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沈括是誰
沈括(1031—1095),字存中,浙江錢塘(今杭州市)人。北宋天聖九年,出生於一個下層官吏的家庭,家境並不富裕,沈括常自謂「出自寒門」。母徐氏,是蘇州吳縣人,知書達禮,諳通文墨;父沈周,為官清正,不主張嚴刑苛法,到泉州任職時,沈括隨往。
皇佑三年(1051),沈周病歿,按宋朝職官死後蔭子的制度,沈括守父喪到至和元年(1054)。他24歲出任冰陽主簿。此時,冰水為患,河道淤塞,漫淹成澤,災害頻仍,許多田地「熟不長糧,荒不長草」,人民生活十分困苦,而當時的冰陽縣令,不管人民生計,反而橫征暴斂,曾激起農民反抗事件。上司為平息民憤,調走了這一縣令,授命沈括代行縣令,治理冰陽。由於他深入下層,體察民情,順乎民意,撤銷了百姓反對的無理禁約,「擇可為而後為」,「專心致意,畢力於其事」。率民開「百渠九堰,得上田七干頃」,一度克服了冰河下游的連年水患,促進了農業的發展,緩解了當時當地的社會矛盾。他這種勤政務實精神,贏得廣大人民的愛戴。嘉佑年間,沈括考取進士,開始了上層的官宦生涯。神宗時累官至太子中允,翰林院學士,終為光祿寺少卿。
沈括的一生,可以概括為從政和科學研究兩個方面,茲舉其要點:熙寧三年(1070),他參加了王安石變法,並且是改革派的中堅人物;熙寧八年(1075),他出使遼國,「正駁斥遼國無理爭地要求,維護了宋室主權;繼而鎮守延州(今陝西延安),加強武備,設防邊睡,有效地抵禦西夏。他一向重視興修水利、監制兵器、管理財政等,希望促進國家強盛。沈括在從政的同時,一生重視科學研究和科學發明的記載。他所進行的科研,堪稱廣博,諸如觀測天象,繪制渾儀景表,補修《奉元歷》(類似今天的陽歷);在數學方面,創立「隙積術」和「會圓術」;在物理學方面,他發現地磁偏角的存在,早於歐洲400多年,對共振規律也有研究;在地質學方面,從岩石生物遺跡中推論出沖積平原的形成,還提出石油的命名。此外,又鑽研葯用植物與醫術。他平生著述頗多,著名的傳世之作有《夢溪筆談》、《長興集》、《蘇沈良方》等。在《資治通鑒長編》中,尚有一部分他所撰寫的《乙卯入國奏請》、《入國別錄》等資政史料。
元豐五年(1082),因徐禧失陷永樂城,沈括連累受貶,居潤州,築夢溪園(今鎮江東郊),潛心著述,至紹聖元年復官爵,次年(1095)辭世,終年65歲。
一、沈括的生平
沈抬(1031~1095)是我國北宋時期傑出的科學家。1031年,他生於浙江杭州的一個封建官僚家庭。1051年冬,沈括的父親去世了,根據朝廷的規定「承襲父蔭」他當上了江蘇海州沐陽縣主簿(縣令的助手)。幾年後,因興修水利有功,1055年調任代理東海縣令。1061年任安微寧國縣令。1064年考中進土。1066年入京(開封),在國家的昭文館做編校書籍工作。這里珍藏著許多民間難以看到的書籍,他利用工作上的便利條件,夜以繼日地刻苦讀書,幾年時間便使他的學識又得到進一步充實。直到1074年,他在京都歷任司天監、軍器監、翰林院學士等職,他思想進步,積極參與王安石變法運動。1085年由於政事傾軋,離京到秀州(今浙江嘉興)人事《天下州縣圖》編繪工作。1087年完稿後,又遷潤州(今江蘇鎮江),那時他已是58歲了,在那兒買了一座園子,據說和他年青時夢見的地方相似,因而起名為「夢溪園」。在這座園中,他用晚年的全部精力完成了中國科學史上劃時的科學巨等《夢溪筆談》。
《夢溪筆談》共三十卷,包括《補筆談》三卷和《續筆談》一卷。該書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網路全書式的著作。內容涉及天文、歷法、氣象、地質、數學、物理等等。沈括在64歲那年,他的《夢溪筆談》正進入最後修改定稿階段,他的妻子不幸去世,他自己也病魔纏身,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終於在1095年的一天。這位我國科技史上最卓越的科學家與世長辭。
二、沈括的學習與研究方法
