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消胃熱熾盛型飲食療法有哪些
中消屬胃,食善飢為主者屬中消,屬胃熱。
【臨床症狀】
多食易飢,大便乾燥,形體消瘦,多尿且甜,口渴多飲,或見口臭,口苦,牙齦腫痛。舌紅,苔黃燥,脈滑實有力。
【發病原因】
胃主受納腐熟水谷。生理情況下,水谷腐熟後可經脾運化吸收,若火熱邪氣停留於胃,則腐熟水谷之力增強,而水谷精微皆被火熱耗費,不得吸收輸布,故雖多食而仍易飢。水谷不足,肌肉無以充養,則見消瘦。胃熱津傷,大腸失於濡潤,傳導失司,故見大便秘結。胃火上蒸於肺,則肺津被傷,不能潤澤,故見口渴;下灼於腎,腎受其傷,開合失司,不能固攝,而見尿多尿甜。舌紅、苔黃燥、脈實有力,為實熱在胃的徵象。
【辨證確診】
以胃有熱熾感(或胃燥陰傷)而多食易飢、大便燥結為主要特點。中消也夾有輕度的上消和下消症狀。
【中醫治法】
[治法]以清胃瀉火,調中養陰生津為主。
[用葯]應選用有清胃瀉火生津的葯物,如石膏、知母、黃連、石斛、玉竹、黃精等,如果津傷及氣,氣陰兩傷,則配伍人參以益氣生津。
[主方]玉女煎加味:生地,牛膝,生石膏(先煎),知母,玄參,麥冬,黃連,黃芩。生石膏、知母清胃熱以生津;生地、麥冬、玄參、牛膝養陰清熱,並能濡潤大腸,四味合用,兼顧上中下之陰津;佐以黃連、黃芩,苦寒瀉火,肺胃並治。本方以清胃熱為主,兼清肺熱,潤燥通腸,兼益腎陰。水煎服。黃連、黃芩其性苦燥,不可多用久用,熱去即當停用,以免重傷陰津。
【中葯處方】
(1)增液承氣湯
[主治]大便乾燥甚,或者大便秘結,數日一行,則因津傷加重,胃腸燥甚,腑氣不通,採取潤燥通腑。方中玄參、生地、麥冬為增液湯,滋陰生津,兼以清熱,並有潤腸之效,於熱傷津液者最宜。養陰生津之中,伍以大黃、芒硝,通腑瀉腸,以治便秘。
[處方]玄參30克,生地30克,麥冬24克,大黃10克,芒硝5克(另沖)。
[用法]水煎服。本方乃急則治標之法,因便秘由津液虧虛所致,非熱結陽明,散不用大承氣湯之類,大黃也不必後下,以稍減通泄之力。待大便通,臟氣暢,則仍以玉女煎加減長久服之為宜。本方若久用,則有傷正之虞。
(2)玉女煎合清胃湯
[主治]多飲多食易飢,形體消瘦,大便乾燥,舌紅、苔黃,脈滑實。
[處方]生石膏20克,知母15克,牛膝15克,生地15克,麥冬15克,黃連9克,升麻6克,生大黃9克,川朴9克,丹參15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
(3)降燥湯
[主治]用於糖尿病燥熱型。
[處方]山梔子、黑玄參各15克,酒制大黃、條黃芩各10克,生石膏30克,天門冬、麥門冬、天花粉、粳米各20克,炙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便結加凈芒硝15克,熱甚者加金銀花、青連翹、蒲公英、紫花地丁、敗醬草、鴨跖草等。
(4)降熱湯
[主治]用於熱傷胃津型。
[處方]潞黨參、粉葛根各10克,麥門冬、天花粉、南葳蕤、金石斛、干蘆根各20克,烏梅肉15克。
[用法]水煎服。
(5)生地八味湯
[主治]治糖尿病中消症,消谷善飢者。
[處方]生地黃、麥門冬各9克,荷葉、山葯、知母、牡丹皮各6克,黃芩、黃連、黃柏各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2次。
(6)麥門冬
