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提高審題能力的方法
怎樣培養孩子的審題能力
王樹忠
閱2334轉132018-02-22分享收藏
怎樣培養孩子的審題能力
一、審題能力薄弱的原因分析
審題能力是綜合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一種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識儲備、認知水平為依託,更需要有良好的讀題習慣、有效的思考方法為保證。
1、知識儲備少
低年級的孩子識字量少,在讀題中往往會遇到不認識的或者是不理解的字。於是便有了「讀半邊字」或者索性就跳讀的現象,導致弄不清題意;即使能勉強讀完的,但或者停頓錯誤,或者不明白字詞意思,也會弄錯題意。
2、消極的心理因素
孩子在審題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心理障礙,主要表現:
①思維定勢
思維定勢也可稱為思維慣性,是一種習慣性的思維傾向。是指孩子在學習實踐中形成的自己所慣用的、格式化的思維模式,面對問題,自然地沿著特定的思維路徑,對其進行思考與處理。思維定勢有利於孩子處理單純的學習問題,但對於新的相對復雜的問題,則往往表現為處理盲目,思考缺乏廣度與深度。
②懶惰心理
懶惰是一種好逸惡勞,不思進取,缺少責任心,缺少時間觀念的心理表現。小孩子的懶惰表現尤為突出,不僅僅體現在平時的活動中,更深深地影響了思想。有的由於平時的依賴性較強,一遇到需要動腦思考的題目,便主動放棄,希望依賴別人。表現在審題上,便是遇到題目比較長,比較難讀通,難理解的,就不去思考,甚至不去認真讀,內心主動把它歸為不會做的題目。
懶惰心理就像一道城門,阻止了孩子進行積極、有效的學習,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良的審題習慣。所以,如果不遠離懶惰,提高審題能力又從何談起?
3、題型的豐富多樣性。
在實施新課程標準的大背景下,語文題目變化極大。不僅內容變得豐富多彩,形式也變得多種多樣,表述常常用兒童化的語言。這種改變的優點是明顯的,它極大地調動了孩子的學習興趣,拉近了孩子與文字的距離,孩子的個性在這里得到張揚,情感在這里得到體驗。
但帶來好處的同時是否也存在著教學實施上的困難,是否對孩子的審題能力也是一種更大的挑戰呢?
如組詞,它的表述可能是「給字寶寶找個朋友」,可能是「讀一讀,把字連成詞語」,也可能是「讀一讀,把錯誤的劃去。例:飛(鳥,馬)」;在數量上,也許是組一個詞語,也許是兩個,也許是越多越好。題型變化多樣,稍不注意,便會出錯。
因此題目的新穎多樣,在激活孩子思維,激發孩子興趣的同時,也對孩子的審題能力提出了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孩子要有較強的觀察思考、分析判斷、收集信息的能力。
二、審題能力的培養
1、讓孩子明確審題的意義
雖然是低年級的孩子,也應該讓他們認清審題的重要性,加強孩子的責任感。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做好認真讀題的榜樣作用,同時盡可能留給孩子充裕的審題時間。批改後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因審題不認真而答錯的題目,讓他們體會認真審題的重要性。
2、教給孩子審題的方法
(1)讀通題意
讀題是培養審題能力的第一步。低年級的孩子識字量少,閱讀速度慢,理解能力弱,這就需要我們進行范讀、領讀,把孩子不認識的字註上拼音。要訓練孩子讀通句子、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讀錯字,不讀斷句。把孩子不理解的生字和詞語適當進行解釋。
▲ 讀准 ——
我們經常會發現,很多孩子在解決問題時經常會用眼睛掃一遍,就急於動筆了,因為他們感覺這是平時見過的問題。而事實上題目並不是他們「經驗」里的樣子,題目的意思已經發生改變。為了培養孩子認真、嚴謹的學習習慣,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求孩子做到「字字出聲讀題慢」。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還沒有達到一定的默讀能力,出聲輕讀、用手指讀能幫助他們不漏字、不添字,讀懂意思。同時,要求孩子輕讀後再看題,詳細理解題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讀題能力。
▲ 讀懂 ——
就是要善於抓住題目中的關鍵字、詞或句,准確理解其表達的意義。例如我們曾經考過一種題目:在正確的答案下面畫「——」,孩子們平時做得多的是選擇正確的音節打「√」,於是全部打「√」。這就是沒有抓住題目中的關鍵字。孩子只有在審題中養成認真推敲、咬文嚼字的習慣,才能真正理解題意。為了讓孩子能把認真讀題、仔細推敲的過程表現出來,強化孩子認真審題的意識,還可以要求孩子一邊讀題時,一邊圈圈畫畫,把重要的字詞圈起來,提醒自己注意。
Ⅱ 怎樣突破小學數學審題難關
