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影視文學的獨特性
無聊.喜歡的人才看
『貳』 影視文學名詞解釋
「影」,即電影,「視」,即電視。電影是一門綜合藝術,它把繪畫與戲劇、音樂與雕塑、建築與舞蹈、風景與人物、視覺形象與有聲語言聯結成為統一的綜合體。 其主要特徵是: 第一,從高度綜合的角度對生活作出反映,把一個富有藝術的真實世界的情景呈現在欣賞者的面前,而其他藝術很難做到這一點。 第二,綜合了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的表現形式,使其所創造的銀幕形象,成為建立在時間與空間交叉點上的藝術形象。電影同其他文學體裁一樣,都以人和人的靈魂、人的感情為研究對象和描寫對象,具有敘事性。它既常借用文學手法來表現人物,反映生活;又採用文學的基本工具——語言藝術來刻畫人物形象。所以,這種文學樣式兼有電影性和文學性。 電視,是現代科技的產物,它比電影產生的時間約遲三十年。「電視文學」之稱,同「電影文學」的名稱一樣,因文學劇本的出現而得名。電視文學與電影文學比較,在許多方面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 (1)電視的審美媒介是「屏幕」,而電影是「銀幕」。 (2)電視是用攝像機將被攝體拍攝在錄像帶上,經過較簡單的工藝,即可製成電視片。而電影,是用攝影機先將被攝體拍攝在條狀膠片上,然後經過洗印、剪輯等工藝過程,製成影片。 (3)電視的欣賞方式是家庭欣賞方式,而電影卻是大集體的欣賞方式。由於以上三個差別,致使電視、電影在篇幅長度、題材容量等方面都不同,但用文學反映生活的特點卻是相同的。 藝術表現手法 從描寫人物形象看,小說常用記敘、描寫、抒情、議論、說明或夾敘夾議的方法,對人物的身世、經歷、性格特點、心理活動、愛好習慣等方面進行介紹剖析,而影視文學常用人物的動作、表情、舉止、行為、語言等來表現,文字講究形象化和具體化,很少由敘述者直接出面作客觀描述,因為夾敘夾議的文字難以轉化為視覺形象。在描寫上,小說、戲劇可以對人物的內心世界進行細致的描寫,而影視文學卻不允許作過長的心理描述,只能用高度濃縮的簡潔的性格化語言。從藝術表現方法看,影視文學常採用以下幾種方法: 1.平行交叉式。 即將同一時間在不同的地點發生的事情交替連接起來,相當於記敘中的「平敘」。 2.對比式。 表面上與平行式相似,但它不是同時發生的事的組接,而是兩件具有對照作用的物象或景象的組接,以造成鮮明、強烈的對比。 3.擒縱式。 故意通過暗示讓觀眾估計下一步發展必在意料之中,結果恰恰相反,使觀眾出乎意料。 4.對話式。 將上一個鏡頭某一個人的對話,巧妙自然地連在下一個鏡頭另一個人物的對話上,使之銜接自然,渾然一體。 5.象徵式。 將前後兩個鏡頭畫面處理得相似,然後加以連接,產生象徵意義。 6.渲染式。 把眾多性質相同的鏡頭,積累起來,然後組合,形成一種特定的氛圍。 7.細節連接式。 通過單一突出的形象、生動的細節來實現轉換,推動情節的發展。 8.音響連接式。 以音響為媒介來連接不同的畫面。 9.音樂連接式。 以音樂為媒介來連接不同的畫面。 10.畫外音連接式。 即用畫外音來連接不同的畫面。它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引導解說式,一種是內心獨白式。 影視文學的特殊表現手段 根據拍攝方式的不同,可分為固定鏡頭和運動鏡頭。特別是要了解運動鏡頭中的「推、拉、搖、移、跟、升、降」等拍攝方法。由於不同的拍攝方法的運用,便能產生特殊的藝術效果;不同的景別,在影片中也需要不同的藝術手段。如:遠景——指拍攝全身人像及人物周圍廣闊的空間、環境、自然景色或場面,主要用於交代環境和氣氛。 