胞生命活動提供能量.
(3)分泌蛋白質合成與分泌過程:核糖體合成蛋白質→內質網進行粗加工→高爾基體進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質→細胞膜,整個過程還需要線粒體提供能量.所以用3H標記的氨基酸在豚鼠的胰腺細胞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時,含放射性物質依次出現在細胞的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中,然後經細胞膜分泌出細胞外.以上生物膜在結構和功能緊密聯系,協調配合,保證了細胞生命活動高校、有序地進行.
(4)尿嘧啶是合成RNA的原料,含有RNA的結構有細胞質基質、核糖體、線粒體、葉綠體和細胞核,所以用15N標記尿嘧啶,一段時間後在植物葉肉細胞中檢測到放射性物質,含放射性物質的結構有細胞質基質、線粒體、葉綠體、核糖體、細胞核.
故答案為:
(1)
2
2n

(2)葉綠體基質14C3、(14CH2O)線粒體
(3)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結構和功能
(4)核糖體細胞核

閱讀全文

與研究元素去向的技術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電餅鐺涼皮的製作方法與步驟圖 瀏覽:871
肌理構成繪圖方法圖片 瀏覽:905
華碩路由器rtAC5300正確使用方法 瀏覽:559
什麼方法治療蝴蝶斑 瀏覽:144
食品級片鹼的鑒別方法 瀏覽:154
圓度儀的使用方法 瀏覽:516
肉毒素治療狐臭操作方法 瀏覽:672
古文預習方法視頻 瀏覽:677
釣點守大魚的正確方法 瀏覽:242
女氣血不足的鍛煉方法 瀏覽:926
3d掃描儀的使用方法 瀏覽:60
zippo如何使用方法 瀏覽:382
蛋白質濃縮有哪些方法 瀏覽:63
餓了么賬戶余額不能使用解決方法 瀏覽:52
怎麼讓手臂變粗壯的方法 瀏覽:821
簡單平面半自動噴漆機製作方法 瀏覽:497
3天快速提高流量的方法 瀏覽:275
破壞細胞器最簡單方法 瀏覽:526
萬年青的養殖方法圖片 瀏覽:35
紅花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 瀏覽: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