[主治]養陰潤肺,清心除煩,益胃生津。主治糖尿病。
[處方]麥門冬(鮮品)全草50克。
[用法]每日1劑,切碎,水煎,代茶飲。
(7)生地茯苓
[主治]胃熱肺躁型。
[處方]生地、茯苓各15克,枸杞子20克,懷山葯、天花粉各30克,太子參25克,生石膏20克,知母、牛膝、生甘草、牡丹皮、冬麥、澤瀉各10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3次口服。15天為1療程。
(8)參苓白術丸
[主治]益氣健脾助運。脾胃虛弱。食少,便溏,或瀉,或吐,四肢乏力,形體消瘦,胸脘悶脹,面色萎黃,舌淡紅,苔白或微膩,脈細數。
[處方]人參6克,白術15克,茯苓15克,山葯20克,白扁豆10克,蓮子肉10克,薏苡仁10克,砂仁6克,桔梗6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9)香砂六君子湯
[主治]健脾和胃,理氣化濕。糖尿病神經功能紊亂性腸病。
[處方]人參3克,白術6克,茯苓6克,甘草2克,陳皮2克,半夏3克,砂仁2克,木香2克。
[用法]加生薑2片,水煎服,每日1劑。20天為1個療程,一般治療2個療程。
【針灸治療】
[治法]取手足陽明經穴及背俞穴為主。中刺激。針用補瀉兼施。
[處方]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陰交、內庭、合谷。
[方義]脾俞、胃俞、三陰交健脾益胃,以布津液;加合穴足三里,滎穴內庭,大腸之原合谷,共奏疏調陽明經氣,清泄陽明燥熱之功。
[做法]中脘、曲池、隱白可參酌配用。
【飲食療法】
(1)宜食食物
中消病位主要在胃,以清胃養陰、滋陰補腎為康復大法,宜食用鮮胡蘿卜、南瓜、山葯、懷山葯、天花粉等食物。
(2)忌食食物
含碳水化合物較多的土豆、山葯、芋艿、藕、蒜苗、胡蘿卜等少用或食用後減少相應的主食量。
【食療葯膳】
(1)二冬小炒
[原料]冬瓜300克,水發冬菇100克,油、蔥、花、生薑、味精、鹽、黃酒、濕澱粉、麻油各適量。
[做法]將冬瓜去皮、瓤,洗凈,切成小塊。水發冬菇剖成薄片,放入沸水鍋中焯一下,待用。鍋置火上,加植物油,大火燒至六成熱,加蔥花、生薑末,煸炒出香,下入冬瓜塊,翻炒片刻,加冬菇及清湯,繼續炒至冬瓜熟軟,加精鹽、味精、黃酒,用濕澱粉勾薄芡,淋上麻油即成。
[功效]益氣消渴,補虛降糖,降血壓。適宜於胃燥津傷型糖尿病,對伴有發高血壓病者尤為適宜。
(2)生菜胡蘿卜卷
[原料]胡蘿卜250克,生菜250克,精鹽、味精、麻油、干澱粉各適量。
[做法]將生菜葉洗凈,用70℃水略燙。將胡蘿卜洗凈,切成細絲,用精鹽略腌,投入沸水鍋中略燙,撈出過涼,瀝干水分,加精鹽、味精、麻油、干澱粉,攔勻。再將生菜鋪開,放入適量胡蘿卜絲,捲成卷,然後上籠蒸約3分鍾,涼涼,改刀裝盤即成。
[功效]清熱養陰,潤燥生津。適宜於胃燥津傷型糖尿病。
(3)山葯瓤蘋果
[原料]淮山葯30克,鮮蘋果4個,太子參25克,糯米60克,瓜條150克,櫻桃100克,苡仁20克,冰糖100克,花粉15克。
[做法]將4個大蘋果去皮,從蒂部揭蓋,挖去核。太子參、花粉、淮山葯去凈灰渣,經過加工烘乾製成粉末。苡仁、糯米蒸熟。櫻桃、瓜條切成小粒,共同拌均勻,瓤入蘋果中,入籠蒸熟透取出。同時,將冰糖加水熬化,淋在蘋果上即成。
[功效]健脾益氣,降血糖。適宜於脾胃虛弱或胃陰不足所致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腹瀉、消渴口乾、唇舌乾燥主糖尿病等病症。