不會審題,題讀不明白,一般分為兩個原因,一:理解不了這主要是孩子語文能力不太好,讀完一篇文章不理解大隻講了什麼事,抓不住主題,總之就是理解能力差,這類孩子家長要多注意了,平時多與孩子溝通,提高孩子的談吐水平以及交談能力,另外多給孩子買故事書,文學類的書確實對孩子有好處,但是孩子不愛看不愛讀,買回來不看不讀還不如不買,故事書也一樣主要是為了提高孩子的 理解能力閱讀能力。二:審題不認真,這樣的孩子一般都屬於急性子,貪玩,一般問題不大,放學時候好好的替他規劃一下時間,告訴他學就是學玩就是玩,時間久了,習以為常,就好了
Ⅲ 淺談如何提高審題能力
在每次作業、考試中,我們總會遺憾地發現,許多學生解題錯誤的原因是沒有看清題目,沒有讀懂題目的意思。只要教師再把題目讀一讀,或者讓學生再重新做一次,他們就會做對了。我們在教學中也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學得很認真,課堂氣氛也很好,可做作業卻錯了一大片;考卷發下起來以後,學生後悔地說:我都會做,怎麼就做錯了?這么簡單的題,當時怎麼就做錯了?這種情況,家長、學生和部分老師常常歸結為不認真,往往因此給這些學生戴上粗心、馬虎的帽子。
深入分析,是不是粗心、馬虎惹的禍呢?其實,在粗心、馬虎的背後暴露的正是學生審題能力的薄弱。從學生看到題目到動筆解題之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這個過程便是審題。審題是解題的開始。審題能力是一種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識水平為基礎,更需要有良好的讀題習慣、有效的思考方法為保證。這種能力的獲得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有一個學習、積累、反思、鞏固、發展的長期過程。審題是正確解題的前提,解題的許多錯誤往往是學生沒有審題造成的,不審題導致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普遍存在著機械模仿的現象,稍有變化,便錯誤百出。因此,要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首先要提高學生的審題水平。
一、動口朗讀,二遍回顧
讀題是培養審題能力的第一步,通過讀題,可以明確題意,為進一步思考作準備。根據環境情況,學生可以選擇大聲讀、輕聲讀、默讀,要讀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
我們經常會發現,很多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經常會用眼睛掃一遍,就急於動筆了,因為他們感覺這是平時見過的問題,事實上題目並不是他們經驗里的樣子,題目的意思已經發生改變。有的同學根本就不看題目要求,只是按照習慣,把題目當成經驗里的樣子來做,而導致不必要的丟分。為了防止出現這樣的差錯,一定要養成認真、嚴謹的讀題習慣,讀完一遍後再默看一遍,詳細理解題目的意思,從而逐步提高讀題能力。
二、動眼觀察,尋求關系
對題目意思能正確領會,還需要對題目進行正確、全面的觀察。心理學認為,在觀察的過程中自始至終地伴隨著思維活動。在數學教學中,想要提高審題的能力,一定要學會觀察。
觀察要有針對性。觀察的注意力應集中到主要的信息上,學會從數學的角度來觀察畫面,通過這些信息進一步觀察發現數量間的特點和關系,尋找有用的數學信息來解決實際問題。數學問題的解決離不開學生的生活經驗,數學中許多數量關系都能夠在學生的生活中找到原型。學生生活在信息豐富的社會里,生活經驗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資源,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經驗的激活、利用、調整、提升的過程,是自己對生活現象的解讀。
三、動手操作,折折剪剪
審題是一個對題目中的有用信息進行輸入、處理,然後輸出的復雜過程。數學語言的精練、抽象和理解能力的薄弱在客觀上增加了學生審題的難度。為了更好地理解題意,動手操作也是一種很好的審題方法和思考策略。
折折剪剪在解決有關空間與圖形的問題時,可以使學生在動手摺折剪剪的過程中理解題意,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空間觀念。
四、仔細推敲,耐心思考
學生在審題過程中應養成仔細推敲,耐心思考的習慣。要善於抓住題目中的關鍵,字、詞或句,准確理解其表達的意義。只有認真推敲,才能正確理解題意,為解題掃清障礙。盡管有些題目文字極其簡單,但我們審題時卻不能有半點馬虎。學生應強化認真審題的意識,審題時,可以圈圈畫畫,把重要的字詞圈起來,提醒自己注意。現行人教版教材的練習題多是圖文結合的,學生通過讀題推敲後,能盡量用自己的語言將題意表達出來,這樣可以加深對題意的理解。
審題是解題的基礎,完全明確問題的文字陳述和符號的含義,准確把握問題的條件和結論,必要時還要適當畫出圖表,列舉、提煉出問題的關鍵,形成題目脈絡,綱舉目張。
具備了優秀的審題能力,才能邁出正確解題的第一步!
