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研究方法 > 分析針灸治病的八種方法

分析針灸治病的八種方法

發布時間:2022-06-16 16:57:48

❶ 針灸治療腎虛水泛型患者的方法有哪幾種

(1)陽水為病針灸治法

[治法]陽水為病,系肺氣失宣,水濕內停所致,腰以上腫宜發汗,故取列缺、合谷發汗解肌,通利肺氣;腰以下腫宜利小便,故取偏歷、陰陵泉利小便以消水腫;委陽為三焦下合穴,功可調三焦氣化功能以消水腫。

[處方]列缺、合谷、偏歷、陰陵泉、委陽。

[做法]取肺、脾經穴為主。針用平補平瀉法,以宣肺、解表、利水;表邪退後,宜參用陰水治法。

(2)陰水為病針灸治法

[治法]陰水病因脾腎陽虛,針灸脾俞、腎俞、復溜可溫脾腎元陽,促三焦氣化;灸水分利水以消水腫;灸關元培補元氣以溫下焦;補三陰交健脾利濕,通利小便。

[處方]脾俞、腎俞、水分、復溜、關元、三陰交。

[做法]取足太陰、少陰經穴為主。針刺用補法,並用灸法,以溫補脾腎,利水消腫。

❷ 中醫中針灸是最重要的一門課程,那麼針灸又是如何治病的

大家都知道,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醫術大國,各種中草葯和特殊的治療法在歷史的長河中逐漸出現並很多都的到了傳承。比如針灸就是中醫中的一大經典,至今為止仍在傳承,那麼既然中醫中針灸是最重要的一門課程,那麼針灸又是如何治病的呢?它是通過用針扎我們的穴位,將我們體內的毒氣必出來的一種比較傳統的方法。

所以說不得不為中國人的智慧點贊,我們的祖先花了很大的精力來研究這一方面的東西,最終也給人們帶來了很大的幫助。所以說我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針灸治療法就是中國傳統醫學上的一個瑰寶,它簡單方便且低成本的特點深受人們的喜愛,所以才會歷久不衰,直接為止仍然的到人們的繼承和發展,相信我們的子孫後代也會將這一醫學經典弘揚下去的。

❸ 針灸有什麼用針的手法

常用的手法有進、退、捻、搗、留五種。
進:捻著針向里進,用來探找產生酸麻感覺最明顯的部位。捻進快,刺激強;捻進緩慢,刺激較緩和。
退:捻著針向外退,以探找到產生酸麻感覺最明顯的部位。已經產生了這種感覺就可退出,以減輕刺激,或施行間歇的刺激。
捻:進針、退針或刺到發生酸麻的部位都要捻動。捻得快,角度大,次數多,刺激就強;相反就輕。
搗:是將針捻轉得上下左右搗動。
留:病人感到酸麻重脹得難忍或捻針到相當程度時,停止捻轉,針留身上,就叫「留針」。時間長短,看病情決定,一般在10~20min左右。根據不同的病情,採用不同的補瀉手法,可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補法是一種促進機體興奮的方法,來改善人體的虛寒現象。用補法時,進針後的手法較少,不留針,或留針時間較短,刺激輕。老人、小兒、婦女和一般虛證病人,在胃口不好、全身無力等情況下,宜採用補法;瀉法是採用強刺激的手法來達到抑制機體的過分亢進。進針後的手法較多,留針時間長,對於體質較強和一般實證的病人,如食慾旺盛、大便不通等,宜採用瀉法。

❹ 針灸療法有哪些

針灸是中醫傳統療法之一。它是通過調整經絡臟腑氣血的功能,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由於其具有操作簡便、適應證廣、療效明顯和經濟安全等優點,因此數千年來深受廣大人民的歡迎。

以下介紹幾種腸胃病常見病症的針灸療法:

慢性胃炎

[主穴]脾俞、足三里穴。

[配穴]肝氣犯胃,加內關、中脘、太沖穴;脾胃虛弱加章門、胃俞穴。

[做法]脾胃虛弱者用補法,章門、足三里可加灸法;肝氣犯胃則用平補平瀉法。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3~5日。

十二指腸炎

[主穴]脾俞、胃俞、肝俞。

[配穴]氣滯者,加太沖;水濕停留,加豐隆。

[做法]實證用瀉法或平補平瀉法;虛證用補法,虛寒證可配合灸療。視病情每日1~2次或隔日治療1次,每次留針15~30分鍾,可間歇運針1~2次,4周為1療程,療程間隔7日。