(4)鴨塊白菜
[原料]白菜150克,鴨肉80克,鹽、料酒、花椒各適量。
[做法]將鴨肉切塊,加水煮沸去浮沫,加入料酒、花椒,用文火燉酥。白菜切段,放鍋內燉熟,調味即可。
[功效]滋陰養胃,利水消腫,健脾補虛。適宜於糖尿病屬陰液虧虛所致的潮熱乏力、乾咳咯血、咽喉乾燥、口渴多飲以及肢體浮腫、小便不利等症。
(5)番茄炒牛肉
[原料]牛肉60克,番茄250克,油、鹽、生薑各適量。
[做法]番茄洗凈,切片。牛肉洗凈,切片,用調料腌制備用。生薑刮皮,洗凈,切絲。起油鍋,下姜絲和牛肉,炒至七成熟,取出備用。另起油鍋,下番茄,用鹽調味,加入牛肉炒熟即成。
[功效]清熱生津,補益脾胃。適宜於糖尿病性腦血管病合並高血壓病、動脈粥樣硬化症、高脂血症患者。
(6)香乾炒蔥頭
[原料]洋蔥頭3個(約300克),香乾3塊。
[做法]將蔥頭洗凈,剝去外皮,切去根頭,用溫水浸泡一下,取出。切成洋蔥絲,盛入碗加少許精鹽,揉搓,腌漬10分鍾備用。將香乾洗凈,剖成片,發成細絲。炒鍋置火上,加植物油,中火燒至七成熱時下洋蔥絲,急火翻炒,同時加香乾絲。加醬油、味精,熘炒片刻即成。
[功效]健胃寬胸,生津止渴,行氣降糖。適宜於各種類型的糖尿病患者食用。
(7)燒素什錦
[原料]胡蘿卜、黃瓜各150克,白糖、馬蹄、冬筍、腐竹各50克,香油25克,鮮蘑、香菇各20克,料酒、澱粉、木耳各10克,鹽、姜各5克,味精1克,雞湯500毫升。
[做法]用溫水燙泡腐竹,煮軟,切成4厘米長的段;將黃瓜去蒂,洗凈,發成菱形片;洗凈馬蹄,切成圓片;將胡蘿卜、冬筍去根,洗凈,切片。各種原材料馬蹄、鮮蘑、香菇、胡蘿卜、冬筍都用開水燙一下,撈出擺在盤內。在鍋內加入雞湯,將裝在盤里的原料放進鍋中,加調料白糖、料酒、姜,燒開後去浮沫,用文火煨,放味後收汁,淋芡汁,加味精,點香油即成。
[功效]補氣益胃,清熱清津,和中潤腸,補脾益氣。適宜於老年心血管病及糖尿病患者。
(8)爆牛肉
[原料]牛裡脊肉200克,蔥花15克,薑末2克,蒜片2克,青蒜5克,醬油25克,料酒5克,醋5克,澱粉10克,植物油100克(實用約20克)。
[做法]剔去牛裡脊肉上的薄膜,切成3厘米的薄片,加入醬油10克、澱粉及少量清水調拌好待用;蔥、青蒜等洗凈切成2厘米長的斜段;姜切成碎末,蒜切成薄片。炒久燒熱後,倒入植物油,旺火加熱,燒到冒煙時,倒入調好的肉片,旺火爆炒20秒鍾,邊炒邊用鍋鏟翻攪,以防肉片黏連,炒好放入漏勺中瀝去油。再燒熱炒勺,倒入油少許,旺火加熱後,放入姜、蔥、蒜炒成微黃色,再將爆好的肉片倒入,同時放入醬油、料酒、醋、水少許,旺火快炒幾下,撒上青蒜段即成。
[功效]補脾胃,益氣血。適宜於糖尿病、脾肋陰虛、消渴多飲等症。
(9)鹵香菇
[原料]香菇100克,精製植物油25克,桂皮5克,大茴香2克,醬油50克,白糖35克,精鹽1克,味精1克,麻油25克。
[做法]將香菇溫水浸泡,逐個擇去根蒂,清水洗凈瀝干水分。炒鍋上火,放入植物油,燒熱後下香菇煸炒幾下,放入桂皮、大茴香,共炒,然後加醬油、白糖、精鹽、清水少許,加蓋燒開後,用小火燒30分鍾,讓香菇松開,吸足鹵汁,至湯少時加味精,用旺火稍燒收干鹵汁,取出桂皮和大茴香,淋上麻油,出鍋倒入碗內,冷卻後裝盤即可。
[功效]益氣補虛,健脾養胃,防癌抗癌。適用於糖尿病等。
(10)芝麻菠菜
[原料]菠菜300克,芝麻7克,香油10克,精鹽3克,味精1克。