Ⅳ 不會審題怎麼辦
審題是作文的第一步,而且是文章成敗的關鍵性的一步。文章的立意就是在審題的過程中確定的。審題的具體任務,就是通過對作文題目的思考和分析,了解命題者的意圖,弄清寫作對象、范圍和重點,明確立意,並確定文章的體裁。
一、同步審視法
同步審視法要求簡化審題程序,採用掃描的辦法,對題目瞥一眼,立即就能決定寫什麼,表達什麼主題。比如寫《發生在我身邊的一件趣事》這個題目,按常規審題的程序是:
①這道題寫作的對象是:事。
②這道題寫作的范圍是:一件事。
③這道題取材的范圍是:身邊的事。
④這道題題旨的中心是:有趣的事。
⑤這道題的文章體裁是:記敘文。通過以上程序的思考和分析,然後再歸納總結,得出結論:用記敘文的形式,寫一件發生在自己身邊的有趣的事情。同步審視法的另一個要領是高屋建瓴。只有居高臨下,才能一覽無余。有些作文題,表意層次比較復雜,如果逐條推敲,必定費時間。這時只要抓住關鍵的一步進行思考,其它各步也就完成了。
二、化簡因素法
對於多因素的作文題,可以使用化簡因素法審題,化復雜因素為簡單因素,化多因素為單一因素。這樣,用極短的時間就能明確題旨,解決寫什麼的問題,從而達到快速審題的目的。所謂作文題目的因素,就是指文題提供的已知條件,也就是審題的出發點。比如《理想和夢想》這個題目就包括了「理想」和「夢想」兩個因素。而《樹木·森林·氣候》這個題目就包括了「樹木」、「森林」和「氣候」三個因素。化簡因素法有兩個要領,一是合並同類因素,二是去掉無效因素。運用化簡因素法審題,有時要全部舍棄題目中已有的因素,而去尋找新的因素。一些用聯合結構的形式表達的作文題,往往是這樣。
三、掌握重心法
有些作文題,只要准確地把握其表意重心,就能迅速明確立意,確定好選材范圍和寫作重點,在審題思維活動中少走很多彎路,這種方法叫作掌握重心法。文題的表意重心就是最能體現題旨的關鍵字詞,也就是寫作的重點。偏正結構的題型,其表意重心往往在偏的部份。如果作文題目是獨詞的,它的表意重心往往在這個詞所代表的事物本質特點上,只要抓住它的本質特點進行思考就可以了,或寫它的象徵意義,或寫它的比喻意義,或寫它的引申意義。
四、反向思維法
反向思維審題法,又叫穿透障礙法。有些作文題,從字面上分析,從正面思考,恐怕絞盡腦汁也找不到突破口,不知如何下手。但是如果運用反向思維法,穿透字面上的障礙,從反面去思考,立即就能明確寫作范圍和對象,瞬間就能把題審好。如寫《古老的小鎮》這個題目,從字面上看,是寫小鎮的古老,其實是要寫古老小鎮的新生,寫它的新氣象、新風貌、新變化。掌握了反向思維審題法,一見到這類題目,能迅速穿透文題表面的障礙,把思維引向反面,很快便能審好題目。
五、滿足要求法
有些作文題,具體規定了寫作要求。運用滿足要求法審題,顧名思義,就是按文題的要求寫作,對其他無需多加考慮。快速審題要求思維程序簡化,要在極短的瞬間即明確題旨,確定寫什麼。滿足要求法實際上是審題的捷徑。審題時扣住題目的具體要求,就是抓住了題旨,文章的立意就明確了。滿足要求法對於審給材料的作文題的確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六、虛實錯位法
所謂虛實錯位法,具體地說,就是虛題實作法,實題虛作法,即由實寫虛,由虛寫實。一般說來,虛題都是比較大的題目,實題都是比較小的題目,因此,這種審題方法也可以理解為大題小作法和小題大作法。比如《路邊小草》、《由路邊小草想到的》、《路邊小草贊》這類題目,從表面看,題目實實在在,范圍小,可以說是典型的實題和小題。運用虛實錯位法審題,瞥一眼題目就會明白,這類題目不能就事論事寫小事,必須採用實題虛作的辦法,無論寫散文還是寫議論文(雜感),立意都應該是歌頌路邊小草默默無聞、自強不息的精神或者贊美小草頑強的生命力,或者謳歌小草與世無爭、不圖名利的風格。寫散文通過描寫路邊小草的形象來表達前面所說的立意,寫議論文抓住小草的特點,以前面所說的立意為出發點,直接展開議論。
七、聯系背景法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發生的,要求事物的本源,自然離不開事物產生的背景。分析課文要介紹時代背景,評價人物要聯系歷史背景。作文的審題也一樣,離不開題目的背景。有些作文題,孤立起來看,很難下筆,不知道怎樣立意,但是運用聯系背景法審題,在極短的時間內便能找到最佳立意。用聯系背景法審題,不但思維過程輕松,審題速度快,而且題旨把握得准確,立意不會走題。
