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細菌形態與結構的實驗步驟是什麼
細菌的形態與結構
細菌(Bacterium)是屬於原核型細胞的一種單胞生物,形體微小,結構簡單。無成形細胞核、也無核仁和核膜,除核蛋白體外無其他細胞器。在適宜的條件下其相對穩定的形態與結構。一般將細菌染色後用光學顯微鏡觀察,可識別各種細菌的形態特點,而其內部的超微結構須用電子顯微鏡才能看到。細菌的形態對診斷和防治疾病以及研究細菌等方面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細菌的大小與形態觀察細菌常用光學顯微鏡,通常以微米(Micrometer,um;1um=1/1000mm)作為測量它們大小的單位.內眼的最小分辯率為0.2mm,觀察細菌要用光學顯微鏡放大幾百倍到上千倍才能看到。
細菌按其外形主要有三類,球菌、桿菌、螺形菌。
一、球菌(Coccus)
呈圓球形或近似圓球形,有的呈矛頭狀或腎狀。單個球菌的直徑約在0.8~1.2um左右。
由於繁殖時細菌細胞分裂方向和分裂後細菌粘連程度及排列方式不同可分為:
(一)雙球菌(Diplococcus):在一個平面上分裂成雙排列,如肺炎雙球菌、腦膜炎雙球菌。
(二)鏈球菌(Streptococcus):在一個平面上分裂 ,成鏈狀排列,如溶血性鏈球菌。
(三)四聯球菌(Micrococcus tetragenus):在兩個相互垂直的平面上分裂,以四個球菌排呈方形,如四聯加夫基菌。
(四)八迭球菌(Sarcina):在三個互相垂直的平面上分裂,八個菌體重疊呈立方體狀,如藤黃八疊球菌。
(五)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在幾個不規則的平面上分裂,則菌體多堆積在一起,而呈葡萄狀排列,如金黃色葡萄球菌。
球菌是細菌中的一大類。對人類有致病性的病原性球菌(Pathogenic coccus)主要引起化膿性炎症,又稱為化膿性球菌(Pyogenic coccus),其中革蘭氏陽性菌主要包括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球菌;革蘭氏陰性菌包括腦膜炎球菌和淋球菌等。
二、桿菌(Bacillus)
各種桿菌的大小、長短、彎度、粗細差異較大。大多數桿菌中等大小長2~5um,寬0.3~1um。大的桿菌如炭疽桿菌(3~5um×1.0~1.3um),小的如野兔熱桿菌(0.3~0.7um×0.2um)。菌體的形態多數呈直桿狀,也有的菌體微彎。菌體兩端多呈鈍圓形,少數兩端平齊(如炭疽桿菌),也有兩端尖細(如梭桿菌)或未端膨大呈棒狀(如白喉桿菌)。排列一般分散存在,無一定排列形式,偶有成對或鏈狀,個別呈特殊的排列如柵欄狀或V、Y、L字樣。
螺形菌(Spirillar bacterium)
菌體彎曲,可分為:
(一)弧菌(Vibrio)菌體只有一個彎曲,呈弧狀或逗點狀。如霍亂弧菌。弧菌屬(Vibrio)廣泛分布於自然界,尤以水中為多,有100多種。主要致病菌為霍亂弧菌和副溶血弧菌(致病性嗜鹽菌)。前者引起霍亂;後者引起食物中毒。