[做法]將菠菜擇洗干凈,芝麻放入鍋內,用小火炒熟。將鍋內放水,上火燒沸,下入菠菜略燙一下,攤開涼涼。將涼涼的菠菜切成5厘米長的段,放入盤內,加入精鹽、味精、香油、芝麻拌勻即成。
[功效]菠菜味甘,性涼。具有養血止血、滋陰潤燥、通利腸胃等功效。可治衄血、便血、壞血病、消渴引飲、腸胃積熱、大小便不暢、痔瘡等症。它所含的酶對胃和胰腺的分泌功能起良好作用,宜於高血壓、糖尿病患者。
(11)香菇燒豆腐
[原料]嫩豆腐250克,香菇100克,鹽、醬油、味精、香油各適量。
[做法]豆腐洗凈切成小塊。在砂鍋內放入豆腐、香菇、鹽和清水。中火煮沸改文火燉15分鍾,加入醬油、味精,淋上香油即可食用。適量服食,不宜過熱。
[功效]清熱益胃,活血益氣。
(12)燴雙菇
[原料]鮮蘑菇250克,香菇50克,精鹽5克,味精1克,白糖少許,水澱粉10克,植物油50克。
[做法]香菇用開水浸發半小時,撈出擠干水,去蒂洗凈,泡香菇水留用。鍋中倒入植物油,油熱後,放入香菇煸炒1分鍾,再投入蘑菇、香菇水、鹽、味精、白糖,待湯汁微開時,用水澱粉勾芡即成。
[功效]補脾益氣,潤燥化痰,降血糖。適宜於脾胃虛弱、食慾不振、體倦乏力、陰津不足、咳嗽氣短、咽干口渴及糖尿病等症。
(13)冬筍香菇
[原料]冬筍250克,香菇50克,醬油、醋、鹽、濕澱粉、花生油各適量。
[做法]將冬筍去皮洗凈,切成滾刀塊。將油燒熱,把洗凈的冬筍與香菇同放鍋內翻炒,然後加湯少許,加醬油、醋、鹽調味,煮沸,用濕澱粉勾芡,再炒至湯汁稠濃即成。
[功效]健脾開胃,理氣化痰。適宜於糖尿病性脂肪肝各期。
(14)粉皮拌萵苣
[原料]萵苣500克,粉皮100克,精鹽、醬油、醋、味精、蒜泥、香油各適量。
[做法]將粉皮用涼水泡嫩,入鍋煮熟,撈出瀝水。萵苣洗凈切碎,置沸水中焯2分鍾,撈起,擠去多餘水分。把粉皮、萵苣一同放入盤內,加精鹽、醋、味精、醬油、香油、蒜泥各適量,拌勻即可。
[功效]清熱解渴,養肝健胃。適宜於高血壓、慢性腎炎和糖尿病。
(15)鴿子湯
[原料]雛鴿2隻,枸杞子20克,精鹽、糖、料酒、胡椒粉、蔥、姜各適量。
[做法]將鴿子宰殺,除去毛、爪和內臟,洗凈,每隻剁成5~6塊,投入開水中汆透;枸杞子用適量溫水洗凈備用。將鴿肉塊盛於蒸碗中,放入已洗凈的枸杞子和蔥段、姜絲(或薑片),添加適量的雞湯(無湯可入適量開水),入籠蒸約1小時至熟。除去蔥、姜,加入鹽、糖、胡椒粉調味即成。
[功效]補氣血、益脾胃。適用於糖尿病及體弱乏力等症。
㈡ 吃什麼可以降胃火
1、銀耳。銀耳具有補脾開胃、滋陰清腸的功效。有胃虛火的患者可將銀耳煮粥、煲湯來吃,每天吃大半朵即可。
2、石斛。石斛性寒,味甘淡、微咸,歸胃、腎,肺經,具有益胃生津,滋陰清熱的功效。對於治療胃火熾盛、胃陰虧虛有良好療效,但石斛性寒,容易滋膩礙胃,不宜長期大量飲用。
3、麥門冬。麥門冬的營養價值很高,而且利於腸胃健康。一碗看似普普通通的麥門冬粥,卻有去胃火,調理腸胃,清心等多種保健功效。值得注意的是,凡脾胃虛寒泄瀉,胃有痰飲濕濁及暴感風寒咳嗽者均忌服麥冬。
4、蘋果。一年四季都能吃的蘋果,男女老少都合適。而且,蘋果助消化、去胃火,能緩解口臭。
(2)胃火熾熱症用什麼方法治療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1、胃火很多時候是過食辛辣、溫熱的食物導致的,如羊肉、狗肉。冬天到了,很多人愛吃火鍋,而吃火鍋免不了要點羊肉,這就需要注意了,火鍋本身就是熱性的,若再加進熱性的羊肉,那就更容易上胃火。