作文審題還有以下方法:
一、數學配方法
有些作文題目出的是一個比喻的喻體或是一個象徵性的事物,比如《暖流》《春風》《紅葉》《高高的荷花箭》等題目,初看起來,審題難度較大,但我們用「數學配方法」審題,很快就能明確題旨,完成審題任務。所謂「數學配方法」,就是借用方程的等式兩邊必須保持平衡的數學原理來審題立意的方法。這種方法,主要用來審察比喻性和象徵性的題目。如果作文題出的是一個比喻的喻體,寫作時就配上它的本體來寫。如果題目出的是象徵性的事物,就配上被象徵性的事物來寫。
二、添加因素法
有些題目,命題者故意藏頭去尾,使題目帶有迷惑性,增加審題難度,用以考察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敏捷性。對於這類題目,只要在原題目的基礎上適當添加新的因素,題旨就會顯露出來,化難為易,能很快完成審題任務。要注意的是,使用添加因素法審題,所添加的因素必須和原題目的已知因素保持同一性,不能異化。
三、文字改造法
有些題目,命題者為增加題目的新奇性或文學色彩,故意轉彎抹角,甚至故弄玄虛,以增加審題難度。碰到這類題目,不必慌神,只要對原題的文字稍加改造,就可以化神奇為平易,很快明白題旨,完成審題任務。用文字改造法審題,要注意的問題是改造後的題目一定要真實於原題的題旨,否則就會偏離題意。另外,文字改造法只是在對題目進行審視過程中的一種主觀思維活動,通過這種創造性思維快速完成審題任務,在實際寫作過程中,題目是不能改動的。
四、逆向入題法
前面介紹過反向思維法,說的是有些作文題從正面思考無法破題,而換一個角度以反面思考很快就能把握題旨,瞬間完成審題任務。這里所說的「逆向入題法」,是說有些題目按照常規以正面審題,也可以很快入題,完成審題立意任務。但是總嫌角度不新,立意不佳,因而不敢貿然下筆。這時如果舍棄正面改堅,改從逆向入題,往往很快就可以找到新的突破口。好象戰士面對著敵人的碉堡,從正面也可以攻破,但比較費力,傷亡也可能較重。如果不按常規打法,避開正面改從側面或後面,出其不意發動進攻,也許更能克敵致勝,取得輝煌戰果。我們把這種作戰方法借用來審題,就叫作「逆向入題法」。
五、就事論事法
顧名思義,就事論事意即就著某件事、某個問題,直接論述這件事或這個問題,不能指東說西或顧左右而言他。俗話說:「指著烏龜說王八,指著田雞說青蛙。」也就是就事論事的意思。這種方法主要用於審視議論文中的評論性題目,思想評論、人物評論、事件評論、工作評論、新聞評論乃至於文藝評論等,運用就事論事法來審視,可以節省大量揣摩、思考的時間,加快審題速度。當然,在評論性文章的寫作過程中,也會涉及被評論的事物以外的其他材料,但引用其他材料的目的仍然是為了闡述自己的觀點,為評論服務。在評論的寫作過程中,不管引用的材料有多麼新奇,多麼重要,都不能獨立於文章,而自成觀點。
六、借題發揮法
與就事論事相反的審題立意方法便是借題發揮法。這種方法適用於審視感想式的作文題,讀後感、觀後感、聽後感一類題目,運用借題發揮法審視,能很快把握題旨,明確文章的立論方向。就事論事不能借題發揮,借題發揮則不能就事論事。運用借題發揮法審題,要掌握兩個要點,一是「借題」,二是「發揮」。借題之精髓、內涵,發己之見解、觀點。
七、辨明關系法
有些議論文題目,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語或片語並列構成的,譬如《難與易》《美與丑》《魚與水》《自由與紀律》《時髦與創新》《偉大與平凡》《成功與失敗》《發光與沾光》《磨刀與砍柴》《名師與高徒》《「我要學」與「要我學」》《「向錢看」與「向前看」》《自負·自信·自滿》《觀察·實踐·思考》《識才·用才·愛才》等等。這類作文題,運用辨明關系法審視,很快就能掌握題旨。所謂辨明關系,就是用辯證思維的方法,辨清楚構成題目的詞或片語彼此之間的特定關系,關系辨明了,審題立意的任務基本上就完成了,因為這類議論文的論點,一般說來,就是構成題目的詞或片語之間的特殊關系。
Ⅳ 如何提高孩子的審題分析能力