(二)螺菌(Spirillum)菌體有數個彎曲。如鼠咬熱螺菌。彎麴菌屬(Camphlobacter)形態似弧菌,因G+C含量與弧菌不同,因此另立新屬為彎麴菌屬。對人致病的主要是空腸彎麴菌和腸道彎麴菌。前者引起急性腸炎,較為常見;後者是人體免疫力下降時的機會致病菌,較少見。
細菌形態可受各種理化因素的影響,一般說來,在生長條件適宜時培養8~18小時的細菌形態較為細菌形態較為典型型;幼齡細菌形體較長;細菌衰老時或在陳舊培養物中,或環境中有不適合於細菌生長的物質(如葯物、抗生素、抗體、過高的鹽分等)時,細菌常常出現不規則的形態,表現為多形性(Pleomorphism),或呈梨形、氣球狀、絲狀等,稱為衰退型(Involutionform),不易識別。觀察細菌形態和大小特徵時,應注意來自機體或環境中各種因素所導致的細菌形態變化。
細菌的結構細菌的結構對細菌的生存、致病性和免疫性等均有一定作用。細菌的結構按分布部位大致可分為:表層結構,包括細胞壁、細胞膜、莢膜;內部結構包括細胞漿、核蛋白體、核質、質粒及芽胞等;外部附件,包括鞭毛和菌毛。習慣上又把一個細菌生存不可缺少的,或一般細菌通常具有的結構稱為基本結構,而把某些細菌在一定條件下所形成的特有結構稱為特殊結構。
一、基本結構
細菌基本結構包括細胞壁、細胞膜、細胞漿及核質。
(一)細胞壁(Cell wall)細胞壁為細菌表面比較復雜的結構。是一層較厚(5~80nm)、質量均勻的網狀結構,可承受細胞內強大的滲透壓而不破壞。細胞壁堅韌而有彈性。
1.細胞壁主要組份:主要成分是肽聚糖(Peptidoglycan),又稱粘肽(Mucopetide)。細胞壁的機械強度有賴於肽聚糖的存在。合成肽聚糖是原核生物特有的能力。肽聚糖是由N-乙醯葡萄糖胺和N-乙醯胞酸兩種氨基糖經β-1.4糖苷鍵連接間隔排列形成的多糖支架。在N-乙醯胞壁酸分子上連接四肽側鏈,肽鏈之間再由肽橋或肽鏈聯系起來,組成一個機械性很強的網狀結構。各種細菌細胞壁的肽聚糖支架均相同,在四肽側鏈的組成及其連接方式隨菌種而異。
革蘭氏陽性菌例如葡萄球的四肽側鏈氨基酸由D-丙-D-谷-r-L-賴-D-丙組成。初合成的肽鏈末端多一個D-丙氨酸殘基。肽橋是一條5個甘氨酸的肽鏈,交聯時一端與側鏈第三位上賴氨酸連接,另一端在轉肽酶的作用下,使另一條五肽側鏈末端D-丙氨酸脫去,而與側鏈第四位D-丙氨酸連接。從X光檢查可見肽聚糖的多糖鏈是一條較硬而又呈螺旋狀捲曲的長桿,由於其呈螺旋狀,連接在其上的肽鏈才伸向四方,使交聯受到一定了限制,只有鄰近的肽鏈才可交聯。但葡萄球菌的肽橋較長,有可塑性,使遠距離的肽鏈間也可交聯,交聯率達90%,形成堅固緻密的三維立本網狀結構。
而革蘭氏陰性大腸桿菌的四肽側鏈中第三位的氨基酸被二氨基庚二酸(DAP)所取代,以肽鏈直接與相鄰四肽側鏈中的D-丙氨酸相連,且交聯率低,沒有五肽交聯橋,形成二維平面結構,所以其結構較革蘭氏陽性的葡萄球疏樺。
凡能破壞肽聚糖結構或抑制其合成的物質,都能
B. 簡述細菌檢測的方法及優缺點
簡述細菌檢測的方法及優缺點:
可以直接用顯微鏡觀察其運動情況。另外,鞭毛是細菌的運動器官,因此還可以通過檢測細菌鞭毛的存在來間接判斷細菌是否具有動力。記憶中的方法有這些:
1.使用顯微鏡
可以用普通的光學顯微鏡,通過一些特殊的方法觀察菌液中細菌的活動情況。有條件的話還可以使用一些比較高端的顯微鏡,比如相差顯微鏡等。
2.使用半固體培養基進行培養