沈括在他小時,就勤奮好學,喜歡讀書,遇到問題肯動腦筋,自幼就養成了實事求是,遵重科學的好品格,在他童年曾隨做官的父親先後游覽了四川、福建、河南和江蘇等許多地方,這使他大開眼界,從中獲得許多知識,沈括在科學研究上的最大特點是:除了他的知識淵博外,他注重匯集平生見聞。強調調查研究,重視觀察實踐,親自參加科學實驗。因此,為我們留下了內容豐富而珍貴的科學巨著《夢溪筆談》。
三、沈括在物理的方面的主要貢獻
電磁學方面:(1)最早記載了人工磁化的一種簡便方法。即「以磁石磨針鋒」,造指南針。(2)在歷史上第一個指出了地磁場存在磁偏角。即磁針所指「常微偏東,不全南也」。
光學方面:(l)對針孔成像與球面鏡成像問題,做了仔細研究。(2)研究過透光鏡,即一種特製的銅鏡。
聲學方面:(1)用紙人顯示聲音的共振。(2)「虛能納聲」是沈括在聲學上的另一個見解。指出:將牛革箭袋(矢服)放在地上當枕頭,就能聽到數里之內的人馬之聲。
參考資料:http://www.zb.e.sh.cn/wuli-kg/wu1/aaa/11/02/j0700000757.htm
Ⅱ 沈括的貢獻有哪些
1、隙積術
隙積術指如何計算垛積,沈括運用類比、歸納的方法,以體積公式為基礎,把求解不連續個體的累積數,化為連續整體數值來求解,已具有了用連續模型解決離散問題的思想。
在中國國數學史上,發展了自南北朝時期就停滯不前的等差級數求和問題,並推進到高階等差級數求和的新階段,開創了中國垛積術研究的先河。
2、會圓術
在中國數學史上,沈括第一個利用弦、矢求出了孤長的近似值。這一方法的創立,不僅促進了平面幾何的發展,而且在天文計算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為中國球面三角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3、磁學
沈括記錄了人工磁化的方法,並用人工磁化針來作試驗,對指南針進行深入研究。沈括比較了指南針的四種裝置方法:水浮法,碗沿法,指甲法和懸絲法,指出懸絲法最優,並做了相應的分析。

4、光學
沈括通過觀察實驗,對小孔成像、凹面鏡成像等原理作了准確而生動的描述,他用「礙」(焦點)的概念,指出了光的直線傳播、凹面鏡成像的規律,並把光通過「礙」成像稱之為格術,即現代光學中的等角空間變換關系。
5、聲學
沈括通過對聲學現象的觀察,注意到音調的高低由振動頻率決定,並記錄下了聲音的共鳴現象。他還用紙人來放大琴弦上的共振,形象的說明了應弦共振現象,這比諾布爾和皮戈特的琴弦上紙游碼試驗早了500年。
Ⅲ 沈括在學術上的研究態度和方法是什麼
沈括在學術上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是和他的研究態度、研究方法分不開的。他在進行科研工作時重視實踐,不單純依靠理論,不迷信前人,對於勞動人民的生產經驗很重視,他經常虛心地向勞動人民請教,即使是一點一滴的知識他都非常誠懇地去學習。這樣,他才能把人民長期積累下來的勞動成果,總結概括成為科學的理論。
Ⅳ 沈括簡介,沈括發明了什麼,沈括的故事,沈括夢溪筆談
沈括(1031—1095),字存中,號夢溪丈人,漢族,浙江杭州錢塘縣人,北宋政治家、科學家。
沈括出身於仕宦之家,幼年隨父宦遊各地。嘉祐八年(1063年),進士及第,授揚州司理參軍。神宗時參與熙寧變法,受王安石器重,歷任太子中允、檢正中書刑房、提舉司天監、史館檢討、三司使等職。元豐三年(1080年),沈括出知延州,兼任鄜延路經略安撫使,駐守邊境,抵禦西夏,後因永樂城之戰牽連被貶。晚年移居潤州(今江蘇鎮江),隱居夢溪園。紹聖二年(1095年),因病辭世,享年六十五歲。
沈括一生致志於科學研究,在眾多學科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和卓越的成就,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名作《夢溪筆談》,內容豐富,集前代科學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Ⅳ 沈括研究的學問有哪些