胃、十二指腸潰瘍

[主穴]內關、中脘、足三里。

[配穴]痛甚,加梁丘;反酸,加胃俞、梁門;脅痛,加期門、陽陵泉;吐酸,加公孫、太沖;胃寒,加脾俞、胃俞(均灸);出血,加血海。

[做法]實證用瀉法或平補平瀉法;虛證用補法,虛寒證可配合灸療。視病情每日l~2次或隔日治療1次,每次留針15~30分鍾,可間歇運針1~2次,4周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5日。

胃下垂

[主穴]中脘、內關、太沖、公孫。

[配穴]痛甚,加梁丘、足三里;便秘,加大橫、支溝;嘔吐,加內庭;反酸,加肝俞、大都;食慾不振,加足三里。

[做法]可用補法,配合灸療。視病情每日1~2次或隔日治療1次,每次留針15~30分鍾,可間歇運針l~2次,5周為1個療程,療程間隔5日。

艾灸療法

艾灸療法是以艾絨或其他葯物點燃以後,對體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熏灼、溫熨,借灸火溫熱刺激人體,通過經絡的傳導,來達到防治疾病的一種傳統療法。艾葉性溫,氣味辛香,易燃,用作灸法的主要原料。具有溫經通絡,散寒祛濕,行氣活血等防病保健作用。灸法還可以溫補脾腎,回陽固脫。常用的艾灸法有溫和灸和隔姜灸。

腸胃病常用的艾灸法常用穴位有:肺俞、膈俞、腎俞、足三里、中脘、天樞、命門、身柱、脾俞、氣海、關元、水泉、脊中、華蓋、梁門、神闕、大椎、肝俞、三陰交、行間、中極。可選擇3~4個穴位,並根據個人不同體質,辨證配穴。

艾灸療法應注意:患者選擇舒適的體位,施灸時注意安全,防止艾絨條脫落,燒傷皮膚或衣物。根據不同的部位、皮膚厚薄、病情輕重、年齡和體質的不同,選擇適當的灸法和炷數。顏面、五官、大血管、粘膜附近及毛發生長部位不宜灸。皮膚有潰瘍、傷口感染者不宜用灸法。梵谷熱、急病、實證及陰虛發熱者不宜用灸法。灸時患者局部起泡是火力太大,溫度過高。輕者可以自行修復,數日後吸收結痂。重者須找醫務人員進行消毒、包紮,以防感染。

❺ 中醫針灸可以治病,有什麼科學的說法

針灸作為中國傳統的中醫治療疾病的方式,其科學性早就已經得到了驗證。這么多年以來,國內外多名針灸醫師以及相關的科研人員做了大量的臨床實驗,反復的證明了針灸在止痛以及改善身體功能各方面所起到的療效。

針灸的作用有哪些?

針灸主要有三大類的作用,第1個就是疏通經絡,第2個是扶正驅邪,第3個是調和陰陽。疏通經絡呢,實際上就是指的咱們經絡中可能會有一些一些結的地方,有一些不流利不通的地方,通過針灸的方式可以達到一個結節的一個效果,而達到一個經絡運行通暢的這么一個目的,然後這個就是它疏通經絡的作用。第2個作用呢就是扶正驅邪,扶正驅邪是在針灸治療疾病里邊非常重要的一種治療的手段,只有人體的正氣足了,才能把便攜驅除出體外,針灸上有很多穴位,比如像氣海,關元呀,中脘這都是來扶助人體正氣的,扶正祛邪是針灸的很重要的一個。第3個作用就是調和陰陽,調和陰陽是針灸治療的一個重要的目的,也是治療的一個手段,然後人人體在陰平陽密的情況之下,才能達到一個健康的一個狀況,針灸可以通過對穴位的刺激來達到調整陰陽,調和陰陽的作用。

怎麼扎針灸

針灸根據我們人體的穴位來進行取穴,然後對穴位進行刺激,通過這種方法來幫助我們治療各種疾病。


一個人身上的穴位有很多個,僅僅是經穴就有360幾個,還不包含一些不常見的奇經脈絡。我們從針灸治病的各種成功案例可以分析出,很少有病人只針刺一個穴位就把病治好的,往往需要針刺很多個穴位,這些穴位共同作用,才能有效治癒我們的疾病。我們需要熟悉身體的各個穴位以及作用,並且掌握扎針的手法。