全景——拍攝人物與其周圍環境或自然景色,表現一個景的全部。 中景——表現人物膝部以上的活動情形的景,有一定的自由活動的空間。 近景——表現人物胸部以上的活動情形和面部表情的景。 特寫——指兩肩以上的頭部活動,或突出地把所要強調的「物」占滿銀幕或屏幕。 電視文學作品是涵蓋所有用電視手段來表現文學形式的熒屏聲畫作品,包括電視小說、電視散文、電視詩歌、電視報告文學等。它最為突出的外在特徵是語言的形象化,即既把文學語言表現的對象轉化為可感可見的畫面形象,又忠實的還原文學語言。它顯著的內在特徵則是具有聯想性,即在觸目可見的聲畫形象背後富有想像的內涵。因此,在電視節目中,電視文學作品屬於相當另類、也無疑是獨特的的節目。而其中,電視詩歌散文又是最有代表性的電視文學作品。 一般言之,電視詩歌散文就是文學樣式的電視化,即以電視屏幕表現詩歌散文抒情寫意意境的電視文學樣式。電視詩歌散文的含義包括兩個方面:一指文學詩歌散文的電視化表現,它把文學形式的格調、品性和意境用電視特有的藝術手段加以反映,造成動人的藝術魅力。早期的《荷花澱》(散文)、《海的嚮往》和《雪夢》(詩),近年的《妹妹,永遠的遺憾》、《我看見了大海》、《殘荷》等就是其中的代表性創作。二是指電視表現內容用散文的方式,形式比較靈活,追求意境營造,畫面優美動人,後一類形式也可以歸類為藝術片的某種類型,但也可以歸總為電視詩歌散文。如《霧失樓台》和《朝陽與夕陽對話》等。 由於電視詩歌散文是文學和電視手段的結合,因之其藝術表現特徵是獨特的。電視散文的獨特性在於其表現上的"散",以靈活躍動的聲畫形態造就文學意境;而它的內質則是"聚"--神聚。它和文學詩歌、散文的相通點更多,就是飛揚靈動,神思凝練;而比起其他電視文學形式來,抒情色彩更為濃郁,意境追求更為顯明。 1.什麼是影視文學? 所謂影視文學是指通過廣播電視聲畫媒介,以聽覺和視覺傳達設計為著眼點,運用文學創作的一般規律結構情節、塑造形象、營造氛圍、抒發感情,給受眾以文學審美情趣的文學類型。 2.影視文學與傳統文學的關系如何? 從本質屬性來看,影視文學首先是文學,它是文學的一種樣式,因而它同其他文學樣式有著密切的血緣關系和共同規律;同時,由於影視文學藉助於影視傳播媒介,因而不可避免地帶上了影視媒介特點。影視文學可以說是古老的傳統文學與新興影視相結合的產物。 3.影視文學形成過程怎麼樣? 文學是一種古老的社會現象,歷經了幾千年的發展。在這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文學的樣式和類型迭經變遷,由簡趨繁,但其表現手法基本是單一的,即運用文字的手段,以文學語言為媒介塑造形象,這種表現手法主要作用於欣賞者的視覺器官,是一種平面的接收與解讀的形式。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電子技術的發明。電影在從無聲轉向有聲之後,便脫離了它以活動的影像組合來反映現實的幼稚階段,取而代之的是以蒙太奇的敘述方式進行創作的理性階段。在這樣的背景下,一種與傳統文學樣式完全不同的新型文學樣式--電影文學便應時而生。 電影文學融合了文學與電影兩種不同類型的藝術門類彼此的優長之勢,既有「讀」的優長,又有「看」的優長,既可作用於欣賞者的視覺,又可作用於欣賞者的聽覺。這是以往任何傳統文學樣式所不具備的。幾乎與此同時,廣播也藉助於無線電波的傳送和機械錄制的手段,運用聲音來敘事,訴諸人們的聽覺。廣播的這種表現方式的一個直接結果是產生了一種新型的作用於欣賞者聽覺的「戲劇」--「廣播劇」。廣播劇的出現,標志著傳統文學與廣播結合從而產生了新型的廣播文學。電影文學和廣播文學的產生為電視文學的產生准備了基礎。電視文學吸取了電影文學形象直觀、直接訴諸欣賞者聯想的表達方法,形成為具有獨特性質的新型文學樣式。 影視文學的基本特徵: 影視文學即電影、電視的文學劇本。基本特徵主要是:視覺性、動作性和蒙太奇結構。 視覺性,即指影視文學劇本用文學所描寫的形象能夠鮮明地體現出視覺形象,具有具體、實在的視象性。 動作性,即影視文學劇本對人物的描寫是具有清晰、豐富的動作的描寫。 蒙太奇結構方式,即指影視文學劇本把許多內容不同、場景各異的畫面,按照創作的意圖予以組接,使之產生連貫、對比、聯想、襯托、懸念和節奏等藝術效果的特殊結構方式。