沈括是歷史上一個著名的學識淵博的人。他才華橫溢,博物窮思,於各門科學都造詣極深。他研究的學問包括天文、氣象、物理、化學、數學、地質、地理、生物、葯物、醫學以及文字、考古、歷史、文學、音樂、圖畫等各方面,在不少學科中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可以無愧地說,沈括是我國乃至世界少有的科學通才,是我國科學史上最卓越的人物之一,是一顆閃爍著智慧之光的燦爛明星。
Ⅵ 沈括有什麼大的貢獻和科學成就呢
沈括: 我國歷史上最卓越的科學家之一。他精通天文、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理學、農學和醫學;他還是卓越的工程師、出色的軍事家、外交家和政治家;同時,他博學善文,對方誌律歷、音樂、醫葯、卜算等無所不精。他晚年所著的《夢溪筆談》詳細記載了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方面的卓越貢獻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自然科學達到的輝煌成就。《夢溪筆談》不僅是我國古代的學術寶庫,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重要的地位。
沈括在《渾儀議》、《浮漏議》和《景表議》等三篇論文中介紹了他的研究成果,詳細說明改革儀器的原理,闡發了自己的天文學見解,在是我國天文學史上的具有重要的作用。
物理學家+化學家+數學家
沈括對物理學研究的成果也是極其豐富而珍貴的。《夢溪筆談》中所記載這方面的見解和成果,涉及力學、光學、磁學、聲學等各個領域。特別是他對磁學的研究成就卓著。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第一次明確地談到磁針的偏角問題。在光學方面,沈括通過親自觀察實驗,對小孔成像、凹面鏡成象、凹凸鏡的放大和縮小作用等作了通俗生動的論述。他對我國古代傳下來的所謂「透光鏡」(一種在背面能看到正面圖案花紋的銅鏡)的透光原因也做了一些比較科學的解釋,推動了後來對「透光鏡」的研究。此外,沈括還剪紙人在琴上做過實驗,研究聲學上的共振現象。
在化學方面,沈括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在出任延州時候曾經考察研究漉延境內的石油礦藏和用途。他利用石油不容易完全燃燒而生成炭黑的特點,首先創造了用石油炭黑代替松木炭黑製造煙墨的工藝。他已經注意到石油資源豐富,「生於地中無窮」,還預料到「此物後必不行於世」,這一遠見已為今天所驗證。另外,「石油」這個名稱也是沈括首先使用的,比以前的石漆、石脂水、猛火油、火油、石腦油、石燭等名稱都貼切得多。在《夢溪筆談》中有關「太陰玄精」(石膏晶體」的記載里,沈括形狀、潮解、解理和加熱失水等性能的不同區分出幾種晶體,指出它們雖然同名,卻並不是一種東西。他還講到了金屬轉化的實例,如用硫酸銅溶液把鐵變成銅的物理現象。他記述的這些鑒定物質的手段,說明當時人們對物質的研究已經突破單純表面現象的觀察,而開始向物質的內部結構探索進軍了。
沈括在數學方面也有精湛的研究。他從實際計算需要出發,創立了「隙積術」和「會圓術」。沈括通過對酒店裡堆起來的酒壇和壘起來的棋子等有空隙的堆體積的研究,提出了求它們的總數的正確方法,這就是「隙積術」,也就是二階等差級數的求和方法。沈括的研究,發展了自《九章算術》以來的等差級數問題,在我國古代數學史上開辟了高階等差級數研究的方向。此外,沈括還從計算田畝出發,考察了圓弓形中弧、弦和矢之間的關系,提出了我國數學史上第一個由弦和矢的長度求弧長的比較簡單實用的近似公式,這就是「會圓術」。這一方法的創立,不僅促進了平面幾何學的發展,而且在天文計算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並為我國球面三角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地理學家+醫學家