2、除了吃以外,還有就是熬夜。現在睡覺晚、熬夜、早上不起來好像是個時尚,其實這對身體的傷害很大。我們自己可以去體會,熬完夜以後,嘴裡就會有味,胃火就會上來了。
3、體內由於外部原因和內部原因導致體內堆積起很多的有害物質,其中包括農葯存留、添加劑、激素、空氣污染等等,這些物質都會堆積在體內,引起上火。
4、體內毒素比較多的情況就會導致代謝增強,內熱加重。最直接分反映就是大便出現便秘情況,大便也是黑臭的情況。如果體內的毒素越來越多,那麼人就會變得衰老起來,如果毒素越多,那麼衰老的越快。
㈢ 怎麼去胃火最快方法
當自己胃火比較高的時候就會出現一些上火的症狀表現,這些表現的發生會讓患者感覺到自己口乾舌燥的,就連自己的皮膚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感覺到自己皮膚的顏色變得十分暗沉的,沒有任何的光澤,那麼這種情況下最好還是採用一些飲食上面的調理,多吃些具有清熱解毒功效的食物。
食療調理:
1.用鮮蘆根、白菊花(干品)、鮮茅根、鮮荸薺、鮮桑葉、鮮竹葉、鮮薄荷葉、鮮金銀花熬水喝。具有清熱祛暑、生津止渴、健胃利尿等優點,對熱症、傷暑、心煩、口渴、頭痛、咽腫、鼻血、胃熱、嘔吐等病症有顯著的預防和治療保健作用。
2.苦瓜100克,開水焯後切片,素油少許燒開,將苦瓜煸熟,西紅柿洗凈切月牙片同炒,酌加鹽及調料、味精少許化開、與蒜末同時加入,翻炒後起鍋。此菜可清胃健脾。
3.鮮蘆根100克,竹茹2Q克,粳米100克,生薑10克。將鮮蘆根洗凈切成小段,與竹茹同煎去渣取汁,加入粳米同煮成粥,粥將熟時加入生薑,略煮即可。
枇杷15個。將枇杷入鍋,加適量水,以文火煎煮即可。每日早晚分服。
一、診斷:
表現為牙齦腫痛、口臭、嘈雜易飢、便秘等。
二、鑒別:
胃火的鑒別診斷:
1.心火: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為低熱、盜汗、心煩、口乾等;實火表現為反復口腔潰瘍、口乾、小便短赤、心煩易怒等。
2.腎火:主要表現為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發脫齒搖、睡眠不安、五心煩熱、形體消瘦、腰腿酸痛等。
3.肺火:肺火盛者,易咳嗽。
肝火:表現為頭痛、面紅目赤、口乾咽疼、脅肋疼痛、尿黃便秘、甚至吐血。
胃火證見煩熱、口渴、牙疼、牙齦腫爛、牙宣出血、頤腫、面赤等。《校注醫醇剩義胃火》:胃火熾盛,煩渴引飲,牙齦腐爛,或牙宣出血,面赤發熱,玉液煎主之。《類證治裁火症》:治六腑火,胃火牙疼,頤腫,清胃散。
㈣ 去胃火用什麼葯
胃火,是生活中常見的上火情形,多與飲食有關,可表現為胃脘疼痛、口乾口渴、嘔吐、小便短少、便秘等。胃火有虛實之分,而臨床以實火多見。
治療胃火的常用的葯物有:
1,清瀉胃火葯:以大黃、石膏、黃連等葯為主要成分。用於胃火熾盛所致的便秘、口瘡、牙齦腫痛等。常伴有胃脘灼痛,拒按,渴喜冷飲,消谷善飢等症狀。常用的中成葯有大黃清胃丸、復方牛黃清胃丸等。因葯品所含中葯葯性苦寒,易傷胃,不宜久服,孕婦禁服。大黃清胃丸中含有炒牽牛子,請仔細閱讀說明書並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2,滋陰和胃葯:以沙參、麥冬、石斛、玉竹等葯為主要成分。用於胃陰不足、虛火內生所致的胃痛。常表現為胃脘部隱隱作痛、飢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煩熱等症狀。使用前注意虛寒胃痛者慎用。有高血壓、心臟病、肝病、糖尿病、腎病等慢性病嚴重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常用中成葯有陰虛胃痛顆粒、參梅養胃顆粒等。
