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學前教育科學研究的方法主要有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提到學前,總是和幼兒園分不開的,所以總有很多人將學前教育與「去幼兒園帶孩子」畫上等號。其實,作為教育學的一個分支,學前教育的研究內容是十分廣袤的。學前教育學是研究學前年齡階段兒童教育規律的科學。通俗地講,學前教育學不僅要學怎麼教孩子,更要去深究為什麼要這樣教,如何教更好。學前教育學培養的,不僅僅是幼兒的教育者,更是學前教育的研究者、開拓者。一方面,為了完成幼兒園的教學工作,我們有很多技能課程需要學習,例如鋼琴、舞蹈、聲樂、美術等。稍稍有些誇張,但「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說的可能就是我們專業啦!其中,一類是作為未來教師所要學習的理論課程,如教師口語、中外教育史、哲學等。這些課是所有教育專業都要學習的,學前教育專業也不例外。一類是為了了解幼兒而學習的理論基礎,如兒童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兒童行為觀察與分析等。只有深入鑽研這些理論,才能對幼兒有初步的了解。一類是關於幼兒園五大領域教學方法的課程,如音樂教育、美術教育、健康教育、語言教育、社會教育、數學教育等,我們從中學習如何設計、實施、總結幼兒園的各種教育活動。一類是從事幼兒園工作的必要理論基礎,如幼兒園班級管理、兒童舞蹈創編、兒童劇創編等。經歷了教育技能、教師理論、兒童理論、教育理論、工作理論、實踐之後,才能打造出優秀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
❷ 學前兒童記憶研究的方法主要有哪幾種
1.記憶保持時間的延長
首先短時記憶、長時記憶依次出現;然後記憶的潛伏期延長,即長時記憶保持的時間延長;最後由「幼年健忘」到出現可保持終生的記憶。
2.記憶提取方式的發展
第一,兒童最初出現的記憶全部都是再認性質的記憶;
第二,整個學前期,再現都落後於再認;
第三,再現在兩歲左右出現,再認和再現的差距隨年齡增長而縮小;
第四,再認依賴感知;再現依賴表象。
3.記憶容量的增加
一是記憶廣度,人類短時記憶廣度為7±2個信息單位(組塊),兒童不是一開始就具有人類記憶廣度的;二是記憶范圍擴大,指記憶材料種類的增多,內容的豐富,信息加工能力增強;三是工作記憶能力增強。
4.記憶內容的變化
從記憶內容看,可分為運動記憶、情緒記憶、形象記憶和語詞記憶。
①運動記憶(2周左右),兒童最早出現的是運動記憶;
②情緒記憶(6個月左右),新生兒已有明顯表現;
③形象記憶(6~12個月左右),依靠表象進行;
④語詞記憶(1歲左右),在掌握語言的過程中逐漸發展。
5.記憶策略的形成
記憶策略的形成和記憶有意性的發展密切聯系,包括對記憶的計劃和使用記憶的方法。常見記憶策略有:反復背誦或自我復述;使記憶材料系統化;間接的意義識記。
二、教師對學前兒童記憶力發展規律的影響
教師對幼兒記憶力發展規律的掌握, 是培養幼兒記憶力的前提。幼兒的記憶具有與其他年齡階段的兒童或成人所不同的特點。幼兒教師只有充分理解幼兒記憶的特點及發展規律, 才能提出適當的記憶力培養目標, 才能採取正確的培養策略。
幼兒記憶發展的特點主要表現在量和質兩方面。首先, 在量的方面, 幼兒記憶的范圍、記憶的廣度擴大, 比幼兒前期能記憶更多的對象, 而且幼兒逐漸能將得到的知識、經驗進行系統化。幼兒記憶保持時間的長度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長。例如, 3 歲兒童可以再認幾個月以前感知過的事物; 4 歲兒童再認保持時間為l 年; 4 歲以後再認保持時間可以再長些。在記憶的再現方面, 3歲兒童可以再現幾個星期以前的事; 4 歲兒童可以再現幾個月以前的事; 4 歲以後兒童隨著語言的發展再現保持時間更長更確定, 他們會很容易地再現多種形象。一般來說, 童年期有條理的記憶, 是從4一5 歲開始的。
幼兒記憶在質方面的發展, 表現在以下四方面: 一是記憶態度的發展。記憶態度是指記憶活動的有意性和無意性。幼兒記憶的有意性較低。5、6 歲的幼兒, 記憶的有意性才有明顯的發展。二是記憶方法的發展。幼兒較多地運用機械識記, 但是這並不意味幼兒只有機械識記而無意義識記。許多事實說明, 4 歲後的幼兒在記憶過程中能夠對識記材料進行明顯的理解性改造。對難理解的、生疏的材料, 幼兒機械識記的成分多,而對於那些熟悉的, 容易理解的材料, 幼兒意義識記的成分多。三是記憶正確性的發展。幼兒記憶的正確性較差。例如, 幼兒記憶的完整性很差, 他們在回憶時常常出現脫節、遺漏和顛倒順序等現象。
❸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中,常用的方法有哪幾種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中,常用的方法有觀察法、分類法、早期科學閱讀。
