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基本途徑和方法有哪些
一、使所有幼兒均能適應的原則 這是學前教育最基本的原則。幼兒能否適應學前階段的教育,直接關繫到以後學校教育的成敗。因此,許多國家特別注意研究每個幼兒的家庭經濟情況、社會地位、父母的職業和文化素養等因素對幼兒的影響,然後根據幼兒不同的經歷、素質、獨創性等進行有針對性地教育,這樣自然會提高每個幼兒對教育的適應性。 二、促進思維的原則 學前教育一方面要適應幼兒的思維發展水平,另一方面要幫助幼兒掌握越來越復雜的思維方法,促進幼兒思維發展。由此,要多讓幼兒接觸實際,觀察事物,並加以集中、分類、比較,鼓勵幼兒經常思考。 三、依靠自身發展的原則 真正的教育是潛移默化的,而不是強加於人的。學前教育也一樣,只能在幼兒毫無對抗情緒的情況下進行,促使他們自願地得到發展。因而,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創造各種能給幼兒帶來新感受的環境,以幫助他們從各種感受中獲取新知識。為此,許多國家十分重視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培養幼兒廣泛持久的興趣。這是幼兒自我教育的動力。 四、重視能力培養的原則 知識只有成為智力活動的推動力才具有價值。學前階段,應該讓幼兒依靠自己的努力去發現周圍五彩繽紛的世界,逐漸豐富感性知識。為此,教師不應該把精力放在毫無意義的知識羅列上,而應該明白一切活動都是為了發展幼兒的注意力、感覺能力、知覺能力、觀察能力、記憶能力、想像能力、推理能力、語言能力和審美能力等。 五、面向未來的原則 培養幼兒的創造性,讓幼兒能更好地適應未來的生活。父母和教師應該引導幼兒思考,發現並鼓勵他們的新想法,在創造性方法的運用中提高幼兒的創造能力。 六、追求人格平衡發展的原則 追求幼兒的全面、和諧發展,培養良好的個性,是當前世界學前教育的一個重要趨勢。學前期是幼兒個性形成的重要時期,學前教育應為幼兒未來的人格形成打下基礎,只有基礎牢固,人格才能得到均衡發展。幼兒的個性是在社會團體中,依靠集體的力量得到發展的。因此,教師在給予幼兒個人活動機會的同時,應給予他們參加社會活動的機會,並教給他們在社會中生活的方法。
⑵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方法有哪些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是由家長及幼師利用各種方法、實物為開發學前兒童的智力,使學前兒童更加聰明,有系統、有計劃而且科學地對他們的大腦進行各種刺激,使大腦各部位的功能逐漸完善而進行的教育。學前智育是學前教育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構成學前教育學的科學體系的一部分,兒童是人生智力發展的基礎階段,又是發展最快的時期,適當、正確的學前教育對幼兒智力及其日後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
⑶ 學前教育法有哪些
1,《幼兒園管理條例》
《幼兒園管理條例》是為了加強幼兒園的管理,促進幼兒教育事業的發展而制定的法規,1989年8月20日,《幼兒園管理條例》經國務院批准,1989年9月1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教育委員會令第4號發布,自1990年2月1日起施行。
2,《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是進一步貫徹第三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和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推進幼兒園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幼兒園教育質量,從2001年9月起試行。
3,《幼兒園工作規程》
《幼兒園工作規程》是為加強幼兒園的科學管理,規范辦園行為,提高保育和教育質量,促進幼兒身心健康,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等法律法規制定。2015年12月14日第48次教育部部長辦公會議審議通過。2016年3月1日起施行,增加反家暴內容, 強調禁止虐童。
教育(Preschool Ecation)是由家長及幼師利用各種方法、實物,有系統、有計劃而且科學地對孩童的大腦進行各種刺激,使大腦各部位的功能逐漸完善而進行的教育。