(6)分析針灸治病的八種方法擴展閱讀:

扎針手法:

1、進針練習: 一般來說,以左手扶持,右手進針(左撇子則相反)。具體方法是:以左手的拇指或食指爪切在紙墊或棉團上,右手持針,將針身垂直快速直接或捻轉刺入,以此反復練習。


2、另外進針需要掌握一定的准確度,務必要正中你要刺入的穴位。練習方法:准備一些半圓形的黃豆,將其放在每層棉墊的不同位置,黃豆的平面朝下,在棉墊的上方固定一點(用筆做一下標記)。

要求:在進針位置不變的情況下,盡可能的扎到不同平面的黃豆,只允許改變針頭的方向,保證針扎到每個黃豆都是直線,針體不能彎曲,多次練習以達到要求為止。


3、捻轉練習:將毫針插入紙墊或棉團後,以右手的拇指和食指夾持針柄,在原處來回不停地捻轉毫針。

要求:幅度保持一致,速度要均勻。 開始的時候動作可慢些,針體要保持筆直,不能有彎曲,然後逐漸增加捻轉頻率。捻針和進針速度要均勻,不能時快時慢,不斷練習,達到頻率150~200次/分鍾即可。


4、具體的捻轉練習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小幅度捻轉法。 用右手拇指、中指前端(指腹的前三分之一)捏住針柄,食指指端壓在針尾上,用拇、中兩指捻轉,食指加壓,同時左手的食中指分開1~2厘米,壓在棉墊上,右手持針垂直刺入左手食、中指之間,邊捻邊進針,到達針根處將針取出,重復操作,每次訓練30分鍾左右。


5、一種是大幅度捻轉法。右手的拇、食、中指同時捏住針柄,三指同時用力且均勻(不要出現中指不動,拇指、食指捻轉的情況),其他操作方法同小幅度捻轉法。


6、接下來小編將講述一下提插的練習。提插的練習還是比較簡單的,主要練習的是指力和腕力,在之前都練習到了。我們所要掌握的有這幾點:針刺入棉墊後,拇、食兩指捏住針柄,做上提下按的動作,針體不要彎曲,並練習斜插,橫插等多方向的提插練習。

網路經驗-如何學好針灸?(入門篇)-手法練習

❼ 針灸是怎麼治病的,原理是什麼

雖然不懂,但可以簡單猜一下。一般針灸針都是消毒過的金屬針,但還是異物。進入人體後,它們會使人體產生免疫反應,吸引巨噬細胞等免疫細胞集中。

中醫的通經活絡理論,可能只是對打通人體免疫細胞通路的簡單認識。至少原則上是可以真正達到治病的目的地。

❽ 針灸有哪幾種常用的手法

常用的手法有進、退、捻、搗、留五種。

進:捻著針向里進,用來探找產生酸麻感覺最明顯的部位。捻進快,刺激強;捻進緩慢,刺激較緩和。

退:捻著針向外退,以探找到產生酸麻感覺最明顯的部位。已經產生了這種感覺就可退出,以減輕刺激,或施行間歇的刺激。

捻:進針、退針或刺到發生酸麻的部位都要捻動。捻得快,角度大,次數多,刺激就強;相反就輕。

搗:是將針捻轉得上下左右搗動。

留:病人感到酸麻重脹得難忍或捻針到相當程度時,停止捻轉,針留身上,就叫「留針」。時間長短,看病情決定,一般在10~20min左右。根據不同的病情,採用不同的補瀉手法,可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補法是一種促進機體興奮的方法,來改善人體的虛寒現象。用補法時,進針後的手法較少,不留針,或留針時間較短,刺激輕。老人、小兒、婦女和一般虛證病人,在胃口不好、全身無力等情況下,宜採用補法;瀉法是採用強刺激的手法來達到抑制機體的過分亢進。進針後的手法較多,留針時間長,對於體質較強和一般實證的病人,如食慾旺盛、大便不通等,宜採用瀉法。

❾ 針灸可以治療很多病,你了解針灸的基本知識嗎

針灸可以治療很多病,你了解針灸的基本知識嗎?