『叄』 我是專科生,想考研,工作兩年了,請問可以直接考研嗎,山西大學的戲劇與影視文學研究是做什麼的
專科生是不能直接讀研的,需要有學士學位證書,跟工作多少年沒有關系,加油!望採納。
『肆』 影視文學的兩個特徵分別是什麼
影視文學是電影文學和電視文學的合稱。它可以對生活作出高度綜合的反映,能夠運用形象思維和通過塑造生動可感的藝術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感情,喚起人們審美感知、審美教育和審美娛樂的藝術形式。
其主要特徵是:
第一,從高度綜合的角度對生活作出反映,把一個富有藝術的真實世界的情景呈現在欣賞者的面前,而其他藝術很難做到這一點。
第二,綜合了時間藝術和空間藝術的表現形式,使其所創造的銀幕形象,成為建立在時間與空間交叉點上的藝術形象。電影同其他文學體裁一樣,都以人和人的靈魂、人的感情為研究對象和描寫對象,具有敘事性。它既常借用文學手法來表現人物,反映生活;又採用文學的基本工具——語言藝術來刻畫人物形象。所以,這種文學樣式兼有電影性和文學性。
電視,是現代科技的產物,它比電影產生的時間約遲三十年。「電視文學」之稱,同「電影文學」的名稱一樣,因文學劇本的出現而得名。電視文學與電影文學比較,在許多方面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
(1)電視的審美媒介是「屏幕」,而電影是「銀幕」。
(2)電視是用攝像機將被攝體拍攝在錄像帶上,經過較簡單的工藝,即可製成電視片。而電影,是用攝影機先將被攝體拍攝在條狀膠片上,然後經過洗印、剪輯等工藝過程,製成影片。
(3)電視的欣賞方式是家庭欣賞方式,而電影卻是大集體的欣賞方式。由於以上三個差別,致使電視、電影在篇幅長度、題材容量等方面都不同,但用文學反映生活的特點卻是相同的。
『伍』 論影視藝術與影視文學之間的關系
影視藝術與影視文學之間的關系
文學走進影視,影視離不開文學,無疑成為當今時代的一種客觀需要,二者是相互促進,不可分割的。
從影視誕生至今,可以說一直都未能擺脫文學的束縛與困擾。(除實驗片與紀錄片外)並且就近一兩年來說有愈演愈烈之趨勢。文學作品被改編成影視劇後,原著的發行量大增,獲得更多的讀者。小說《菊豆》、《妻妾成群》、《萬家訴訟》,改編成電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後,原小說作家劉恆、蘇童、陳源斌的知名度有了極大提高,社會影響和經濟收益雙豐收。出版界同樣嘗到了文學與影視聯姻帶給他們的甜頭,總是精心策劃,選擇某一部可能引起轟動的電影或電視劇跟觀眾見面的時候,同步發行文學作品,效果頗佳。像電視劇《雍正王朝》、《笑傲江湖》、《大宅門》,電視台播出的同時,文學本也在各大城市書店、書攤顯著位置銷售;電影《天下無賊》放映的同時,影院里就在售賣同名小說。即使一些小說作品在拍成影視劇之前,發行業績也不錯,像《雍正王朝》、《抉擇》、《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一旦改編成影視劇產生巨大轟動後,銷售量還會大幅度上升。就我分析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編劇可發揮的餘地越來越少。