有鞭毛的細菌可沿穿刺線擴散生長,穿刺線周圍會變模糊;無鞭毛的細菌只能沿穿刺線生長,周圍澄清透明。
3.鞭毛染色
使用特殊染料染色,以方便在顯微鏡下觀察。
4.免疫學方法
通過抗原抗體反應,檢測細菌鞭毛的存在。
C. 細菌感染檢測方法中形態學檢查的研究進展
細菌感染檢查方法中形態學研究的進展,形態學研究的進展可以通過形態學的這個表述來通過研究,這樣的話就有進展了。
D. 簡述臨床常用的細菌檢驗技術
細菌的培養和分離技術微生物分離鑒定流程第一節 細菌的形態學檢查工具:顯微鏡顯微鏡檢查的目的:1.鏡檢可以了解標本中有無細菌及大致的菌量2.根據細菌形態、排列和染色性有助於對標本中的病原菌進行初步診斷,對臨床早期診斷和治療疾病有一定的參考意義方法:包括不染色標本檢查法和染色標本檢查法常用的顯微鏡(1)普通光學顯微鏡(light microscope)光源:自然光或燈光,波長0.4μm最大解析度:0.2μm(2)暗視野顯微鏡(darkfield microscope)(3)相差顯微鏡(phase contrast microscope)(4)熒光顯微鏡(fluorescence microscope)(5)電子顯微鏡(electron microscope)返回普通光學顯微鏡一、不染色標本直接鏡檢目的:主要用於檢查生活狀態下細菌的動力及運動狀況。常用的方法:懸滴法和壓滴法 懸滴法檢查細菌的動力不染色標本鏡下結果觀察:動力(+),動力(-)觀察時注意:用普通光學顯微鏡高倍鏡觀察,調小顯微鏡的光柵。有動力:可看到細菌自一處移至另一處,有明顯的方向性位移。無動力:細菌呈現布朗運動,只在原地顫動而無位置的改變。 意義:有些病原菌通過不染色標本的動力檢查可作出初步鑒定: 如疑似霍亂患者「米泔水樣」便中發現穿梭樣運動細菌,可輔助診斷。 螺旋體輔助診斷二、染色標本的顯微鏡檢查(一)常用染料(色基+助色基)1.鹼性染料:鹼性復紅、結晶紫、美藍等, 電離後帶正電荷,常用於細菌染色(原因何在?)。2.酸性染料:有伊紅、剛果紅等,電離後帶負電荷。3.復合染料(中性染料):復合染料有瑞氏染料(伊紅美藍)、姬姆薩染料(伊紅天青)等 。
E. 常見的尿細菌學檢查方法是什麼
尿細菌學檢查對診斷尿路感染具有重要價值。主要有以下兩種方法。
(1)尿塗片找細菌。尿路細菌感染時尿中含有大量細菌,尿液塗片鏡檢易找到細菌。每高倍視野細菌數少於10個或未找到,提示中段尿培養陰性或菌落數低於103/ml。如果細菌數為15~30個/高倍視野,中段尿培養菌落數常大於105/ml。據中山醫科大學葉任高教授經驗,其可靠率為90%以上。並認為,即使已開始使用抗生素的病例,尿培養陰性,尿沉渣革蘭染色找細菌仍有可能找到,這樣就可彌補在應用抗生素的情況下尿細菌培養陰性的缺點。另外,應用革蘭染色塗片找細菌可以初步確定尿路感染是陽性球菌或陰性桿菌,作為使用抗菌葯物的參考。
(2)尿液細菌培養。正常人尿內有一定數量的細菌,尿道口周圍亦有大量細菌。正常人尿道口及陰道存在以下細菌:表皮葡萄球菌、鏈球菌、枯草桿菌、假白喉棒狀桿菌、變形桿菌、大腸桿菌、乳酸桿菌、卡他布蘭漢氏菌及恥垢分枝桿菌等。外陰沖洗不凈,細菌常混入尿中,但細菌數小於103/ml。尿細菌培養的目的主要是運用中段尿培養菌落計數的方法以鑒別是否為尿路感染。