針灸由「針」和「灸」構成,是中醫學的組成部分,是基於中華民族傳統產生的採用針刺或火灸人體腧穴和部位來治療疾病的方法,在其形成和應用過程中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文化和地域特徵。針灸的內容包括針灸理論、腧穴、針灸技術及相關器具。

c

早在1980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就提出了43種疾病用針灸治療會有較突出的療效。2002年,我國針灸病譜研究小組證實,針灸對 16 類 461 種病症可發揮不同的治療作用。

❿ 針灸中頭針八法指哪些

「八法」是指「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種治療方法,廣泛運用於方葯施治,筆者認為,此「八法」同樣適用於針灸的臨床運用,且能提高療效。

1 汗法

1 發散風寒取大椎、風池、合谷,用平補平瀉手法,後溪用燒山火手法,使其產生熱感發汗。主治風寒感冒,發熱惡寒,頭痛無汗。脈浮緊的表寒證,使其發散解表,汗出熱退。

2 清透表熱取肺俞、大椎用平補平瀉,大椎針刺後用一次性七星針刺絡拔罐或少商點刺出血,合谷用透天涼手法,取其清宣表熱。主治風熱外感或肺熱內壅,症見,發熱重、惡寒輕,咳嗽咳痍,痰稠難咯,舌紅苔黃,脈浮數或數。

在大吐、大瀉、或失血之後不可用汗法,若必用汗法時,可先針太溪、陰谷以滋陰,足三里、氣海以扶正,再行汗法,以達到驅邪而不傷正。
2 吐法

涌吐風痰:以左手食指緊按天突穴,候其患者作嘔時,速刺天突穴,以激起內部反射使之上涌作吐,或用左手拇指和食指緊按廉泉穴左右,候患者作嘔時,速刺廉泉穴左側以誘導使其嘔吐,用上兩法若不能吐時,可用雞羽輕攪咽部,使其助吐。吐法,易損傷正氣,同時病人心理上也難以接受,故運用吐法之前,要做好說服工作,取得患者信任。年老體弱、妊娠期、失血、氣虛者慎用。
3 下法

1 清腸導滯取天樞、足三里、中脘、小腸俞用瀉法,以導滯通便。主治濕熱阻滯,腹痛里急後重,下痢赤白粘液的濕熱中阻證。

2 健脾消導取上脘、中脘、脾俞用平補平瀉法。主治胃脘脹痛,暖腐吞酸,或嘔吐不消化食物,其昧腐臭,吐後痛減,不思飲食,大便不爽,苔厚膩,脈滑的食積停滯證。起到健脾助運,消積化滯。取其通因通用。
3 瀉熱通便取天樞、大腸俞、足三里、太沖用瀉法。針感向下傳導。主治胃腸積熱,腹痛拒按,大便秘結等症。

4 溫下寒實取小腸俞、大腸俞、天樞、關元。先灸後針或採用溫針灸方法,用瀉法,適用於寒實秘結之證,使其寒實溫通而下。

5 補虛通便取中脘、天樞、氣海(灸)、關元(灸)、大腸俞、小腸俞,行針2次,先用補法,後用瀉法,氣海、關元交替使用,適用於老人津枯腸燥便秘,以補虛通便。下法,如遇大出血、妊娠、表邪未解者慎用。
4 和法

1 疏肝理氣取期門、肝俞、膈俞、太沖、膻中用平補平瀉手法。內關、陽陵泉留針20min,可治療肝氣郁結、胸脅脹痛;調和肝脾取肝俞、脾俞、行間、中脘用平補平瀉手法,適用於肝脾不和、土虛木侮之證。

2 和解少陽取內關、_陽池、大椎、丘墟用平補平瀉法、可治外感病,邪傳少陽,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口苦咽干目眩等症。如是瘧疾,可在發作前2h取間使、大椎、陶道,起到截瘧作用。

3 調經和血取血海、氣海、關元、三陰交用平補平瀉手法,以調和氣血。主治婦女月經不調。

表邪未解,或邪熱傳里,不可用和法。

5 溫法

1 溫通經絡上肢取大椎、肩髑、曲池、外關;下肢取環跳、陽陵泉、絕骨、昆侖,由上而下針刺,用溫針補法,留針20min左右,使其產生熱感。適用於癱瘓、痿證、風寒濕痹等證。

2 溫中散寒取上脘、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用溫針灸法,留針30min,使其產生熱感。可用於寒邪直中,胃痛、消化不良等中焦虛寒證。