具體來說,就體現在方方面面。首先編劇可選擇的題材越來越少,這與政策和編劇可發揮想像餘地有關系。政策對影視作品的束縛,阻礙了文學對影視的促進作用。但恰恰是這樣的情況所以給許多文學作品帶來了機會,因為文學作品本身就是成型的作品,只需要編劇加以改編修改,這給在未投資影視前,用文學作品檢驗一下市場,是非常必要的,並且文學作品得改編可能要比編劇絞盡腦汁聲嘶力竭的苦思冥想的原創要好得多,因為作品本身就已經具備了市場,和讀者,所以其後的影響力只會擴大不會減小(當然這要刨除拍攝水平)
二、市場越來越挑剔。
具體地說觀眾的口味越來越挑剔了,影視製作公司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了,其實歸根結底的因素是市場越來越好了。提高製作水平就意味著製作公司要花大的經歷投入到劇本上,並且就近兩年來說,許多公司都投入到網路文學的關註上,就我所知眾多公司都購買了部分作品的影視改編權,這主要的因素在於網路關注的目光多,網路點擊率高,改編費用便宜。但是其中也暴露出了文學作品的多元化,網路文學與影視的結緣等。
在文藝大家族中 ,電影和電視藝術誕生得最晚。可是 ,誕生之後 ,便呈現出勃勃生機 ,成為最具有群眾性的藝術 ,為廣大觀眾所喜愛。電影故事片和電視劇 ,盡管有不同之處 ,但相同之點更多 ,本文將二者放在一起進行研究 ,探索影視藝術和影視文學的特徵。一、影視藝術的特徵前蘇聯著名導演吉甘認為「電影藝術的現實主義本性」、「蒙太奇」、「綜合性」是電影的基本特徵 ;德國著名電影理論家克拉考爾認為電影最基本的特徵是「物質現實的復原」、「是鏡子式的反映自然」。還有人認為 ,「音響性」、「大眾性」、「造型表現力」也是電影特徵的組成部分。電視藝術問世之初 ,基本上是向戲劇借用手法 ,於是有人把電視劇與舞台劇等同起來 ,認為電視劇是話劇藝術的發展。當電視藝術走出演播室之後 ,開始向電影靠攏。於是 ,有人又把電視與電影等同起來 ,稱其為「小電影」。從電影美學的角度來看 ,影視藝術具有時空統一性、聲畫可融性、表現綜合性、形象逼真性等審美特徵。(一 )時空統一性世界上的萬事萬物 ,均處於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之中。恩格斯說 :「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間和時間 ,時間以外的存在和空間以外的存在 ,同樣是非常荒誕的事情。」<1 > 客觀現實就存在於一維的時間和三維的空間的統一之中 ,皆受自然規律的制約。影視作品也要受到自然規律的支配。影視的視聽記錄機器所提供的空間 ,就是那個紀錄在膠片或磁帶上的畫格和聲帶 ,每個畫格都展現出記錄下來的視覺空間。但是 ,根據人的視覺感知的特點和在膠片上成像的特點 ,要在銀幕上表現出運動來 ,必須用一連串閃現的靜止畫面。也可以說 ,影視的時間是空間化的時間 ,它物質化了 ,成為具體可聞可見的空間運動 ;影視的空間是時間化的空間 ,它有一個時間的流程。影視觀眾對一個時空統一的鏡頭的心理感受並不是純粹用鍾表來計算的 ,它還受到鏡頭中所包含的信息量的多少以及它的節奏的影響。信息量大 ,時間感就短 ,信息量少 ,時間感就長 ;節奏變化強烈 ,時間感就短 ,節奏變化緩慢 ,時間感就長。由於影視藝術的特殊性 ,它在時空結構上具有統一性。(二 )聲畫可融性傳統藝術如繪畫 ,用畫面來塑造形象 ,但沒有聲音 ;音樂 ,則用聲音來塑造形象 ,但缺少畫面。古代人們便幻想能將繪畫和音樂結合起來 ,創造出聲畫相融的藝術。有聲電影的出現 ,使人們將幻想變成現實。