若尿菌落數大於105/ml為感染,准確率約80%;細菌數小於103/ml或有多種細菌生長,為污染所致,無臨床意義。但值得注意的是球菌,特別是糞球菌及腸球菌繁殖緩慢,其尿菌落數若為103~104/ml之間,即有診斷價值;細菌數在103~105/ml者不能排除感染,考慮是否因應用抗生素、清洗消毒劑混入、尿過頻、細菌生長緩慢等因素所致,必要時復查。
不論中段尿,還是導尿,都不可避免前尿道細菌的污染。因此,做細菌培養而不加含菌量計數,結果很不可靠。但在常規消毒下做膀胱穿刺取尿作定性卻很可靠,只要培養出細菌,不論細菌數多少,均認為是感染,不會出現假陽性。尿細菌定量培養結果很可靠,但遇到下列情況時需做膀胱穿刺尿培養:沒有條件做尿含菌量計數的單位,在診斷上有困難時;高度懷疑有尿路感染而尿含菌量卻低;反復尿定量細菌培養結果均可疑者;要進一步確定是否有混合感染存在;可疑的厭氧菌所致者。以上情況均考慮做膀胱穿刺尿培養。
方法如下:鼓勵患者飲水,使膀胱充盈至恥骨聯合以上,捫及膀胱後即可穿刺。先剃毛、消毒,用9號10cm長的針頭連接注射器,在恥骨聯合上方正中線穿入皮膚,然後猛力穿入膀胱,將尿液收集於無菌試管送檢。拔針後用無菌紗布覆蓋。本法是避免污染的最好方法。
缺點是患者有一定的痛苦。
急性泌尿系感染多為單種細菌,大腸桿菌佔60%~80%,余為金黃色葡萄球菌、變形桿菌、糞腸球菌;慢性感染常混合其他細菌;綠膿桿菌多在手術或插管後引起感染。
F. 細菌形態學鑒定的問題:
細菌鑒定的基本原則是通過細菌的形態結構、生長特性、抗原性、病原性以及目前流行的核酸測定方法等檢測,並用已知標准免疫血清確定分離細菌的屬、種和型。
細菌鑒定提取基因組DNA,然後PCR擴增16s rDNA片段,上GeneBank對比即可。一般序列相似度在97%以上就可以認為是同種細菌。常規鑒定內容有形態特徵和理化特性。形態特徵包括顯微形態和培養特徵;理化特性包括營養類型、碳氮源利用能力、各種代謝反應、酶反應和血清學反應等,可以檢測微生物的特徵指紋圖譜,建立與微生物種類相對應的資料庫。通過將待測微生物與資料庫參比,得出鑒定結果。
G. 細菌形態學檢查常用的方法有什麼
細菌形態學檢查方法:常用染色方法
1.美藍染色法
在已乾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適量的美藍染色液,經1一2分鍾,水洗,干後鏡檢,結果是細菌呈藍色。
2.稀釋石炭酸復紅染色法
染色方法同美藍染色法,結果是細菌呈紅色。
3.革蘭(Gram)氏染色法
(1)在已乾燥、固定好的抹片上,滴加草酸按結晶紫染色液,染色2一3分鍾,水洗。
(2)加革蘭氏碘液於抹片上媒染1一2分鍾,水洗。
(3)加95%酒精於抹片上脫色,約30秒至1分鍾,水洗。
(4)加稀釋石炭酸復紅(或沙黃水溶液)復染50一60秒鍾,水洗。干後鏡檢。結果是細菌染成藍紫色的稱為革蘭氏陽性細菌,染成紅色的稱為革蘭氏陰性細菌。
H. 病原微生物中細菌常見檢測方法有哪些
1、快速測試片技術法
快速測試片是指以紙片、紙膜、膠片等作為培養基載體,將特定的培養基和顯色物質附著在上面,通過微生物在上面的生長、顯色來測定食品中微生物的方法。
細菌總數檢測紙片的研製始於 20 世紀 80 年代,其主要優點是簡便、實用、經濟、操作性強。近年來以濾紙和美國某公司的 Petrifilm 為載體的測試片已開始被廣泛應用。