學前教育是學前教育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構成學前教育學的科學體系的一部分。兒童是人生智力發展的基礎階段,又是發展最快的時期,適當、正確的學前教育對幼兒智力及其日後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超常兒童的形成、發展,無一不與適當、正確的學前教育有關,尤其是智力方面的學前教育。學前智育是一個多方面的培養過程。對學前兒童的心理健康關注也不可小覷。
這個年齡段的兒童心智發展極不成熟,需要家長及幼師積極的引導。現在的孩子很多都是獨生子女,自我意識很強,缺乏對他人的關心,不懂得分享,因此,作為家長和幼師,應積極引導孩子學會關心他人、學會分享、樂於分享。
⑷ 選編幼兒科學教育內容的方法有哪些
選編幼兒科學教育內容的方法:
1、以認識春夏秋冬為主線,將兒童科學教育中與之有關的內容集中編排,這是採用 以季節為主線選編科學教育內容的方法。
2、系統性原則是指選編的科學教育內容是按照由近及遠、由簡到繁、由具體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認知規律編排。
3、按科學素養的不同領域分,科學教育目標包括科學知識教育目標、科學、能力方法教育目標和科學情感態度教育目標。
4、注意內容必須符合科學原理,不能違背科學事實,這是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內容選擇科學性的要求。
5、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目標按其縱向結構,一般可以分為四個層次,即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總目標、年齡階段目標、單元目標和活動目標等四個層次。
6、科學教育選編的內容必須符合學前兒童的知識經驗和認知發展水平,使他們在教師的支持下,通過一定的努力能夠達到教育目標。這是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內容選擇的啟蒙性要求。
7、我國教育部於2001年7月頒布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中,提出了「科學」、「社會」、「語言」、「健康」、「藝術」等五大領域,並提出了相應的領域目標。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是指學前兒童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身的活動,對周圍的自然界(包括人造自然)進行感知、觀察、操作、發現,以及提出問題、尋找答案的探索過程。
⑸ 幼兒園科學教育中常用的方法有
01 發現並關注孩子的正面行為
這種方法適用於所有的場景,越早使用效果越好。
具體做法是,當父母發現孩子的正面行為,也就是表現出良好的行為時。就要當著孩子的面把他的良好行為給描述出來,並加以肯定,這等於是在給孩子傳遞一個信號:「原來我做這樣做是對的!」這樣就起到了鞏固孩子良好行為的作用,孩子以後的良好行為也會越來越多,而不好的行為會越來越少。
02 幫孩子制定明確合理的規則
每個孩子都要有規則意識,而給孩子規則意識最好從孩子剛學會爬就開始,從最簡單也最容易讓孩子理解和接受的游戲規則做起,再逐漸從游戲規則延伸到健康安全規則、社會交往規則、生活規則、做事規則、學習規則直至做人規則為止。不要小看這些規則,孩子規則意識建立得越早,家長後期在教育上就越輕松。
這里以生活規則為例,比如讓孩子做到飯前便後要洗手、不挑食、不隨便亂丟垃圾、物有定位、按時睡覺等等,這些規則最終通過習得變成一種固定的好習慣。
當然,父母不能只是滿足於幫孩子制定規則,還要讓孩子清楚地知道哪些方面是可以做的,哪些方面是不可以做的,這樣孩子就能學會約束自己的行為,有明確的界限感。
制訂明確合理的規則,可在很大程度上起到約束孩子行為的作用,提高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
03 讓孩子共同參與規則的制定
制定規則不是父母一方的權利,而是父母與孩子雙方共同的權利,孩子也有參與規則制定的權利。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可以幫助孩子制定規則,但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父母就要根據孩子的發展狀況,大約在4歲以後,就可讓孩子參與制訂與自己相關的規則。包括學習計劃、每天的作息時間安排等等。
讓孩子參與規則的制定,體現了孩子的意願和自主性,由於規則是孩子參與制定的,他在心理上就不容易產生排斥感,會更容易遵守。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還可以培養孩子的做事計劃性。