1、觀察法:一是藉助於感官進行直接觀察,另一種是通過儀器進行間接觀察。可分為個別物體的觀察、長期系統的觀察、間或性觀察、室內和室外環境的觀察。
2、分類法:學前兒童把具有某一個或幾個共同特徵的物體聚集在一起,以學習科學的一種方法。學前兒童常用的分類方法有挑選分類、二元分類、多元分類。
3、早期科學閱讀:幼兒通過閱讀寓有科學知識的作品,包括故事、兒歌、謎語等,以學習科學的一種方法。可分為科學詩、科學童話、謎語、科普畫冊、錄像。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特點
1、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目標的全面性。
學前兒童的科學教育是科學啟蒙教育,不僅要讓兒童獲得科學經驗,更主要的是在獲得經驗的過程中,讓兒童身心全面和諧發展,也就是在兒童探索過程中,讓兒童的認知、情感、技能、社會性等方面都得到發展。
2、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內容的生活化。
學前兒童的科學教育要選擇兒童生活熟悉的內容,貼近幼兒,貼近自然。活動方式也應該生活化,就是把科學教育貫穿於幼兒的生活中去,注意把握生活中點點滴滴的科學教育內容和教育時機。
3、學前兒童科學教育過程的探索性。
兒童好奇心強,渴望探索和了解這個世界,事實上他們也正是通過自身的探索活動來獲得對世界的了解和認識的。
❹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旳研究方法有那些
實證研究法——英國哲學家培根(F.Bacon)說:「科學是實驗的科學,科學就在於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歸納、分析、比較、觀察和實驗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條件。」兒童心理學與其他科學一樣,重視用理性方式去整理感性材料。具體體現為以下三種方法。
1.觀察法
觀察法是有計劃、有目的的觀察兒童在一定條件下言行的變化,作出詳細的記錄,然後進行分析處理,從而判斷他們心理活動的特點的方法。
觀察法是科學研究最基本的方法。通過觀察,人們可以收集到最直接的資料,包括事件發生、發展的過程和相關的數據。按不同的維度,觀察法分為以下幾種具體類型。
從時間上看,分為長期觀察和定期觀察。長期觀察指研究者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連續進行系統觀察,積累資料,並加以整理和分析。定期觀察指按一定的時間間隔持續觀察(如每周一次),到一定階段後予以總結。
從范圍上看,分為全面觀察和重點觀察。全面觀察指在同一研究內對若干心理現象同時加以觀察、記錄。重點觀察則是在同一研究中只觀察、記錄某一項心理現象。
從規模上看,可分為群體觀察和個體觀察。群體觀察指研究者的觀察對象是一組兒童,記錄這一群體中發生的各種行為表現。個體觀察又稱個案法,是對某一特定兒童作專門的觀察。個案法是一種最簡單、最直接的心理學研究方法,具有啟蒙和試點的作用。
2.調查法:調查法包括談話法、問卷法、測驗法和產品分析法四種。
3.實驗法
❺ 學前兒童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有哪些比較各自的利弊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0-27
❻ 學前兒童心理研究常用方法中作品分析法的優缺點
優點:
1、與其它研究方法相比,作品分析法由於其間接性的特點,更容易排除因學前兒童防範心理所帶來的信息失真。
通過他們所完成作品的質量,分析其所具有的方法技術和能力水平。由於完成作品的過程大多需要一定的方法與能力的參與
2、作品分析法的優點是可比性強,同一主題,幾個學前兒童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較後便可見出高低。
而且,實施研究時學前兒童通常不知道老師要求他完成作品的意圖,其注意力集中於作品的完成過程中。這樣可以達到降低學前兒童防範心理,獲得真實信息的良好效果。
缺點:需要極高的專業知識,屬於心理學的內容。
(6)兒童學前研究方法擴展閱讀:
意義:
隨著幼兒教育改革的深入,新的問題層出不窮,需要廣大學前教育工作者去研究。通過參與學前教育科學研究,使用作品分析法,從而促進研究者的教育科研素質的提高。
這樣不但推進了學前教育改革,提高了學前教育質量,而且可以為幼兒園領導和教育主管部門的決策提供科學依據。運用作品分析法對於不斷提高研究者的教育科研素質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❼ 研究學前兒童心理具體有哪些方法
研究學前兒童心理的基本原則有客觀性原則、活動性原則以及發展性原則。
研究學前兒童心理的具體方法有以下幾種:
觀察法是通過有目的、有計劃地考察兒童在日常生活、游戲、學習和勞動過程中的表現,包括其言語、表情和行為,並根據觀察結果分析兒童心理發展規律和特徵的方法。觀察法是研究幼兒
心理的最基本的方法。
實驗法是根據研究目的,改變和控制幼兒的活動條件,以引起其心理活動有規律的變化,從而揭示特定條件與心理活動之間關系的方法。我們重點來看一下實驗室實驗法。
實驗法又分為實驗室實驗法和自然實驗法、教育心理實驗法等。實驗室實驗法是在有特殊裝備的實驗室內,利用專門的儀器設備進行心理研究的一種方法。廣泛應用於對出生幾個月的幼兒進行研究。實驗法的最主要的優點是能夠嚴格控制條件,可以重復進行,可以通過特定的儀器探測一些不易觀察到的情況,取得有價值的保教知識與能力(幼兒園)科學資料。不足之處在於:幼兒在實驗室環境內產生不自然的心理狀態,由此導致所得實驗結果有一定的局限性。
調查訪問法是研究者通過學前兒童的家長、教師或其他熟悉兒童生活的成人去了解兒童的心理表現。
談話法是通過和幼兒交談,以研究他們的各種心理活動的方法。作品分析法是通過分析幼兒的作品(如手工、圖畫等),去了解幼兒心理的方法。對幼兒作品的分析最好是結合觀察和實驗進行。
❽ 為什麼觀察法是研究學前兒童心理的主要方法
摘要 一,年齡范圍:學前兒童,年齡范圍是三至六歲,也稱幼兒期。
❾ 學前兒童衛生學有哪些研究方法
學前兒童衛生學是一門研究保護和增進學齡前兒童,特別是3—6歲幼兒健康的一門學科。對健康概念的認識決定了這門學科的研究范疇、性質以及研究方法等。健康是醫學哲學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也是最難以闡明的概念之一。在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人們對於健康有不同的認識。從這種廣義的、積極的意義上去認識健康,保護和增進健康就超出可醫學衛生所能勝任的范圍,成為社會共同的責任。衛生保健所要達到的目標已經不只是僅靠醫學努力即可達到的目標,而是要由整個社會、民族、國家、和全人類共同努力爭取的目標。學前兒童衛生學面臨所需解決的問題,只有通過包括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等多方面的廣泛研究,通過教育、心理、醫務、保健和社會工作者的通力合作,通過全社會的關心和支持,方能得以解決以便得到研究也認識兒章的健康。
1).身體檢查法;2).調查法;3).實驗法;4).觀察法;5).案例分析法
1、專業態度、情感和價值觀
具有強烈的專業意識,建立關愛幼兒、重視幼兒保育保健工作的專業信念;具備從事幼兒保育保健工作良好的情感素質和健康心理狀態。
2、專業知識
了解幼兒健康、保育的基本概念、基本內容;懂得幼兒保育的重要性;懂得幼兒身心發育與保健、幼兒營養與膳食、幼兒生活與教育衛生保健、幼兒疾病與急救等幼兒保育保健工作所必需的的基本知識,以及學前兒童的機體與其生活和學習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
3、教育技能
掌握托幼機構保育保健的一般操作技能,能夠合理制定托幼機構生活制度、膳食制度等等技能,能夠綜合運用學前兒童衛生學的一般理論分析和解決幼兒保育保健實踐中所存在的各種實際問題。
❿ 學前兒童發展心理學的具體研究方法有哪些
實證研究法——英國哲學家培根(F.Bacon)說:「科學是實驗的科學,科學就在於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歸納、分析、比較、觀察和實驗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條件。」兒童心理學與其他科學一樣,重視用理性方式去整理感性材料。具體體現為以下三種方法。
1.觀察法
觀察法是有計劃、有目的的觀察兒童在一定條件下言行的變化,作出詳細的記錄,然後進行分析處理,從而判斷他們心理活動的特點的方法。
觀察法是科學研究最基本的方法。通過觀察,人們可以收集到最直接的資料,包括事件發生、發展的過程和相關的數據。按不同的維度,觀察法分為以下幾種具體類型。
從時間上看,分為長期觀察和定期觀察。長期觀察指研究者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連續進行系統觀察,積累資料,並加以整理和分析。定期觀察指按一定的時間間隔持續觀察(如每周一次),到一定階段後予以總結。
從范圍上看,分為全面觀察和重點觀察。全面觀察指在同一研究內對若干心理現象同時加以觀察、記錄。重點觀察則是在同一研究中只觀察、記錄某一項心理現象。
從規模上看,可分為群體觀察和個體觀察。群體觀察指研究者的觀察對象是一組兒童,記錄這一群體中發生的各種行為表現。個體觀察又稱個案法,是對某一特定兒童作專門的觀察。個案法是一種最簡單、最直接的心理學研究方法,具有啟蒙和試點的作用。
2.調查法:調查法包括談話法、問卷法、測驗法和產品分析法四種。
3.實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