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增強出拳力量
增強出拳力量要看是力量和爆發力夠不夠!還要看你打出的拳穩不穩!
爆發力不夠的原因:按直拳打法為例,通俗點說,肱三頭肌是負責把拳頭推出去的,而肱二頭肌(因此肌肉處於拉伸狀態)在拳打出的過程中是有把手臂往回拉的趨勢,所以過分鍛煉肱二頭肌而此塊肌肉過大,反而會造成真正出拳力度不夠,是武術上形成所謂的「束力」,也是導致爆發力不夠的因素。
出拳不穩的原因:出拳不穩抖是因為你的力量不是一條直線出去的,在途中修正改變方向在擊打在你想要打的地方附近,這樣打的不準也不狠。
出拳力量:是出拳加於拳頭和手臂上的力。就像我們推東西的推力。
出拳爆發力:物理學里有個名詞叫動能,一個很小的東西,本身質量小,但速度很快,那麼動能就很大了,一旦碰到物體,你應該想像到那種沖擊力。向外出拳時,人的力量是沒有灌入到拳頭的,而是利用肌肉組織的柔韌性和彈性快速出拳,當拳頭接觸物體瞬間,然後以意領氣把力量灌入拳頭之中。
力量和爆發力改善步驟:
一、肌肉結構和機能的改善
決定力量大小的生理因素之一,便是肌肉本身的結構和機能上的改善。一般來說,肌肉體積(橫斷面)越大,力量也就越大。肌肉體積增大,其本質主要表現在肌肉內部收縮蛋白質增多,而肌肉收縮蛋白質是產生力量的關鍵結構,所以通過力量練習,肌肉體積會增大,收縮蛋白質增多,肌肉中其它結構也會發生相應變化。這些結構,都是決定腿法或其它一切技術力量的大小的輔助因素。
二、神經系統調節機能的改善
決定力量大小的第二個生理因素是神經系統調節機能。可分三方面。
(一)支配肌肉的神經中樞發放強而集中的興奮沖動,可動員更多的肌纖維參加收縮,從而增大力量。
(二)改善主動肌、協同肌和對抗肌之間的相互協調的關系。即在肌肉收縮時,可使主動肌收縮,而對抗肌充分放鬆,這也是影響力量的主要因素,特別是對抗
肌的放鬆能力。
(三)大腦皮層神經活動敏捷性的改善亦能增大力量,也即運動時興奮與抑制之間的轉換能力。
三、力量訓練的主要練習方法
(一)負重對抗阻力的練習:由於人體所有運動幾乎都是對抗阻力而產生的,因此該方法是提高力量素質的原則。而負重對抗阻力的練習,可作用於身體任何部位的肌肉群,它亦是依靠負荷重量和練習的重復次數,來刺激肌肉並發展力量素質的。
(二)對抗性練習:即依靠對抗雙方短暫的靜、動力作用,來發展力量素質。
(三)克服彈性物體的練習:如使用棉花袋等,來依靠彈性體變形而產生阻力並發展力量素質。
(四)利用力量練習器的練習:在訓練中要注意練習的姿勢,而且動作要多樣化,來直接發展所需要的肌肉群的力量。
(五)克服外部環境的阻力和克服體重的練習等等。
四、力量訓練的基本要求
(一)力量訓練要全面:即一方面要使大肌肉群和主要肌肉群得到鍛煉;另一方面,也要發展那些薄弱的肌肉群和小肌肉群的力量。須注意的是:練習安排必須遵循大肌肉群練習在前,小肌肉群在後的原則。這是因為小肌肉群比大肌肉群較早或較容易疲勞的緣故。
(二)力量練習的動作幅度要大:即肌纖維在一定范圍內拉得越長,其收縮力量就越大。因此每次練習的時候,無論是准備活動還是力量訓練,都要把力量做到最大限度。而一個人心中只有必勝的信念時時圍繞著方可培養出此種正確的心理狀態。故一個拳手需鍛煉至能以最大速度、最大力量做動作的能力。盡其極限的能力來做動作,並由此培養此應有正確態度--盡最大努力的能力。而且為了培養出這種狀態,經常需做比平常人更久、更苦、更快的練習。
(三)力量訓練後,要特別注意放鬆。如果注意放鬆,就會使肌肉因失去彈性面僵硬。
(四)力量練習時,大腦皮層的興奮性要高。因為興奮性高時,發出的神經沖動就會強而集中,動員參加收縮的肌纖維數量或運動單位數量就多,力量訓練效果就會更好。
(五)力量訓練要與專項技術動作相結合,也就是說,力量練習要有的放矢,與專項技術動作的結構和發力特點密切結合起來,這亦是力量練習中,不可忽視的原則之一。
解決方法:
增加出拳力量:
1.要保證出拳的數量,平時多加練習;
2.配合俯卧撐訓練;
3.用拳做俯卧撐、倒立等;
4.做仰卧起坐,加強腰部力量的訓練,因為要想出拳有力,腰部必須有力;
5.多做一些腿部力量的訓練,如跑、跳、蹲起等;力發於足跟,達於拳,要想出拳有力,腿部必須有足夠支撐!