現代影視編導在構思時 ,不僅要善於汲收美術、戲劇的特長 ,要考慮畫面的安排 ,關注畫面美 ,同時還要善於通過各種音響來構成節奏感與***美。中國電影《沙鷗》在「圓明園廢墟」一場戲後 ,排球運動員沙鷗在楓樹林走著 ,卻響起了球場上的吶喊聲和擊球聲 ,反映出沙鷗渴望重返球場的急切心情。聲畫結合 ,使形象更為真實 ,更為豐滿 ,更具立體感。影視的聲畫相融 ,貴在有虛有實 ,有藏有露 ,有直接形象 ,也有間接形象相互映襯 ,相互補充。影視的聲畫可融性 ,其目的便是創造優美的意境。《林則徐》在展現林則徐與鄧廷楨江頭送別那場戲 ,雖然是從李白「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和王之渙「欲窮千里目 ,更上一層樓」的詩意中脫胎而來 ,但是 ,電影藝術家通過展示鄧船漸駛漸遠和林則徐登高遠眺 ,以及畫外傳來的令人盪氣回腸的音樂 ,構成聲畫滲透、情景交融的意境。(三 )表現綜合性其他藝術對生活的反映 ,基本上是「分解式的」 ,從某一個方面加以表現 ,而影視藝術對生活的反映 ,則是「綜合式的」 ,從多方面加以揭示。影視是綜合性的藝術。從默片到有聲電影、彩色電影、寬銀幕電影、立體電影、環幕電影等發展過程中 ,尤其在電視藝術的進程中 ,影視在創作手段、造型手段、聲音手段、表演手段等方面不斷汲取姊妹藝術的營養 ,從而使影視成為包含美術、音樂、文學、建築、舞蹈等多種藝術元素的復雜的統一體。影視的綜合性包括兩方面 :一是現代科技與藝術的綜合 ;影視是科技含量最高的藝術 ,汲取了聲學、光學、電子學 ,計算機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二是多種藝術的綜合。影視藝術大量地汲取繪畫 (包括雕塑 )的藝術造型特徵 ,繪畫對光、影、色、線條、體積的獨特處理 ,以及如何運用二維平面去創造三維空間的藝術本領 ,均給影視藝術的畫面創造以豐富的藝術養料。音樂是長於抒情的藝術 ,它那特有的韻律美、節奏美也融入影視藝術之中。音樂那獨特的聽覺藝術元素 ,豐富了影視藝術的感染力。文學之溶入影視 ,主要在於文學塑造人物形象與典型的方法 ,以及故事情節的結構安排 ,細節的描寫等方面 ,均被影視藝術所吸收與改造。影視從表演方面從戲劇那裡汲取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體驗派」表演理論 ,後來 ,又吸取了布萊希特的「表現派」的表演理論。僅僅從影視表演的角度來看 ,影視與戲劇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戲劇也是一種綜合藝術 ,而影視與戲劇相比較 ,其綜合的廣度和深度是不同的。戲劇的綜合是一種間接的綜合 ,而影視綜合是一種直接的綜合 ;戲劇的綜合是一種片面的綜合 ,而影視的綜合是一種全面的綜合 ;戲劇的綜合是一種外在的綜合 ,而影視的綜合是一種內在的綜合 ,是多種藝術元素通過了融匯化合之後形成了新質的綜合。影視是綜合的藝術 ,但並不是拼湊的藝術 ,綜合性並不是大雜燴 ,而具有***性 ,影視早已是成熟的藝術。(四 )形象逼真性所有的藝術都要講究真實 ,但影視的形象更為逼真。1895年 12月 2 8日 ,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第一次公映的影片 ,實際上是現實生活場景的實錄 ,是放映時間、物理時間和鏡頭時間的完整統一 ,可以說影片的內容就是生活本身。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 ,2 0年代末產生了有聲電影 ,到了 5 0年代 ,寬銀幕電影問世 ,後來又出現了嗅覺電影 ,全息電影、球幕電影等等 ,使得電影中的形象更加貼近生活。