審題,顧名思義就是對題目的含義進行分析、研究,從而正確地把握問題,理解題意,明確題目要求,確定答題方式等。審題是合理、正確解題的基礎,是獲取解題信息,最終達到圓滿解題的第一步。學生只有通過讀題,才能明確題意,為進一步的思考作準備。解決問題的前提是需要學生理解題意,明確題意,審題能力是至關重要的。沒有審題的能力,就談不上解決問題,更會影響學生的應試能力的培養。教會學生審題是很關鍵的。 我們在教學中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學得很認真,課堂氣氛也很好。可做作業卻錯了一大片;考卷發下起來以後,學生後悔地說:「我都會做,怎麼就做錯了?」「這么簡單的題,當時怎麼就做錯了?」這種情況,家長、學生和部分老師常常歸結為不認真。深入分析,是不是粗心、馬虎惹的禍呢?其實,在粗心、馬虎的背後暴露的正是學生審題能力的薄弱。從學生看到題目到動筆解題之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這個過程便是審題。審題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和先導。審題能力是一種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識水平為基礎,更需要有良好的讀題習慣、有效的思考方法為保證。這種能力的獲得需要有一個學習、積累、反思、鞏固、發展的長期過程。小學生審題能力的高低強弱,直接影響到解題過程的正確與否。我們開始反思,學生的審題能力為何會如此薄弱呢?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除了學生自身的因素,與我們的教學有沒有關系呢?我們又該如何去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呢? 一.分析學生審題能力薄弱的原因1.教師教學方面的原因。(1) 對學生審題習慣培養不夠重視。從教學過程看,教師總擔心完不成教學任務,或擔心教學內容的不完整,急匆匆地把備課時准備的內容講完,教師把課堂教學看成完成教學任務,而不是考慮學生應該學會些什麼?學生學會了多少?(2)包辦代替使學生形成依賴。課後練習除了鞏固知識、反饋信息外,也有審題能力、分析能力等多種能力培養的功能,教師的包辦代替,讓學生失去了這種機會,學生等待教師的分析和講解,有了依賴性。潛移默化中學生失去了思考的積極性和習慣。到了考試暴露問題時,老師自認為自己教得很好,講得很明白,而學生沒學會,就覺得是學生能力不行,其實這都是老師急於求成的後果。2. 學生自身的原因。(1)知識儲備少 小學生識字量有限,在讀題中往往會遇到不認識的或者是不理解的字。於是便有了「讀半邊字」或者索性就跳讀的現象,導致弄不清題意;即使能勉強讀完的,但或者停頓錯誤,或者不明白字詞意思,也會弄錯題意。例:一些學生不認識題目要求中生字,蒙著來,就不能正確地理解題目含義。(2)消極的心理因素 學生在審題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心理障礙,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主動地,積極地,有意識地從學生心理傾向中分析出產生審題障礙的主要原因,採取有效措施,幫助學生開啟思維之門,下面結合教學實例,分析一下學生審題中產生障礙的主要表現:①思維定勢思維定勢也可稱為思維慣性,是一種習慣性的思維傾向。是指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形成的自己所慣用的、格式化的思維模式,面對問題,自然地沿著特定的思維路徑,對其進行思考與處理。思維定勢有利於學生處理單純的學習問題,但對於新的相對復雜的問題,則往往表現為處理盲目,思考缺乏廣度與深度。做題時孩子們往往沒把題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索,按「老印象」辦事。學生一看到題目便以為是平時做過的,產生這類錯誤的原因,主要是「思維定勢」的消極作用。 ②懶惰心理懶惰是一種好逸惡勞,不思進取,缺少責任心,缺少時間觀念的心理表現。小學生的懶惰表現尤為突出,不僅僅體現在平時的活動中,更深深地影響了思想。有的由於平時的依賴性較強,一遇到需要動腦思考的題目,便主動放棄,希望依賴別人。