6.配合擊打沙袋訓練;
7.要多打實戰,使自己擊打時,力點准確,不虛空,增強自己的自信心,出拳有的放矢。
增加爆發力:提高動作速度和打擊力量,即提高瞬時功率。對動作的速度和打擊力量僅靠某一環節或是肢體的獨立運動是不行的。必須根據速度,力量的疊加合成原理,靠全身各環節的協調配合,最終在肢體或環節未瑞體現出來。
總結:增加出拳力量急不得,堅持半個月,才會有成效。
㈡ 怎樣練拳勁
所謂的『勁』是運用力量的一種能力,是通練習而獲得的一種力的技巧,它在武術運動中有輕重,快慢,剛柔,虛實,等不同的表現形式,
所謂『力量』是指在相對速度狀態下,人體所能克服最阻力的能力,對某一人而言,有『力量』不等於有『勁』尤其是用勁,比如;搬運工人可以背負一般人所不及的得物,可謂有力量,但當令其打一拳時未必有多重,這就是因為他沒有撐握運用力量的技巧,如經訓練,他便會集全身力量 於一拳,打出他的『勁』來,這就是『勁』和力量的區別。
所以你勁力就不要去想怎麼練了。一個出拳的動作。也並不是一個肌群在工作,而是多塊肌群參於下的打擊,我給你的建議就是下面五個內容;加以練肯定有效果
一力量;1上肢;俯撐,單杠垂體引體向上,雙杠支撐臂屈伸,
2軀干;仰卧起坐 俯卧挺身 側卧起坐
3下肢;蛙跳 單腳跳 深蹲,。。。。。
二 速度;短距離跑,快速俯撐,聽聲音跑或是做出反應,
三 耐力 長跑,持久的運動
四 柔韌 各種關節的壓 橫叉,下腰, 俯腰。。
五 協調 急跑急停,蛇形跑,折返跑,墊上運動,各種復雜運動
㈢ 怎麼練習形意拳
形意拳的基礎在三才樁,通常被稱之為「三體式」。三體式是基礎中的基礎。
形意拳稱站樁為築基功,築基功是形意拳萬法之源,萬變之本。有口頭禪曰:「樁功是個寶,得它才是好。」想學好形意拳,就要牢牢的打好樁功這個基礎。有了堅實的樁功基礎,所習練的形意拳才能剛實迅猛,內外六合,達到「不動如五嶽,動如狡兔」。反之,沒有牢固的樁功基礎,學到的形意拳套路再多,下的功夫再深,也是空中樓閣,紙上談兵。
形意拳築基三體式又叫「三才式」,即天地人三才;也是樁功和形意拳所有變化的開始,所謂「萬變不離三體式」就是這個道理。
形意母拳是形意五行拳
劈、崩、鑽、炮、橫,五拳之名稱也。劈拳之形似斧,性屬金,崩拳之形似箭,性屬木;鑽拳之形似錐,性屬水;炮拳之形似炮,性屬火;橫拳之形似梁,性屬土。由相生之理論,故橫拳能生劈拳、劈拳能生鑽拳,鑽拳能生崩拳,崩拳能生炮拳,炮拳能生橫拳。如萬物之生放土,故橫拳能生各拳。由相剋之理論,故劈拳能克崩拳,崩拳能克橫拳,橫拳能克鑽拳,鑽拳能克炮拳,炮拳能克劈拳也。
再高級一點的就是十二形了
形意十二形是以拳擬為十二種動物的生活形態和搏鬥的特長而組成的形意傳統套路。它包括龍、虎、猴、馬,鼉,雞,燕,鷂,蛇,鳥台,鷹,熊。較五形拳練習,又增加了許多手法、身法、腿法和步法,形象豐富、勁力全面,是提高身體素質、改變人的精神氣質,進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又鍛煉和掌握多種勁力,搞攻防實戰能力。
㈣ 如何增加拳頭的出拳力量