04 有限選擇法
這種方法比較適用於容易跟孩子發生沖突的場景,孩子大約兩三歲後可以使用。
父母可以給孩子兩到三個不同的選項,而且這些選項都在父母可以接受的范圍內。因此,不管孩子做出哪種選擇,都和父母最初的想法大體一致。
有限選擇法既給了孩子一定的決定權,又巧妙地把孩子的行為限定在可控制的范圍之內,能夠減少孩子因為爭奪權利帶來的爭端。
05 承擔自然的後果
這種方法適用於孩子做了錯事或者把事情搞砸了的情況,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水杯打翻,把書撕壞了,發脾氣時把玩具摔了等。
對孩子的錯誤行為,父母不要過度地指責,只要求孩子承擔因自己行為所造成的後果。比如,孩子把水杯打翻了,導致水灑了一地。父母對孩子如果是劈頭蓋腦的一頓責罵,只會造成孩子情緒的對立,如果換種方式,這樣問孩子:「水灑了應該怎麼辦?你會用什麼方法去解決它……」引導孩子看到自己的問題,並承擔因自己的過錯而產生的後果——自己動手把地上的水漬給擦乾凈。
讓孩子承擔自然的後果,這對孩子來講就是一種難得的自我教育,孩子從中將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減少了父母的嘮叨斥責以及親子之間的矛盾等。
06 暫時性剝奪孩子喜歡或看重的東西
這種方法適用於孩子做了錯事,自然後果無法及時顯現,或者是孩子自己無法承擔後果的情況。
針對以上這種情況,暫時性剝奪孩子最看重或最喜歡的東西,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教育方式,能夠讓孩子在犯錯誤之前,不得不認真做一番權衡。對愛犯錯誤的孩子能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07 只針對孩子錯誤的行為進行批評
這種方法適用於孩子做了錯事、需要批評指正的時候,比如孩子說話沒有禮貌,欺負別的小朋友等等。
當孩子做了錯事,父母只要針對孩子錯誤的行為本身批評就可以了,盡量不要擴大批評面,比如針對孩子的性格、人格和能力等方面作出批評,比如對孩子說:「你真是討厭!」「你怎麼這么沒用,盡給家裡惹事!」「你就是被大家討厭……」等等。
行為性批評能讓孩子知道自己的錯誤之處,但是不會影響到孩子對自己的認知。
08 只針對孩子良好的行為進行贊揚
這種方法適用於任何的場景。
當孩子需要贊揚的時候,父母要具體地描述出孩子做得較好的行為,比如說:「你這次的作業寫得很工整,你一定很用心……」等等,這種只針對具體行為的贊揚方式,能夠讓孩子知道自己哪些行為做得好,並在以後把這些好的行為給鞏固下來。
09 正面的具體的指導
這種方法適用於孩子因為缺乏正確的技巧和方法,做錯了事情或者不會做事情時父母的指導。父母要明確地、具體地告訴孩子應該怎麼做,要做什麼,而不是告訴孩子不要做什麼。
正面的具體的指導,能讓孩子學會做事的方法,還不容易引起孩子的抵觸心理。
10 對孩子某些不良言行的選擇性忽視
這種方法適用於孩子想用不良言行吸引大人注意的場景。當孩子出現不良言行時,父母可假裝沒有看到或聽見孩子的不良言行,這樣可避免孩子為了引起父母的關注,不斷重復錯誤的言行。
比如孩子講臟話罵人,父母就採取故意忽視的方式,假裝沒聽見孩子罵人的話。過不了多久,孩子自己都覺得沒有意思,就會停止了。
父母若能合理運用選擇性忽視,可以減少孩子的很多不良言行。
11 適當延遲滿足
這種方法適用於孩子提出不是必須滿足的需求時,適當延遲滿足可以讓孩子體驗等待,培養耐心。
適當延遲滿足可以提高孩子的自控力,但是不適用於生活必需品。對於生活必需品,父母要盡可能地及時滿足。
12 請求孩子幫助
這種方法適用於父母希望孩子完成一些事情的場景,父母用向孩子求助的方法來提出自己的要求。
與直接命令的方式相比,請求孩子幫助,充分體現了父母對孩子人格的平等和尊重,會讓孩子更有成就感。
結語
父母若能合理運用以上這12種常用教育方法,可大大減少孩子的不良行為的發生,幫助父母更好地解決與孩子在成長中的教育問題,同時,科學的教育方法還能進一步促使親子關系的和諧。
⑹ 簡述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基本方法包括幾個方面
基本方法有觀察法,實驗法,種植飼養法,科學游戲法。