表現在審題上,便是遇到題目比較長,比較難讀通,難理解的,就不去思考,甚至不去認真讀,內心主動把它歸為不會做的題目。(3)不良的審題習慣 很多學生作題急於求成,讀題時,缺乏耐心、細心,經常會用眼睛掃一遍,就急於動筆了。讀題時不能對題目進行正確、全面的觀察。往往被一些表面現象所吸引,如題目中圖中艷麗的色彩、可愛的形象等。遇到長的題目更不能完整的把它讀完,斷章取義,遇到不認識的字時,隨便猜測,而不去認真的朗讀思考。 二.教給孩子有效的審題方法 (一)、動口朗讀是審題清晰的基礎 讀題是培養審題能力的第一步。通過讀題,使學生明確題意,為進一步思考作準備。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讀題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確的規定,中高年級學生如可以大聲讀、輕聲讀、默讀,要讀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低年級的學生識字量少,閱讀速度慢,理解能力弱,這就需要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讀題方法的指導。1、認真仔細,讀准確。我們經常會發現,很多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經常會用眼睛掃一遍,就急於動筆了,因為他們覺得這是司空見慣的問題。而事實上題目並不是他們「經驗」里的樣子,題目的意思
Ⅵ 如何訓練學生的審題能力
審題,顧名思義就是對題目的含義進行分析、研究,從而正確地把握問題,理解題意,明確題目要求,確定答題方式等。審題是合理、正確解題的基礎,是獲取解題信息,最終達到圓滿解題的第一步。學生只有通過讀題,才能明確題意,為進一步的思考作準備。解決問題的前提是需要學生理解題意,明確題意,審題能力是至關重要的。沒有審題的能力,就談不上解決問題,更會影響學生的應試能力的培養。教會學生審題是很關鍵的。
我們在教學中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學得很認真,課堂氣氛也很好。可做作業卻錯了一大片;考卷發下起來以後,學生後悔地說:「我都會做,怎麼就做錯了?」「這么簡單的題,當時怎麼就做錯了?」這種情況,家長、學生和部分老師常常歸結為不認真。深入分析,是不是粗心、馬虎惹的禍呢?其實,在粗心、馬虎的背後暴露的正是學生審題能力的薄弱。從學生看到題目到動筆解題之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這個過程便是審題。審題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和先導。審題能力是一種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識水平為基礎,更需要有良好的讀題習慣、有效的思考方法為保證。這種能力的獲得需要有一個學習、積累、反思、鞏固、發展的長期過程。小學生審題能力的高低強弱,直接影響到解題過程的正確與否。我們開始反思,學生的審題能力為何會如此薄弱呢?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除了學生自身的因素,與我們的教學有沒有關系呢?我們又該如何去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呢?
一.分析學生審題能力薄弱的原因1.教師教學方面的原因。(1)
對學生審題習慣培養不夠重視。從教學過程看,教師總擔心完不成教學任務,或擔心教學內容的不完整,急匆匆地把備課時准備的內容講完,教師把課堂教學看成完成教學任務,而不是考慮學生應該學會些什麼?學生學會了多少?(2)包辦代替使學生形成依賴。課後練習除了鞏固知識、反饋信息外,也有審題能力、分析能力等多種能力培養的功能,教師的包辦代替,讓學生失去了這種機會,學生等待教師的分析和講解,有了依賴性。潛移默化中學生失去了思考的積極性和習慣。到了考試暴露問題時,老師自認為自己教得很好,講得很明白,而學生沒學會,就覺得是學生能力不行,其實這都是老師急於求成的後果。2.