力量和發勁不是一個概念,出拳不是胳膊伸的越長越直力量越大,相反出拳最忌諱的就是臂直。存拳也就因此而生。另外單單拳頭的力量加臂力是很小很輕的,即使打在人身上也只是讓人疼一陣,不會讓人受內傷,但是如果出拳的時候配合腰部的轉動,就是俗稱的腰力,重心腳蹬地,轉腰出拳來形成一個整體力,將拳頭彈出去,(拳頭相當於繩頭,臂相當於繩子,不為出拳,像往外甩繩子一樣)那麼產生的力量是單單拳頭力量的N倍(N》10)這也是,這也是太極拳(所有中國武術)基本功中要求做到的整體力~~~~~也就是發勁練習···有空看看甄子丹的官方網站,上面寫到了這個問題···
㈤ 到底該怎麼練拳
其實很多時候比較討厭大師們出的武術書籍,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從小到大買了好多武術書籍,說實話基本上都沒什麼用,只是能從書上看個套路的動作。小時候條件有限,只有書,所以根本學不了,太極拳的套路動作,偏偏按照長拳的要求打了,還不標准。從文字內容要學會動作,費九牛二虎之力,然後學的還不對。於是乎,對小說和影視劇里得一本武林秘籍就立刻可以練成武功的主角,佩服的五體投地。
後來,科技進步了,有了光碟,可以看視頻學習了,比書籍上的文字要直觀的多了,學動作套路容易多了,但是無論是書籍還是光碟,關於內勁的東西和練習時的竅要,一概沒有,我們看了相當於沒看。似是而非,學了也沒用。
先祖師們講的話,寫的東西文章,都是套話,玄文,晦澀難懂,後來才知道,不是門內人,不知「竅要」,練不出東西來。原本希望看點有用的東西,看了就知道怎麼練的真東西。可惜啊,無論什麼書籍什麼文字,關於內勁,練法心得,看完了似懂非懂,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不管懂不懂的,再碰到別人練拳,就拿這些套話術語來評價指點別人,彰顯自己的虛榮心,豈不知這樣以訛傳訛,離真正的武術核心越來越遠,嚴重阻礙後學者進步。
形意的核心是整勁,想要練出整勁就必須要做到六合。誰都知道內三合外三合,可是別用套話玄話,就用白話能說明白的,恐怕沒幾個人。很多師父們都這么描述六合的重要性:離開了六合,就沒有了練氣、養氣,沒有了煉氣,發氣之法,就沒有了大廈支柱。氣練好了,才是根本。很多人都談氣,到底氣是什麼?恐怕沒幾個能說明白的。氣在這里是指人體內的血氧交換後的有氧血液。吸入的氧氣越多,氣血交換越多,血液中攜帶的氧氣就越多,人體內的氧氣越多,精神就越旺盛。只有通過專門的訓練,才能吸人更多的氧氣,即空胸實腹,讓胸腔更寬大。
練武術,需要遵循求勁,求技,求道的路線,大家關心的實戰和套路都是第二階段求技裡面的內容。所以練武術,先不要在套路招式上浪費太多時間。招式的打法,包括形意五行拳,都是千變萬化的,只要勁對了,出手就是招。絕對不是固定的單式招法。現在五行拳單式招法,是一種練功夫的方法,練是身、步、勁、心法,五行拳單式,各有側重。
形意五行拳,修煉順序為劈-鑽-崩-炮-橫,劈拳是形意入門必須練的拳法,是找勁必由之路,崩拳是培育混元整束之勁的最好方法。鑽拳,炮拳是崩拳的不同形式的表現。而最後以橫拳合一,練好了可以將五種勁合而為一,而不必進行五行合一的專項訓練。,所以橫拳最難練。
在這五拳中身法,步法是修煉的第一階段,勁法是修煉的第二階段,心法是第三階段。其中的第二階段最難練,真正練好了除了要在橫拳中達到五行合一,還要再從劈拳練起,使五行拳拳拳合一才能轉心法的修煉。