沈括在地學方面也有許多卓越的論斷,反映了我國當時地學已經達到了先進水平。他正確論述了華北平原的形成原因:根據河北太行山山崖間有螺蚌殼和卵形礫石的帶狀分布,推斷出這一帶是遠古時代的海濱,而華北平原是由黃河、漳水、滹沱河、桑乾河等河流所攜帶的泥沙沉積而形成的。當他察訪浙東的時候,觀察了雁盪山諸峰的地貌特點,分析了它們的成因,明確地指出這是由於水流侵蝕作用的結果。他還聯系西北黃土地區的地貌特點,做了類似的解釋。他還觀察研究了從地下發掘出來的類似竹筍以及桃核、蘆根、松樹、魚蟹等各種各樣化石,明確指出它們是古代動物和植物的遺跡,並且根據化石推論了古代的自然環境。這些都表現了沈括可貴的唯物主義思想。在歐洲,直到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人達.芬奇對化石的性質開始有所論述,比沈括晚了四百多年。沈括視察河北邊防的時候,曾經把所考察的山川、道路和地形,在木板上製成立體地理模型。這個做法很快便被推廣到邊疆各州。熙寧九年(公元1076年),沈括奉旨編繪《天下州縣圖》。他查閱了大量檔案文件和圖書,經過近二十年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完成了我國制圖史上巨作《守令圖》。這是一套大型地圖集,共計二十幅,其中有大圖一幅,高一丈二尺,寬一丈;小圖一幅;各路圖十八幅(按當時行政區劃,全國分做十八路)。圖幅之大,內容之詳,都是以前少見的。在制圖方法上,沈括提出分率、准望、互融、傍驗、高下、方斜、迂直等九法,這和西晉.裴秀著名的制圖六體是大體一致的。他還把四面八方細分成二十四個方位,使圖的精度有了進一步提高,為我國古代地圖學做出了重要貢獻。
沈括對醫葯學和生物學也很精通。他在青年時期就對醫學有濃厚興趣,並且致力於醫葯研究,搜集了很多驗方,治癒過不少危重病人。同時他的葯用植物學知識也十分廣博,並且能夠實際出發,辨別真偽,糾正古書上的錯誤。他曾經提出「五難」新理論;沈括的醫學著作有《良方》等三種。現存的《蘇沈良方》是後人把蘇軾的醫葯雜說附入《良方》之內合編而成的。
唯物主義者
沈括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和發展變化的觀點。他認為「天地之變,寒暑風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並指出,「陽順陰逆之理,皆有所從來,得之自然,非意之所配也。」就是說,自然界事物的變化都是有規律的,而且這些規律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依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而且這些規律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依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他還認為事物的變化規律有正常變化和異常變化,不能拘泥於固定不變的規則。正是這些比較正確的思想觀點,促使他取得了那個時代在科學技術方面達到的高度成就。沈括曾提出已知的知識是有限的,人的認識是無限的觀點,對科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唯物主義的思想傾向,還表現在沈括十分重視勞動群眾的實踐經驗和發明創造上,他不斷地從勞動人民那時汲取智慧和力量。他曾說:「至於技巧器械,大小尺寸,黑黃蒼赤,豈能盡出於聖人!百工、群有司、市井田野之人,莫不預焉」。為了探求醫葯知識,他「所至之處,莫不詢究,或醫師,或是巷,或小人,以至士大夫之家,山林隱者,無不求訪」。在《夢溪筆談》中,他以敬佩的態度記載了宋朝勞動人民在科學技術上的許多卓越貢獻。例如布衣畢(上日+下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民間匠師喻皓的建築成就和編著的《木經》,河工高超創造的合龍堵口的先進方法,平民天文數學家衛朴修歷的事跡,以及河北工作煉鋼、福建農民種茶等許多無名英雄在生產斗爭中取得的寶貴經驗,等等。正是由於沈括的詳細記述,才使得不少作出貢獻的勞動人民的業績得以保存流傳下來。