⑺ 學前教育科學研究的方法主要有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提到學前,總是和幼兒園分不開的,所以總有很多人將學前教育與「去幼兒園帶孩子」畫上等號。其實,作為教育學的一個分支,學前教育的研究內容是十分廣袤的。學前教育學是研究學前年齡階段兒童教育規律的科學。通俗地講,學前教育學不僅要學怎麼教孩子,更要去深究為什麼要這樣教,如何教更好。學前教育學培養的,不僅僅是幼兒的教育者,更是學前教育的研究者、開拓者。一方面,為了完成幼兒園的教學工作,我們有很多技能課程需要學習,例如鋼琴、舞蹈、聲樂、美術等。稍稍有些誇張,但「琴棋書畫樣樣精通」說的可能就是我們專業啦!其中,一類是作為未來教師所要學習的理論課程,如教師口語、中外教育史、哲學等。這些課是所有教育專業都要學習的,學前教育專業也不例外。一類是為了了解幼兒而學習的理論基礎,如兒童發展心理學、教育心理學、兒童行為觀察與分析等。只有深入鑽研這些理論,才能對幼兒有初步的了解。一類是關於幼兒園五大領域教學方法的課程,如音樂教育、美術教育、健康教育、語言教育、社會教育、數學教育等,我們從中學習如何設計、實施、總結幼兒園的各種教育活動。一類是從事幼兒園工作的必要理論基礎,如幼兒園班級管理、兒童舞蹈創編、兒童劇創編等。經歷了教育技能、教師理論、兒童理論、教育理論、工作理論、實踐之後,才能打造出優秀的學前教育專業學生。
⑻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方法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是指幼兒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自身的活動,對周圍物質世界進行感知、觀察、操作、發現問題、尋求答案的探索過程。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基本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 觀察法
觀察法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和啟發學前兒童運用多種感官,去感知客觀世界的事物和現象,是指獲得具體的印象,並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概念的一種方法。觀察的方式一是藉助於感官進行直接觀察,另一種是通過儀器進行間接觀察。可分為個別物體的觀察、長期系統的觀察、間或性觀察、室內和室外環境的觀察。
二、分類法
分類法亦稱歸類,是根據事物的異同,把事物及合成類的過程,即把一組物體按照特定的標准加以區分,抽取同類事物的共同特診進行概括的過程。學前兒童科學教育中的分類方法是指學前兒童把具有某一個或幾個共同特徵的物體聚集在一起,以學習科學的一種方法。學前兒童常用的分類方法有挑選分類、二元分類、多元分類。
三、閱讀法
早期科學閱讀是指幼兒通過閱讀寓有科學知識的作品,包括故事、兒歌、謎語,以此來學習科學的一種方法。
⑼ 幼兒園常用的八種教學方法
幼兒園教學的主要方法。包括:觀察(物體和現象)、演示、示範、使用直觀教具、採用電化教育手段等。
1、觀察法:幼兒園直觀教學方法之一,運用觀察進行教育的方法。科學教育教學活動的主要方法,指有預期目的的感知活動。觀察方法:指觀察事物的具體方法。依據觀察的目的要求,選擇科學的觀察方法會提高觀察的效率。
(1)幼兒自發觀察:幼兒在沒有教師的指導下,主動、自發地觀察周圍新奇的事物。如:天空中的飛機、樹下的螞蟻等。
(2)個別物體觀察:在一定的時間內,組織幼兒觀察某一物體或現象,使幼兒掌握這一物體或現象的名稱、外部特徵、功能、與人們及社會的關系,從而獲得有關的粗淺知識。如一般的認識食物、動植物都用這種方法。
(3)比較性觀察:指組織幼兒觀察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體、現象,比較它們之間的異同點。通過分析、比較、判斷、思考,能更精確、細致、完整的認識事物,形成概念。如認識圖形(正方形和長方形)、認識常綠樹和落葉樹等。還可以分為整體比較和分解比較。整體比較是對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事物進行整體比較,找出它們的相似性、相反性和相近點。分解比較是對兩種物體分別從局部逐一地進行比較。
(4)長期系統性觀察:也稱「追蹤觀察」。在較長的時間內,組織幼兒連續的對某一物體或現象的發展變化進行間斷性的、系統的觀察。如觀察種植角里的植物、月亮的變化等。
(5)順序觀察法:即對觀察對象按照先後順序,從不同的角度細致的觀察。一般觀察動物時是按照從頭到腳、從上到下的順序觀察。
(6)特徵觀察法:是對觀察對象的最主要或某一方面特徵進行相對靜止的觀察。
(7)分解觀察法:是對觀察對象各部分進行仔細分解觀察,然後再綜合起來,達到清晰地了解全貌的目的。
(8)探索性觀察:即觀察事物之間的聯系、轉化、原因和結果進行探索。
⑽ 幼兒科學教育的6種方法