五行拳的勁在於身法,比如崩拳就是胯勁,就是練過招中基本的進攻方向的進攻與守,另外通過發聲與呼吸、意感來鍛練身體,達到力量的積蓄培養與發送。氣練好了,力量練好了,出招用招,都是隨機的。就不拘泥於形式了。五行拳差別的不只是拳的姿勢,這裡面藏有身法,看看劈拳和橫拳的身法是否一樣,五行拳各式身法都不一樣,拳法好練,而身法不好練。身法練不好,就沒有工夫。
五行拳不是練招的是練勁的,先要把勁練好了才行,如果勁都沒練好,練的不整,身上不合,那練拳練的就不是形意拳。劈、崩、炮三拳打出來的是整勁。但鑽、橫兩拳則獨具特色,只能打出架式和整勁,形意離不開鑽、橫兩拳,練勁、找勁、防禦、保持拳架,都能從這兩拳中體會到。
五行拳練的是內勁,絕不是死的招數。例如崩拳可以向上下左右變化。五行拳是形意拳的根本。大道至簡,練武術不需要在乎會多少套路,會多少招式動作。形意拳的體系內,一個三體式,一個五行拳。便是最簡捷的通往武道巔峰的路徑。就這幾個動作,便可求勁,懂勁,然後練打法練實戰,最後蹬上武道巔峰。
需要注意的是,各種武術和站樁的訓練當中,奧秘很多,竅要很多。尤其是身法要領,這是所有內家拳共同的基礎,身法不正,內勁不出。太極拳也罷,形意拳也罷,都是這樣。其中奧妙自然非常多,不會的,不知道的,練了很多年都白練,靠自己憑空悟實在太難了。這里篇幅有限,難以一一言盡,如果周圍沒有好的老師或者老師的表達能力不高,那就推薦你一本非常好的傳統武術的良心教材《傳統武術答疑解惑錄》。書里有很多健身原理和方法,有的放矢,幫助大家真正的達到強身健體的功效;有客觀透徹的武術思想,幫大家正確的認識和了解傳統武術;有千金不授的練拳竅要,幫助苦苦訓練不見成效的朋友踏入門檻;還有一看即明的身法要領,幫助初學者高屋建瓴,不走彎路。幾百位讀者的共同推薦!實為不可多得的良心教材!還可以加入作者老師的組織的群探討交流,超值。下面上圖,大家看看目錄就知道了。本書現已上市,淘(括弧里的內容請忽略)寶上有,搜:傳統武術答疑解惑錄,就能找到了。
㈥ 形意拳中是如何曾長力氣的
堅持站樁。內心平和才行。心浮氣躁就不要練了。
㈦ 怎樣練出拳的力量
首先是基礎練習,前臂力很關鍵,除了常規的負重出拳之外,有個簡單可行又效果不錯的方法,可以比較全面的在力量和爆發力上鍛煉前臂力,找一跟短木棍,中間綁上長繩子,繩子底下掛重物,然後兩手抓住木棍兩頭,將重物漫漫「卷」起來,然後再漫漫「卷」放下(卷的時候最好站好馬步,兩手平伸),如此反復,訓練的是腕力和前臂力,待手能夠承受之後「卷」的速度加快,自然可以逐步提高爆發力和拳速。在出拳時候要放鬆,然後用腰帶動肩膀,從而帶動手臂發力,另外待快要擊中目標的時候再用力,切記力氣不可從頭出到尾。
速度:可以手握小重量的啞玲快速出拳最好用1磅的啞玲,2磅的也可以,不要超過3KG的,太重的話出拳的動作會變形而且握啞玲出拳和空擊要交替練習,比如說握啞玲出100拳,然後不握事啞玲空擊100拳,再握啞玲……