唯物主義的思想傾向,決定了沈括對於自然現象和科技成就的記述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他觀察和描述事物非常細致、具體、准確,沒有封建時代一般文人虛詞浮誇的壞習慣。因此,通過他的記述,我們能夠明確地判斷他那個時期生產技術和自然科學所達到的水平。例如,沈拓有關雷電、海市蜃樓、龍卷風、地震以及隕鐵等自然現象的記載,非常細致貼切而生動形象,使人們彷彿親臨現場。
沈括能夠用發展變化的觀點研究客觀事物,得出正確的結論。他在論述有關數學、氣象、醫葯等許多問題的時候,多次強調要因地因時制宜。例如古代規定二月和八月是采葯的季節, 是沈括指出,草葯生長由於受自然條件和栽培情況的影響,同時采葯又有取根、取葉、取芽、取花、取實等不同的要求,因此,要根據不同情況選下采葯時間,不可死板地「拘以定月」。沈括的這一見解是十分合理的。
沈括對一些自然現象並不停留在表面的觀察上,他還努力探求它的科學道理,提出對事物發展變化規律性的解釋。象對雁盪山諸峰和華北平原的形成原因、二十八宿的位置、化石的形成等許多問題的說明,是符合近代科學原理的。為了弄清陽燧(凹面鏡)成像的道理,他觀察空中飛鳥的影子情況,並親自移動自己的手,來比較成像的區別,終於作出了比較正確的解釋.這些都是他在科學事業上能夠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Ⅶ 世人對沈括的評價
沈抬(1031~1095)是我國北宋時期傑出的科學家。1031年,他生於浙江杭州的一個封建官僚家庭。1051年冬,沈括的父親去世了,根據朝廷的規定「承襲父蔭」他當上了江蘇海州沐陽縣主簿(縣令的助手)。幾年後,因興修水利有功,1055年調任代理東海縣令。1061年任安微寧國縣令。1064年考中進土。1066年入京(開封),在國家的昭文館做編校書籍工作。這里珍藏著許多民間難以看到的書籍,他利用工作上的便利條件,夜以繼日地刻苦讀書,幾年時間便使他的學識又得到進一步充實。直到1074年,他在京都歷任司天監、軍器監、翰林院學士等職,他思想進步,積極參與王安石變法運動。1085年由於政事傾軋,離京到秀州(今浙江嘉興)人事《天下州縣圖》編繪工作。1087年完稿後,又遷潤州(今江蘇鎮江),那時他已是58歲了,在那兒買了一座園子,據說和他年青時夢見的地方相似,因而起名為「夢溪園」。在這座園中,他用晚年的全部精力完成了中國科學史上劃時的科學巨等《夢溪筆談》。
《夢溪筆談》共三十卷,包括《補筆談》三卷和《續筆談》一卷。該書是一部包羅萬象的網路全書式的著作。內容涉及天文、歷法、氣象、地質、數學、物理等等。沈括在64歲那年,他的《夢溪筆談》正進入最後修改定稿階段,他的妻子不幸去世,他自己也病魔纏身,身體一天不如一天。終於在1095年的一天。這位我國科技史上最卓越的科學家與世長辭。
二、沈括的學習與研究方法
沈括在他小時,就勤奮好學,喜歡讀書,遇到問題肯動腦筋,自幼就養成了實事求是,遵重科學的好品格,在他童年曾隨做官的父親先後游覽了四川、福建、河南和江蘇等許多地方,這使他大開眼界,從中獲得許多知識,沈括在科學研究上的最大特點是:除了他的知識淵博外,他注重匯集平生見聞。強調調查研究,重視觀察實踐,親自參加科學實驗。因此,為我們留下了內容豐富而珍貴的科學巨著《夢溪筆談》。
三、沈括在物理的方面的主要貢獻
電磁學方面:(1)最早記載了人工磁化的一種簡便方法。即「以磁石磨針鋒」,造指南針。(2)在歷史上第一個指出了地磁場存在磁偏角。即磁針所指「常微偏東,不全南也」。
光學方面:(l)對針孔成像與球面鏡成像問題,做了仔細研究。(2)研究過透光鏡,即一種特製的銅鏡。
聲學方面:(1)用紙人顯示聲音的共振。(2)「虛能納聲」是沈括在聲學上的另一個見解。指出:將牛革箭袋(矢服)放在地上當枕頭,就能聽到數里之內的人馬之聲。
參考資料:http://www.zb.e.sh.cn/wuli-kg/wu1/aaa/11/02/j0700000757.htm
回答者:安全無小事 - 舉人 五級 11-16 19:53
--------------------------------------------------------------------------------