為了拍攝《遼沈戰役》中的「遼西圍殲戰」 ,電影工作者選擇了一塊近 3平方公里有起有伏的開闊地 ,花了半個多月的時間 ,在工兵營的協助下 ,在場地上布置了 6千個炸點 ,安排了 5百輛汽車 ,30多門火炮 ,2 0多輛坦克 ,10 0多匹戰馬 ,還有汽油桶、騾馬車等等。為了表現分割包圍廖耀湘兵團的宏大場面 ,他們動用了 1萬 6千多人扮演敵我雙方的軍隊 ,動用了 5台攝影機 ,從而一氣呵成 ,重現炮火連天、千軍萬馬的戰爭場面。《遼沈戰役》還十分注重細節的真實。從技術手段的還原性和視知覺滿足的角度來看 ,影視比其他藝術更具有逼真感。克拉考爾說 :「電影按其本質來說 ,是照相的一次外延 ,因而也同照相手段一樣 ,跟我們周圍的世界有一種顯而易見的親近感。」又說 :「電影可以說是一種特別擅於恢復物質實現的原貌的手段。」<2 >電視也與電影一樣 ,用鏡頭真實地紀錄生活。電視連續劇《渴望》便如同生活中的一首歌 ,使觀眾置身其中 ,感同身受。二、影視文學的特徵影視文學是為製作電影電視使用的 ,是攝制影片和電視的文學基礎和文學藍圖。因此 ,影視文學的作者必須根據影視藝術的特點進行編寫。
(一 )銀屏意識電影、電視與戲劇三類藝術樣式 ,它們都要給人以視覺形象。但由於展現形象的方法與場面不同 ,所以又各有自己的特點。戲劇演出 ,觀眾與舞台保持一定距離和不變的藝術視角。而影視藝術則不同 ,它可用全景、中景、近景、特寫、大特寫這些不同的景別來展現鏡頭 ;又可用前後、左右、俯仰、上下等不同的角度來塑造形象。時間上也可相對地延伸。因此 ,用作影視藝術之本的影視文學 ,要具有自己的時空觀和銀屏意識 ,為銀屏提供鮮明的可視形象 ,適合影視鏡頭再現。銀屏意識 ,是影視劇本的重要內容。勞遜說過 :「電影劇本時的創作過程是一個很長的文學活動過程。購買下來的素材可能是一年舞台劇本或一個短篇小說 ,也可能是一個大綱式的原始電影故事。這種原始材料 ,為了便於電影化 ,通常是先改寫成一個『分場便概』或『分場大綱』 ,這仍是敘述性的散文 ,可能短到兩千字 ,也可能長到五萬字 ,目的是發掘把故事拍攝成電影的可能性 ,並作為將來寫電影劇本時的基礎。」<3 > 由此可知 ,一般的舞台劇本或小說的文學特性 ,還不適應影視劇本的特殊要求 ,因為它還沒有體現出影視藝術的特點 ,所以 ,必須將文學性和銀屏意識結合起來 ,才能成為優秀的影視劇本。
(二 )鮮明的動作性戲劇要求矛盾沖突。影視作品除需要矛盾沖突外 ,還需要活動的畫卷。這兩種藝術都需要動作性。但是戲劇由於舞台的局限 ,為了清楚地表達 ,有時在動作之外還需加些台詞。如演員已作擦淚動作 ,但旁邊的角色還補上一句 :「怎麼 ,你哭了 ?」影視可從不同的方位和層面反映對象 ,克服了舞台的局限性 ,所以它比話劇更能發揮行動的美感作用。有時無聲無息 ,反收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另外 ,影視藝術的時空大為拓展 ,給人物提供了廣闊的動作天地。因此它的動作比戲劇要更為豐富多彩。戲曲里的動作 ,如果寫進影視劇本中 ,必然要顯得誇張而缺乏真實性。比如在電影中 ,描寫祥林嫂尋死覓活不肯嫁賀家老六的第二天早晨 ,因被賀老六的誠朴所感動而心回意轉時 ,只用了一個祥林嫂慢慢接過賀老六倒給她的一碗水的動作 ,就完成了。如果將此動作放在舞台上 ,其力量將大大縮減 ,因為沒有近景和特寫的表現手段 ,祥林嫂的眼神、表情 ,以及與賀老六之間感情的交流 ,作為台下的觀眾 ,是很難看到的 ,自然也就難以了解人物的心情。影視劇本必須有動作轉化提示 ,方能搬上銀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