1 出拳的力量訓練 一、正確的姿勢 在截拳道中,正確的身體姿勢是最省力而又最能達到出拳、發招效果的一種身體狀態。另外,平衡亦是良好的姿勢所不可缺少的要素。在此還要記住一點,身體、神經一旦過於緊張,便會失去身體的柔韌性與對時機的精確判斷能力,因為只有將手臂放鬆,才可以使出拳象閃電般的迅速有力。在掌握出拳技術之前,我們先來學會正確地握拳,不然手會在格鬥中受傷。如下圖所示,四指和指拇張開,把指尖卷向手掌,然後把拇指緊壓在握緊的四個手指上,且拇指尖延伸到中指中間。 出拳時,後腳跟也應象一個彈簧似地支撐著身體,並抬起迅速地將身體重心移向前腳。後腿膝關節也應象前腿膝關節一樣稍稍彎曲,但要保持放鬆和穩定。而且真正的打擊動作,亦應象鞭子般揮擊而出,在攻擊對方的瞬間,才握緊拳頭緊張肌肉,此為保留實力的最佳方法。 二、髖部的運用 李小龍曾經說過:「出拳的發力之源並不是來自臂膀,而是來自身體的中心部位(髖)。」也就是說,如果僅僅用手臂的力量所打出的拳頭,是無法提供足夠的力量的。手臂只是力量的運載工具,而只有正確地運用髖部才能夠提供足以擊倒對手的力量。出拳前,應先使手腕向下微轉,然後在沖擊的剎那,再瞬間轉上,以增加一股螺旋勁去重創對手。在訓練髖部動作時,你可將一張大約20厘米長、寬的紙片吊至胸部的高度,以紙片為目標,由戒備勢或平行步站立,兩手自然握拳並置於胸前,肘部自然垂於身體兩側,眼睛要始終盯緊目標。為了使身體能夠充分運轉或順暢的發勁,可使膝關節微曲。轉動時,可使髖部作突然向右的轉動,且以前腳掌為軸,使身體重心迅速移向另一腳。而且在髖部轉動時,肩就應該跟著轉動。本技法練習的要領和關鍵是為了獲得最大的力量,髖要比肩稍早一點轉動,即由髖帶肩去付諸於猛烈攻擊之中,這是十分重要的。在這里,出拳擊打時,後腳跟應抬起,身體重心亦迅速移向前腳。實際上,在完成這個動作之後,後膝已經伸直,而此時所產生的沖擊力將是驚人的。 三、沙包練習 一旦掌握了髖部的正確運用後,就可以開始做擊打重沙袋的練習了,來發展攻擊的縱深性和滲透性技術。李小龍通過肘部的擊打來增加髖部力量的。然後再做擊拳練習。對於擊打重沙包,李小龍有以下提議:當你繞著它進行搏擊時,自身要始終守得嚴密,即要有真打的感覺。擊打重型沙包時,要竭力想把沙包打穿,而不是把力量集中在沙包的表面。這樣才能獲得較深和較強的「穿透力」。但擊拳時不應有探拳動作,而應直接打出去,並在攻擊目標時,為了輔助力量,另一隻手要猛地抽回,並向身體貼進,就象猛然關門一樣。另外,十分重要的是,還需使後腳跟進與後肩旋轉連成一氣,也就是以身體半面為軸,並用前腳支撐身體旋轉,使身體另一側可自由轉動,從而促成一記重力打擊的形成。李小龍的訓練中,喜歡用各式各樣的拳擊器械,常用的有手靶、盾牌和貼牆沙袋(三個各裝著砂子、石礫或豆子、鋼屑或鐵砂)。 內力練習 李小龍曾稱內力練習為「流動著的能量」。這股能量(內力)是由丹田而發,而不是由兩肩產生。做到這一點,可假設內力為「水」,而且水是由丹田送出,並在相當於水管的兩臂中流動。這樣手臂的前端就會變得沉重有力,同時還需保持手掌的舒展與放鬆,並感到好象水要從拳面湧出一般。而且此動作看起來手臂顯得有些軟弱,可實際上卻是非常有力的,因為它練習的是人體的內在力量,這是用眼所無法看到的。 沙箱練習 為了增強拳面的硬度,特別是食指與中指關節的殺傷力,可用裝著沙子或石礫的箱子進行訓練。
㈧ 怎樣練習太極拳的發勁
太極拳的發勁,,「纏絲勁」。「抖發勁」。都是老師親自言傳身教的。。。是有口訣的。還有專門的練習方法。。。如果你是自學沒有老師教導,就別想發勁。就是發出來也不是正確的。談到防守,太極的發勁防守是最好的。。。。
㈨ 太極拳中的聽勁怎麼練
站在瀑布下面靜心的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