沈括(約1033年~1097年),中國北宋科學家。字存中,號夢溪丈人,北宋錢塘(今浙江杭州)人。
生平
沈括自幼勤奮好學,十四歲時就讀完了家裡的藏書。曾經跟隨父親到了不少地方,增長了不少見識。至和元年(1054年),沈括以父蔭入仕,任海州沭陽縣(今屬江蘇)主簿。修築渠堰,開發農田,頗有政績。嘉佑六年(1061年),任安徽寧國縣令,倡導並發起了修築蕪湖地區萬春圩的工程,並撰寫了《圩田五說》、《萬春圩圖記》。
嘉佑八年(1063年),中進士,任揚州司理參軍。治平三年(1066年),入京編校昭文館書籍。熙寧年間,宋神宗趙頊用王安石為相,進行改革,沈括也積極參加。先後任史館檢討,集賢院校理,提舉司天監,軍器監,三使司等職。在此期間,撰寫了《渾儀議》、《浮漏議》、《景表議》、《修城法式條約》、《營陣法》。還多次出使,視察了很多地方。熙寧八年,沈括以翰林侍讀學士的身分,出使契丹交涉劃界事宜,獲成而還。他在出使途中繪記了遼國山川險阻及風俗人情,成《使虜圖抄》,上於朝廷。
熙寧十年(1077年),沈括出任宣州知州(今安徽宣城)。元豐三年(1080年),改任延州知州(今陝西延安)。元豐五年(1082年),被誣貶職。
元佑二年(1087年),他完成了在熙寧九年即已奉命編繪的「天下郡縣圖」,定名為《守令圖》。
元佑三年,沈括移居到潤州(今江蘇鎮江),將他以前購置的園地,加以經營,名為「夢溪園」,在此隱居,八年後去世。其間,寫成了《夢溪筆談》,以及農學著作《夢溪忘懷錄》(已佚)、醫學著作《良方》等。
沈括的著述,據史書記載,有22種,155卷。現在多已不見,只存《夢溪筆談》、《續筆談》、《補筆談》。另外沈括的詩文在南宋時編成《長興集》41卷,今殘存19卷。以及後人所輯的《蘇沈良方》。
著作
圩田五說、萬春圩圖記
渾儀議
浮漏議
景表議
修城法式條約
營陣法
使虜圖抄
守令圖
夢溪筆談、續筆談、補筆談
夢溪忘懷錄
長興集
蘇沈良方
[編輯]成就及影響
沈括在物理學、數學、天文學、地學、生物醫學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成就和貢獻,在化學、工程技術等方面也有相當的成就。此外,沈括在文學、音樂、藝術、史學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詣。而它突出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夢溪筆談》中。
《宋史·沈括傳》稱他「博學善文,於天文、方誌、律歷、音樂、醫葯、卜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李約瑟評價沈括「可算是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了」。
1979年7月1日為了紀念他,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將該台在1964年發現的一顆小行星2027命名為沈括。
Ⅷ 宋代沈括是如何研究共振現象的
宋代科學家沈括把古人對共振現象的研究進一步向前做了推進。他用實驗手段探討樂器的共鳴。他剪了一個小紙人,放在基音弦線上,撥動相應的泛音弦線,紙人就跳動,彈別的弦線,紙人則不動。這樣,他就用實驗方法,把音高相差八度時二弦的諧振現象直觀形象地表現了出來。
Ⅸ 沈括對於醫學有哪些研究
在醫學方面,沈括批判了以前醫書上關於人體解剖學方面的錯誤。古人由於缺乏解剖學知識,誤認為人有三喉,即食道、氣管、水喉,並且認為食物經過食道便進入腹腔,因而有的葯品吃下去便會粘著在肝和肺上。沈括在《筆談》中指出了這種說法的錯誤。他說:「人只有咽(食道)和喉(氣管),食物經過食道先到胃裡,然後再到小腸、大腸。所以葯品絕不會粘著在五臟上。」這個道理在今天看來,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常識問題,但在當時醫學上卻不能不算是科學的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