實火若不及時治療,會慢慢損耗陰液,日久轉變為虛火。因胃火而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應及時就醫接受診治,切勿自行盲目用葯。服葯期間飲食宜清淡,忌食生冷、辛辣、油膩食物。以免助熱生痰。平時應該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精神刺激。加強身體鍛煉,特別是腹肌的鍛煉,有利於胃腸功能的改善。
相關葯品
復方牛黃清胃丸:具有清熱瀉火,解毒通便的功效。
大黃清胃丸:具有清熱通便的功效。
陰虛胃痛顆粒:具有養陰益胃,緩急止痛的功效。
參梅養胃顆粒:具有養陰和胃的功效。
㈤ 胃火大,用什麼食療方法
胃熱,即是胃火。其病理表現是,胃熱熾盛,則腐熟功能過於亢進,可出現胃中嘈雜,消谷善飢等症,熱盛火熾,多消爍津液,而致燥熱內結,胃失和降,可見口苦、口渴引飲、大便秘結等症。甚則耗傷陰液而致胃陰虛。胃火上炎,可致胃氣上逆,可見惡心、嘔吐酸苦黃水等症
指導意見:
感覺胃火旺盛的朋友,來一段汁水豐富的甘蔗吧。白蘿卜。作為最常見的根莖類蔬菜,白蘿卜在各地都有種植和食用,其生熟均可食用,味道略帶辛辣。我國流傳已久的中醫早有指出,飲用白蘿卜汁,可以解胃火,但需要注意的是脾胃虛弱者不宜服用。
㈥ 胃熱怎麼治療
你好:
胃熱與胃陰不足的根本區別在於胃熱屬實證,胃陰屬虛,胃實熱,脘部灼痛,嘔吐酸苦,渴喜冷飲,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脈滑數。胃虛熱,脘部隱痛,干嘔,口咽乾燥,大便干結,舌紅少苔,脈細數。
食療調理:
1、薏米仁、淮山葯:用薏米仁、淮山葯熬粥、熬好用果汁機打成糊喝,每天一小碗,去濕熱補脾健胃療效顯著。
2、鮮牛蒡、與冬瓜等熬湯當菜湯喝,清熱排毒、去胃熱療效快、還帶治青春豆、減座瘡、減肥。
3、常吃秋葵(清炒、涼拌均可):秋葵含有果膠、牛乳聚糖等,具有幫助消化、治療胃炎和胃潰瘍、保護皮膚和胃黏膜之功效,它分泌的黏蛋白有保護胃壁的作用,能促進胃液分泌,提高食慾,改善消化不良等症。可健胃整腸、防癌抗癌、被譽為人類最佳的保健蔬菜之一,且能使皮膚美白、細嫩。
4、鮮蘿卜汁、現代研究表明,蘿卜有明顯的抗菌作用。中醫則認為,蘿卜汁性味辛、甘、涼,歸肺、胃經,有胃火者可以飲用蘿卜汁進行調理治療。
5、小米綠豆粥、是常年可吃的清熱解毒、消暑止渴、清心胃之火之佳品:石膏粉30克,小米、綠豆各適量,先用水煎煮石膏,然後過濾去渣,取其清液,再加入粳米、綠豆煮粥食之。
6、西瓜,除夏天多吃西瓜、把去掉紅瓤青皮的西瓜皮當菜吃以外、胃火過熱者,還可在隆冬季節通過吃西瓜來降胃火。 西瓜飲:以榨汁機榨取西瓜汁150毫升、梨汁80毫升、白菜汁50毫升,混合後涼飲。
7、玉米、玉米須、燉湯喝、可去濕熱、健脾。
8、蓮子、芡實、補腎養胃、健脾開胃之物。