學生自身的原因。(1)知識儲備少
小學生識字量有限,在讀題中往往會遇到不認識的或者是不理解的字。於是便有了「讀半邊字」或者索性就跳讀的現象,導致弄不清題意;即使能勉強讀完的,但或者停頓錯誤,或者不明白字詞意思,也會弄錯題意。例:一些學生不認識題目要求中生字,蒙著來,就不能正確地理解題目含義。(2)消極的心理因素
學生在審題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心理障礙,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主動地,積極地,有意識地從學生心理傾向中分析出產生審題障礙的主要原因,採取有效措施,幫助學生開啟思維之門,下面結合教學實例,分析一下學生審題中產生障礙的主要表現:①思維定勢思維定勢也可稱為思維慣性,是一種習慣性的思維傾向。是指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形成的自己所慣用的、格式化的思維模式,面對問題,自然地沿著特定的思維路徑,對其進行思考與處理。思維定勢有利於學生處理單純的學習問題,但對於新的相對復雜的問題,則往往表現為處理盲目,思考缺乏廣度與深度。做題時孩子們往往沒把題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索,按「老印象」辦事。學生一看到題目便以為是平時做過的,產生這類錯誤的原因,主要是「思維定勢」的消極作用。
②懶惰心理懶惰是一種好逸惡勞,不思進取,缺少責任心,缺少時間觀念的心理表現。小學生的懶惰表現尤為突出,不僅僅體現在平時的活動中,更深深地影響了思想。有的由於平時的依賴性較強,一遇到需要動腦思考的題目,便主動放棄,希望依賴別人。表現在審題上,便是遇到題目比較長,比較難讀通,難理解的,就不去思考,甚至不去認真讀,內心主動把它歸為不會做的題目。(3)不良的審題習慣
很多學生作題急於求成,讀題時,缺乏耐心、細心,經常會用眼睛掃一遍,就急於動筆了。讀題時不能對題目進行正確、全面的觀察。往往被一些表面現象所吸引,如題目中圖中艷麗的色彩、可愛的形象等。遇到長的題目更不能完整的把它讀完,斷章取義,遇到不認識的字時,隨便猜測,而不去認真的朗讀思考。
二.教給孩子有效的審題方法
(一)、動口朗讀是審題清晰的基礎
讀題是培養審題能力的第一步。通過讀題,使學生明確題意,為進一步思考作準備。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讀題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確的規定,中高年級學生如可以大聲讀、輕聲讀、默讀,要讀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低年級的學生識字量少,閱讀速度慢,理解能力弱,這就需要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讀題方法的指導。1、認真仔細,讀准確。我們經常會發現,很多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經常會用眼睛掃一遍,就急於動筆了,因為他們覺得這是司空見慣的問題。而事實上題目並不是他們「經驗」里的樣子,題目的意思已經發生改變。為了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學習習慣,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求學生做到「字字出聲讀題慢」
。低年級的學生識字少,沒有達到一定的默讀能力,我要求學生出聲輕讀、用手指讀能幫助他們不漏字、不添字,讀懂意思。同時,要求學生輕讀後再默看題,詳細理解題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讀題能力。2、咬文嚼字,讀懂題。咬文嚼字就是要善於抓住閱讀題、填空題、判斷題、選擇題中的關鍵字、詞或句,准確理解其表達的意義。在讀題審題的過程中抓住重難點是學會審題的最高境界。學生一旦能在讀題的過程中能找到的重點詞和關鍵句,並能在此處仔細品味、認真思考,從中發現文字背後的含義,便會達到融會貫通的意境。所以我要求學生要分三步讀:第一遍閱讀要解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為流利閱讀掃平障礙,第二遍,要求學生邊讀邊思考,畫出重點詞語。第三遍,仔細推敲字、詞、句的准確含義,已達到理解題意。只有學生在審題中養成認真推敲、咬文嚼字的習慣,才能真正理解題意。為了讓學生能把認真讀題、仔細推敲的過程表現出來,強化學生認真審題的意識,我要求學生一邊讀題時,一邊圈圈點點,把重要的字詞做上記號,提醒自己注意。當然,所謂的大聲朗讀只能在平時的訓練中進行,真正考試時只能是默讀。3.