科學活動要來源於幼兒的生活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提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做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幼兒的生活是豐富而又多彩的,無論是大環境,還是各自的小環境,每天都有許多新鮮的、有趣的事和物刺激著孩子們的各種感官,令他們感到興奮和激動。而孩子也在有意和無意之中,以他們特有的敏感的眼睛和心靈收集著這些信息,享受著其中的樂趣
。於是,當孩子們聚在一起的時候,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瑣瑣屑屑,就會從他們的嘴裡源源不斷的流露出來。"說者無心,聽者有意",老師做為一個傾聽者,只要仔細辨別,就不難發現其中有價值的東西,以此來生成幼兒感興趣的且熟悉的活動內容。
陶行知曾說過"生活即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生活的更美好,因此科學教育應以幼兒的生活及周圍環境為基礎,使教育內容與幼兒的實際生活、感性經驗相結合,讓幼兒在真實的情景中學習,最終能運用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二、創設有助於幼兒主動探索的環境和氛圍
心理學家羅傑斯提出:"有助於創造活動的一般條件是心理的安全與心理的自由。"民主、和諧、自由的氛圍,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人的自由創造的才能,幼兒與老師建立起一種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諧的師生關系,創造民主和諧的教育與活動環境,能有效的激發幼兒主動積極參與學習和活動過程。
在幼兒階段,孩子的自我意識仍很脆弱,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句評價都會對其產生很大的影響,做為幼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導者,在幼兒探索創新活動中,教師應多表明肯定、鼓勵、接納、欣賞的態度,甚至應該淡化教師的權威意識,讓幼兒感到教師只是一個對自己活動很感興趣並能提供有益建議的"大朋友",即使自己做錯了,活動失敗了,也不會受到指責,沒有什麼可擔心的。這種高度的安全感和自由感能激發幼兒科學活動的創造慾望。
三、提供多樣化的可操作性、探索的材料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因此對幼兒提供多樣化的、可操作、探索的材料,才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好奇心,使他們樂於並積極主動的'參與活動中,通過與材料的相互作用,獲得科學的啟蒙及科學經驗和技能。
如:在《有趣的郵票》的探索活動中,首先為幼兒提供許多不同的、精美別致的單張郵票,引導他們在觀察、相互議論中了解郵票不同的形狀、結構,對花花綠綠的郵票有了初步的認識了解。
同時,在整套郵票中幼兒又發現了郵票之間有小孔,又引起了議論:有的說是為了區分一張張的,有的說是為了好看......,為了使幼兒能自己得到正確的答案,又提供了兩張不同的手工紙,一張有摺痕、一張有小孔,通過幼兒自己動手操作材料,得出了"有小孔的手工紙能整齊的撕開"的結論,自己解開了"郵票有齒孔"的秘密,整個活動過程中幼兒積極主動,不僅獲得了科學道理,而且體驗了成功的喜悅。
四、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激發幼兒對科學的興趣
首先,要發揮幼兒多種感官,在教學過程中解放幼兒的口、眼、手、腦,讓幼兒充分感知、操作、探索、發現、歸納、概括。如:在《風的形成》的活動中,可讓幼兒用嘴吹吸管而形成風,或用扇子扇而形成風。幼兒在操作活動中,通過自己各種感官作用,會對有關實物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通過幼兒親自動手操作並參加實驗過程,讓幼兒在操作和探索中獲得豐富的科學知識和經驗。如:在《認識磁鐵》的活動中,為了培養幼兒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慾望,發展幼兒的遷移能力及創造能力,可以先讓幼兒自由探索,教師提供磁鐵和各種質地不同的材料,讓幼兒在玩的過程中注意觀察磁鐵的各種現象,當幼兒發現隔著厚塑料盒、厚泡沫板,小磁釘不易吸住鐵製品時,帶領幼兒討論為什麼有的容易吸住,有的不容易吸住,使幼兒知道磁鐵隔著不同的材料仍然有吸引力。引導幼兒設法讓磁鐵在這些材料上站住,而且還要讓他們移動,來激發幼兒的主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