3 溫腎壯陽取命門、腎俞、上髂、關元用補法,針後加灸,使腰部產生熱感。可用於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腰膝酸軟冷痛,脈沉細兩尺無力的下元虛寒證。
6 清法

1
清諸經之熱①清肺經之熱,取肺俞、少商(點刺出血)、魚際、少沖(點刺出血)用瀉法。②清脾經之熱,取脾俞、隱白(點刺出血)、太白、用瀉法。③清心經之熱,取心俞、少沖(點刺出血)、少府、大敦(點刺出血),用瀉法。④清腎經之熱,取腎俞、湧泉、然谷、大敦、少沖(點刺出血)用瀉法。⑤清肝經之熱,取肝俞、大敦、行間、太沖、少沖(點刺出血),用瀉法。

2 清熱解毒取大椎、合谷、十宣(間隔點刺出血),用瀉法,留針20~30min,可用於各種瘡癰腫毒,根據癰腫發於何經部位,加上清本經滎穴,多採用透天涼手法。

3 清熱養陰取行間、魚際、少府、然谷、大都用瀉法。加上陰谷、尺澤、陰陵泉、少海、曲泉用補法,可治療各類由於內熱久郁,而致陰液不足之證。

4 清熱開竅取人中、百會、十宣(點刺出血),可用中風竅閉、中暑昏迷、熱極神昏、小兒驚厥、癲癇等證。
7 消法

1活血祛瘀如急性腰扭傷,可取委中(點刺出血),痛點阿是穴,行挑刺法。如視網膜出血、青光眼、麥粒腫等,可取角孫、風池、攢竹用平補平瀉法,留針20min左右。

2 消腫止痛如跌打損傷、局部腫痛,上肢可取曲池、合谷、用瀉法,下肢可取環跳、足三里、三陰交,局部紅腫嚴重者,可在局部用圍刺法,使其輕微出血,以助活血消腫。

3 消食化積取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用平補平瀉法,多用於食積不化,飲食停滯。

4 消堅散結①瘰癧痰核,可將針在酒精燈燒紅,直刺痰核中心與四周。②腱鞘囊腫,取患部用三棱針點刺,擠出粘液。③癭瘤,用毫針直刺中心行蒼龍擺尾法,刺四周用提插法,加刺合谷、氣海、血海。註:消堅散結法,消毒必須嚴格。
8 補法

1 補氣①如因中氣下陷所致的久瀉、或脫肛,取中脘、關元、天樞、長強、足三里,用補法。②子宮脫垂,取關元、維宮、維胞、百會,用補法。③脾腎陽虛、腹痛喜暖、五更泄瀉,取中脘、關元、命門、脾俞,用補法。以上三者針後均需加灸。

2 補血取血海、肝俞、脾俞、膈俞、關元、心俞。以補體內血液虧虛。

3 培元固本①真元虧損、腎氣不足,取關元、腎俞、足三里、氣海、膻中用補法,針後可灸關元、氣海、腎俞。②陽痿、遺精屬腎陰虛,可用腎俞、陰谷、三陰交用補法;腎陽虛者去陰谷加關元、氣海、命門針後加灸。

閱讀全文

與分析針灸治病的八種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空心鐵棒連接方法 瀏覽:670
跳虱怎麼殺除最快方法 瀏覽:841
承兌票貼息計算方法 瀏覽:522
避免電腦被盜文件備份方法 瀏覽:916
合金使用方法視頻 瀏覽:111
gps測量面積方法 瀏覽:475
cad圓分6等分的正確方法 瀏覽:387
電腦快速健的使用方法墊子 瀏覽:857
電影鏡頭拍攝技巧與方法 瀏覽:432
蜂膠的食用方法是什麼 瀏覽:351
口腔潰瘍最快解決方法用慶大黴素 瀏覽:519
幼兒常用的繪畫方法 瀏覽:57
廁所4080的牆磚怎麼方法 瀏覽:465
就業人員工資計算方法 瀏覽:214
毛筆寫字的正確方法圖片 瀏覽:7
vivo手機遠程協助使用方法 瀏覽:782
二次脊柱腫瘤最好的治療方法 瀏覽:911
治療心理方法 瀏覽:670
hr電話溝通的技巧和方法 瀏覽:250
電子屏安裝方法 瀏覽: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