強化訓練,及時鼓勵。在教給審題方法的基礎上,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嚴格的審題訓練及熱情鼓勵,以培養他們認真審題的習慣和提高審題的能力。在平時教學中,對於圈對關鍵詞並解答正確的學生,我還給予作業或考試卷上加分法來激勵,正是基於這種多形式,多渠道的對學生仔細審題的習慣指導和訓練,因而,所教學生的審題能力及解題的准確性都大大提高。
(二)、悉心觀察是審題全面的保證
對題目意思能正確領會,還需要對題目進行正確、全面的觀察。心理學認為,觀察是人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它是知覺的高級形式。同時,觀察與思維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觀察的過程中自始至終地伴隨著思維活動。教師還必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1.
觀察要有順序地進行。
比如,出示一道例題圖,學生總是雜亂無章地觀察著,還有的孩子重復著回答別人已經回答過的數學信息,這種現象我們經常會遇到。由於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在觀察事物的時候,往往被情景圖中艷麗的色彩、可愛的形象所吸引,看到什麼就什麼就說什麼,缺乏條理性,因此,教師在學生看例題圖時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教給學生觀察圖畫的順序,這樣學生就能按照老師的要求,有順序地觀察插圖上的景物,說出有價值的數學信息,避免出現遺漏或是重復的情況了。2、觀察要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
學生生活在信息豐富的社會里,生活經驗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資源,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經驗的激活、利用、調整、提升的過程,是自己對生活現象的解讀。數學學習離不開學生的生活經驗。
(三)重視學生的認知基礎。
不同學生的認知基礎大不相同,這不僅與他們的年齡有關,還與他們的生活背景有關。高段的學生認知能力相對而言較強些,也有著較為豐富的生活經驗,一些較為復雜的題目也能自己審題分析並有序地做下去。而低段的學生不管是認知能力,還是理解能力都比較弱,如果高估他們的認知能力,將自己理解起來簡單的題目想當然地認為學生理解起來也很容易,那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學生會出現各種類型的錯誤,練習的效果很差。因此,在平常的練習中,要以學生的認知水平來讀題、審題、分析題意。對於學生不理解的地方要耐心講解,直到學生理解為止,注重學生認知水平的提高,以便學生在以後的練習中能自己解決相關的題目。
(四)、作業講評。
作業講評是學生獲得信息反饋的重要途徑。學生中的作業錯誤,都是由於審題的不仔細所造成的。通過作業的講評,分析解題中造成的錯誤原因,溝通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有益於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通過作業的講評,學生能認識存在錯誤的原因。教師利用講評,進一步補充一些練習題供學生思考,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索、發現,把學生的思維活動積極地調動起來。
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是很重要的,良好的審題習慣是做對題目的開端,教師必須時刻關注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努力把一些審題中出現的不好的審題習慣扼制住。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任務,它幾乎無捷徑可走,只有在學生自己反復的練習、教師的分析指導中逐步養成。學生經過了嘗試,才會有體會和感受,才會更深刻地理解教師的分析、指導,而教師的包辦代替只能扼殺學生的思想。在今後教學中還要經常提醒學生仔細讀題,認真審題,要不斷做學生的表率,傳授他們審題的技巧及方法,提高解題的正確率,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提高教學效果。
Ⅶ 怎樣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
數學課程標准強調:注重學生諸種能力的培養,其中包括數學閱讀能力和審題能力。但在實際的數學教學中,我經常發現一些同學「一聽就懂,一做就錯,一點就會」。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數學課程標准》中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作為一線教育工作者,我們有義務去思考這個問題,追尋學生審題、讀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生尋找解題的策略。我們應該關注學生讀題、審題能力的培養。
審題是解題的開始,也是解題的關鍵。學生審題能力的高低會直接影響解答的結果。因此,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分析學生產生審題障礙的原因,尋找對策,培養學生審題能力。
一、審題能力的含義
審題能力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能力,它包括閱讀、理解、分析和綜合等多種能力,也包括嚴肅、認真、細致的態度等非智力因素。數學學科的審題就是為了正確解題而進行閱讀、理解題目所涉及的數學知識,明確題目給出的條件和要求,並試圖找出條件和結論之間的關系而進行的思維活動。
二、審題能力薄弱的原因
學生在解數學題的過程中所出現的種種錯誤,很多情況下都是產生在審題這一初始環節中。那麼學生的審題能力為什麼差呢?我分析一下往往由以下原因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