9、川蓮、燈芯花、蓮子芯、麥冬等,金銀花、菊花、薄荷、鮮蘆根等煎水當茶喝,具有瀉胃火、清熱祛暑、生津止渴、健胃利尿等優點,對熱症、傷暑、心煩、口渴、頭痛、咽腫、鼻血、胃熱、嘔吐等病症有顯著的預防和治療保健作用。[5]
10、用鮮蘆根、白菊花(干品)、鮮茅根、鮮荸薺、鮮桑葉、鮮竹葉、鮮薄荷葉、鮮金銀花熬水喝。具有清熱祛暑、生津止渴、健胃利尿等優點,對熱症、傷暑、心煩、口渴、頭痛、咽腫、鼻血、胃熱、嘔吐等病症有顯著的預防和治療保健作用。
11、苦瓜100克,開水焯後切片,素油少許燒開,將苦瓜煸熟,西紅柿洗凈切月牙片同炒,酌加鹽及調料、味精少許化開、與蒜末同時加入,翻炒後起鍋。此菜可清胃健脾。
12、鮮蘆根100克,竹茹2Q克,粳米100克,生薑10克。將鮮蘆根洗凈切成小段,與竹茹同煎去渣取汁,加入粳米同煮成粥,粥將熟時加入生薑,略煮即可。
13、枇杷15個。將枇杷入鍋,加適量水,以文火煎煮即可。每日早晚分服。
忌食物品:胡椒、花椒、茴香、丁香、 桂圓、白豆蔻 、此外,熱性胃痛者還應忌食辣椒、桂皮、草豆蔻、生薑、蔥、洋蔥、砂仁、狗肉、羊肉、白酒等。若誤食這類辛辣溫熱食物,更會助長胃熱,加重病情。[
㈦ 如何去胃火
胃火表現為牙齦腫痛、口臭、嘈雜易飢、便秘、煩熱、口渴、牙疼、牙宣出血、頤腫、面赤等。可以喝些生榨芹菜汁或者生榨蓮藕汁去火。
芹菜汁可以去除胃火,消除口臭,降血壓,降血脂。胃火大的人可以適當的喝一些。平時容易上火的體質需要少吃或者不吃辛辣刺激上火,油炸油膩的食物。有吸煙喝酒習慣的話需要戒掉。
參考資料:胃火-網路
㈧ 有胃火怎麼治療
中醫學名詞。指胃熱熾盛化火的病變。胃火熾盛,可延足陽明胃經上炎,表現為牙齦腫痛、口臭、嘈雜易飢、便秘等。
證名。胃火熾盛之證。證見煩熱、口渴、牙疼、牙齦腫爛、牙宣出血、頤腫、面赤等。《校注醫醇剩義·胃火》:「胃火熾盛,煩渴引飲,牙齦腐爛,或牙宣出血,面赤發熱,玉液煎主之。」《類證治裁·火症》:「治六腑火,胃火牙疼,頤腫,清胃散。」
五種「去火」食療法
人們容易出現眼睛紅腫澀痛,或喉嚨腫痛、牙齦腫痛、口腔潰瘍疼痛及舌尖糜爛等「上火」症狀。「上火」可通過飲食調節,且「食療」有獨特的效果。
一、喝蓮子湯去心火
表現症狀: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為低熱、盜汗、心煩、口乾等;實火表現為反復口腔潰瘍、口乾、小便短赤、心煩易怒等。
食療法:蓮子30克(不去蓮心),梔子15克(用紗布包紮),加冰糖適量,水煎,吃蓮子喝湯。
二、吃豬肝可去肺火
表現症狀:乾咳無痰或痰少而粘、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失眠、舌紅。
食療法:豬肝1付,菊花30克(用紗布包好),共煮至肝熟,吃肝喝湯。
三、喝綠豆粥去胃火
表現症狀: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為輕微咳嗽、飲食量少、便秘、腹脹、舌紅、少苔;實火表現為上腹不適、口乾口苦、大便干硬。
食療法:石膏粉30克,粳米、綠豆各適量,先用水煎煮石膏,然後過濾去渣,取其清液,再加入粳米、綠豆煮粥食之。
四、喝梨水去肝火
表現症狀:頭痛、頭暈、耳鳴、眼乾、口苦口臭、兩肋脹痛。
食療法:川貝母10克搗碎成末,梨2個,削皮切塊,加冰糖適量,清水適量燉服。
五、吃豬腰去腎火
表現症狀:頭暈目眩、耳鳴耳聾、腰脊酸軟、潮熱盜汗、五心煩躁。
食療法:豬腰2隻,枸杞子、山萸肉各15克,共放入砂鍋內煮至豬腰子熟,吃豬腰子喝湯。