2、生物電化學方法
生物電化學方法是指通過電極測定微生物產生或消耗的電荷,從而提供分析信號的方法。微生物在滋生代謝過程中,培養基的電化學性質如電流、電位、電阻和電導等會發生變化,所以可以通過檢測分析這些電化學參量的變化來實現對微生物的快速測定。
常見的有:阻抗分析法、電位分析法、電流分析法等。生物電化學方法具有測量快速、直觀、操作簡單、測量設備成本低和信號的可控性等特點。
3、微菌落技術
微菌落是指細菌生長繁殖早期在固相載體上所形成的只能藉助於顯微鏡觀察的微小菌落。微菌落技術具有快速、經濟、實用的特點,其研究始於 20 世紀50年代,定量測定技術從 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國外已有報道將該法應用於水、食品中細菌總數的快速檢測。
4、氣相色譜法
氣相色譜應用到微生物的檢測中,主要是依據不同微生物的化學組成或其產生的代謝產物各異,利用上述色譜檢測可直接分析各種體液中的細菌代謝產物、細胞中的脂肪酸、蛋白質、氨基酸、多肽、多糖等,以確定病原微生物的特異性化學標志成分,協助病原診斷和檢測。
5、高效液相色譜法
利用高效液相色譜檢測可分析各種體液中的細菌代謝產物、病原微生物等,以確定病原微生物的特異性化學標志成分,協助病原診斷和檢測。
I. 細菌學有哪些檢驗方法
直接塗片檢查:取混勻新鮮尿塗片,健康人的尿塗片無細菌。若每個油鏡視野下可見1條或以上的細菌,提示為菌尿。並可行革蘭氏染色,初步確定尿路感染細菌是陽性球菌或陰性桿菌。細菌培養:目前多採用定量接種環法,培養24h,計數菌落。陰性桿菌分裂快,菌落數>l〇5cfo/ml,提示菌尿,菌落數104〜105cfo/ml為可疑。陽性球菌分裂慢,菌落數>103cfU/ml為菌尿。結核菌檢查:尿結核菌檢查是確定有無泌尿系結核的重要方法,尿沉渣塗片抗酸染色較簡單,陽性率為50%〜70%;清晨第1次尿送檢則陽性率高。尿結核菌培養陽性率可達90%,但結核菌生長緩慢。使用改良羅氏培養基,一般需4〜8周始能報告結果。近年常用聚合酶鏈反應(PCR)方法,使含微量結核菌DNA擴增,40條結核菌即可有陽性結果,此法特異性強,2d可有結果,但時有假陽性或假陰性的情況。菌尿的輔助檢查亞硝酸鹽試驗:革蘭陰性桿菌如大腸、副大腸桿菌能將尿中的硝酸鹽還原為亞硝酸鹽,而球菌和結核菌無還原硝酸鹽的能力,因此亞硝酸鹽試驗陽性,提示革蘭陰性桿菌的感染。氯化三苯四氮唑試驗(TTC試驗);大部分革蘭陰性活桿菌能將無色TTC還原為紅色的三苯甲替,而球菌及變形桿菌則呈陰性。故可用以初步判定是哪一類細菌感染。尿抗體包裹細菌(ACB):腎盂腎炎為腎實質感染,在細菌抗原作用下,機體可產生相應抗體,抗體將致病菌包裹,在熒光鏡下觀察用熒光素標記的抗人體蛋白抗體處理的尿細菌,若表面有熒光抗體包裹則大多屬腎盂腎炎,膀胱炎為黏膜淺表感染,故細菌表面無熒光抗體包裹。用ACB法有助於上、下尿路感染的定位診斷。但在前列腺炎患者,其ACB試驗亦呈陽性,應注意鑒別。其他:另外還有過氧化物酶試驗、葡萄糖氧化酶試驗、鱟試驗及尿氧壓測定均可幫助診斷尿路感染,但目前臨床上應用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